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研究

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摘要】研究政府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可以从宏观地角度解决物业管理在老旧小区中遇到的政策、法规等问题,特别是基层管理部门,经常解决物业公司与小区业主的纠纷,十分清楚其产生矛盾的地方,能够准确地制定政策来解决矛盾,改善老旧小区物业管理;物业公司是直接的管理者,直接对小区物业进行管理,研究物业公司在老旧小区物业管理方面遇到的困难与难题,能够更好更有效地管理小区物业,实实在在地为小区业主们服务;小区业主,是小区物业管理的受益者,通过对业主在小区物业管理中提出的问题与不足的研究,可以了解业主真正的需求,从而不断提高物业管理水平。通过对以上的研究,从而推进城市老旧住宅小区实施物业管理。

【关键词】物业管理,老旧住宅小区,问题,对策,物业公司

2012年12月16日中午12点10分,宁波市江东区徐戎三村的一栋居民楼突然发生倒塌,事故造成 1 死 1 伤,附近400 多位居民被迫疏散。令人惊讶的是,这栋倒塌的楼房,只有23 年的房龄。为何只有短短23 年房龄的房子会突然发生倒塌。这其中存在着哪些问题,值得我们去了解、去解决。

一、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现状

(一)硬件设施不到位

(1) 老住宅小区硬件设施严重不足,配套不到位,已经形成了历史欠账,加上过去住宅建设一直是重建设轻管理,长期失管失修,造成道路破损、下水道堵塞等问题严重。在转入社区管理和物业公司管理时,由于与原来的建设、管理单位交接不规范,导致房屋维修基金难落实使房屋维修难,也使小区管理成为群众投诉的热点问题。

(2) 随着城市建设的发展和居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各种类型的车辆越来越多,特别是私人轿车数量飞速增长,停车位数量无法适应汽车增长的需求。老住宅小区建设时基本没有配置专门的停车位,更别说是那些成本较高的地下车库了。这导致很多小区大量存在占行车道,人行道,小区走道,绿地停车和违章停车等行为。造成了“无车人”与“有车人”的利益冲突和纠纷投诉,影响了社会公平和居住环境,加剧了交通拥堵,恶化了生活居住回家,给防灾,安全带来一定的隐患。

(二)居住人群分析

老住宅小区居住人群主要分三类:

(1)老住宅小区居住的很多是老人,他们的收入低,经济承受能力差。即使收入可观的老人,他们也不理解物业管理是有偿服务行为,物业管理在中国发展起来正真算起来也就十几年而已,老住宅小区业主享受物业管理服务需要付费的观念还没有形成,房屋的维护保养,小区的绿化、卫生、安保等工作都成了业主自己的事情,而要请人维护却需要付费,这种观念还没有完全转变过来。长期计划经济下的观念已经根深蒂固,把物业管理当作一种服务性消费来支出还是有待时日。

(2)老住宅小区居住的另一类人则是下岗工人或是病人等社会弱势群体,他们收入低下,家庭负担重,经济压力大,根本无法承受物业管理费,更是不理解物业管理收费这一观念。所以即使有物业管理愿意接收老住宅小区,进行管理,却也因为一直无法收取物业费,而入不敷出,使得物业管理公司对于小区的维护只能是有心无力了,这使得一部分已经交纳物业费的业主的利益受到影响,业主对物业公司失去信心,不愿再交物业费。

(3)再有居住在老住宅小区的第三类人是一下外来的打工人员。他们一般是租来临时居住的,很多人在承租房屋的时候并没有跟业主谈好物业管理费

有谁来交着一事情,双方相互推托,谁也不愿意缴纳。即使当时谈妥,他们也会相互推

托。承租人认为反正房屋不是自己的,租赁期满就会搬走,房屋的问题又不是自

己的问题,物业费自然不会交;而原有业主的认为反正不是自己在住,自己人没在,物业也找不到自己拿钱,要断水断电跟自己也没关系。

由于老住宅小区居住人群的特点,使得收取物业管理费难,从而没有物业管理公司愿意接收,即使接收了管理起来也十分困难。现在一些老住宅小区要不就是没有物业管理,要不就是一些国有单位在管理,却一直在亏损,需要国家补助。所以很多房屋,小区设施的问题得不到很好的解决。

二、城市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对策

由于老住宅小区是当前物业管理的难点和重点,也是过去在城市规划、基层设施建设中欠账较多的区域,对物业管理或社区来说,难以依赖自身努力承担起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真正改观的重任,为此,对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需要出台更多的扶持政策。

(1)面对老旧住宅小区,政府应投入更多的资金支持,改善小区的基础设施状况,一方面可以依靠旧城改造逐步淘汰一批居住条件差的老房子,改善居民居住环境。这点上目前杭州市、宁波市政府已经在加快实施。另一方面,对目前还不能拆迁的老住宅,只能依靠大量财政资金的投入加以改造,为老住宅小区推行物业管理提供“硬件”环境和条件。

(2)对于进入老住宅区进行管理的物业公司进行补助,管辖小区经测算所需管理费,用在合理收费基础上,不足部分有政府财政给予补贴。可采用对参考老住宅小区管理的物业公司每年划拨一定的物业管理费进行补助的方式,用于弥补各企业的经营亏损。为确保补助资金的来源,可在房屋维修基金或者在新建小区的配套费中划拨,还可以通过财政拨款,建立老住宅物业管理补助专项基金等多种渠道来加以落实。

(3)国家应加快出台老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税收减免等优惠政策,切实减轻物业管理单位负担。物业管理属于微利性性质,同事也承担了一定的社会职能,为下岗工人和生活困难人员提供了就业机会。目前因收费标准低和收缴

率低的原因,经营状况不佳,但各种税费都按普通的企业一样收取,严重影响了物业管理企业管理老旧住宅小区的信心,建议出台对老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公司税收减免的优惠政策。

(4)对于经济实在有困难的低保户,实行费用补贴。在低保户人群比较集

中的老住宅小区应有街道出面,在条件允许下尽可能地展开一些最基本的物业管理服务,如清洁卫生、房屋维修、保安巡逻。对于生活确有困难的低保户,可在其低保工资中增加物业管理费补贴,以减轻生活负担。同时,建议民政部门,将低保户的房屋维修纳入慈善基金开支范围,切实解决其房屋维修难的问题。

(5)多方筹集资金,做好老住宅小区基础设施的整治工作,每年重点改造几个小区,逐年分批进行,改善老旧住宅的面貌,同时整管结合,在整治时同步成立业主委员会,特别对目前的“三无小区”可由附近的社区或物业公司实施管理,政府给予管理的社区或物业公司补贴,扩大物业管理覆盖面。

结语

老住宅区普遍缺乏物业管理用房,不仅给日常管理带来不便,而且加大了物管企业的成本支出。物业管理用房是实施物业管理活动最基本的条件之一。通过调查发现,由于历史原因,物管企业在接管老住宅区时基本没有配备物业管理用房,如何解决管理用房,已成为接管老住宅区的物业管理企业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通过本文分析,我们经过讨论提出以下几点建议与对策:

