田野调查提纲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格式

民间文学田野调查报告格式篇一:田野调查报告模板解读陕北山村——清涧县王宿里村住户调查前言20XX年7月24日,由华南师范大学经济与管理学院6名学生组成的陕北调研小组,坐上了前往西安的列车,在走过2110公里后到达西安。
然后,他们于次日转车前往清涧县老舍古镇,再入住到王宿里村,与当地的陕北农民一起“同吃、同住、同劳动”。
其中六人被分成两组,分别对刘仕强和刘进军两户农家进行调查。
通过对两户人家经济、耕作和生活等各种情况进行记录,以及对其他村民进行采访,从而对该村和农户的状况进行记录和调查。
一、自然环境王宿里地处清涧老舍古乡,在黄河和无定河交界处,是少有的盆地地形,四围崇山峻岭连绵起伏,底部绿树葱茏,鸟语花香。
许多山坡,风化非常严重,半山腰以下的沟侧面都有一种被冲刷过的痕迹,经常可以见到残留的坍塌体。
在山沟中,经常可以看见长势繁茂的沙柳和狼牙刺。
而山坡上面分散地点缀着一些绿色,显得既单薄又无助。
该村参天古树特别多,不仅有成片的千年枣树,还有老槐树、樁树等。
绿树掩映之中,一排排原汁原味的旧窑洞,一座座古风犹存的四合院,一条条静谧的村中小路,一片片果蔬飘香的农家田园,相映成趣,别有一番风情。
村口山上筑有山寨,寨中有多个烽火台。
王宿里属于山坡型,村庄建设在一条较长的山梁上,很多农户窑洞建在山峁一侧,建设基本上是呈扇形展开。
二、历史典故王宿里的村名是有典故的。
相传秦王李世民曾带兵经过此地,并在此地夜宿。
他躺在村边石崖下的一块石头上看书,但蚊子叮咬不断,于是他让人点燃艾草熏蚊子,果然石头上再也没有蚊子出现。
后来这块石头便被命名为“无蚊石”。
至今这块久经风雨侵蚀、斑驳沧桑的石头仍静静地伫立在路旁。
当然,这块石头其实已经不是当年的无蚊石,曾经的无蚊石已经被破坏掉了,现在放那的只是后来找来的,没有什么防蚊神效。
李世民第二天出发离开时还种下一棵枣树,后来此树开花落仔,经历千年而不倒,而种子洒落的周围也生长出新树,现在成了当地著名的千年枣树林。
田野调查法

具体观察中的操作策略
1 2
确定观察的问题 制定观察计划
3 设计参与观察提纲--要素
4 5
观察的步骤 观察的记录方式
1
1 2
确定观察的问题
Determine the question of observation
先确定研究的问题 再确定观察问题 观察问题需要很具体
3
2
制定观察计划
Make an observation plan
科学研究手段的 观察
实地观察
客观观察
参与型观察
参与观察
★并不不是绝 对的分开的
非参与型观察
3
观察的作用
THE EFFFECT OF OBSERVATION
1、当有关社会现象很少被人所知。 2、当年研究者需要了解有关事情的连续 性,关联性以及背景脉络。 3、当研究者看到的事实与当事人所说的 内容之间存在明显的差异。 4、当研究者需要对社会现象进行深入的 个案调查。 5、当然研究者发现新观点,建构自己的 “扎根理论”。 6、其他研究方法起辅助作用。
间接观察和主观推 论怎么区别?
如何避免观察者认识 的主观性让观察更客 观全面?
思考与问题
00
动态环境中用图片记录是 动态观察还是静态? 定时连续拍摄的照片是动 态观察吗?
00
Thank you for listening!
