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很多的老师其实对于课例研究报告也都是会有一个比较完整计划去进行。这课例研究报告需要的内容其实有很多,准备充足之后,在写完报告也是需要进行一定反思。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关于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以供大家参考!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秋天是金灿灿的丰收,秋天是沉甸甸的硕果,秋天是让人满载而归的欢笑和欣喜。20XX年10月,在这个秋天,我们几位语文老师开始了课例研究,我们为之奋斗着、努力着、付出着,期待能在课例研究中收获属于自己的丰收题记

研究主题:依托单元要求进行朗读指导

研究课例:一年级语文上册《秋天》

研究团队:李殿垒 (主持人)

贾音 (授课人)

刘丽娟闫丽娟杨君丽尹闪

指导老师:杨红英王君红张博代超鹏

第一部分确定研究主题和内容

新课程改革背景下,朗读教学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朗读是小学生完成阅读教育任务的一项重要的基本功,就语文学习而言,它是阅读的起点,是理解课文的重要手段,有感情

地朗读课文,有助于加深学生对课文的理解。教育家叶圣陶就朗读也曾说过:设身处地,激昂处还他激昂,委婉处还他委婉,务必尽情的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当时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当时的心灵沟通。

一年级的学生大都是七岁左右的儿童,他们天真烂漫、活泼开朗,容易对新鲜事物感兴趣,模仿性强,但注意力不够集中。在平常的教学中,我发现学生在朗读方面易产生以下三方面问题:1、朗读时没有感情色彩。要不是一个字一个字地读,要不就是一个调读,没有感情色彩,甚至有的出现拖着嗓子唱读。2、朗读丢字添字。对一年级的学生来说,朗读一篇文章或一段话中的一些长句,容易添字漏字。3、停顿不当。一年级学生朗读一篇文章特别是还没接触的新文章,往往会出现因停顿不当导致不能准确理解文章含义。基于此,在与其他老师的讨论之后,我们我们确立了研究的主题:依托单元要求进行朗读指导。同时,我们也选定了授课的课文为一年级上册《秋天》。

接下来,我们很快地成立了自己的课例研究团队,并根据每位老师的特点、特长进行了分工。由李殿垒主任担任本次课例研究的主持人,贾音老师为主讲人,其他老师有负责活动记录的,有负责资料收集整理的,有负责拍照摄像的至此,我们语文组的本次课例研究拉开了帷幕!

第二部分研究过程

(一)基于个人经验的教学设计及研讨

一年级上册《秋天》教学设计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会写4个生字

2.读准一字的变调,正确、流利、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并能熟练背诵

3.引导学生通过学习课文和生活中的观察,总结秋天的特点

4.培养学生善于观察的良好习惯,激发学生热爱大自然的情感

【学习重点

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学习难点

引导学生总结秋天的特点

【教学时间

2课时

第一课时

【学习目标

1.认识本课10个生字

2.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本课课文

【学习过程

一、创设情境,激趣导入

1.导入:同学们,一年有哪几个季节呢?(出示春、夏、秋、冬四季的图片。)今天呀,我们的教室里来了一位小姑娘,她是谁呢?(出示秋姑娘的图片。)接下来,我们一起学习一篇关于秋姑娘的课文《秋天》

2.板书题目,学生书空

3.齐读题目

二、学习生字

1.出示谜语

2.认读秋、气、了、树、叶、片、大、飞、会、个10个生字

3.开火车读

三、初读课文

1.认识自然段

2.自读课文,圈出读不准的生字

3.听录音范读

四、品读课文

1.指名学生读第一自然段

相机引导学生轻声了、子的读法

思考:这一段描写了秋天的什么?

秋天的天气和树叶有什么变化?

2.品读第二自然段

(1)过渡:除了天气和树叶有变化,还有什么也悄悄地

发生了变化?(自读第二自然段)

(2)秋天大雁会怎么飞呢?指名学生朗读相应的句子

(3)学习一字的变调

(4)同桌互读,抽读

3.品读第三自然段

过渡:学到这里,大家觉得秋天美不美呀?秋天可真美啊!作者不禁发出这样的感叹。

认识感叹号,读好感叹句

(2)男、女竞争读

五、再读课文

1.小组合作朗读课文

2.全班配乐齐读课文

六、拓展延伸

想一想,在秋天的时候,我们的周围还有哪些变化?

七、课堂检测

1.会认读的生字

2.一字的变调

八、布置作业

1.给家人读《秋天》这篇课文

2.画出你眼中的秋天

【板书设计

秋天

1 天气树叶

2 天空大雁

团队研讨:

第一次授课的地点在我们学校一(一)班。观课活动结束后,杨校长、王校长趁热打铁,第一时间组织大家进行评课议课。

杨红英:导课中的谜语去掉,谜语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难度较大,学生不容易猜出来。在朗读课文时,不应该对学生进行具体的分工,让学生自己配合。关于一字变调,学生读准即可,不用做过多的讲解,一年级的学生在朗读时更注重感悟和体验。板书设计时,建议把每段关键词显示出来。

王君红:教师讲课教态很好,亲和力强,但说话语气要有改变,应抑扬顿挫、有高低起伏。这样,可以吸引学生的注意力,能让学生随着教师的语言变化而感悟教师的指令。让学生自由发言,不要有太多集体读,要有不同形式的读。在教学一字变调时不要姓学生传授学法,因为对于一年级的学生来说,理解较为困难,而应让学生在读中体会。

张博:课堂教学应以板块形式呈现,不要进行逐段讲解,建议以导学案的教学设计方式进行教学,给人清晰明了的感觉关于细节方面,板书秋的最后一笔应是点,而不是捺。

杨君丽:在对学生进行怎么分自然段的讲解时,教师应该重视课后习题中的提示语。

闫丽娟:在学生朗读课文时,注重指导一字变调时,可采用多种形式读。如同桌互读、齐读、指名读等,通过读的多样化,让学生牢固掌握读法。

(二)基于团队协作的教学设计及研讨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本次青年教师园丁工程基地研修活动的重要研修理念是让园丁学员以课例为载体,完整亲历从理论学习到行动研究,连环改进的全过程,成为有研究能力的教学实践工作者。而我们作为青年教师园丁工程的学员,在这次研修中有三大目标:第一是提高课堂教学实践能力,通过课堂教学以及课堂观察诊断与现场指导、扎根课改现实问题的课例研究等活动,提高我们在教学设计、教学实施、课后反思、持续改进各方面的能力;第二是增强课堂教学研究能力,通过行动学习、行动研究,提高学科素养、学习和掌握教学研究的基本技能方法,在听中学、做中学;第三就是积累一批有价值的课例研究成果,即通过实践反思、同伴互助、专业引领,力求把听懂的东西做出来、做好的东西说出来,独立撰写一个以课例为载体的主题研修报告。而我所主要研修的课例是口语交际,在这次研修中,我呈现的课例是语文s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百花园四的口语交际电话留言。

一、研修的目的和意义

《语文课程标准》对小学口语交际的教学提出了明确的

目标:具有日常口语交际的基本能力,在各种交际活动中,学会倾听、表达与交流。初步学会文明地进行人际沟通和社会交往,发展合作精神。虽然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对于小学生来说,意义非凡,但是,很多教师并没有真正地重视这块内容的教学,尤其是农村小学。一到百花园的地方,除了提醒学生背诵积少成多,其他的内容几乎让学生自己看看就算了。所以近几年的小学语文期中期末检测中口语交际部分几乎很难过关,可想而知,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并没有得到很好的培养,而对于部分教师来说,口语交际教学也成了盲区。

二、研修的方法与过程

在这次研修中,我的主要研修方法是实践、反思、导师引领、自主整改、再次实践;研修过程是:第一步,教学实践,发现问题也就是第一轮上课,导师们观课,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第二步,反思交流,导师引领,进行细致的评课;第三步,整合资源,调整方案,再次备课,修改教案和课件;第四步,再次实践,逐步完善,根据修改后的教案上好第二轮课,再评课总结。

(一)教学实践,发现问题;反思交流,导师引领

第一轮上课时,我的教学思路还是比较清晰,但是自我感觉状态欠佳,课堂调控似乎没有做到很好,效果并不显著。通过导师学员共同评课,总结了一些问题:

