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

合集下载

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的主体性

例:俗话说得好:“杀人不过头点地。”
1.杀个人不过是头在地上碰一下,死没什么大不了,告诫对方不 要怕死 2.既然杀人不过是头碰碰地,对方已经磕头赔罪,又何苦苦苦相 逼,不如原谅对方 Remember the proverb “A murderer can only lose his head·” (Yang ) You know what the proverb says :“He who checks a moments' rage shall calm and carefree end his days” (Hawkes ) 杨采用了与原文相似的词语进行意译,而霍克斯则选择了与汉语 谚语意思完全不一样的英语谚语。
• 傅雷(1908.4.7—1966.9.3),翻译家,文 艺评论家。在翻译巴尔扎克作品方面的卓 越贡献。 • 《傅雷家书》摘编了(1954~1966)傅雷 及其夫人写给儿子傅聪、傅敏的家信186封。 它是傅雷思想的折光,甚至可以说是傅雷 毕生最重要的著作,因为《傅雷家书》是 给他与儿子之间的书信,体现了作为父亲 的他对儿子苦心孤诣 。
5.3.3 翻译主体性理论的定位及其应用误区 • 译者“仆人说” 是对翻译“应然” 的理论探索,属规定性的翻译伦理研究。 • 翻译主体性研究 “实然”的描写性研 究,大多属翻译文化研究。
• 翻译“改写”理论 • 是翻译主体性研究的一个重要理论流派, 由勒菲弗尔创立,他认为,“翻译无疑是 对原文本的改写。所有的改写,无论其意 图是什么,都反映一定的意识形态和诗 学。……改写就是操纵,为权利服务。”
如何达到视界的融合?
• 就翻译而言,视界的融合在某种意义上是 为了保证作者的意图,文本的意义能在目 的语中得到再生,获得目的语读者的共鸣, 这就要求我们处理好客观与主观的东西。

从图式角度论译者主体性的可行性

从图式角度论译者主体性的可行性

浅析从图式角度论译者主体性的可行性[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

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受到了自身的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内容图式的制约。

旨从这三个角度来探讨图式理论用于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可行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化图式形式图式语言图式一、前言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处于边缘和被忽略的位置。

长期的翻译研究理论都把焦点集中到语言层面上的研究,关注翻译理论与方法及翻译标准的确立。

而长期以来的翻译标准都是以是否忠实于源文本为判断标准。

因此,译者及译作的地位一直低于原作者和原作。

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文化转向”的研究思潮将翻译研究的焦点从语言学领域转向了文化领域。

而,译者也从此真正走进了翻译研究者的视线里。

在短短的数十年研究当中,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得到了确立和承认。

译者不再是“舌人”,“带着镣铐的舞者”。

而是翻译活动的主导。

如,勒菲弗尔就指出作为翻译过程中源文本的操纵者,译者毫无疑问的是翻译活动的主角。

nida也认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首先要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解读和传达源文本,并以这种方式重建为目的语文本。

christopher candin也提出,作为语言家的译者,在某种程度上,有义务提升读者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诠释交流行为的能力。

译者,不仅是源文的读者,也是译文的作者。

译文的成功与否毫无疑问决定于译者。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表现不仅值得研究家们的关注,也应该引起译者自身的注意。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受否受到其自身的图式影响?图式理论来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否可行?本文欲通过实例来解析这个问题。

二、图式理论及其分类图式,最早是由kant提出。

在其书《纯理性批判》中,kant指出:图式是通过时间把一系列同类的现象综合起来的一种类型的表象。

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概念,图式就是架构在概念和物体之间的第三方。

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现象研究

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现象研究

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现象研究作者:周振扬来源:《青年时代》2020年第06期摘要: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活水平不断提升,伴随着各个方面生活品质的提升,现代人们对文化的追求也在不断提升。

