翻译的主体性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阐释学是哲学和文学研究中的一个重要领域,它探讨了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过程。
在阐释学的框架下,译者主体性是一个备受的话题,因为它揭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
在阐释学的框架下,翻译过程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而是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过程。
译者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
阐释学认为,翻译是一种创造性的活动,译者的主体性在这个过程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那么,什么是译者主体性呢?简单来说,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主观性和创造性。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审美观念、翻译目的等因素都会对翻译结果产生影响。
因此,同一个文本在不同的译者笔下可能会产生完全不同的译本。
阐释学认为,翻译不仅仅是语言的转换,更是一种理解和解释文本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得以体现。
译者需要根据自己的文化背景、语言水平、审美观念等因素来理解和解释原文的意义和意图。
然后,译者在翻译过程中发挥自己的创造性,尽可能地将原文的意义和意图传达给目标读者。
译者的主体性在文学翻译中表现得尤为突出。
文学作品是一种高度主观的艺术形式,它不仅包括了文字符号,还包括了作者的情感、思想、文化背景等因素。
译者在翻译文学作品时需要深入理解原作者的思想和情感,并在自己的理解和审美观念的基础上发挥创造性,尽可能地再现原著的艺术价值。
在阐释学的框架下,译者的主体性是一个备受的话题。
它揭示了翻译过程中译者的能动性和创造性,强调了译者在理解和解释文本过程中的重要地位。
本文将探讨译者的极限与底线,以及如何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完成文章的翻译工作。
翻译作为文化交流的重要桥梁,译者的水平和态度直接影响了文化传播的效果。
为了更好地促进文化交流,译者需要正确认识自己的极限与底线,并在翻译过程中充分发挥主体性。
关于译者的极限与底线的探讨,前人已有许多成果。
有学者认为,译者的极限主要表现在语言、文化和能力三个方面。
语言是翻译的基础,对于母语非目标语言的译者来说,语言差异可能成为翻译的一大障碍。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一、本文概述在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通过阐释学的视角,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及其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文章将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包括译者的选择、理解、表达和创新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文章将总结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提升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体现。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不仅需要对原文进行理解、分析和解释,还需要在目标语言中进行再创造,实现原文意义的传递和再现。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上,更体现在对目标语言的运用和创造上。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这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基础。
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表达目标语言。
译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上,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创新,使译文更加地道、流畅。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不仅受到原文作者、目标语言读者和翻译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也受到自身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原文意义的准确传递和再现。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对于翻译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以实现翻译活动的最优化和最佳化。
三、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在阐释学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译者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的体现

译者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的体现译者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导言:电影字幕翻译作为一种特殊形式的翻译,是将电影原文中的内容转化为另一种语言并呈现给观众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观态度、观点和情感倾向,以及对于原文的个人解读和表达方式。
本文将探讨译者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过程中的体现,并分析其对翻译质量和观众理解的影响。
一、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中的重要性1. 译者主体性对传达电影信息的影响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译者主体性影响着对电影内容的理解和表达方式。
译者根据自己的背景、知识和经验对原文进行解读,然后运用各种翻译方法和技巧将其转化为目标语言。
译者在选择词语、句型和句子长度时,会受自己的观点、态度和意识形态的影响,从而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
因此,译者主体性在电影字幕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2. 译者主体性对观众理解的影响电影字幕翻译的目标是将电影内容准确、流畅地呈现给观众。
然而,由于文化差异、语言差异等原因,完全实现准确的翻译是困难的。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根据自己的理解和判断进行调整和适应。
译者的主体性会影响到观众对电影的理解和感受,甚至影响到电影在观众心中的形象和形象。
二、译者主体性的体现方式1. 对对话和对白的选择和调整电影中的对话和对白是传递剧情和角色性格的重要途径。
在字幕翻译中,译者需要根据原文的含义和情感倾向,在保持信息准确性的前提下进行调整和适应。
例如,原文中的幽默或讽刺成分在翻译中可能需要进行增强或削弱,以使观众更好地理解和接受。
2. 对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的解释和补充电影中经常涉及到各种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这些内容对于非相关文化的观众来说可能很难理解。
在这种情况下,译者需要根据目标观众的背景和认知水平进行解释和补充。
通过对文化背景和社会现象的解释,译者可以帮助观众更好地理解电影的内涵和意义。
3. 对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的转化和调整每种语言都有其独特的语言风格和情感色彩。
翻译的主体性分析

24
结论与思考: 无认是译者主体还是译者中心,都将更重视语 用功能和宏观语境!(交际论、多元论、文化 论等译论)(许钧,2003)
25
结论与思考:
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从业者的启发是:良心和 职业操守的“鸭梨山大”!(杨恒达,2002) ,(Antonie,1995)
26
结论与思考:
杨恒达,2002,作为交往行为的翻译[A] ,载谢天振编,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 :上海 外语教育 出版社 。 Antdne,B.1995.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 : John ̄ ytlne.Paris:GaJJimard.
