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

合集下载

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研究

让 译者 对原 文 的理解 有偏 差 。 翻译创 作 的第二 个 阶段是表 达 阶段 ,这 个 阶段 同样重要 。这是 译者 在正确 理解 原文 的基 础上对 译文 进行 加工再 创作 的过 程 ,在这 个过程 中必 然会受 到两 种语 言文化 结构 的相互作 用 。如果说 在 理解 阶段会 有 目的语 语 言 中的各 种 因素影 响 ,那么在 表达 阶段会 有来 自源 语 的干扰 。一 个优 秀 的译 者要 能够很 好地 协 调源语 和 目 的语 的关 系转换 并且对 双语 的文 化有一 定 的理解 能力 。 此 外 ,译 者 本人 自身 的 因素 ,如 学术水 平 、翻译 经验 、思维模 式 、艺术审 美 、品位 、性格 等差 异 ,都会 影 响其 对原作 的理解 和对译 作 的表达 ,从而 产生不 同的译 文 。 2 外 界 因素 .
Abt c: a s tnp cs, o ein gt te n , et nl o p y lip r n sbeterl. u te xs s atI tnl i r esf m bg i d t as t l s lm ot t uj i e B th r ei r n r ao o r n n o h e h r a r a a a cv o e t m n et gf t so epee ti f h u j t i ft as t . epoeso as tn tet s t s ay f c n c r nt rs a o o esbe i t o h tnlo I t r s f r l i , a i ao h n tn t c vy e r a r n h c t n a o h mnl o ar
因素 的影 响 。 三 、译者 主体 性的影 响 因素 1 译 者 因素 . 翻译创 作 的第一 个 阶段是理 解 阶段 ,这 个 阶段很 重要 ,因为 只有正 确领会 原 文的意 思 ,才 能 准确地 向读 者传达 原文 的 内涵 。译者 由于 自身 的一些 主观 因素对原 文或 原文作 者 的理 解 ,有 时会 带有 自己的 观点 ,这会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看译者的主体性

从女性主义翻译理论看译者的主体性
质 疑 传 统 译 论 中将 译 本 的地 位 等 同于 女 性 的从 属 地 位 的
建女性角 色的强有力 的政治工具 。女性主义译者对语言 和女性问题 的认识可分为改革 派和激进派 , 前者认 为传 统语 言是 社会 的表征 , 是社会孕育 了这种语言 , 只要出于 美好 、 良的意愿 , 善 现实 语言 习惯 可 以改革 , 以便 达到 中

增 加新 的中性词 , 以期减少 语言上的性别歧视 ; 后者则认 为传 统的语言是妇 女受压迫 的重要 根源 , 故而不顾语言 自身 的内在规律与结构 , 意创造 自己的语言规范 。 任 与此 同时 , 翻译 作为语 际转换 的媒 介又 与语 言有着

女 性 主 义 与 翻 译 的契 合
翻译史上独树一帜 , 我们 深入 思考传统译论 中的不合理性 , 我们的翻译研究具有 有益 的启示 。但 与此 让 对
同时 , 女性 主义翻译有 时对译者主体 性过分 张扬 , 因此在 翻译研究 中应该摒弃 其过 于激 进 的一面 , 过发 通
挥译者 自身的主体性 , 为重新构建 女性 的主体性及译者 的文化身份而努力 。
地 位 和作 用 被 遮 蔽 而 长 期 处 于 文 化 的 边 缘 地 带 。 随 着
2 0世纪 8 0年代 翻译 研究 中文化转 向的 出现 , 翻译 研究
领 域 已涉 及 到 影 响 翻译 的诸 多 因素 。女 性 主 义 作 为 其 中
因素 之一对翻译研究 , 尤其 是其 中关 于译 者主体性 问题 的探讨产生 了深远 的影 响。“ 译者 主体性 ” 是女性 主义 翻译理论 的基础 , 将“ 它 性别 角色 ” 引入 到 翻译研 究 中,
领域 , 而且 在文 化 中也 有 深 深 的烙 印 。在 男 权 社 会 中 , 男 性 被 认 为 是 社 会 的建 构 者 , 握 着 创 造 语 言 的 权 力 。 语 掌

