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题 海洋生物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海洋生物学

课程:普通动物学

姓名:郭梦云

学号:2010307020119

班级:10级森林生态旅游1班学院:生物工程学院

摘要:海洋生物学(marine biology)是研究海洋中生命现象、过程及其规律的科学,是海洋学科的一个主要学科,也是生命科学的一个重要分支。

海洋生物学分类区系研究20世纪30年代,张玺、曾呈奎等开展海洋生物分类区系研究,是海洋生物学研究中的一项基础工作,它不仅发现和描述了物种,•而且阐明了物种的形成与进化,物种之间的亲关系,并建立了完善的分类区系。

关键词:海洋生物学、浮游生物学、鱼类学、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学海洋动物生态学、海洋动物生态学、海洋动物生理学、贝类学、甲壳动物学。

第一章海洋生物学

一、海洋生物学的定义

海洋生物学是一门综合性交叉学科,主要包括海洋有机体的功能,海洋生物多样性和生态三个方面的内容。它是研究海洋中生命有机体的起源,分布,形态和结构,进化与演替的特征和生物生命过程的活动规律;探索海洋生物之间和生物与其所处的海洋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科学。

二、海洋生物学的简介

海洋生物学主要研究海洋里生命的起源和演化,生物的分类和分布、发育和生长、生理、生化和遗传,特别是海洋生态。其目的是阐明生命的本质,海洋生物的特点和习性,及其与海洋环境间的相互关系,海洋中发生的各种生物学现象及其变化规律,进而利用这些规律为人类生活和生产服务。

第二章浮游生物学

民国13年(1924年),厦门大学动物系美籍教授莱德(Light)在厦门海区发现一水母新种,命名为“嘉庚水母”。50年代,厦门大学丘书院进行厦门港、南海的水母类和栉水母类的调查研究,发表《中国南海栉水母初志》及《中国沿海的银币水母》等论著。后来厦门大学许振祖、海洋局三所张金标和水产学院洪惠馨等相继发表论文20多篇充实中国水母志内容。1978年,洪惠馨编著的《海蜇》一书出版。

30年代初,王家辑和倪达书进行厦门沿海原生动物调查,发表《厦门海产原生动物的调查》等论文,发现“厦门网纹虫”等新种。

40年代后期,厦门大学中国海洋研究所英籍研究员克拉克发表《厦门的毛颚类》。80年代,海洋局三所也报道了厦门和台湾海峡毛颚类的分布和生态。

民国36年(1947年),厦门大学郑重在国内首次开设浮游生物学课程。郑重等人于1957年编著《浮游生物》。于1965、1982年分别撰写《中国海洋浮游桡足类》上、中卷。1984年,郑重、李少菁、郑振祖等在多年的研究工作和论著的基础上,合著《海洋浮游生物学》,该书1985年获海洋出版社综合一等奖,1986年获国家海洋局优秀科技图书奖及教委优秀教材特等奖。同年,该书英文版(《MarinePlanktology》)由联邦德国SpringerVerlag出版社出版,向各国发行。

70年代末以来,海洋局三所生物室在进行台湾海峡和福建海岸带调查中,发表浮游桡足类、端足类、蝾类、介形类、剑水蚤类、哲水蚤类、磷虾类、糠虾类、海樽类、水螅水母类和浮游软体动物等20多篇论文。厦门大学海洋系、福建省海洋研究所(下称海洋所)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也进行福建沿海和台湾海峡浮游动物的调查研究。

第三章鱼类学

30年代,厦门大学生物系汤独新进行厦门沿海经济鱼类分类的调查研究,报导厦门产的软骨鱼等食用鱼类。

1952~1954年,厦门大学海洋生物研究室研究厦门鲨鱼的分类及其食料和肝油的分析,并在《厦门大学学报》发表3篇论文。这些研究成果对厦门的捕捞鲨鱼和鲨鱼肝油的利用有实际指导意义。50年代后期,厦门大学生物系进行大黄鱼、带鱼和海鳗骨骼的研究,并发表论文纠正国内外一些学者有关论著中的错误。50年代,厦门大学丘书院发表《南海沙丁鱼类研究》和《闽南粤东近海金色小沙丁鱼生物学及其渔业》等论文,后者的英译文被收入联合国粮农组织渔业报告。

