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认知角度看关联理论与翻译

合集下载

关联顺应理论与翻译教学

关联顺应理论与翻译教学

关联顺应理论与翻译教学关联顺应理论是心理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它与翻译教学有着密切的关联。

下面将从三个方面论述关联顺应理论与翻译教学的联系。

关联顺应理论与翻译教学都关注学习者的认知过程。

关联顺应理论主张学习是基于已有的知识结构进行的,新的知识通过与已有的知识进行关联来加深记忆和理解。

在翻译教学中,也是通过与已学的知识和经验进行关联,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

教师可以引导学生将所学的翻译知识和技巧与实际的文本进行关联,帮助他们在实际的翻译任务中更好地应用所学知识和技能。

关联顺应理论与翻译教学都注重学习者的主动参与。

关联顺应理论认为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应该发挥主动性,积极寻找已学知识和新知识之间的关联,主动构建自己的学习网络。

在翻译教学中,学生也需要主动参与,积极思考和研究翻译问题,并通过不断与老师和同学的交流合作,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教师可以提供一些翻译练习和讨论活动,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发挥主动性,提升翻译技能。

关联顺应理论与翻译教学都倡导在真实情境中进行学习和教学。

关联顺应理论认为学习的上下文情境对于记忆和理解起着重要作用,学习者应该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学习。

在翻译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提供真实的翻译素材和任务,让学生在真实的情境中进行翻译练习和实践。

可以使用真实的新闻报道、商务文件等进行翻译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翻译实际应用的场景和需求。

这样不仅能够培养学生在真实情境中的翻译能力,还能增加学习的情感色彩,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关联顺应理论与翻译教学有着紧密的联系。

翻译教学可以借鉴关联顺应理论,通过关联学习、主动学习和真实情境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的翻译能力和水平。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1. 引言1.1 研究背景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推进,翻译工作变得日益复杂和重要。

在这一背景下,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研究正在不断深入和发展,为解决翻译中的语境问题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探讨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也是当前翻译学研究中的一个热点领域。

1.2 研究意义语境在翻译中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它直接影响着译文的质量和准确性。

在现代社会,随着全球化的加速发展,翻译工作变得越来越重要。

而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中的语境问题更是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理解和应用关联理论可以帮助翻译者更准确地把握源语言和目标语言之间的关系,从而更好地传达原文信息。

通过深入研究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我们可以更全面地认识和探讨翻译活动的复杂性。

这不仅对提高翻译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也对促进语言交流和文化互动有着积极的影响。

深入研究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具有重要的理论和实践意义,对于推动翻译研究的发展,促进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理解具有积极的推动作用。

2. 正文2.1 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的定义在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的定义是指将一个语言中的信息转化成另一个语言的过程。

关联理论认为语言之间存在着各种关系,而翻译则是通过这些关系将原文的意义准确传达到译文中的过程。

翻译的定义不仅仅是简单地将单词或句子转换成目标语言,更重要的是要理解原文的语境和文化内涵,以确保译文能够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需要考虑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关系,以便在翻译过程中准确传达原文的意义。

这包括词语之间的关联、句子结构的关联以及整篇文章的逻辑关系等。

只有通过理解这些关系,翻译才能做到准确、通顺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2.2 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语境在翻译中的重要性可以说是至关重要的。

语境是指一个词语、句子或段落所处的具体环境,包括文化、历史、社会背景等。

在翻译过程中,如果忽略了语境,就很容易导致歧义或误解。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翻译虽然也是通过语言实行沟通,却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它涉及到源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语言,是一种语际交流。

翻译研究着重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如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

语用学和翻译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1]。

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玆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这个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行为,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本文在概述关联理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的关系,探讨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作用,并结合实际讨论语用等效翻译等问题。

一、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一般地说,语言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码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model)。

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模式过程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2]。

依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前者指话语的字面意义,是交际者向交际对象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后者则指交际者传递该信息意图的意图。

交际者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了解交际者的意图,必须将信息实行演绎推理。

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交际者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依据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实行解码和推理,最终是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

关联理论之文学翻译应用浅究

关联理论之文学翻译应用浅究

关联理论之文学翻译应用浅究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过程。

说话人依据自己的认知语境把自己的话语信息和交际意图用某种方式表现出来,听话人则要根据说话人明示的信息和自己的认知语境提取最佳关联,经过推理明确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斯泊伯和威尔逊的学生格特(Gutt)用关联理论对翻译进行了解释。

他在1991年发表的题为《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Cognition and Context)的博士论文中指出,翻译属于语言的解释性用法,翻译就是尝试运用一种语言去表示别人用另一种语言所说或所写的内容。