这体现了人们开始重视精神文化的追求,也意味著国内的文学可能不能满足众多读者的需求,所以对于外国文学引入的工作就显得不可或缺,但是对于绝大多数读者来说直接阅读外国文学的难度较大,语言是一大障碍。

就拿英国语言文学作品来说,能够独立完整的阅读一本英文文学作品的人少之又少,因为非专业人士直接阅读英文作品或多或少都会遇到困难,如果要逐一解决阅读中的障碍,就需要花费他们大量的时间,这样就颠覆了阅读本身的价值。

这也就体现了翻译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的重要性,通过专业人士的翻译,读者可以更加直观便捷的进行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的阅读,本文就将详尽地展开分析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现象。

关键词: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翻译;译者;主体性现象研究一、引言长久以来,很多人对文学类作品的翻译存在一定的误解,他们对文学作品的翻译缺乏专业系统的认识,大多数人会认为,文学作品的翻译过程就是简单的直译,对语言进行最基本的转换,也就是一种转述的过程,认为只需要将文学作品原著换一种语言进行大意的转述,只需要对照纸面意思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

很显然他们对于文学作品翻译的理解都存在误区。

就拿英语语言文学作品的翻译来说,进行文学翻译的第一要义就是将原文的文学价值最大化地展现给读者,同时将原文作者的思想内涵尽可能的转述给读者。

将英文作品翻译为汉语作品时需要翻译者具有主体性与创造性,让英语语言文学更加全面立体地展现给读者,这需要翻译者对英国文学有比较深入的了解,同时对目标语言也需要有一定的造诣,才能充分体现出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

二、文学作品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概念翻译者在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当然不会只采用直译的形式,因为这样会将原著的内涵与韵味破坏,这就要求翻译者对文学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不能像翻译日常用语一样单调,需要译者对语言环境有充分的了解,并且结合原著作者的笔法特点进行作品翻译,这就意味着翻译过程会比较复杂。

机器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机器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学术研讨Academic research■ 向莎机器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摘要:随着信息化时代的到来,资讯快速膨胀,大量的外资文献需要处理,对机器翻译的需求日益凸显。

机器翻译的成果虽有一定的可读性,但却不十分满意,对其进行译后人工编辑十分必要。

笔者认为在机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仍是主体,而机器只是起辅助作用。

关键字:机器翻译;人工翻译;译者主体性1机器翻译的特点机器翻译又称机译,是使用电子计算机把一种语言(源语言)翻译成另外一种语言(目标语言)的一门新学科,涉及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许多部门,是多边缘的交叉学科(冯志伟2004)。

作为一门迅速发展的新学科,机器翻译有它自身的优点:速度快、效率高,具有一定可读性。

在一些只需粗略翻译的场合,机器翻译能在较短时间内呈现目标语的大体内容,同时机器翻译也适合翻译工作量大且需快速更新的领域,可以节省人力、财力和时间。

但由于语言学、计算机科学、数学等方面的局限,机器翻译仍存在很多弊端:1、词义、词性把握不准。

2、复杂句词序不当、结构混乱、逻辑不通3、文化语境的判断障碍。

这些是制约机译质量提高瓶颈,需要计算机学家、语言学家、心理学家等的共同努力。

2机器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机器翻译是自然语言处理的一个分支,与计算语言学和自然语言理解之间存在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魏亚南2014)。

首先,机器与译者,(即人脑与电脑)的实质关系是认识主体与认识工具的关系(钟尚离2004),翻译程序的编写、使用和发展等方面都受译者的支配。

其次,发挥译者主体性是提高机器翻译质量的重要手段。

虽然在翻译实践中,机器翻译可以帮助翻译工作者翻译得更快、更省力,但就目前人类的技术和认知水平而言,现如今的机器翻译还只是一种“人机智能综合体”的机器翻译系统(John Newton1992),这也是我们今天可以见到许多系统被冠之以“人助机译”或“机助人译”的原因,实践证明,要提高机器翻译质量,人工参与无论在数量上或质量上都是不可或缺的。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李文俊《逃离》译本为例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李文俊《逃离》译本为例

