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视角下看翻译主体性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和译者主体性

2009年12月第12卷·第6期宿州教育学院学报一、引言:女性主义女性主义最先发源于18世纪的自由女性主义(liberalfeminism ),起初的核心内容是反抗男权。
到了20世纪80年代,女性主义的发展经历了一次新的浪潮。
它借鉴法国解构主义思潮的理论,试图颠覆父权文化,消解以男性为中心的文化主张,以提高女性的社会及政治地位[1]。
在后现代主义思潮的影响下,女性主义以传统女性主义为基础,对后现代主义思想加以吸收和融合,采取一个新的视角考虑男女不平等关系问题。
二、女性主义翻译理论1.形成原因20世纪80年代初翻译研究“文化转向”大潮中兴起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
女性主义者认为:“女性必须获得语言的解放,女性的解放必须从语言着手。
”由于受后殖民主义、解构主义等思潮的影响,女性主义拓展为反对一切文化霸权,重新定位政治、文化、语言等各个领域的价值体系,这种理论上的思索最终被应用于翻译研究中。
另外,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形成还是由翻译的地位引发的。
传统上,女性地位低下,同样,翻译的地位也很低下。
长期以来,翻译被视为从属、派生、歪曲、不真实的模仿。
女性被认为是有缺陷的,而翻译也总是有缺陷的,因此翻译是女性的。
译者也一样,它和女性一样在传统的等级秩序中历来居于弱势地位:译者是作者的侍女,女性则从属于男性;原作对于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男性和女性的意象联系在了一起,原作是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译本则是低弱而派生的女性[3]。
2.主要观点女性主义翻译观的主要观点有:1.消除翻译研究和翻译实践中对女性的歧视;2.重新界定译作和原作的关系,译文和原文应享有同等的关系;3.翻译不单是具体的语言“技巧”问题,还应包括文化意识形态等诸多问题[4]。
目标就是要识别和批评那些既将女性又将翻译贬入社会和文学底层的观念、概念,探讨翻译被女性化的过程、原因和负面影响,并最终动摇那些歧视女性,歧视翻译的深层结构。
首先,女权主义者认为,在传统的翻译实践中存在着严重的“性别歧视”。
从女性主义翻译观看译者主体性

42
) ,女 ,江苏南通人 ,南京农业大学外国语学 院 20 0 6级硕士 。
讨 翻译 被 ‘ 女性化 ’的过程 ,并且 试 图动摇 维 持 异 等方 面的重 新理 解上 。 这 种联 系 的权 威 结构 ” 。为 实 现 这 一 目标 ,女 J ( ) 强调 原作 和译作 的平 等地位 一 性 主义 译 者 因 此 做 了 大 量 的 理 论 研 究 和 翻译 实 结 构 主义 认 为 ,原 作 是 一个 积 极 的 创 造 过
性 争取 政治话 语权 的争 斗 之场 。 而翻 译是 一 种 以 们把 这一概 念 和父权 制联 系 在一 起 ,原作 被 视 为
语 言为 转 换 媒 介 的 活 动 ,与 语 言 密 不 可 分 ,因 强壮 而有生 产力 的男 性 ,译 作 却是 低 劣 和派 生 的
践 。女 性主 义者认 为社 会 中的性 别 歧 视 不仅 是 意 程 ,译 作 的产 生 是 随 后 的一 个 消极 的 传输 过程 ,
识 形态 的 问题 ,也 是语 言 问题 ,因此 极力 提 倡 以 因此原 作是 原创 性 的 ,占主 导地 位 ,而译 作 则是
女性 的立场 为基础 对语 言进 行 改 造 。语 言成 为 女 派生 的 ,所 以原 作对 译作 具 有 等级 上 的权 威 。人
翻译 开辟 了新 的视角 ,翻译 活动 被放 置 于一个 广 是加 拿大著名 学者兼 翻译 理 论 家弗 洛 图 ( .yn L o 阔的文化语境 之 中 ,翻译理 论家 关注 的不 再 是文 Fo w 和 西 蒙 ( . Sm n) 另 外 斯 皮 瓦 克 lt ) o S io 。 本 内部 的因素 ,诸如语 言 的转换 机 制 、语 言层 面 ( .S i k 、钱 伯 伦 ( .C a b r i) G pv ) a L hm el n 、戈 达 a B o ad S o n e— b ̄ 的对等 、翻 译 单 位 等 ,而 是 转 向 了文 本 外 的 因 尔德 ( .G dr ) 以及 阿 伍 德 ( .L ti r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看译者的主体性

