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译者的主体性

合集下载

论译者的主体性——以Crowley的《道德经》英译本为例

论译者的主体性——以Crowley的《道德经》英译本为例

译者主体性在 宏观 上体 现为译 者 的 取 向。流传 到现 在的《 道德经》 各抄本对原文字 句的顺序 、 段落安排及 注解 都不尽相同。涉及 到各章 各节 , 体的字 句也 有所不 同。 具 供译者选取的抄 本及 注本是 如此之多 , 译者 选取 哪个 作为 自己的底本 , 自然成为影响其译文的第一个要素。 Co l ( 85—14 是作 为一 个神 学家 而非 作 为一 rwe 17 y 97) 个 翻译 家将 其《 道德经》 本呈 现于读 者面前 的。Co ly 译 r e w 从 小受到严 格 的基督 教家庭 氛 围的 熏陶 。作 为一 个 知识 渊博 、 贯东西 的神秘主义 学者 , rwe 学 Co l y对东 方文化 怀着 浓厚 的兴趣 。他 对包 括 印度 的瑜珈 和 中 国的佛教 都有 一 定 的造诣 。为 了解 中国的哲学思想 , 曾与 10 —10 他 9 4 9 5年 只身前往 中国云南 山区。Co l rwe 覆 当时西方 世界 唯基 y颠 督教是从 的普遍观 点 , 认为东 方 有着更 优 秀 的文化 , 只是 这种文化没有很好地 被传播 、 被西 方人所接 受而 已。他认 为 L ge eg 的译本有很多章节没有很好地传达《 道德经》 原文 的意思 , 从而 也产生 了重新 翻译 这本古 老的东 方著作 的想 法 。然而他所参照的并非 中文手抄 本原著 , 而是 另一位 神 秘学人士 A aat h的英文译 本。这就决 定 了译者 Co 一 m lnr a rw
第3 1卷 第 4期 20 09年7月
Hale Waihona Puke 湘潭师 范学 院学报 ( 会 科学版 ) 社
J un l f in tnN r l n esy S c l c n e E i n o ra o a ga oma U i ri ( o i i c d i ) X v t aS e t o

译者主体性的限度——试论译者主体性与“忠实”之准则

译者主体性的限度——试论译者主体性与“忠实”之准则

收 稿 日期 :0 91 .8 2 0 —01 作者简介 : 马晶晶( 95~ ) 女 , 1 8 , 四川大 学外 国语学 院英语系 20 07级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 : 英语翻译理论与实践 。

பைடு நூலகம்7 ・ O
非语言符号所负载的信息用另一套语言符号或非语 言符号表达出来的创造性文化活动, 它包括语际翻 译 、 内翻译和符 际翻译。翻译活动则是指语言信 语 息转 换过程 中理解 、 比较 、 析 、 想 、 分 联 解构 、 组 、 重 综 合、 表达等一系列具 体行为 , 且客观上 翻译具有 并 “ 语言符号转换 ” 这一 独有 的本 质 属性 ( 明伦 , 曹
20 :2一l1 。因此 , 以再现原作为前 提的创 07 19 3 ) 在 造性翻译实践中, 无论是对原文的阅读和理解 , 还是 译文的阐释与表达 , 译者始终起着最为主要 的作用 ( 俞佳乐,06 16 。同时, 20 :8 ) 语言是文化 的载体 , 从 这个角度 , 翻译也具有跨文化交际的特性 , 译者的翻 译行为也是一次交 际行为。由此可见 , 无论是语言 符号转换 , 还是创造性文化活动 , 或是跨文化交流 , 翻译都离不开译者 , 离不开译者 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从以上分析看出, 译者是翻译 的主体是 由翻译和翻 译活动的性质所决定的。
( 四川 大学外国语学院 , 四川成都 60 6 ) 104
摘 要 :译者主体性一直是近年来翻译界 的热点话题。在前人对译者 主体 性研 究的基础上 , 笔者 首先肯 定 了 译 者是翻译的主体 , 并讨论 了译 者主体性 的 内涵及其客观制 约 因素 , 出“ 实” 提 忠 是翻 译永 恒的基 本准则 , 译者 主体 性的发 挥要在该准则 范围之 内, 因此是有限的 。译者主体性 与“ 实” 忠 准则两者相 互制约、 互依存 , 相 辩证 统一 于翻 译 活动之 中。 关键词 :译者主体性 ;限度 ;忠 实;辩证统一 中图分类号 :H 5 文献标 识码 :A 09 文章编号 :17 6 2 (0 9 1 0 7 0 6 2— 1 x 20 )2— 0 0— 3

