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推进,汉英口译成为国际交流的重要桥梁。
在口译过程中,隐喻因其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语言艺术性,常成为翻译的难点。
关联理论为口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它强调语境、认知和交际的关联性,对隐喻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二、关联理论简述关联理论是由Sperber和Wilson提出的认知语言学理论,认为语言交际是一个认知过程,需要结合语境寻求最佳的关联性。
在翻译中,关联理论强调原文与译文之间的认知联系,以及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推理和解释作用。
这一理论对于口译中的隐喻翻译具有重要指导意义。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和思维方式上存在差异,导致两种语言中的隐喻存在差异。
汉语中的隐喻往往具有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意象,而英语中的隐喻则更注重逻辑性和抽象性。
因此,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两种语言的差异,寻求恰当的翻译策略。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一)文化背景的关联性在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翻译需要充分考虑文化背景的差异。
译者应通过了解两种文化的背景知识,寻求文化背景之间的关联性,以便更准确地翻译隐喻。
例如,汉语中的“龙”往往象征着吉祥、尊贵,而在英语中,“dragon”则可能被理解为凶猛的生物。
因此,在翻译时需要结合文化背景进行解释和转换。
(二)语境信息的关联性语境信息是理解隐喻的关键。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信息,寻找最佳关联性,准确理解并翻译隐喻。
例如,在政治演讲中,“春风化雨”可以翻译为“t o bring about change gently and effectively”,通过解释语境信息,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含义。
(三)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汉英口译中,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是一种有效的隐喻翻译策略。
直译可以保留原隐喻的形式和结构,而意译则可以根据语境进行解释和转换。
关联翻译理论简介

关联翻译理论简介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介绍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发展历程及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
关联翻译理论是一种新兴的翻译理论,它基于认知语言学的关联理论,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语境解读。
本文将首先概述关联翻译理论的核心观点,包括翻译的本质、翻译过程的理解以及翻译标准的界定。
随后,本文将回顾关联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从其理论渊源到其在翻译研究领域的应用和发展。
本文将探讨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包括翻译策略的选择、翻译质量的评估等方面,以期为读者提供一个全面而深入的关联翻译理论介绍。
二、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关联翻译理论是一种基于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的翻译理论,它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交际意图的传达。
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认知环境:认知环境是关联理论中的一个核心概念,指的是个体在理解语言时所依赖的一系列假设、信念和记忆。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和读者的认知环境对翻译的理解和接受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译者需要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寻找与原文最相关的解释,以便在译文中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
最佳关联:最佳关联是关联理论中的一个核心原则,指的是在特定的认知环境中,以最少的认知努力获得最大的语境效果。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寻找原文与译文之间的最佳关联,以便在译文中以最合适的方式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
明示与推理:明示和推理是关联理论的两个重要概念。
明示指的是说话者通过语言符号向听话者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推理则是听话者根据说话者提供的信息和自己的认知环境,推断出说话者的交际意图。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理解原文的明示信息,并通过推理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找到与原文最相关的解释,以便在译文中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
翻译的双重性: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双重性的认知活动。
一方面,译者需要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寻找与原文最相关的解释,理解原文的交际意图;另一方面,译者还需要在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寻找与译文最相关的表达方式,以便在译文中准确地传达出原文的交际意图。
关联翻译理论