建女性角 色的强有力 的政治工具 。女性主义译者对语言 和女性问题 的认识可分为改革 派和激进派 , 前者认 为传 统语 言是 社会 的表征 , 是社会孕育 了这种语言 , 只要出于 美好 、 良的意愿 , 善 现实 语言 习惯 可 以改革 , 以便 达到 中
一
增 加新 的中性词 , 以期减少 语言上的性别歧视 ; 后者则认 为传 统的语言是妇 女受压迫 的重要 根源 , 故而不顾语言 自身 的内在规律与结构 , 意创造 自己的语言规范 。 任 与此 同时 , 翻译 作为语 际转换 的媒 介又 与语 言有着
、
女 性 主 义 与 翻 译 的契 合
翻译史上独树一帜 , 我们 深入 思考传统译论 中的不合理性 , 我们的翻译研究具有 有益 的启示 。但 与此 让 对
同时 , 女性 主义翻译有 时对译者主体 性过分 张扬 , 因此在 翻译研究 中应该摒弃 其过 于激 进 的一面 , 过发 通
挥译者 自身的主体性 , 为重新构建 女性 的主体性及译者 的文化身份而努力 。
地 位 和作 用 被 遮 蔽 而 长 期 处 于 文 化 的 边 缘 地 带 。 随 着
2 0世纪 8 0年代 翻译 研究 中文化转 向的 出现 , 翻译 研究
领 域 已涉 及 到 影 响 翻译 的诸 多 因素 。女 性 主 义 作 为 其 中
因素 之一对翻译研究 , 尤其 是其 中关 于译 者主体性 问题 的探讨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译者 主体性 ” 是女性 主义 翻译理论 的基础 , 将“ 它 性别 角色 ” 引入 到 翻译研 究 中,
领域 , 而且 在文 化 中也 有 深 深 的烙 印 。在 男 权 社 会 中 , 男 性 被 认 为 是 社 会 的建 构 者 , 握 着 创 造 语 言 的 权 力 。 语 掌
女性主义翻译与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

女性主义翻译与译者主体性的开题报告一、选题背景与意义近年来,随着社会多元化和全球化的发展,女性问题逐渐成为了社会焦点。
由于语言文化的差异,翻译在跨文化传播和理解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然而,在翻译女性主义作品时,由于主流文化对女性以及女性主义的偏见和歧视,翻译常常会面临复杂的挑战。
因此,研究女性主义翻译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本研究旨在探讨女性主义作品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即译者在翻译中所面临的意识形态、文化背景等方面的干预,如何影响对原文的理解和转化。
通过对女性主义翻译中主体性问题的分析,可以更好地认识翻译的机制以及翻译与主体性之间的关系,同时也可以为女性主义翻译的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
二、研究目的和问题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究女性主义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影响因素以及如何在翻译中进行有效的处理。
本研究的核心研究问题如下:1、女性主义作品的翻译中,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形式有哪些?2、主体性如何影响翻译的质量?3、在女性主义作品的翻译中,如何平衡译者主体性与原文的表达?三、研究内容和方法1、研究内容本研究将以女性主义作品的翻译为主要研究对象,以当代女性主义作家的作品为例进行深入的研究,如玛格丽特·阿特伍德、乔伊斯·卡罗尔·奥茨等。
主要研究内容包括:(1)女性主义翻译的概念、发展及其特点(2)女性主义作品中常见的文化因素及其翻译策略(3)译者主体性在女性主义翻译中的表现形式及其影响因素(4)平衡译者主体性与原文的表达2、研究方法本研究将采用文献资料法、实地考察法、案例分析法等多种研究方法,集中分析女性主义作品的翻译,结合宏观翻译理论和微观翻译实践,探究翻译在女性主义理论和实践中的作用及其主体性问题。
同时,本研究也将适当结合翻译实践中的实例进行分析,加深研究的实证性和可操作性。
四、可能存在的问题及解决途径本研究中可能存在一些问题,比如研究范围过于宏观、样本选择可能存在偏差等。