内容、对象、范围
方式手段
地 点
效 度
时刻、时间长度、次数
伦理道德问题
3
设计参与观察提纲--要素
Design participation in the observation Outline -- Elements
谁 为什么
民族志与田野调查-教学大纲

《民族志与田野调查》教学大纲课程编号:052272B课程类型:□通识教育必修课□通识教育选修课□专业必修课√专业选修课□学科基础课总学时:讲课学时:24 实验(上机)学时:12学分:32适用对象:社会工作本科生先修课程:社会学研究方法一、教学目标掌握质性研究方法的历史传统——民族志研究和口述史研究;初步掌握质性研究的方法:参与式观察方法;完成至少15个小时的访谈,并撰写一篇完整的田野笔记。
二、教学内容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对应关系本课程包括三个方面的内容:1、通过韦伯的诠释学讲解介绍经典社会科学研究方法;2、有关中国问题的经验研究传统:燕京大学的民族志写作和当代口述史研究;3、介绍参与式访谈研究及田野报告的写作。
三、各教学环节学时分配(黑体,小四号字)教学课时分配四、教学内容第一章导论作为总体世界的“个案”教学内容:从现象学角度呈现社会科学研究者和日常生活之关系。
教学要求:了解质性研究的方法论含义第二章历史个体与价值诠释:韦伯的新教研究教学内容:通过韦伯的诠释学理论了解社会科学研究的典范价值,其中如何刻画“历史个体”成为社会科学研究的核心。
教学要求:了解“历史个体”的含义第三章民族志研究与田野调查方法第一节民族志写作教学内容:早期民族志文本和民族志写作;中国民族志书写及文本比较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民族志以及民族志写作传统。
2、了解中国社会的宗族和宗法。
3、了解边缘圈的部落社区研究。
3、了解边缘圈的部落社区研究第二节口述史研究教学内容:底层口述背后的权力结构;当代口述史研究的学术脉络教学要求:1、了解口述史研究传统和局限。
2、了解口述史研究视角下的中国经验研究的特点第三节田野调查中的参与式访谈法教学内容:参与式访谈法的研究过程及分阶段实操练习1、走进田野:参与式访谈法的准备2、参与式访谈法的进展:基本事实呈现3、参与式访谈的推进:基本事实反思和回访4、田野报告写作1:大事记编写5、田野报告写作2:材料分析和文本结构提炼教学要求:掌握参与式访谈方法;设计访谈提纲、实际访谈并形成民族志报告。
田野调查方法论

田野调查方法论田野调查方法论(上)田野工作的方法论,即调查者不论信奉何种理沦,服膺哪—学派,在调查中都必须遵循的程序,每—步骤中应奉行的原则和应注意的事项。
一、调查课题的选择选择一个课题,即到什么民族或社区之中调查什么问题,一般说来应根据自己研究工作的需要而提出。
它是长期考虑的结果,不能是“灵机一动”的产物。
按文化人类学调查可分两种类型:(1)全面调查(HolisticInvesugation)——对一个人口不多的群体或地区作全面详细的调查,最后可以写成一本描述文化各方面的民族志。
(2)定向调查(Problem—Oriented Investigation)一一对一个或几个群体或地区作专题调查,用以验证或检查某一人类学理论问题,或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一社会问题。
例如,刀耕火种农业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还是破坏?某地毒品泛滥屡禁不止之原因何在?如何抢救日趋消失的某种传统文化?等等。
你选择课题时,先要决定是做—次全面调查抑是一次定向调查,这二者必居其一。
一般说来,本世纪30年代以前,流行全面调查;而近几十年来,从事定向调查者多。
但这是西方人类学界的情况,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民族志资料,已建立起系统的人类学档案(如耶鲁大学发起的HRAF)。
而在中国,由于过去基础薄弱,近几十年又受干扰,很多民族尚无全面详细的民族志,对汉族社区所做工作也少,全面调查仍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青年学者若能不趋时髦,不避艰苦,决心从事这一费时较久的枯寂工作,将能为中国人类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当然,课题的选择是自己的事,应根据自己的志趣和能力来决定的,不能只看这一课题是否重要。