1、由于是口语交际活动,学生似乎显得有些肆无忌惮,

我没有在上课前强调口语交际活动的要求,只注重强调说,忽略了听和评;

2、小组合作的时间没有给够,要求没有细化;

3、创设的四个非常好的情境给学生,却没有很好的利用,尤其是交际表演,全让学生上台,结果演技欠佳,达不到预期的效果;

4、在写手机短信的环节,没有让学生进行一定的交流,导致学生写完后无法判断自己的作品孰优孰劣;

5、拓展环节中关于紧急电话的拨打,没有跟学生强调紧急电话是不能乱打的。

导师们还一针见血地总结出我这节课存在的主要问题就是,口语交际要口语表达与交际能力与共,而我只注意引导学生口语表达,却忽略了交际能力的训练。

(二)整合资源,调整方案;再次实践,逐步完善

经过第一次教学实践,自己观看了授课光碟,进行了深刻的反思,认真倾听了导师们的意见,我着手修改教案和课件,把存在的问题一一解决。

1、在上第二轮课的时候,我上课伊始便引导学生注意了一个问题:口语交际活动,说很重要,所以大家要大胆发言;听也很重要,所以大家在听别人发言的时候要认真,学会尊重别人;评也很重要,我们在听的时候除了认真,还要细心发现问题,大胆而真诚地说出来。学生从一开始就有了

这样的正确意识,所以课堂纪律非常好,与第一轮课的另外一个班级相比,状态完全不同了,看来,教师的课堂引导的作用是举足轻重的,完全不能忽视。

2、因为上课开始引导比较到位,我自己本身很投入,所以学生也自然投入。第二轮课的小组合作学习环节让我非常惊喜的是:我在巡堂时,好几个小组的学生主动向我提问,甚至主动让我参与其中,一反以往老师引导学生乖乖照办的常态,学生的主体性上升到主动性,而老师的主导性变成了学生主动的需求,作为老师,岂不快哉?

3、最重要的第三个环节创设情境,交际训练,我依旧沿用原来第一轮课的情境,但是这一次我亲自上阵,与学生演对手戏,学生的兴趣非常浓厚,我发挥了自己的表演天赋,把前两个情境一一演完,引导学生进行评价,没想到学生的评价非常细致,出乎我的意料。后两个情境我再放手让学生自主表演,他们就能游刃有余了。

4、写手机短信这个环节我在写之前加了一个小小的铺垫,就是先让学生讨论一下,再起来说一说,这样在写手机短信的时候,他们不至于太茫然,写完后我又安排了短信展示,验证了效果。

5、拓展环节中,对于紧急电话知识的传授,我还是以引导为主,让学生通过自主思考,强化他们的生活常识。紧急电话不能随便拨打这一点在第一轮课没有体现,第二轮课

中,我以幻灯片的形式出示了随便拨打电话的漫画,还有出示了法律小常识,让学生真正懂得了紧急电话的用处和注意事项。

三、研修的总结和体会

这一次研修,我感觉自己成长很快,收获颇丰。今后我要让我的教学和研修融为一体,成为我平时的工作常态。作为青年教师,除了要以研究者的姿态参加这样的研修活动,在主动参与研修过程中学会研究和改进课堂教学,提升学科教学专业水平和科研能力,也要在平时的工作中多发现问题,多研究问题,多解决问题,成为研究型的教师,是我们自身成长的需要,也是当代青年教师发展的趋势。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一、课例的主题:鼓励学生在学文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较之以往的语文改革是一种创新的理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

能力和创新精神,它是语文新课标的精髓。

所谓自主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相机诱导,随机点拨(叶圣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创造性,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获得知识,丰富感情,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象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要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要让学生自已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应通过小组交流取得共识,教师适时指导、点拨,这样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如果在教学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习的结果,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方法让学生自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便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

三、研究的准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泥姑娘》一课作为实验课,以三(二)班的同学为实验对象,在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现代化教学手段,让学生充分感悟教材,我还邀请了城关镇张杰萍主任、各学校语文教研员及县教研室张志宇主任多次听课,意在多提宝贵意见。

四、研究的过程:

语言文字是我们了解文章主要内容、体会作者思想感情的桥梁和渡口,语文课就是要读书,不读书就无法感悟语言文字,无法理解课文内容,习得读书方法,体会作者思想感情,掌握语言工具。《语文新课程标准》规定:小学阶段要求学生能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熟练地默读课文,背诵指定课文。这就要求教师要给学生充分的读书实践活动的时间和空间。

学生通过读书,才会发现问题,知道哪些问题已弄懂,哪些问题没弄懂,从而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就是强调要让学生多读书。特别是阅读课文,采用以读代讲的方法教学效果很佳。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学生有疑问才会去进一步思考问题,才能有所发现,有所创造。苏霍姆林斯基也说过:人的心深处,总有一种把自己当作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的固有需要,这种需要在小学生精神世界中尤为重要。可见,学生是多么需要老师给

他们创设这样的空间,让他们自主地质疑,去发现问题,大胆发问.

《泥姑娘》一课既是本着这样的原则,通过充分阅读,深入理解,提出有价值的问题,采取小组合作探究等方式自主解决。

(一) 原形为阶段: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向他们提问:在刚才学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说给大家听听!

学生甲:泥姑娘为什么要救小蜜蜂?

学生乙:一阵狂风把她吹倒了,她为什么还去救?

学生丙:泥姑娘在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后,她是怎么想的?

学生丁:泥姑娘后来怎么样了?

老师讲:同学们提的不错,想没想过自己解决这些疑团?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认真的读课文,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交流哪一个,然后选派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之后,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

五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评议过程如下:

1、你觉得泥姑娘可爱吗?找出描写泥姑娘外形的词语。

你觉得泥姑娘外表怎么样?试读课文,指名读。

2、泥姑娘从一开始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你认为她会怎样想?理解谛听。你觉得泥姑娘怎样?如果让你赞美一下你会说什么?

3、泥姑娘为什么要这样做?回顾营救过程:这是一个什么样的天气?从哪看出来?泥姑娘怎样做的?勾画描写泥姑娘神态、动作的词语,用的最多的一个词是什么?你想到了什么?边读边想象当时的情景。指名配乐朗读。

教后反思:

通过第一轮授课,反应出来的问题主要是,课堂上学生问题提的多,而且值得讨论,但是学生在小组讨论过程中,目的不够明确,即:所提问题没能充分、有效的解决,甚至只解决了其中的比较肤浅的小问题。

在汇报解决问题的情况时,显得较为松散,学生并未就关键性的问题展开讨论,因此,有点话没能说到点子上,甚至有的较为深入的问题却被忽视了。在这种情况下,教师也只能就势将学生拉回来,在老师的引导下,解决问题。

(二) 新设计阶段:

学生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我向他们提问:在刚才学文的过程中,你还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把你们小组的问题说给大家听听!

简单问题直接处理,重点问题打到大屏幕上。想没想过

自己解决这些疑团?现在就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认真的读课文,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你们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交流哪一个,然后选派一名代表在班内发言。

之后,学生分小组讨论,教师深入到学生中间了解情况。

五分钟后,小组选派代表发言,评议过程如下:

1、泥姑娘从一开始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她会怎样想?

生1:这是谁的声音?

生2:是不是有谁遇到困难了?

生3、呀!是小蜜蜂,他被困在泥里了,我要救他!

2、泥姑娘身体已经软绵绵了,为什么还要支撑着冲进暴风雨中?

生1:她也进行过思想斗争。

生2:我想到了泥姑娘就小蜜蜂的急切心情。

生3:因为泥姑娘善良、勇敢。

生4:她一心想着救小蜜蜂。

3、一阵狂风把她刮倒了,她为什么还要挣扎着爬起来?

生1:她遇到困难了,她也想站起来,可她起不来。

生2:泥姑娘的体力已经不行了。

师:在这种情况下,泥姑娘放弃了吗?她怎么做的?

生:挣扎着爬起来。

师:你从中体会到了什么?

生:泥姑娘很善良。

生:她具有舍己为人的美好品质。

师:想不想通过自己的表演来感受一下泥姑娘的美好心灵?

