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合集下载

从电影《功夫熊猫》字幕不同译本看译者主体性

从电影《功夫熊猫》字幕不同译本看译者主体性

从电影《功夫熊猫》字幕的不同译本看译者的主体性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然而译者发挥主体性作用也会受一系列因素的制约。

电影《功夫熊猫》的字幕翻译有不同版本,这恰好体现出译者主体性张扬程度的不同。

本文试图在分析《功夫熊猫》网络字幕组和上海电影译制厂译本的基础上,关注和考察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充分体现,并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要受到的适度制约因素。

h315.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026x (2012)07-0000-011.引言坞喜剧动画片《功夫熊猫》掀起了观映和评论热潮。

观众通过网络收集评点配音和字幕等各版翻译,认为译者对传播中美文化功不可没。

可见,在英语较为普及的今天,观众意识到了译者的存在,译者的主体性得到彰显。

主体性作为一个西方哲学概念,标明人的自觉自主自由性。

1]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体现为译者自觉的语言文化意识、艺术人格自觉和文化、审美创造力,具有自主性、目的性和创2]而观众对不同译本很难理性地鉴别。

影片因嫁接中美文化遭到了少数人的抵制,有些译本则加剧了这种文化鸿沟。

为理解不同译本带来的困惑,本文欲借助阐释学理论,分析网络字幕组和上海电影译制厂翻译的译者主体性,旨在说明译者在电影欣赏及其审美活动中的关键作用。

2.译者的主体性17 世纪,主体性作为一个哲学概念被提出。

20世纪70年代,翻译理论界“文化转向”提出了一个新口号——“转向译者”。

那么译者的主体性”究竟是什么呢?查明建和田雨为译者主体性做了以下的界定:“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3]译者主体性不仅体现在译者对作品的理解,阐释和语言层面的艺术再创造上,也体现在对翻译文本的选择,翻译的文化目的,翻译策略和在译本的序跋中对译作的文化效应的操纵等方面。

很多学者都认为,翻译过程是译者主体性体现得最为明显的层面。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一、本文概述在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通过阐释学的视角,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及其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文章将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包括译者的选择、理解、表达和创新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文章将总结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提升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体现。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不仅需要对原文进行理解、分析和解释,还需要在目标语言中进行再创造,实现原文意义的传递和再现。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上,更体现在对目标语言的运用和创造上。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这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基础。

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表达目标语言。

译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上,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创新,使译文更加地道、流畅。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不仅受到原文作者、目标语言读者和翻译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也受到自身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原文意义的准确传递和再现。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对于翻译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以实现翻译活动的最优化和最佳化。

三、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在阐释学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从图式角度论译者主体性的可行性

从图式角度论译者主体性的可行性

浅析从图式角度论译者主体性的可行性[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

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受到了自身的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内容图式的制约。

旨从这三个角度来探讨图式理论用于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可行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化图式形式图式语言图式一、前言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处于边缘和被忽略的位置。

长期的翻译研究理论都把焦点集中到语言层面上的研究,关注翻译理论与方法及翻译标准的确立。

而长期以来的翻译标准都是以是否忠实于源文本为判断标准。

因此,译者及译作的地位一直低于原作者和原作。

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文化转向”的研究思潮将翻译研究的焦点从语言学领域转向了文化领域。

而,译者也从此真正走进了翻译研究者的视线里。

在短短的数十年研究当中,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得到了确立和承认。

译者不再是“舌人”,“带着镣铐的舞者”。

而是翻译活动的主导。

如,勒菲弗尔就指出作为翻译过程中源文本的操纵者,译者毫无疑问的是翻译活动的主角。

nida也认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首先要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解读和传达源文本,并以这种方式重建为目的语文本。

christopher candin也提出,作为语言家的译者,在某种程度上,有义务提升读者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诠释交流行为的能力。

译者,不仅是源文的读者,也是译文的作者。

译文的成功与否毫无疑问决定于译者。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表现不仅值得研究家们的关注,也应该引起译者自身的注意。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受否受到其自身的图式影响?图式理论来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否可行?本文欲通过实例来解析这个问题。

二、图式理论及其分类图式,最早是由kant提出。

在其书《纯理性批判》中,kant指出:图式是通过时间把一系列同类的现象综合起来的一种类型的表象。

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概念,图式就是架构在概念和物体之间的第三方。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论译者主观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在传统翻译研究中,译者在翻译中的作用一直未得到重视,其在翻译中的主观能动作用更是鲜有论述。

直到上世纪七十年代以来,西方翻译研究发生重大转向,其翻译理论的发展客观地提升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译者的主观能动作用才逐渐在翻译研究中突显出来。