当前中国有些人类学研究课题的选择多迎合“潮流”,从易于申请经费出发,题目名称响亮动人,如“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山区改革和开发”之类,但调查者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调查成果是否真的能为现代化1服务,全不考虑。
一旦经费到手—,多半不了了之,亦无人追问和检查。
而在一个正常社会中,若提出自己力所不及的课题来申请基金,必然失败。
田野调查方案设计

田野调查方案设计篇一:田野调查方法论田野调查方法论田野工作的方法论,即调查者不论信奉何种理沦,服膺哪—学派,在调查中都必须遵循的程序,每—步骤中应奉行的原则和应注意的事项。
一、调查课题的选择选择一个课题,即到什么民族或社区之中调查什么问题,一般说来应根据自己研究工作的需要而提出。
它是长期考虑的结果,不能是“灵机一动”的产物。
按文化人类学调查可分两种类型:全面调查——对一个人口不多的群体或地区作全面详细的调查,最后可以写成一本描述文化各方面的民族志。
定向调查一一对一个或几个群体或地区作专题调查,用以验证或检查某一人类学理论问题,或解决现实生活中某一社会问题。
例如,刀耕火种农业是对生态环境的适应还是破坏?某地毒品泛滥屡禁不止之原因何在?如何抢救日趋消失的某种传统文化?等等。
你选择课题时,先要决定是做—次全面调查抑是一次定向调查,这二者必居其一。
一般说来,本世纪30年代以前,流行全面调查;而近几十年来,从事定向调查者多。
但这是西方人类学界的情况,因为他们拥有丰富的民族志资料,已建立起系统的人类学档案。
而在中国,由于过去基础薄弱,近几十年又受干扰,很多民族尚无全面详细的民族志,对汉族社区所做工作也少,全面调查仍有其必要性和紧迫性。
青年学者若能不趋时髦,不避艰苦,决心从事这一费时较久的枯寂工作,将能为中国人类学事业做出重要贡献。
当然,课题的选择是自己的事,应根据自己的志趣和能力来决定的,不能只看这一课题是否重要。
当前中国有些人类学研究课题的选择多迎合“潮流”,从易于申请经费出发,题目名称响亮动人,如“少数民族地区现代化”、“山区改革和开发”之类,但调查者是否具备这方面的能力,调查成果是否真的能为现代化服务,全不考虑。
一旦经费到手—,多半不了了之,亦无人追问和检查。
而在一个正常社会中,若提出自己力所不及的课题来申请基金,必然失败。
因为基金会的决策者若不是官僚,是不易乱花钱和被蒙混的。
二、调查方案和调查提纲的拟定课题既定,把你的考虑和打算写下来,这就是调查方案。
人类学田野调查方法教学纲要

《人类学田野工作方法》教学大纲第一部分田野工作方法概述第一章田野工作(3学时)一、什么是田野工作二、田野工作与人类学研究三、田野工作的发展第二章田野工作技术(6学时)一、个体访谈二、问卷三、座谈会四、观察五、文献法六、口述史七、影像技术八、田野日记第三章田野工作程序(3学时)一、确定研究选题二、制定调查提纲三、预调查四、田野工作流程五、田野工作总结第四章田野工作的情感与伦理(3学时)一、田野工作的立场二、田野工作的情感三、田野工作的伦理第二部分田野工作技巧第五章田野工作地点的选择与进入(3学时)一、选点二、进入三、认同四、融合第六章参与观察(3学时)一、参与二、观察三、记录第七章访谈与个案(3学时)一、对象选择二、言语交流三、个案写作第八章田野工作报告(3学时)一、材料审核二、材料归类三、材料分析四、提出结论第三部分田野工作方法分类表述第九章乡村人类学(3学时)一、概述二、乡村社会分类三、田野感悟第十章都市人类学(3学时)一、概述二、都市社区特点三、田野感悟第十一章医学人类学(3学时)一、概述二、对象的特殊性三、田野感悟第十二章旅游人类学(3学时)一、概述二、民族旅游三、田野感悟第十三章影视人类学(3学时)一、概述二、影视表达对象三、田野感悟第四部分田野工作方法个体表达第十四章20世纪上半叶(4学时)一、费孝通在开弦弓村的田野工作二、抗战时期西南联大对云南田野作业二、米德和弗里德曼在萨摩亚的田野三、马凌诺夫斯基在西太平洋群岛上的田野第十五章20世纪下半叶(4学时)一、乡村人类学的回访研究二、斯蒂文•郝瑞教授在中国西南地区的田野三、保罗•拉比诺在摩洛哥的田野作业四、乡村社会评估的田野作业。
田野调查操作手册(2)

