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浅谈关联理论视角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关联理论是语言学中的一个重要理论,被广泛应用于翻译领域。
它认为语言的理解和意义的组织是通过关联来完成的,即一个语言单位(词、短语、句子等)在某种语境下与另一个语言单位联系起来,形成语义和信息的网络。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语境问题是不可避免的,也是极其关键的。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的角度探讨翻译中的语境问题。
首先,翻译中的语境问题与目标语言有关。
由于不同的语言有不同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因此,原文与目标语言的语境往往存在巨大差异。
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需要了解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习惯和表达方式等信息,以确保翻译成果与目标文化和受众群体相适应。
例如,英语中的“snow white”在汉语中可翻译为“白雪公主”,但在日语中通常翻译为“白雪姫”,因为日本动漫文化中“姫”(hime)表示“公主”的意思。
其次,翻译中的语境问题与原文有关。
原文中的词汇、语法结构、上下文等因素都会影响翻译结果。
翻译者需要在保留原文意思的基础上,根据原文语境作出合理的翻译。
例如,英语中有一句俗语“An apple a day keeps the doctor away。
”直译为“一天一苹果,医生远离我。
”虽然表达了同样的意思,但显然不符合汉语的习惯表达方式。
汉语中的类似俗语可以翻译为“一日三接:接触太阳、接触大地、接触自然风。
”最后,翻译中的语境问题与翻译者个人因素有关。
不同的翻译者有不同的背景、经验、思维方式和风格,因此,在翻译过程中,翻译者往往会根据自己的理解和语言风格进行翻译。
这就需要翻译者具有一定的文化素养和语言功底,了解原文的语境和意思,并在目标语言中准确、流畅地表达。
例如,英文中的“excuse me”可以翻译为“打扰一下”、“对不起”、“请问”等多种方式,但不同的方式表达的语气和意思都不同,翻译者需要根据上下文和意图进行选择。
总之,翻译中的语境问题是翻译过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但也是关键的问题。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随着全球化的不断深入,汉英口译作为一种跨文化、跨语言的沟通桥梁,其重要性日益凸显。
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中英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语言表达习惯、语义内涵等方面的差异,往往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如何有效地处理这些语义空白,成为了口译领域研究的重要课题。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语义空白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是交际双方通过共享的语境和认知环境来寻找最佳关联的过程。
在口译中,译员需要理解原语的语义信息,同时根据语境和认知环境寻找最佳关联,将原语的语义信息准确地传达给听众。
三、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在汉英口译过程中,由于两种语言的语义系统存在差异,往往会出现语义空白的现象。
这些语义空白可能是由于文化背景差异、语言表达习惯不同、语义内涵不对应等原因造成的。
例如,一些具有文化特异性的词汇或表达方式在另一种语言中可能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语义。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语义空白翻译策略针对汉英口译中的语义空白现象,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可以采取以下翻译策略:1. 语境补全策略:译员可以通过补充原语语境信息,帮助听众理解原语的语义信息。
例如,在翻译具有文化特异性的词汇时,可以简要介绍相关文化背景知识。
2. 意合转换策略:针对原语中意合的表达方式,可以采用形式转换的方法,将原语的意合表达转化为目的语的形合表达。
例如,可以将原语的并列结构转化为目的语的从句结构。
3. 增译法:根据原语的语义信息,适当增加目的语中的词汇或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加准确、完整。
例如,在翻译含有隐喻或委婉语气的原语时,可以增加解释性词汇来明确语义。
4. 意译法:当原语中的某些词汇或表达方式在目的语中无法找到完全对应的语义时,可以采用意译法,即根据原语的整体意思进行翻译。
在保证传达原语基本意思的基础上,可以适当调整语言表达方式,以使译文更加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隐喻作为语言中一种常见的修辞手法,在汉英口译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然而,由于文化、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的翻译往往成为一个难题。
本研究以关联理论为视角,深入探讨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以期为口译实践提供理论支持和实际操作指导。