生:一人配乐朗读,一人表演。

教后反思:

因为这是一篇阅读课文,对课文内容的要求不是很深,因此,只要把课文内容夯实一些,议的内容随意一些,即可。在授课时,可以采取这样的程序进行,读一读,议一议:泥姑娘遇到了什么困难?她怎么表现的?然后放手让学生读书,思考,接下来,再让学生提问题、确立问题、解决问题,在学生议答过程中形成问题、确立值得讨论的问题,之后再共同解决问题。

(三)新行为阶段:

课前布置预习,上课伊始,先检查预习情况,评选预习先锋,激发读书兴趣。

师:在你们预习课文的时候,有什么读不懂的地方吗?现在允许你们提一提,老师听一听!

师生议答问题:简单问题简单处理。

确立问题:提的好的,指名写在纸上,大屏幕上显示学生提出的有价值的问题:

a、泥姑娘从一开始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她会怎样想?

b、泥姑娘在救小蜜蜂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学生以小组为单位,先自己认真的读课文,再在小组内讨论一下,两个问题,学生对哪个问题感兴趣,就交流哪一个,然后在班内发言。

全班议答:

a、泥姑娘从一开始听到小蜜蜂的求救声,她会怎样想?

生1:她非常认真的听。

生2:她怕听不清楚是谁。

生3:她想她一定要去救小蜜蜂!

师:你觉得泥姑娘怎样呀?

生:心地善良

生:心灵美

师:让我们通过朗读将泥姑娘的善良表现出来,好不好?

b、泥姑娘在救小蜜蜂的过程中,遇到了哪些困难?

生1:天气很不好

生2:她还愣了一下。

师:你知道这是为什么吗?

生:我还要不要去救他?

师:她身体已经软绵绵的了,说明她的体力已经不行了,可她一心想的是什么?

生:她挣扎着爬起来。

师:你能不能做一个挣扎的动作?

师:在这种情况下,泥姑娘放弃了吗?她怎么做的?

师:你觉得泥姑娘后悔了吗?从哪看出来的?

生:读最后一自然段,谈体会。

师:想不想通过自己的朗读来感受一下泥姑娘的美好心灵?

生:一边读一边想象。(配乐朗读)

教后反思:

这一轮授课比较成功,整个教学过程围绕主题开展得比较扎实,尤其是解决了课文的重点问题,而且,学生问题提的很充分,在师生议答过程中自然解决。自主解决问题的部分,真正把读书的权利教给学生,在自由读的过程中形成问题的雏形,在议答的过程中形成问题的实质,基本上能自主解决。

小学语文教学,呼唤语文本位的复归,主张以学生为本,以学生的发展为本。这就肯定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学生在课堂上不仅是受教育者,更是实践者,是学习活动的主人。学生在教学过程中的认识和实践是教师无法代替的。教师不再是课堂的主宰,而是一名引导者、组织者。在课堂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发掘他们的内在潜能,激发他们的创造精神。我觉得教师要大胆留给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让每一个人都积极地、自主地参与到学习中去,成为课堂上真正的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数学课例研究报告的案例写作格式 课题:11.2.1 三角形的内角 课前设计 一、设计理念 树立“以人为本,以学定教,教服务学”的教学设计理念,努力做到授人以鱼(提供、展示优质的学习内容)、授人以渔(点拨、启迪、示范有效的学习方法)的同时授人以欲(激励、唤醒和鼓舞,强化学习欲望),促进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从“学不会”到“学会”,从“不会学”到“会学”转变,养育学生有效的学习信念与方法,良好的学习习惯与情感态度,实现“凡为教,目的在于达到不需要教”的教育追求和“教师教得轻松,学生学得快乐,考试考得满意”的现实诉求。 二、设计方法 (一)弄清起点 弄清起点旨在明确新课从哪里来,主要经过摸清学情(备学情)和分析教材(备教材)加以确认。摸清学情主要是明确新课学习的主观起点,分析教材主要是寻找新课程的客观起点。主观起点和客观起点都是新课的生长点,只有找到新课的生长点,新课才有自然生成的可能。 教育心理学家奥苏贝尔说过,“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

学还原为一条原理的话,那我说影响学习最重要的因素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这道出了摸清学情成了新课学习起点的源头活水。一般而言,摸清学情主要从学生的情感与意志起点、思维与习惯起点、知识与经验起点三个方面进行。 本节课安排在初中二年级上学期。我教的初二班级成绩属于中等偏上的班级。整体而言本班学生本节课的主观起点为,在情感与意志起点方面,好奇心较强、态度较认真、愿学但意志力不够持久!在思维与习惯起点方面,形象和直觉思维多,抽象和逻辑思维少;喜欢动手操作,弱于言语表示,习惯被动接受,弱于主动分享,因此需要促进学生扬长补短。对三角形内角和为180°有一定的直觉判断,但难以运用数学语言表示和逻辑推理。在知识与经验起点方面,在小学曾有用量角器测量三角形内角、拼图或折叠三角形的经验,在初一也曾经历用几何语言推理证明平行线性质的初步经验。 客观起点是指知识本身产生的逻辑起点,主要经过分析教材的地位与作用、重点与难点,寻找知识的生长点。本节课教学安排是2课时,这是第一课时。本节课的前面内容是《与三角形有关的线段》,后面是《多边形及其内角和》。学习三角形的线段,接着学习三角形的角(内角和外角)及其性质,是对三角形学习的细节刻画,本节课的重点是三角形内角和定理,难点定理的推理证明。三角形内角和定理在

2020年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及试题

新课程小学语文教学设计与案例分析》答案一、填空题 1、语文是实践性很强的课程,应着重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而培养这种能力的主要途径也应是语文实践,不宜刻意追求语文知识的系统和完整。 2、新课程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3、形象、直观的教学手段包括简笔画、演示、电教媒体。 4、口语交际能力的训练不仅要重视口语交际课的教学,而且要在语文教学的各个环节和日常生活中有意识地锻炼学生的口语交际能力,全方位多角度地训练。 5、《语文课程标准》指出“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让学生易于动笔,乐于表达,应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6、《语文课程标准》提出小学各学段习作教学的目标是低年级侧重激发兴趣,培植自信,乐于写话,中年级侧重引导学生热爱生活,关注生活,自由表达,高年级侧重多读书,广见闻,善思考,有个性的表达。 7、《课标》“实施建议”中明确提出“综合性学习,主要由学生自行设计和组织活动。” 8、教学目标叙写时,首先,要注意选用合适的刻画动词,然后要明确表述教学后学生应该达到何种结果,最后要注意用词用语准确而有分寸。这样既可体现目标达成的层次性和区分度,也可加强教学的可操作性与教学效果的可测度性。 9、阅读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具有感受、理解、欣和评价的能力。 1、语文教学必须在大量的言语实践过程中,培养学生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 11、《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独特而有差异的。因此,应该重视语文的人文感染作用,注意教学内容的价值取向,同时也应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 二、基本概念 1、探究学习“探究学习”,即“在教学中创设一种类似于学术(或科学)研究的情境,通过学生自主、独立的发现问题,实验、操作、调查、信息、搜集与处理、表达与交流等探索活动,获得知识技能,发展情感与态度,培养探索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学习方式和过程。”“探究”重要的不是结果,而是探究过程本身。要培养小学生主动探究的意识,要使学生在探究过程中获取探究的乐趣。 1、语文课程资源语文课程资源为语文教学服务的、有利于学生语文素养形成与发展的校内、校外一切课程资源。它可以分为物本语文课程资源、人本语文课程资源、动态语文课程资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天鹅的故事》精彩片段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语文课程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学生对语文材料的反应又往往是多元的,应该重视语文的熏陶感染作用,尊重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独特体验。”为此,老师要善于营造一个能够让学生都愿积极参与,都能自主选择的开放的融洽的学习环境,让学生在自由而充分的学习活动中生成智慧,生成能力。 我在上《天鹅的故事》时,在阅读教学过程中有这样一个片段:师:这是一个感人至深的故事,请找出这个故事中最打动你的地方,读一读,可以是一句、几句或一段话。 生自读。 师:绝大部分同学画出了第 5 小节,真是英雄所见略同,先不急着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愿不愿意把这一小节学得更好?看看哪些词可以圈圈、画画、点点、重点读读、体会体会。 生再读,用自己的方式学习。 师:现在我们再来说说老天鹅是只怎样的天鹅,要有理有据。 生:我先说,书中这样一句打动我:“突然,一只个儿特别大的老天鹅腾空而起,可是它并没有飞走,而是利用垂直下落的冲力,像石头似的把自己的胸脯和翅膀重重地扑打在冰面上。经过这沉重的一击,镜子般的冰面被震得颤动起来。”我觉得这只天鹅十分勇敢。 师:你们是从文中哪些地方看出勇敢的? 生:“重重的”说明力量很大。 生:“像石头”说明老天鹅奋不顾身。 生:“胸脯和翅膀”是说老天鹅是用血肉之躯作为破冰的武器的。 生:“腾空而起”说明下落的力量很大。 师:我们能不能做做这个动作。 (生模仿老天鹅像石块下落的动作。配合手势、插图) 师:这一句你还有什么体会? 生:我从“颤动”中看出老天鹅落下时很用力。 生:我从“第一次,第二次……”看出老天鹅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生:我从“他并没有飞走”看出老天鹅不贪生怕死,为了天鹅群作出了自我牺牲。 师:这是怎样的一只老天鹅啊?