田野调查指导手册(2)来源: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作者:蒋立松第二部分田野调查一般问题大纲本田野调查大纲并不能作为具体的调查提纲来使用。
该大纲是编者基于对于文化整体性的理解,力图说明在调查中应该注意的相互关联的各个方面,为调查者制订具体的调查提纲和在实地的调查中提供参考。
(编者)一、基本情况(一)民族称谓1.本民族的自称。
不同民族对于本群体都有自称,如西部方言苗族自称“蒙”(Hmong),大小凉山彝族自称“诺苏”,等等。
在调查中应该详细记录。
2.他称。
调查中应了解不同民族对该民族的称呼,许多他称包含了别的民族对该民族的认识、态度等信息。
调查中还应当了解不同时期汉语对该民族的称呼。
(二)自然生态与经济文化类型特定的文化是在特定的自然生态系统与人文系统相互影响、适应的过程中生成的。
其中,人们对于自然生态系统的适应内在地规定了该文化的基本走向。
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组合是多样的,这种多样性决定了文化是多样性的存在。
对于某一文化的特征的理解,应当将该文化置于当地人与自然相互关系所形成的生计方式、经济文化类型等基础上。
1.自然地理方面的特征。
在调查中应详细记载当地的地理位置、地形、山脉、平均海拔高度、最高处、最低处、河流、湖泊、土壤、气候等相关信息。
2.人与自然的相互关系。
人们是如何认识与处理与自然之间关系的?例如:有没有培育专门的“风水树”、“风水林”?有没有对于树木、山岩、水等自然物的崇拜?人们对当地动物、植物是如何认识的?有没有关于利用自然物的特殊风俗和习惯法?(举例而言,有的民族在小孩出生活老人过世之时要种植特别的树种;有的民族对于砍伐和买卖树木有一套习惯法进行约束,以保证与自然的和谐关系。
)3.生计方式与经济文化类型。
特定的生计方式构成了特定文化的生成基础。
生计方式有很多,如狩猎、采集、畜牧、农耕等等。
每种生计方式又有许多的变异形式、过渡形态,并形成了多样性的经济文化类型。
西南民族教育与心理研究中心目前田野考察工作站的建立,就充分考虑到了不同经济文化类型的特点(关于经济文化类型的划分请参见第三部分的附录)。
如何写好田野调查报告

如何写好田野调查报告所有实地参与现场的调查研究工作,都可称为“田野研究”或“田野调查”。
以下是小编精心准备的如何写好田野调查,大家可以参考以下内容哦!田野的格式调查报告一般由标题和正文两部分组成。
(一)标题。
标题可以有两种写法。
一种是规范化的标题格式,即“发文主题”加“文种”,基本格式为“××关于××××的调查报告”、“关于××××的调查报告”、“××××调查”等。
另一种是自由式标题,包括陈述式、提问式和正副题结合使用三种。
(二)正文。
正文一般分前言、主体、结尾三部分。
1.前言。
有几种写法:第一种是写明调查的起因或目的、时间和地点、对象或范围、经过与方法,以及人员组成等调查本身的情况,从中引出中心问题或基本结论来;第二种是写明调查对象的历史背景、大致发展经过、现实状况、主要成绩、突出问题等基本情况,进而提出中心问题或主要观点来;第三种是开门见山,直接概括出调查的结果,如肯定做法、指出问题、提示影响、说明中心内容等。
前言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要精练概括,直切主题。
2.主体。
这是调查报告最主要的部分,这部分详述调查研究的基本情况、做法、经验,以及分析调查研究所得材料中得出的各种具体认识、观点和基本结论。
3.结尾。
结尾的写法也比较多,可以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对策或下一步改进工作的建议;或全文的主要观点,进一步深化主题;或提出问题,引发人们的进一步思考;或展望前景,发出鼓舞和号召。
书写田野调查的阶段田野调查可分为四个阶段:准备阶段、开始阶段、调查阶段、撰写调查研究报告阶段、补充调查阶段。
这里仅前三个阶段作一说明。
(一)准备阶段田野调查必须做好充分的准备,否则难以获得理想的成果。
准备阶段通常包括如下几方面的过程:1、选择调查点。
选择调查点的基本要求:一是选择有特色的地区,二是要选择有代表性的地区,三是要选择特殊关系的地区,四是选择前人调查研究过的著名社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一部分基本情况
一、历史沿革和行政区划
1、历史沿革:村落名称的由来和含义,是否还有其他名称。
2、行政区划:行政划分的变迁情况,隶属关系。