从阐释翻译理论谈译者主体性及文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从阐释翻译理论谈译者主体性及文学理论在文学翻译中的作用
制 的过 程 , 是有 “ ” 一 主体参 与 的过程 而 人 这 斯坦 纳
的 阐 释 运 作 步 步 不 离 “ ” 参 与 . 翻 译 研 究 也 正 人 的 而
epoi ) irct 四个 阶段 。 信 赖 ” 示 相信 所 要 翻译 的东 y “ 表 西言 之有 物 , 值得 翻译 的 ;侵 入 ” 或 “ 攻 ” 表示 是 “ ( 进 )
的解 释 , 主体 具 有 三个 特 征 : 是 主 导性 . 一 它是 人 这
是 要揭 示 “ ” 一 主体 如何 与 文本 ( 文 本 ) 动 . 人 这 源 互 从 而创 造性 地 产生 新 的文 本 ( 译本 ) … 在 诸 多 文体 。 的文本 中 , 文学 性文本 最 能体现 译者 的主 体性 关于
这 一 点 。 我 国 翻译 界 . 经有 很 多 人 撰 文 进 行 论 在 已
体 现 . 以此 为基 础 进 一 步探 讨 了在 文 学 翻译 活 动 中文 学 理论 知识 对 译 者 合 理 发 挥 其 主体 性所 起 的作 用 。 并
关键词 : 翻译 阐释 理 论 ; 者主 体 性 ; 学理 论 ; 学翻 译 ; 译 文 文 中圈 分 类号 : H05 9 文 献标 识 码 : A 文章 编 号 :0 8 6 9 ( 0 ) 2 0 9 — 3 10 — 3 0 2 1 0 — 0 索 了一 下 。 就找 到大约 百余
篇 。 而 , 些文 章大都 是从 文本 分析 的角 度论 述译 然 这
者 主体 性在 译本 中的体 现 于 影 响译 者 主体 性 发 对 挥 的 因素鲜 有提 及 。 者 的主 体 性是 否 发 挥得 充 分 译
与 合 理 , 各 种 因 素 的 影 响 和 制 约 . 中一 个 很 容 易 受 其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

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一、本文概述在翻译研究中,译者主体性是一个不可忽视的重要议题。

本文旨在通过阐释学的视角,深入探讨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性表现及其影响。

文章首先将对译者主体性的概念进行界定,明确其在翻译过程中的地位和作用。

随后,文章将分析译者主体性在翻译实践中的具体表现,包括译者的选择、理解、表达和创新等方面。

在此基础上,文章将进一步探讨译者主体性对翻译质量的影响,以及如何在翻译实践中充分发挥译者的主体性。

文章将总结译者主体性在翻译研究中的重要性,并展望未来的研究方向。

通过本文的阐述,旨在提升对译者主体性的认识,推动翻译研究的深入发展。

二、译者主体性的内涵译者主体性是指在翻译过程中,译者作为翻译活动的主体,其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的体现。

在翻译活动中,译者不仅需要对原文进行理解、分析和解释,还需要在目标语言中进行再创造,实现原文意义的传递和再现。

因此,译者的主体性不仅体现在对原文的理解和解释上,更体现在对目标语言的运用和创造上。

译者主体性的内涵包括以下几个方面:译者需要具备一定的语言能力和翻译技巧,这是进行翻译活动的基础。

译者需要具备丰富的文化背景知识和跨文化交际能力,以便更好地理解原文和表达目标语言。

译者的主体性还体现在其独立思考和创新能力上,即在理解原文的基础上,根据目标语言的文化背景和语言习惯,进行适度的调整和创新,使译文更加地道、流畅。

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不仅受到原文作者、目标语言读者和翻译环境等因素的制约,也受到自身认知、情感和价值观等因素的影响。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需要保持客观、中立的态度,同时充分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创造性,以实现原文意义的准确传递和再现。

译者主体性是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它体现了译者的主观能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对于翻译质量和效果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需要充分认识和发挥自己的主体性,以实现翻译活动的最优化和最佳化。

三、阐释学视角下的译者主体性在阐释学的视角下,译者的主体性显得尤为重要。

从图式角度论译者主体性的可行性

从图式角度论译者主体性的可行性

浅析从图式角度论译者主体性的可行性[摘要]:译者是翻译活动的主体。

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受到了自身的语言图式,形式图式,内容图式的制约。

旨从这三个角度来探讨图式理论用于分析译者主体性的可行性。

[关键词]:译者主体性文化图式形式图式语言图式一、前言译者,作为翻译活动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一直以来都处于边缘和被忽略的位置。