针对这些问题,本研究将采取以下解决途径:1、针对研究范围过于宏观的问题,本研究将在具体研究中逐步深入,通过挖掘女性主义翻译的具体案例,切实掌握女性主义翻译中的主体性问题。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分析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分析发布时间:2021-06-02T12:15:33.400Z 来源:《教育学文摘》2021年2月第5期作者:孙怡晨1 杨林2[导读] 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伴随着西方女权主义的发展,女性主义翻译观在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形成。
孙怡晨1 杨林2东北大学外国语学院摘要:在西方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下,翻译研究发生了文化转向,伴随着西方女权主义的发展,女性主义翻译观在翻译研究领域逐渐形成。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下,译者的主体性得到凸显,而且翻译中对文本的理解以及翻译方式等都能够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作用。
本文主要对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进行具体分析。
关键词:女性主义翻译视角;译者;主体性对于翻译工作来说,译者是翻译工作的主体。
翻译过程本身是一种文化重构的过程,在翻译中会融入民族文化内容,而这些民族文化影响着翻译主体对文本的理解,同时也对翻译实践具有重要促进作用。
但是,传统翻译中并没有意识到译者主体地位,随着翻译研究向文化的转型,女性主义翻译观逐渐形成,并将源文本与目的文本置于同等的关注水平,实现对忠实观的正确认知,与此同时,在翻译中强调女性译者的视角,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提升。
一、女性主义翻译译者主体性在文本选择方面的体现女性主义译者在翻译中非常注重文本的选择,体现出译者的主体性态度。
女性翻译者翻译中受性别的影响比较大,这往往从译文的序、文字中体现出来。
女性主义译者选择文本时更有意愿选择一些小众化的,容易被文坛忽视的女性作品,体现出女性对女权主义的维护,认为女性作品不应该被忽视。
不同性别译者的差异性导致男性在翻译女性作品时容易融入男权的权威,同时也导致作品的本来意义被改变。
翻译中会受译者的心理、宗教信仰、文化水平以及所处的时代背景等多种因素的影响,而这些影响都会表现在翻译中。
除此之外,性别的因素也是影响译本产出的重要因素。
女性主义译者表示,男性译者在翻译中翻译策略、语言等方面都可以体现出男权主义思想,有悖于女性作者的创作思想。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视角下的译者的主体性

中 图 分 类 号 : 3 59 H 1.
文献 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7 7 (0 20 — 0 0 — 0 10 h 942 1)7 17 4
收 稿 日期 : 0 2 o 一 l 21一 5 6
一
、
译者 主体 性和 女性 主义 翻译 理论
l起 源 。2 _ 0世 纪六 七 十年 代 后 期 . 二 次 女 性 主 义 自 由 第
视 线 转 移 到 了 翻译 和译 者身 上 。 她 们 勇 敢 的 质 疑 传 统 的 “ 忠
实 与 叛 逆 ” 试 图改 造 传 统 观 念 , 倡 翻译 中积 极 的 干 预 。女 , 提
性 译 者 的 目的是 想 让 世 界 听 到 女 性 的 呼 声 , 她 们 理 想 的 自 让 由与 平 等 得 以 实 现 , 翻 男 性 的 统 治 , 女 性 获 得 真 正 的 自 推 让 由之 身 。 言之 , 文 旨在通 过 分 析 女 性 翻 译 , 括 其 理 论 和 换 本 包 方 法 . 阐 明 译 者 的 主 体 性 , 在 中 国 的译 者 身 上 探 求 中 国 来 并 女 性 译 者 翻 译 过 程 中 的 一 些 特 殊 的 品质 。
原 作 者 。 更 需 要 忠 实 于 读 者 , 为 他 们 才 是 对 译 文 做 出评 但 因 价 的 权 威 。因此 , 者 的个 性 在 很 长 一 段 时 间 内都 被 忽 视 了 , 译
V n t则 认 为 , 者 是 生 活 在 原 作 者 的 掌 控 之 下 , 原 文 所 e了 自身 的 主 体 性 , 得 变
第 3 3卷第 7期
从女性主义翻译视角看译者主体性--以《飘》的三个中译本为例的开题报告

从女性主义翻译视角看译者主体性--以《飘》的三个