因此,一方面,作为解释性用法的翻译必然要求忠实于原文。

另一方面,作为言语交际行为的翻译又要求获得话语间的最佳关联。

他认为“翻译”实际上是一种语用概念, 通过重构动态的语境,使译文读者对译本进行动态的推理,并获得最佳的相似性。

文学读本通常对语境有着更强的依赖,并且它区别于科技翻译,除了对交际和信息意图的要求之外,还对语言的表现力和语境效果有一定的期待,因而需要译者在翻译时付出更多的努力建立译文读本和译文读者的语境关联。

通过在文学翻译中运用关联理论,国内学者发现关联翻译理论对于文学翻译具有较强的解释力。

一、从关联理论视角看英汉习语的翻译习语是民族语言中的精华。

它短小精悍、寓意深刻,具有浓郁的民族文化特色。

英语习语可包括成语、谚语、俗语、俚语等,其结构既有短语、又有分句、还有句子。

了解掌握英汉习语是学习研究语言与文化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关联理论为动态灵活翻译英汉习语提供了一个新的视角,在关联翻译理论的框架下,为达到翻译的最佳交际效果,译者必须综合考虑原文作者的意图和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选择适当的翻译方法使英汉习语的译文具有最佳关联性。

在习语的翻译中,语境并不指话语交际双方外部环境的某一个部分,如某话语前后的语段、环境情况、文化因素等等,而是指交际双方关于世界的假设的一部分,即认知环境。

关联顺应理论与翻译教学

关联顺应理论与翻译教学

关联顺应理论与翻译教学引言:翻译教学是语言学习过程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目的是培养学生灵活运用语言进行翻译的能力。

而关联顺应理论是一种认知心理学理论,它指出学习者通过将新知识和已有知识进行连接,来形成更深层次的学习效果。

本文将探讨关联顺应理论与翻译教学之间的关系,分析如何运用关联顺应理论的原理来优化翻译教学实践。

一、关联顺应理论的基本原理关联顺应理论是由认知心理学家米哈利·奇克森提出的,它主要通过描述和解释个体和环境之间的相互作用,来揭示认知加工的基本规律。

该理论认为,个体通过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相联系,来形成更全面、更深刻的认知结构。

具体而言,关联顺应理论包括以下几个基本原理:1. 主体活动性原理:个体不是被动接受外部信息,而是通过自己的思考和活动,来主动进行认知加工和知识构建。

2. 适应性原理:个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会根据自身的认知结构和经验,对新知识进行适应和加工,从而形成更符合自身认知结构的知识。

4. 转移原理:个体可以将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应用到新的情境和任务中,实现认知结构的转移和重组。

上述原理构成了关联顺应理论的核心内容,揭示了个体在认知加工过程中是如何主动进行知识构建和适应的。

二、关联顺应理论在翻译教学中的应用翻译教学是培养学生翻译能力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需要掌握大量的词汇、语法和语言表达技巧,同时还需要了解不同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差异。

在这样的学习任务中,关联顺应理论提供了一种有效的认知加工模式,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适应和掌握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关联顺应理论强调了主体活动性原理,这意味着学生在翻译教学中不能只是passively receive information,而是需要积极地参与到学习过程中。

教师可以通过设计一些互动性的教学活动,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积极性,让他们参与到词汇记忆、语法操练和翻译实践中来。

可以开展词汇游戏、语法竞赛和对话演练等活动,让学生在活动中主动地运用所学的知识和技能。

从关联理论看语用翻译

从关联理论看语用翻译

从关联理论看语用翻译摘要:关联理论认为,要正确理解语言就要通过语境来寻找关联,要靠推理。

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认知和理解语言。

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具有指导作用。

依据关联理论能更好地理解原文,寻找关联,解释翻译过程中作者—译者—译文读者的三元关系,从而更好地顾及读者的认知,达到翻译中的语用等效。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用翻译;语用等效Abstract:Relevance to make theory holds that the proper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needs to find out relevance through context and inference. Pragmatic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 can be achieved on the premises of the understanding of language. Relevance theory has become a guidance to pragmatic translation. The study onpragmatic translation from the viewpoint of relevance theory can make us comprehend source language better, find out relevance and illustrate the trivalent translation progress, which involves the writer of source language, translator and readers of target language. In this way the translator can identify well with thereaders‘ cognition of target language so as to achieve the goal of pragmatic equivalence in translation.Key words:relevance theory; pragmatic translation; pragmatic equivalence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字幕翻译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语言间的解释和应用。

