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既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翻译虽然也是通过语言实行沟通,却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它涉及到源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语言,是一种语际交流。
翻译研究着重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如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
语用学和翻译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1]。
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借鉴语用学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玆elevance:CommunicationandCognition),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这个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语言交际的话语解释原则。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活动,能够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行为,从而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本文在概述关联理论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的关系,探讨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指导作用,并结合实际讨论语用等效翻译等问题。
一、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一般地说,语言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码模式(codemodel)和推理模式(inferentialmodel)。
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模式过程则附属于认知—推理过程[2]。
依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前者指话语的字面意义,是交际者向交际对象传递某种信息的意图,后者则指交际者传递该信息意图的意图。
交际者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了解交际者的意图,必须将信息实行演绎推理。
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交际者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依据该话语提供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实行解码和推理,最终是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翻译是将一种语言的信息转化成另一种语言的过程。
在翻译过程中,语境问题是一个重要的考虑因素。
关联理论视角提供了一种理论框架,可用于解释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关联理论视角强调语言的使用是基于某种特定的语境。
语境包括文化、社会、历史等方面的背景知识。
在翻译中,理解源文本的语境对于准确传达信息至关重要。
翻译者必须全面了解源文本的语境才能准确地选择目标语言的词汇和短语。
在翻译中,语境问题可能出现在词汇选择上。
不同语言拥有不同的词汇体系和文化内涵。
翻译者必须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来选择合适的词汇。
英语中的“breeze”可以翻译成中文的“微风”或者“凉风”,具体的选择取决于目标语言的语境。
语法结构也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在一些语言中,动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可能与其他语言不同。
翻译者必须根据目标语言的语法习惯和语境来调整句子结构。
英语中说“Tom bought a car”,而中文中通常说“汤姆买了一辆车”。
翻译者必须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将动词放在正确的位置。
表达方式也会受到语境的影响。