长期的翻译研究理论都把焦点集中到语言层面上的研究,关注翻译理论与方法及翻译标准的确立。

而长期以来的翻译标准都是以是否忠实于源文本为判断标准。

因此,译者及译作的地位一直低于原作者和原作。

直到上个世纪七十年代,西方“文化转向”的研究思潮将翻译研究的焦点从语言学领域转向了文化领域。

而,译者也从此真正走进了翻译研究者的视线里。

在短短的数十年研究当中,译者在翻译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及其在翻译过程中的主体能动性的表现得到了确立和承认。

译者不再是“舌人”,“带着镣铐的舞者”。

而是翻译活动的主导。

如,勒菲弗尔就指出作为翻译过程中源文本的操纵者,译者毫无疑问的是翻译活动的主角。

nida也认为,在翻译活动中,译者首先要以最简单明了的方式解读和传达源文本,并以这种方式重建为目的语文本。

christopher candin也提出,作为语言家的译者,在某种程度上,有义务提升读者对于语言的理解和诠释交流行为的能力。

译者,不仅是源文的读者,也是译文的作者。

译文的成功与否毫无疑问决定于译者。

因此,译者在翻译过程中主体性表现不仅值得研究家们的关注,也应该引起译者自身的注意。

然而,在翻译过程中,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受到了诸多因素的影响。

译者的主体性发挥受否受到其自身的图式影响?图式理论来探讨译者主体性是否可行?本文欲通过实例来解析这个问题。

二、图式理论及其分类图式,最早是由kant提出。

在其书《纯理性批判》中,kant指出:图式是通过时间把一系列同类的现象综合起来的一种类型的表象。

任何物体都有一个概念,图式就是架构在概念和物体之间的第三方。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

阐释学视角下译者主体性研究综述王瑞琼译者主体性研究近年来在翻译研究中反复提及,译者早已不再是诸多学者口中的“仆人”。

译者作为一个客观的存在,是原作与译本之间的“桥梁”,而这是一座会思考的桥梁。

译者选择翻译何种文本本身就是一个复杂的心理过程,这正与乔治·斯坦纳的翻译阐释学理论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1 引言译者主体性研究已成为中国译学界研究的新趋势,译者被认为是一部译作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译者首先是一个人,每个人都会存在感情偏差,就会因为成长环境、文化背景以及心理构建等等因素对翻译的过程造成各种各样的影响,正是这样后来才出现了译者“创造性叛逆”的研究,是译者给了原作第二次生命。

研究译者主体性,其实就是在从心理学的角度去研究翻译。

2 何为译者主体性?2.1 译者主体性的定义译者主体性是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而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查明建,田雨2003)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不仅仅要忠实原文本以正确传达原作者的意思,同时译者还需要承担另一个创作者的身份,结合自己的认知水平、情感体现来再现原文本的意思。

正是因为译者的能动性才会有“可译性”与“不可译性”的激烈争论,才有“创造性叛逆”的争论。

这也正是译者的主体性的有力体现。

主体性最根本的内容是人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简言之是人所特有的主观能动性。

(陈先达 1991:115)译者在翻译的过程中有主动性的一面,就必然会有受动性的一面。

2.2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和视角2.2.1 译者主体性研究的方法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方法采用穆雷(2010:13)的分类,可以分为理论研究和实证研究两种范式,也有学者会把两种研究方法结合起来应用。

翻译作为一门实践性较强的学科,具体的研究还是需要深入到实证的研究,再用理论研究作为支撑。

在译者主体性的实证研究中,个案研究方法较为普遍,且基本都是从微观角度来分析。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

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与主体性限度季传峰摘要:主体性是一个重要的哲学概念。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学者将这一概念运用于翻译研究之中,用科学的态度重新审视翻译的主体与主体的功能,深化了翻译理论研究&本文将主体性概念引入口译研究,旨在通过考察口译的特性,探讨口译主体性发挥的层面与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提高口译理论与实践水平。

关键词:口译;主体性;限度近年来,随着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深入,学界对于翻译过程和经验的认识强化了,翻译实务和翻译理论水平也有了提高。

然而,翻译主体性研究侧重于笔译,不能普遍适用于具有自身特殊性的口译活动。

因此,对于口译译员主体性的研究有助于更加明确地认识译员的工作机制以及其在跨文化交际中的桥梁作用,有助于探讨和构建口译的理论体系,更好地拓展和提高口译活动的实践水平&本文将从口译的特点入手,分析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特殊性,并进一步讨论口译的译者主体性发挥的方面以及主体性发挥的限度,以期抛砖引玉。