根据最佳关联原则,译者正确理解源语言的基础上,对目标语受众的认知环境做出适当的判断和估计,并采取适当的翻译策略,使目标与读者能够理解原作者的意图。

关联理论对字幕翻译具有很强的解释力,易于理解和遵循。

标签:关联理论;字幕翻译;最佳关联一、理论基础1.1 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1980年代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一种语言和交际的解释理论,其核心问题是交际和认知。

Sperber和Wilson认为“人类大脑相互交流机制的关键是推理能力”。

关联理论认为,话语交流的成功取决于两个条件。

首先是沟通者之间的相互理解。

第二个是认知模型的相关性。

交流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交流的相关性,包括说话者的表达方式和听者的推理方式。

演讲者通过明确的行动表达其意图,这为听众提供了必要的推理基础。

然后,听众根据讲话者的言行举止进行推理。

关联理论的核心内容是关联原理。

人类的交流趋势是期望最大的关联性。

1.2 关联理论的翻译观1991年,古特(Gutt)出版了《翻译与关联:认知与语境》一书,在翻译领域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古特率先将关联理论应用到翻译研究中,指出翻译是一种言语交际活动,是与大脑机制密切相关的推理过程。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看,翻译是一个从表意到推理的过程,译者在其中扮演着双重角色。

在阅读源文本时,译者应根据认知语境推断作者的明确交往行为,以找到相关性。

当译者以目标语言复制源文本时,他将成为交流者。

他需要根据目标读者的上下文来表达从源文本推断给目标读者的相关信息,以便读者能够以最少的推理工作获得最大的相关性。

这两个过程基于相关性原理,而译者是信息传递的转发器。

他应根据原作者的意图和目标读者的期望进行选择,以达到成功的交流效果。

二、关联理论对字幕翻译的影响字幕翻译是将字符的对话和必要的视觉信息翻译成目标语言在屏幕下方重叠的文本,同时保留原始声音。

字幕翻译一直被认为是复杂的翻译過程,因为许多人为的因素都会影响字幕翻译。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浅议论文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浅议论文

关联理论框架下的翻译浅议论文论文关键词:关联翻译交际语境效果论文摘要: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语用理论,强调了语境效果及推理模式;翻译是一个对语言进行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二者都是对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进行研究。

因此,在关联理论的框架下对翻译这一交际过程进行研究,能够全面、科学地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

1引言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的关联理论是在H。

P。

Grice的交际理论与会话含意理论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他们合着的《关联性:交际与认知》一书中对其有很精辟的阐述。

关联理论作为认知语言学一个理论给西方语用学界带来了极大影响。

它将关注的核心投到人类交际与话语理解方面,其影响力已超出了语用学领域,延伸到翻译领域。

因为自然语言中的每个话语都可以有多种理解,要正确的理解自然语言,就必须通过语境来寻找信息的关联,然后根据话语和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

而翻译中为达到语用等效,其前提正是正确地理解自然语言。

因此,关联理论就成为可以指导翻译的语用翻译理论。

2关联理论Sperber和Wilson主张用“关联原则”来解释人类的交际。

他们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是因为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即“关联”。

关联由两个因素决定:语境效果和心智努力。

人类认知活动的目标就是在认知过程中力图以最小的心智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为了达到这个目标,人们必须把注意力集中于最为“关联”的信息,以获取信息和语境的最佳关联。

最佳关联是指在话语理解时以一定的心智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交际是否成功关键在于人对事物之间的联系或关联的认识。

人类在认知过程中往往以最大关联为取向,但在实际交际过程中我们只能期待产生一个最佳关联,即听者在理解话语时用最小的认知努力获得足够的语境效果,并以交际为取向。

关联理论认为语境是一个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话语而存在于人们大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所以关联理论的语境不限于现实环境中的情景或话语本身的语境,交际中的语境不是固定不变的,而是动态的。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23卷第3期 2010年6月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 Journal ofHUBEI Correspondence University V01.23.NO-3 

Jun.20lO 

从认知角度看关联理论与翻译 相春艳 (滨州学院外语系,山东滨州256600) 