二、村庄环境,地理位置,地形地貌
1.地理位置:范围或方位和四至
2.自然地理特征
3.地形、地貌与地势:平原、高原、丘陵、山地、河谷、河流、海拔高度
4.土壤与气候:土壤类型,最高、最低气温,平均气温,温差,降雨量,日
照,湿度,霜期,落雪,自然灾害。
5.自然资源:
a.土地资源:耕地、牧地、林地、荒山。
b.水资源:河流、湖泊、地下水、泉水等
c.矿物资源
d.植物资源:哪些可以利用,使用、药用、牧草类。
e.家庭使用的传统器皿,来源,制作技术,名称。
第二部分物质文化
一、居址
1、村庄的位置,选择水源,地势,避风、防湿与信仰、习俗的关系,
座向习惯的含义。
2、房屋的选址、方位、设计、材料、建造方法(如地基、墙),屋顶各
部分所用材料,建造全过程和细节、石砌地基、夯筑、砖砌。
3、住宅建筑位置。
4、其他建筑的位置(如:雕、围墙、谷仓、栅栏)
5、居址的布局,如:厨房、储藏室、客房、祭祀神灵的室内布局、全
家使用的起居室、家庭成员的卧室。
6、建造房屋的泥水匠、石工、木工的工具,基本技艺。
7、木工、树木砍伐、选料、修整、用斧劈,木容器怎样制作,复合工
具怎样结合……
8、石工,石头的来源,使用的工具,使用的石制工具。
二、交通
1.主要的交通,道路,近几十年的变化。
2.桥梁:石桥、木桥、吊桥、浮桥、溜索
3.水上交通工具:木船、皮船、独木舟
4.路上交通工具:骑牲畜、驮畜、乘骑
5.人力负载工具:担子、背篓、原料来源。
三、劳动工具
1.敲击工具:如锤等
2.切割工具:刀、斧、锲等
3.钻孔工具:锥、针、钉等
4.取物工具:夹、镊、钳等
5.修整工具:雕刻器、刮削器、刨等
6.挖掘工具:掘土棒、锄、犁等
7.器物测量、名称、绘图、摄影
8.来源、制作工艺。
四、农业
1、农作物的种类:主要农作物是什么:水稻、小麦、青稞土豆、玉米、园
根等。
2、生产工具:锄、犁。
打土棒、弯刀、斧头等
3、耕作技术:春耕到秋收的季节记录,犁地的技术,播种、施肥、灌溉收
割技术,田间管理。
男女分工。
4、生产禁忌:求神拜佛、如何抵御自然灾害等
5、农作物产量的变化、原因:土地占有关系,生产效率,获得的产量,一
个劳动力钟多少耕地。
6、耕作外的副业:酿酒、挖药材、经济林木、饲养家畜、驮运、烧砖、等
等。
7、农业收入的分配、交换数量、消费方式、农产品市场状况
8、当地的主要食物,与饮食相关的礼节和主要习俗
五、畜牧业
1、草地面积、牧草种类,载畜量是否平衡,草地占有关系。
2、家里喂养的牲畜多少,种类,传统畜牧的现状。
3、牲畜饲养管理技术,防病治病,怎样保持良种。
4、畜牧生产工具
5、畜牧外产品的获取方式和种类,如茶、盐、糖等。
6、男女分工
7、与之相关的禁忌和宗教仪式
第二部分社区
一、基本情况:
1.社区收入的构成,村民的主要收入来源,发生的变化等。
2.社区的公共活动的资金来源。
3.社区成员活动的公共空间
4.大众传播,奢侈品、必需品的拥有和使用情况
5.村民居住状况,公共福利设施,办事机构
二、社区成员分层
1.哪种社区成员在社区中获得比较高的声望,为什么?
2.社区成员以什么作为成就取向?
3.分层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财富,权力,职业……?
4.社区成员之间如何流动和交换,什么情况下使其在社区中的地位发生
变化
5.社区成员之间是否有着什么样的社会比较,这些比较是否会引发攀比
乃至矛盾冲突。
三、社区的权力关系,
1.有哪些权力构成,组织权威与非组织权威之间的关系。
2.宗教领袖在其中所起的作用。
3.社区成员对权威人物的看法。
第三部分家庭
一、家族
1、村里现在有几个主要家庭,每个家庭迁入的大致时间,现在有几代人,有无
大的迁入迁出,大家族之间的关系如何?
2、家族成长,多少代,每代的人数等。
3、家族规模,户数和人数,扩大或衰弱的方式。
家族间的竞争。
4、显赫家族的情况,是否主持本村祭典,与地方权威人士的关系等。
5、过去家族拥有的山林、田产、土地情况等。
6、家族纠纷,争吵斗殴,互不往来的原因,解决方式
二、家庭
1.家庭类型/结构,每种家庭类型的比例,数量。
i.核心家庭:父母与未婚子女同住;父/母与未婚子女同住;没有子
女的父母;单身者
ii.直系家庭:两对(以上)不同辈份的夫妻;
iii.联合家庭:两个或两个以上已婚的兄弟姐妹
2.家庭规模及扩大方式。
a)分家习俗和财产分配方式。
b)有没有家庭纠纷的产生。
c)家庭赡养,遗产继承
d)根据家庭的人数来分,分为几个等级
e)人们怎样看待家庭成员的多寡?