4
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首先是读者,而且是最积极主动、最 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 ——翻译、翻译主体性与翻译伦理 (刘世芝,2010)
5
译者的主体性-创造性
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Militia Woman Inscription on a Photo February 1961 So bright and brave, with rifles five feet long, At early dawn they shine on drilling place.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许渊冲译)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及其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的构建译者主体性是指译者在翻译过程中所表现出的个人思想、情感和价值观。
它是翻译艺术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保持翻译作品的原创性和独特性具有重要作用。
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译者主体性能够赋予翻译作品以个性和鲜明的风格。
每个译者都有自己独特的经历和感受,这些经历和感受会在翻译中不可避免地影响到译者的选择和决策。
译者主体性能够体现译者对原文的理解和诠释,使得翻译作品更具有个性和独特性。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得翻译作品更加符合目标读者的需求。
译者不仅是文本的传递者,还是文化的传递者。
他们具有对目标读者的了解和认知能力,能够根据读者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阅读习惯进行翻译。
译者主体性能够使得翻译作品更加贴近读者的阅读习惯和情感需求,增强读者的阅读体验。
译者主体性能够对翻译作品进行创新和改进。
翻译并不是简单的语言转换,而是一种有创造性的语言活动。
译者通过运用自己的语言和文化知识进行创新和改进,使得翻译作品在表达形式和风格上与原文有所不同。
译者主体性能够提供新颖的翻译观点和方法,推动翻译领域的发展和进步。
鉴于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如何在基础翻译课堂教学中构建译者主体性成为一个重要问题。
以下是一些建议:培养学生的阅读和写作能力。
译者主体性的形成离不开学生广泛的阅读和深入的思考。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阅读各种文本,并鼓励他们积累词汇和文化知识,提高识别和理解能力。
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写作练习,让他们有机会表达自己的观点和想法。
注重学生的翻译实践。
只有通过实际操作,学生才能真正感受到译者主体性的重要性和价值。
教师可以安排学生进行口译和笔译练习,让他们亲身体验翻译中的困难和挑战,培养他们的创造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
教师还可以为学生提供一些开放性的翻译任务。
这些任务不仅要求学生对原文进行准确的转换,还要求他们思考如何在译文中体现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通过这些任务,学生能够培养自信心和创造力,提高他们的译者主体性。
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

语言研究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陈艳蓉【摘 要】翻译主体性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语言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焦点,翻译主体的确定及充分发挥翻译的主体性,对于翻译效果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 主体 主体性“翻译”一词有两重含义: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做翻译工作的人。
本论文探讨的是动态的翻译过程。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一、翻译主体性研究现状20 世纪 70 年代,以霍尔姆斯、勒费弗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人们发现翻译不单是从源语言到目的语言的转换,更是译者的创造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受到关注。
女权主义学派、阐释学派等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声援。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译者主体性。
在中国知网篇名限制搜索关键词“翻译主体性”,查找结果为1093篇。
如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2003;陈梅,外部力量与译者主体性的建构—以《圣经》翻译为例,2006;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2003;张连兄,车琳,译者主体性在俄文电影翻译中的体现,2006;杨武能,再谈文学翻译主体,2003;陈大亮,针对翻译目的论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兼论文学翻译主体性的困境,2007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2003;胡牧,主体性、主体间性抑或总体性—对现阶段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思考,2006;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2003;段峰,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2003。
关于译者主体性,查明建、田雨两位学者认为,“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第八章 译者的主体性

对译者主体性,很多学者都提出了 自己的定义。
许钧:狭义上的翻译主体是译者,而广义上 的翻译主体则包括译者、原文作者和译文读 者。 查明建:翻译主体包括译者、原文作者、译 文读者,译者是中心主体。 仲伟合:翻译主体性都等同于主观能动性。
译者传统身份的定位
“仆人” “媒婆” “画家” “翻译机器” “隐形人” “传声筒”
原著中信奉道教的人在霍克斯的笔下变成了信奉上帝的人,这似乎有点 滑稽,但仔细想想译者自身的文化背景以及他所面向的读者,这样译似乎更 加合理,更易让读者所认可,霍克斯在译《红楼梦》更强调的是它的趣味性, 与霍克斯不同的是,杨译的目的则重在宣传中国的传统文化,让以英语为母 语的读者对中国了解多一点,所以在翻译过程中尽量忠实于原作的形象,既 不夸张也不过分强调创造性。因此,译者翻译的文化目的的不同,他们所坚 持的翻译原则也就不同,呈现在读者面前的译品风格也就不同。了解到这一 点,我们对一个信奉“道教”的人突然变成一个信奉“上一个“听你那 兄弟鸟嘴,也不怕别人笑耻”有下面两种翻译:
1)You listened to what your brother had said, but you are not afraid of people laughing at us. (Jackson) 2)You just listen to your brother ’s dirty mouth, you don’t care that others may laugh. (Shapiro)
2) Even the cleverest housewife can’t make bread without flour.