论译者的主体性

论译者的主体性
经 济条 件 , 以及 出发 语 和 目的语 两 种语 言 的特 点等 , 保 持 忠实与客 观 的局限 。所谓 差异 , 就是“ 没有 激化
都会 使译者 主体性 具有 受动 性 的特 征 。
的矛 盾” 。承认 世 界不 同 民族 文化之 间 的差异 , 就是
译者 的主体性 是 指作为 翻译 主体 的译 者在 尊 重 承认 它们之 间 尚未激化 的矛盾 。在 有差 异 的两 种 文 不 是 使 矛盾 激 化 , 而 是 使 其 和谐 共 存 , 原作 的独立 性前 提下 , 为完成 翻译 目的 、 实现跨 文 化 化之 间生存 ,
综 观 中西 方 翻译 史 , 传 统 翻译 观将 译 者 的身 份 界定 为极 其卑微 的“ 舌人” 、 “ 仆人” 。这 一 身份 界 定 不仅 被读 者接 受 和认 同 , 也 对 译 者本 人 的翻 译 实 践 产 生 了重 要 影 响 。译 者 应 亦 步 亦 趋 、 循规蹈矩 , 以 “ 忠实 ” 与“ 客观 ” 为立 足点 , 为 译人 语 读 者服 务 。韦
角, 开拓 了 翻译 研究 的新空 间 , 将 作 为 翻译 主体 的译 证 明 了其 作为 翻译 主体 的积极重 要作 用 。特 别是 在 “ 原 作 者一 原 作一 译 者一译 作一 读 者 ” 这 种 动 态 的 者 研究 提上 了 日程 。 与 翻译 活 动相 关 的各个 要 素都 被 视 为 译者, 作 为 翻译 活 动 的 主 体 , 是 协 调 作 者 与 读 相 互关 系 中 , 积极 活跃 的因素 , 译者 居 于枢纽 地位 , 负 责协 调各 要 者、 源语 和译入 语 的 中间环 节 , 在 翻译 过 程 中起 着至 必须 具 备 积 关 重要 的作 用 , 其 任 务 在 于通 过 不 同语 言 之 间 的转 素 之 间的关 系 。而协 调 关 系 的 中 间人 , 主 动等基 本 品质 , 在发 挥其 主观 能动 性 的 同时力 换, 使 源语 文本 进人 目的语 文 化 中。译 者 的 主体 性 极 、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季传峰摘要: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翻译的主体与主体的功能,深化了翻译理论研究&本文将主体性概念引入口译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口译的特性,探讨口译主体性发挥的层面与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提高口译理论与实践水平。

关键词:口译;主体性;限度近年来,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于翻译过程和经验的认识强化了,翻译实务和翻译理论水平也有了提高。

然而,翻译主体性研究侧重于笔译,不能普遍适用于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口译活动。

因此,对于口译译员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明确地认识译员的工作机制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有助于探讨和构建口译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拓展和提高口译活动的实践水平&本文将从口译的特点入手,分析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特殊性,并进一步讨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方面以及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期抛砖引玉。

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主体性概念的界定首先,要区分“主体(subject)”与“主体性(subjectivity)*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哲学概念。

主体是改造和认识客体的活动者,即人;与“主体”相对的概念是“客体(object)”。

“主体性”是作为认识者和实践者的人(主体)在被认识、被实践的对象(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自主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独立性,表现为主体支配自身的权利意识和能力;主动性即能动性,表现为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是被动地而是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应对客体的作用。

创造性则表现为主体创立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翻译主体是谁?对于这一问题,译界的认识尚不统一,大致有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

(许钧,2003)质疑作者与读者的翻译主体地位的学者认为,虽然作者和读者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但这些特征并未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而是体现在原文创作和译文阅读的过程中。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关雎》英译本的比较摘要:《关雎》是《诗经》三百篇中为人熟知的诗篇,几乎人人能够出口诵读。