小学品德学科教学研究课题开题报告范文docx

“小学品德学科中探究式学习方式的应用实践研究”课题 开题报告 一、课题提出的背景 1.人的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 《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提出了加强学生核心素养的培养,探究能力作为学生发展中必备的一个核心能力是品德课程对学生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内容之一。 《品德与生活、社会》课标中也明确将“探究学习”作为有效教学活动的方式之一。因而,品德教学中对学生探究能力的培养是人的核心素养培养的需要。 2.对品德课程教学实效的追求。 然而,反思我们的品德课堂教学现状,其实效性长期被人诟病,其主要原因在于传统的道德说教方式将品德教学变成生活常识、道德规则、史地知识、文化环境等诸多知识拼盘,试图让学生在极短的时间内掌握大量的系统知识,知识学习与品德养成目标割裂,学生被动地接受,没有经历知识的再发现、再创造,缺乏真实地体验,从而导致学生知行不一。因而转变教学理念,突破传统的品德教学培养模式,重新建构以“让学”理念为核心的品德学习模式将成为必然。 3.拓展学生品德课程学习路径的需要 探究式学习作为一种开放的、有利于终身学习与发展的创新学习方式,对于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具有奠基性的价值。让学生在学习活动中用自己的眼睛认识生活,感知社会、获得认知,在实际的研究活动中获得情感体验,自觉树立道德观念,使良好的品德真正成为学生自己的需要,让学习自然发生,达到知行统一。实现向学生生活世界的回归,具有重要意义。 我们在课题提出之初围绕“品德课堂中对探究式学习方式应用的现状”进行了一些课堂观察与师生访谈。与传统的读教材、听老师说相比,学生更愿意围绕自己感兴趣的问题通过自己的研究、参与、讨论自主获取知识,获得体验,觉得这样的学习更有价值。许多学科骨干教师也尝试引导学生在一些学习环节中使用探究式学习方式。但这些尝试很多还留于形式,难以深入。对于探究方法的指导、资料搜集整理能力的培养、探究结论的呈现方式等尚未成熟,需要深入地研究形成可复制的策略与模式。 二、课题的核心概念及其界定 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对探究作了这样的界定:“探究是一种受控制的或有方向的转化活动。它把一个不明确的情境转化为明确的情境。在这明确的情境里,它的组成的区别和关系都是那么明确,从而将原初的情境中的要素统合为一个整体。”可见,探究是一个具有目标性的活动过程。既是一种教学方式也是一个学习活动。 作为人文社会科学的品德课程,道德教育需要探究吗?其与自然科学的“探究学习”又有何区别呢?根据《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学科的特点和学界对探究学习的定义,我们将本课题中品德教学中的“探究式学习方式”界定为:学生从自己的意义世界(生活)出发,发现生活中的问题与困惑,选择和确立主题,运用多种感官去观察、体验、感悟、思考,通过搜集证据,整理、分析信息,表达和交流等系列探索活动,获得对世界、生活的真实感受,得出有价值的观点或结论,从而促进道德认识与社会性发展、激发道德情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主动追求意义世界。 三、国内外同一研究领域现状与研究价值 国内外学者在同一领域研究的现状如何?本课题又有怎样的研究价值呢? 探究式学习在20世纪初开始发展,到20世纪中期达到第一个研究高潮,发展到现在已经是教育界和心理学界不可缺少的改革新点。 1.国外研究状况 最早提出探究式教学的是美国心理学家、教育家杜威。主要被应用于科学教育中。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 报告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

初中语文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 一问题提出的背景 说明文是八年级上册的重要内容,本册的教学重点是培养说明能力。到这册书,教材采用了文体线索和学生心理特点线索双线并进的编排思路,开始强调文体的概念和文体知识的系统性。教学中,我们往往是采用逐项讲解,逐项学习的方法进行学习的,但我觉得这样教学效率低下,往往是就文学文,而忽视了文体教学的系统性。 说明文是一种旨在传播知识的文体,主要的目的是让学生“懂”,知识性很鲜明,能力要求明确。因此如果在教学中梳理知识点,提出明确的能力训练点,那么说明文教学的效果可能会有较大的提高。 (二)课程标准 课标要求“阅读科技作品,注意领会作品中所体现的科学精神和科学思想方法。”要达到这样的目的,就得了解相应的文体知识和文体表达特点,对于说明文,就是如说明的方法,说明的顺序,说明的结构等。 (三)本校实际 我校是一所农村中学,办学条件相对薄弱,生源素质较低,学生的文化熏陶、家庭教育都与城市有较大的差异,有的学生带着混日子的心态踏人校门,基础差,成绩不理想,他们往往就是老师讲的就学学,不能自己总结、归纳所学的内容。是推推动动,不推不动的状态。这就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加强系统性,重在指导,促动学生学习,激发他们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提高学习的效率。 所以,我们确立了“提高说明文教学效率”的研究主题。 二研究过程描述 (一)确定说明文教学内容的明确内容 教学要在教学内容的研究上下功夫。说明文的学习在教材中编排了两个单元,基本是按说明内容来编排的,一个是事物说明文单元,一个是事理说明文单元,在这两个单元的学习中,既要学习课文的相应内容,也要学习说明文的

小学语文优秀教学案例

教育回归生活 ——《坐井观天》教学案例 新城小学:马里凤 摘要:现在的教育大多脱离和遗忘了实际生活。学校教育教给受教育者的基本上都是间接的知识经验。学校教育虽然有单纯的学习环境,但很多时候都与现实生活脱节,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应该强调教育以生活为中心,反对传统教育脱离生活而以书本为中心。 关键词:语文课堂教育即生活 一、背景分析 约翰·杜威是实用主义的代表人物,是20世纪最伟大的教育思想家。他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强调以儿童的需要作为教育出发点,以社会的需要作为教育的归宿。主张“教育即生活”、“学校即社会”,注重“做中学”。在我国当代新一轮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中,杜威的实用主义教育思想与新课程改革有许多契合之处。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深入,我们的课堂也发生着很多变化。作为一线的老师,在教学中应挖掘和利用学生的创新思维,巧妙地将课堂教学引向生活,注重课堂之源——生活。 在人教版第三册《坐井观天》的教学中,我以文本教材为载体,让课堂教学贴近于生活,联系实际,引导学生懂得生活,学会生活,改造生活,赋予课堂以生命和活力,让语