1、加强政府管理和引导,完善物业管理法制建设。在已制定的《物业管理条例》基础上,进一步出台更加完善可操作性的实施细则,明确政府部门、开发企业、物业公司和业主各方的责任、权力和义务;深入宣传相关法律法规,让广大业主了解物业管理的重要性,履行相关义务,积极配合物业企业做好管理工作,同时也要善于运用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进一步规范物业企业工作行为方式,完善招投标制度建设,引入竞争机制,把优秀物业管理企业引进来,以改变物业从业人员素质差,服务不规范,专业性不强,企业运作透明度不够的落后状况。

2、提高业主意识,加快业主委员会制度规范化。相关部门要指导业主选出真正能够代表业主利益、热心公益事业、有一定知识水平的人员主持、参与业主委员会工作,能够在物业管理企业和业主之间起到桥梁作用,建立业主和物业管理企业之间的信任。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签订物业管理委托服务合同,仔细斟酌条款,确定服务项目和服务费价格,并定期召开业主大会,监督经费使用情况,受理业主投诉。

3、严格把好小区验收关。开发商遗留问题日渐成为新建小区的物业管理难点。

小区竣工验收时,相关部门要严把房屋、配套设施、水电气等质量关;要监督物

业管理企业承接物业时必须履行的程序,坚决避免一些物业企业因盲目扩大管量

而草率接管,为日后正常运转和自我发展留下隐患。有关部门要加大对老旧小区

物业管理规划和投资力度,努力提高车棚、绿化、封闭等相关配套设施建设;物业管理企业要与社区紧密结合,加强对弱势居民的扶助。

参考文献

[1] 张沈生,朱晓凯, 殷振瑶. 沈阳市旧住宅区物业管理存在的问题与对策[J].

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1,13(3):288-291 .

[2] 郑晓云,税矾仪.重庆市危旧房改造影响因素研究[J] .合作经济与科

技,2010,(19):30-32 .

[3]任霞. 内蒙古达拉特旗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研究[D]. 呼和浩特:内蒙古师

范大学,2013.

[4]刘承水,刘玲玲,史兵,冀文彦.老旧小区管理的现存问题及其解决途径

[J] .城市问题,2012,(9):83-85 .

[5]何晓柯.社区准物业管理破解城市老旧小区管理难的路径选择[J] .现

代营销( 学苑版),2012,(1):198-199 .

[6]曾伟.马鞍山市区老旧小区物业管理调查报告[D]. 合肥: 安徽大学,2012 .

[7]高业芹,高业芬. 旧住宅小区物业管理的现状与思考[J] .三峡大学学报

(人文社会科学版),2010,32( 增刊) :77-78.

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城市管理是城市建设的延伸,是巩固城市建设成果、完善城市功能、提升城市品位的重要保证。近年来,县乡以整治市容市貌、创造良好的城市环境为重点,以“整脏治乱”工作为切入点,不断加大城市管理力度,取得了一定成效。随着城市的发展,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城市管理工作面临的新矛盾、新问题也日益增多,城市管理工作压力越来越大、要求越来越高。为进一步加强县乡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提出了对策建议。 一、当前县城市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城市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近年来,县乡在城市规模扩张方面成效明显,但城市基础设施特别是老城区历史欠帐较多,建设滞后,还属于小城小规模,增加了城市管理的难度,也影响了城市管理的质量。一是市政设施不够完善。老城区道路狭窄,城区公共绿地少,绿化率较低;垃圾中转站和投放点欠缺,公厕数量少,垃圾收集、清运、处理手段还处在比较原始的阶段;农贸市场数量不多,布局不尽合理,无法满足居民生活需要。二是各类专业经营场所硬件设施不完备。一些维修店、作业加工店、服务洗车店、废品收购站等不符合营业前置条件,如室内无场地占道经营作业,洗车店不设沉淀池,污水直接排放下水道或河道,餐饮店达不到前堂后店要求,油烟未经处理自然排放等等。三是部分住宅小区内部功能不全,车库、停车场、垃圾池等必须设施配套不足,影响了居民生活。此类情况特别是在亚中商城亿家超市及其对面的菜市场周边比较严重。 (二) 市容秩序比较混乱。一是占道经营现象严重。目前,县城主次干道均存在流动摊、店外摊占道经营,占道修车、洗车、作业加工等现象。部分专业市场内部管理不到位,不少经营户在市场外围摆摊或游动占道经营。二是交通秩序管理不规范。机动车辆乱停乱靠、乱上人行道,行人不遵守交规,青年路随意横穿马路等现象十分普遍。三是广告设置随意性大。一些商家在部分路段随意悬挂广告牌,或在店铺门前占道摆放招牌,乱贴乱画、非法小广告等城市“牛皮癣”还未彻底根治。特别是电线杆,小区过道、电梯内乱涂乱画乱贴。

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

城市记忆与文化认同 [ 来源:《城市文化评论》 | 发布日期:2012-11-20 ] 张海燕 【内容提要】在城市的现代化进程中,城市记忆的丧失和文化认同危机的出现实际上是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城市记忆不仅是一种集体记忆、历史记忆和社会记忆,还是一种文化记忆。文化认同是城市记忆中的一种自我主体意识,文化认同感的根源在于城市文化的自我同一性。城市记忆作为城市文化的有机组成部分,对城市文化认同感的建构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在城市记忆的文化认同面前,城市建设必须有所为,有所不为。 【关键词】城市记忆文化记忆文化认同 一、城市的“集体失忆” 在全球化背景下,当代中国正在以势不可挡的城市化进程和日新月异的城市建设宣告着城市社会的来临。然而,中国在跑步进入城市社会并急于与国际接轨的同时,却不得不面对一系列由“城市化急躁症”和“文化短视症”所引发的问题。一方面,在城市发展的经济大潮中,很多城市片面追求物质文化和城市化率的增长,而忽略了城市的社会、文化和生态环境等问题。一些城市在旧城改造和危房拆迁中,由于受经济利益的驱动而采用急功近利的商业化运作模式;于是,在轰隆隆的推土机声中,北京的四合院不见了,上海的石库门消失了,成都的明城墙倒塌了……这种大拆大建的城市开发方式直接导致了很多富有地域特色和文化传统的历史街区、历史建筑、历史文

物、地方民居的破坏乃至消失。城市的楼房越来越高了,马路越来越宽了,广场越来越大了,然而生活在其中的人们却不得不面对这样的惶惑:这还是我们的城市吗?我们的城市为什么变得越来越陌生?原来充满亲切感的城市哪里去了? 另一方面,在西方文化的影响下,中国城市规划出现了轰轰烈烈的“洋务运动”。很多城市并不去认真分析自己的地域特色和历史文化传统,而是一味采用“拿来主义”,不仅城市规划方案完全采用欧美的,就连城市住宅区的命名也跟着开起了“洋荤”,诸如“加州花园”、“东方巴黎”、“迈阿密水岸”、“阳光西班牙”、“新西兰文化花园”、“柏林爱乐”、“路易凯旋宫”、“东方威尼斯花苑”随处可见,置身其中的你一时还真不知道自己到底身在何处。也难怪有人戏称中国城市是“万国城镇”。此外,由于城市规划中抄袭、模仿、复制现象十分普遍,城市的“麦当劳化”也日见严重:城市建设完全采用现代商业的标准化生产方式,以形式上的整齐划一来取代现实生活对城市灵活多变的要求,人类的“造城”运动遂沦落为拙劣的“克隆”伎俩,“千城一面”的现象随之出现:南方北方一个样,大城小城一个样,城里城外一个样。① 上述“城市问题”的出现,在很大程度上是与城市记忆和文化认同问题联系在一起的。城市建设中人为地割裂历史文脉和文化空间的做法导致了城市记忆的丧失,而城市记忆的丧失又导致了城市文化认同危机的产生。 二、城市记忆是一种文化记忆

