楷书学习01楷书的源流及发展
楷书字体的起源和发展

楷书字体的起源和发展楷书是中国传统的一种字体,以其端庄稳健、秀雅简练的特点而著名。
本文将从楷书字体的起源和发展两个方面进行探讨,介绍楷书的历史背景、特点及其在文化艺术领域的影响。
一、楷书的起源楷书最早可以追溯到中国古代的战国时期,当时的楷书并不像现在这样成熟和规范,而是一种比较初步的字体形态。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逐渐发展成为一种统一且规范的字体,被广泛应用于书法艺术和文化传承。
二、楷书的发展1. 隋唐楷书的兴盛隋唐时期,楷书经历了蓬勃的发展阶段。
当时的楷书书法家主要有颜真卿、柳公权等,他们的作品在楷书史上具有重要的地位和影响力。
他们的楷书作品诸如《颜勤礼碑》、《颜真卿祭侄文稿》等,精湛的技艺和独特的风格使他们被后人尊为楷书的代表。
2. 宋元明清楷书的传承在宋元明清时期,楷书继续得到发扬光大。
宋代苏轼、黄庭坚等书法家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使楷书得到了进一步的推广和发展。
元代赵孟頫更是创造了一种楷书的新流派,其作品自成一体,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
明清时期,楷书逐渐丰富多样,形成了多种不同的派别和风格,如明代的文徵明、清代的米芾等。
3. 现代楷书的演变到了近代,随着科技的进步和社会变革的影响,楷书也开始了自己的现代化之路。
传统的纸笔书写逐渐被电脑打字和印刷技术所取代,这使得楷书的继承和发展遇到了一些困境。
然而,随着人们对传统文化的重新认识和关注,楷书又逐渐得到了重视和推崇。
一些楷书书法家通过结合传统和现代的元素,创作出一些新颖独特的楷书作品,使其在当代艺术领域独树一帜。
三、楷书的文化意义楷书不仅仅是一种艺术形式,更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首先,楷书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代表之一,具有浓厚的历史和文化积淀。
其次,楷书以其独特的形式美和艺术价值,成为了中国书法艺术中的重要流派。
再次,楷书是文字的载体,传承和发展了中华文明的智慧和思想。
最后,楷书对于人们的书法修养和性格塑造有着独特的意义,培养了人们的耐心、专注和细致入微的能力。
楷书历史知识点总结

楷书历史知识点总结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重要字体,其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
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正统字体,也是公认的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
在中国书法史上,楷书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下面将从楷书的起源、发展、代表作品以及影响等方面来进行总结。
一、楷书的起源楷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东汉时期,东汉末年,汉献帝曹丕诏定了六朝典籍的标准字体——“章草”或称“大篆”,使得隶书从此成为了书法的主流体式。
当时的书法家司马迁等人都将其运用到书法当中。
直到南北朝和隋朝时期,隶书逐渐演变为楷书,正式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书体。