文课堂因生活而精彩。 二、案例描述 《坐井观天》是一篇非常有趣的寓言。文章通过生动有趣的对话,对孩子们讲述了一个寓意深刻的故事。有名人曾说,学寓言应该让课堂充满童趣,还孩子一份童真,不能让唯一标准的寓意来框定学生的思想。案例中我对教学的处理体现了对童心的珍爱,童趣的珍视。 师:同学们,小青蛙听到大家把井外的世界说得这么精彩,它真想跳出井口来看一看。(出示课件:青蛙跳出了井口。)说说青蛙跳出井口后,将会怎么样呢? (生思维活跃,争相发言) 生:它看到绿绿的小草,还有五颜六色的花儿。 生:它看到校园里开满了桂花,闻到了阵阵花香。 生:它看到了果园里挂满了黄澄澄的梨子,红彤彤的苹果,一派丰收的景象! 生:它会到处逛逛,看看美丽的风景,看看拔地而起的高楼大厦。 (正当我倾听于学生对生活的赞美之言时,一位学生忍不住叫着他也想说说) 生:老师,我觉得青蛙有可能没有看到这么美的景色。师:(师一愣,然后充满好奇疑惑)说说你是怎么想的?生:它看到路边垃圾成堆,蝇蚊成群,闻到一阵阵很刺鼻的

刘炜伟《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

《欲扬先抑绘人物》课例研究报告 雅礼雨花中学刘炜伟 一、选题原因: 1、学生描写人物外貌平淡乏味,千人一面,不能通过外貌描写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 2、七年级上册《阿长与山海经》,八年级上册《列夫托尔斯泰》两篇作品均运用了欲扬先抑的手法。七年级下册《老王》、八年级上册第一单元《藤野先生》《列夫托尔斯泰》中的外貌描写运用了反讽、素描、渲染等手法,为学生在运用欲扬先抑的手法来描绘人物外貌的过程中,综合运用多种手法提供了基础支持。因此,此课题适用于八年级下期或者九年级上期。 3、课标要求,八年级学生写作要“言之有情”“言之有序”,表达自己对生活的独特观察和感受。此选题,既能培养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的逻辑思辨能力,也能促使学生综合运用多种手法,表达自己对人物的观察和情感。 二、文本选择和改编: (一)教材文本: 1、《藤野先生》中“清留学生”和“藤野先生”外貌描写,借以回顾“反讽之法”和“素描之法”,朗读加技法判定。 2、《列夫托尔斯泰》中“托尔斯泰”的外貌描写,借以回顾“渲染之法”,朗读加技法判定。 3、改编《列夫托尔斯泰》文本,将多个段落的内容,组合到一个段-落中,三个目的:其一,让学生感知“欲扬先抑之法”;其二,引导学生分析内在的逻辑关系;其三,找到标志性词语——然而。 (二)其他经典:无 (三)学生作品:两篇学生描写“刘老师”外貌的优秀作品。 1、使用“渲染之法”的习作。 2、使用“欲扬先抑之法”的习作。 目的:通过对比,比较两种手法的不同效果,分析“欲扬先抑之法”描写人物外貌的好处,即抓住特征,由表及里的表现人物的精神之美。 3、抓“初看、再看、深看”等词语。 4、总结相关技法:抑则多点,扬则聚焦。 三、教学过程、学生表现及教师反思: (一)情境引入: 星城实验中学送课:聊天式引入

最新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内容摘要:《新课程标准》中明确指出“教学是数学活动的教学,学生是学习的主人,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和合作者”,“学科教学应注重“三维目标”的有机整合,即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和谐统一,这样才可以让每个学生获得全面和谐健康地发展”。课例研究是实现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并且已经成为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一个必备环节。数学课程更应该让学生愿意亲近数学,认识数学、了解数学、应用数学;学会“用数学的眼光去认识自己的生活的环境与社会”,学会“做数学”和“数学地思维”;发展学生理性精神、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建立自信心等。 一、背景与主题 “课例研究”是在新课程改革深入开展的背景下产生的一种校本教研活动方式,是一种以“课例”为载体的教学研究,它围绕如何上好一节课而展开,研究渗透或融入教学过程,贯穿在备课、设计、上课、评课等教学环节之中,活动方式以同伴成员的沟通、交流、讨论为主,研究成果的主要呈现样式是文本的教案和案例式的课堂教学。也是一种“教学与研究的一体化”、十分行之有效的提高教师专业素养和教学质量的手段。 《新课程标准》中也提出“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为了让数学学习与学生生活密切联系起来,让学生运用数学知识去解决生产、生活中的实际问题,我们提出了“让数学走进学生生活”的校本研究课题。主要研究内容为教材中的“实践活动”怎么实现;研究如何设计数学活动,才能让学生体会到数学学习的乐趣;研究怎样改革教材资源,让课本知识更加贴近学生生活。《数学课程标准》从知识与技能、数学思考、解决问题、情感与态度四方面规定了小学数学教学的总体目标,这是《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的“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维目标在数学课程中的具体体现。反映了《标准》对未来公民在与数学相关的基本素养方面的要求,也反映了数学课程对学生可持续发展的教育价值。 二、情境与描述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评析 背景 中年级的片断训练,既是低年级字、词、句训练的归结,又是高年级篇章训练的基础。片断训练对于培养学生的习作兴趣,提高学生认识和表达能力,养成良好的习作习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富饶的西沙群岛》是一篇写景的文章。全文围绕题眼“美丽、富饶”展开,行文思路条理清晰、结构严谨,构段句群典型且多样,遣词用语精确且具体,所以教学这篇课文除了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优美外,还是学生学习片段训练的典范。针对我班学生作文不具体、事情叙述不清楚等情况,结合本组课文的训练重点“重视语言的积累”,我设计了这一课时的教学,重点是积累语段和仿课文写片段,目的是通过加强有感情的朗读和背诵指导,让学生主动记忆,摘抄美词佳句,真正把积累语言落在实处,自觉养成积累语言的习惯。另外是通过创设语言运用的情境,引导学生把课文中的词语、句式、段落,迁移到生活中的人、事、景、物、活动中进行重组,引导学生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主题 在阅读教学中渗透作文训练,让学生学习仿课文写片段(重点是围绕一句话把内容说清楚、说具体)。 案例 教学片断三年级语文上册22《富饶的西沙群岛》 一、复习。 1.听写练习 深蓝威武形状肥料懒洋洋成群结队 2.齐读课文 二、新授课 1.读课文,边读边想课文讲了那几个方面的内容。 学生:海水、海底、鱼、海滩、海岛 2.选择自己喜欢的段落把它背下来。 3.学生说出喜欢的那个自然段把它背诵下来。 三、理解感悟课文 1.出示课文第二自然段:这段是围绕那句话写的? 学生:西沙群岛一带海水五光十色,瑰丽无比。 老师:作者围绕这句话来写来具体写了海水的颜色多而且很美,这句话就叫做中心句。 2.出示第六自然段,生读,找出中心句:西沙群岛也是鸟的天下。 3.老师示范: 根据中心句来写一段话,师出示: 西沙群岛的海底物产真丰富啊!岩石上长着…… 4.出示句子让学生练习口语表达。 春天真美呀! 老师:可以从哪些方面来说? 学生:小花、小草、小树、小鸟、风姑娘……

2018-物理课例研究报告-word范文 (8页)

本文部分内容来自网络整理,本司不为其真实性负责,如有异议或侵权请及时联系,本司将立即删除! == 本文为word格式,下载后可方便编辑和修改! == 物理课例研究报告 篇一:初三物理《摩擦力》课例研究报告 从生活走向物理 , 从物理走向社会 ——初三物理《摩擦力》 一、研究背景 1、知识基础:《摩擦力》一节是鲁教版八年级教材第六章第四节的内容,是在学生学习了力的基础知识之后所要学习的知识。在初中运动和力这部分内容中是一个重要的知识点。摩擦力的概念比较抽象,对于摩擦现象,学生有丰富的感性认识。从初中教学的要求来说,知识本身的要求并不高。教材中的安排是通过认识滑动摩擦——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知道滚动摩擦和静摩擦——增大和减小摩擦的方法和应用。 2、能力基础:虽然学生已经在前面的学习中经历了科学探究的几个环节,但是初二的学生刚接触科学探究的程序、思路和方法,还不是很完整。用生活中的摩擦现象引导学生进入学习情境,让学生在已有知识的基础上,通过设计和完成实验,分析总结影响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把有关摩擦的知识应用到实际当中,知道增大、减小摩擦的方法。 3、心理基础:本节课利用滑动摩擦力的教学,以学生为主体 , 以探究性学习为基础,引导学生经历一个基本完整的探究过程 , 让学生进一步学习科学探究的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科学探究能力。培养学生掌握科学规律,使学生通过物理课的学习有更强的进取心。 二、研究过程 (一)学习目标 1、知识与技能: 知道摩擦力是如何产生的。知道摩擦力的大小跟什么因素有关。知道摩擦的利与弊。 2、过程与方法