关于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对城市文化建设的思考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文化是城市的生命和灵魂,是城市的内核、实力和形象;城市是文化的凝结和积淀,是文化的容器、载体和舞台;城市与文化是与生俱来、密不可分的统一体。我省在大力推进特色城镇化的实践中,应该以高度的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和文化自强,搞好城市文化建设。 树立文化城市理念 城市价值何在?城市如何建设?人们的认识和实践是随着城市发展的历史演进而不断深化和丰富的。 从“功能城市”上升到“文化城市”,“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建设理念的最高境界。在西方工业化、城镇化高速发展的历史阶段,为适应加快扩大城镇承载能力的迫切需要,1933 年国际建协发布以“功能城市”为主题的《雅典宪章》,以物质空间为主体的功能主义的城镇建设主流思想随之长期控制世界。功能主义忽视人的生活的复杂性和人的需求的多样性,没有解决好城市发展中的诸多问题。随着“城市病”的不断蔓延、加剧和扩散,人们逐渐把视角从以物为中心向以人为中心转变。1977年《马丘比丘宪章》对城市建设形成了注重人文生态和文化空间的社会文化理念;1938年L·芒福德出版《城市文化》引发了人们对城市如何发展的深思;1985年欧盟提出“文化城市”概念,自然生态和人文生态理念形成潮流;1999年的《北京宪章》、2007年的《城市文化北京宣言》,都强调“塑造充满人文精神和人文关怀的城市空间”。“文化城市”成为当前城市建设的最先进理念。 从“物质家园”上升到“精神家园”,“文化城市”已经成为城市价值追求的基本趋势。什么样的城市能让生活更美好?归结起来,就是既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物质需求,又能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精神需求的城市;就是既能为人们身体的幸福栖居提供物质空间,又能为人们心灵的幸福栖息提供文化空间的城市。确立“文化城市”目标、提升城市文化水平已成为城市发展的国际潮流,“文化变成城市发展战略的轴心”。我国也大力促进“文化城市”和城市文化建设,越来越多的城市对发展作出“文化定位”或者提出“文化城市”目标,城市文化建设充分发挥出保存城市记忆、体现城市特色、提升城市品质、展示城市风貌、塑造城市精神、支撑城市发展的巨大作用,已经成为一些城市的核心竞争力。 从注重物质建设上升到注重文化建设,以“文化城市”理念引领我省城镇化发展。我省已经进入城镇化加速发展期,城镇化不应仅仅是“量”的扩大,更应该是“质”的飞跃。应积极学习国内外城市发展的先进理论,认真吸取西方发达国家和国内发达地区城市发展的经验和教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城市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城市建设和管理是一个城市发展的基础和首要任务,城市建设主要包括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和提高城市品位三个方面;而城市管理则是一项社会性系统工程,是城市软环境的建设,是城市的形象、政府的形象,也是城市市民的形象。只有秩序的繁荣才是真正的繁荣,而创造一个优美舒适的生产生活环境也是广大人民群众所渴望的。城市管理包罗万象,关系到千家万户,大到人们的生存环境,小到人的衣食住行,随着工业化、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管理面临的新课题越来越多,其作用越来越重要。因此,如何加强科学管理,坚持依法行政,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显得越来越重要。 一、当前我市城市管理现状 近年来,在市委高度重视和政府的直接领导下,我市加快了城市基础设施建设,加大了城市管理工作力度,通过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魅力城市、环保模范城市和园林城市、文明城市等工作,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城市形象得到了整体提升。 1、转变观念,提高认识。在经历了由农村集镇向城市聚变的过程中,我市确立“以人为本、疏堵结合、管教并举”的理念,实施城市管理的“三个转变”,即由单一管理向综合管理转变;由突击整治活动向长效管理转变;由依靠行政命令向

依法管理转变。同时确立经营城市理念,按照产业化发展、企业化经营、社会化服务的方向,对一些养护维修作业逐步实行产业化经营,积极推进我市城市管理工作,为城市综合管理工作打下了基石。 2、改革体制,理顺关系。为了提高城市管理效率,我市抓住机构改革契机,成立了城市管理局,明确了其管理方面的职责和任务,改变了过去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一个部门的模式,实现了建管分离,形成了城市新的管理格局,依法管理城市有了良好的开端。 3、广泛宣传,扩大参与。加大了城市管理的宣传工作,广泛宣传“建设美丽新东莞”,并向社会实行“三公开”即公开政务、执法程序和投诉电话,扩大市民在城市规划、建设管理上的知情权、参与权,积极引导群众支持现代城市管理。 二、城市管理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随着改革的不断深入,在加快推进城市化发展的新形势下,城市管理工作尽管日益得到市、镇各级政府重视而有所改善,但依然存在许多不容忽视、亟待解决的问题。 (一)城市人口密集、整体素质较差、经济运行质量不高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目前,从经济不发达的农村集中流向沿我市,也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引发资源配置、劳动就业、福利保险、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人口质量存在与城市发展不相适应的问题,这种不适应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专题研究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目录 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1) 前言 (2) 第一章地域文化 (3) 一、地域文化的概念 (3) 二、地域文化的分类 (3) 三、国内地域文化的特点及影响因素 (9) 四、国内地域文化的社会发展以及推广 (14) 第二章城市发展 (17) 一、城市概念 (17) 二、城市形成与发展的驱动因素 (18) 三、城市的发展规律 (19) 第三章地域文化和城市发展的关系 (24) 一、地域文化对城市发展的影响 (25) 二、地域文化于城市发展的关联 (28) 第四章研究结论 (39) 一、地域文化与城市发展所存在的问题 (39) 二、地域文化发展战略 (40)

前言 城市作为一个区域的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其发展过程中必然会深深地打上地域文化的烙印,有的城市本身就形成了一种有别于其他城市的独特文化,独特气质,这种文化往往是城市生活的灵魂和核心,也是城市赖以生存的基础。城市化进程往往与地域有很大的关联,良好的地理环境通常会滋生一系列的产业,从而带动人们追求城市化的动力。随着我国科技的快速进步,城市的发展已经不只限于经济的增长,今后加强文化发展的口号也势在必行。 地域文化是城市的形象,决定着城市的知名度和美誉度,决定着城市的品牌和魅力。地域文化研究就是要开发所在地区的传统文化资源,弘扬本地区优秀的传统文化,打造本地区城市真实的名片,展现本地区的魅力和风采。 地域文化研究,通过对本地区全面的文物普查和考古遗址抢救性发掘,以及有关典籍和遗存的保护、整理,可以真实了解和正确认识本地区的历史和文化。 地域文化也是生产力,地域文化是明天的区域经济,这已成为国内外专家和学者们的共识。美国学者亨廷顿在冷战结束后即向世人宣告:21世纪的竞争不再是经济的竞争、军事的竞争,而是文化的竞争。一定的区域经济形成了一定的地域文化,而地域文化又对区域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力。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以杭州为例