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表达方式和修辞手法。
翻译者必须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来进行调整。
在英语中,可以使用“break a leg”来表示祝福,而在中文中,通常使用“祝你好运”来传达同样的意思。
翻译者必须根据目标语言的语境选择合适的表达方式。
在翻译中,语境问题是容易被忽视的。
忽视语境可能导致信息的误解或失真。
翻译者必须全面了解源文本的语境,并将其合理地应用于目标语言中。
只有这样,才能准确地传达源文本中的信息。
浅谈关联翻译理论及英汉关联翻译实践

浅谈关联翻译理论及英汉关联翻译实践翻译出现在两种及以上语言环境之间,其作用在于對两种不同语言进行有效的转化,以实现各类语言信息的相互传递,同时也是对不同地域文化的相互传播和交流的重要工具之一。
根据翻译,我们能够读到来自不同地域和民族的言论和观点,翻译将地理、文化、观念完全不同的人们联系在一起,在全世界范围内建立起一种跨地域的关联,这也是翻译的一大魅力所在。
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成为关联理论最初的雏形,关联理论也逐渐成为翻译时我们不得不考虑和依赖的一个重要的理论基础或方法论。
本文重点探讨了关联理论及关联翻译理论的内涵,通过进一步探讨相应的翻译策略,剖析关联理论与翻译实践的关系,再对英汉翻译的实践进行简要的讨论。
标签:翻译理论;关联翻译;归化性;异化性;翻译实践一、引言翻译是一种介于两种及以上语言之间的重要交际活动,其主要内容是完成语际信息的相互交流和互换行为。
翻译研究则是对翻译者(以下简称“译者”)准确解读原文以及使用新语言构建译文的一种探索和场景再现,其重点研究对象主要为“语言理解”和“语言表达”这两个方面的内容。
近年来,包括合作原则、礼貌原则、模因论和言语行为理论等在内的诸多翻译学理论都先后被提出并已广泛应用于文学翻译研究之中。
今天我们重点来研究和探讨翻译学中的“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影响,以及它对英汉翻译的指导实践。
根据格莱斯的语用学相关原则和斯珀伯等学者提出的关联理论,格特(Gutt)将翻译理论和关联理论充分地有机结合到一起,进而形成了一个和谐一致的翻译理论体系,这就是今天闻名遐迩的关联翻译理论学说。
作为一种被全世界都普遍认可的新兴理论,关联翻译理论在自身理论的发展以及它同翻译实践之间的完美结合,尤其在翻译实践的应用方面都尚有较大的探讨空间。
据此,本文拟对关联翻译理论的基本内涵,以及该理论指导下的翻译策略和对翻译实践的应用等方面进行重点探讨。
二、关联理论的基本内涵及关联翻译理论关联理论的基础是格莱斯的会话含意理论,该理论一经问世便引起了西方语言学界、认知语言学界和哲学界的强烈反响,社会各界对该理论的研究和讨论又进一步促进了关联理论的深化,加快并拓宽了该理论的应用。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尤其对于汉英口译而言,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语境差异,翻译过程中常常会遇到各种挑战。
其中,模糊语的使用在汉英口译中尤为常见,其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直接影响到交流的效果。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语言交际中的认知过程。
该理论认为,交际是一个认知推理过程,交际者的目的是使自己的话语与听话人的认知环境相关联,以实现交际意图。
在口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对模糊语的翻译具有指导意义。
译者需要通过分析原文中的模糊语,找到与目标语相关的认知环境,以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得体性。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类型及特点汉英口译中的模糊语主要包括语义模糊、语境模糊和语用模糊三种类型。
这些模糊语在表达上具有含糊性、多义性和灵活性等特点,使得翻译过程中需要更多的认知推理和语境分析。
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使用往往是为了适应不同的语境和表达习惯,以达到更好的交际效果。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模糊语翻译策略(一)语义模糊的翻译策略对于语义模糊的翻译,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的理解和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进行分析,找到原文与目标语之间的关联。
在保证翻译准确性的同时,尽可能保持原文的语义含糊性,以传达原文的语气和态度。
同时,可以采用解释性翻译、同义转换等策略,使目标语更好地适应目标语的语境和文化背景。
