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合集下载

中西方美学观比较剖析

中西方美学观比较剖析

第四,“和而不同”之相反相成之美。 “和而不同”这是“中和论”哲学—美学的重要内涵,具有极为重要的价值。《左传·昭公二十年》记载了齐侯与晏子有关“和”与“同”之关系的一段对话,阐述了“和而不同”的内涵:
“和如羹焉,水、火、醯〔xī〕、醢〔hǎi〕、盐、梅,以烹鱼肉,燀〔chǎn〕之以薪,宰夫和之,齐之以味,济其不及,以泄其过。君子食之,以平其心。君臣亦然。君所谓可而有否焉,臣献其否,以成其可;君所谓否而有可焉,臣献其可,以去其否,是以政平而不干,民无争心。故《诗》曰:‘亦有和羹,既戒既平。鬷嘏〔zōng gǔ〕无言,时靡有争。’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低、出入、周疏,以相济也。君子听之,以平其心。心平,德和,故《诗》曰‘德音不瑕’”。
《周易·泰》卦辞云:“泰:小往大来,吉,亨”,“小往大来”即天气上升、地气下降,如此才能使天地之气交通往来,以生成化育万物,吉利亨通。正如泰卦彖辞所说“天地交而万物通也,上下交而志同也”〔《周易·泰·彖》〕。与此相反的是否卦,否卦卦象坤下乾上,意味着天地阴阳之气无法交通和合,则生气全无,万物无法生成发育,所谓“天地不交而万物不通也,上下不交而天下无邦也”〔《周易·否·彖》〕。
〔三〕古代希腊的“和谐论”美学
古希腊“和谐美”的最主要代表者亚理斯多德则将美归结为“整一性”,认为“美要倚靠体积与安排”,由于事物不管太大或太小都看不出它的整一性。他还认为,这种美的“整一性”的主要形式是“秩序、均匀和明确” 。
美学史家温克尔曼则将希腊古典美归之为“珍贵的单纯,静穆的宏大”。另一位美学史家鲍桑奎则将其归结为“和谐、庄重和舒适”。
但在20世纪中期以来的“后工业文明”时代却显示出旺盛的生命力,并在生命论美学、存在论美学、解构论美学与正在勃兴的环境美学中或隐或现地看到其影响。固然,中国古代“中和论”美学思想还是前工业革命时代的产物,需要进一步对之充实科学精神,才能使之在当代发挥更大的作用。西方古希腊的“和谐论”美学思想及其美学精神已融入当代美学之中,它作为古典形态的美学形态早已从十九世纪下半叶开头逐步被各种新的美学形态吸取与超越。

中西方美学差异PPT课件

中西方美学差异PPT课件

或在杯盏上留下一个吻, 却只为了给它以希望,
我就无须寻找美酒来喝, 叫它此后永不凋残。
灵魂深处引起的干渴, 由于你嗅过的香气,
即使天神降下甘露,
然后把它再给我扔还。
我也不肯换取你的眼波
从此它成长吐香,就非出 自它,
而是出于你的,我敢断言。
.
17
中西方美学差异
西方的审美情趣偏重于再现客体事物 原来的面貌,追求与事实的接近,而中国 的审美思想更偏重于主体内心的情感的抒 发和表达,重于表现的艺术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这些差异在建筑、 绘画、音乐、雕刻、戏剧、文学及诗歌等 表现形式上有着明显的区别。
.
1
绘画
中国绘画在创作上重视构思,讲求意在 笔先和形象思维,注重艺术形象的主客观 统一。
而西方绘画着重于焦点透视,比较客观 科学地体现了物体的外观,真实客观是其 特点。
.
2
.
3
.
4
.
5
.
6
.
7
雕刻
西方雕塑艺术有其特定的门类规则和创 作方法,而中国的雕塑表现出与绘画艺术的 密切结合
主要是在地理环境、文化源流、哲学品 质等方面对雕塑艺术的影响,如所谓“塑容 绘质”。
.
8
.
9
.
我愿意是树,如果你是树上的花;
我愿意是花,如果你是露水;
我愿意是露水,如果你是阳光;
这样我们就永远能结合在一起。
而且,姑娘,如果你是天空,
我愿意成为天上的星辰,
然而,姑娘你是地狱,Βιβλιοθήκη 我愿意永堕地狱之中。.
16
《给西莉亚之歌》本琼生
只须用你的眼波向我祝酒,我新赠你的玫瑰花冠,
我会报答你用我的眼波, 并不只为把你仰攀,