本文主要从译者主体性出发,对《关雎》几个不同的英译本进行分析研究,指出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充分发挥在译文的内容和风格两个方面的体现。

关键字:《关雎》;译者主体性;内容;风格Abstract: Guanju is known to everyone in the Book of Songs, which is composed of more than three hundred poems. And almost everyone can read it without other people’s help. This paper mainly studies several different translated versions of Guanju in the terms of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which reflects in the following two points: contents and style.Key words: Guanju; translator’s subjectivity; contents; style引言译者在翻译活动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同时还是是连接两个国家、两种不同文化的友谊使者,然而长期以来,译者经常处于边缘地带,依附于原文作者;译者的翻译活动被视为是再生产,译文被看作是原文的附属品。

因此,学者们开始重新考虑翻译这一问题,认为一切译文绝不仅仅是对原文简单的模仿,复制,而是一种再创造,是充分发挥译者主体性这一主要因素。

一.译者主体性翻译过程中最积极、最主动的因素就是译者主体性。

那么我们在探讨译者主体性之前,首先应该了解什么是翻译的主体:有些研究者认为译者是翻译的主体;有些却认为译者和读者才是,还有人认为译者、读者和作者都是翻译的主体。

从阐释学角度论《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从阐释学角度论《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从阐释学角度论《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道德经》是我国古代文化宝库中的瑰宝,也是中国文化的代表性经典之一。

自从20世纪以来,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和跨文化交流的日益频繁,越来越多的外国读者开始关注《道德经》及其英译本。

但是,由于翻译过程中存在的种种限制条件,每个翻译者的主体性因素都会在译文中得到体现。

因此,对于译者主体性的研究已成为研究《道德经》英译本的一个重要方向。

二、研究内容和目的本研究将从阐释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问题。

具体来说,研究内容包括:1. 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和内涵2. 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的影响3. 三位中外译者的主体性表现4. 不同主体性对于读者理解译文的影响本研究的目的在于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揭示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和主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探讨翻译过程及其结果的多元性,同时也有助于提高读者对于《道德经》及其英译版的理解。

三、研究方法和步骤本研究采用文献调查和分析的方法。

首先,搜集相关文献和研究资料,了解相关理论和研究历史。

然后,对三位中外译者(Lau、Mitchell、Red Pine)的英译本进行比较分析,探讨不同译者的主体性表现和其对译文的影响。

最后,对不同主体性的英译版本进行比较研究,并探讨其对读者理解的影响。

四、预期的研究价值本研究的预期价值在于:1. 为研究《道德经》的英译版提供新的视角和思路。

2. 帮助读者更好地了解英译版的多元性和文化背景。

3. 对翻译研究和跨文化交流研究提供有益的参考和借鉴。

综上所述,本研究将从阐释学的角度出发,探讨《道德经》英译的译者主体性问题,期望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揭示翻译中的文化因素和主观因素的相互作用,探讨翻译过程及其结果的多元性。

浅议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浅议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

浅议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译者主体性是翻译的重要客体。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会受到多种因素的影响,本文在综合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以佛经术语和严复翻译为例,梳理并简单探讨了社会意识形态,当时社会的诗文规范,译者自身文化语言水平,还有社会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等因素对译者主体性发挥的制约作用。

标签:译者主体性制约佛经翻译一.译者主体性及其制约因素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实践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题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1。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也会受到多种因素影响。

按照不同的标准可以把制约因素分成不同的方面。

如原作作者的文风、审美倾向;译文读者的审美期待和不同的语言体系以及译者自身的因素等。

换种说法,制约因素也可能是译者先有的文化基础,译作作者的双语语言能力,译者的阐释方法,译文读者,出版社或者赞助者的要求,以及行规和职业道德规范。

3本文主要想讨论译者自身条件和时代大环境这两个制约因素。

译者自身条件指的是译者本身的知识水平,双语基础,和译者的意志情感审美情趣等非理性因素。

时代大环境指的是整个社会所处的政治经济文化大背景。

其中包括整个社会的意识形态,当时的行业规范等。

这些因素成为影响译者主体性的主要制约因素。

二.佛经翻译中的体现佛经翻译中,译者主体受限于佛教在多元化的社会意识形态体系中所处的地位,同时也受到当时诗文规范的限制,而译者主体本身的文化语言水平也是制约因素之一。