"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翻译理论是一种翻译学中的方法,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语言转换,而是语言和文化之间的关联。
它强调翻译在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之间的关系,并要求翻译者考虑该关系对翻译结果的影响。
这种理论认为,翻译不仅仅是单纯的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一种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之间的交流过程。
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到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关联翻译理论还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文字的转换,而是一种语言、文化和历史的交流。
翻译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和历史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同时,翻译者也需要考虑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使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因此,关联翻译理论强调了翻译的复杂性,并要求翻译者具有较高的语言、文化和历史知识水平。
关联翻译理论的另一个重要观点是翻译的目的。
它认为翻译的目的不仅仅是把一种语言翻译成另一种语言,而是使得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之间的交流更加顺畅。
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同时使翻译结果在读者中产生合适的影响。
关联翻译理论还强调了翻译的文化性,即翻译是一种文化交流的过程。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把原文的语言翻译成目标语言,而是把原文的文化内涵转换成目标语言的文化内涵。
因此,翻译者需要具有较高的文化水平,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文化内涵。
关联翻译理论还提出了翻译的多样性。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单一的文字转换,而是一种多样的文化交流过程。
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同时,翻译者也需要考虑语言表达方式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使用适当的表达方式。
关联翻译理论还强调了翻译的功能性。
它认为,翻译不仅仅是一种语言转换,而是一种信息传递的过程。
因此,翻译者需要考虑语言、文化和历史背景的差异,以便在翻译过程中保留原文的意义和文化内涵。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研究

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的研究一、引言二、关联翻译理论的概念和特点关联翻译理论是由美国语言学家尼达·基特斯堡提出的。
该理论认为,翻译是一种有机的、动态的、交互的过程,翻译的结果不仅仅是对原文的简单转换,而是对原文所传达的意义的再现。
在关联翻译理论中,重点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符号关联性和语言的交际性。
关联翻译理论的本质是以“关联”为中心,强调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意义,而不是简单地进行文字的转换。
关联翻译理论的特点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强调了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意义。
注重了翻译过程中的符号关联性,强调了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关联性。
强调了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交流。
1. 语言关联性在英汉翻译中的体现在英汉翻译过程中,语言之间存在着一定的关联性。
关联翻译理论明确指出了翻译过程中的符号关联性,即译文和原文之间的关系。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重视语言之间的关联性,把握好原文和译文之间的对应关系,避免简单机械地进行文字转换。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考虑句子结构、词语之间的联系、修辞手法等方面的关联性,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意义。
2. 翻译的交际性关联翻译理论中强调了翻译是一种交际活动,其目的是为了实现跨语言和跨文化的信息交流。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注重翻译的交际性,考虑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文化背景,尽可能使译文更加贴近受众的语言习惯和情感需求。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考虑读者对译文所传达的意义的理解程度,对译文进行适当的调整和优化,以便更好地满足读者的阅读需求。
3. 翻译目的是为了传达意义关联翻译理论认为,翻译的目的是为了传达意义。
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原文的意义和情感,并且努力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表达方式和意义传达。
在英汉翻译中,翻译者需要通过转述、概括、归纳等方法,使译文更加贴近原文的意义,保持原文的情感和风格。
四、关联翻译理论在英汉翻译中的启示1. 加强语言学习在英汉翻译实践中,翻译者需要加强语言学习,提高自己的语言能力和语言认知水平,以便更好地理解和把握原文的意义和情感,使译文更加准确、清晰地传达原文的信息。
关联翻译理论案例分析框架

关联翻译理论案例分析框架1、关联翻译理论简介翻译是一种特殊形式的交际活动。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种特殊的明示—推理过程。
