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生物学教案

普通生物学教案

【篇一:20141普通生物学实验教案】

实验一:线粒体和液泡系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课前预习】

1.什么是液泡系?

2.为什么不能用一种活体染料同时观察多种细胞器?

【目的要求】

1. 观察动植物活细胞内线粒体、液泡系的形态、发育和分布

2. 了解细胞和细胞器的超活染色技术

【基本原理】

线粒体是细胞内一种重要细胞器,细胞的各项活动所需要的能量,

主要是通过线粒体呼吸作用来提供的。活体染色是应用无毒或毒性

较小的染色剂真实地显示活细胞内某些结构而又很少影响细胞生命

活动的一种染色方法。詹纳斯绿 b(janus green b)是线粒体的专

一性活细胞染色剂,毒性很小,属于碱性染料,解离后带正电,由

电性吸引堆积在线粒体膜上。线粒体中细胞色素氧化酶使染料保持

氧化状态呈蓝绿色,从而使线粒体显色,而在周围的细胞质中染料

被还原,成为无色状态。细胞中的线粒体呈蓝绿色的颗粒。

中性红对液泡系的染色具有专一性,将活细胞中的液泡系染成红色。【实验用品】

1. 器材:显微镜、恒温水浴锅、、剪刀、镊子、解剖刀、载玻片、

盖玻片、吸管、牙签、吸水纸

2. 试剂:ringer 液、1/5000 詹纳斯绿b、1/3000 中性红

3. 材料:人口腔上皮细胞、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小麦(或绿豆)

幼根根尖

【方法步骤】

1.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

1)口腔上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1/5000 詹纳斯绿b1-2 滴,口

腔上皮细胞(牙签刮取),载玻片于37℃恒温染色10-15min,显微镜下观察。

2)洋葱鳞茎内表皮细胞线粒体的超活染色与观察:1/5000 詹纳斯

绿b 溶液1-2 滴,洋葱鳞茎内表皮,载玻片于37℃恒温水浴染色

10-15min,显微镜下观察。

2.小麦(或绿豆)幼根根尖液泡系的中性红染色观察

小麦(或绿豆)幼苗根尖(1-2cm)纵切面切片,1/3000 中性红溶液1 滴染色5-10min,载玻片于37℃恒温水浴,盖上盖玻片压扁根尖,显微镜下观察。

【实验结果】

口腔上皮细胞的线粒体分布洋葱内表皮细胞线粒体分布植物根尖液泡的中性红染色

【实验报告】

1.绘出人口腔上皮细胞示线粒体的形态与分布并简要分析。

2.绘出绿豆幼根根尖组织液泡系的形态与分布并简要分析。

实验二人类细胞中巴氏小体的观察

【课前预习】

什么叫巴氏小体?

【目的要求】

1.了解x染色体失活假设及剂量补偿效应的机制;

2.学习人类性染色质的检查方法。

【基本原理】

失活的染色体是随机的,失活状态使得雌性个体两个染色质所携带的两份基因的遗传效应与雄性个体一个x染色体所具有的一份基因的遗传效应基本相当,达到一种剂量补偿效应,是维持雌雄两性生物基因表达一致所特有的遗传效应。

【实验用品】

1.材料:口腔粘膜细胞

2.器材和仪器:显微镜;

3.试剂:固定液(甲醇:冰醋酸=3:1); 改良的苯酚品红(或1%硫堇)染液等。

【方法步骤】

1.取材

口腔粘膜细胞:受检者清水漱口数次,用洁净牙签从女性口腔两侧刮取粘膜,原位刮2~3次,第一次舍去,第2,3次分别涂于干净载玻片上,将刮取物在载玻片上涂片,晾干。 2.固定

将制片置于新配置的甲醇:冰醋酸固定液(3:1)中20min;往载玻片依次滴加95%,70%,50%乙醇及蒸馏水,每次2-3 min;滴加5mol/l盐酸水解约5s;蒸馏水(缓水流)漂洗2-3次,每次10-15 s。