试论中西方审美差异

试论中西方审美差异

试论中西方审美差异试论中西方审美心理差异作为一种范畴,美是能够使人们感受到愉悦的一切事物,美极具多样性与丰富性,它包括客观存在和主观存在。

而美审则是人们对事物的美丑作出评判的过程,故此审美是一种主观的心理活动,同时审美也受制于时代背景、地域环境、社会环境、受教育程度及个人情感等诸多客观因素,进而存在很大的偶然性。

那么,由于审美心理差异而引起的中西方审美的差异是客观存在的。

1中西方审美心理特点1.1中国审美心理特点1.1.1文化中西方审美心理的差异背后有着深远的文化差异。

中国拥有两千多年悠久历史,具有丰厚的文化底蕴。

百家争鸣间,当属儒家思想的影响最为深远。

“中庸之道”、“中和之美”,追求“天人合一”,强调人与自然的和谐统一,注重道德角度的审美切入点。

在中国古典哲学强调人的主观性,所谓“能尽人之性,则能尽物之性;能尽物之性,则可以赞天[1]地之化育;可以赞天地之化育,则可以与天地参矣。

”其次,中国人伦社会的社会属性更促进了哲学家对人伦关系关注,进而导致中国古典艺术绝大多数均与人文、政治、权利紧密相关。

1.1.2建筑“人们惯于把建筑称作世界的编年史:当歌曲和传说都已沉寂,已无任何东西能使人们回想起一去不复返的古代民族时,只有建筑还在说话,在石书的篇页里记载着人类历史[2]的时代。

”建筑不仅能够直接体现当时时代的技术水平以及政治经济状况,更能体现出其民族的审美心理和审美理想。

中国古典建筑,同样遵循着和谐中庸的审美理想,且封闭自持少有变化,强调建筑的整体性,讲究建筑与自然相融合,以群体取胜并注重虚实结合。

柱、梁、斗拱等组成的木构架,轻盈通透,给人以灵动的观感;硕大的屋顶辅以漂亮的反曲线和轻巧多姿的翼角,给予建筑一种柔性的适应感,使之与山水林木等自然环境取得了相[3]当的和谐,无处不体现着“天人合一”的思想。

1.1.3审美意识(1)道德道德要素是影响审美情感的第一要素。

客观的审美事物在不同道德观念的审美主体面前,他们所反映出的审美评价定将不尽相同,甚至会截然相反。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

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话题,涉及了文化、历史、哲学等多个领域。

在这篇文章中,我们将探讨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并试图从不同的角度来理解这种差异的根源和影响。

一、文化和历史的影响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根源于中西方不同的文化和历史背景。

在中国,艺术被视为一种深厚的传统和文化底蕴的体现,而在西方,艺术更多地与现代审美、个人表达和思想解放联系在一起。

中国的传统艺术注重的是情感的内敛、意境的超脱,强调的是对自然、生活的感悟和领悟,以及对人生哲理的深刻思考。

中国画、书法、音乐等传统艺术形式都蕴含着深刻的文化内涵和历史积淀,追求的是“气韵生动、意境深远”。

而在西方,艺术更多地关注个人情感、审美趣味和个性表达。

西方艺术注重的是形式的多变、技法的创新,追求的是对外部世界的直观感知和内心情感的宣泄。

绘画、雕塑、音乐等艺术形式在西方更多地呈现出个人的审美追求和情感表达,追求的是“形式美学”和“情感美学”。

二、审美价值观的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还表现在审美价值观上。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的标准是“雅致、含蓄、温润”,注重的是内在的修养和情感的超脱。

中国艺术强调“韵律美”和“情感美”,重视的是作品所蕴含的心灵寄托和思想情感。

相比之下,西方艺术更加注重的是对外部世界的观察和解构,以及对个人情感的表达和宣泄。

西方审美注重的是“视觉美”和“情感美”,更加关注作品本身所具有的形式美和视觉冲击力,以及作品所能够赋予观者的直观情感体验。

三、艺术形式和风格的差异中西方艺术的审美差异还表现在艺术形式和风格上。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包括了书法、绘画、音乐、舞蹈等,注重的是艺术形式的神韵和内在的情感表达。