文化特性与城市建筑——杭州案例研究 现代城市的竞争,不仅是经济实力的竞争,更是文化、城市形象等软实力的竞争。中国拥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和三千多年的城市建设史,然而在过去几十年里,因为飞速的经济发展和快速的城市化,中国的城市面貌产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大多数拥有悠久历史的城市在现代化建设中失去了可识别的身份,众多城市的历史街区和古老建筑在现代化进程的滚滚潮流中轰然倒地。源远流长的文化传统在城市营造者的眼中沦丧。而城市居民内心深处的欲望和危机感与日俱增,缺乏地域文化的城市也使得居民缺乏城市认同感。如何在快速的城市化进程中,保持和发扬建筑的文化特性,是值得城市居民和城市营造者深思的。 一、当代中国建筑文化的缺失 1.1传统建筑文化的缺失 任何建筑都和本民族的文化精神和价值观念紧密相关。中国传统建筑是中国传统文化和哲学精神的体现,天人合一的宇宙观、物我一体的自然观以及阴阳有序的环境观一直作为基本的建筑理念影响和制约着中国建筑的发展,使中国建筑表现出强烈的人文意识和理性精神。 这种精神在当代建筑中理应得到继承与发展。然而令人遗憾的是,由于西方文化思想的强势冲击,加上人们对中国传统文化和西方近现代文化精神缺乏正确的认识和理解,没有正确的应对策略,使中国传统建筑文化在一种截然相反的文化冲击下变为了弱势。中国当下建筑,大都沿袭西方建筑的模式,摩天大楼、欧陆风情随处可见,一些标志性建筑以其新颖和现代的造型刺激着人们的眼球,然而中国传统建筑文化的内涵却缺失了。 我国是世界文明古国,有着浩瀚如海且弥足珍贵的文化遗产,我国城市建筑的文化遗产资源也极为丰富,几乎每一座城市都有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不但是城市发展的历史见证,也是城市文明的现实载体。如何保存城市的历史面貌,延续城市的历史生命,对当下城市建设是至关重要的。令人遗憾的是,在我国现有的城市建设中,这方面的工作却做得不够。当年梁思成谈北京城的规划与建筑时,曾感叹“伟大的北京城墙”被人们所忽视,他说,北京城墙的产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城市发展与城市文化建设 作者:曹阳来源:添加日期:11年03月01日 城市文化是一门城市管理科学,它不是单指某一特定的城市文化设施、市民的知识水平、教育程度高低等狭隘的文化现象,而是包括了城市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文化、制度文化和精神文化的总和及其所形成的管理系统。 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 城市文化是一门综合管理城市的学科,是城市组织体系的基本架构和行动方略的指导系统。城市文化的构成要素有城市精神文化、物质文化、建筑文化、自然文化、管理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等。它们是自然文化与社会文化的结合,是物质文化、制度文化与精神文化的统一。城市文化建设的基本要求是: 1、培育具有现代素质的市民。市民是城市的主体,是城市社会文明的创造者和体现者,也是城市文化的载体。城市市民的素质如何,直接决定着一个城市的形象。广大市民只有不断增强城市意识、开放意识、法制意识和现代生活环境意识,促进一个城市形成良好的社会风气和精神风貌,有浓郁的崇文意识、有健康的心态和良好的行为习惯,这个城市才能现代化。 2、塑造城市形象文化。城市形象文化主要指城市的外观形象,它包括城市现代化的基础设施和时尚的外观形象。诸如,城市的空间布局,建筑的造型、风格、色彩以及道路,广场,公园,雕塑,路灯,栏杆,甚至路牌和广告等等。独特的文化来源于独特的自然和生态环境,所以,要建设和谐城市就必须充分认识自己城市的自然特色,保护自然和城市的文化特色。城市的发展是以健康的自然环境为前提的,自然环境是孕育城市文化的摇篮,因此,只有遵从自然规律的城市发展,才能产生经久不衰的城市文化。 3、充分挖掘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历史文化资源是一个城市文化品位的重要表现,是一个城市文化个性的生动体现,也是一个城市最独特的文化优势。历史文化使一个城市有别于其他城市,充分挖掘利用城市的历史文化资源,保护历史文物和文物依存的周边环境,是树立城市文化个性、提升城市文化品位的捷径之一。历史文化遗产是一种无形资产,它可以与旅游、文化产业联姻,产生投入小、回报大的经济效益,它所起的品牌效应,绝非商业铺面和房地产等近期利益所能比拟的。 4、有繁荣发达的文化产业。所谓文化产业主要包括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美术品产业等等。文化产业作为“朝阳产业”,既可以有力地促进经济发展,也可以极大地提高一个城市的文化品位。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其对策 城市管理是政府行政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不仅影响着一座城市的整体形象,也直接体现出一方水土的社会文明程度.城市管理包罗万象,大到生存环境,小到衣食住行,涉及千家万户.随着城市化的加速发展,城市管理面临的新课题越来越多,开展工作的难度也越来越大,因此,加强科学管理,规范执法行为,全面提升城市管理水平日益重要。?一、当前城市管理行政执法工作问题综述? (一)城市承载功能不足,总体运行质量不高?城市人口的增长,是城市化的必然结果.目前,大量人口从农村集中流向经济较发达的城镇,给城市管理带来了巨大的压力,引发资源配置、劳动就业、福利保险、社会治安等一系列问题。与之相伴的是,城市新增人口的整体素质与城市发展要求存在较大差距.具体表现为,文化素质上,总体受教育程度不高;缺乏必要的专业技能,难以达到生产、经营、管理各类岗位的技术要求;文明修养上,观念意识、言行举止等诸多方面,层次较低.? (二)城市管理体制机制不健全?当前城市管理体制未理顺,条块关系不协调,制度安排不合理,城市管理难以形成合力,难以形成共同负责、共同参与、互相配合的体制机制,城市管理仍处于行政命令与依法管理并存、严格执法与暴力抗法同在的复杂矛盾冲突中。主要表现在,是管理观念上的“重建设轻管理”、“先建设后管理"、“看重经济效益,忽视社会效益”还未真正扭转过来,还未摆脱传统管理模式;管理体制上的条块分隔、纵横交错,统筹协调不够,职责不清,职能不到位,督促检查不力和措施不落实,导致工作中往往相互推诿,削弱了行政效率。城管部门责大权力小,难以起到协调作用;执法手段上的不足。城管执法缺乏必备的约束力和强制性,缺乏有力、有效的强制实施措施. (三)市民文明素质亟待提高?建设现代化城市必然需要文明程度较高的市民共同参与,共同维护。然而由于社会人口流动加快,城市人口动态性强,构成日益复杂,部分流动人群多以追逐个人经济利益为根本出发点.当个人私利受到影响时,城市文明往往便被抛在一边,各种旧有观念和不良习惯就自觉不自觉地进入了城市空间。由于受到经费、体制等因素的制约,城市文明的宣传教育机制和长效约束机制难以形成。?二、应对措施初探?由于城市管理工作的牵涉面广、任务量大,更具有复杂性、艰巨性、服务性等特点,我们应当从宏观的角度,以开阔的视野去看待和分析,在实际工作中制定切实可行的方案,有力提高执法效率,全面提升执法水平。?(一)坚持依法行政,规范执法工作 依法行政,就是要推进城市管理法治化,它要求执法部门严格将法律、法规、规章贯彻到处理城市各类公共事务的过程中去,始终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执法必严、违法必究。一是要强化执法力度,尤其对一些重点难点问题,严格依照有关的法律法规,确保处罚公平公正,杜绝情绪执法、人情执法;二是要规范管理,制定严格的管理制度,以制度管理人、约束人,并加强执法人员业务培训,有效约束执法行为,做到管有依据、罚有力度、惩有程序。?(二)理顺管理体制,完善工作机制?充分认识搞好城市管理对维护城市运转秩序,促进经济社会和谐、有序发展的重要作用,发挥城市政府管理职能,把城市管理摆上重要位置,集中精力把城市规划好、建设好、管理好。以法治为基础,理顺城市的管理体制,切实解决不同程度存在的部门职能交叉、条块分割、职责不清、协调不力的问题,形成统一、协调、高效的城市管理系统.破除重建轻管的传统观念,实行建管并重,突出城市管理,在强调职能部门管理责任到位的同时,加强综合管理,建立强有力的城管网络体系。?(三)加强宣传教育,改善执法环境 着力发挥宣传教育对预防违规、违章现象发生、赢取公众理解与支持、改善优化执法