(二)语境模糊的翻译策略语境模糊的翻译需要考虑到原文的语境、文化背景和交际目的等因素。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通过对原文语境的分析,找到与目标语相关的认知环境。
通过调整语言风格、增补背景信息等策略,使目标语更好地适应目标语的语境和文化背景,实现翻译的得体性。
(三)语用模糊的翻译策略对于语用模糊的翻译,译者需要关注原文中的交际意图、言外之意和隐含信息等语用因素。
通过理解原文的语用含义,找到与目标语相关的认知环境,采用适当的翻译策略,如直译加解释、意译等,使目标语更好地传达原文的交际意图和言外之意。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引言翻译是一种跨文化交流的重要方式,但在翻译过程中往往会出现很多问题,其中最为重要的问题之一就是语境问题。
语境对于翻译的影响是不可忽视的,因为不同的语境可能会导致不同的翻译结果。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视角出发,探讨在翻译中存在的语境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法。
一、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关联理论是20世纪70年代末提出的一种心理学理论,它认为人们在理解某一概念时,常常会将其与其他概念进行联系,从而形成“关联网络”。
这种关联网络在人们的日常思维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也对翻译工作有着重要的启示。
在进行翻译工作时,翻译者不能简单地将源语言的词语直接翻译成目标语言的词语,而是需要考虑语境对于词语理解的影响。
关联理论提醒我们,一个词语的含义不仅仅来源于它自身的定义,还来源于与其相关联的其他词语和概念。
在翻译过程中需要综合考虑各种语境因素,以确保翻译结果准确贴切。
二、语境问题在翻译中的表现1. 词语多义性在不同的语境下,同一个词语可能会有不同的含义。
“银行”一词在日常生活中可以指银行机构,也可以指河岸。
这就需要翻译者根据具体的语境来确定词语的合适翻译,以确保翻译结果的准确性和通顺性。
2. 文化差异不同的语言和文化背景会对翻译产生重要的影响。
有些词语或表达在某一文化背景下非常普遍,而在另一文化背景中可能并不常见。
这就需要翻译者在进行翻译时考虑到目标语言的文化特点,寻找最合适的译文。
3. 句子结构和语法不同语言之间的句子结构和语法规则可能存在差异,这就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考虑到目标语言的语法规则,以确保翻译结果的自然流畅。
以上种种表现都是语境问题在翻译中的具体体现,它们都需要翻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进行全面的思考和处理。
1. 注重语境分析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注重对语境的分析,包括词语的多义性、句子结构和文化背景等方面。
只有深入理解源语言的语境,才能准确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2. 善用丰富的语言知识翻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包括词汇、语法、文化等方面。
关联理论与英语翻译.doc

关联理论与英语翻译ﻭﻭﻭ文体的翻译,关键是看能否达到的预期目的和功能,这就决定了的翻译必须要抓住受众的认知心理。
使受众以最小的认知努力来获取最佳的语境效果。
本文在分析现代商业的目的及其主要功能的基础上,结合西方语言学家Sperber和Wils on对关联理论的研究,探讨商业翻译的基本策略和方法.商业翻译策略最佳关联一、商业的定义甚多,到目前为止,各国学者给所下的定义都不尽相同,主协会的定义是:“是付费的大众传播,其最终目的是为了,改变人们对商品的态度,诱发其行动而使主获得利益。
”根据这一定义,笔者认为,应具备信息的信息功能,诱发受众在获取信息后做出所期望的反应的诱导功能,以及对商品进行粉饰美化的美感功能和表情功能。
其中诱导功能是最主要的功能,其他各种功能都是为诱导功能服务,都在努力使起到最大的诱导说服作用,最大限度地发挥的商业效应。
ﻭ由于文体是一种具有极高商业价值的实用文体,有些学者指出,一则成功的应该符合ACCA原则,即认识(awareness)、理解(prehensive)、说服(conviction)、行动(action) 。
这是因为,在当今的信息里一则能否吸引受众的注意和认识是导致成败的关键。
同时,必须易于理解,便于记忆,否则就难以给人留下深刻的印象。
ﻭ二、关联理论ﻭ关联理论(relevance theory)是西方语言学家Sperbe r和Wilson基于Grice的关联准则而提出的认知语用学理论.Sperber和Wilson(1986)认为,语言的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过程而不是传统交际理论的编码——解码过程。