这两种译文的不同之处就在于对“米”的不同理解, 其实也是不同的食文化所导致的结果。在我国南方是 以稻米为主食,因此翻译中自然而然地引用“rice”这 一词,而英美人的主食是“flour”,因此他们在他们 的概念中“米”即“flour”。
关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分析

关于翻译的主体性问题分析论文关键词:释义翻译本质主体性论文摘要:释义就是对语言形式及其承载内容的说解。
本文分析了翻译的主体性问题,认为翻译在本质上是以符号转换为手段、意义再生为任务的一项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具有“社会性〞、“文化性〞、“符号转换性〞、“创造性〞和“历史性〞。
释义是词典的主要组成局部,随着语言研究的深入,现在的词典比过去的词典对词的释义精确多了。
然而,有些词典编纂者将“精确〞作为对所有词释义的标准,这是永远不可能实现的,因为语言研究在不断地深入,人们对事物的认识也在不断地加深。
释义,这种活动的价值在于:人们在用语言进行精神和意识信息的交流与交换时,由于不能保证语言受体在信息交流和交换中信道畅通,亦不能保证语言主体意义的正确传达与接收,因此,有了释义的必要。
释义的目的,就是为了保障语言主体意义的正确传达和语言受体对其意义的正确理解和接收。
人类语言交际的障碍,可能在形式层,也可能在语义层。
在语义层时,可能在语言层,也可能在言语层;在言语层时,可能在关注焦点上,也可能在语言形式所承载的精神与意识层面上。
语言交际就是以语言的最底层形式〔字符和语音〕为起点,最终到达精神和意识层面交流和理解的过程。
在这个过程中任何障碍和到达终点前的任何位移,都有可能形成语障,并需要通过在不同层面上的释义来穿越语障。
因此,语障所在的地方,就是需要释义的地方。
一般而言,我们习惯于从语言形式着眼,并对语言形式与形式意义进行释义。
但是在语言交际的实际过程中,释义过程是相反的。
人们首先关注的是自己思想的准确表达和其表达内容在语言受体那里的准确接收。
只有当这些意义在交际的发送和接收中遇到障碍时,人们才反观语言形式,进而调整语言表达形式,以到达交际意义的准确传达和接收。
如果语言调整无效,那么会采用辅助手段。
如果仍无效,那么本次交际便告失败了。
当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观察语障,并通过释义克服语障时,其释义范围并不是从语言形式着眼并由语言形式来决定的——尽管语障有可能是由语言形式引起的,但首先应关注是哪一种交际意义没有准确传达和什么意义没有被正确理解,然后考虑是哪个层面上的问题,最后确定释义范围与释义方法。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30
谢谢!
31翻译的ຫໍສະໝຸດ 体性小组成员: 杨荣 姜玉琴 李启梵 王诗艳 教授:赵军峰
1
2013年6月
目录
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
谁是翻译的主体?
结论与思考
2
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
1.翻译的主体性---谈翻译主体意识与翻译规范
意识 (曲文燕,2006)
2. 翻译、翻译主体性与翻译伦理 (刘世芝,
2010)
3.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孙艺风,2003)
相关文献
9.袁莉.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 [J].中国翻译.1996年第3期. 10.许钧.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J].外语教学与研究 ( 外国语文双月刊 ) , 2003年7月,第35卷第4期. 11.陈大亮.翻译研究:从主体向主体间性转向.[J].中国翻译.2005年3月,第26卷 第2期. 12.胡牧.主体性、主体间性抑或总体性---对现阶段翻译 主体性研究的思考.[J].外 国语.2006年第6期,总第166期.