浅谈城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工作体会

浅谈城管执法中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自**实行城市管理相对集中行政处罚权以来,城市面貌发生了显著的变化,市容市貌,环境卫生明显改善。在城管执法收到这些显而易见的成果的同时,也暴露出了一些问题,亟待解决。 一、城管执法队员自身存在一些问题。城市管理行政执法人员素质参差不齐,一些老同志,他们工作热情高,有着丰富的城管工作经验,但法律知识和业务知识相对缺乏,在法制意识渐强的今天,这与执法者身份不符,更与法制社会不符;还有一部分是新城管,他们一般都具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法律意识,同样有着满腔的工作热情,然而由于执法的特殊性,也使得这些执法队员产生了一些心理问题。如:自卑心理:部门基础设施相对落后,群众对城管工作的不理解都不同程度的给城管执法者带来了自卑心理;矛盾心理:城管执法的对象一般是下岗职工、无业人员以及残疾人等弱势群体,这部分人中很多一家子就靠一个无证小摊点谋生,境况十分困难,这就使得执法队员在对他们执法时同情心与职责与法律相矛盾;厌烦心理:由于城管工作反复性较大,经常是反复清,清反复,时间一长,就会对工作失去兴趣,丧失信心,不认真履行职责,对违章行为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特权心理:执法队员执法时间长了就会觉得执法就是简单的处罚,自己头顶国徽,身穿制服,可以高高至上;不安心理:城管执法中常见的暴力抗法给城管队员心理上蒙上了一层阴影。 二、行政执法相对人存在的一些问题。随着**城市经济的发展,大批外来工涌入**,有些外来务工人员素质不高,法律意识淡薄,私开无证诊所,私设摊点,占道经营等行为屡见不鲜。在他们想来,他们是靠劳动来养家糊口,既不偷又不抢,城管就管些鸡毛蒜皮的小事,当城管队员在对他们的行为进行依法教育时,他们表面接受教育,实则跟城管队员玩起了游击战术,反正摊照摆,你城管队员到东,我就到西,你到西我就到东,这样对他们长期教育无用后,城管队员对他们的执法方式就容易变的简单粗暴的怪状中去。对他们来说,一个小摊点可以是他们一家的主要收入来源,所以城管队员在对他们取缔时,会表现出强大的抵触情绪,“谁断我生路我就与谁拼命”的想法就会产生,这就又陷入了暴力抗法的怪圈。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360docs.net/doc/ab354077.html, 浅谈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作者:傅敏 来源:《现代交际》2016年第21期 摘要: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提高社区居民的整体素养及营造社区良好氛围有着重要作用。现实生活中,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部分问题的存在阻碍了城市文化建设的整体进程,不利于城市发展,本文将针对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应对策。 关键词:城市社区文化建设问题对策 中图分类号:G249,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6)21-0074-01 一、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相关概念阐述 城市社区文化是社区居民的生活习性、饮食习惯、日常活动及人口特性的体现。完善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有利于社区居民相互之间的日常交流,有利于促进居民精神文明建设,有利于维护社会的稳定,对于城市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社区文化具体表现为生活在同一片区域的群体,在已经满足物质条件的前提下为了丰富个人精神世界而开展的各种类型的社会性精神文化活动。其最初的形成是一种自然而然的结果,作为生活在同一片区域的群体,价值观、人生观等各个方面都具有一定的相似点,不断自发组织一系列文化交流活动,促进彼此间的情感交流。逐渐形成社区的文化。 二、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普遍存在的问题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对于社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但在实际生活中,不少城市社区文化建设不规范、不到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社区居民参与度低 社区居民是城市社区文化建设的主体,本应积极参与到社区文化建设当中。但在城市社区中。大部分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文化建设热情度不高,参与度较低。一方面,社区居民大多有自己在社会上的工作。时间和精力有限。大部分居民与社区文化建设不存在相互之间的金钱利益关系。很难得到社区居民的重视:另一方面。城市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的人才进入城市,部分沿海发达城市社区居民大部分是外来务工人员,人口流动性大,缺乏归属感。 (二)政府重视度低 城市社区文化建设是城市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城市的发展有重要意义。作为政府组织机关,在实际社区文化建设过程中,一方面,独揽大权,不尊重社区居民的意见,也不注重