50年代以来,厦门大学海洋系、上海水产学院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合编出版的《福建鱼类志》和《福建海洋经济鱼类》等,为开发利用福建近海鱼类资源提供重要科学资料;厦门大学海洋系、海洋局三所生物室、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厦门水产学院还进行带鱼种群、金色小沙丁鱼、颌圆鯵、兰圆鯵、尖头银鱼、鳀鱼、金枪鱼、二长棘鲷、狗母鱼、多齿蛇鲻、鲻鱼等生物学和棱鲻、赤点石斑鱼、大弹涂鱼、芨鳍鲷等繁殖生物学的研究。

80年代,省水产研究所进行黑鲷等人工育苗研究,获得一定成果。

第四章海洋底栖无脊椎动物学

20年代和30年代初,厦门大学生物系陆续进行多次福建沿海海滨动物标本的采集。民国21年(1932年),陈子英在《中华海产生物学会志》专刊中发表《福建省(海洋)动物初步目录》,其中有海绵、软体、甲壳和棘皮等底栖动物名录,所列新种有厦门海丝瓜、林文庆海燕等10多种。同时,陈子英还报道厦门的棘皮动物21种。40年代,金德祥等发表《福建沿海的星虫》和《厦门沿海的多毛类》;郑重等在《厦门水产学报》发表《鲎的生长》。

1958~1959年,厦门大学生物系师生进行厦门及其附近海区潮间带生态调查,首次获得周年季度定量调查资料,并在《厦门大学学报》发表论文。50年代以来,厦门大学生物系、海洋系李复雪等在国内外学术刊物发表《九龙江口硬相潮间带藤壶类动物的群落生态》、《厦门港潮间带蛇尾类动物群落生态的研究》和《长江口及其邻近水域的水底生物多样性与环境的关系》等20多篇论文。

60年代以来,海洋局三所进行东海大陆架底栖生物调查、台湾海峡西部近海底栖生物生态研究和福建海岸带底栖生物调查,发表10多篇论文,并报道多毛类5个新种。厦门水产学院也报道福建的多毛类。海洋局三所还进行中胚花筒螅(腔肠动物)、蔓足类和苔藓虫的调查研究。

1983~1984年,福建省海洋研究所进行台湾海峡中、北部综合调查研究,记录底栖无脊椎动物400多种。1987~1989年,厦门大学海洋系、亚热带海洋研究所、省海洋所和福建省水产研究所联合进行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的调查研究,阐明底栖生物数量和种类组成,棘皮动物的分布及软体动物的若干生态特点。

第五章海洋动物生态学

1958年,厦门大学生物系、福建省水产研究所和集美水产学校等联合进行沿海滩涂水产资源调查,获得400多种生物标本。60年代以后,福建省又组织有关校、所进行福建海岸带(浅海和滩涂)、台湾海峡、海岛、各港湾(罗源湾、东山湾、泉州湾等)以及闽南—台湾浅滩渔场上升流区生态系等调查,获得大量动物标本和资料,发表许多论文,出版多种调查报告,比较系统地了解福建省沿海海洋动物的种类组成、生活习性、时空分布(平面、垂直分布和季节变化)等。同时,对海流、潮汐、水温和盐度等海洋环境因子与海洋动物分布的关系进行研究,发现有些浮游生物如水母类的银币水母、帆水母、僧帽水母和桡足类的真刺唇角水蚤等,可作为东海黑潮暖流的指示种。通过上述调查研究,已初步掌握本省各海区浮游动物、游泳动物和底栖动物的数量变动规律、群落、区系的特点。

1953年,郑重等发表《厦门海洋固着生物生态研究》。60年代初,海洋局三所进行福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