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汉英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沟通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语义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语义空白,成为了口译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是交际双方通过共享的语境和认知环境来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口译中,译员需要理解原语的语义信息,同时根据语境和认知环境寻找最佳关联,将原语的语义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三、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语义系统存在差异,往往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这些语义空白可能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语言表达习惯不同、语义内涵不对应等原因造成的。
例如,一些具有文化特异性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语义。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义空白翻译策略针对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可以采取以下翻译策略:1. 语境补全策略:译员可以通过补充原语语境信息,帮助听众理解原语的语义信息。
例如,在翻译具有文化特异性的词汇时,可以简要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2. 意合转换策略:针对原语中意合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形式转换的方法,将原语的意合表达转化为目的语的形合表达。
例如,可以将原语的并列结构转化为目的语的从句结构。
3. 增译法:根据原语的语义信息,适当增加目的语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加准确、完整。
例如,在翻译含有隐喻或委婉语气的原语时,可以增加解释性词汇来明确语义。
4. 意译法:当原语中的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语义时,可以采用意译法,即根据原语的整体意思进行翻译。
在保证传达原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汉英口译过程中,隐喻是一种重要的语言表达方式,具有独特的文化内涵和修辞效果。
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的一个重要理论,为隐喻翻译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有益的参考。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言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
该理论认为,人们在理解语言时,会寻求最佳关联,即通过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在隐喻翻译中,关联理论可以帮助译者理解原文的隐含意义,从而准确传达信息。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策略1. 直译加解释策略直译加解释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将隐喻的表面意思直接翻译出来,同时对隐含的意义进行解释。
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具有明显文化差异的隐喻,通过解释可以弥补文化差异带来的理解障碍。
例如,“春风得意”可以翻译为“feel exhilarated lik e a person basking in the warmth of spring breeze”,同时对“春风得意”所蕴含的积极向上的情绪进行解释。
2. 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指根据语境和隐含意义,将隐喻翻译成另一种表达方式,而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
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在目标语言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表达的隐喻。
例如,“如鱼得水”可以翻译为“to be in one's element”,这种表达方式更符合英语习惯,同时传达了原句的隐含意义。
3. 文化背景补充策略文化背景补充策略是指在翻译过程中,通过补充文化背景信息,帮助读者理解隐喻的隐含意义。
这种策略适用于那些具有特定文化背景的隐喻。
例如,“狐假虎威”可以翻译为“to bully others by taking advantage of someone's power”,同时补充说明“狐”和“虎”在中国文化中的象征意义。
四、案例分析以一场涉及中国传统文化的汉英口译为例,原句为“雨打梨花深闭门”,若直译为“rain beats the white flowers of pear tree and the door is closed”,则无法体现原句的意境和修辞效果。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口译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艺术性,常成为翻译的难点。
关联理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语境、认知和交际的关联性,对隐喻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需要结合语境寻求最佳的关联性。
在翻译中,关联理论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认知联系,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推理和解释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存在差异。
汉语中的隐喻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象,而英语中的隐喻则更注重逻辑性和抽象性。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文化背景的关联性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