不当之处,望批评指正。

一、主体性概念的界定首先,要区分“主体(subject)”与“主体性(subjectivity)*这两个相互关联的哲学概念。

主体是改造和认识客体的活动者,即人;与“主体”相对的概念是“客体(object)”。

“主体性”是作为认识者和实践者的人(主体)在被认识、被实践的对象(客体)的相互作用中所表现出来的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本质特征&自主性是指人作为活动主体的独立性,表现为主体支配自身的权利意识和能力;主动性即能动性,表现为主体在与客体的相互作用中不是被动地而是有意识积极主动地应对客体的作用。

创造性则表现为主体创立新思想、创造新事物的意识和能力。

翻译主体是谁?对于这一问题,译界的认识尚不统一,大致有四种看法:一是认为译者是翻译主体$二是认为原作者与译者是翻译主体$三是认为译者与读者是翻译主体$四是认为原作者、译者与读者均为翻译主体。

(许钧,2003)质疑作者与读者的翻译主体地位的学者认为,虽然作者和读者也具有自主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等特征,但这些特征并未体现在翻译过程中,而是体现在原文创作和译文阅读的过程中。

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

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

语言研究浅谈翻译的主体及主体性陈艳蓉【摘 要】翻译主体性是翻译理论中的重要问题之一,也是语言学家们一直探讨的焦点,翻译主体的确定及充分发挥翻译的主体性,对于翻译效果有重要作用。

【关键词】翻译 主体 主体性“翻译”一词有两重含义:把一种语言文字的意义用另一种语言文字表达出来(也指方言与民族共同语、方言与方言、古代语与现代语之间一种用另一种表达),把代表语言文字的符号或数码用语言文字表达出来;做翻译工作的人。

本论文探讨的是动态的翻译过程。

翻译是在准确、通顺的基础上,把一种语言信息转变成另一种语言信息的行为,将一种相对陌生的表达方式,转换成相对熟悉的表达方式的过程。

其内容有语言、文字、图形、符号的翻译。

其中,“翻”是指对交谈的语言转换,“译”是指对单向陈述的语言转换。

一、翻译主体性研究现状20 世纪 70 年代,以霍尔姆斯、勒费弗尔为代表的学者提出了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人们发现翻译不单是从源语言到目的语言的转换,更是译者的创造过程,译者在翻译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开始受到关注。

女权主义学派、阐释学派等为译者主体性的研究提供了理论声援。

目前国内已有不少学者从不同角度研究译者主体性。

在中国知网篇名限制搜索关键词“翻译主体性”,查找结果为1093篇。

如查明建,田雨,论译者主体性—从译者文化地位的边缘化谈起2003;陈梅,外部力量与译者主体性的建构—以《圣经》翻译为例,2006;孙艺风,翻译规范与主体意识,2003;张连兄,车琳,译者主体性在俄文电影翻译中的体现,2006;杨武能,再谈文学翻译主体,2003;陈大亮,针对翻译目的论的一种批判性反思—兼论文学翻译主体性的困境,2007屠国元,朱献珑,译者主体性:阐释学的阐释,2003;胡牧,主体性、主体间性抑或总体性—对现阶段翻译主体性研究的思考,2006;许钧,“创造性叛逆”和翻译主体性的确立,2003;段峰,认知语言学与文学翻译主体性研究,2003。

关于译者主体性,查明建、田雨两位学者认为,“是指作为翻译主体的译者在尊重翻译对象的前提下,为实现翻译目的在翻译活动中表现出的主观能动性,其基本特征是翻译主体自觉的文化意识、人文品格和文化、审美创造性。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论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
传统译论认为译者如同女性,应当是隐身的,无声的,亦步亦趋地服从于原作者的。