中国传统艺术形式在技法上更加注重笔墨的运用和线条的表现,强调意境的营造和情感的抒发。

而在西方,艺术形式更加多样化,包括了绘画、雕塑、摄影、装置艺术等各种形式。

西方艺术形式在表现上更加注重立体感和现实感,追求的是对外部世界的直观感知和形式的多样性。

中西方美学透视

中西方美学透视

中西方美学透视美学是一门研究美、审美以及艺术的哲学学科。

在不同的文化背景下,美学的研究方式和内容都不尽相同。

其中,中西方美学的差异尤其引人注目。

本文将透视中西方美学的异同点,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并欣赏各自的艺术文化。

一、美学概念的不同解读中西方美学的不同开端,源于美学概念的不同解读。

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美学被称为“艺术”,被视为“道德、艺术、宗教”三大人生支柱之一。

而在西方,美学则更偏向于对艺术的直接审美和性质分析,强调个人的感受和主观印象。

因此,在研究美学的过程中,中西方的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去探讨艺术的本质。

二、审美取向的不同中西方美学在审美取向上也存在着显著的区别。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念中,审美的目的是为了达到“以文化教化人”的效果,即弘扬民族精神,培养正确的品位和人生态度;而在西方美学中,审美的目的在于探究艺术的本质和特征,以便更好地欣赏和评价。

可以看出,中西方审美观念目的及取向的不同,造成了两种文化背景下的文化遗产也呈现出不同的独特气质。

三、审美方式的差异中西方美学在审美方式的差异上也非常明显。

在中国传统审美中,人们更注重品位的细微变化,喜欢从善于吟咏琴棋书画中提取优秀的艺术精华,进行一种情趣化的品味。

而西方美学则强调个体的主观感受和通过观察和分析来发现、理解和评价美的方式。

两种不同的审美方式,为中西方艺术带来了迥然不同的特征,显现出了不同的审美审视角度。

四、审美对象的不同中西方美学在审美对象上的不同也表现得十分明显。

在中国传统审美观中,“天人合一”思想的影响深刻。

人们认为自然界与人类之间有着内在的相关性和互动。

这种思想反映在文学、美术、建筑等领域,使人们在审美时常常将自然融于艺术之中,表达出“形神兼备”、“意境优美”的审美目的。

而在西方美学中,审美对象更侧重于艺术作品本身,关注艺术形式, 着重于艺术的创新与实验,并将艺术归于一种高度自由的自我表达方式。

最后,中西方美学的比较并不是要挑选出哪一种美学优越于另一种,而是想通过比较和对话,增进彼此的理解与欣赏。

关于美的研究之中西方差异

关于美的研究之中西方差异

关于美的研究之中西方差异美,是一个充满着各种多样化的概念和定义的词语。

它既可以代表外表的美丽,也可以包含内在的品质和精神气质。

美是一个可以跨越文化和国家之间的普遍概念,但同时也存在着不同文化和传统下的差异理解。

在中西方文化中,对美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也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本文将从中西方文化的角度探讨美的研究之中存在的差异。

从中西方美的定义和理解差异方面来看,中西方人对于美有着不同的看法。

在西方文化中,美往往与外貌和容貌相关联,美是一种外在的表现形式,如高挑的身材、秀丽的容颜等。

而在中国传统文化里,美往往更强调内在品质的表现,如修养、谦虚、忠诚等。

中西方对美的定义方式不同,反映了两种文化对美的理解与价值观的差异。

在中西方美的审美标准差异方面来看,中西方人在审美标准上有着不同的偏好。

在西方文化中,对于美往往更加注重个人的独特性和自由表达,而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审美标准更多地受到传统文化和价值观的影响,注重的是整体的美和国人群体的利益。