二、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推理过程是基于说话人的意图和听话人的认知语境。
在翻译过程中,关联理论同样适用。
译者需要理解原文的意图,结合自身认知语境,找出最佳关联,将原文信息准确地传达给读者。
三、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及翻译难点1. 汉英口译中隐喻的特点:汉语和英语在表达方式上存在差异,汉语中隐喻的运用更为广泛。
在汉英口译中,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情感色彩。
2. 翻译难点:由于文化背景、语境和语言的差异,汉英隐喻在表达方式和理解上存在障碍。
如何将汉语中的隐喻准确、生动地翻译成英语,是口译中的一大难点。
四、关联理论视角下的隐喻翻译策略1.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在翻译过程中,既要保持原文的意象和韵味,又要确保译文在目的语中的可读性和可理解性。
直译与意译相结合的策略可以在保留原文意象的同时,使译文更符合目的语的表达习惯。
2. 文化背景的传递:隐喻往往承载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了解中西方文化背景,准确传达原文中的文化信息。
通过解释、注释等方法,帮助目的语读者理解原文中的隐喻含义。
3. 语境推断与补全:由于口译的即时性特点,译者需要结合上下文和语境推断出隐含信息。
在遇到难以理解的隐喻时,可以通过询问、补充等方式,明确信息含义,确保翻译的准确性。
4. 意群划分与断句:在翻译长句时,需要根据意思划分意群,采用断句的方式使译文更加清晰易懂。
同时,要注意保持原文的逻辑关系和语序,确保译文的连贯性。
五、实证分析本部分通过具体实例分析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隐喻翻译的策略。
选取若干典型的汉英口译案例,分析直译与意译相结合、文化背景传递、语境推断与补全以及意群划分与断句等策略在实际操作中的应用效果。
《2024年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口译,作为一种重要的跨文化交际形式,常被看作是对复杂信息链进行及时处理的挑战。
特别是汉语与英语这两种有着独特语法与文化背景的体系,它们在交流中的翻译难度更为突出。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语言交际和翻译的框架,为我们理解这一难题提供了理论支撑。
本篇论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对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进行研究。
二、关联理论与口译背景介绍关联理论是由D. Sperber和D. Wilson提出的,强调了语境与信息期待在交际中的重要性。
在翻译中,这一理论指导我们寻找最佳关联性,即最直接和最合理的翻译选择,帮助译者更有效地在目标语与原语之间进行传递信息。
而口译过程恰恰涉及到复杂的语境转化,尤其需要灵活应对多种模糊语的表达与理解。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现象及问题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是一种常见的语言现象。
由于文化、语境和语言的复杂性,汉语中的许多模糊表达在英语中可能没有完全对应的词汇或表达方式。
这给口译员带来了巨大的挑战,要求他们不仅要有扎实的语言基础,还要具备灵活处理文化差异和语言多样性的能力。
四、模糊语翻译的策略研究(一)翻译的增补策略在口译过程中,针对汉语文本中大量存在而又无法找到对应表达的模糊概念时,口译员可以通过适当增加信息的翻译方法,来确保目标语言的听众能够理解原文的含义。
例如,当遇到汉语中的四字短语或习惯用语时,可以通过增补法将意义更明确地表达出来。
(二)意译策略的应用意译是针对原语言中较为抽象或具有文化特性的表达方式所采取的翻译方法。
在汉英口译中,对于一些无法直接找到对应英文表达的模糊语,口译员可以运用意译策略来传达原意。
这种策略要求译者对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有深入的了解和准确的把握。
(三)语境的利用与解读在口译过程中,为了理解原文中的模糊语和传递原作者或说话者的真实意图,必须借助关联理论中语境的理解与运用。
译者要综合考虑社会文化背景、说话双方的知识结构和预期语境等元素来寻求最佳的关联性翻译。
关联理视角下翻译论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摘要:根据关联理论 ,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
这种交际是一种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三元关系。
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
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 ,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因此,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境最佳关联翻译关联理论是近年极具广泛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 ,其影响力大大超出了语用学领域本身,已经渗透到翻译领域。
关联理论不仅可以解释翻译现象还可以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框架。
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 ,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 ,指导翻译活动。