22
结论与思考:
译者主体是狭义的主体;而作者、译者和读者 是广义的翻译主体。(杨武能,1987)
杨武能.阐释,接受与创造的循环----文学翻译断想[J].中国翻译.1987年第6期.
23
结论与思考: 无论是翻译的主体性还是译者的主体性的确立 ,都意味着译者地位的确立!(袁莉,2002)
袁莉.关于翻译主体研究的构想[A].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袁莉也持这一观点,她对翻译主体性问题的关注 ,是基于她对翻译活动本质的认识。她说:”事 实上,当我们不再把翻译的理解停留在字词的层 面。不再试图去寻找与原文本对等的影子,而是 把翻译文本看作经过变形和改造,融入译者的主 观审美意向和历史存在的一种自足的艺术创造产 物时,立刻就意味着我们必须要面临关于翻译主 体性及其能动空间的提问。 (袁莉,2002:402)
7
谁是翻译的主体?
对“谁是翻译的主体”这一问题,大致有 四种答案: 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 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 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 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 主体。 (许钧. 2003 )
这四个答案的出现受四十年来不断发展的哲学、 文艺思潮与文学理论对翻译理论的影响。 以原作者为中心,文本决定一切,把语言学当作 是纯粹的表达工具,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作者 是主人,译者自然只能当一个仆人,只能做一个 隐形人,他的主体地位是不被承认和鼓励的。而 当”作者死了“,文本呈开放系统,意义被延异 ,被播散,一切都赖与读者的参与时,译者得到 了解放。(许钧,2003)
以现代阐释学为理论指导,对翻译进行新的定位 是,理解、阐释与再创造遍构成了翻译活动的循 环,在这一过程中,作者、译者、读者都是有着 其相对独立但又相互作用的地位,形成一个各种 因素起着相互制约作用的活跃活动场,而在这个 活动场中,从传统的原作者独自和无限度的读者 阐释,走向了作者、译者与读者直接的积极对话 ,而译者处于这个活动场最中心的位臵,相对于 作者主体、读者主体,译者主体起着最积极的作 用。 (许钧2003)
4
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首先是读者,而且是最积极主动、最 富有创造意识和钻研精神的读者。 ——翻译、翻译主体性与翻译伦理 (刘世芝,2010)
5
译者的主体性-创造性
为女民兵题照 飒爽英姿五尺枪, 曙光初照演兵场。 中华儿女多奇志, 不爱红装爱武装。 Militia Woman Inscription on a Photo February 1961 So bright and brave, with rifles five feet long, At early dawn they shine on drilling place. Most Chinese daughters have desire so strong To face the powder and not to powder the face. (许渊冲译)
贝尔曼、袁莉、杨武能对“谁是翻译主体 ”这一论述和分析都是受到现代阐释学的 理论启发。
现代阐释学,有助于我澄清自己作为一个译者、译文阅 读者、译文分析者乃至翻译史家的经验。(贝尔曼, 1995:15) 文学翻译家首先是阐释者,同时是接受者更是创造者, (杨能武) “借助它(阐释学),更好的说明:1、只有翻译主体才 是翻译艺术审美价值得以实现的唯一途径;2、翻译的实 质不是对原作品意义的追索或还原,而是译者能到的理 解阐释过程,是译者主体自身存在方式的呈现,同时也 是译者在理解他人的基点上对自我本性的一次深化理解 (袁莉2002:405)
6
译者主体性-政治性
2005年3月14日,同样在温家宝总理的记者招待会 上,一位CNN的记者针对刚出台的《反分裂法》提 了一个咄咄逼人的问题“In this legislation you stated that you would call Chinese right to use non-peaceful means against Taiwan”,并请总理解 释究竟是采取什么非和平手段。而译员在翻译的时 候做了一个微妙的转换,“中国有权使用非和平的 手段对付台湾”,把you转换为中国,使原文的主 语变成了中国,既减弱了原文的针对语气,也把矛 头从总理个人转为一个客观的事实。
法国翻译家贝尔曼提出译者无疑是翻译的主体