3.染色、制片

在染色缸中染色10~20min(勿干),细水洗去染液,晾干即可镜检。

4.镜检(油镜观察)观察与计数

(1)形态

(2)计数:选择核较大,核质颗粒少,染色均匀清晰、核膜完整的细胞核进行计数,每份标本至少计数50个细胞中x染色质出现得概率。

临床指标:正常值男性为0~3%,女性为20%以上。

【实验结果】

【注意事项】

漱口要干净,在镜检前要洗净载玻片、盖玻片以及显微镜镜头。【实验报告】

1.绘制巴氏小体的形态。

2.统计巴氏小体出现的概率。

实验三减数分裂染色体行为的分析

【课前预习】

1.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形态学特点是什么?

【目的要求】

1 熟悉减数分裂各时期的形态学特点,加深对减数分裂遗传学意义的认识;

2 学习减数分裂制片方法,了解动植物生殖细胞的形成过程。

【基本原理】

(一)减数分裂是一种特殊的有丝分裂形式,仅发生在有性生殖细胞(如配子:雌配子和雄配子, 卵细胞和精子)形成过程中的某个阶段.(二)减数分裂的特点:

1 连续进行两次核分裂, 染色体只复制一次, 结果形成4个核, 每个核只含有单倍体的染色体, 即染色体数目减半;

2 前期特别长, 而且变化复杂, 包括同源染色体的配对, 交换, 分离等.(三)减数分裂的过程:

减数分裂i:同源染色体分离

前期i: 持续时间较长

细线期: 染色体呈细的染色线,其上分布很多染色粒,形似念珠;

偶线期: 同源染色体开始配对, 不易与细线期绝对分开

粗线期: 同源染色体完成配对,染色体明显缩短变粗,

双线期: 配对的同源染色体开始分离,染色体图像呈现纽花状

终变期: 染色体缩的更短,呈v, o, 8和x形状,均匀分散,利于计数

中期i 各个二阶体(四分体)排列在赤道面上

后期i 同源染色体分开,移向两极

末期i 移动到两极的染色体解旋恢复到染色质状态

减数分裂ii:姐妹染色体分离 (同有丝分裂)

中间期:时间短,因物种而异

前期ii:时间短,同末期i

中期ii:染色体排列在赤道面上

后期ii:姐妹染色体分离并移向两极

末期ii:移动到两极的染色体解旋恢复到染色质状态

(四)植物花粉减数分裂

植物花粉形成过程中,花药中某些细胞分化成小孢子母细胞(2n),

每个小孢子母细胞(2n)减数分裂后,产生4个小孢子(单核花粉,n,单倍体)

【实验用品】

1.材料:蚕豆花蕾(2n=12)

2.器材和仪器:显微镜、镊子、解剖针、刀片、载玻片、盖玻片、

量筒、滴瓶、切片架、切片盒、15cm培养皿、小培养皿、广口瓶、

吸水纸。

3.试剂:甲醇、冰醋酸、95%乙醇、无水乙醇、树胶、改良苯酚品

红染色液。

【方法步骤】

(一)取材固定取材的时间及材料大小必须十分恰当,才能获得更

多的花粉母细胞分裂相,以供观察。

蚕豆现蕾后,于上午7~9时摘取茎顶幼小花序,将周围小叶和苞叶去掉,留长约1mm 左右的花苞,放入内装有卡诺氏固定液的广口瓶中,固定3~24小时,转入70%酒精中置冰箱内保存。

(二) 制片观察。

1 剥开已固定好的花蕾取出花药,放于载玻片上;

2 在花药上加一滴改良的苯酚品红染色液,染色10min,边染色边

用解剖针剥开花药; 3 加上盖玻片,再把片子放在粗滤纸下,用拇

指适力压下,使材料分开,并把周围的染色液吸干;

4 放在显微镜下油镜观察

用后复原:观察完毕,上悬镜筒,先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的油,然

后沾取少量的二甲苯镜头上的残留的油,最后用擦镜纸擦去镜头上

的二甲苯,后将镜体复原。

【实验结果】

1.绘制终变期、中期i、中期ii、后期i、后期ii细胞图像。

【篇二: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

《普通生物学》教学大纲

(2007年1

2月修定)