中译本为例的开题报告
一、研究背景
随着文化交流的加强,翻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方式,越来
越得到重视。
然而,随着翻译越发普及,有关翻译的研究也越来越多。
目前,关于翻译的研究,大部分是从文学、语言学等角度进行,却缺乏
女性主义翻译视角的研究,因此在这个背景下,我们有必要从女性主义
翻译视角来研究译者主体性。
二、研究内容
本文将以《飘》的三个中译本为例,实证分析其中译者主体性的表
现形式。
通过对比三个中译本的翻译,看是否存在从女性主义翻译的角
度解读和编辑原则的实施,并对翻译中的性别因素加以分析,进而从女
性主义翻译的视角阐述译者主体性的表现和作用。
三、研究方法
本研究采用文献分析法和实证研究法。
首先,通过查阅相关资料,
分析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相关概念及原则;其次,通过对《飘》的三个
中译本进行横向分析,分析译者的主体性是否得到充分表现,并阐述其
中的性别因素对译者行为的影响;最后,通过问卷调查等实证研究方式,分析不同性别译者对同一文本的翻译特点和表现的不同之处。
四、研究意义
通过从女性主义翻译视角来研究译者主体性,可以深入了解女性主
义翻译的相关概念和理论;同时,可以为探索译者主体性表现和影响的
规律提供一个新的视角,为翻译研究提供新的思路和方法;对于实现翻
译质量的提高、促进文化交流和文化多元化等方面有着重要的实践意义。
浅谈女性主义翻译观照下的译者主体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女性视角下看翻译主体性
西方的女性主义产生于18 世纪法国大革命,自此之后逐步演变成为一个庞大多元的体系。
女性主义在理论界中被广泛重视起来,女性的主体意识也得到了前所未有的认识。
翻译界的文化转向为翻译与其他学科之间的相互渗透提供了一个平台,为研究翻译打开了一扇不同以往视角的新窗。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就是在这一“文化转向”的大潮中兴起的一派译论。
它以鲜明的女性主义政治诉求在繁多的翻译理论中显得格外醒目。
西方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20 世纪70 年代女性主义与翻译理论相互吸收,相互借鉴的结果,由此译者的主体性被凸显出来,同时,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也变得更加丰富。
1回顾之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翻译主体性纵观中西方翻译史,女人和译者同时被归入话语的低等地位。
译文被冠以“情妇”、“小女人”、“媒婆”、“不忠的美人”、“潘多拉”之喻等称呼,这些称谓无不表明了译文是从属于原文,是次要、派生以及被动的,如同女人从属于男人那样。
以西方女性为例,16 世纪欧洲,女性不能够畅所欲言,不能自由得展示自己的才能,她们的言说与行为受到各方面严格的限制。
在当时,女性只能被允许翻译工作,翻译的题材也只陷于宗教文本,而对于自主创作是得不到鼓励和支持的。
在这种情况下,女性要想发表自己对社会、婚姻生活、政治上的见解,就必须通过翻译这个途径才可以实现,通过翻译加入个人的宣言,表达自己的诉求。
18 世界的法国大革命浪潮使得自由平等的思想贯穿
了整个欧洲,西方妇女解放运动正式拉开了帷幕。
三次妇女运动的浪潮,带动了女性主义对父权中心制更为深刻和激烈的批判意识。
西方女性主义者从解构主义、后殖民主义中吸取养分,将女性视角引入翻译理论与实践之中,并且提出“女性的解放必须从语言开始”。
关于翻译译文与女性的地位长期的从属地位,Simon 批评道:无论被肯定还是遭谴责,翻译的女性气质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历史比喻。
原作对于再生产的译本所具有的等级上的权威与阳性和阴性的意象连接在了一起,原作被视为强壮而具有生产力的男性,而译本则是低弱的派生的女性。
正如女性的处境一样,翻译由此变得边缘化:“翻译被诬蔑为一种写作方式,为版权法所排挤,为学术界所不屑,并受到出版商、发行商、政府和宗教团体的层层盘剥。
”翻译的女性化与其边缘化特征,体现了传统翻译关系二元对立的“主仆”关系。
译文只是原文的模仿,它受制于原文的权力之下。
由此,忠实性就变成了一部译作的好坏标准,对等于原作而言,忠实观主宰着翻译的标准。
自20 世纪七八十年代以来,随着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的兴起,传统的翻译观面临了极大的挑战。