这导致了中西方审美标准上的差异,体现在美的表现形式上的差异。

中西方在美的理解方面存在着一定的差异。

这种差异既是文化传统和历史沉淀的结果,也是两种文化在审美情趣、价值观念上的不同表现。

我们应该尊重和包容不同文化对美的理解和表现方式,从中学习和借鉴,拓展自己的审美视野,丰富自己的文化内涵。

通过相互交流和对话,可以促进中西方文化之间的交流与融合,促进跨文化理解与和谐。

美,是一个充满着普遍性和多元性的概念,正是因为它的丰富多彩,才使得中西方文化在美的理解和表现上呈现出多样化的特点,这也使得美的研究之中沉淀了丰富的文化内涵。

中西美学思想比较

中西美学思想比较
• 它的基本特点便是从外在行为、活动、动作、仪表上对个体 所作出的强制性的要求、限定和管理,通过这种对个体的约 束、限制,以维护和保证群体组织的秩序和稳定。
• 周代实行“礼”制,最主要的内容和目的便在于维护已有了尊 卑长幼等级制的统治秩序,即孔子所谓的“君君臣臣父父子 子”。每个个体以其遵循的行为、动作、仪式来标志和履行其 特定的社会地位、职能、权利、义务。
• 这些记载都说明群体性的图腾舞蹈、巫术礼仪不但由来古远, 而且绵延至久,具有多种具体形式,后来并有专职人员 (“巫” 、“乐师”等)来率领和教导。
第十三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四十一分。
• 原始的图腾舞蹈把各个本来分散的个体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动, 有意识地紧密连成一片,溶为一体,它唤起、培育、训练了集体 性、秩序性在行为中和观念中的建立,同时这也就是对个体性的 情感、观念等等的规范化。而所有这些,又都是与对虚构的神灵 世界的法术支配或崇拜想象联在一起的。其中既包含智力活动的 萌芽,同时却又更是本能情感的抒发和宣泄。
第九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四十一分。
• “舞蹈是原始生活最为严肃的智力活动,它是人类超越自己动 物性存在那一瞬间对世界的观照,也是人类第一次把生命看作一 个整体—— 连续的、超越个人生命的整体。”(苏珊·朗格 《情 感与形式》)
• 原始的图腾舞蹈把各个本来分散的个体的感性存在和感性活 动,有意识地紧密连成一片,溶为一体,它唤起、培育、训 练了集体性、秩序性在行为中和观念中的建立,同时这也就 是对个体性的情感、观念等等的规范化。而所有这些,又都 是与对虚构的神灵世界的法术支配或崇拜想象联在一起的。 其中既包含智力活动的萌芽,同时却又更是本能情感的抒发 和宣泄。(感性与理性、自然与社会、个体与群体)
第十二页,编辑于星期三:五点 四十一分。

中西方审美思想差异

中西方审美思想差异

中西方审美思想差异风林<2> 章毓玮J10240229什么是审美•谈到审美,首先要考虑的问题就是美是什么?从字源学来看,根据《说文解字》:羊大则美,认为羊长得很肥大就“美”。

这说明,美与感性存在、与满足人的感性需要和享受有直接的关系。

《论语》里讲“里仁为美”,又讲子张问“何谓五美?”孔子回答说“君子惠而不费,劳而不怨,欲而不贪,泰而不骄,威而不猛。

”这里的美讲的都是善。

这里“美”和“善”是混在一起的,经常是一个意思。

中西美术审美差异•在西方,毕达哥拉斯学派是古希腊哲学史上最早的大学派,他们认为“数”是万物之源,事物的存在就是数理的存在,美就是数的和谐。

西方古代哲人们直接把对美的追求具体化为视觉的和谐形式创造。

认为“一切立体图形中最美的是球形,一切平面图形中最美的是圆形。

”他们发现构成长方形比例协调感的“黄金分割”比是[a:b=(a+b):a];人体美也同样取决于不同数之间的比例和谐。

公元前五世纪的希腊雕刻家波里克莱塔在毕达哥拉斯学派影响下写成的《论法规》一书专门研究了人体各部分之间的数学比例关系,他的作品《持矛者》、《束发的运动员》等都是依照这些“法则”创作的:身长与头的比例是8:1;脚的长度应是手掌宽的三倍;腿部从脚到膝的长度应是手掌宽度的六倍……•比较中西,如果中国古代哲人对美的认识主要是侧重审美的“心理”方面,那么西方古代哲人就是侧重于审美的“物理”方面。

亚里士多德在他的《诗学》一书中开宗明义的说:一切艺术“实际上就是模仿”。

这也就是为什么西方绘画仍沿着写实主义的道路继续前进,将绘画艺术当作科学,兢兢于透视法、解剖学的研究的原因。

“写意”是中国绘画传统的出发点和目的,这种艺术观使中国画家可以摆脱时空的限制,超越客观物象,获得更大的艺术表现的自由。

如果说,西方写实主义艺术观由于对客观物象再现的追求,在绘画理论中渗透着物理学知识的成分,体现一种科学的精神,那么与之相比,中国的写意艺术观则更能体现强烈的人文精神。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中西方美学思想的差异及其原因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到来,我国对外开放的进一步扩大,中西方美学的差异逐渐体现在我们生活的诸多方面。