总学时:32,学分:2,讲授:32学时

面向专业:生命科学类各专业

一、课程的性质、地位和任务

生物学是一门研究生命的现象与本质及活动规律的科学,它抱揽了

生命的各个方面,从生命的化学组成、细胞的结构与功能、个体生

物学、生物的多样性,到生物的遗传、进化及生态等方面的完整知

识体系。该课程以生物体的基本结构和生命活动的基本规律为重点,以生物的进化为主线贯穿始终,让学生了解生物界的概貌和普遍规律,以及生物科学的发展动态,了解生物科学对人类的重要贡献以

及对未来社会发展的重要作用,同时树立进化的、辨证的、发展的

和相互联系的观点,有利于提高学生独立思考问题、分析问题的能力,为全面培养创新型人才服务。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本课程应注重生物学知识的综合性、系统性,即知识范围要广,以

介绍生物学的全貌和普遍规律为主,注重理论联系实际,尽量介绍

生命科学的发展动态及应用前景。

三、本大纲改革说明

本课程内容强调广义的普通生物学,注重生物学知识的综合性、系

统性,淡化植物学和动物学知识(因有后续课程),32学时全部为

理论讲授,不开实验课。

四、教学内容

绪论(2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生命科学的基本内容,掌握生命的基本特征

主要内容:

一、什么是生命

1.化学成分的同一性

2.严整有序的结构

3.新陈代谢

4.生长发育

5.繁殖和遗传

6.应激性和运动

7.适应

8.演变和进化

二、生物学及其分科

(一)从生物类群划分研究生命现象

(二)从不同的层次研究生命现象

(三)从与其它学科的交叉和融合研究生命现象

三、生物学的发展概述

(一)生物学的酝酿和奠基时期

(二)系统生物学的创立和发展时期

(三)现代生物大科学的发展与繁荣时期

(四)现代生物科学的重大进展、发展趋势和研究前沿四、生物学的研究方法

(一)描述法

(二)实验法

(三)模拟法

五、生命的结构层次

第一章细胞的化学基础(1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细胞的元素组成和分子组成。

主要内容:

第一节细胞的元素组成

一、参与组成细胞的元素

二、常量元素

三、微量元素

第二节细胞的分子组成

一、水和无机盐

(一)水

(二)无机盐

二、糖类

三、脂类

四、蛋白质

五、核酸

第二章细胞的基本结构和功能(2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细胞的形态和类型、细胞分裂的方式和过程、细胞的生长和分化、细胞的衰老与死亡,掌握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主要内容:

第一节细胞的形态和类型

一、细胞的大小和形状

(一)大小

(二)形状

二、细胞的类型

(一)原核细胞

(二)真核细胞

第二节真核细胞的结构和功能

一、细胞表面

(一)细胞膜

(二)细胞壁

(三)细胞外衣

二、细胞器和细胞质骨架

(一)内膜系统

(二)液泡系统

(三)能量转换器

(四)细胞骨架

三、细胞核

四、纳米生物大分子复合体

五、细胞间的连接

第三节细胞的增殖

一、细胞周期

(一)间期

(二)分裂期

二、细胞分裂

(一)无丝分裂

(二)有丝分裂

(三)减数分裂

三、细胞增殖的调控与癌变

第四节细胞的生长和分化

一、细胞的生长

二、细胞的分化

三、细胞的全能性

第五节细胞的衰老与死亡

一、细胞的衰老

二、细胞的死亡

(一)细胞坏死

(二)细胞凋亡

第三章细胞的代谢(1学时)

本章要求:了解细胞与能量以及呼吸作用、光合作用和生物固氮作用的原理和意义。主要内容:

第一节细胞与能量

一、生物有序性与自由能

二、atp的结构与功能

第二节呼吸作用

一、无氧呼吸

(一)糖酵解

(二)发酵途径

二、有氧呼吸

第三节光合作用

一、光合作用的概念

二、光合作用的简单机理

(一)光合色素

(二)光反应

(三)暗反应

三、原核生物的光合作用

四、光能利用率

第四节生物固氮作用

第四章孟德尔遗传定律(2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孟德尔遗传定律(分离定律和自由组合定律)的主要内容和生物学意义,了解孟德尔定律的扩展和细胞质遗传。

主要内容:

第一节分离定律

一、孟德尔杂交试验

(一)试验材料及研究的性状表现

(二)几个基本概念

三、分离定律

四、分离定律的证明

五、分离定律的应用实例

第二节自由组合定律

一、两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二、自由组合遗传现象的解释

三、自由组合定律的验证

(一)测交验证

(二)自交验证

四、自由组合定律的应用

第三节孟德尔定律的扩展

一、显隐性关系的相对性

(一)显性现象的表现

(二)显性与环境的影响

二、复等位基因

三、致死基因

四、非等位基因间的相互作用

(一)互补作用

(二)累加作用

(三)重叠作用

(四)显性上位作用

(五)隐性上位作用

(六)抑制作用

五、多因一效和一因多效

第四节细胞质遗传

一、细胞质遗传的特点

二、植物雄性不育的遗传

第五章染色体遗传学说(2学时)

本章要求:掌握连锁与交换定律的主要内容和生物学意义,了解性别决定与伴性遗传,了解染色体的形态结构以及染色体的数目变异和结构变异。

主要内容:

第一节染色体的形态结构和数目

一、染色体的形态结构

二、染色体的数目

【篇三:动物生物学教案】

绪论教学时数:1学时教学要求:通过这一章的学习,使学生掌握动物生物学的基本概念、高等动物的结构、以及对这门课的大致了解。

一、动物生物学研究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动物生物学:以人体及高等动物为研究对象,研究多细胞生命体的结构与机能的科学。

?任务:通过研究生理机能发生的结构、原理、条件,以及机体内外环境变化对这些生理机能的影响,从而认识机体及其各部分机能活动的规律,更好地应用其为人类服务。

研究水平:

1、器官、系统水平的研究

2、整体水平的研究

3、细胞分子水平的研究

研究方法:

1、急性实验法:离体组织、器官实验

活体解剖实验

2、慢性实验法:在完整正常动物体上对某一器官或某一生理现象进行的实验。

二、动物生物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

1、普通生物学、解剖学、组织学、胚胎学——基础

2、物理学、化学、数学——技术

3、医学、教育学、心理学、体育——应用

三、生命现象的基本生理特征及生理机能的调节

(一)生命现象的基本生理特征

1、新陈代谢:生物体主动地与环境进行物质和能量交换的过程,同时体内物质和能量也在进行转变。

2、兴奋性:活的组织或细胞当其周围环境条件改变时,有发生反应的能力或特性。

3、适应性:当环境条件发生改变时,机体或其部分组织的机能与结构也将在某种限度内随着发生相应的改变,以求与所在环境保持动力平衡。这种能力称为—

4、生长与生殖:当机体的合成代谢超过分解代谢而表现的机体体积增大。当机体成熟后,产生子代个体的过程。

(二)生理机能的调节

1、神经调节

机能表现:反射

结构基础:反射弧表现为:反馈

2、体液调节功能物质:激素

两种调节系统的作用特点、作用位点、作用时间

3、自身调节:由该组织细胞本身活动改变产生的适应性反应。如:心肌、骨骼肌的初长对收缩的效果的影响。机体的内环境与稳态

细胞外液为机体的内环境。

内环境的理化性质,和各种物质在不断的变化中达到相对平衡,这种平衡状态为

稳态。

机体的一切调节活动最终的生物学意义在于维持内环境的稳定。(哺乳动物的形态结构部分学生自习)

第一章神经肌肉组织的一般生理教学时数:4学时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关于神经与肌肉的基本生理特性,包括生物电产生的原理、突触的特性等,同时对平滑肌的特性以及昆虫的原纤维肌的特点有所了解。