【摘要J DanSperber和DeidreWilson提出了关联理论,它是建立在人类认知理论基础上的,它的使命虽然不 是解释翻译,但对翻译的启示却是非常重要的。本文结合关联理论的原理,从认知的角度阐述了关联理论对翻译的 几点启示。 【关键词l关联理论;认知;语境;最佳关联 【中图分类号l G642.0 I文献标识码J A doi:10.3969 ̄.issn.1671-5918.2010.03.060 一、关联理论 , 人类认知的基本事实之一,是人类只对那些具有足够关联 性的现象给予关注、表达和处理。就语言交际而论,言者通过 话语行为表示他所提供的信息与听者有某种关联,即话语信息 会与听者现有的关于世界的假设发生某种相互作用。而认知 科学也告诉我们,人们认知事物时总是遵循一个基本规律,即以 相关的认知环境为出发点,来认知新事物,增加新信息。Sperber 和Wilson据此提出了关联理论。关联理论认为人类的认知活 动总是力图花最少的力气去获得最大的认知效果。因此需要 把注意力集中在最相关的信息上。所谓“相关”者,指的是新旧 信息组合在一起,构成推理的前提,以获得更多新信息。Sperber 和Wilson把交际过程解释为示意——推理通讯的过程。说 话人示意,而听话人则推理。但大家必须遵守相关原则。听者 要取得最大限度的相关,就必须选择最合适的语境。Sperber和 Wilson称之为认知环境。这是因为人们虽处在同样的外部环 境中交际,他们的感知能力、推理能力和信息提取能力仍是不 同的,所以建立的心理表征也会有所不同,这都与认知有关。 二、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一)提供译文最佳语境效果 关联理论寻求翻译中信息与语境的“最佳关联”,而“最佳 关联性来自最好的语境效果;人们对话语和语境假设的思辨、 推理越成功,话语的内在关联就越清楚:这样,人们在思辨和推 理过程中无须付出太多的努力,就能取得好的语境效果,从而 正确理解话语,使交际获得成功”(何自然,1997:139)。关联理 论的倡导者Dan Sperber和Deirdre Wilson也特别强调语境效 果在关联论中的重要作用,他们认为“The notion ofa contextual effect is essential to a characterization ofrelevance.We want to ar- gue that having contextual effect is a necessary condition for rele- vance,and that other things being equal,the greater the contextual effects,the greater the relevance.” (S&W 1995:ll9) 可见,语境效果是“形成关联性特征的一个必要条件”,并 且,“语境效果越好,关联性就越强”。因此,在翻译中译文能否 成为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成为翻译能否成功的一个重要条 件。要做到这一点,译者应对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作出正确的 假设,充分考虑译语环境下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将自己从原 【文章编号】1671-5918(2010)03-O1 19-02 【本刊网址J http://www.hbxb.net 

文中的建构的心理认知图式选用恰当的译文形式准确转达给 译文读者,并按此对原文隐于明示之后的暗含意义进行斟酌和 推理,以消除歧义,充实命题,在译文中营造译文读者所需的语 境效果,与读者达成最大程度的认知互明。 1.化暗含意图为明示信息,实现译文最佳关联 人们在语言交际过程中,实际包含有明说和暗含两种意义, 明说表达一种信息意图,即只限于提供交际内容的意图,听话 人可以从中获得语境假设,而暗含则是传达一种交际意图,即 让听话人明白说话人有一个传递信息意图的意图。因此,关联 论认为在言语交际中,任何人的话语都有明说和暗含两个意 义,语言交际的双方不但要了解对方的明说,更要互明对方的 暗含,这样才能了解对方的交际意图,实现交际目的。 因此,在翻译的过程中,译者常常面临原文明示信息与暗 含意义之间的思辨和推理,即要从原文明示手段提供的信息中 推断出原作者暗含的交际意图和相关功能,得出自己正确的语 境假设,继而在译文中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将原文隐于 明示之后的暗含意义采用强当的译文形式予以明说,为译文读 者提供最充分的语境效果,尽可能明白无误地表达原文。 例:各级预算都要量入为出,一是吃饭,二是建设。 ・原文的明示信息提供了一个推理的认知环境。那么,“吃 饭”与“建设”、“预算”有什么关联?译者首先必须对此作出语 境假设,并根据语境加工出种种语境暗含(contextual implica- ture),找出相互间的最佳关联,例如,至少可以得出如下几种假 设 吃饭是指人们的一日三餐,即“to have meals”; 吃饭与建设相提并论,是指饮食行业“catering”; 作预算提到吃饭,并且与建设相提并论,是指基本生计 “subsistence”; ……‘ 

语境暗含经过推理还可得出更多语境效果,但根据关联论 

的“交际原则”,能与“预算”达成最佳关联的语境效果只能是第 三种,因而暗含意义明朗化,译文中即可化为明说: In preparing their budgets,governments at all levels should make sure that they can make bOm ends meet and that budgeted expenditures cover both subsistence and development costs. 当然,汉语“吃饭”这一表达的文化内涵和异域色彩已丧 