通过观察和实验,感知摩擦力的存在。通过实验,探究摩擦力跟物体表面受到 的压力以及接触面的粗糙程度的关系。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激发学生自己设计实验步骤并付诸实践。在教学活动中培养学生与他人合作, 共同探讨,取长补短的协作意识。 (二)重点 知道滑动摩擦力阻碍相对运动,猜想和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因素的方法。 (三)难点 在探究过程中,体验科学探究各环节的方法与思路,多方面考虑问题,培养 学生对科学研究的兴趣。 (四)过程及方法 1、摩擦概念的引入: 自行车在路上滑行时,总会慢慢停下来。为什么? 实验: (1)手平放在桌面上,用力推或拉,使手在桌面上运动,感受到了什么? (2).手平放在桌面上,不用力推或拉,保持手不动,感受有没有一个阻碍手运 动的力? 2、小组合作探究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 ⑴提出问题:影响滑动摩擦力大小的因素是什么 ? ⑵ 猜想与假设。 问题:你的根据是什么?你认为这些因素如何影响摩擦力? 各小组确定自己的研究课题和讨论实验方法。 如果有学生提出重力是影响因素,可做简单比较加以说明。 对于材料性质这一影响因素,不过多强调,通过事例让学生了解即可,如果有学生感兴趣,可适当安排。 (养成良好思维习惯,科学的猜想与假设,鼓励自主探究。)

课例研究报告

《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课例研究报告 一、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合作学习是指学生在小组或团队中为了完成共同的任务,有明确的责任分工的互助性的学习,是一种以小组学习为基本形式的教学活动。我国新颁布的《数学课程标准》中提出:“有效的数学学习活动不能单纯地依赖模仿与记忆,动手实践、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由于合作交流有利于培养学生良好的合作意识和积极的个性心理品质,能有效地促进学生自主发展,所以,进行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以来,这种愉快的学习方式被广大教师普遍采用。为了让学生学好《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这节课的内容,在设计本节课时,我将合作交流带入民主和谐的教学课堂。优化教学习过程,真正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 二、研究的内容和目标 九年义务教育五年制小学试用课本第十册96页《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认识》 教学目标: 1.认识长方体和正方体,掌握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了解长方体和正方体的联系区别。 2.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观察、抽象概括的能力和初步的空间观念. 3.培养合作学习能力和交流能力,培养学生自主思考的习惯. 三、教学设计与说明 学生通过以前的学习,已经能识别长方体和正方体,本节课是在此基础上进一步认识它们的特征。立体图形的具体研究,学生是第一次,所以首先要让学生了解立体图形与平面图形的区别;然后再引导学生通过感受、观察、比较,认识到长方体和正方体的特征、以及它们二者的关系。通过看一看、摸一摸,知道长方体有几个面?各是什么形?继而概括出长方体的特征.然后教师通过变换长方体的摆放方向,从直观上加深对长方体的认识.最后教师再出出示长方体图,让学生抽象的认识长方体.体现了对学生思维深刻性的培养. 四、研究课例样本 一、课前谈话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 篇一: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新课程新理念 ——小学语文新课程教学案例 前言 新课程教学案例是在新一轮课程改革实验中,从首批国家级实验区参加实验的教师的教育教学实践活动中总结出来的实例,在被描述的具体情境中包含一个或者多个引人入胜的问题,同时也包含有解决这些问题的方法和技巧,有具体情景的介绍和描述,也有一定的理论思考和对实践活动的反思。 每个案例都能突出一个鲜明的主题,它常常与教学改革的核心理念、实际教育活动和教育管理活动中常见的疑难问题和容易引起困惑的事件有关。它源于教育教学实践但又不是简单的教育教学活动实录,它有相对完整的情节乃至戏剧性的矛盾,以反映事件发生的过程,反映教育实践中的教师和学生角色的变化,揭示教育教学工作的复杂性,并引人思考。案例中的角色常常不仅仅是校长、教师和学生,也可能是学

生家长或者其他影响教育活动的人。 一个具体的素质教育案例,不仅应当有对事件的描述、有解决问题的技巧,还应当蕴含一定的教育基本原理和教育思想,置身其中的教育者或者是撰写案例的作者应当能够从实践中总结出一定的经验教训,有一定的理性思考。 作为一个能够提供借鉴的教育案例,既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的成功事例,也可能是教育实践活动中遭遇过的失败,前者可以提 供经验,后者可以提供教训,都同样具有借鉴意义。 通过阅读和学习案例,广大教师可以分享别人成功或者失败的经验,由学习和分析别人的案例到加强学习、解剖自己,不断积累反思的素材,自觉改进自己的教学。 由于案例本身的可操作性,学习教育案例,可以直接推动教师在借鉴和学习的过程中,更新教育观念,改进教育教学行为。-------------------------------------------------------------------------------- 案例一:认识生活探究生活 ——《菜园里》教学片段 [教学片断] 教室的中间,学生每6人围坐成一个小组,教室的四周摆着许多新鲜蔬菜,有白菜、卷心菜,有白色、红色的萝卜,红色、绿色的辣椒,紫色的茄子,浅黄、深黄的南瓜,有穿

小学语文朗读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反复朗读的意义 崔峦老师曾经说过:“在小学的阅读教学中,对于景美、情深的课文,教师要重视创设情境,使学生自然而然地入境入情,在陶情冶性的同时,品味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品读、认真思考,我也深有同感。语文不是无情物,它本身栖息着浪漫和诗意,作者情谊的表达就隐匿于语言文字的深处。语文教学要让情感流淌,让课堂充溢浓浓的人文情怀。 下面是我校李秀芬老师《桂林山水》的两个教学片段,听后,我感受颇深。 片段一: 师:上节课,我们已经知道桂林山水的特点并学了第一段,知道山水之美,现在请大家深入学习了解漓江水特点,作者怎样写出漓江水的特点的? 生:漓江的水真静啊,漓江的水真清啊!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看屏幕,读一读并说一说喜欢哪个特点,读给同桌听。 生:我喜欢“漓江的水真绿啊!” 师:为什么喜欢? 生:这句用比喻手法,写出绿的特点。 师:你知道水绿得如何,并说说“翡翠、无暇”的意思,并指出水的特点。 师:想想,应怎样读呢? 生:应读得活泼、跳跃。 师:喜欢读这一句的同学把这一句读一读。(生读) 师:喜欢水清的同学,说说你们喜欢的理由并读一读。 生:漓江的水清得可见江底的沙石。

师:漓江到底有多清呢?我们可以把一枚硬币放入水中,透过江水可以看见江底硬币上的字。那如何朗读呢?喜欢的同学读一读。(生读) 师:请同学们评一评,他们读得如何?(师指导,该句应读得平整,然后,全班读一遍) 师:老师也喜欢这一段,现在老师读前半句,你们读后半句。(师生接读) 师:这种句子有什么特点? 生:后面半句强调前半句。 师:这是排比,作者本写水,为何要提到大海、西湖? 生:对比、比较 师:这有什么作用?(出示幻灯:波澜壮阔的大海、西湖的图片) 【评析】: 李老师在指导此段的阅读理解时,做得最好的是,读的辅导非常到位,读得细致,特别是读漓江水,做到读与理解相结合,并且根据学生的学习的反馈情况及时调整教学状态,让学生及时反馈评价,并且运用多媒体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所描述的意境,课外资料的补充对指导学生形象理解山水百态有很好作用,这能更好让学生在朗读时读出感情;教师富有激情的范读、领读很有感染力,对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美中不足的是,学生朗读缺乏个性,写漓江水特点三个分句都是写漓江的美,对每一分句的前后半句之间的关系应加以点拨,使学生更好理解,课文就是把这些意思密切关联的句子排成结构相同或者相似的一串句子,加强语势,给人的印象鲜明、深刻。这样的句子就叫排比句。 【建议】:女生读第一分句;男生读第二分句;男女生齐读第三分句,逐渐加强语气,体会排比句的作用。 片段二: 自由读第三段,交流朗读方法 师:大家自由读这一部分,要读出作者怎样写出山的特点。(指名读) 师:读这一段,指出你喜欢哪些语句?小组交流这一段与前面的写作方法上有什么不同?

