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认识区域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教案

幼儿园中班区域活动教案第一章:认识区域活动1.1 区域活动的定义区域活动是指在幼儿园中,根据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设置不同的活动区域,提供丰富的材料和环境,让幼儿自主选择活动内容和发展空间的一种教育方式。
1.2 区域活动的重要性区域活动有助于培养幼儿的自主学习能力、社交能力、创造力和想象力,也有利于幼儿的个性化发展。
第二章:设置合适的区域活动2.1 活动区域的设置根据幼儿园的实际情况和幼儿的兴趣,可以设置角色区、建构区、艺术区、阅读区等活动区域。
2.2 活动材料的选择活动材料应具有教育性、操作性、探索性和趣味性,以激发幼儿的兴趣和参与欲望。
第三章:区域活动的组织与指导3.1 活动前的准备活动前,教师应与幼儿一起讨论活动规则和注意事项,确保活动的顺利进行。
3.2 活动中的观察与指导教师应观察幼儿的活动情况,适时给予适当的指导,促进幼儿的主动参与和自主发展。
第四章:区域活动的评价与反思4.1 活动评价的目的通过对区域活动的评价,了解幼儿的发展情况,总结经验教训,不断优化活动内容和组织形式。
4.2 活动评价的方法可以采用观察记录、幼儿作品展示、幼儿访谈等方式进行活动评价。
第五章:区域活动案例分享5.1 案例一:角色区活动——“娃娃家”介绍一个角色区活动的案例,让幼儿通过扮演不同角色,发展社交能力和创造力。
5.2 案例二:建构区活动——“搭建城堡”分享一个建构区活动的案例,让幼儿通过搭建活动,发展空间感知能力和创造力。
5.3 案例三:艺术区活动——“手指画”介绍一个艺术区活动的案例,让幼儿通过手指画活动,发展艺术创造力和想象力。
5.4 案例四:阅读区活动——“故事分享”分享一个阅读区活动的案例,让幼儿通过分享故事,发展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兴趣。
5.5 案例五:综合区域活动——“春天来了”介绍一个综合区域活动的案例,让幼儿通过不同活动,了解春天的特征,发展观察力和创造力。
第六章:区域活动的安全与卫生6.1 安全注意事项教师在组织区域活动时,应确保活动环境安全,避免使用有潜在危险的材料,并教育幼儿遵守活动规则,以防意外伤害的发生。
1.1认识区域

二、深入探究,总结规律 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青藏高原)
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空气稀薄
地势高 气温低
太阳辐射强
冰川冻土广布 高寒农牧业 河谷地带
人口、城市、农业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
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
读漫画“把云留住”,完成6~7题。 6.与该漫画主题最贴切的环境问题是( C ) A.土地盐碱化 B.大气污染 C.森林破坏 D.温室效应 7.此图体现了区域地理环境的 ( A)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同一性
8.我国“十一五”规划根据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 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统筹考虑未来我国人口分布、 经济布局、国土利用和城镇化格局,将国土空间划 分为优化开发、重点开发、限制开发和禁止开发四 类主体功能区。这种划分主要体现了区域间的 ( ) B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阶段性 9.下列区域中,属于禁止开发区的是 (B ) A.黄淮海平原 B.三江源自然保护区 C.长江三角洲 D.云贵高原 10.为推动东西部协调发展,我国建设了西气东输、 西电东送工程,这体现了区域的 ( ) C A.整体性 B.差异性 C.开放性 D.综合性
区位优势
海南岛靠近珠江三角洲经济发达地区, 临近港澳和东南亚地区,接近亚洲与大 洋洲、太平洋与印度洋的海上要道。 气候资源、生物资源、旅游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且潜力巨大 享有经济特区的特殊政策
资源优势 政策优势
归纳总结: 分析区域发展的优势条件: 1、地理位置 经纬度位置、海陆位置、经济地理位置 2、自然条件 地形、气候、植被、水文、土壤、 矿产资源等 3、人文条件(社会经济条件) 政策、技术、工农业发展水平、 城市化水平、劳动力、科技。
1.1认识区域2_20121019103716243

②建同等高度的多幢楼房,北方楼房的南北间距比南方大,其原因是
解析:本题凸现了区域内部的整体性和区域之间的差异性。区域的整体性不仅表现为自然环境具有整体性,也表现为人文环境的整体性,自然环境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都产生巨大的影响。