二、楷书的发展1. 隋唐楷书进入隋唐时期,楷书逐渐发展完善,成为了一种独立的书体。
在这一时期,书法家颜真卿以及怀素等人为楷书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可以说是楷书的代表作品之一,其字体端庄大方,笔力刚劲有力,被誉为楷书的典范,对后世楷书的发展也产生了深远影响。
2. 宋元明清楷书进入宋元明清时期,楷书逐渐走向成熟,并在这一时期得到了广泛的发展。
其中,米芾被誉为楷书的大师,其立笔遒劲有力,明暗相映,给人以刚劲之美感。
米芾的《赤壁赋》更是楷书艺术的典范之一。
宋元明清两宋时期,楷书在书法艺术中占有重要地位,受到书法家和爱好者的广泛喜爱。
三、楷书的代表作品1. 颜真卿《颜勤礼碑》颜真卿的《颜勤礼碑》是楷书的代表作之一,其端庄大方,线条流畅,给人以一种震撼之美感。
颜真卿的《颜勤礼碑》对楷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重要的影响,被誉为楷书的经典之一。
2. 米芾《赤壁赋》米芾的《赤壁赋》是楷书的代表作品之一,其立笔遒劲有力,明暗相映,具有独特的风格。
米芾的《赤壁赋》被誉为楷书艺术的典范之一,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四、楷书的影响楷书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正统字体,也是公认的书法艺术的代表之一。
楷书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对后世书法的影响楷书作为中国书法中的一种主要字体,对后世的书法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完整版)楷书的发展及欣赏精选全文完整版

到了西汉,隶书完成了由篆书到隶书的蜕变, 结体由纵势变成横势,线条波磔更加明显。字 型方正,法度谨严、波磔分明。此时隶书已登 峰造极。
行书
草书
楷书的演变
楷书的形成:早在东汉后期,人们开始对隶书 进行简化处理,淡化并逐渐去掉起笔收笔处的 装饰性动作,将作为隶书笔法特征的波挑形态 减弱,以使书写动作趋于简便流利,久而久之, 就形成了新的字体——楷书。
清代:何绍基
何绍基(1799-1873年),字子贞,号东洲, 又号媛叟。自称楷书“由北朝求篆、分人真楷 之绪”。
传世楷书代表作有《邓石如墓志铭》《祁大夫 字说》《西园稚集图记》等。
以回腕执 笔法着意 用笔的涩 逆和夸张 线条的提 按顿挫使 其楷书流 动跳跃。
清代晚期
黄自元的书法艺术寻求雅俗共赏,他的字端庄 秀蕴,静雅内敛,文气蔚然,其风格特点和审 美取向秉承的是晋人钟繇,羲、献父子所开创 的帖学传统。
颜真卿
颜真卿,(709--785),字清臣,京兆万年人,安史 之乱,抗贼有功,入京历任吏部尚书,
一反初唐书风,化瘦硬为丰腴雄浑,结体宽博气势 恢宏,骨力遒劲而气慨凛然,人称“颜体”。
特点:
化瘦硬为丰腴雄 浑,结体宽博气 势恢宏,骨力遒 劲而气慨凛然。
柳公权
柳公权(778年-865年),字诚悬,他是颜真卿的后继者, 后世以「颜柳」并称他们,成为历代书法的楷模。
内容结构
第一部分、简单介绍五中书体,介绍楷书从隶 书中产生并形成的过成.
第二部分、介绍魏晋南北朝时期楷书的的发展, 以及魏碑体的主要风格特点。
第三部分、介绍唐代楷书的成熟,代表书法家
的作品风格以及唐楷对后世的深远影响。 第四部分、宋以后的楷书继承与延续
大篆
楷书字体的字形演变与历史演进

楷书字体的字形演变与历史演进楷书字体是中国传统书法中的一种重要字体,具有清晰规范、端庄稳重的特点。