译者应通过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寻求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性,以便更准确地翻译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龙”往往象征着吉祥、尊贵,而在英语中,“dragon”则可能被理解为凶猛的生物。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转换。
(二)语境信息的关联性语境信息是理解隐喻的关键。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寻找最佳关联性,准确理解并翻译隐喻。
例如,在政治演讲中,“春风化雨”可以翻译为“t o bring about change gently and effectively”,通过解释语境信息,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含义。
(三)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汉英口译中,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隐喻翻译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隐喻的形式和结构,而意译则可以根据语境进行解释和转换。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形式,常被看作是对复杂信息链进行及时处理的挑战。
特别是汉语与英语这两种有着独特语法与文化背景的体系,它们在交流中的翻译难度更为突出。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和翻译的框架,为我们理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篇论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对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二、关联理论与口译背景介绍关联理论是由D. Sperber和D. Wilson提出的,强调了语境与信息期待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在翻译中,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寻找最佳关联性,即最直接和最合理的翻译选择,帮助译者更有效地在目标语与原语之间进行传递信息。
而口译过程恰恰涉及到复杂的语境转化,尤其需要灵活应对多种模糊语的表达与理解。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现象及问题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由于文化、语境和语言的复杂性,汉语中的许多模糊表达在英语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这给口译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具备灵活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多样性的能力。
四、模糊语翻译的策略研究(一)翻译的增补策略在口译过程中,针对汉语文本中大量存在而又无法找到对应表达的模糊概念时,口译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信息的翻译方法,来确保目标语言的听众能够理解原文的含义。
例如,当遇到汉语中的四字短语或习惯用语时,可以通过增补法将意义更明确地表达出来。
(二)意译策略的应用意译是针对原语言中较为抽象或具有文化特性的表达方式所采取的翻译方法。
在汉英口译中,对于一些无法直接找到对应英文表达的模糊语,口译员可以运用意译策略来传达原意。
这种策略要求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三)语境的利用与解读在口译过程中,为了理解原文中的模糊语和传递原作者或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必须借助关联理论中语境的理解与运用。
译者要综合考虑社会文化背景、说话双方的知识结构和预期语境等元素来寻求最佳的关联性翻译。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占据重要地位。
然而,隐喻的翻译并非简单的字面转换,而是需要译者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准确理解源语隐喻的含义,并找到目标语中与之相对应的隐喻表达。
本文旨在探讨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提高翻译的准确性和自然度。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理论,它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追求的是最佳关联,即说话人的意图与听话人的期待之间的一种动态平衡。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译者在理解源语隐喻含义的基础上,找到目标语中与之相对应的隐喻表达,以实现最佳关联。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难点1. 文化差异:汉英两种语言分属不同文化体系,隐喻的含义往往因文化背景的不同而存在差异。
2. 语言特点: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两种语言的表达方式存在差异,导致隐喻的翻译难度增加。
3. 语境理解:隐喻的翻译需要结合上下文语境,理解说话人的意图和含义。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在短时间内准确把握语境,对隐喻进行恰当的翻译。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1. 意译法:当源语隐喻的含义在目标语中无法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时,可采用意译法。
译者需准确理解源语隐喻的含义,用目标语中的语言表达出相应的意思,以实现最佳关联。
2. 直译法:当源语隐喻的含义在目标语中可以找到直接对应的表达时,可采用直译法。
这种方法可以保留原隐喻的形象和修辞效果,使译文更加生动形象。
3. 增译法:为了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可采用增译法。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可适当添加解释性词语或句子,以帮助目标语读者更好地理解源语隐喻的含义。