其特殊性在于,翻译活动涉及两种不同的语言和文化,且包括原文作者、译者、译文读者三部分。
一方面,译者必须根据自己已有的知识推断出原文作者通过原作想要表达的意思;另一方面,译者又必须将他对原文的理解传达给译文读者,使得译文读者能够从译文中推理出相同或相似的信息。
“欲使交际成功,关键的问题便是听者如何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可以利用的全部假设里面设法选出切合实际的,言者试图传达的那些假设”。
这说明翻译成功的好坏,前提是译者必须熟练运用两种不同的语言,准确得出原作的意图并用恰当的话语传达给译者。
Gutt提出最佳关联性,关联性的强弱取决于处理努力和语境效果。
处理努力越小,语境效果越大,则关联性越强。
听者需要的并不是最大的关联性(即以最小的处理努力得到最大的语境效果),而是最佳关联性(optimal relevance)。
2、国内关联翻译理论发展概况本文在中国知网上以“关联翻译理论”为关键词对所有期刊进行检索,根据约20年内期刊数量走势图将关联翻译理论在国内的发展概况大致划分为三个阶段:1994-2003(萌芽期),2003-2012(增长期),2012-2018(稳定期)。
并从中筛选出核心期刊,就部分具有代表性的学者的观点进行详细阐述。
2.1萌芽期关联翻译理论早期由林克难等学者引入国内,林克难(1994)在其《关联翻译理论简介》中认为其立论基础是翻译是一个推理过程,并以狄更斯《艰难时世》中开头的翻译为例,提出尽管直译往往会使读者付出较多的努力,但也相应的能取得足够的语境效果。
而赵彦春(1999)发表的《关联理论对翻译的解释力》则引起更多学者对这一理论的重视。
赵认为,将翻译看作一个对原语进行阐释的动态的明示一推理过程,为翻译提供了一个大的统一的理论框架,创新性的提出了翻译理论模式,一价译元和二价译元推理模式。
翻译关联理论

翻译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一种心理学理论,旨在解释记忆中的关联和识别模式。
它认为记忆中的信息存储和检索是通过关联的方式进行的。
该理论由心理学家埃尔南·艾宾豪斯于1920年代提出,并在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得到了广泛发展和应用。
关联理论认为,记忆是通过对已有知识和经验的关联来构建的。
当我们学习新的知识或经历新的事物时,我们会将其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形成新的关联和学习效果。
这种关联可以是相似性,即我们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信息进行对比,找到它们之间的共同点和特征。
例如,当我们学习一种新的语言时,我们会将新单词与已知的单词进行比较,通过找到它们之间的相似之处来加深记忆。
这种相似性的关联可以帮助我们更好地将新的信息与已有的知识融合在一起。
关联理论还指出,记忆中的关联可以是因果关系。
当我们经历一系列事件时,我们会根据它们之间的因果关系来进行记忆存储和检索。
例如,当我们看到一只猫在逃跑时,我们会记住它逃跑的原因,例如有人追赶它或者有什么东西吓它。
这种因果关系的记忆可以帮助我们理解事物之间的联系,并在以后的学习和决策中使用。
关联理论还涉及到记忆中的提示效应。
根据艾宾豪斯的研究,当我们试图回忆一段信息时,我们会受到与该信息相关的提示的影响。
这些提示可以是语境、情景或其他与信息有关的因素。
通过提供适当的提示,我们可以更好地进行信息的记忆与检索。
例如,当我们试图回忆某个地方的名称时,回忆起与该地方相关的其他信息,如其位置、特征或与之相关的人或事件,可以帮助我们更快地找回该名称。
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应用是教育领域。
教育者可以根据这一理论来设计教学方法和课程内容,以便更好地帮助学生学习和记忆。
例如,通过将新的知识与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进行联系,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和记忆新的概念。
此外,教师还可以利用关联理论中的提示效应来设计相应的复习方法,以提高学生的记忆和理解能力。
总而言之,关联理论是一种解释记忆中关联和识别模式的心理学理论。
浅谈关联翻译理论及英汉关联翻译实践

浅谈关联翻译理论及英汉关联翻译实践翻译出现在两种及以上语言环境之间,其作用在于對两种不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以实现各类语言信息的相互传递,同时也是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
根据翻译,我们能够读到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言论和观点,翻译将地理、文化、观念完全不同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种跨地域的关联,这也是翻译的一大魅力所在。
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成为关联理论最初的雏形,关联理论也逐渐成为翻译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和依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或方法论。
本文重点探讨了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理论的内涵,通过进一步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剖析关联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再对英汉翻译的实践进行简要的讨论。
标签:翻译理论;关联翻译;归化性;异化性;翻译实践一、引言翻译是一种介于两种及以上语言之间的重要交际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完成语际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互换行为。
翻译研究则是对翻译者(以下简称“译者”)准确解读原文以及使用新语言构建译文的一种探索和场景再现,其重点研究对象主要为“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包括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模因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等在内的诸多翻译学理论都先后被提出并已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之中。