3.家庭关系
a)性别关系,年轻人与年长者的关系是否发生变化
b)家庭关系的约束力,不同年龄,不同性别人们之间的约束力
c)家庭男女分工,跟传统相比
d)男女对家庭的看法
4.家庭主要经济来源,现代跟传统的差别。
5.孩子的出生与命名
6.家庭消费,家庭大宗消费,是由谁做主。
家庭物质的拥有情况家庭拥有的
现代消费品/奢侈品是在最近多少年发生变化的?
7.一个家庭一天的日常生活,从早上开始,到晚上睡觉结束。
8.家庭之间劳力合作
三、婚配
1、婚配圈,人们的婚姻对象的范围,这个圈子的变化,是否在人们的活动半径
扩大之后,婚姻圈也有所扩大。
2、村内婚和村外婚,各占有多大的比例,有无通婚禁忌,通婚最远的村寨距离。
3、民族外婚:与外族通婚的人数,背景,大家的看法等。
4、村内婚:现在村内婚的情况,婚礼习俗,婚礼消费等。
5、婚姻基础,婚姻关系。
离婚现象,大家如何看到离婚。
6、人们选择婚配对象的标准是什么,看中的是什么,分别有什么变化,哪些因
素起重要作用。
7、男女青年如何交往,谈恋爱。
婚姻的自主选择权如何,夫妻地位观,性道德
观等。
8、对非婚同居及生育的看法。
9、择偶、订婚、结婚方式和礼仪及其变化。
10、婚配方面的禁忌。
四、家庭谱系
1、完成一个大家庭家庭谱系的调查
第四部分、宗教
一、基本情况
1.当地流行的宗教、宗教制度、宗教仪式及其历史现状。
2.信仰者的数量、民族、性别、年龄、职业、文化程度、原因。
不同社会
成员对宗教的态度。
3.宗教寺庙、道观、神生物的录像、绘图、宗教文物记录等。
4.宗教组织管理分工,经济来源,礼仪传承方式,僧侣人员社会地位。
5.宗教与民间文化内容。
6.不同宗教教派之间的关系。
二、家庭宗教信仰
1、家庭中有哪些宗教信仰
2、家庭中哪些成员在信仰宗教,信仰的程度
3、每个家庭用于宗教上的开支
4、当地人对于人和自然的关系的说法
三、社区的宗教信仰和仪式活动
1、每个社区的公共活动的区域
2、在哪些时候需要去这个公共区域举行与宗教信仰有关的活动
四、村庄的信仰和仪式活动
1、村庄里出家的人的情况
2、村里的道士
3、社区的仪式经常在哪里举行,如何组织,相互间怎样协调?
五、寺庙
1、宗教与民间文化的内容
2、寺庙与村落道士、祭司之间的关系
3、定期或临时的祭祀
第五部分习俗和文化
一、民间文化的传承与变迁
1、民族传统节日种类,时间,活动情况,变迁情况,哪些是真正藏族的,
哪些是后来传入的?
2、生产、生活、节庆、婚丧、生育等不同场合的讲究,禁忌。
3、民族传统生活方式的保存与变迁。
如居住、饮食、服饰等的传承和变化。
4、不同年龄和职业社会成员对传统习俗的看法,原因,哪些发生了变化或
衰退。
5、劳动外的闲暇活动有哪些,老年人跟年轻有些什么区别。
二、丧葬文化
1、种类、仪式
2、禁忌,习俗
三、道德
1.尚存的传统道德观念,怎样传承的。
2.谚语、歇后语的表达,习惯法现状。
四、民间文学、音乐、舞蹈、戏剧、艺术、医术、棋艺等。
1.故事、传说、诗歌、民谚、格言、歇后语、谜语等。
2.传统音乐、舞蹈、戏剧。
记录其名称、种类、地点等。
3.民间艺术、绘画、雕刻等
4.民间医术:种类、偏方、巫术、工具、传承方式等
五、妇女专题
1.当地妇女一生的文化历程。
2.传统的对待妇女的观念。
3.妇女的权利和义务。
4.妇女的社会地位:受教育、经济、政治地位等。
5.妇女在家庭中的文化。
6.妇女传统地位的变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