4. 语境推断法: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结合上下文语境,推断说话人的意图和含义。
通过语境推断法,译者可以更准确地理解源语隐喻的含义,从而找到合适的翻译策略。
五、案例分析以“人生如戏”为例,在汉英口译中,这个隐喻可以翻译为“Life is like a drama”。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特别是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语境差异,模糊语言的翻译常常成为口译工作的难点。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对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的策略进行研究。
二、关联理论与口译中的模糊语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理解是基于说话者的意图和听话者的认知环境之间的关联。
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言因其含糊性、多义性和文化特有性,往往难以找到精确的对应表达。
因此,口译员在处理这类语言时,需要运用关联理论,理解原语的意图和语境,从而在目标语中寻找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1. 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指在不完全忠实原文形式的情况下,通过理解原文的意图,将之转换成目标语言的常用表达方式。
在翻译模糊语言时,口译员应首先理解原文的意图和语境,然后寻找目标语言中最能表达这一意图的词汇或短语。
这种策略能够较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例如,在汉语中,“大概”、“左右”等词常常用来表示不确定的数值或范围。
在口译时,口译员可以将其翻译为英语中的模糊词,如“approximately”、“roughly”等,同时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传达出原文的意图。
2. 直译加解释策略直译加解释策略是指在保持原文形式的基础上,对模糊语言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在汉英口译中,有些模糊语言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但含义可能存在微妙的差异。
此时,口译员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策略,使译文更加准确、完整。
例如,“风度翩翩”这个汉语成语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
口译员可以将其直译为“graceful and elegant”,然后补充解释其含义为“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这样既能保留原成语的韵味,又能使英语听众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3. 文化转换策略文化转换策略是指通过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将源语言的模糊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的相应文化元素。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汉英口译在跨文化交流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
隐喻作为语言中的一种重要修辞手法,其翻译的准确性和流畅性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
本文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旨在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人们通过寻找最佳关联来理解和产生话语。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寻找原文和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确保信息的准确传递。
隐喻的翻译不仅仅是语言转换,更是文化内涵的传递,因此,关联理论对于隐喻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等方面存在差异,这使得汉英口译中的隐喻具有独特性。
汉语隐喻往往富含文化内涵和象征意义,而英语隐喻则更注重直接和明了的表达。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译者需要准确理解隐喻的含义,并找到合适的英语表达方式。
四、关联理论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译者需要综合考虑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联性,采用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
对于那些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相似文化内涵的隐喻,可以直接翻译,保留原文的修辞效果;对于那些文化差异较大的隐喻,则需要意译,用另一种语言中的等效表达来传达原意。
(二)增补解释与背景信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汉语中的某些隐喻在英语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表达。
此时,译者需要增补解释和背景信息,帮助听众理解隐喻的含义。
增补解释可以是对隐喻的直接解释,也可以是对比两种文化中相似或相关的例子。
背景信息的补充则可以帮助听众更好地理解隐喻所蕴含的文化内涵。
(三)语境推理与意群翻译语境推理是关联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汉英口译中,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推理出隐喻的含义。
意群翻译则是在保持原文语义连贯性的基础上,将句子分成意群进行翻译,以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思。
这种策略有助于保持译文的流畅性和连贯性。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一种常见的语言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占据重要地位。
它不仅丰富了语言的表达,还深化了信息的内涵。