译者的翻译动机、翻译目的,所采取的翻译立 场,所制定的翻译方案,以及所使用的翻译方法 使译者成为翻译活动中最积极的因素,他的态度 ,方法和立场一旦选择,一旦确立,译者也就为 自己定了位臵,译出的“每一个字都成为了一种 誓言。 贝尔曼(1995:75) 。
在此意义上, 译者被视为狭义的翻译主体,而作者,译者与 读者则被当作广义的翻译主体。 当我们在定义翻译主体性的时候,我们显然要 考虑到作者、读者的主体作用,但居于中心位臵 的,则是译者这个主体。 (许钧2003)
翻译主体性的研究与应用
翻译家研究的纵观性视角:梁实秋翻译活动 个案研究 (赵军峰,2007) 也谈文学翻译之主体意识 (袁莉,1996)
同时,在翻译多主体性研究上,谢天振提出:除了译者 外,读者和接受环境等同样是创造性叛逆的主体。 正如“一部严肃的政治讽刺读物,通过译者的翻译传到 了另一个国家,居然成了一部轻松愉快的儿童读物。一 部在自己国家默默无闻的读物,通过翻译传到另一个国 家却成了一部经典性的著作,这其中固然有译者的作用 ,但怎能离得开读者和接受环境的作用呢?” 这句话提到了一定提醒作用,然而就我们讨论的“翻译 主体”而言,接受环境自然是一个应该考虑的因素,但 并不构成“主体”。(许钧2003)
24
结论与思考: 无认是译者主体还是译者中心,都将更重视语 用功能和宏观语境!(交际论、多元论、文化 论等译论)(许钧,2003)
25
结论与思考:
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从业者的启发是:良心和 职业操守的“鸭梨山大”!(杨恒达,2002) ,(Antonie,1995)
26
结论与思考:
杨恒达,2002,作为交往行为的翻译[A] ,载谢天振编, 《翻译的理论建构与文化透视》[c]。上海 :上海 外语教育 出版社 。 Antdne,B.1995.Pour une critique des traductions : John ̄ ytlne.Paris:GaJJimard.
4.译者主体性 : 阐释学的阐释(屠国元,朱献
珑,2003)
3
什么是译者的主体性?
译者的主体性就是译者在受到边缘主体或外部 环境及自身视域的影响制约下,为满足译入语 文化需要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一种主观能动 性,它具有自主性、能动性、目的性、创造性 等特点,体现出一种艺术人格自觉和文化、审 美创造力。 ——翻译的主体性---谈翻译主体意识与 翻译规范意识 (曲文燕,2006)
27
结论与思考: 推荐有关翻译主体性研究的论文:
翻译的主体间性与视界融合(许 钧,2003) 翻译研究:从主体向主体间性转向(陈大亮,2005) 主体性、主体间性抑或总体性---对现阶段翻译主体性研究的 思考(胡牧,2006)
28
相关文献
1.曲文燕.翻译的主体性---谈翻译主体意识与翻译规范意识 .[J].北京第二外国语 学院学报 (外语版) .2006年第6期. 2.刘世芝.翻译、翻译主体性与翻译伦理.[J]. 《语言与文化研究(第六辑)》 2010年. 3.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J].中国翻译.2003年5月,第24卷第3期。 4.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 : 阐释学的阐释.[J].中国翻译.2003年11月,第24 卷第6期. 5.许钧. “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 [J].中国翻译.2003年1月,第24卷 第1期. 6.胡庚申.从 “译者主体”到 “译者中心”. [J].中国翻译.2004年5月,第25卷 第3期. 7.黄振定.解构主义的翻译创造性与主体性. [J].中国翻译.2005年1月,第26卷第 1期. 8.赵军峰.翻译家研究的纵观性视角:梁实秋翻译活动个案研究. [J].中国翻 译.2007年第2期. 29
)
在杨先生看来文学翻译的主体并不限于译 者,而是作家、翻译家和读者。译作不是 译家创造的客观,而是为了上述三者共同 创造,只是翻译家在这三者中间处于中心 位臵。(许钧2003)
杨武能先生的观点与贝尔曼观点明显有着 分歧,与袁莉的观点有不同之处但也有一 致的地方。相同之处都认为译者是“阐释 循环”的中心;不同之处是袁莉认为译者 是“唯一的主体性要素”。(许钧. 2003 )
译者为翻译主体,这似乎是一个不争的事实,但 其实人们的看法远未达成一致。 杨武能先生认为,全面而如实地反映文学翻译的 特性图形是: 作家—原著—翻译家—译本—读者
文学翻译的主体同样是人,也即作家,翻 译家和读者;原著和译本,都不过时他们 之间进行思想和感情交流的工具或载体, 都是他们创造的客观。而在这整个的创造 性的活动中,翻译家无疑处在中心的枢纽 地位,发挥着积极作用。 (杨武能1998.227-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