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和探讨翻译学中的“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影响,以及它对英汉翻译的指导实践。
根据格莱斯的语用学相关原则和斯珀伯等学者提出的关联理论,格特(Gutt)将翻译理论和关联理论充分地有机结合到一起,进而形成了一个和谐一致的翻译理论体系,这就是今天闻名遐迩的关联翻译理论学说。
作为一种被全世界都普遍认可的新兴理论,关联翻译理论在自身理论的发展以及它同翻译实践之间的完美结合,尤其在翻译实践的应用方面都尚有较大的探讨空间。
据此,本文拟对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对翻译实践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重点探讨。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理论的基础是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该理论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认知语言学界和哲学界的强烈反响,社会各界对该理论的研究和讨论又进一步促进了关联理论的深化,加快并拓宽了该理论的应用。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

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回顾与展望一、本文概述本文旨在回顾并展望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发展历程与未来趋势。
关联翻译理论,作为一种重要的翻译理论,自其诞生以来就在翻译学领域引起了广泛的关注与讨论。
该理论以认知语言学和关联理论为基础,强调翻译过程中的认知推理和语境关联,为翻译实践和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和方法。
本文首先将对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概念和研究背景进行介绍,梳理其发展历程和主要观点。
接着,将分析关联翻译理论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探讨其在实际操作中的优势和局限。
本文还将对关联翻译理论在学术界的影响进行评价,指出其在推动翻译学研究发展方面的重要作用。
本文将对关联翻译理论研究的未来趋势进行展望,提出可能的研究方向和挑战,以期为未来翻译学领域的研究提供参考和借鉴。
二、关联翻译理论的发展历程关联翻译理论自诞生以来,已经经历了多年的发展和演变,逐渐从一种新兴的理论视角转变为翻译研究领域内的重要理论框架。
其发展历程可以分为几个关键阶段。
在初期阶段,关联理论主要借鉴了认知语言学和语用学的相关理论,特别是斯珀伯和威尔逊的关联理论。
该理论强调了翻译过程中的认知过程和语境的重要性,认为翻译是一种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这一阶段,关联翻译理论主要关注翻译的本质和过程,试图通过关联理论来解释翻译现象。
随着研究的深入,关联翻译理论逐渐从对翻译本质和过程的探讨转向了对翻译策略和方法的研究。
学者们开始关注如何在关联理论的指导下进行翻译实践,如何选择合适的翻译策略和方法来实现最佳关联。
这一阶段的研究不仅丰富了关联翻译理论的内容,也为其在翻译实践中的应用提供了有力支持。
近年来,关联翻译理论的研究进一步拓展,开始关注翻译的文化、社会和心理等方面。
学者们开始探讨翻译在文化交流中的作用,以及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和创造性。
这些研究不仅深化了我们对关联翻译理论的理解,也为其在更广泛的领域内的应用提供了可能。
展望未来,关联翻译理论仍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随着翻译研究的不断深入和多元化,关联翻译理论需要进一步拓展其研究范围,探索更多的翻译现象和问题。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 英译汉如: • 例2: On the road leading from central Europe to the Adriatic coast lies a small Slovenian town of Postojna. Its subterranean world holds some of Europe's most magnificent underground galleries. Time losses all meanings in the formation of these underground wonders Dripstones, stalactites in different shapes — columns pillars and translucent curtains conjure up unforgettable images—Postojna Cave.
Example 1:
春晓
唐·孟浩然
春眠不觉晓, 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 花落知多少。
• 这是一首惜春诗。描绘 了雨后春天早晨的景色 ,表现了春天里诗人内 心的喜悦而后惋惜的心 情。
•
• • • •
• • • • •
译文一:
A Spring Morning
I awake light hearted this morning of spring. Everywhere, round me the singing of birds. But now I remember the night, the storm. And I wonder how many blossom were broken. (丁序周译) 译文二 : A Spring Morning Late! This spring morning as I awake, I know all around me the birds are crying, The storm last night, I sensed the fury. How many, I wonder, are fallen, poor dear flowers! (翁显良译)
Relevance–theoretic Translation Theory
关联翻译理论
Content
Origin of Relavance Theory of Translation Representative Person Translation Practice
Contributions and Limitations
Translation Practice
Practice of Relevance–theoretic Translation Theory refers to some field, such as tourism, davertisement , literature and so on.