观课报告范文900字左右

观课报告范文900字左右 通过观评3位老师的课例,领略着他们对教材的深刻解读,感受着他们对课堂的整体把握,使我受益匪浅,有助于我的数学教学的提高。下面小编分享观课报告精选,欢迎阅读! 观课报告(一): 《摇篮曲》观课报告 观看了郭老师的唱歌综合课《摇篮曲》,受益匪浅。本节课目标明确,要求具体,坚持启发式教学等多种教学方法,注重对学生的评价,使每个学生有不同程度的收获,体验到学习成功的快乐,教学目标完成度高。取得了较好的教学效果。下面就郭老师的这节课谈谈自己的看法。 一、教学目标明确具体。本节课过老师设置的教学目标是: 1,学习歌曲并能有有感情地演唱。 2,指导学生用有气息支持的连音唱法和以柔和、甜美的音色,舒缓,恬静,安逸的情绪学唱这首世界著名的艺术歌曲,感受歌曲柔情、真挚的母爱,扩大学生的音乐视野。

3,欣赏、感受母爱有关的艺术作品,引发学生的关注与思考。郭老师在本节课中目标设置明确、具体,贴合《课标》理念,贴合音乐学科特点,能联系学生实际,并落实在教学全过程中。面向全体学生,注重个性,关注情感、潜力、知识技能、过程与方法的结合。 二、教学资料丰富多彩。郭老师的这节课教学资料生动、形象、丰富多彩,有对音乐知识的学习,有发声方面的讲解与练习,有富有感情的演唱和动作的模仿,又有对不同国家不同民族摇篮曲的理解欣赏与分析,有利于学生的音乐审美学习和文化学习。陶冶了学生性情,让学生对课堂产生兴趣与参与的激情,对于改善课堂氛围、提高课堂效率、巩固课堂知识有着很大的帮忙。有利于学生音乐创造与实践等多种潜力的发展。 三、教学方法新颖得当。在这节课的设计上,郭老师对学生状况和教学资料进行了综合分析,设计了切实可行,贴合实际的教学目标,获得了用心有效的教学效果。郭教师能合理安排教学环节,让学生循序渐进、层层深入的获得音乐感受和知识。注重了细节的设计,教学环节的衔接,语言的引导,这些细节都是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关键。得当的教学方法能激发学生对音乐的探究、感受、表现与创造兴趣,发展潜力,本课中郭老师在听、赏、唱的过程中感受和体验音乐风格和特点,较好的解决了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准确掌握了歌曲的速度力度及节奏,表现了歌曲的情绪。以多种表现手法,多种形式练习,培养了学生的合作意识。本课中注重了师生互动,带给了学生自主学习和选取的机会,教学生动,气氛活跃,教学方式多样化,有启发性、激励性,指导及时、灵活、有效,立足学生发展。恰当运用现代教学手段,教学有特色。 四、学生学习取得了较好的效果。本节音乐课虽然简单易学,也不是学生喜欢的时尚歌曲,但学生对本课的学习兴趣浓厚。多次重复演唱,不厌其烦。学生能

小学语文课堂教学案例分析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 抓住写作教学的规律 一、一次妙趣横生的作文教学 师:同学们,端午节快到了,我非常想到你们各家去过端午节,不知哪位同学愿意请我? 生:(面露喜色,大声喊)老师到我家!我愿意请您! 师:大家都愿意请我,我很高兴。但这样争也不是办法。我看这样吧,谁会做菜,而且做的菜色香味俱全,我就到谁家去做客。 生:(面露难色,不知如何回答) 师:这个条件可能让大家为难了。不过,离端午节还有好几天呢,如果同学们肯学,一定能学好,能请到我的。 学生:(兴高采烈)好,一言为定!〔两天后的作文课上〕 师:同学们学会做菜了吗?生:(大声齐)学会了! 师:呀,这么快?跟谁学的?学生1:我跟爸爸学的…… 师:感谢你们的一片诚心。那你们都学会做什么菜了呢?一定很好吧? 生:(不等老师叫,就纷纷起立,七嘴八舌、争先恐后地说起来。老师请了几位上讲台说给大家听。) 师:刚才这几位同学都讲得不错。听他们一讲,我就知道菜一定做得不错,老师连口水都快流出来了。但全班这么多同学,不可能每个人都上来说,有什么办法能让老师知道每个同学学会了做什么菜,做菜的过程怎样呢? 生:老师,让我们把做菜的过程和做的什么菜写出来,您不就知道了吗? 师:这个主意真好。这样,老师不但要知道你们做的什么菜,而且还能比较一下,看谁的菜做的最好,我就到谁家去做客,好吗? 生:好!师:好就快写吧. 这则作文教学与传统的作文教学有什么不同?它对你有什么启示? 二、评析 传统的作文教学,大多是命题或是半命题的作文,其内容老化、枯燥、脱离生活。所以作文一般拘泥于课本,从句式到文章结构,模仿的居多,雷同的居多。在传统课堂上,写作被限制在课堂里,100%属于课堂教学。学生在课堂上的写作过程大体上可以分为两个阶段:一是思维阶段,包括审题、立意、选材构思;二是书面表达阶段,包括起草和修改。教学中,又由于一些教师思维定势,致使学生作文千人一面,毫无新意可言。长时间的传统教学中,学生一直处于被动接受的状态,以致“谈写色变”。 案例讲述的作文教学体现了课改后的新作文教学观。从写作教学的内容和方法看,新课标倡导“写作教学应贴近学生实际”,倡导学生“自主写作”,“减少对学生的束缚,鼓励自由表达和有创意的表达。提倡学生自主拟题,少写命题作文”。从写作教学的过程看,教学不在局限与课堂,而是为学生“提供有利条件和广阔空间”,在写作前体验生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热爱生活,表达真情实感”。 案例中的教师抓住了写作教学的规律,选用了“学烧菜”为写作内容,素材直接来自生活。教学时,教师先以“老师要到菜烧得最好的同学家过端午节”为由,不觉中给学生布置了学烧菜的任务。这是引导在写作前先对生活实践进行体验,在体验中培养学生观察、思考、表达的能力。到了写作课上,教师先通过充满智慧的谈话引导学生说说做菜的过程,然后借口方便老师比较让学生书面写作。因为每个学生都想请老师做客,所以整堂课上,虽然教师只字未提“作文”二字,可学生们却在宽松、和谐的气氛中积极主动地完成了写作。从教学片段中,我们可以看到,学生一直处于主动学习状态,个个都充满了表达的欲望。可以说这则作文教学真正做到了“让学生易于表达,乐于表达”,“说真话、实话、心里话”。 这个案例,让我们这些语文教师明白了:写作来源于生活;写作描写生活;学生只有观察生活、体验生活、思考生活的基础上才能表现生活,只有在像生活一样的环境中才“易于表达,乐于表达”。一句话:文无定法。 小学语文教学案例分析——赞赏鼓励的魅力 《语文课程标准》(实验稿)指出:实施评价时,应注意教师的评价、学生的自我评价与学生间

初中数学课例研究报告.