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楷书字体经历了多次演变和进化。
本文将从楷书字体的起源开始,介绍其字形的演变与历史演进。
一、楷书字体的起源楷书字体起源于古代秦汉时期的小篆字体,小篆是秦始皇统一六国后,为了统一文字而创制的字体,其字形刚劲、遒劲有力。
在东汉时期,小篆字体逐渐演变成行书,后又发展为楷书。
楷书字体在晋代达到鼎盛,成为主要的书写字体之一。
二、楷书字体的字形演变1. 起初的楷书字体早期的楷书字体字形较为刚硬,笔画较为简练。
字体笔画的粗细变化较为明显,线条稳重、匀称。
楷书字形的规范性已初具雏形。
2. 隶书的影响楷书字体的演变中,隶书对其影响深远。
隶书是汉朝秦始皇时创制的一种字体,隶书的字形严谨规整,注重笔画的平衡和整齐。
楷书字体从隶书中吸收了更多的表现力和美感,字形变得更加规范、稳重。
3. 楷书的发展经过几个朝代的发展,楷书字体逐渐形成了独特的风格。
在唐朝时期,楷书字体达到了一个高峰,成为当时的主流字体,许多重要的经典著作都是用楷书来书写的。
唐朝的楷书字形虽然延续了魏晋时期的传统,但在细节上更加丰富多样,笔画的线条变化更加平滑、自然。
4. 宋代楷书的变体到了宋代,楷书字体出现了一些变体形式,如瘦金体。
瘦金体相比于传统的楷书字体,笔画变得更加纤细,字形更为清秀。
宋代楷书的字形演变,为后来明清时期的楷书字体发展奠定了基础。
5. 明清时期的楷书字体明清时期,楷书字体变得更加规范、规整。
字形笔画的形态比较统一,线条间的关系更加协调。
明代的楷书注重笔画的结构安排和书写规范,清代的楷书则更注重笔画的工整和笔触的技巧。
三、楷书字体的历史演进楷书字体在历史发展中不断演进,吸收了各个朝代的特点和经验。
它在中国书法中一直被奉为标准字体之一,被广泛应用于书法创作、印章、广告设计等领域。
同时,楷书字体也对其他字体的产生和发展起到了积极的影响作用,例如隶书、行书、草书等。
中国书法楷书的发展脉络

中国书法楷书的发展脉络
中国书法楷书的发展脉络大致可以按照时期进行划分:
1.楷书的萌芽期:这一时期大概可以追溯到汉末时期。
此时的楷书还保留了隶书的笔意,被称为“隶楷”。
汉末三国时期的书法家钟繇被尊为楷书的创始人,他通过将民间流行的隶书中那些方正平直、简单易写的成分集中起来,用楷书的横、捺笔画取代隶书的蚕头雁尾,并加入一些篆书、草书中的圆转笔画,使楷书初步定型。
2.楷书的发展期:这一时期大致是魏、晋、南北朝时期。
这个阶段是楷书的成熟时期,主要特点是风格多样化。
期间,王羲之等书法家的贡献尤其突出。
3.楷书的繁荣期:隋、唐、五代时期是楷书的繁荣期。
这一时期,楷书发展到了鼎盛阶段,形成了独特的唐楷风格,成为后世学习的典范。
4.楷书的守成期:宋、元、明、清时期是楷书的守成期。
这一时期的楷书在形式上没有大的突破,主要是对前人成果的学习和继承。
以上是关于中国书法楷书发展脉络的简要介绍,希望对你有所帮助。
楷书源流与赏析(上课用)

王羲之的楷书艺术
总结词
王羲之的楷书作品风格秀丽、端庄,笔法流畅、自然,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
详细描述
王羲之是东晋时期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作品《黄庭经》、《乐毅论》等被后人誉为 “书圣”,其作品风格秀丽、端庄,笔法流畅、自然,线条优美、动人,具有很高的艺 术价值和历史地位。王羲之的楷书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是书法史上的
重要里程碑。
颜真卿的楷书艺术
总结词
颜真卿的楷书作品风格雄浑、豪放,笔 法刚劲、有力,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 历史地位。