译者主体性的体现——以李文俊《逃离》译本为例麻巧玲【摘要】以艾丽丝·门罗的短篇小说Runaway及李文俊的中译本《逃离》为例,采用案例研究法,对比分析原文和译文,搜集原文和译文中与译者主体性相关的短语、句子和段落作为研究数据,整理归纳后,分析文学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体现.研究发现,译者主体性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增添、删减、改动.通过具体的案例,并对《逃离》中这三种译者主体性表现形式的频率进行统计,统计结果为:改动最多,增添次之,删减极少.经过具体的案例分析,发现发挥译者主体性与传统的翻译忠实原则并不矛盾,甚至是另一层面的忠实.从事文学翻译的译者应当适度发挥译者主体性,而不是“愚忠”甚至“死忠”于原文.【期刊名称】《成都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年(卷),期】2016(000)005【总页数】5页(P101-105)【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学翻译;忠实【作者】麻巧玲【作者单位】周口师范学院外国语学院,河南周口46600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H059;I046翻译与写作最大的不同在于,写作是自由的,而翻译是受束缚的。

写作时,作家可以完全根据自己的想法自由创作;而翻译则时时受到原文的限制,译者总是束手束脚。

因此,翻译与忠实像是孪生兄弟,言翻译必论“忠实",我们评价译文时也或多或少、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忠实"的程度。

然而,除了机器翻译,一般翻译活动都由译者执行,而译者是有思想、有见解、有经历的社会人,翻译时不可能完全不受自己主观思想的影响。

在此背景下,除了“忠实",有必要探讨译者的“主体性"。

既体现了对译者的人文关怀,承认译者地位,不再一味挑剔译者“忠实"程度高低,也能为以后的翻译实践提供一定借鉴。

1989年在英国沃瑞克(Warwick)大学召开的国际翻译研讨会是翻译研究文化转向的标志[1]。

文化转向后,译者主体性越来越受到学界重视。

我国的翻译研究也开始关注译者主体性,在期刊论文中论及译者主体性的学者越来越多。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它是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翻译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译者主体性能够赋予翻译作品以个性和鲜明的风格。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这些经历和感受会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译者的选择和决策。

译者主体性能够体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诠释,使得翻译作品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得翻译作品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需求。

译者不仅是文本的传递者,还是文化的传递者。

他们具有对目标读者的了解和认知能力,能够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阅读习惯进行翻译。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得翻译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情感需求,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译者主体性能够对翻译作品进行创新和改进。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译者通过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创新和改进,使得翻译作品在表达形式和风格上与原文有所不同。

译者主体性能够提供新颖的翻译观点和方法,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鉴于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如何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构建译者主体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是一些建议: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译者主体性的形成离不开学生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文本,并鼓励他们积累词汇和文化知识,提高识别和理解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注重学生的翻译实践。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口译和笔译练习,让他们亲身体验翻译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翻译任务。

这些任务不仅要求学生对原文进行准确的转换,还要求他们思考如何在译文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这些任务,学生能够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译者主体性。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

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一、概述翻译作为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流活动,在全球化日益深入的今天,显得尤为重要。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的角色往往被视为桥梁,其任务是在保持原意的基础上,将源语言文本转化为目标语言文本,使读者能够理解并接受。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常常被忽视,其文化地位也往往被边缘化。

本文将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并分析其原因、影响及对策。

通过对译者主体性的深入研究,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的本质,提高翻译质量,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与理解。

1. 简述翻译的重要性和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角色。

翻译在跨文化交流、学术研究和全球化进程中具有不可估量的重要性。

它不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文化的传递和思想的碰撞。

译者,作为这一过程的执行者,扮演着至关重要的角色。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不仅是语言的解码者和编码者,更是文化的诠释者和传播者。