本文引用几个翻译实例,尝试对翻译中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及其制约因素进行探讨。

出正是由于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翻译活动才得以顺利进行。

然而这种发挥并不是任意的,它总会受到一些因素的制约。

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常常是和其制约因素并存的。

因此在翻译实践中译者应对此有着清醒的认识,合理适度地发挥主观能动性。

In traditional translation studies,the translator’s role in translation was always neglected and his subjective dynamic role was even rarely discussed. Untilmajor turn happened in western translation studies in the1970s,the status of the translator as the subject was elevated objectivel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translation theories and the dynamic role of the translator was gradually broughtto surface in translation studies .the thesis attempts to explore the tran slator’s subjective dynamics and its constraints in translation activities with support of examples. It is the translator’s exertion of subjectivedynamics that contributes the smooth accomplishment of translation activities however,the translator’s exertion of the subjective dynamics is not unbinding: itwill always be constrained by some factors.The subjective dynamics and itsconstraints often exist side by side. Hence the translator should have clearawareness of this and appropriately exert the subjective dynamics in the translation Practice.【关键词】译者主观能动性制约因素一、前言在传统的翻译研究中,重点一般都落在翻译的本质、译文的效果评价及质量、以及译者使用的翻译策略上。

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

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

语言研究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陈艳蓉【摘 要】翻译主体性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语言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焦点,翻译主体的确定及充分发挥翻译的主体性,对于翻译效果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 主体 主体性“翻译”一词有两重含义: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做翻译工作的人。

本论文探讨的是动态的翻译过程。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一、翻译主体性研究现状20 世纪 70 年代,以霍尔姆斯、勒费弗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人们发现翻译不单是从源语言到目的语言的转换,更是译者的创造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受到关注。

女权主义学派、阐释学派等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声援。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译者主体性。

在中国知网篇名限制搜索关键词“翻译主体性”,查找结果为1093篇。

如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2003;陈梅,外部力量与译者主体性的建构—以《圣经》翻译为例,2006;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2003;张连兄,车琳,译者主体性在俄文电影翻译中的体现,2006;杨武能,再谈文学翻译主体,2003;陈大亮,针对翻译目的论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兼论文学翻译主体性的困境,2007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2003;胡牧,主体性、主体间性抑或总体性—对现阶段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思考,2006;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2003;段峰,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2003。

关于译者主体性,查明建、田雨两位学者认为,“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解构主义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解构主义翻译观下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上的观念 , 强调突 出译者的主体性。随着辜正坤教
授 多元互 补论 的提 出 , 翻译 过 程 中译 者 所 显示 在 出来 的主 体性越 来越 受到译 界 的重 视 。所 以本 文通
现。译者作为读者所起的作用应是积极 的、 创造性 的 , 解决 不等 同 于对文 本 的被动 接受 。 [2 理 ”3, 1U
解 构主义 语 言学 翻译观 就是抨 击结 构 主义 的原文 至
霍恩 比( r nH—H rb ) 认 为 的那 样 :文 MaySe ony 所 “
本是 译 者 以读 者 的身 份 理 解 作 者 的意 图 , 将这 些 并
意 图再创 造 地 传 达 给 另 一 文 化 的 读 者 群 的语 言 表
观 能动性 。Biblioteka 翻译 是一 种创 造 性 的 活 动 , 这 种 创 造 性 活动 但
不 同于作家的创作 , 是一种二度创作。在翻译过程 中译者要发挥 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 但是在二度创作 的范围内, 他是不能脱离原作而随意发挥 的。有人 形象地把翻译家 比作演唱家 , 同一首歌曲, 不同的演
译 者不 同于一 般 的读 者 , 承担 着 对 原作 进 行 他
过译者作为读者 、 作者和创造者这三种身份所表现
出来 的主观 能动 性 , 及译 者 的 主体 性 发挥 受 到 的制
收稿 日期 :0 91 .0 20 . 1 2 作者简 介: 陈洁( 9 8~ ) 女, 17 , 硕士, 讲师 。研究方 向: 文学翻译。
翻译是 人类 文 明进程 中历史 悠久 而又 意义 深远
约 因素 这两 个方 面来初 步探 讨解 构主义 语言 学翻译 观下 的译 者 的主体 性 。

的交 流活动 , 促进 世 界 文 化 的发 展 和传 播 。我 们 可 以说 翻译不 只是一 项纯 语言 活动 , 它还 是信 息 、 思想 和文化 的传递 活动 。 而作为 翻译 主体 之一 的译者 充