VS
详细描述
颜真卿是唐代著名的书法家,他的楷书作 品《颜勤礼碑》、《颜家庙碑》等被后人 誉为“颜体”,其作品风格雄浑、豪放, 笔法刚劲、有力,气势磅礴、神采飞扬, 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历史地位。颜真卿 的楷书对后世书法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 响,是书法史上的重要里程碑。
提高审美素养
学习楷书有助于提高学生的审 美素养,培养学生对美的感知 和欣赏能力。
促进身心健康
学习书法可以修身养性,调节 情绪,有益于学生的身心健康
。
THANK YOU
感谢聆听
欣赏楷书的角度与层次
01
02
03
04
笔画质量
观察楷书的笔画是否流畅、有 力、有节奏感。
结构布局
欣赏楷书的整体结构是否匀称 、协调,以及每个字的重心是 否稳定。
章法排列
观察楷书作品的整体章法,看 其排列是否自然、和谐。
神韵气息
感受楷书作品所传达出的神韵 和气息,以及作者的个性和情 感。
如何提高楷书的审美水平
01
楷书在结构上讲究均衡与对称, 每个字都有严格的比例和标准, 笔画的增减和变化都有一定的法 度,显得严谨而规范。
楷书字体的历史渊源

楷书字体的历史渊源楷书字体,作为汉字书法中最为常见、规范的字体之一,具有悠久的历史渊源。
它的发展历程既凝聚了古代书法家的智慧与艺术成就,也展示了汉字书法不断演变和丰富的面貌。
本文将从楷书字体的起源、发展和特点三个方面进行探讨,以便更好地了解楷书字体的历史渊源。
一、楷书字体的起源楷书字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秦汉时期,当时的御用书法家欧阳询被封为“楷书之宗”,其书法作品逐渐演变成为楷书字体的雏形。
随着历代书法家的继承和发展,楷书字体得到不断完善和推广,逐渐成为汉字书法中最为常见的字体。
二、楷书字体的发展楷书字体在东汉时期逐渐得到广泛的应用,成为官方文书和书信的标准字体。
随着时间的推移,楷书字体逐渐演变出了不同的派别,如刘义庆的“刘氏楷书”和赵孟頫的“赵氏楷书”等。
这些不同的派别在楷书字体的笔画结构、书写规范等方面存在细微的差异,体现了书法家个人风格和时代特色。
到了宋代,楷书字体得到了更为广泛的推广和应用。
苏轼、黄庭坚等著名书法家纷纷创作了大量的楷书作品,推动了楷书字体的发展和壮大。
宋代著名书法家欧阳询的《九成宫醴泉铭》被誉为楷书的典范之作,对后世楷书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自明清时期以来,楷书字体的规范与规范化发展得到了更高的重视。
清代著名书法家米芾的《书史》成为楷书字体规范化的重要参考,为后来的楷书字体规范化制定了基本的准则。
三、楷书字体的特点楷书字体以其规范的笔画结构和端庄的形态美被广泛认可和接受。
其特点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 笔画方正:楷书字体的笔画整齐划一,线条流畅,各个笔画的用笔结构精确规范。
2. 造型端庄:楷书字体的字形平稳端庄,线条简练而不失精致,给人以庄重肃穆之感。
3. 空间协调:楷书字体的字形之间空间分配合理,各个笔画之间相互呼应,整体感强烈。
4. 书写稳定:楷书字体的书写流畅而稳定,能够清晰地表达字形的完整性和美感。
综上所述,楷书字体作为汉字书法中最为常见、规范的字体之一,其历史渊源可追溯到秦汉时期。
楷书字体的字形变化和演变过程

楷书字体的字形变化和演变过程楷书字体是中国书法中的一种字体,其字形变化和演变过程源远流长。
本文将就楷书字体的字形变化和演变过程进行探讨。