1.佛教地位与社会佛教从印度传入我国初期地位低下,道家和玄学盛行,便有了用本土的儒家道家概念和思想解释佛教概念和思想,促进了佛教的融入与传播,被称为格义佛教,即用比较和类比的方法来解释和理解跨文化背景。

当时“格义”的开创和代表人物是支谦。

p?r?mit?原译为道行(今译:波罗密多);tathat?原译为本无(今译:如性);prajn?原译为圣(今译:智、明);sūnyat?原译为虚、无(今译:空);santi原译为静(今译:寂);up?ya原译为无为,自然(今译:方便);进入唐朝时期佛教有了独立的地位。

试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试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种解读 均是 一种独特又是不可重复的行为 , 况且一个语篇注定会 在 不 同 的 接 收 者 身 上 激 发 出不 同 的 反 应 ” [ B a s i l H mi m, I a n Ma s o n , 2 0 0 5 : 6 。在翻译过程 中译者有较 大的再创作空 间, 其世 界观 、 审美情趣 、 个人经历 、 价值取 向等会直接影 响翻译作 品。 翻译重在理解 , 译者首先要理解原作才能准确地 向读者传达 原作 的精神 。理解原作 的过程就是译 者同原作 对话 的过程 。译 者要充分调动多方面 因素 , 如审美情趣 、 想象力等 , 同时结合 原作 者 的个 人背 景 、 其所处 的 时代 特征 去深刻 了解原 作者 的写作 目 的、 表达 内涵等 , 力求能真实感受原作 的精神 , 实现 与原作 的高度 融合 。但 是 由于个体存 在的差异性 , 译者 所处的时代 背景 、 民族 风俗 、 历 史文 化等差异 , 译者会形成 自身独特 的认知 , 这影响其对 原作 的理解 , 译 者就很难 与原作者 的视界 完全融合 , 对原作 的理 解也就有偏颇之处 , 于是便 出现了同一原 作由于译 者文学观及审 美意识 的差异产生 了不 同的译本 , 正如“ 一千个读者 , 一千个哈姆 雷特 ” 。以英 国 1 9 世纪初期伟大 的浪漫 主义诗人拜伦名作 《 哀希
自上世 纪七十年代 开始 , 西 方翻译界 出现了翻译研究 的“ 文
化转 向” , 形成 了面向 目的语文化 的翻译 理论 。翻译 研究 的 目的
语 文化 取 向 , 凸显 了 翻译 主体研 究 , 开辟 了翻译 学研 究 的新 视 角 。翻译主体性 的研 究受到 了西方 理论界 的极 大关 注 。法 国著 名 的理 论家 , 拉美 文学 及德 国哲 学 的翻译 家安 托 瓦纳 ・ 贝尔 曼 ( A n t o i n e B e r ma n ) 指 出, 译论、 批评 必须 以译 者 为主体, 提 出了“ 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译者的主体性
【摘要】:译者是翻译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因素。

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策略,翻译行为和翻译能力对译文的面貌产生重大的影响。

译者作为一个具有独立思维,文化立场和价值观的个体,其主体性和主观能动性会在从选择原语文本、制定翻译策略、解决翻译困难、到追求翻译目的的整个过程中得到体现。

译者作为个体在某些时候对翻译过程和翻译结果的影响是决定性的,而译者作为一个群体在译介原语文化和丰富译语文化,从而推进人类文化的整体历史进程上发挥着重大作用。

然而迄今为止在翻译理论中有关于译者的研究还没有形成一个较为深厚的体系。

译者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还是翻译评论中较为关注的话题,而较深入的探讨则停留在译者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及其建构和颠覆文化的作用这一层面。

关于译者的主体性因素如态度、动机、文化价值观念、偏见、目的和其本身的历史性等对翻译过程、译文和译语文化的影响还没有全面的研究。

因此,本论文就这一问题进行了探讨,希望能够较为深入地描述译者及其主体性的工作机制,从而推动对翻译活动本质的进一步理解。

本文以译者为核心,从选材,决定翻译策略,选择翻译方法,对文本的处理,和对人际关系的协调等方面探讨译者的翻译行为,从而证明本研究的两个核心命题:其一,翻译是一个由人参与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译者占主导地位。