试论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试论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试论译者的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符雪喜
【期刊名称】《琼州学院学报》
【年(卷),期】2009(016)004
【摘要】本文探讨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及其制约因素.
【总页数】2页(P91-92)
【作者】符雪喜
【作者单位】琼州学院英语系,海南,三亚,57220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H059
【相关文献】
1.译者的另一副"镣铐"——译者主体性发挥的若干制约因素 [J], 曾尔奇
2.试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与制约因素——以《傲慢与偏见》孙、张的两个译本为例 [J], 李婧璇
3.译者主体性的限度——试论译者主体性与"忠实"之准则 [J], 马晶晶
4.试论文学翻译的译者主体性——兼论译者主体创造性的思维特征 [J], 林禹才;胡宇
5.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研究——论文学作品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 [J], 黄佳楠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

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

- 222-校园英语 / 翻译探究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河北科技大学外国语学院/高丽媛翻译活动一直以来在不同民族间的文化和语言交流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传统的翻译理论注重作者和原文本,主张原作是最高权威,译作应该尽可能与原作相似;并且认为翻译的价值低于创作,翻译就是模仿,译作依赖于原作,缺乏创造性。

而译者作为翻译过程中最重要的参与者,其创造性长期受到压抑,一直处于被忽视的边缘地位。

在最近几十年,译者在翻译中的主体性地位逐渐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一、 国外对于译者主体性的论述在漫长的翻译研究史上,西方的翻译研究主要关注翻译的技巧、翻译的标准等问题,即“直译”还是“意译”,“可译”还是“不可译”及“怎么译”等具体翻译行为,得出的立论大都是源自于翻译者自身翻译的实践体会。

传统译学坚持原作中心论,把翻译的标准界定为对原作的忠实,如泰特勒(Alexander Fraser Tytler)所提出的翻译三原则。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翻译研究开始出现了突破。

霍尔姆斯(James S. Holmes)《翻译学的名与实》(The Name and Nature of Translation Studies)奠定了西方翻译研究“文化学派”的基础。

勒菲弗尔(Andre Lefevere)和苏珊•巴斯奈特(Susan Bassnett) 在《翻译、历史与文化》正式提出了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主张,强调译者的主导地位。

在20世纪80年代后,勒菲弗尔等人的研究凸现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作为主体的地位和作用。

20世纪90年代,后结构主义注重研究翻译的文化政治问题,从而突出了译者的主体性和译作的地位。

二、国内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在中国,译者主体性问题的提出,首先受到了当代西方译学的影响。

随着20世纪70年代西方哲学的语用学转向(the pragmatic turn)和90年代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 (the cultural turn),翻译研究的视野扩大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摘要]译者主体性是翻译中的客观存在。

文章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梳理并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及其对翻译操作过程的影响,并指出译者的努力方向。

[关键词]翻译;译者主体性;能动;制约20世纪70年代之前,在翻译理论界占据主导地位的是语言学派。

这个学派的理论家把翻译活动看作是语言学的任务,认为译者的任务就是把接收到的语言信息根据给定的定义译成信号,然后发给目标语读者。

因此翻译研究就局限于文本对比和语言转换的范围内,而翻译活动中最活跃的成分即翻译主体的主观能动性研究便被忽视了。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国际译学研究经历了从语言研究到文化视角的巨大转变。

在文化视角下,翻译绝非单纯的语言转换活动,其过程包含了对原作意义、信息、思想和文化的传递,而译者则是这种传递信息、思想、文化的使者。

由此,众多翻译理论家开始把目光投向一直默默无闻的译者,承认其在翻译过程中所发挥的主观能动性,并将其从“隐形”的桎梏中解脱出来,由幕后推至台前,确立了译者的翻译主体地位。

近年来,随着对翻译过程研究的进一步深入,人们逐渐认识到,作为原文和译文的中介者,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占有独特的重要地位。

我国近年来大量涌现的翻译理论研究成果中,有关译者主体性,特别是有关翻译再创造过程中的主观因素,即译者的创作个性和主观能动作用问题正在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

然而,目前多数国内学者在译者的主体性研究中,常常把主体性等同于主观能动性,却忽略了任何主体性都有制约性的一面,忽略了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从而使译者主体性研究走向片面。

本文旨在挖掘并探讨这些制约因素,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作有益且必要的补充,为译者适度发挥主体性提供借鉴意义。

一、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探讨译者主体性发挥所受到的制约因素,我们有必要先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现状加以了解。

虽然翻译活动早在古罗马时代就开始了,但人们并不是从一开始就关注翻译主体性的。

纵观近百年来乃至更加久远的中西翻译史,人们在研究翻译理论时,几乎都只翻来覆去地、不厌其烦地探讨翻译的性质、原理、功用、标准、方法、技巧等等,在涉及到文学翻译活动的主体即译家时,充其量只谈他必须具备的学养及所谓译才译德的一些方面,而绝少考虑他是一个活生生的人,绝少讨论他的人格问题和心理问题,绝少顾及他的个性、气质和心理禀赋等等。