一、起源和发展楷书字体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隶书,经过了秦汉、魏晋南北朝、隋唐和宋代等历史时期的不断发展和演变。
从起初的刚劲有力、角度分明到逐渐平和、圆润流畅的变化,楷书字体表现出了历史时期的不同特点和书法家的个性风格。
二、字形特点1. 丰满圆润:楷书字体的字形特点主要体现在其丰满圆润的笔画,筆法圓潤、寬厚、穩健,篆與隸的細線化特點減少,筆画结构純熟。
字体的字眼较长,字形较为稳定,字与字之间形成紧密的联系。
2. 袖珍简洁:楷书字体在书写过程中,注重笔画的简洁和连贯性。
避免了一些繁杂的笔画结构,使得字形整洁美观,具有一定的简约之美。
3. 内外合一:楷书字体追求笔画的内外结合,并在书写过程中注重勾、撇、捺等部位的相对关系,使得字形更加完整和协调。
4. 适宜书写:楷书字体的字形变化和演变过程中,不断优化字体的可书性。
排列整齐,字形间距适中,便于书写和阅读。
三、楷书字体的演变过程1. 隶书到楷书:楷书字体最初起源于战国时期的隶书,随着时间的推移,由于隶书笔画结构的繁复性逐渐得到简化和规范化,逐渐演变成了楷书字体。
2. 秦汉到南北朝:秦汉时期的楷书字体继承了秦朝的隶书风格,笔画更加简练,粗细有力。
南北朝时期,楷书字体发展出了不同的风格,北朝楷书字体注重笔画的粗细对比和书写速度,而南朝楷书字体则更强调笔画的流畅和书写的舒适性。
3. 隋唐到宋代:隋唐时期是楷书字体发展的重要时期。
隋朝楷书注重笔画的整体效果,形成了端庄稳重的风格。
唐朝楷书字体在此基础上进一步发展,形成了笔划舒展、精细的风格。
宋代楷书字体注重字形的规范和书写的规矩,成为晚期楷书字体的基础。
四、楷书字体的影响和应用楷书字体作为中国书法中的重要字体之一,对后世的书法艺术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现代楷书字体广泛应用于书法、印刷、广告设计等领域,成为中国文化独特的艺术符号。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结果造成“大”字上半部左疏右
密,左轻右重,比例失调。为了
克服这种毛病,必须增加右下捺
画周围的布白,如右图中的“大”
字,将一横的右端向上抬起,变
水平的横为左低右高的斜横,以
左低来压缩左下的空间,以右高
来增加右下的空间,损有余而补
不足,并且将撇稍微向左挪动一
下,使整个字的中心从原来的正 中改到稍微偏高偏左的地方,结
楷书初学颜真卿,
以后醉心于北碑,主要 受《郑文公》、《张猛 龙》、《石门铭》等影 响。楷书在他手里与篆 书分书和六朝碑版融为 一体,用笔婉转流丽, 以研易质,化刚为柔, 开创出一种大气和飞动 的崭新面貌。
• 2)、楷书繁荣的过程
南北朝末期,南方文化逐渐向北方渗透,过去 北朝盛行的豪健爽辣和稚拙雄浑慢慢地向南方洗练 遒丽靠拢,劲悍的笔法加上了雕琢的圆润。
隋朝南北统一,两股书风合流,涌现出许多优 秀作品,如浑穆遒劲的《龙藏寺碑》、端庄研美的 《苏孝慈墓志》以及《启法寺碑》、《董美人墓志》 等等。这些作品洗六朝之余习,开欧褚之先声,起 到了承前启后的作用。
• 5)、造像记
北朝佛教盛行,建佛龛、凿佛像蔚然成风。人 们建造佛龛像之后,往往在其周边刻上一段文字, 写明建造时间、造像者和造像原因,这段文字成为 造像记。造像记最多的要数龙门石窟,其中代表为 《龙门二十品》。
• 《始平公造像记》全 称为《比丘慧成为亡 父始平公造像题记》, 北魏孝文帝太和二十 二年(498),刻於河 南洛阳龙门古阳洞北 壁。
• 上图《居延新简》,无 论点画还是结体,楷书 意味都比较重,撇细捺 粗,左右两边轻重粗细 反差很大,横画左低右 高,这样的结体已经属 于楷法。
• 《敦煌汉简》“还 所掠记”的结体 减少横势,字形 方正偏长,强化 了纵向之势,楷 书特征更加明显。