精讲点拨: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区域的整体性是相对的,差异性是绝对的。不仅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异性,就是区域内部也存在着差异性,这种差异性是区域进一步划分的基础,应该说,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小,区域内部的差异性就越小。我们所说的区域内具有相对一致性,并不是说内部就没有差异,只不过是求大同存小异罢了
教师精讲点拨,归纳总结:认识区域特征的实践意义
(1)整体性对于综合利用资源、修复生态系统、改善环境质量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2)差异性有利于因地制宜,扬长避短,促进区域的可持续发展。
(3)开放性有利于区域合作,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迁移应用
例1.不同区域,由于地理环境的差异.建筑物呈现诸多不同。不仅传统民居如此,而且现代城市的住宅楼也如此。
课题:1.1认识区域
主备:吴少梅上课时间:9月4日执教;李小琴
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
结合实例,分析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能力目标
能运用地图和资料,分析区域的特征
情感目标
培养学生因地制宜,学以致用的思想。
教学重点
区域的一般特征。
教学难点
实例分析区域的特征
教学过程
二次备课
复习巩固,导入新课:
检查学案的课前预习。
(2)①因为北方地区比南方纬度高,特别是冬春季节气温比南方低,为了御寒,北方民居的墙体应严实厚重,所以建筑成本比南方高
1.1区域的基本含义教案()(2)

重点题型整理
1. 定义题:要求学生根据所学的“区域”的基本含义,定义不同类型的区域,并解释各类区域的特征。
答案:自然区域是指由自然环境因素如气候、地形、水文等相似性所形成的区域,如青藏高原、亚马逊雨林等;经济区域是指由经济活动和文化联系紧密联系在一起的区域,如欧盟、长三角等;行政区域是指由政府行政管理所划分的区域,如省份、城市等。
- 反馈作业情况:及时批改作业,给予学生反馈和指导。
学生活动:
- 完成作业:认真完成老师布置的课后作业,巩固学习效果。
- 拓展学习:利用老师提供的拓展资源,进行进一步的学习和总结,提出改进建议。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完成作业和拓展学习。
教学方法/手段/资源:
- 自主学习法:引导学生自主思考,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 信息技术手段:利用在线平台、微信群等,实现预习资源的共享和监控。
作用与目的:
- 帮助学生提前了解“区域的基本含义”课题,为课堂学习做好准备。
- 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独立思考能力。
2. 课中强化技能
教师活动:
- 导入新课:通过故事、案例或视频等方式,引出“区域的基本含义”课题,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学具准备
Xxx
课型
新授课
教法学法
讲授法
课时
第一课时
步骤
师生互动设计
二次备课
教学资源
软硬件资源:
- 教室内的多媒体投影仪和屏幕
- 学生计算机和网络连接
- 教学用地图和图表
- 教学用地球仪
1.1区域及其类型-课件

珠江三角洲地区 演变为泛珠江三 角洲地区
受人类认知或发展的需要而 变化
02
探究2.区域的类型
阅读教材第5页,思考以下问题 1.区域划分的指标通常有哪些? 2.按照尺度大小、区域性质,区域分别可划分为哪些类型?
区域划分的指标
1.单一的指标或多重的指标 2.自然特征或人文特征
类型: 按空间尺度:大尺度区域,如大洲;中尺度区域,如省;小尺度区域, 如村
是我国主要农耕区
因素;利用不合理——荒漠化发展
植被以荒漠、草原、高山草甸、灌 丛林为主,森林少,动植物稀少; 土壤贫瘠
影响微弱,原始状态保持完整
区域开放性
Regional openness
• 指一个区域与其他区域发生的 各种联系。
• 现代社会,区域的开放性不断 提高,与外界的交流联系日益 广泛。
实践意义: 加强区域合作,实现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具体实例: 经济全球化、资源跨区域调配。
区域的概念及其内涵
• 区域是地球表面一定的空间范围。
• 内涵:①地球表面的空间单位;
•
②有一定的范围和界线;
•
③有明确的区位特征;
•
④内部某些特征相对一致;
•
⑤有一定的体系构造;
•
⑥客观存在性;
区域的特征
Characteristics of the region
区域整体性
Regional integrity
• Exploration: Taking Northwest China as an example, this paper tries to describe its regional integrity characteristics.