在规范性翻译及描述性翻译中翻译的主体性逐渐显露出来,女性主义翻译更是强化了译者的主体地位,让译者的身影在文本中显现。

标签:规范性翻译;描述性翻译;女性主义翻译;译者主体性
在传统翻译理论中,翻译者的声音一直是被忽略的。

而在之后的理论发展中,译者主体性开始慢慢显现并被注重。

特别是女性主义译者做了许多的尝试来对抗被翻译家奉为“圣经”的传统的翻译理论。

1.翻译中的译者主体性
在历来规定性翻译研究过程中,忠实性是最重要的翻译标准之一,而译者的主体性未被体现。

而随着翻译理论的发展充实,传统翻译理论也开始发展显现出译者的主体性。

特别是女性主义翻译,作为女性运动与翻译研究的结合,高度强调译者的主体性。

从而译者主体性逐渐在传统翻译理论以及女性主义翻译的实践中闪现光彩。

2.规范性翻译理论中的译者主体性
传统翻译理论的特点是对源文本的关注。

原文及其作者的主要位置从来没有被挑战过,而翻译者总是被视为“中介”,自动将文本的意义从一种语言转化到另一种。

忠实性和对等性是评估翻译最重要的准则。

如此,传统的翻译理论是具有规范性的,规定什么是翻译,并设置译者遵循的标准。

规定性翻译研究以极端的源文本倾向性为标记,而译者的主体性是被完全忽视的,更不用说翻译的文化背景和译者的性别。

译者必须是无形的以及翻译的过程应该是一个静态的语言转换的过程,这样翻译版本才可以与原始文本一致。

忠实和精确,一直是规范性翻译理论的核心关注点。

亚历山大·弗雷泽·泰特勒提出了翻译的三大原则:译作应该完全复写出原作的思想;译文的风格与手法应和原文的性质相同;译文应与原作同样流畅。

而严复先生总结他的翻译经验时提出“信达雅”作为翻译的准则,其中“信”就意味着译文及译者应忠实于原著及其作者。

这些理论的重心都还停留在原文上。

3.描述性翻译理论中的译者的主体性
规范性的翻译理论能够有效地指导及评判翻译实践,也并不认为译者能够脱离环境去进行翻译实践。

译者,作为一个人,他或她有其自己的思维模式、文化、教育和种族背景。

所有这些因素在翻译过程中会产生影响。

更重要的是,译者有时必须考虑读者在阅读译文时会不会由于文化差异而不能理解。

至此,翻译研究
从原文导向转换为目标导向。

一般来说,描述性翻译理论认为翻译是一定环境下的产物,是为了满足特定的需求而产生的,与翻译的语境和情境相关。

在描述性翻译理论中,没有理想的翻译,因为文本可能会被不同的读者在不同的时间诠释。

描述性翻译理论认为,在历史和社会环境下,译者作为个体的人对于要翻译的文本有他们自己的见解。

此时译者不再是隐形的、被忽略的。

在许多描述性翻译理论中,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显示其独特之处:女性主义翻译一直努力想让大家听见他们的声音。

4.女性主义翻译的译者主体性
女性主义译者通常通过不断地实践去努力实现他们的主体位置。

女性主义翻译在三个方面强调译者的主体性:①女性主义翻译的权力和政治。

女性主义强调译者应该是一个乐观积极的创造者而不是悲观消极的机器。

最突出的是文本的操作方式。

他们介绍和评论他们的作品,并作出解释。

他们编写研讨会报告,高度重视翻译,总是围绕着翻译文本去进行研究。

女性主义翻译从最开始就是女性运动与翻译研究结合的产物,沾染了政治色彩。

对他们来说,翻译是更像政治活动,而不是纯粹的学术研究。

②女性主义翻译的重写策略。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首次将性别差异的概念引入到翻译研究,以及倡导运用女性主义话语策略获得现有译者和女性的话语空间。

女性主义翻译理论是基于女性主义话语理论形成的,同时受到了后现代主义的影响,不赞成传统的翻译理论忽视译者的主体性。

女性主义理论通过前言、脚注、批注等方式强调译者的地位,并宣传他们的政治地位、种族背景,甚至性别取向,积极强调译者的主体性以及原始文本和翻译文本之间的差异。

③女性主义翻译的改写策略。

女性主义译者认为语言是人为的,是用来描述人的现实生活和自己想法的。

他们试图创建新单词,使用不同的拼写、双关语打破父权公约,并突出女性。

在翻译时,译者重写性别问题来提高人们的意识程度。

弗洛图总结了女性主义翻译常用的三种干涉文本的翻译策略:增补、加写前言和脚注、劫持。

参考文献:
[1]韩子满,刘芳.描述翻译研究的成就与不足[J].四川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1).
[2]金兵.女性主义翻译理论与译者主体性[J].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0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