一、关联理论概述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自然语言的交际与认知是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其形成基于如下的事实:a.听话人从每个话语的语言解码中获取信息时,可能会对话语作出多种理解;b.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c.听话人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d.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它的理解 ,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
这个用以排除其它理解的标准就是关联性。
关联性是“输入到认知过程的话语、思想、记忆、行为、声音、情景、气味等的一种特性。
当输入内容值得人们去进行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d.wilson,2000)。
因此,关联理论认为,要准确理解自然语言,需要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寻找信息的关联,寻找关联,就要依靠推理。
所以此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推理的过程。
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取得一定的语境效果,进而获得交际成功。
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语言交际是从认知到推理的互明过程。
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即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明示的过程。
“明示”是指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方式进行编码、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中,语言翻译是一项极其重要的任务。
特别是在汉英口译中,由于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表达习惯和语境差异,模糊语言的翻译常常成为口译工作的难点。
本文将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对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的策略进行研究。
二、关联理论与口译中的模糊语关联理论是一种认知语用学理论,它认为交际过程中的理解是基于说话者的意图和听话者的认知环境之间的关联。
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言因其含糊性、多义性和文化特有性,往往难以找到精确的对应表达。
因此,口译员在处理这类语言时,需要运用关联理论,理解原语的意图和语境,从而在目标语中寻找最合适的表达方式。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1. 意译策略意译策略是指在不完全忠实原文形式的情况下,通过理解原文的意图,将之转换成目标语言的常用表达方式。
在翻译模糊语言时,口译员应首先理解原文的意图和语境,然后寻找目标语言中最能表达这一意图的词汇或短语。
这种策略能够较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同时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
例如,在汉语中,“大概”、“左右”等词常常用来表示不确定的数值或范围。
在口译时,口译员可以将其翻译为英语中的模糊词,如“approximately”、“roughly”等,同时结合具体的上下文,传达出原文的意图。
2. 直译加解释策略直译加解释策略是指在保持原文形式的基础上,对模糊语言进行解释或补充说明,以便更好地传达原文的含义。
在汉英口译中,有些模糊语言在两种语言中都有相应的表达方式,但含义可能存在微妙的差异。
此时,口译员可以采用直译加解释的策略,使译文更加准确、完整。
例如,“风度翩翩”这个汉语成语在英语中没有完全对应的表达方式。
口译员可以将其直译为“graceful and elegant”,然后补充解释其含义为“举止优雅、风度不凡”。
这样既能保留原成语的韵味,又能使英语听众更好地理解其含义。
3. 文化转换策略文化转换策略是指通过了解两种语言的文化背景和习俗,将源语言的模糊语言转换为目标语言中的相应文化元素。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解读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解读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解读
古今中外学者对翻译的方法和标准提出了不同的主张,不同的主张各行其是或互为矛盾.关联理论从认知学的角度出发给翻译提供了一个统一的理论模式,给各类翻译活动一个明确的说法而不会自相矛盾.在关联理论的视角下,译者通过重新匹配信息意图和交际意图、实现明示一推理过程、寻找最佳关联性等措施,使直译、意译、替代、直译加注释等翻译方法得到了完美的解释.所以关联理论具有极强的解释力.
作者:施建华孙靖作者单位:施建华(浙江传媒学院,国际文化传播学院,浙江,杭州,310018)
孙靖(浙江教育学院,浙江,杭州,310012)