学习进入区域小班区域活动教案

学习进入区域小班区域活动教案第一章:认识区域活动1.1 了解区域活动的概念和意义区域活动是指在一定空间范围内,儿童根据自身兴趣和需求,自主选择活动内容、材料和同伴的一种活动形式。
区域活动能够促进儿童自主学习、主动探索和全面发展。
1.2 掌握区域活动的设置和组织方法合理规划活动区域,为儿童提供丰富多样的活动空间。
根据儿童年龄特点和兴趣,设置适宜的活动内容。
创设安全、舒适、和谐的活动环境,引导儿童积极参与区域活动。
第二章:小班幼儿特点与需求2.1 了解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3-4岁幼儿处于学前教育阶段,身心发展迅速。
小班幼儿具有好奇心强、爱探索、模仿能力强等特点。
2.2 掌握小班幼儿的需求关注小班幼儿的情感需求,提供关爱和支持。
尊重小班幼儿的个体差异,因材施教。
满足小班幼儿的认知需求,提供适宜的学习资源和活动。
第三章:小班区域活动设计与实施3.1 活动设计原则兴趣性:根据小班幼儿的兴趣和需求设计活动。
适宜性:考虑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设计适合他们的活动。
目标性:明确活动目标,确保活动内容的丰富性和连贯性。
3.2 活动实施步骤准备阶段:布置活动区域,准备活动材料。
活动阶段:引导幼儿参与活动,观察幼儿表现。
总结阶段:对活动进行小结,反馈幼儿表现,整理活动材料。
第四章:小班区域活动案例分析4.1 活动案例介绍案例一:娃娃家案例二:建构区案例三:美工区案例四:阅读区案例五:音乐区4.2 活动案例分析分析各案例的活动目标、内容、组织形式和幼儿参与程度。
探讨如何根据小班幼儿的特点和需求,调整和优化活动设计。
第五章:区域活动中教师的角色与指导5.1 认识教师在区域活动中的角色观察者:观察幼儿活动表现,了解幼儿需求。
引导者:引导幼儿参与活动,激发幼儿兴趣。
支持者:提供适宜的材料和环境,支持幼儿自主探索。
5.2 掌握教师指导策略适时介入:在幼儿遇到问题时,给予适时引导和支持。
鼓励与表扬:积极肯定幼儿的进步和努力,增强幼儿自信心。
地理:11《认识区域》学案

地理:1.1 《认识区域》学案(鲁教版必修3)【学习目标】掌握区域的含义与划分方法。
了解区域的类型及其空间尺度的划分。
掌握区域的特征,能够结合实例说明区域的一般特征。
【课堂互动】知识点一、区域的含义自主学习1.区域:是指在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__________的基础上按一定的_______划分出来的。
2.区域具有一定的_______、形状、范围和______,有明确的________特征,其内部某些特征具有相对的______性,并与其他区域有所区别。
3.人们划分区域的目的,主要是为了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_______,__________地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图表导读读图1—1—2,分析甘肃省年降水量的分布有什么特点?并解释原因。
读图1—1—3,甘肃省划分为哪几个干湿区?划分的指标是什么?合作探究区域有哪些划分的方法?知识点二、区域的类型1.均质区是指那些要素具有______性或______性的区域。
2.功能区是指那些功能上紧密相连,具有某些方面的相关性或内在______的区域。
图表导读读图1—1—4,本图把我国作为一个空间单元,我国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是如何划分的?合作探究不同空间尺度的区域之间的关系是怎样的?知识点三、区域的特征自主学习1.整体性: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______________,构成一个统一的_________ 。
2.差异性: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_______,是地球表层最显著的特点之一;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_______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_____性。
3.开放性:区域作为地球表层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并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与其他区域之间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包括_____要素之间,以及______要素和________要素之间的联系,使地理空间呈现出开放性的特点。
图表导读读图1—1—6 ,回答下列问题:1.青藏高原的两大显著特征是什么?2.说明青藏高寒区的整体性的具体表现。
地理湘教版(2019)选择性必修2 1.1认识区域(共36张ppt)

2.相同图幅下,区域的空间尺度越大, 比例尺越小,描述的区域特点就越宏 观,反之,就越具体、越详细。
区域的类型
认识区域
1. 区域的划分: 阅读课本,举例划分区域的指标有哪些?