他们需要在两种语言和文化之间架起一座桥梁,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和文化的有效沟通。

译者的任务远不止于字面上的对等转换。

他们需要在深入理解源语言文化的基础上,运用自己的专业知识和文化背景,对原文进行解读和再创造,确保译文在目标语言文化中的接受度和理解度。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到了充分体现。

他们不仅需要具备扎实的双语能力,还需要有广泛的文化知识和敏锐的跨文化意识。

只有才能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实现翻译的真正目的——促进不同文化之间的理解和交流。

在现实中,译者的文化地位往往被边缘化。

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译者主体性的发挥,影响了翻译的质量和效果。

有必要对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现象进行深入探讨,以期提高译者的文化地位,充分发挥他们的主体性,推动翻译事业的健康发展。

2. 提出译者主体性的概念,并指出译者在文化地位上可能存在的边缘化现象。

在翻译学的研究中,译者主体性是一个核心概念,它指的是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以其独特的文化背景、语言技能、审美观念、个人经验等主观因素,对原文进行解读、转化和再创造的能力。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作者:杨娴来源:《文教资料》2011年第30期摘要:文章结合文学翻译本身的特点,从译者的认知过程、心理状态、语言创造能力和精神力量四个方面谈谈译者的主体性对文学翻译的影响,以及对文学翻译的作用,从而对文学翻译有更深刻的了解,加强译者的主体自身的素质,为提高文学翻译的质量奉献微薄之力。

关键词:文学翻译译者主体性影响一、文学翻译的特点西方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虽早,其界说却显出自发的天真。

从西塞罗、贺拉斯到当代的列维、加切奇技泽,都强调文学翻译是一种文学创作,注重它的创造性、随意性,忽视它的局限性。

我国提出文学翻译的概念较晚,但其内涵透视出自觉的严谨,“文学的翻译是用另一种语言,把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使读者在读译文的时候能够像读原作时一样得到启发、感动和美的享受”。

(引自茅盾于1954年8月在全国文学翻译工作会议上的讲话)。

我国翻译界对文学翻译的界定,注重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把读者的反映作为衡量翻译效果的依据,其审美原则与我国传统文论中的“意境说”一脉相传,并呼应清末马建忠的“善译说”。

意境是文学作品通过形象描写表现出来的境界与情调,是作家审美理想的最高层次。

要求译作传达原作的艺术意境,准确揭示了文学翻译的本质;让读者参与翻译活动,更把文学翻译提高到一个新的层次。

文学作品是用特殊的语言创造的艺术品,具有形象性、艺术性,体现作家独特的艺术风格,并且具有引人入胜的艺术意境。

所以,文学翻译要求译者具有作家的文学修养和表现力,以便在深刻理解原作、把握原作精神实质的基础上,把内容与形式浑然一体的原作的艺术意境传达出来。

文学翻译是审美的翻译,文学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具有鲜明的主体性,其创造性的程度是衡量它的审美价值的尺度。

从文学翻译活动的内涵看,它是一个由阅读、体会、沟通到表现的审美创造过程。

在这一过程中,译者通过视觉器官认识原作的语言符号,这些语言符号反映到译者的大脑转化为概念,由概念组合成完整的思想,然后发展成为更复杂的思维活动,如联想、评价、想象等。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试论翻译过程中译者主体性作用的发挥摘要:随着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翻译主体研究逐渐被重视起来。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

要想翻译出优秀的译作,译者必须最大限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

但是译者主体性的发挥不是无限制地任意发挥,而是会受到诸多因素制约。

译者只有正确认识并处理这些限制因素,才能最大限度地发挥其翻译主体的作用,创造出优秀的翻译作品。

关键词:译者译者主体性发挥制约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c doi:
10.3969/j.issn.1672-8181.2013.09.160
1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
自上世纪七十年代开始,西方翻译界出现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形成了面向目的语文化的翻译理论。