然而,由于汉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思维方式及表达习惯的差异,隐喻的翻译成为口译中的一大挑战。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是一个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口译中,关联理论强调译员应根据语境寻找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以实现信息的准确传递。
隐喻的翻译过程亦应遵循这一原则,通过寻找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实现隐喻意义的准确传达。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挑战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挑战主要来自文化差异、语言差异和思维方式的差异。
文化差异导致隐喻含义的差异,语言差异使得隐喻的表达方式不同,而思维方式的差异则影响了隐喻的理解和接受。
这些因素都增加了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难度。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直译加解释策略直译加解释策略是指在口译过程中,将隐喻的直接意义进行翻译,并辅以解释或补充说明,以帮助目标语听众理解其隐含意义。
这种策略适用于文化内涵相似或相近的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像太阳一样热情”,可以直译为“As enthusiastic as the sun”,并补充说明“表示非常热情”。
(二)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指根据语境和目标语的表达习惯,对隐喻进行重新表述,以实现意义的对等。
这种策略适用于文化内涵差异较大的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鱼水情深”,可以意译为“close an d harmonious relationship like fish and water”,以更好地传达原意。
(三)释义加重构策略释义加重构策略是指对隐喻进行解释和重构,使其在目标语中产生与源语相似的表达效果。
这种策略适用于源语与目标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表达的隐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初探【摘要】关联论把翻译看作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并就此为翻译研究提出了新的理论框架。
基于应用翻译具有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的特点,本文应用关联理论的相关原理,指出在应用翻译过程中,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应利用自己认知语境的各种信息知识推导出原文的暗含意义或交际意图,找出语境和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再以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和期待为准则,对译文进行最佳关联的取舍,为译文读者提供最佳关联,实现应用翻译传递信息的目的。
就此本文提出了应用翻译的一些翻译策略,如替换,改译,增译,补译,摘译或将信息重组等方法,以实现译文和交际目的的最佳关联。
【关键词】关联理论;应用翻译;应用翻译策略;关联性一、引言法国认知科学家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wilson 从grice的合作原则和关联准则出发,提出了与交际和认知有关的关联论,成为认知语用学的基础。
1991年wilson的学生gutt运用关联理论发表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
gutt在文章中阐述了关联理论给翻译研究带来的启示,提出了全新的关联翻译理论。
最早将关联理论引入中国的学者主要是沈家煊,何自然等语言学家,之后赵彦春,王建国等学者应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研究,取得了不少成果。
其中有的学者提出,“关联理论效度第一的原则对文学翻译尤为不妥”(王斌,2000),如果真如此,那关联理论对以传递信息和读者效应为主的应用翻译却恰恰适合。
本文拟以关联理论为理论基础,探讨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应用翻译策略。
二、应用翻译及其特点应用翻译又称实用翻译,是一种实用性文体的翻译。
方梦之曾经指出,“应用翻译包括政府文件、告示、科技论文、新闻报道、法律文书、商贸信函、产品说明书、使用手册、广告、技术文本、科普读物、旅游指南等各类文本”(方梦之[j],2003)。
应用翻译主要以信息交流为目的。
一篇好的应用翻译,必须充分考虑目的语读者的文化背景,知识结构,保证译文在目的语语境中实现其预定功能。
(nord,c, 2001:19-25)从应用翻译的特征来看,“信息性,劝导性和匿名性是这类文本的主要特点”(方梦之[j],2003)。
信息性,是指这类文本主要传递文本的客观信息和形象;劝导性旨在唤起读者去体验去行动,如广告劝导人们购物,旅游介绍劝导人们去参观旅游景点,在功能上,出于功利的目的更倾向于译文而非原文;匿名性指原文作者大都处于匿名的状态,和文学翻译相比,缺乏“个性”,有一定的写作模式。
应用翻译的这些特征决定了它“不是展示译语语言文化异彩的场所,不提倡所谓‘异化’和‘诗学效果’”(贾文波,2004:277),而应该尽量去缩小原语和译语由于文化,语言思维等不同所引起的差异,努力减少信息交流的障碍,达到应用翻译交流信息的目的。
三、关联理论及其翻译观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活动是一种有目的、有意图的活动,它要传递的是说话人的意图。
说话人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了解说话人的意图,必须将信息纳入无误的明示——推理模式中进行演绎推理。
演绎推理的重要依据就是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
“译者的责任是努力做到使原文作者的意图(intention)与译文读者的企盼(expectation)相吻合”(林克难,[j],1994)。
为做到这一点,译者必须担负双重推理的责任。
首先从原文字句中体会原文作者的意图,即原作者企图通过这些字句传达给受体什么假设。
译者应解读原文的明示信息,对其暗含意义结合语境进行推理,找出语境和信息的最佳关联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
同时译者还必须了解目的语读者的认知环境,即原文企图传达的语境信息是否在译语中存在,如果存在,是否需要译语读者费力地调出语境,是否能达到“最佳关联”,然后译者向译语读者进行明说并表达其暗含意图。