作者简介:相春艳(198l一),女,滨州学院外语系教师,研究方向:翻译理论与实践研究和英语教学研究。 

ll9 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0)第23卷第3期 失,原文语言形式无存,但暗含意义已经明确,表达上顺从了译 文习惯,理解上不会再有任何困难。 可见,只要在译文中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环境,对导 致“文化缺损”的原文明示信息推敲其暗含,然后在译文中采用 相应的语言手段予以明示,就能给译文读者提供充分的语境效 果而达成最佳关联。 2.抽象概括主要信息,突出原文交际意图 由于原语与译语读者认知环境上必然存在着差异,原文的 信息意图不可能在译文中完全再现,特别是对原文的文体风格 和句型结构方面的差异,译文只能根据原作的交际意图和译文 读者的期待,用蕴含异域文化本身的表达方式来取代原语文化 身份的表达方式,取“义”而舍“行”,将原文表达交际意图的主 要信息予以明确表达,不然难以达到读者与译文的最佳关联。 因此,古特建议,译者应从原文中提取“与该语篇产生最佳关联 的信息”,也就是“语篇中最有实际意义的成分”,因为“不是所 有的原文信息都能产生语境效果”。因此,对原文信息的取舍 过程中,为提供最佳关联,避免读者付出不必要的努力,只能在 译文中突出表达与原文交际意图有关的主要信息,因而对原文 形式和内容的增、删、改在所难免。‘ 例:顶饰塑花,加上清漆木制桌椅和朦胧的隔间玻璃,古色 古香。茶台中央静立一古筝,格外引人注目:包间里则壁挂琵 琶。这里有色彩斑斓、做工考究的各式茶具。茶艺小姐的冲 泡手法也很地道。筝艺小姐娴熟地弹奏着“高山流水”、“渔舟 唱晚”等中国名曲,余音萦绕,在茶香之外更增加一番心思。 Varnished tables and chairs,lovely flower decorations and dimglasslendthisteahouseaclassicflavor.Azheng(anancient plucked instrument with 2 1 or 20 strings)is displayed on a tea stand,andpipafaplucked stringinstrumentwith afreRedfinger- board)hangonthewalls.Azhengplayerplaysavarietyoffamous Chinese music,evoking images oflofty mountains and flowing ri- vers,andchantsheardfromafishingboat returninghomeatdusk. This teahouse provides various colored and delicately made tea 参考文献: sets as well as ceremonies. 为达最佳语境效果,译文该增则增(“古筝”、“琵琶”),该减 则减(原文加底线部分),该改变形式则改变形式(“高山流水” “渔舟晚唱”),并按逻辑层次对原文语序作了相应调整(译文末 句),这就顾及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能力,为达成与译文的最佳关 联提供了充分的语境效果。 (二)译者意图应与读者期待相吻合 关联论认为,要成功地实现翻译目的,就必须“让交际者发 出的信息意图能被读者识别”。而在翻译过程中,这一“交际 者 就是 译者 ,即“明示交际者”,他的责任就是 让读者识别 他的信息意图”以及“避免翻译中的误解和其他交际障碍”。因 此,它必须清楚“应该采取的交际方式”以及 翻译中意欲合理 传递的内容”,而其他决定因素在于“着眼于的语读者的认知环 境 。因此,古特提出译者应该“使意图与期待相吻合”就是说 译者的交际意图应取决于读者对译文的期待。可见,作为译 者,他必须明确他的翻译意图并使它符合读者的期待,必须考 虑信息内容与语言形式的关系而做出正确取舍,而能否实现意 图与读者期待相吻合的关键就在于“语境效果”和“读者理解所 付出的努力大小”。根据关联理论的“最小最大”原则,为读者 提供译文语境的“最佳关联”是他的首要选择,因而在原文内容 的取舍和译文行文布局上他必须充分考虑译文读者的认知,选 用恰当的语言形式来“建构他的信息意图”,决定“应该采用的 交际方式”和“翻译意欲合理传递的内容”,以“确保他的意图与 读者的期待一致”。 三、结论 综上所述,关联论对翻译的指导作用不言而喻,效果也十 分明显。特别重要的是,关联论不把翻译看成是原语与译语之 间的直接交流而是充分强调译者在翻译中的重要作用,这就意 味着,关联论在翻译中追求的并非原语与译语间的直接关联, 而是原作者.译者一读者之间互为关联的三元关系。在翻译过 程中,“译者在顾及译文读者具体语境背景前提下,以‘寻求最 佳关联’作为翻译的指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译者在三元关系 中的作用至关重要,这也是关联论对翻译的又一重大启示。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