城市规划如何展现城市特色文化

城市规划如何展现城市特色文化 衢州作为历史文化名城,具有悠久的历史、灿烂的文化,尤以孔子、棋子这两子文化为代表的城市特色文化,遐迩闻名,再如衢州精神、乡土特色文化、旅游特色文化等等。由于这些特色文化是内在的抽象的无形的东西,很难记得牢,从而很难在广大市民百姓中传播。恐怕很少有人能够讲出衢州精神、衢州旅游特色是什么,为什么,就是因为太抽象、太无形。而只有将城市特色文化从无形变为有形,并形成一定规模和影响,市民才能真切地看得到、摸得着、记得深。我们城市规划工作者的责任就是通过城市规划的引导和调控手段把城市特色文化写出来,写在城市的"脸上",尽一切所能,将城市的所有硬件都当作传承特色文化的具体载体,把城市特色文化充分展现出来,使城市文化易于在广大市民百姓中广泛传播,使其教化作用更大程度地发挥出来,更好更有成效地推动城市特色文化的营造展现。 规划部门其中一个职能是负责城市中的道路广场、公园绿地及附属其上的构筑物等的规划管理工作,在日常规划工作中,就是要尽一切所能,将一切可以利用的城市硬件如公园绿地、道路广场、城市雕塑、路灯栏杆、行道树、铺砌地砖等,都当作传承特色文化的具体载体,通过它们使城市特色文化充分展现出来,使城市的人文景观、建设工程,不再是简单的钢筋水泥砖块的堆砌,而是深厚地域文化的释放。首先,是在公园绿地的城市规划建设中,我们要按照突出文化主脉、熔铸地方文化特色的思想,大力利用栏杆、桥栏、石刻、碑文、景墙、雕塑小品等一切可以利用的硬件载体,把与衢州有关的历史事件、历史传说、成语典故等加以固化,凸现浓厚的人文气息;寓教于乐,潜移默化,使广大市民在休闲娱乐之时,不知不觉中了解衢州的文化,增长知识,陶冶情操。如江滨公园德坪坝段,在前几年的改造过程中,规划将堤坝上使用了多年的水泥栏杆全部拆除,取而代之的是造型别具一格、古朴典雅并刻有衢州人文、历史典故的青石栏板,在内侧还建造了几段景墙,上面雕刻有栩栩如生的人物和景象,这些人物和景象反映的多是与衢州历史文化有关的。再如具有衢州历史文化名城重要文化特色的烂柯山风景区,规划将烂柯山王质对奕烂柯的神奇传说和大量文人墨客留下的文献、历史典故以遗址复原、石刻、碑文等固化形式,构建了我市一大极具文化特色的旅游胜地。像代表孔子文化的府山公园,在规划设计方案阶段,将其与孔庙在整体上进行了协调,融入了许多孔子文化:孔子雕像、儒家文化的碑文石刻、六艺主题景区等,建成了富有孔子文化特色的城市公园,进入其中,有着一种较浓厚的孔府后花园的感觉。好的城市雕塑小品,不仅能起到点缀环境、美化生活、陶冶情操的作用,更体现了一个城市的文化底蕴,彰显着城市的文化品位。因此,应当十分注重雕塑小品的利用。在代表古城文化的南湖西公园,规划利用了雕塑、小品、遗址复原等方式,设计了古城门、老吊桥和饮马群雕,生动地展现了衢州丰富、深厚的历史文化,以此也提升城市的文化品位。在江滨北公园延伸段工程中,我们以科技文教为主题,规划利用了许多好的雕塑和小品,如浮石传说浮雕景墙、书简景墙、书本构架、电脑显示器框架、地球仪等,展现城市文化特色。总而言之,在每一个公园绿地项目的规划过程中,我们一定要以特色文化点题,将城市特色文化这些内在的抽象的无形的东西进行外在化、形象化、固体化,从不同侧面彰显出我市的特色文化其次在道路广场的规划工作中,也要充分利用各种硬件载体充分展现城市文化特色。原汁原味的保护老城、保留一些设施,也是一种很好的展现城市特色文化的方式方法。如对历史古城中的道路框架格局尽量予以保护,基本延续了古城方正布局的构筑思路,像那些老街巷、老街区、老水系能留则留,能修则修,还要修旧如旧。府山公园、礼贤公园、古城门公园、五圣街、老衙巷、天官桥等都是很有文化特色的名字,对那些古地名、古路名要尽量予以延用和应用,把历史文化以地名的形式进行固化,这些也是对城市特色文化的营造和展现。要注重路灯、灯箱、广告等的规划利用,展现城市特色文化。路灯的装饰性、观赏性极强,布局的巧妙与否,也能体现出城市文化特色,要根据不同区域的不同特点,协调布置不同样式的灯具和灯光:老城区的古朴庄重、新区的热情大方,行政区的庄严肃穆,商业区的现代

浅谈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浅谈城市管理工作存在的困难及对策 随着全力推进新型城市化进程,曹县县委委政府对城市的功能、作用定位越来越清晰,建设的力度越来越大,城市作为人才、资金、信息的重要平台的作用日益凸显。但受政策、资金、传统等因素的影响,重建轻管的问题未得到有效的解决,城市管理的困难也越来越多,如何破解这些困难,使城市管理工作更加科学合理、实现可持续发展,已成为摆在城市管理部门迫在眉睫的一项重要课题。 一、存在的主要困难 (一)政策的缺乏 1.综合性法规不健全。一是没有一部专门的法律法规。城市管理工作主要包括市容环境卫生、规划、绿化、亮化、市政、环保、工商、卫生、公安交通等领域,共涉及几十部法规,几百款罚则。在具体工作中,现有的法律、法规、规章不尽完善,导致城市管理存在有法难依或无法可依的现象,影响了城管工作的顺利开展。二是城管执法执的是别人的法。如前所述,城管工作包罗万象,涉及多个部门、多部法规,如未授权,城管人员无从下手。 2.部门职能的分割。一是城市管理体制不顺。管理机构在国家是住房与城乡建设部,到省里是住房与城乡建设厅,而在地方,则分成城管、规划、城乡建设、园林、市政、房管等若干个职能部门。在具体操作中,涉及到城市管理工作的还有公安、交通运输、工商、环保等其它部门。职责交叉不清,职能重迭,相互扯皮屡见不鲜。二是城市管理机制不畅。随着城市管理的不断深人,城管部门基本属于兜底的单位。没有绿化指责城管,没有广场指责城管,车辆乱停乱放指责城管,占道经营指责城管等等。而城管部门显然没有这个能力扛住全部责任。三是城市管理效果欠佳。涉及城市管理的部门多,难协调、难统一,工作中管理难度大,无人啃的“硬骨头”都不想管,就踢给城管部门管。 (二)投入的缺乏 一是城市管理运行经费投入不足。城市管理是一项新兴的社会工作,起步晚、底子薄,设备简陋、待遇低下的现象极为普遍。。二是基础设施建设投入不足。市政设施和城市功能是否配套完善,孕育着城市管理的好与坏。近年来,曹县城市建设快速发展,城市面貌日新月异,但基础设施不完善的现象仍然存在,极大的影响了城市管理效果。如无停车场地,城区停车难、人车抢道、违章停车现象日益突出;市场布局不合理,造成市民自发占道临时市场多,各类占道摊贩、乱停乱放车辆“无场可进”、“无市可归”,影响市容环境和交通秩序等。 (三)市民素质的缺乏

论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论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 问题及对策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论我国城市文化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所谓城市文化,是指城市社会成员在特定的城市区域内,在社会实践中创造的为该城市社会成员所共有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的总和。它包括城市公益文化、环境文化、观念文化、制度文化、娱乐文化、演出文化、节庆文化、休闲文化、群体文化、科普文化、企业文化、校园文化、军营文化等方面的内容。城市文化建设的内涵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城市社会成员素质的培养,包括城市社会成员的教育水平、科技水平、艺术水平的提高及现代生活方式、思维方式和价值观的形成。城市形象的建设,即城市公益文化和环境文化的建设,包括城市空间布局及建筑风格的规划设计、城市文化基础设施的建设等。城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包括城市文化娱乐产业、影视及音像制品业、新闻出版业、文化旅游业、体育业以及一些与文化相关的美食、美容、时装、休闲、艺术品等产业的发展。城市历史文化资源的发掘和利用,包括对城市文物、古迹、革命遗址等历史遗产的发掘和利用。城市群众文化的建设,包括城市社区文化、群体文化、校园文化、企业文化、军营文化等方面的建设。 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于加快城市现代化进程,提高城市社会成员整体素质,提升城市整体形象,促进城市经济和社会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城市文化建设是城市现代化建设的重要内容。城市现代化是城市社会由传统向现代转变的过程,其实质是城市文化的变迁,即城市文化的现代化。这种转变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物质财富的增长,另一方面表现为城市社会成员思想和观念的更新。21城市文化建设促进城市经济发展。城市文化的发展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城市文化建设一方面可满足城市社会成员的精神需求,另一方面又可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并为城市社会成员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另外,城市特色文化是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推动