在表达过程中,译者要考虑译文读者对译者明说后暗含意图的推理。
由于原文读者和译文读者存在语言、文化、思维等的差异,所以认知环境不可能完全一样,译者为了使译文读者达到最佳关联,译者应对译文进行处理,以使译文读者从语境中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四、关联理论翻译观下的应用翻译策略作为以传递信息为主的应用翻译,如果在翻译过程中不考虑译语读者和原文作者语言与文化背景的不同,拘泥于原文的形式,单纯地复制原文的信息,必将损害信息的传递。
因此,“译者应充分考虑跨语际间的文化背景、价值观念、社会心理、风俗习惯、语言习惯等方面的诸多差异,尽量使译文符合目的语的规范与风格,淡化源语文化色彩,突出基本信息,从而减少异域文化读者的认知负荷”(陶全胜,[j],2011)。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为了保证翻译交际活动的成功,译者不仅要传达出原文的信息意图,最重要的是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
”(孙昂[j],2003)为此我们可以采用以下翻译策略:(一)替换,改译以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在不同的语言交际中,由于原语作者和译语读者处于不同的文化语境中,早已形成了各自不同的“互明的共同认知环境”,译者首先要解读原文的暗含的意思,然后为目的语读者提供译语的最佳关联。
对译语中缺失的文化形象,可以用替换或改译的方法寻找译语读者和译文的最佳关联,如“有钱到处是杭州,没钱杭州凉飕飕”的译文“with a heavy purse ,everywhere is paradise for you, but with an empty purse, paradise is miserable for you.”在中国文化中,很容易将杭州和天堂联系起来,因为有“上有天堂,下有苏杭”之说。
在翻译中,如果把杭州直接音译为“hangzhou”,不了解中国文化的译语读者很难将“hangzhou”和“天堂”相联系,就无法实现最佳关联,故作者在此用了改译的方法,改变形象,以实现最佳关联。
(二)增译,补译以实现译文的最佳关联为了保留原文的特色和个性,我们可以采用异化的翻译方法,但是对于译语中缺失的文化语境,我们可以采用增加注释或阐释的方法,即保留了原文的特色,又消除了因文化差异所带来的认知语境中的障碍,有效地实现译文的功能。
例1:生在苏州,穿在杭州,吃在广州,死在柳州。
it is gook luck for anyone to be born in suzhou with the most promising living environment, to dress himself in hangzhou with the most beautiful silk clothes, to dine in guangzhou with the most delicious food, and to die in liuzhou with the most elaborate funeral.“苏州”、“广州”、“杭州”“柳州”都是中国的城市名,在这里无法采用转换形象的方式改译,如果采用音译或直译的方法,译语读者无法知道为什么要“生在苏州”……,采用解释性的增译方法,可以跨越理解的鸿沟,将暗含的意思表达了出来。
(三)摘译,缩译或将原文信息重新组合,以达到最佳语境关联摘译强调的是保留原作中重要的或译文读者感兴趣的信息,删除那些次要的、可有可无或表达重复的冗余信息。
缩译即对原文的信息进行压缩,用更精炼的语言将原作译出。
由于原语和译语文化和语言的差异,必然存在认知环境的差异,如果将原语的文体风格和句型结构不作改变,原封不动地翻译,译语读者要付出巨大的努力才能知道其意图,就违背了关联论“最小最大”原理(“以最小的心理投入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
因此,“译文只能根据交际意图和译文读者的期待,用蕴含译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来取代原语文化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义’而舍‘形’,将原文表达交际意图的主要信息予以明确表达,不然难以达到读者与译文的最佳关联。
”(贾文波,2004:289)例2:仿真绣《耶稣像》堪称苏绣极品,为近代绣界宗师沈寿于1914年8月以油画为范本绣制而成。
绣品中耶稣神色微妙,肌肤质感细腻,头发飘然若飞,尤其是他的一双眼睛,深藏忧戚,极为感人。
沈寿大师创作的这一作品,用色多达111种,劈丝线细达七分之一,针法也复杂多变并有大胆突破。
the exhibition also displays the embroidered portrait of jesus by master shen shou, based on an oil painting in august 1914. the embroidered picture uses 111colors, split silk threads, and complicated stitches. the smooth skin, flying hair, and in particular, the melancholy eyes of the embroidered jesus, are a visual feast.为达到最佳语境效果,译文将一些不影响信息传递的部分删去(划横线部分),摘取了一些重要信息,并按逻辑层次对原文语序作了相应调整(原文第二句和第三句),这就顾及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为达到最佳关联提供了充分的语境。
五、结语关联理论的翻译观从认知语用学的角度对翻译进行研究,从更高层次上对翻译标准和翻译策略的探讨,对以传递信息为根本目的的应用翻译尤具指导作用。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强调了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作用,尤其是译者的认知推理过程。
在应用翻译过程中,作为主体的译者应发挥其主体性,应用一些翻译策略,减少信息传递中信息的损失,消除译语读者因认知语境差异获取信息的障碍,达到译文和交际目的的最佳关联,实现应用翻译传递信息的目的。
参考文献:[1]gutt e.a.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4:33-45.[2] nord c.translating as a purposefulactivity:functionalist approachesexplained[m].shanghai: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19-25.[3]方梦之.我国的应用翻译:定位与学术研究[j].中国翻译,2003(6):47-49.[4]何自然.语用学与英语学习[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1997.[5]贾文波.应用翻译功能论[m].北京:中国对外翻译出版公司,20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