(1)单一指标: 综合指标:
(2)自然要素: 人文要素:
热量带(积温)、干湿区 东亚文化区 (语言和宗教) 中国三大自然区(地形和气候) 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经济发展水平)
区域内部各地理要素之间相互作用、相互影响,构成一 个统一的整体。
2.差异性 (我国南方北方传统民居的差异)
自然和人文现象在空间分布上的差异性,是地球表层最
显著的特点之一。
3.开放性
(经济全球化)
自然要素之间、社会经济要素之间,自然与人文要素之间 都具有联系。
认识区域
三、区域的特征
(一)整体性
小组讨论: 以青藏高原地区为例分析说明地理环境整体 性的形成。归纳地理环境整体性分析方法.
区域的划分目的 有的区域是政府为了特定的行政管理目标而划定的。
A.经济发展
B.社会公平
C.环境保护
D.文化创新
4.全国主体功能区
(1)划分依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 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
(2)主要类型:分为优化开发区域、 重点开发区域、限制开发区域和禁止 开发区域四类。
认识区域
5.区域空间尺度
区域的类型
区域是以某种指标为依据划分的。根据不同的划分指 标,可以将区域划分为不同的类型。 依据单一指标来划分,如以积温为指标将某个区域
划分为不同的温度带; 采用综合指标来划分,如根据语言、宗教等指标将
世界划分为东亚文化区、中东与北非文化区、欧美 文化区等。 按照自然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自然条件差异将 我国划分为三大自然区; 按照人文要素特征来划分,如根据经济发展水平, 将我国划分为发达地区和欠发达地区。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另外,生产力水平低下,地区间的经济文化交流较少, 也是方言得以延续的重要原因。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相互作用、相互影响
地势高
整体性
空气稀薄
大气的削弱作用弱
大气的吸收作用弱
太阳辐射强
气温低
生产活动
பைடு நூலகம்
人口和城市
冰川冻土
动植物资源
矿产资源丰富 工矿业发展;旅游资源丰富。
3、1988年,全国人民代表大会批准成立海南省,并确定海南岛 为经济特区。依托区位、资源、政策等方面的优势,海南岛国民 经济快速发展,现已基本形成全方位对外开放的格局,并逐步建立 起开放型的经济体系。简要分析海南岛经济发展的有利的社会经济 条件。
人口密度区、农业区、方言区
二、区域的类型
2、功能区
功能上紧密相连,内部要素有相关性或内在 的联系的区域。 划分:以区域内在联系或相关性为依据,由 区域中心与它所吸引或辐射的范围组成。
如:城市经济区、长江流域
判决以下区域是属于均质区还是功能区
区域类型 均质区
功能区
概念
划分
举例
指那些要素 具有相似性 或相对一致 性
第一节:认识区域
说一说: 如果你到了外地,你怎样告诉别人你
的家乡在哪?
考纲要求
区域的含义,了解结合区域的概念和区域 具有的一般特征。
一、区域的含义 二、区域的类型 三、区域的特征
蒸发量与降水量的对比关系
一定的指标(要素)
干湿区
区域
一、区域的含义
1、概念:
是指一定范围的地理空间,是人们在 地理环境差异的基础上,按照一定的指标 划分出来的。
环
境(
西总
北 地 区
体干 特旱 征
)
气候特征: 干旱,降水稀少 水文特征:河流不发育,多内流河、湖 地貌特征:物多理风风蚀化地和貌风力作用明显, 植被特征: 植被稀少,耐旱 土壤特征:发育差,有机质含量少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区域内部各要素之间相互作用、 相互影响,构成一个统一的整体。
认识区域的整体性,对人类利用 资源,改善环境质量具有指导意义。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我国的农业分布大体上是东耕西牧、南稻北麦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任何一个区域内部都有其相对一 致性,但各个区域之间普遍存在着差 异性。