塑造特色文化 丰富城市内涵

塑造特色文化丰富城市内涵 一座现代城市要有两个条件:一是实力,二是魅力。魅力也就是文化,或称软实力。九龙坡区作为重庆市主城工业大区,文化资源丰富,文化底蕴深厚。为了塑造区域特色文化,深挖城市文化内涵,学习借鉴杭州、上海等地做法,需要打造具有九龙坡特色的城市文化名片,丰富城市内涵,这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形势的需要。 一、我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 文化是城市的根与魂,杭州重视文化建设是由这座城市的基因、自然禀赋、发展目标、发展阶段等本身的特性所决定的。离开了文化,杭州就丧失了“立城之本”。对杭州来说,抓文化就是抓科学发展,就是抓核心竞争力,就是抓人民群众的生活品质,就是抓城市发展的未来。历届杭州市委、市政府非常重视和加强文化建设,在具体做法上,他们深入实施“软实力提升”战略,发挥和整合文化资源优势,切实抓好文化发展规划编制、文化人才队伍建设、文艺精品创作、文化扶持政策制定、文化体制改革等工作,大力发展文化产业、繁荣文化事业,不断提升杭州文化建设的水平。。长期坚持“文化为魂”,注重文化建设,努力建设文化名城,把杭州建设成为一座先进文化渗透于血液之中,内化于心、外化于形的高素质城市。在大众化、通俗化上下更大的决心、做更多的文章,使杭州的文化建设既体现高端性,又体现群众性,既能创作精品名品,又能产生大众作品。 近年来国家和重庆市委、市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支持文化发展的政策措施,为九龙坡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保障。同时,

在新形势面前,九龙坡区特色文化目前还存在着体制不适应发展要求,特色文化事业的公共功能与市场功能定位不清,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缺乏总体规划,市场主体尤其是民营市场主体培育不够;文化资源整合与开发力度不够,丰富的文化资源优势还没有转化为产业优势,对经济的贡献率较低;缺乏高素质的特色文化专业人才和经营管理人才等主要问题。这主要表现在:1.经济社会发展特别是当代高新技术发展对特色文化建设提出了更高要求。引发了新兴文化形态的崛起和传统文化形态的更新。文化艺术形式和生产方式空前多样,文化管理方式和流通方式发生了深刻变革,面临着如何创新发展、获得新的文化生命的挑战。 2.周边区县特色文化事业的快速发展对我区特色文化的发展形成巨大压力。周边各区(县)近年来都在利用区域内较好的特色文化资源和人文环境,大力实施特色文化基础设施建设,且一直处于领先地位,这对九龙坡区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构成了较大压力。 3.人民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对特色文化事业的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九龙坡区经济的发展要求特色文化事业发展必须适应现有的增长模式,实现文化事业的跨越式增长。 二、塑造特色文化是丰富城市内涵的主要途径 一个城市的特色文化,是城市内涵的主要内容,是城市历史文化底蕴的突出表现,是城市的灵魂和支撑。塑造特色文化,就是要深入挖掘城市丰富而独特的历史文化并打造出精品和亮点,让其充分展现该城市特有的文化渊源,做到在继承中扬弃、在扬弃中创新,在创新中发展,使精品和亮点既有浓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又具有广阔的包容性、延伸性和现实性,从而赋予其旺盛的生命力,最终升