关联理论的核心就是寻求最佳关联性原则,即人类的交际行为都会产生一个最佳相关性的期待,接受者要确定交际者的交际意图,就必须在交际双方共知的认知环境中找到对方话语和语境之间的最佳关联,通过推理推断出语境的暗含意义,从而获取语境效果,达到交际的目的。
关联理论中的关联并不是一个绝对值,而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翻译是一项复杂且重要的任务。
特别是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在表达方式、文化背景和语境上的差异,模糊语的翻译常常成为翻译的难点。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视角。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与翻译关联理论认为,人们在交际过程中寻找的是最相关的信息。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在源语与目标语之间建立关联,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图。
这一理论为翻译研究提供了新的思路,特别是在处理模糊语的翻译时,需要寻找源语与目标语之间的最佳关联。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特性汉语与英语在表达上存在差异,汉语中常使用模糊语来传达意义。
模糊语具有含糊性、多义性和文化性等特点,这些特点使得汉英口译中的模糊语翻译变得复杂。
在英语中,精确的表达更为常见,因此,在翻译过程中,如何将汉语的模糊语恰当地转化为英语的精确表达,是翻译的难点。
四、关联理论下的模糊语翻译策略(一)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在保持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的表达习惯进行翻译。
在汉英口译中,对于一些含义较为抽象、文化色彩较重的模糊语,可以采用意译策略。
通过解释原文的语境、文化背景和含义,使目标语读者能够理解原文的意图。
(二)释意策略释意策略是在保留原文含义的同时,对原文的表述方式进行解释或补充。
在汉英口译中,对于一些含义较为明确但表达方式较为特殊的模糊语,可以采用释意策略。
通过解释原文的表述方式,使目标语读者能够更好地理解原文的含义。
(三)语境推测策略语境推测策略是根据上下文和语境推测原文的含义。
在汉英口译中,有时会出现一些难以直接翻译的模糊语,这时可以采用语境推测策略。
通过分析上下文和语境,推测原文的含义,然后选择最合适的翻译方式。
五、实例分析以“茶文化”为例,汉语中的“茶文化”包含了丰富的文化内涵和历史背景。
在汉英口译中,可以将“茶文化”翻译为“tea culture”,并进一步解释其在中国文化中的地位和作用。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随着全球化进程的加速,翻译已经成为一项极其重要的跨文化交流技能。
在翻译过程中,语境问题是一个关键因素,因为它可以影响翻译品质和文化传承。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探讨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并提出一些解决方案。
一、关联理论关联理论是一种语言学理论,旨在解释语言之间的关联(即语境)。
关联是一种基于语言使用的联系,它包括语音、词汇、语法、语用学和话语结构等要素。
这些要素在语境中密切相关,可以互相影响、互相配合。
因此,关联理论强调语言和语境之间的紧密联系,认为语言是社会文化上下文中的交流工具。
关联理论提出了三种关联类型:语音(声音)关联、语法(结构)关联和语义(意义)关联。
语音关联指的是语音相似或相同的词或词组之间的联系。
语法关联指的是语法形式或结构上相似或相同的元素之间的联系。
语义关联指的是语义上相似或相同的词或词组之间的联系。
二、翻译中的语境问题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包括两个方面:词汇语境问题和文化语境问题。
1. 词汇语境问题词汇语境问题指的是翻译过程中,由于缺乏相应的语境信息,导致翻译不准确或不恰当的问题。
这个问题可能出现在任何一个语种之间的翻译之中。
例如,英语中的“bank”既可以是指银行,也可以是指河岸,根据上下文的不同,翻译的结果也会不一样。
解决词汇语境问题的方法:首先,翻译者需要有广泛的知识储备,熟悉各种学科领域的术语和常用词汇,并掌握常用短语和俚语的用法。
其次,翻译者需要了解每个句子的背景信息、语气、作者意图等,以帮助他们选择正确的翻译。
文化语境问题是指,由于文化差异,导致在翻译过程中难以消除的困难和误解。
这种情况在文化差异巨大的语言之间更加普遍。
例如,西方文化中的“蜂鸟”被认为代表能量和活力,而在中国文化中则代表着小巧而精致的东西。
在翻译之前,翻译者应该了解目标文化的一些基本知识,包括历史、宗教、政治、社会风俗等,以便准确的理解源文本的文化背景。
其次,翻译者需要注重上下文的理解,理解作者的意图,提高翻译质量。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联理论与语用翻译关系