20世纪70年代以来,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译学界开始真正自觉而且明确地探讨“译者主体性”这一理论问题,很多西方翻译学派都不同程度对这一问题进行分析研究。

接受美学将作品在读者中引起的反应和读者的阅读活动收进了文学及文学史研究的视野,认为读者作为文学现象的又一主体,同时积极地参与了作品价值的创造。

译者首先是读者,而且是最积极、最主动、最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

此外,作为读者和阐释者,译者的阅读和阐释不可避免地受到他本身所处的时代和民族文化传统以及个人阅历、修养、性格的影响…。

可见,译者的翻译无疑会或多或少偏离原著,打上自己时代、历史、民族乃至译者个人风格的烙印。

正如法国著名作家玛格丽特·杜拉斯所说,“译本总是由某个人的第一次阅读开始的,这种阅读和创作一样富于个性,故而在任何情况下都抹不去译者的痕迹”[2](P206)。

而“译者的痕迹”正是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之一。

20世纪后半叶,西方译坛涌现出来的文化学派翻译理论和解构主义翻译理论为我们研究译者主体性提供了新的视角。

文化学派当中的“操纵学派”(manipulation school)代表人物之一西奥·赫曼斯认为,等值和透明的翻译思想是完全站不住脚的。

他提出,在特定语境下出现的翻译总是特殊的翻译,“记住这一点很重要。

译者从来就不会…公正翻译‟。

翻译才能不是与生俱有的,它必须进行认知和规范方面的学习和磋商才能掌握。

所以,译者是在一定的翻译概念和翻译期待的语境中进行翻译的”[3](P178)。

如前所述,译本无可避免地会烙上译者的印痕,故而在原著与译本之间划等号是不可能的。

现代阐释学代表人物之一伽德默尔认为,没有偏见,没有理解的前结构,理解就不可能发生。

同样译者对原文或原作者的理解,必然带有自己的理解或偏见,必然带有自己的历史性,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意识,这将直接影响他对原文的理解和翻译。

而译者所处的时代、社会和文化背景,译者的知识水平和范围,也都会影响他的理解。

解释者有其自身独特的视界,这也是由偏见构成的;而文本总是含有原作者原初的视界,这个原初的视界与读者现今的视界之间必然存在着各种差距。

从此角度出发,翻译过程亦可理解为原文作者视界与译者自身视界之间不断交融产生新视界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必然会有意识或无意识地在前理解和偏见的作用下在翻译过程和译文中体现出其主体性。

二、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因素诚然,主观能动性是译者主体性最为突出的特征,但其发挥并非没有任何制约,它必然受到客体的制约以及客观环境和条件的制约。

也就是说,主体性本身就包含着制约性,它既表现为人对客观对象的依赖性,又表现为客观对象对人的制约性。

从哲学意义上讲,制约性是能动性的前提,是人发挥能动性的依据。

离开了制约性,能动性的发展就盲目无依,失去了改造客观事物的意义。

在翻译过程中,原作、译者所处的特定时代语境、译者的读者意识和双语文化能力等等都是制约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因素。

(一)原作的制约虽然我们主张在翻译中要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但应该看到翻译的译者主体性有着明显的限度。

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但这是一种特殊的艺术创造。

译者的创造性活动,不同于作家的创作,是一种二度创作。

也就是说,译者的创造性是受到制约的。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主观能动性的发挥是在二度创作的范围内,而不是脱离原作随意发挥。

译者只是代笔,而不是抢过作者的笔来,把翻译变成借体寄生、东鳞西爪的写作。

有人形象地把翻译家比作钢琴演奏家。

同一首乐曲,不同的钢琴演奏家会根据自己对乐章的理解和体会演奏出各自的风格和特色。

但他只能在准确弹奏的基础之上充分发挥其才能和智慧,进行积极的艺术再创造,而决不能脱离曲谱,把它演奏成另一支曲子。

翻译家也是如此。

虽然他译出的作品可以有自己的风格和特色,在翻译方法上有各自的爱好和自由,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进行艺术的再创造,但是终归无法摆脱,也不可能摆脱原作的制约。

(二)译者所处的时代文化背境现代阐释学认为,理解是以历史性的方式存在的,无论是理解者——人,还是理解的对象——文本,都处于历史的发展演变之中的。

每一位译者受自身所处历史、文化、社会背景的影响总是携带着“一大堆熟悉的信仰和期望”去理解他所翻译的原文文本,一边置身于“一个熟悉的世界”,一边又面对着“陌生的世界”[4](P89)。