• 2、楷书的发展期
魏晋南北朝是楷书的发展期,当时的楷书可以分 为五种类型:抄经、墓志、碑阙、摩崖和造像。
• 左为柳公权《神策 军碑》
4、唐代以后的衰变
• 1)、宋元明的行书化
•
楷书的风格形式在唐代已得到了充分的表
现,犹如一朵盛开的鲜花,内质耗尽,难以为
继了。宋初,蔡襄想恪守唐法,楷书兼学颜刘, 然而比较拘谨,气象不够博厚,这就意味着步 趋唐人的末路,蔡襄可称为唐楷的最后一位名 家。
•
苏轼的《丰乐亭记》和《祭黄几道文》,
智永还在屋内备了数支容量为一石多的大簏子, 练字时,笔头写秃了,就取下丢进簏子里。日子久 了,破笔头竟积了十大簏。后来,智永便在永欣寺 窗前的空地挖了一个深坑,把所有破笔头都埋在土 里,砌成坟家,称之为──退笔冢。后人讲“退笔成 冢”的典故就是从这儿来的。
• 经过长期坚持不懈的刻苦练习,智永的书法 终于写得抵势飞扬,形成了自己的风格,成了我 国著名的书法家。当时求他写字和题匾的人门庭 若市,以致寺内的木门槛也被踏穿,不得不用铁 皮把它裹起来。后来,这故事变成了一个典故, 叫──铁门限。 他晚年就曾以当时的识字课《千文字》为内 容,用真,草两体写了一千多本,从中挑选最满 意的八百本,分送给浙东的各个寺院。直到如今, 智永的《千文字》墨迹和刻本还被视为学习书法 的范本。
米芾的《向太后挽词》,黄庭坚的《徐纯中墓
志铭》等作品,从风格来源上看可以看到唐人
的影响,但风格已经与太开拉开了距离,或潇
洒飘逸,或跳跃跌宕,或纵横开阖,已大有异
趣。
• 北宋·蔡襄 《门屏帖》局部
• 北宋苏轼《丰乐亭记》
• 北宋苏轼《祭黄几道文》
• 北宋·黄庭坚 《徐纯中墓志铭》
• 北宋米芾《向太后笔之法行之,姿媚
中别饶古泽,固非近今
所有”。作品以方笔居
多,挑勾笔画往往用分
书方法,结体平稳疏朗,
工整沉稳。
• 何绍基(17991873),早年学 《张黑女》,通 籍之后,始学颜 真卿,日书五百 字,晚年又学欧 阳询,因而其书 沉雄而峭拔。
• 赵之谦(1829-1884)
• 颜真卿书法源自家学, 从学褚遂良和张旭, 最后会通变法,自成 一格。楷书作品很多, 主要有《多宝塔碑》 (颜真卿44岁时做)、 《东方朔画像赞》、 《颜勤礼碑》、《麻 姑仙坛记》和《颜家 庙碑》等。这些作品 完整地勾勒出颜真卿 在书法上继承和创新 的全部过程。
• 颜真卿《勤礼碑》局部
• 颜真卿《颜氏家庙》局部
• 2)、墓志
墓志所用材料以石质为主,也有少数是砖质的。 形制一般较小,以便埋于地下。
墓志以北魏时期的为代表,北魏墓志书风在南 方的影响在逐渐增大,初期豪健爽辣和稚拙雄浑慢 慢在向南方的洗练遒丽靠拢,劲悍的笔画加上了被 雕琢的圆润和纤巧。
• 北魏《元显儁墓志 》(513年刻)附志盖精拓本
• 东晋《王兴之 夫妇墓志》局 部
法,颜真卿的字有篆籀笔
意,学习汉碑版可以先从 唐楷入手。因此,在清代
初中期,一度曾唐楷复苏, 王澍、成亲王和翁方纲等
学习欧阳询楷书,钱沣等
学习颜真卿楷书。然而当 时的书法家创作意识不强,
学习唐楷都比较保守规矩, 法度有余而新意不够。
• 清·钱沣《楷书轴》
•
邓石如,号顽伯,
又号完白山人,善篆刻,
书法四体皆工,其“真
•
康有为称龙门石
刻“皆雄峻伟茂,极
意发宕,方笔之极规
也”。
• 北魏《法僧造像记》
•
此作不计工拙,
率尔信手,点画之
放逸,结体之奇肆,
风格之烂漫,简直
到了不可思议的地
步。这样的作品充
满了真情实意,充
满了奇思妙想,可
以激发人们的创作
灵感。
三、楷书的发展流变
• 隋唐——楷书的繁荣期 1、繁荣原因: 楷书经过魏晋南北朝三百多年的发展,在点 画和结体上创造了许多形式,积累了各种经验, 到了隋唐,终于走向成熟,并出现百花齐放的繁 荣局面,这是字体发展的必然,同时与良好的社 会环境密切相关,政治稳定、经济繁荣、帝王身 体力行的倡导都是重要的因素,其中最为关切的 是文化需要和制度保证。