由于中西方文化背景不同,历史发展也不尽相同,进而导致了东方和西方人得审美情趣也大相径庭。

为了探究两者之间的差异和引起差异的缘由,本文通过对各方面的具体实例的比较,总结。

阐述了具体中西方美学之间的差异,并分析造成差异的原因。

关键词:中西方美学,差异
一、中西方美学的形成
西方美学的演变往往是随时间和内容的变化而变化。

例如古希腊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模仿论”,而近代车尔尼雪夫斯基则认为“艺术再现现实”。

柏拉图、亚里斯多德提出“快感”,17世纪,荷兰哲学家斯宾诺莎提出美的对象作用与人的神经使人感到“舒适”。

鲍姆嘉滕将感性认识的完善界定为“美学”,提出“知”、“情”、“意”三个概念。

为康德美学体系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康德对审美愉悦特性作出了有价值的分析,提出“鉴赏判断”这个概念。

席勒曾把劳动与艺术作比较,认为艺术是一种自由的“游戏冲动”。

而中国古代美学的演变不像西方遵循严格形式逻辑的程序和规律,而是借助于朴素的辩证逻辑、弗晰逻辑。

因此中国古代美学的范围没有形式逻辑要求的确切的外延和内涵,而常常是同一范畴在历史发展进程中不断叠加和转换其内容,内涵和外延随之扩大或缩小,在先秦时期一般是哲学、生理学、天文学等学科的范畴,但经两汉、魏晋的发展,就转化为美学范畴了,如“气韵生动”、“以形写神”、“应物象形”等等。

这些美学范畴的形成,标志着中国美学思想进入了一个系统化、完善化和成熟化的阶段,这是艺术哲学和美学体系的形成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准备。

二、中西方美学思想差异
(1)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
“有”和“无”给中西方文化带来了第一个、也是最根本的差异就是宇宙观的差异。

同样从中西方宇宙观的差异上我们不难看出中西方在美学思想的差异。

“有”换句话说就是存在,西方人把“存在”作为宇宙的本体,认识世界就是认识存在。

以存在和“有”作为认识的世界对象,并且把稳定的、不变的、恒常的作为存在的根本,这就是“实体论”。

亚里士多德的美学思想归纳起来就是“实体论”。

他认为:世界的本源即实体是由质料加形式所构成的,美在于事物体积的大小和秩序,“秩序和比例的明确”是美的形式特征。

确定事物是否美,必须依据量(体积大小)的原则和秩序(把事物各个不同的因素、部分组成一个和谐统一的整体)的原则。

中国人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可以说是截然不同的。

这从老子的“道生”思想就不难看出。

他认为“道”是宇宙万物存在的本源,万物均从“道”演化而来,即著名的“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

用“道之为物,惟恍惟惚”点出“道”作为宇宙万物的本源,是令人捉摸不透的,是难以用言语表达的。

中国人这种“道”的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宇宙观与西方人对宇宙的认识可以用一套概念系统表达出来的宇宙观上的南辕北辙就势必导致了中国美学思想的差异。

(2)中西方绘画美学中的差异
水墨画和油画,一个飘渺灵动,一个绚丽写实。

中国绘画源远流长,历代画家的传世之作灿若星辰。

从商周时代壁画,青铜器上的以线条概括所要描绘之物,到东晋顾恺之以笔墨线条造型,以线条流动之美作为其艺术特色。

再到唐朝吴道子飘逸,豪放的笔墨线条。

可以说,中国画注重的是以笔墨线条造境,例如顾恺之的《女史箴图》用线条形象的描绘出人物形态,用笔细劲联绵,色彩典丽、秀润。

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以浙江富春江江为背景,全图用墨淡雅,山和水的布置疏密得当,墨色浓淡干湿并用,极富于变化。

相对于中国画注重对意境涵养和线条的组织,西方美术主要表现在油画上,油画更能体现出光色效果,还有一点就是透视,这能让画更有立体感。

所以从审美的角度而言,西方的油画更能体现出视觉的美感,比较现实、真实,具有摄影般的透视效果。

总之,西方美术以注重实际,光影效果要求严格为主,形似神不似,创意抽象留出想像空间为辅。

中国美术以中国画为代表,注重意境,注重人的情感,神似形不似。

以画家的意志为本。

(3)中西方美学在建筑上的差异
中国建筑艺术是中华文明之树中特别美丽的一枝,作为世界三大建筑体系之一,与西方建筑和伊斯兰建筑并列,自豪地立足于世界文化之林。

中国传统建筑特别注重“线形美”,讲究线条的婉转、流动和节奏韵律,擅长以线造型,以线传情。

故中国画无论是绘画工具还是绘画语言,无不与线有关。

中国传统建筑采取木质的梁、柱恰恰能适应这种“线”的艺术感染力。

当代西方建筑的美学构架,主要是由历史主义建筑美学、新现代主义建筑美学、技术主义建筑美学和有机主义建筑美学支撑起来的;当代西方建筑的审美形态大致可以归纳为三种:优美、狂怪以及二者的融合。