语用学主要研究语言的使用与理解,既
研究发话人利用语言和外部语境表达意义
的过程,也研究听话人对发话人说出的话语
的解码和推理过程。
翻译虽然也是通过语言进行沟通,却和日常语言活动所不同,它涉
及到源语和目的语两种不同语言,是一种语
际交流。
翻译研究着重探讨译者解读原文、如何在译文中重构原文意义。
语用学和翻译有着共同的研究对象,即语言理解和语言表
达[1]。
正因为如此,人们往往借鉴语用学
理论来探讨翻译活动。
1986年法国语言学家、哲学家DanSperber和英国语言学家DeirdreWilson出版了《关联性:交际与认知》,提出了涉及交际与认知的关联理论。
关联理论这一语用学理论主要研究信息交
际的推理过程,尤其注重语言交际的话语解
释原则。
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来探讨翻译活动,可以更好地理解翻译过程和翻译行为,从而
更好地指导翻译实践。
本文在概述关联理论
核心内容的基础上,着重分析关联理论与语
用翻译的关系,探讨关联理论对语用翻译的
指导作用,并结合实际讨论语用等效翻译等
问题。
一、关联理论的主要观点
1.推理是语言交际的核心
一般地说,语言交际的模式有两种:代
码模式和推理模式。
语言交际会同时涉及这两种模式,但在交际过程中,认知—推理过
程是基本的,编码—解码模式过程则附属于
认知—推理过程[2]。
依据关联理论,语言交际活动涉及两种
意图: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
前者指话语的
字面意义,是交际者向交际对象传递某种信
息的意图,后者则指交际者传递该信息意图
的意图。
交际者为使听话人懂得自己的意图,总是以明示的方式表达信息;听话人为了了
解交际者的意图,必须将信息进行演绎推理。
语言交际实质上是一种明示—推理过程。
交际者对听话人的认知环境和交际情景加以
评估,并据此通过话语向听话人示意/传达
自己的交际意图;听话人则依据该话语提供
的信息和相关的语境信息,在关联原则的指导下进行解码和推理,最终是对交际者的交际意图的认知。
因此,交际过程不仅仅是单纯的编码—解码过程,而是更重要的对话语和语境信息的动态推理过程。
例如:
A:Doyoulikerugby?
B:IamaNewZealander.
B的话语给A提供一个推理的认知环境,使A获得B是新西兰人这个语境信息;A再从自己的认知环境中确认新西兰人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语境。
于是A就以这两项前提进行推理,推断出B的意图,最终获得B酷爱橄榄球运动这个结论,获得语境效果。
又如: A:WillWendybelong?
B:SheiswithTony,now.
B没有直接以yes或no来回答A的问话,而是采用了简洁的答话方式。
假设A知道Tony做事雷厉风行,那么A会概括B的答语并结合Tony做事快这一语境信息推理出
这一结论。
但是,如果A知道Tony办事拖沓,那么A就会推理出“Yes,shewillbelong”这一结论。
本例句说明,说话人可以利用相同的话语表达不同的交际意图,交际成功与否并不仅仅取决于听话人能否解码,更主要取决于交际者意欲传递的信息意图是否成功地示意给
了交际对象,取决于交际对象是否选择了正确的语境信息[3]。
因此,选择正确的语境信息成为话语理解的关键。
2.关联性是话语理解的理据
语言交际是一个明示—推理的行为,明示—推理是交际过程的两个方面。
交际双方之所以能够配合默契,明白对方话语的暗含内容,主要是由于有一个最佳的认知模式:
关联性。
关联性是关联理论的一个重要概念,话语的内容、语境和各种暗含使听话人对话语产生不同的理解,但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
理解,他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他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这个标准即关联性。
例如:
A:Didyouenjoyyourholiday?
B:Thebeacheswerecrowdedandthehotelwas fullofbugs.
A获得B提供的信息时,就在其提供的认知环境和语境假设中寻找关联,进行推理。
A 最终会从“沙滩拥挤,旅馆有臭虫”与“度假”的关联中推断出B的信息意图,取得“假期过得不愉快”的语境效果。
通过上面的例子我们可以了解到:关联性是理解话语的标准。
我们根据话语信息,结合当时的语境假设去寻找关联;关联选取得当,就会取
得相应的语境效果;有了语境效果就会取得交际的成功。
正如Sperber和Wilson指出:当新出现的信息在某一特定的语境中能够
取得语境效果,才说明语境假设取得关联;
而且取得的语境效果越大,表明该信息与语境假设的关联越强[4]。
3.最佳关联
Sperber和Wilson认为,成功交际的关键在于说话人和听话人能否找到最佳关联。
而一个话语要建立起最佳关联,必须具备如下两个条件:当话语能够产生足以引起听话人注意的效果;该话语让听话人为取得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