第一节细胞膜的生理

1、细胞膜的结构

液态的脂质双分子层是膜的支架,其中镶嵌有许多具有不同分子结构与功能的蛋白质,如受体、离子通道及各种酶系统等。部分蛋白质或脂质上亦有糖链的存在。(学生回答)

2、物质跨细胞膜的转运:主动转运

被动转运

1)扩散和渗透

扩散 ds/dt=k(a)(c1-c2)/x

ds/dt物质跨膜扩散的速率/扩散通量(mol/s), x膜的厚度(cm), a膜的表面积(cm2), (c1-c2)膜两侧的物质浓度

(mol/cm3),k为常数。

渗透水分子由渗透压低的一侧向高的一侧移动,这种物质转运方式- 2)异化扩散:借助于膜蛋白(载体蛋白或通道蛋白)而完成的跨膜转运。载体介导的异化扩散:

特异性较高,存在竞争性抑制和饱和现象。

离子通道介导的异化扩散:

电压门控

配体门控

3)主动转运 active transport

指细胞通过某种耗能的过程,将物质由膜的低浓度一侧向高浓度一侧转运的过程。能量多由atp水解提供。主动转运的载体蛋白多为atp酶。

细胞内液的k+浓度为细胞外液的30-35倍。细胞外液的na+浓度约为膜内的12倍。

钠—钾泵有2个k+结合位点和3个na+结合位点。

还有ca2+泵、i+泵、h+泵等,其所需能量直接由atp释放供给,属原发性主动转运。

继发性主动转运:

如葡萄糖或氨基酸的主动转运,其能量来自膜外na+的高势能,即间接的来自atp。4)胞吞和胞吐作用

胞吞作用:细胞将胞外物质吞入细胞内的过程。胞饮和吞噬

胞吐作用:细胞将内容物排出细胞外的过程。胞吐作用是细胞分泌的一种方式。

第二节生物电现象、兴奋的产生

内容:

1、概念:兴奋、兴奋性、可兴奋组织;刺激、阈刺激、阈下总和;静息电位、动作电位、损伤电位、极化状态。

兴奋:细胞在刺激下产生一种可传播的电位变化——动作电位。

兴奋性:组织或细胞能产生兴奋的能力。静息电位:细胞膜两侧的电位差——跨膜静息电位。形成的原因:

1)细胞内、外离子(尤其是k+)分布的不均匀。

2)细胞膜对k+有选择的通透性。刺激:泛指引起细胞发生反应的环境变化。阈刺激: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

阈值:引起组织细胞兴奋的最小刺激强度。刚能引起动作电位的刺激强度。局部反应:刺激在局部引起膜电位的轻度除极或超极化称为局部电位或局部反应,不能传播,能总和。动作电位:当给予神经一个阈刺激,细胞膜产生迅速的除极、超射、复极化过程。

锋电位:动作电位的除极和复极化过程的前半部分进行极为迅速,且变化幅度很大,记录出的尖波称锋电位。

后电位:在锋电位下降之后,膜电位有缓慢和微小的变化称为后电位。

2、兴奋后兴奋性的变化

发生动作电位过程,由于膜上离子通道状态的改变,细胞兴奋性也

发生规律性的变化。绝对不应期:-40mv,内向电流通道处于开放后

暂时的失活状态,na+通道无法再度打开,不能发生进一步的内流。

相对不应期:相当于后除极,此时兴奋性逐渐恢复,通道部分复活,需要阈上刺激。

超常期:处于轻度除极状态,易于达到阈电位水平,阈下刺激能引

起兴奋。低常期:细胞兴奋性低于正常,需较大刺激引起兴奋。

第三节神经兴奋的传导

神经纤维传导的一般特性

1)绝缘性

2)双向传导

3)不衰减性

4)不融合性

5)不疲劳性

动作电位传导的机制:局部电流和跳跃式传导(了解:双向动作电位、单相动作电位、损伤动作电位的记录方法和图形;混合神经干

的复合动作电位波形及产生原因)