翻译研究的目的语文化取向,凸显了翻译主体研究,开辟了翻译学研究的新视角。

翻译主体性的研究受到了西方理论界的极大关注。

法国著名的理论家,拉美文学及德国哲学的翻译家安托瓦纳·贝尔曼(antoine berman)指出,译论、批评必须以译者为主体,提出了“走向译者”的口号。

操纵学派则认为文学翻译实际上是译者做出抉择和摆布文本的过程。

目的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行为,同其他行为一样都有一定的目的。

因此译者为了实现目的,会按照自己对读者和目的语的理解对原作进行再创作,制定相应的翻译方法。

译者主体性到底指什么?译者主体性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的文化和审美创造性。

(查建明、田雨,2003(1):19—24)[1]。

可以这么说,译者作为翻译主体贯穿于整个翻译过程,具有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在翻译时依据自身文化对原作理解、吸收和再创作。

2 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2.1 选材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翻译创作的第一步是选材。

所以译者主体性首先是体现在选材上。

选材时译者必须了解作者及其作品,因为作者所处的时代、其家庭背景、个人生活经历、写作风格等都与其作品有着直接密切的关联。

海德格尔认为人们在理解事物时,都是以固有的意识去积极地参与,而不是用空白的头脑去被动地接受,这就是他所谓的“先结构”(谢天振,2005(3):55)[2]。

翻译实际上是忠实于原作的再创作。

作为翻译的主体,译者对原作的理解带有自己的主观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背景、文化知识能力都体现其主观能动性。

对原作进行翻译创作时,译者不可避免地将其个人经历、思维方式,文化背景和时代特征等渗入其中,因此对原作的理解必然体现出差异性。

翻译最终目的是让读者在目的语的文化氛围中感知所译文本。

译者为了达到这一目的,必须从整体上领悟原作的潜在思
维逻辑,准确地传达原文信息,最大程度地发挥其主观能动性,所以在选择译本时要充分考虑目的语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和审美情趣。

分析“五四”时期的文学翻译,不难看出译者选材的主体性:郭沫若之钟情于雪莱,徐志摩迷恋于拜伦,闻一多醉心于勃郎宁的十四行诗,梁实秋则竭尽心机把莎士比亚推荐给中国读者(陈福康,2000:285)[3]。

2.2 翻译创作过程中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作为整个翻译创作过程的主体,译者可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和创造性对原作做出自己的理解和诠释。

“对语篇的每一种解读均是一种独特又是不可重复的行为,况且一个语篇注定会在不同的接收者身上激发出不同的反应”[basil hatim,ian mason,2005:6][4]。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有较大的再创作空间,其世界观、审美情趣、个人经历、价值取向等会直接影响翻译作品。

翻译重在理解,译者首先要理解原作才能准确地向读者传达原作的精神。

理解原作的过程就是译者同原作对话的过程。

译者要充分调动多方面因素,如审美情趣、想象力等,同时结合原作者的个人背景、其所处的时代特征去深刻了解原作者的写作目的、表达内涵等,力求能真实感受原作的精神,实现与原作的高度融合。

但是由于个体存在的差异性,译者所处的时代背景、民族风俗、历史文化等差异,译者会形成自身独特的认知,这影响其对原作的理解,译者就很难与原作者的视界完全融合,对原作的理解也就有偏颇之
处,于是便出现了同一原作由于译者文学观及审美意识的差异产生了不同的译本,正如“一千个读者,一千个哈姆雷特”。

以英国19世纪初期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拜伦名作《哀希腊》(the isles of greece)第一句为例:
the isles of greece! the isles of greece!
where burning sappho loved and sung,…
梁启超译文:
(沉醉东风)咳!希腊啊,希腊啊!你本是和平年代的爱娇,你本是战争时代的天骄!……
马君武译文:
希腊岛,希腊岛,诗人沙孚安在哉?爱国之诗传最早。