Tourism Translation
• 汉译英如: • 例1:这里三千座奇峰拔地而起,形态各异,有 的似玉柱神鞭,立地顶天;有的像铜墙铁壁, 巍然屹立;有的如晃板垒卵,摇摇欲坠;有的 若盆景古董,玲珑剔透……神奇而又真实,迷 离而又实在,不是艺术创造胜似艺术创造,令 人叹为观止。
•3000 crags rise in various shapes—pillars, columns, walls, shaky egg stacks and p o tted l a nd sc ap es . .. — co nju ring u p unforgettably fantastic images. (贾文波,汉英时文翻译,2000)
关联程度的强弱取决于两个因素之间的关系, 即所获得的语境效果(contextual effect)和处理 话语时所付出的努力(processing effort)。 •在同等条件下,语境效果越大,关联性越强。 •在同等条件下,处理努力越小,关联性越强。
Example :
• I have met a former classmate by the name of John Smith whom I had not seen for many years. I want to share the information with a friend of mine who had been a classmate of John’s together with me. I say to my friend: • I met John Smith today. • My friend would find it difficult to was referring to, because John Smith is very common. In this situation I could increase the relevance of my utterance by saying like: • Do you remember John Smith, the fellow we used to tease way back in our school days? I met him today.(Gutt,2004)
Relevance Theory
• Relevance Theory is, roughly, the theory that the aim of an interpreter is to find an interpretation of the speaker's meaning that satisfies the presumption of optimal relevance. An input is relevant to an individual when it connects with available contextual assumptions to yield positive cognitive effects.
• 最佳关联原则是关联翻译理论总的指导原则。 •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为达到最佳翻译效果,译者 负有双重推理的责任。 • 首先,译者必须体会出原文作者的意图,即他试 图传达给读者哪些语境假设,同时译者还必须考 虑、了解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对译文进行最佳 关联性的取舍,为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译者 根据认知努力和语境效果采取合适的翻译策略和 方法,使翻译这种言语交际行为取得成功。
从另一方面说,语言交际过程是一个明示— —推理的过程(ostensive——inferential process),明示和推理是交际行为的两个方 面。 从说话人的角度而言,交际是说话人用明白 无误的话语,表达自己的意图;而从听话人 的角度看,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即根据话 语信息和语境从说话人明示的信息中,推断 出说话人的交际意图。
• Giro 一词的词典意义为转账支票, 但该词经常和 “unemployed”, “gypsies”, “scroungers”, “handout” , “meths”等词连用。实际上giro 的意思已经发生转变 ,在英国英语中表示失业或收入补贴的支票而非富人 所用的转账支票。原文中giro一词暗含了舅舅靠救济 过活的贫困状态,这样才能突出主人公行为的荒唐。 根据关联翻译理论,译者在解读文本时,理解文本的 隐含意义,转账支票应译为“救济单”。
• 译文三:
• • • • Spring Morning This spring morning in bed I’m lying, Not to awake till birds are crying. After one night of wind and showers, How many are the fallen flowers. (许渊冲译)
Origin of The Theory
——Relevance Theory
• Relevance Theory was put forward by Dan Sperber and Deirdre Wilson, and was showed i n t h e b o o k R e l e v a n c e :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for the first time in 1986.
• Translation is an act of communication rather than a text genre. • Translation is communication between translator and target audience.
(Gutt, 2004)
• 翻译是一个译者对原语进行阐释的明示—推理的 动态过程。 • 翻译是与大脑机制(brain mechanisms)密切联 系的推理过程,而不是语段本身或语段产生的过 程。 • 翻译不仅涉及语码,更重要的是根据动态的语境 进行动态的推理,而推理所依据的就是关联性。 • 在对源语理解和翻译的过程中,人们对语码的选 择所依赖的也是关联性。
• So, to be consistent with the principle of relevance, an utterance must achieve adequate contextual effects and put the hearer to no unjustifiable effort in achieving them.
Main Works
•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1991).
• Relevance Theory:
Guide to Successful Communication in Translation (1992).
Gutt’s Views of Translation
• Sperber和Wilson认为,语言交际是这样的 一个过程:由负责接受语言刺激信号的单 元接收外界语言信号,然后把它们传输到 中心系统,由中心系统进行运算和破译。 • 交际不仅涉及编码、转换和解码过程,更 关键的是推理过程。话语的语义内容是静 态的,而解释、推理的语境是动态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