从审美思维来说,当代西方建筑美学明显地表现出四大特征:非总体性、非理性、非线型性和共生思维特征。

从总体来看,当代西方建筑最抢风头的是解构主义建筑,最容易引起争议的也是解构主义建筑。

综观当代西方建筑的发展历程,可以这样说,虽然当代建筑的魅务更多的似乎不是它诉诸于人们视觉的美,而是丑与狂怪、滑稽与残破。

三、中西方美学差异形成的原因
(1)受历史原因的影响
魏晋南北朝时期,是我国社会分裂动荡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段时期,其间只有35年是统一的。

封建统治集团明争暗斗,豪门横行,政治腐败,并推行所谓的“九品中正制”,使儒学成为束缚人们思想的精神枷锁。

生活在魏晋南北朝变异时代的知识分子,由于黑暗跋扈、阴谋猖獗的现实与他们的“济世志“的抱负形成尖锐的冲突,使他们的灵魂深处交织着复杂的矛盾和苦痛。

这种以儒家为主体的既矛盾又统一的哲学思潮所形成的人生观,使当时的知识分子陷入深刻的矛盾和痛苦之中,而由此产生的二重心态,却使他们有可能以艺术的形式去呼唤人生,以理论的方法去探讨人生。

这种思潮影响着魏晋南北朝的全过程,中国美学体系也正是这思潮的影响下得以形成的。

而西方在文艺复兴以后,已经出现了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18世纪以后,随着欧洲工业革命的发展,自然科学、哲学、伦理学、心理学和文艺学等近代学科进入了逐步形成和发展的时期。

尤其是与美学密切相关的哲学,自近代以来发生了认识论转向,为美学学科的建立提供了必要的历史条件。

正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鲍姆加登在自己的哲学体系中,第一次把美学和逻辑学区分开来。

在严格规定了逻辑学的研究对象是形成概念和进行推理的抽象思维的同时,也给美学规定了自己独特的研究对象。

(2)受地理环境的影响
从地缘结构上来看,中国四周被海洋、高原、草原、沙漠和森林所包围,且中国自古以来一幅员辽阔、物产丰富著称,这就会形成与外来社会相互隔绝的近乎封闭状态。

古代中国人习惯于安居,固守家园不善于活动,这就形成了以中原为核心的文化态势,封闭的大陆型地理环境使中国人的思维局限在本土之内,善于总结前人的经验教训,喜欢“以史为镜”,而空间意识较弱。

这种内向型思维导致了中国人求稳好静的性格,对新鲜事物缺乏好奇,对未知事物缺乏兴趣。

在西方,特别是西方法的发源地古希腊古罗马,他们都位于半岛之上,海上交通较之中国便利,工商业、航海业发达,自古希腊时期就有注重研究自然客体,探索自然奥秘的传统。

同时,海洋环境的山风海啸、动荡不安,也构成了西方民族注重空间拓展和武力征服的个性。

(3)受经济制度的影响
中国的传统经济是典型的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因为他们依靠一块土地可以活一辈子,文化比较内向。

而且中国的古代文明,发源于大河流域,属于农业文明,这就造就了东方人注重伦理道德,求同求稳,以和为贵的处世原则。

西方的古希腊文明,发源于爱琴海沿岸,属于海洋文明,况且欧洲的农耕远不像中国的农耕在古代社会那样重要,所以欧洲人喜欢向外探索,文化比较外向。

而且西方国家经过工业革命很早就进入了工业经济时代,这造就了西方人有较强的斗争精神和维护自身利益的法律意识,以独立、自由、平等为处世原则。

四、结束语
中西方美学比较不仅要向我们传统美学提问,也要向西方美学提问。

不仅研究它们的历史还要促进解决我们现在需要解决的问题思考在美育的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美,是思辨的哲学、最微妙的心理学、最情感的艺术也是文化精髓的集焦点。

王佳燕
11金融工程2班
110107100128。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