• 魏晋时期的道教也很流行,文人雅士抄写道经 的风气非常兴盛。虞和《论书表》中记载了某道士 以鹅换取王羲之所书《道德经》作为收藏的故事。 道经的抄写与佛经一样,必须用正体楷书。
•
经书的抄写风气与抄写规则对楷书的发展起了
很大的促进作用。
• 敦煌写经—— 《太上九真妙
戒金籙度命九
幽拔罪妙经》
局部 (道经)
到了元代,赵孟頫
的作品楷书作品很多, 有元一代丰碑皆出其手, 传世的主要作品有《仇 锷墓志铭》、《三门 记》、《胆巴碑》、 《龙兴寺》、《妙严寺 记》等,法乳二王和李 北海,用笔深稳,起收 之处回环往复,略带行 书笔意。
•
明代中期祝枝山、文徵明和王宠的小楷
在广宗博览和兼收并蓄的基础上变化出入,
别开生面。总的来说,宋元明三代的楷书成
技法,加速了楷书字体的完善和繁荣。整个唐代,
楷书名家辈出,其中代表人物有欧阳询、虞世南、
褚遂良、李邕、颜真卿和柳公权。
• 欧阳询“师法逸少,尤 务险峻”(朱长文《叙 书述》),继承王羲之 的清峻,同时融进北碑 的险劲锐利,自成一家, 有所发展。其代表作有 《九成宫醴泉铭》 (图)、《皇甫诞碑》、 《化度寺碑》等。点画 劲挺刚直,如“武库矛 戟,雄剑欲飞”。结体 内擫,形态偏长,如弧 峰崛起,四面削成,整 个风格森然凛然,英俊 之气咄咄逼人。
1)、 抄经
经分为佛经和道经两种,以佛经为主。佛经的翻 译一般是先由高僧诵讲经文,由传译者将其译成汉语, 再由专家对译文反复讨论和校雠,录成定本。定本出 来之后,由僧尼、经生或清信士女传抄,因为这是一 种功德,处于礼佛的虔敬心态,抄写时毕恭毕敬,字 迹非常工整,尊奉“法度高于一切”。
• 敦煌写经—— 《妙法莲华经》 局部(佛经)
• 《九成宫》 中的“大”
果产生处所谓的上紧下松、左紧 字
右松的结体特征。
• 《九成宫》
三、楷书的发展流变
• 1、楷书的滥觞期 楷书的起源最早可以上溯到汉末。从汉末到
两晋,楷书逐渐成熟,在当时的简牍和残纸中, 有许多楷书特征明显的作品。
• 左图《居延新简》 中的文字撇捺分 明,线条笔势连 贯,楷书意味已 很浓了。
• 《石门铭》全称《泰山羊 祉开复石门铭》,北魏宣 武帝永平二年(公元五○ 九年)正月刻,由王远书 丹,武阿仁凿刻于陕西褒
城县东北褒斜谷石门崖壁。
• 《瘗鹤铭》,大 字摩崖,南梁天 监十三年刻,署名 为“华阳真逸撰, 上皇山樵正书。” 这里一篇哀悼家 鹤的纪念文章, 内容虽不足道, 而其书法艺术诚 然可贵。此铭究 竟是何人所书? 历来就有争议。 宋人黄长睿考证 它为梁代陶宏景 所书。
• 隋·《董美人墓志》局部
• 隋·《苏孝慈墓志》局部
• 隋代大书家——智永
僧智永(公元6世纪),本姓王,名法极,陈、 隋间会稽人。是晋代书法大家王羲之的第七世孙。
他早年出家当和尚,后来云游到浙江省吴兴县 善琏镇,就曾在永欣寺里住了整整三十年。在这里, 智永深居简出,每天雄鸡报晓即起床,磨上一大盘 墨,然后临摹王羲之的字帖,从未间断。
就不大,相比唐代,明显走下坡路。
祝 允 明 小 楷 《 洛 神 赋 》 局 部
文 征 明 小 楷 《 草 堂 十 志 》 局 部
王 宠 小 楷 《 游 包 山 集 》 局 部
•
清代的北碑化
清初,帖学大坏,一
些书家认为学假晋字不如 学真唐碑,清中期,碑学
兴起,一些书家认为欧阳 询和褚遂良的字有八分遗
• 楷书的笔画果真“横平竖直”吗? 分书的一横左右两端粗细大
致相等,撇与捺都是上细下粗, 所有笔画左右两半的笔墨分量基 本均等,因此结构比较简单,只 要横平竖直,就能保证分间布白 的均衡和匀称。如下图“大”字。
分书《乙瑛碑》 中的“大”字
• 分书《乙瑛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