因此,每位译者在解读原文时的理解方式以及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就会出现不同之处。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存在着意义的“空白”和“不确定性”。

译者对原作进行阅读、理解和阐释,必定根据自己的审美经验、先在知识和期待视野,并对未定作品的空白进行填补。

同一时代的译者因接受水平不同,对原作的理解存在差异,也就是译者对原作的“未定点”、“空白点”的填补不同;不同时代的译者因历史的局限性,其接受水平相差更远,填补就更加不同。

因为译者本身是历史的人,有其历史的局限性,并且,一部作品的潜在意义不会也不可能为某一时代的读者所穷尽,只有在不断发展的接受过程中才能逐步为读者所发掘。

鲁迅说过,一部《红楼梦》,“单是命题,就因读者的眼光而有种种:红学家看见《易》,道学家看见淫,才子看见缠绵,革命家看见排满,流言家看见宫闺秘事”[5](P73)。

首先,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必然会受到不同历史时代的制约,翻译不是在真空中进行的。

总是要打上时代的烙印。

20世纪初以苏曼殊和林纾为代表的一批翻译家纷纷采用章回小说的笔法翻译外国小说,每节多以“却说”、“话说”开头,以“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结尾。

如此翻译自然是为了迎合读者的审美期待,以免自己的译作因引进了有违目标文化图式而引起译文接受者的审美抵触。

在当时文化处于比较封闭的时期,译者的这种努力避免有违原作审美期待的负面审美反应表现尤为明显。

其次,译者主体性还受到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制约。

不少论者都把译者比作“带着镣铐跳舞的舞者”,说的就是译者的创造活动受到严格的制约。

这种制约除了上文所说原著的制约外,还指目的语文化语境的制约。

众所周知,翻译无论是选材、翻译方式、翻译策略,还是措辞、韵律等等,都会受到目的语意识形态、诗学等多方面的影响和制约[6]。

上世纪初林纾翻译的小说中出现大量有意的删改,正是为了适应当时中国文化语境的要求。

如果说林译小说是文学翻译中的一个极端的例子,那么文学作品(特别是文学名著)的复译现象再次证实译者主体性受目的语文化语境制约的情形。

译学大家杨武能先生和许钧先生在讨论复译的必要性时指出,年代久远的译本语言会显得陈旧过时,不再能为当代读者特别是青年读者所接受;时代和社会在不断地前进和发展,语言和审美标准也随之发生变化。

可见翻译必然受到历史、文化、社会与时代等因素的影响,译者主体性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因素的制约[7]。

其实这与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有关,译者受当时社会文化观念的制约。

(三)译者的读者意识在翻译活动中,目标读者是切不可忽视的。

译文读者与译文的交流只有在翻译结束完成之后才能真正实现。

自然,译者不可能等到翻译活动结束之后再去考虑这一交流活动,他必须在翻译活动之中将这一交流与对话活动纳入翻译过程加以考虑。

在翻译表达阶段,翻译者的读者意识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其最终的翻译表达。

其实在开始动笔翻译之前,译者就已经确立了自己的读者群,而在翻译的过程当中,译者会时刻提醒自己读者的存在,因为读者对翻译活动的参与不可避免,译者对读者的受教育程度、文化背景、文学能力、审美水平等的了解与把握,将直接影响到译者的创造。

作为译文的读者也是千差万别的,而且每个读者在接受活动中,总是从自己生活和文学的“期待视野”出发去看待译作,加上时间的流逝、体验的加深、时代的变迁,读者对同一作品的理解也会发生变异。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不断地使译文与心目中的预设读者进行交流、对话,考虑现时读者的需求与接受水平。

总之译者在为自己心目中的读者服务时,他所采取的翻译方式肯定是各不相同的[8]。

(四)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翻译是两种文化汇合的场所,从这个意义上说,译者就是两种文化的中介,他游走于两种文化之间。

译者的文化价值取向可以是对译入语主流文化的认同,通过翻译来强化某种意识形态和文学观,也可以是对现存文化的否定,通过翻译来颠覆现存的文化和文学模式,达到变革的目的。

译者的双语文化能力包括译者的双语语言知识和双语文化知识。

译者在解读原文及再造译文的过程中两种语言文化结构相互作用,即在解读时有译语语言文化的形成过程,在表达时又有原语语言文化的渗透,译者在解读与表达过程中对双语语言文化的协调就是译者文化能力的表现,而这种能力的高低对译者翻译策略的选择有很大的制约作用。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