……
胡适译文:
嗟汝希腊之群岛兮,实文教武术之所肇始。

诗媛沙浮尝咏歌于斯兮,亦羲和素娥之故里。

(谢天振,2000:146-147)[5] 对于同一译作,几位译者采取了不同的处理方式。

通过以上不同的译作可以看出,译者充分发挥了其主体性,译作有了浓烈的个人色彩。

梁启超用他的元曲全来宣扬政见,马君武采用七言古诗来哀叹民族的命运,而胡适则要用离骚体来进行语言文化比较(杜争鸣,2000:48)。

[6]
2.3 翻译方法选择上译者主体性的发挥
从根本上说翻译是向本国文化意识形态输入他国文化意识形
态,这其实是进行跨文化沟通,而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

德国著名古典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施莱艾尔马赫(schleiermacher)1813年在其著作《论翻译的方法》中提出:翻译的途径只有两种:一种是尽可能让作者安居不动,引导读者去接近作者;另一种是尽可能让读者安居不动,而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

美国翻译理论学家劳伦斯·韦努蒂(venuti lawrence)在其《译者的隐身:一部翻译史》(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一书中,将第一种方法称作“异化法”(foreignizing method),将第二种方法称作“归化法”( domesticating method)(venuti,1995:20)[7]。

异化法是“译者尽可能不去打扰作者,让读者向作者靠拢”,是以源语文化为中心,采取相应于作者所使用的源语表达方式来传达原文的内容,尽量保留原文写作风格,使读者感受源语语言及文化的差异。

异化翻译能将体现民族文化的差异性和语言特色,为目的语读者保留了原汁原味的作品。

归化法是“引导作者去接近读者”,在翻译上以目的语文化为中心,要求译者向目的语读者靠拢,采取容易被目的语读者接受的表达方式,即用目的语读者习惯的表达方式,诸如用目的语中富于文化内涵的意象来代替原语中特有的内容,来传达原作内容及精神,使翻译作品尽量接近广大读者。

归化翻译对于读者而言,有助于其更好地理解译文,同时译文有了较强的欣赏性和可读性。

由于个体差异性,译者在长期的翻译实践中会逐渐形成自己的
翻译风格和特性。

如果译者意在介绍外来文化,会尽可能保留源语文化特征,通常采取异化为主的翻译方法。

如果译者为使译文能被目的语读者更好地接受,会尽可能采用目的语的语言表达形式和文化内涵,即取归化为主的翻译方法。

异化法和归化法这两种翻译方法不是独立存在的,而是对立统一,相辅相成的,没有绝对的异化法也没有绝对的归化法。

翻译过程中译者应根据实际情况恰当运用两种策略,达到具体的、动态的统一。

3 结束语
译者的主体性贯穿于翻译过程中,是客观存在的。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既要尽量忠实于原作,又要发挥其主观能动性进行再创作。

翻译过程实际上始终是“忠实性”和“创造性叛逆”的统一。

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必须将其主观能动性与制约因素相结合,才能充分发挥其主体性,让更多更优秀的作品得以翻译出来并能广泛传播,达到真正的文化交流。

参考文献:
[1]查建明,田雨.论译者主体性[j].中国翻译(l),2003,(1):19-24.
[2]谢天振.作者本意和本文本意[j].外国语,2005,(3):55.
[3]陈福康.中国译学理论史稿[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285.
[4]basil hatim,ian mason. 话语与译者[m].外语教学与研究
出版社,2005:6.
[5]谢天振著,王文斌,王克非译.译介学[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0:146-147.
[6]杜争鸣.《翻译与创作》:钩沉百年文学翻译的启示[j].中国翻译,2000,(48).
[7]venuti, lawrence: the translator’s invisibility:
a history of translation [m]. london & new york: routledge,1995:20.
作者简介:刘晓莉(1981-),女,硕士研究生,讲师,研究方向为英汉互译理论与实践,上海中侨职业技术学院,上海 200135。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