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城市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建议 目前我市城市管理显现“四多”现象,即“流动摊点多、违章建筑多、小街小巷多、弱势群体多”。城市管理和执法工作面临着“人手少、任务重、压力大、经费少、要求高”的实际状况,而随着城市规模的不断扩大,人民群众对城市管理的要求日益提高,管理力量不足,管理不能全面的问题已日益突出,如何构建“两级政府、三级管理、四级网络”的城市管理模式,充分调动各方力量参与城市管理,形成“大城管”格局,最终实现“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城市管理,应该是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思考的重点问题,也是城市管理工作的重点。[找材料,到网,一站在手,写作无忧!] 一、××区目前在城管方面的主要做法 1、按照属地管理原则,进一步理顺城市管理工作体制,实现重心下移。理顺城管工作体制对加强和改进城市管理工作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区委、区政府领导对此项工作一直高度重视,多次召开专题会议进行研究,提出了“条块结合、合理分工、分清责任、区别对待、统一执法”的指导思想。2005年初,区城管执法分局按照“强化属地执法、健全管理机制”的指导原则,在曲江、文峰街道开展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试点工作。今年,在总结试点工作经验的基础上,又在汶河、东关两个街道推广了这种做法。目前,区内的四个街办均有城管执法大队派驻,形成了“分局、大队、中队”三级执法网络,通过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不仅健全了城管执法的基层网络,而且实现重心下移,属地管理的目标,使街道城管工作的深度和广度得到了延伸和拓展,街道在城市管理中的基础性作用逐步体现,主观能动性得到了进一步发挥。对辖区内出现的问题形成有效的互动,初步形成了“条为块服务,块为条分忧”的局面。 2、逐步健全基层网络,城管工作逐步向社区延伸,强化关口前移。在城市管理工作中,通过健全组织网络,自上而下,形成一个完整的工作体系,使工作不断向基层延伸,将问题解决在基层。实行城市精细化管理,是城市管理的最终目标。按照城市管理“全覆盖、经常化、高水平”的要求,构建城市管理网络,不断延伸触角,努力实现全覆盖。市、区、街道三级城管人员配备相对合理,而作为承担大量基础性城市管理任务的社区,由于没有专职人员和经费,城管工作不能保持延续性和长效性。对此,结合近期实施的数字化城市管理,加大了对社区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给社区配备了专门的电脑接入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明确社区在城市管理工作中所有的权利和相应承担的工作任务,并通过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的案件办理及回复率,量化考核各社区的工作落实情况,努力形成“权责一致、保障到位”的新社区城管体制,新机制的实行已经切实增强了社区工作人员城市管理的意识和责任心,提高了问题的处置率。 3、加大保障力度,逐步加大城管经费和人员投入,增强管理和执法能力。随着城市建成区面积的不断扩大,城市管理要求的不断提高,城市管理任务不断加重,区政府逐年加大了对城市管理工作的投入,政府拨款逐年增加。2002年拨款532.6万元,2003年拨款611.7万元,2004年拨款789.7万元,2005年拨款978万元,h 上述费用含环卫经费和专项经费。今年,还专门投资120万元,用于建设区数字化城市管理系统,在全区的4个街道和29个社区设立了数字化城市管理网络。在人员上,也尽可能的创造条件配齐城管执法人员和协管(更多精彩文章来自“秘书不求人”)员,通过市、区两级政府逐年努力,区城管执法分局的人员已从最初的正式执法人员50人,协管员30人,逐步发展为正式执法人员88人,协管员120人,结合城管执法大队派驻街道,各街道也按照1:1比例相应配备了协管员,目前,各街道的城管队伍都有30人左右。 二、存在的问题 1、城市管理网络不够完善。目前,“三级管理”中街道一级作为政府派出机构,在城市管理中发挥的管理作用还不够充分,尽管各街道都有城管卫生科,但由于人员编制及经费落实不足,城管卫生科尚未发挥显著的第三级管理作用,社区也没有城市管理专职工作人员和处置力量。 2、城管工作经费缺口大。2006年,区城管执法分局预算共需经费约584万元,其中仅正式人员的人头经费就需330万元,而实际预算拨款359万元,相差225万元。环卫经费缺口更大,2002年经财政局、审计局审计,当年缺口526万元,2003年缺口288万元,2004年缺口205万元,2005年缺口180万元,2006年预计缺口200万元。街道、社区的城市管理工作经费至今也未落实。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城市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发表时间:2012-07-11T09:32:01.343Z 来源:《学术研究》2012年第4期供稿作者:陈梅[导读] 城市(城区)文化,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一般认为,城市(城区)文化是具有鲜明城市品牌的文化。 ——以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为例 摘要:文章以广西柳州市鱼峰区为例,针对鱼峰区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提出了目标和措施。突出一个地方的文化必须具有独特的品牌文化标识,才能以其独特的形态在文化交流中脱颖而出,从而树立自己的文化形象。关键词:城市文化内涵建设 [中图分类号] G127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0-7326(2012)04-0111-02 一、城市(城区)文化品牌的内涵及重要性 城市(城区)文化,就其内涵和外延来看,不完全等同于其他文化。一般认为,城市(城区)文化是具有鲜明城市品牌的文化。它强调的是标志性的或者内在的价值,使城市充满朝气或者使其具有独特性,这就是城市(城区)的文化价值所在。城市(城区)文化品牌是一个城市(城区)的内涵和形象的综合体,城市的魅力在于城市(城区)文化品牌广泛的影响力,普遍的美誉度,巨大的辐射力,强烈的吸引力,高度的认同感和强大的竞争力。 近年来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有些地方还来不及对自身已经固有的品质进行思索和认定,往往极易走入“重物质轻文化”的误区。在新城区建设中表现为只重物质构成,缺乏文化构想;在旧城改造过程中,表现为漠视破坏文化,造成文化特色丧失。一个地方一旦失去其文化特色,不仅是历史的中断,也是精神载体的丧失。就城区个体而言,失去了自己的个性特征,必在彼此走向雷同而陷入迷茫,所谓“千城一面”就是其后果。就文化整体而言,各城区的文化不仅是自己一方水土独有的创造,也是对人类多元文化的贡献。独特的历史被品牌的文化记载下来,每个地方所独有的历史和文化都是其性格和精神的反映,是不能相互代替的。品牌和魅力都在自己独特的文化中,城市(城区)文化不仅仅具有社会价值,还隐含着巨大的经济价值,不论是民族文化品牌,还是宗教文化品牌,还是传统文化品牌,都从多个角度渗透在城区的社会和经济中。从某种意义上说,挖掘和弘扬文化品牌,就是经营文化,就是发展社会经济。一个城区文化品牌对城市社会和经济的促进作用表现在: (一)有利于提高城市(城区)知名度,增强地方的吸引力和感染力,同时有利于本城市的产品的销售。如西安的历史文化、周庄的水乡文化、大理的民族文化、上海的海派文化等都是开展城市公关活动和对外交往的名片。 (二)立足于展示城市(城区)文化品牌的各项活动,可促进本地区经济发展更少地依赖于制造业,而更多地依赖于知识和文化,从而实现城市产业结构调整,实现城市(城区)可持续发展。 (三)有利于发展旅游产业。旅游涉及两种资源,一是自然山水,二是人文景观。人文也就是文化,一个地方独一无二的人文环境就是最有魅力的资源。不仅能吸引“表层旅游”,更重要的是能吸引“深度旅游”。当今世界旅游的发展趋势是“深度旅游”,也就是从表面的观光走向深层的了解,从各方面去感受不同地域所独有的迷人的文化底蕴。表层旅游看的是新鲜,浅尝辄止,深层旅游看的是文化,让旅客在立体斑烂的文化空间穿行,这种旅游具有永久魅力。 (四)有利于增强一个地方居民的自豪感,提高市民素质。中外高品质的城区不仅在于以山水建筑的秀丽多姿去满足人们感官享受的需要,更在于以其博大精深的文化底蕴去启迪、熏陶人的精神世界,使市民对自己的居住地充满自豪感,增强地方的凝聚力。同时,良好的文化氛围陶冶市民的情操,促使市民对自身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从而自发地弘扬本地的文化并维护本地的形象。 二、鱼峰区文化品牌建设存在的问题及思考 近几年来,尽管柳州市鱼峰区在文化品牌建设中取得了不少成绩,但目前存在的问题也不可小觑,突出的有两个:一是文化品牌缺乏丰富的内涵支撑。对地域文化的内涵挖掘不够,文化资源结构和布局还不够清晰,文化底蕴深厚但研究不够,地方文化特色及其在民族文化格局中的地位不够突出。二是文化品牌缺乏有效的载体支撑。当前仍然只是局限于现有文化景点的利用,文化旅游项目形式单一,文化景点规模小而分散,大型文化活动特色不够明显,没有形成最佳竞争优势。由此,鱼峰区在文化品牌建设的过程中应该做到:(一)树立品牌理念,制定文化规划。 一是要把品牌战略系统理念渗透于城市(城区)文化建设的整体规划,把创建城区文化品牌纳入城市文化建设的总体发展规划,为城区文化品牌提供政策制度上的支持。二是要调动社会各方面的积极性,精心策划,合力打造城区文化品牌。把分散的文化产品、行业组合起来,把各种文化资源整合起来,打造品牌,形成产业开发的优势。三是要在深入调查研究的基础上,制定重点文化品牌建设长远规划。选择与打造重点文化品牌,要根据文化的不同门类采取相应措施。应在公益性文化事业中确定一批重点品牌,集中财力和精力,给予支持。对已经形成品牌优势或具有重点品牌潜力但未形成品牌优势的一些资源,要重点整合、重点突破,以组织学术研讨会、出版文集、通过媒体传播等方式,提升鱼峰区的文化品位。 (二)把握品牌主调,创新和整合文化资源。 城市(城区)文化品牌是综合性的,需要一系列产品、服务和形象构成,在城市这个大品牌的建设中,形成主格调,同时注重形成梯级系列。有一个共同的指向性,品牌形象才能得到巩固,也才有创新和扩展的空间。对于鱼峰区来说,山水和人文是两个基调,城区文化品牌应该围绕这两点进行规划、进行创新组合。只有找准了定位,才能防止城区品牌危机,避免城区竞争中产业同构、面貌雷同的现象。 对一个城市来说,城区文化包括城区的历史文化、文化产品、精神风貌,还有市民的生活方式、消费心理、饮食习惯等。要合理地以城区品牌为核心有重点地整合起来,如果这些资源是一盘散沙,就没有整体形象、没有个性、没有灵魂。对有利于塑造城区品牌的文化资源要积极利用,充份发挥资源的价值,甚至要放大和适度夸张。 (三)运用市场手段,发展文化品牌。 打造品牌必须运用商业手段。同样,创建城市(城区)文化品牌,也要靠市场机制。当前,中国市场已经进入一个以品牌为核心的“第三代竞争”时代,文化渗透、资本、人才和资源等都是品牌竞争的要素。打造城区文化品牌,实际上就是一个商业化的过程,也是与市场充分沟通、建立良好互动关系的过程。用商业手段打造文化品牌,离不开政府的指导和引导,只有政府制定政策,形成强有力的引导,才能与市场形成良性互动,取得成效。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