其含义表现在两个方面:首先,翻译是译者对原作的阐释;其次,译文是译者就翻译策略和翻译方法等进行选择而产生的结果。

其二:翻译过程是译者在文化、社
会和个人因素的制约下发挥其主体性的过程。

本论文分为五章,外加导言和结束语。

在导言中,笔者从中西翻译史的角度,指出译者地位长期边缘化的历史事实,分析了边缘化的根源。

笔者认为,中国译者地位边缘化首先是由于中国文化长期自视为世界中心的社会文化心态所造成。

和外族文化的交流很多时候并不受重视,翻译长期被视为达到某些政治目的的工具,因此,译者的身份自然也不会有重要的地位。

其次,中国传统的思维模式导致对译者的认识要么过于简单化,把翻译的得失归为译者的语言能力和职业素养;要么过于神秘化,认为译者的能力完全是天生的才能,是无法解释和描述的。

这两种认识阻碍了对译者的深入研究。

第三,在历史上,很多译者同时是著名的学者、作家、政治家或政府官员等,后者所代表的更为崇高的社会地位也使他们的译者身份显得无足轻重。

而在西方,译者地位的边缘化首先源于圣经翻译的传统。

圣经翻译要求译者抹杀自己的个性,成为上帝之言的忠实记录者。

其次,与中国较为相似的,在西方很多著名译者也有较为引人注目的其它身份,如作家:而对与普通译者来说,他们通常接受赞助人的委托进行翻译,对翻译决策没有话【关键词】:译者主体性翻译策略社会文化制约因素翻译目的翻译人际关系
【学位授予单位】:华东师范大学
【学位级别】:博士
【学位授予年份】:2005
【分类号】:H059
【目录】:Introduction21-420.1TheMarginalStatusoftheTranslator-What’sbehindit2 1-340.2TheAimofThisDissertation34-370.3Themethodology37-390.4The CompositionandConstructionoftheDissertation39-42ChapterOneAHistori calOverview:TheProblemsandInsightsfromtheUnderstandingoftheTransla tor’sRoleinTranslationHistory42-631.1TheDomineeringTranslator42-471. 2PerfectionismwithaViewtotheText47-511.3EquivalenceandtheTranslator 51-531.4MysticismontheUnderstandingoftheTranslator’sRole53-561.5Ins ightsfromSomeOtherTranslationStudiesApproaches56-601.6Summary60-63ChapterTwoTheTranslator’sSubjectivities63-892.1TheIntroductionofth eTranslator’sPersonalImprintsonTranslation63-732.2TheTranslator’sSens eofSelf73-812.3AWorkingDefinitionoftheTranslator’sSubjectivities81-86 2.4Summary86-89ChapterThreeTheTranslator’sSubjectivitiesasaChalleng etoTraditionalTranslationStandards89-1113.1TheTaskoftheTranslator89-9 33.2ThePossibilityofDescribingtheTranslator’sImprintsinaMethodologica lWay93-943.3TheDeclineofSomeTraditionalTranslationStandards94-1043 .4TheTranslatorandTranslatability104-1083.5Summary108-111ChapterFo urTheTranslatorasaDefenderofHis/HerCulturalValues111-1474.1ThePosit ionoftheTranslator111-1144.2TheTranslatorintheSelectionofTranslationSt rategies114-1234.3TheTranslatorasaDefenderofHis/HerValuesintheProces
sofTranslation123-1364.4TheTranslatorwithhis/herSubjectiveOrientations 136-1404.5TheReliabilityoftheTranslator140-1424.6TheTranslatorunderC onstraints142-1444.7Summary144-147ChapterFiveTranslator’sSubjectivi tiesintheInterpersonalRelationshipsofTranslation147-2015.1TheTranslato randthePatron147-1535.2TheTranslatorandtheAuthor153-1815.3TheTran slatorandtheReader181-1895.4TheTranslator’sPersonalfulfillmentinTransl ation189-1965.5Summary196-201Conclusion201-206Bibliography206后记206-220 本论文购买请联系页眉网站。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