刊名:浙江传媒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ZHEJIANG INSTITUTE OF MEDIA & COMMUNICATIONS 年,卷(期):2008 15(3) 分类号:H315.9 关键词:关联理论信息意图交际意图明示-推理模式关联性。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范文

《关联理论视角下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翻译策略研究》篇一一、引言在跨文化交流的情境中,汉英口译是一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模糊语言作为一种常见且重要的语言现象,在口译过程中具有独特的地位和作用。
由于语言的复杂性和文化背景的差异,模糊语言的翻译往往需要采取特定的策略。
本文旨在从关联理论视角出发,探讨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策略。
二、关联理论视角关联理论认为,交际是一种推理过程,人们在交际中通过共享的认知环境和语言知识来寻找最佳关联。
在口译过程中,译者需要理解原语与目的语之间的关联性,以便准确传达信息。
模糊语言由于其含义的多样性,往往需要译者在理解原语的基础上,结合语境和背景知识,寻找最佳关联,从而准确翻译。
三、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类型与特点汉英口译中的模糊语主要包括语义模糊、语境模糊和语用模糊等类型。
这些模糊语言在表达上具有含糊性、多义性和灵活性的特点。
在口译过程中,这些特点给翻译带来了挑战。
四、模糊语翻译策略针对汉英口译中模糊语的翻译,本文提出以下策略:1. 意合法:在翻译过程中,通过意合法将原文中的模糊意义具体化、明确化,以降低语言信息的模糊程度。
例如,对于汉语中的“很多”,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翻译为“a large number of”或“many”。
2. 语境推断法:结合语境和背景知识,推断出原文中的模糊意义。
这种方法要求译者具备丰富的语言知识和文化背景知识。
例如,在翻译“这个问题的答案不太清楚”时,可以根据语境推断出其实际含义,并选择合适的英语表达方式。
3. 增译法:在翻译过程中,通过增译的方式补充原文中的信息,以使译文更加完整、准确。
这种方法适用于那些在英语中无对应表达的汉语模糊语。
例如,“差不多”可以翻译为“almost”或“approximately”,并辅以适当的解释性词语。
4. 意译法:在某些情况下,为了使译文更加自然、流畅,可以采用意译法,将原文中的模糊意义转化为另一种表达方式。
这种方法要求译者具备较高的语言功底和翻译技巧。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关联理论视角下的翻译
摘要: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是一个认知推理的交际过程。
这种交际是一种包括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在内的三元关系。
交际的成功与否取决于原作者的意图能否被译文读者所认识。
因此译者的任务就是力求在分析选择语境的过程中找到最佳关联,创造足够合适的关联效果,以使原文作者的意图与译文读者的企盼相吻合。
因此,将关联理论引入翻译学研究将对翻译学科的研究有着巨大的启示作用。
关键词:关联理论语境最佳关联翻译
关联理论是近年极具广泛影响力的认知语用学理论,其影响力大大超出了语用学领域本身,已经渗透到翻译领域。
关联理论不仅可以解释翻译现象还可以为指导翻译实践活动提供理论框架。
关联理论不是翻译理论,但可以有效地解释翻译活动,指导翻译活动。
一、关联理论概述
关联理论是认知自然语言的一种理论,自然语言的交际与认知是其所关注的核心问题,其形成基于如下的事实:
A.听话人从每个话语的语言解码中获取信息时,可能会对话语作出多种理解;
B.听话人不一定在任何场合下对话语所能表达的全部意义都得到理解;
C.听话人往往用一个单一的、十分笼统的标准去理解话语;
D.这个标准足以使听话人排除其它的理解,而只认定一种是唯一可行的理解。
这个用以排除其它理解的标准就是关联性。
关联性是“输入到认知过程的话语、思想、记忆、行为、声音、情景、气味等的一种特性。
当输入内容值得人们去进行加工处理时,它就具有关联性”(D.Wilson,2000)。
因此,关联理论认为,要准确理解自然语言,需要在接受自然语言信息的过程中通过语境寻找信息的关联,寻找关联,就要依靠推理。
所以此过程是一个认知与推理的过程。
根据话语与语境的关联进行推理,取得一定的语境效果,进而获得交际成功。
关联理论的基本思想是:语言交际是从认知到推理的互明过程。
人们在语言交际中采用的是“明示——推理模式”,即从说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明示的过程。
“明示”是指说话人通过某种使听话人“显映的” 方式进行编码、明确地向听话人表示意图的一种行为。
而从听话人的角度看,交际是推理的过程。
这种“推理”指听话人用明示手段从得到的信息中推断出说话人暗含的意图。
在这个过程中,交际双方都是依据交际话语的关联性处理话语,如果某个信息在特定的语境中产生了语境效果,那么此信息就与此语境之间产生了关联性。
因此,关联是依赖语境的。
在关联理论下,语境是“理解某个话语所使用的各个前提的集合” ,因此可
以说,语境几乎囊括了人类思维所及的任何现象。
语境是一种心理建构体(psychological construct),是在互动过程中为了正确理解花语而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系列假设,是交际主体——人对客体的认识。
因此语言使用者可以根据自己的经验和思维把具体语境内在化、认知化。
这种语境内在化、认知化的结果就是人脑中的认知语境,人们在交际中所依赖的往往就是这种认知语境。
Sperber 和Wilson 的关联理论的最基本假设是:人类的交际和认知活动都受制于关联。
能够使交际双方顺利进行交际的关键在于最佳的认知模式——关联性。
关联理论中的交际原则认为“每一个话语(或推理交际的其它行为)都应设想为华语或行为本身具备最佳的关联性”。
二、关联理论对翻译的启示