第四节兴奋由神经向肌肉的传递

1、神经肌肉接头的结构与机能

运动神经纤维和骨骼肌纤维之间形成的突触性连接——神经肌肉接

突触: 电突触:细胞间隙连接;2nm;2连接子-连接单位(亲水孔道)-电偶联突触前膜-轴突末梢

?突触后膜-运动终扳

?突触间隙

?突触囊泡-含乙酰胆碱

2、神经肌肉信号的复杂转换过程

?1)终板电位:神经冲动所引起的终板膜的除极性变化。

它是一种局部反应,不能传导。其以电紧张的方式影响邻近的寂寞,使其去极化,当达到肌膜的阈值后,引起肌膜的动作电位。

2)终板电位的产生-兴奋-分泌偶联

ach受体:毒覃样受体machr,可被阿托品阻断,主要分布于副交感节后纤维所支配的效应器。

烟碱样受体nachr,主要分布于自主神经节细胞的突触后膜及运动神经板(可被箭毒阻断)神经肌肉传递的特征(化学突触)

1、单向传递

2、突触延搁

3、高敏感性

影响因素

1、ca2+兴奋—分泌偶联物质

2、箭毒

抗胆碱酯酶药物(毒扁豆碱、新斯的明)

第五节肌肉的收缩

1、骨骼肌的结构

肌纤维

肌质网、终池、横管2、肌肉收缩的机制——兴奋收缩偶联

1)兴奋通过横管传向肌细胞深部

2)电变化引起终池释放ca2+,ca2+为偶联因子

3) ca2+与肌钙蛋白结合,粗细肌丝相对滑动,肌小节缩短,产生收缩。

4)肌质网摄回ca2+,肌肉舒张。3、肌肉收缩

1)肌肉收缩的基本形式

等长收缩

等张收缩2)肌肉收缩的空间和时间的总和

单收缩复合收缩

不完全强直收缩

完全强直收缩临界融合频率4、肌肉收缩的机械功取决于负荷量和收缩速率

1)负荷量

前负荷(初长度)最适前负荷

后负荷

2)收缩速率

最适速率(平滑肌和心肌

肌肉的结构和功能组成同骨骼肌:主要含有肌球蛋白和肌动蛋白。收缩机制与骨骼肌的相似:粗肌丝与细肌丝之间的相对滑动。

平滑肌的粗、细肌丝排列不规则。)

肌肉收缩的能量消耗

肌肉收缩消耗atp。

骨骼肌中富含糖原,其氧化形成atp并储存于磷酸肌酸中。

思考题

1、改变刺激强度,单一神经纤维与神经干的动作电位有何变化?何为“全或无”?

2、绝对不应期是否指潜伏期?潜伏期是否等于引起兴奋所需的最短刺激作用时间?

3、发生兴奋过程中,如何证明有兴奋性的变化?为什么会发生这些变化?

4、刺激神经肌肉标本的神经,肌肉不发生收缩,可能的原因?如何鉴别?

第二章中枢神经系统教学时数:8学时教学要求:使学生掌握中枢神经系统执行功能的基本方式是反射,以及各种反射的类型、组成及功能的执行;了解记忆和学习产生的可能机制。

第一节中枢神经系统活动的基本规律——总论

中枢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是反射。

一、突触

1、结构

2、传递特点

3、传递的过程

在突触后膜上产生:兴奋性突触后电位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

二、中枢神经递质

中枢神经系统中参与突触转递的化学物质统称为——。

(一)神经递质的确定:

1、前物质、酶系、储存部位

2、兴奋释放

3、后膜受体电位变化

4、失活机制

5、具有阻断剂;可人为模拟。

(二)神经递质的分布与功能

1、乙酰胆碱

运动、感觉有关。

2、单胺类-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5-羟色胺

与运动协调;血压呼吸、内分泌调节;睡眠觉醒、痛觉调制有关。

3、氨基酸类、肽类

(三)中枢神经递质受体

1、中枢递质受体

n型、m向乙酰胆碱受体、a、b肾上腺素手提、多巴胺手提、5-羟色胺手提、 g-氨基丁酸受体、阿片受体等。

2、突触前受体

存在于突触前膜,调节递质的释放。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