传统译论中原作与译作的男一女、主一仆、中心一边缘二元对立在女性主义的翻译研究中不再存在,“带着镣铐跳舞” 的忠实观同样也遭到了质疑。
女性主义翻译研究者重新对忠实做出了定义,认为“忠实既不是对作者也不是对读者,而是对写作
方案(writingproject) ――一项作者与译者都参与的方案而言
的! ”由此,译者主体性问题开始得到普遍而热烈的关注。
2译者主体地位之重新定义在传统翻译观中,作者被认为是主体,处于重要的位置,而译者被认为是被动传递,始终从属和忠实于原作的次等位置,译者作为隐形人,他的地位被边缘化,从而大大制约了译者主体的创造性。
法国翻译家兼哲学家Berman特别强调“翻译主体”的创造作用。
他说“我们应该将译者的主体性理解为(翻译中)复杂调节活动的一部分,而这种调节总给积极的、批判性的干预留有余地”。
女性主义翻译者从Berman翻译主体这一思想出发,并从女性主义的新视角重新定义了“作者与译者的关系”,扩展延伸了“翻译主体”理论。
从女性主义视角看翻译主体,就意味着突出女性主义译者的主观创造和其劳动后的译作一译文的创造性。
这种强调颠覆了传统的原作与译作的“主仆关系”。
她们认为原文与译文构成的是一种共存共荣的平等关系。
在她们看来:
“作者和译者,原作与译作彼此构成了对方。
彼此生成对方,彼此都不是独立的主题,只是在相互中彼此滑入对象,并且成就彼此”。
“译者对原作的权威不可侵犯,只是顶礼膜拜”的传统观念在女性主义翻译者中已不复存在,女性主义者还从解构立场出发,否认原文意义的单一性和绝对性。
她们认为“译者不仅赋予原作以生命,还能决定赋予他们以何种生命,以及如何使他们进入译入语当中”这就意味着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通过自己主观能动性对原作进行意义上的补充,充当原作和读者之间的纽带,是译作的阐述者又是作者,其创造性不容忽视。
她们以女性主义的方式改写原文,充分发挥译者的主观能动性。
结合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译者对原文进
行了一种创造性叛逆的翻译行为。
翻译中的创造性叛逆分为两种:一种是有意识创造性叛逆;另外一种是无意识创造性叛逆。
女权主义显然属于有意识的创造性叛逆。
Louise yon Flotow 在
Tanslation and Gender 中明确指出:“在过去的十年中,一些女译者已经认定他们有权从女性主义角度对原文产生质疑,如果原文与女性主义观点相悖。
她们有权对原文进行干涉并作一些修改”。
女权主义译者主张对传统翻译的批评并不只局限于对一些词汇的更改,他们更多的强调是对调节言谈和写作中个别和集体主题干预的概念术语的批判。
为此女性翻译者通过各种翻译策略对原文进行修改增补,这些有意识的修改正是女性主义译论针对于“忠实”而做出的“叛逆”。
通过这种导向,译者就自然地进行了有意识的创造性叛逆。
这种女性主义创造性叛逆在翻译中的体现就是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她们从共同的翻译理论为起点,同时又创造新出新的女性主义思想载体。
她们呼吁“使女性在语言中显现,从而让世人看见和听见女性”。
这种通过译者主体性发挥出的创造性叛逆无不体现着女性主义的特殊性、差异性,它为构建女性拥有同等的男性话语权力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3结语;对女性主义译者主体地位的反思本文从女性主义视角下展开了对译者主体的讨论。
它拓宽了翻译研究的视野,给翻译研究注入了新鲜的血液,女性主义不仅彰显了译者的主体性,更帮助我们深刻地认识到了翻译活动的意义与价值,审视了原作与译作,作
者与译者的关系,并通过与女性译者翻译的优点相结合,使我们对传统翻译观“忠实”翻译的标准产生质疑,它全面丰富了翻译研究和女权主义思想,为女性得到平等话语权提供了解决的问题和办法。
在承认其发展丰富翻译理论的同时,也存在着很多方面的不足,由于女性地位的受歧视,女性译者从一开始就带有一种强烈的政治诉求愿望来对原文进行再度创作和改写,女性译者难免在翻译过程当中“过分地”对原文进行了再度创作和改写。
没有考虑到译文的交流前景,脱离了一般读者的阅读能力和经验。
由于女性主义译者主体强调创造叛逆性,就意味着其本身会带有强烈的主观色彩,这使得译者很容易加入自己本身的情绪和观念,从而改变了原文作者的写作风格。
一些激进的女性主义译者在选择翻译策略时显得更是如此。
女性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地位同样需要经历时间和实践的考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