翻译是“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
随着认知语用学理论的发展,关联理论对翻译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翻译理论和实践都具有指导意义。
这就从根本上抓住了翻译的本质特征:翻译是交际的,语用的。
1.翻译中的三元关系原则。
根据关联理论,翻译活动是一种三元关系的译事(何自然,1997),是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这三个交际者之间通过原作和译作之间进行的交流活动。
整个翻译过程涉及两个环节:1)原作者与译者之间的交际:原作者向译者传递其意图,译者根据原文的语境和关联原则对原作者的意图进行推理。
即:译者必须忠实原文的语境,通过对语境的分析,找出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理解原文的最大语境效果,在这个过程中,译者是听话人。
2)译者和译文读者之间的交际:这时的译者是说话人,他根据原语篇以及对原作者交际意图的理解向译文读者传递信息,译文读者再对信息进行推理。
整个过程充分考虑到原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三者之间的交流,考虑到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和阅读反应,考虑到译文的交际效果,以及译文在译入语环境中的可接受性。
三元关系概念的提出与传统的二元译论(原作者和译者)有着本质的差别。
明确三元关系原则,给译者留出了较大的自由处理的余地,同时也照顾了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
理清翻译活动中的三元关系,对于建构一个完备的翻译理论具有重要意义。
2.翻译原则新解。
最佳关联性是翻译研究的原则标准,也是译者力争达到的目标。
关联理论强调语境效果,认为翻译是一种交际语用行为,需要通过寻找关联来获得最佳语境效果。
Gutt指出,在大多数情况下,译文和原文只有在相关方面等同。
为了保证成功交际,译文必须尽可能向原文靠近,这样才能使话语本身具有最佳关联性,使译文和原文在最大程度上契合。
因此,翻译的成功取决于原文作者与译者之间、译者与译文读者之间的明示——推理过程的成功。
译者利用自己认知语境中的信息知识,从原文的语言形式到内容等各个层面推导出隐于原文明示信息后的交际意图找到原文信息与语境假设的最佳关联,从而获得相应的语境效果,同时还要根据译文读者的认知语境对译文进行最佳关联性的取舍,为读者提供最佳语境效果,将作者的意图传递给译文读者。
例如:宝钗独自行来,顺路进了怡红院. . . . . . 不想步入院中,鸦雀无闻。
这里的“鸦雀”是虚的,作者想表达的意思是:周围一片静寂。
因此,在《红楼梦》的译本中杨宪益夫妇译的比较贴切:“utterly quiet” 。
3.翻译对等是某种程度上的语用等效。
上世纪60年代,奈达提出了翻译的等效理论,对翻译的两种对等形式进行了区分。
他认为翻译对等包括形式对等和动态对等。
而关联理论认为,翻译是交际的、语用的。
由于语用学是“推断语言在语境中的意义的学问”,所以在关联理论下,翻译是一种语用翻译。
语用翻译是通过两种语言的对比,对语用语言等效和社交语用等效的问题进行研究。
其中语用语言等效与奈达所提倡的动态对等翻译是一致的。
动态对等认为“ 译文对译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应与原文对原文接受者所起的作用大体相等”,强调“ 最切近目的语信息的自然对等” 。
也就是说在翻译过程中,可以在词汇、语法、语义等语言学的不同层次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但要保存原文作者的意图,用译文中最切近、最自然的对等语将原文内容表达出来,以求等效。
社交语用的等效翻译是指为跨语言、跨文化的语言交际服务的等效翻译。
原文作者、译者和译文读者的认知结构和认知环境是相对独立的,译者的认知、原文作者的认知,译文读者的认知不可能完全相互等同。
因此,在关联理论下,无法做到真正的、完全的等效。
所以,翻译对等只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语用和语义等效。
关联理论作为一种新的、强有力的语用学理论,对翻译过程做出了有力的解释,对作为语用的翻译活动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翻译是一种三元关系,要求译者在原文语境中正确地理解原文的基础上向译文读者传达作者的意图,这也是语用翻译的目的所在,因此翻译对等只能是某种程度上的语用等效。
从本质上讲,翻译是交际的、语用的,尽管它是“宇宙历史上最为复杂的现象” ,但照样能从关联理论中获得许多有益的启示。
参考文献:
[1]Blakemore, D. 1992. Understanding utterances : An introduction to pragmatics[M] . Oxford , Blackwell .
[2]Gutt, E. 1991. Translation and Relevance. Cognition and Context [M] . Oxford : Basil Blackwell .
[3]Jin Di & Eugene A. Nida. 1984. On Translation [M] . Beijing : China Translation & Publishing Corporation.
[4]Sperber, D. & D. Wilson , 1995. Relevance : communication and cognition [M] . Oxford , Blackwell .
[5]Deidre Wilson, 2000, 关联与交际[J ] ,《现代外语》第2 期.
[6]何自然、冉永平,1998 ,关联理论——认知语用学基础[J ] ,《现代外语》第3 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