实践意义:因地制宜,扬长避短, 促进问区题内域:部发区不域展存之。在间差存异在性差,异对性吗,?区域
1、我从国北南到方南北,方居传民统的民屋居顶的坡差度异逐的渐原增因大 我国的降水量从北到南逐渐增加,
以经济的发达程度和经济发展速度可把我国划分 为东部经济地带、中部经济地带、西部经济地带。
4、划分区域的目的:
进一步了解各区域之间的差异,因地制宜 对区域加以开发利用。
二、区域的类型
1、均质区:
指那些要素具有相似性或相对一致性的区域。 划分:以区域内部物质内容为指标。
均2、质功自然能区区::
高原区、平原区、气候区、植被区 均质人文区: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每个区域并非孤立存在,而是与 其他区域有着各种各样的联系。
实践意义:加强区域合作,实现 优势互补,协调发展。
经济全球化
概念 影响因素
表现
从根本上讲,经济全球化是区域整体性与 差“世异经界性济经共全济生球存共化在存”两的是个结区明果域显开的放趋性势的:最好体现 一是区域经济一体化,一是经济全球化
2、特点:
(1)有一定的面积、形状、范围、界线 (2)有问明题确:的区区域位都特有征明确的界线吗? (3)内部特征相对一致,区域之间具有差异性
(知识窗)
3、区域的划分
划分区域的指标可以是单一的,也可以是综合的,可 以是自然的,也可以是人文的。
综合地形和气候两大要素,可以把我国划分成三大 自然区,即东部季风区、西北干旱半干旱区、青藏 高寒区。
2、区域的空间尺 度越大,描述的区 域特点就越宏观, 反之,就越具体、 越详细。
说说汉语方言与自然地 理环境之间的联系?
我国北方地区,地形以平原为主,地势平坦开阔,形成大面积的 北方方言区;而我国长江以南地区,地形以丘陵、山地为主,相对 独立和封闭,形成众多方言区。
方言是一个区域长期处于封闭状态下形成的。
以某一自然 要素或人文 要素的相似 性划分
地形区、干 湿区、温度 带、 方言区
指那些功能上 紧密相连,具 有某些方面的 相关性或内在 联系的区域
由区域的中 心与它所吸 引或辐射的 范围组成
城市经济区
中国主要的工业基地
辽中南
京津唐
沪宁杭
功能区
珠江三角洲
均质区
均质区
区域的空间尺度
1、区域的空间尺度可大可小
高寒农牧业
河谷地带
广 布 少而耐寒
荒漠、草原
青
土壤发育差
高寒动物
多冰川、西北
藏
属内流区,东南
多高山—— 不利交通
高、寒
多大江大河源 头
高 寒
气温低、无霜 期短、光照强
喜温凉作
区
物生长
高寒牧业
河谷农业、 居民区
干旱
地处亚欧大陆内部,距海遥远,加上高大 山脉的阻挡,海洋水汽难以到达,降水稀 少,气候干燥,形成典型的温带大陆性气 候;植被大部分为荒漠、戈壁为主,草原 主要分布在绿洲和山地;土壤有机质含量 低;河流多为内流河,以冰雪融水补给为 主,湖泊多为咸水湖;农业以畜牧业为主; 人口稀少,人口、城市、工农业生产活动 主要分布在绿洲和交通线路上。
2、分析海南岛的自然地理条件及其对经济发展的影响。
海南岛地形与矿产资源分布图
海南岛的交通和旅游图
区位条件 四面环海,海上交通方便
有利于对外交往
气候条件 地形条件 资源条件
热带气候,终年高温,降水丰富 适宜发展高效农业,并向 北地区输送反季节瓜果
山地、丘陵为主,海岸平原较窄
适宜发展经济作物 粮食作物种植受限
这样做是为了排水。
2、北方民居的墙体严实厚重 南方民居墙体轻薄 北方地区尤其在冬春季节,气温比
南方低,风沙比南方大,墙体严实厚 重,利于防风保暖。
三、区域的特征
1、整体性 2、差异性 3、开放性
中西部:
能源、原材料、矿产、特色 金属、廉价劳动力等
东部:
人才、技术、资金、文教、 资源密集型产业等
三、区域的特征
活动: 以海南岛为例,探讨海岛开发的措施
纬度位置
1、说说海南岛地理位置的主要特点。 低纬度地区 海陆位置
陆上国土与海上 国土的结合部位
相对位置
近傍港澳及东南亚,遥望台湾, 内靠经济发达珠江三角洲; 外临亚太经济圈中最活跃的东南亚;
交通位置
海南岛的地理位置图
连接亚洲与大洋洲, 太平洋与印度洋, 海上交通位置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