让学生在情境学习中建立符号感 ——“用字母表示数”课例研究 “用字母表示数”既是苏科版七年级第三章的起始课,也是整个初中阶段代数学习的基础,这部分内容的处理是否得当将直接关系到学生能否准确地建立符号感。在本节课中本人站在绿色环保的角度,以“小青蛙”为人文主串线,设计了一些有趣且富有挑战性的问题串,在问题求解的讨论中,让学生经历“从具体情境中抽象出数量关系的变化规律”的过程,并用字母表示规律,让学生体验用字母表示数的必要性和优越性。七年级的学生活泼可爱,对身边所有事物充满了好奇,对具有规律性的问题充满着挑战的欲望。他们乐于动手,有很强的好胜心和表现欲;同时也具备了一定的表达、推理、归纳的能力;在教师的引导下,他们通过相互间的合作交流,能对某一具体问题展开探讨与分析。在学习“用字母表示数”前,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中潜藏着“符号意识”,这是发展学生“符号感”的重要基础。 一、三维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目标:使学生能理解用用字母表示数的意义,能用字母表示简单的数量关系;初步建立符号意识过程。 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学生的动手实践与合作交流,经历探索规律的过程,体验观察、研究问题的方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创设现实情境、实际操作活动,激发学生的求知欲;增强同学们的环保意识为创建绿色校园作贡献;在探索中发现结论,体验数学的简洁美。 二、教学过程 1.问题情境:儿歌——数青蛙(多媒体课件展示) ① 1只青蛙,1张嘴,2只眼睛,4条腿,1声扑通跳下水; ② 2只青蛙,2张嘴,4只眼睛,8条腿,2声扑通跳下水; ③ 3只青蛙,3张嘴,6只眼睛,12条腿,3声扑通跳下水; …… 教师提问学生:谁能将这首歌继续唱下去?学生回答后教师点拨:这位同学唱的既好听,又准确,你知道这里隐含着什么数学道理吗?如果用字母表示青蛙的只数,这首歌又该怎样唱呢?

课改小学语文课堂教学典型案例

静听花开的声音 ——民和县川垣学校课堂教学典型案例 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浪潮汹涌澎湃,荡漾着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2002年秋季,川垣学校根据教育局的安排也拉开了课程改革的序幕。十年来,随着课改的不断深入,川垣学校全体老师肯钻研,勇创新,对课程理念有了更加深刻和清晰的认识,理清了头绪,抓住了特色,明确了前进的方向。教师们以教学为主阵地,努力实践着课程改革带来的新理念,使课堂教学发生了前所未有的变化,具体表现在: 一、课堂上,学生“动”起来了 课改以来,我校的实验教师逐步树立了正确的学生观,教师作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积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自主学习的情景,让学生都参与到学习中来,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1、自主探究,寓学于乐。 培养学生终身学习的愿望,是本次课改的中心任务之一。而对于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感兴趣的不是来自活动的结果或事物,而是来自活动本身。为此,我校实验教师针对教材的特点,积极开动脑筋,创造性的使用教材,融游戏、活动于语文学习中,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使课堂成了学习的乐园。 案例1:川垣学校李洁老师展示的声母学习的起始课“b p的发音和拼读”时,课堂上,教师以游戏的形式组织教学,“找宝贝”、“贴花瓣”、“摆字母”、“做试验”……独特、有趣的教学设计,吸引着每个孩子主动参与到学习中来,也吸引着每位观摩课的教师,原来只要给学生动手、动脑的活动空间,枯燥、难学的拼音也可以在这么轻松的玩中学会。 李老师教学学生深感枯燥乏味的拼音时,就通过多媒体将学生喜爱的卡通形象皮卡求带进课堂,由他带领学生进行闯关游戏,在进入创声母这一关时,老师便把学生易混的d、b、q、p采用变魔术的方式,让学生根据多媒体动画演示猜一猜,自己看看还有哪个拼音字母也可以变个魔术,考考大家,此时,即使是平时不爱说话的学生,也积极的变起魔术来,孩子们在玩中,动手、动脑、动口,进行着有效的自主学习。 案例2:川垣学校李玉兰教师针对学生年龄特点,在学习较为枯燥的

七年级研究性学习教学案例

研究性学习教案(2014-2015学年) 七 年 级 蓟县出头岭镇景兴春蕾初级中学

授课人春伶 授课时间 2014.09 学科语文 课题 大自然的启示 1、课题的意义(为什么要进行本课题的研究): 通过本次课题研究让学生知道大自然的现状,要研究和掌握自然规律,按自然规律办事,与大自然和谐相处,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通过亲身实践,较为全面地了解大自然,热爱家乡,增强保护环境保护意识。通过参与实践活动,提高学生调查、收集、处理信息与人沟通的能力,以及互相合作学习、利用互联网学习的能力。通过实施本活动,学生亲自开展调查与考察,体验课题探索的过程与方法,从观察大自然、保护环境等专题的延伸与发展,并有新的涵。 2、课题介绍 本次研究性学习的选题与小孩子喜欢大自然的特点相适应,正适合七年级的学生,学生从大自然中受到启示,有所发现或发明,重在播下兴趣的幼芽。他们的发现或发明可能是前人已经有了的,但只要是学生自己观察、思考、实践所得一些科学常识,让学生明白想改造大自然就必须先要了解大自然,懂得大自然,学习大自然。想当然,往往会事与愿违,还会给人类带来致命性的毁灭。学生通过查阅书籍,上网收集资料,通过请教长辈和专家等等,了解大自然,学到更多的知识,更加热爱大自然。 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的和方法 (可按新课程标准的三维目标(或布鲁姆目标分类法)进行研究性学习的教学目和方法的阐述) (一)知识与技能目标: 1、把握《大自然的启示》研究性学习的目标。 2、通过本此研究性学习,促进学生对周围自然环境的认识。 3、多角度,多方法,多层面学习语文,了解大自然带给人类的启示。 4、了解学生收集整理信息能力。 5、掌握研究性学习中学习语文的技巧。 (二)过程与方法目标: 1、调动学生学习热情,将语文的学习从课堂扩展到课外,以及网络。 2、引爆学生情感触点,鼓足创新动力。 3、从课堂延伸到课外,从课本延伸到实践,让语文学习走出传统的方法,调动起孩子们的各种感官,发自心的想要得到答案。 (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1、鼓励学生参与社会活动,观察体验生活。 2、举办各种活动,激发学生在生活中学语文的热情。 3、利用校园文化阵地,提高学生综合学习能力。 三、研究的目标与容 (课题研究所要解决的主要问题是什么,通过哪些容的研究来达成这一目标)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 告范文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精品文档,仅供参考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例研究 报告范文语文课例研究报告 课例研究主要以课例研究报告的形式呈现。课例研究报告大致由第一次教学案例、课后反思及研究、新的教学方案、根据第二次方案实施的行动跟进、第二次课后的反思、研究、提升几部分组成。以下是本站分享的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希望能帮助到大家! 小学语文阅读教学课例研究报告小学语文课例研究报告范文 一、课例的主题:鼓励学生在学文过程中自主提出问题自主解决问题 二、问题的提出: 《语文新课程标准》积极提倡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即认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语文课程必须根据学生身心发展和语文学习的特点,关注学生的个体差异和不同的学习需求,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进取精神,倡导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可以说自主、合作、探究这种学习方式的提出较之以往的语文改革是一种创新的理念,也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创新精神,它是语文新课标的精髓。 所谓自主学习活动即学习过程中学生在老师的相机诱导,随机点拨(叶圣陶)下,充分发挥自身的主动性、积极性、

创造性,围绕一定的学习目标主动学习、主动探索、主动思考、主动实践,自去理会,自去体察,自去涵养(朱熹),自奋其力,自致其知(叶圣陶),获得知识,丰富感情,发展能力,完善人格,成为学习的主体,认识的主体和发展的主体。简单地说就是自己学习。 苏霍姆林斯基说:正象空气对于健康一样,自由时间对于学生是必不可少的自由时间是丰富学生智力生活的首要条件。要学生从被动接受知识转化为主动探究知识,教师就要为学生提供更多的自主探究的时间。凡是学生能独立思考的,就要让学生自已去获得;凡是能通过小组合作解决的问题,就应通过小组交流取得共识,教师适时指导、点拨,这样才能使学习真正成为学生自主的活动。 心理学家罗杰斯指出:如果在教学中自主地选择和确定学习的方向和目标,自己提出问题,自己发现和选择学习材料,并亲身体验到学习的结果,这将收到最好的学习效果。学习方法让学生自选:研究表明,不同的人适合不同的学习方法,学习方法在一定程度上只是一种个性化的行为,不同的学生找到了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便可以利用最少的时间和精力学习尽可能多的知识。 三、研究的准备: 在教学实践中,我以《泥姑娘》一课作为实验课,以三(二)班的同学为实验对象,在多媒体教室充分利用现代化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