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水意象

合集下载

《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研究

《诗经》爱情诗中的水意象研究
《 诗经》 爱情诗 中的水意象研 究
◆张 燕 肖 Βιβλιοθήκη ( 邢 台学 院教师教育学 院 河北
邢台 0 5 4 0 0 1 )
【 摘要 】 在 中国文化 中, “ 水” 是 一种 富有十足韵味 的文化 意象。《 诗 南 有乔 木 , 不可休思; 汉有游女, 不 可 求 思 。汉 之 广 矣 , 不 可 泳 经》 是 我 国第一部诗歌总集 , 爱情诗更 以其独特 的艺术魅 力表现 出 思; 江之永矣 , 不可方思 。 非 同寻常的文 学生命 力, 在这之 中, 水 意象频繁 而又直接地 出现 , 翘翘错薪 , 言刈其楚; 之子于归, 言 秣 其 马 。 汉之 广 矣 , 不 可 泳 具有十分丰富的 内蕴 : 首先, 水意 象在《 诗 经》 中往往是 爱情产 生的 思 ;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背景 ; 其 次, 抒发相思之情或倾诉单 恋之苦 ; 再 次, 表现爱情 受阻或 翘翘错薪 , 言刈 其 蒌 ; 之子于归, 言 秣其 驹 。汉 之 广 矣 , 不 可 泳
婚姻不顺。
思; 江之永矣, 不可方思 。
这 首诗 是 江 边 人 民特 有 的情 歌 , 抒 发 了 男子 的单 恋 痴 情 。 首 章 连 用 四 个 比喻 , 说 明意 中人 无 法 追 求 ; 第二 、 三 章 假 想 所 爱 的 女 子 将嫁 , 自 己喂饱 马儿 去 迎 亲 。诗 中 情 与 景相 互 交 融 , 男 子 神 魂 颠 倒 在《 诗经》 3 0 5篇 中 , 爱情诗约 有 7 0余 首 , 而 以“ 水” 作 为 审 美 的情 思 与 江 汉 浩 渺 、 烟 水 茫 茫 的 景色 , 浑然 一 体 , 在 比喻 和 暗 示 中 意 向的 就有 三 十 几 篇 。 在 这 些 诗 歌 中, 很 大 程 度 上 实 现 了 人 与 自然 展 现 了这 个 痴 心 男 子 因记 挂 思 念 之 深 而 产 生 的 焦 虑 及 无 可 奈 何 的 的相通和主客统一 ,作者通过水 意象传达他们丰富 的感情世界和 心 境 。 心 灵 寄托 。 ( 四) 表 现 爱情 受 到 阻 隔 《 诗经》 爱情诗 中的水意象 相 恋过 程 中 的矛 盾 与 争 吵 , 求之不得的失落与烦恼 , 经 常 因 为 ( 一) 作 为 爱 情 产 生 的背 景 水 流 的浩 浩 荡 荡 、 汪洋 恣意 , 造 成 了 恋 爱 中 的男 男 女 女难 以 如 愿 , 在我 国古代 , 先 民有仲春之月、 大会男女的 民间 习俗 。阳春三 当 恋 人 们 望“ 水” 兴叹时, 往往 一 唱三 叹 、 入 木 三 分 。如 《 蒹葭》 : 月, 世 间万 物 开始 焕 发 新 的生 机 , 人们耕种劳作 , 一切都开始萌 芽, 蒹 葭苍 苍 , 白露 为霜 。所 谓 伊人 , 在 水 一方 。溯洄 从 之 , 道阻 且 爱情也是如此。 青 年 男 女 相 邀 会在 河边 , 参 加盛 大而 又 丰 富 的聚 会 长 ; 溯游从之 , 宛 在 水 中央 。 蒹 葭 萋萋 , 白露 未 唏 。所 谓 伊 人 , 节 日, 寻找 如意的人生伴侣 、 企盼爱情能长久甜美 、 祈求拥 有美满 在 水之 湄 。 溯洄从之, 道阻且跻; 溯游从之, 宛 在 水 中坻 。 蒹 葭 幸福的婚姻。如 《 溱 洧》 : 采采 , 白露未 已。 所谓伊人 , 在水之 涣。 溯洄从之, 道 阻且右 ; 溯游从 溱与洧, 方涣涣兮。士与女, 方秉 茼兮 。女 日“ 观乎 ?” 士日“ 既 之, 宛在水中址。 且” 。 “ 且往观乎? 洧之外, 洵 且 乐 。” 维士 与女 , 伊其 相 谑 , 赠 之 以 这是一首表现爱情受阻, 心 情 惆 怅 至极 的诗 作 。 在一 个 深 秋 的 勺药。 清 晨 ,大 地 铺 着 一 层 薄 薄 的霜 花 ,诗 人 透 过 一 片 茂 密 浓 郁 的 芦 苇 “ 溱与洧, 方涣涣兮 。” 这 两 句 奠 定 了通 篇 诗 歌 产 生 的 背 景 , 即 丛 , 久 久地 凝 视 着 河 水 的对 岸 , 那 是 意 中人 居 住 的地 方 。 然而, 这 是 水流 盛大 的溱 水 、 洧 水 岸 边 。这 首 诗 描 绘 了郑 国 的 民俗 风 情 , 阳春 可 望 而 不 可 即 的 , 因为 , 逆 流 而 上 道 路 崎 岖遥 远 , 顺 流 而 下 意 中 人 三月, 青年男女就相会在溱河 、 洧河岸旁郊游 , 趁此机会表达爱情。 又 在 水 中央 无 法 抵 达 。 从 诗 人 流 露 出的 这种 彷 徨 失 望 的情 绪看 , 是 在春 水泱 泱 的溱 洧 两 河 岸 边 ,有 一对 青 年 男 女 相 邀 同游 ,嬉 戏 玩 爱 睛受 到 挫 折 和 阻 碍 , 让 人 感 到 无 比丧 魂 失 魄 。 这 首 诗把 男女 相 恋 耍, 并相互赠送 了彼此芍药花 。 诗 中描写 了来 自民问的歌 者满怀爱 的艰 难 放 入 河 水 阻 隔 的 意象 之 中进 行 描 写 ,再 衬 托 以秋 天 的 霜 露 心和 激 情 , 讴 歌 了这 个 春 天 的 节 日, 记 录 下人 们 的 欢 愉 , 肯 定 和 赞 茫茫和蒹葭苍苍, 为 我 们 创 造 出 了 一种 扑朔 迷 离 、 冷 漠 感 怀 的 艺 术 美 了纯 真 的爱 情 , 诗 意 明 朗欢 快 、 清 新 自然 。 境界。 在那秋水伊人 、 可望 而 不 可 及 的 画 面 里 , 蕴 藏着 无 穷无 尽 的 、 ( 二) 抒 发 相 思 之情 难 以言 传 的 中 国 文 化 情 感 和 韵 味 , 蒹 葭、 白露 的苍 茫 意 境 、 … 水 之 《 诗经》 中的爱情诗还有 以水表达相思之情 的, 如被誉 为“ 诗之 隔的痛苦无望, 令千百年后的读者们仍然为之唏嘘不 已。 首” 的《 关 雎》 ( 五) 表达 婚恋 生活 的不 顺 关关雎鸠, 在河之洲。窈窕淑 女, 君子好逑 。 西 周初 年 至春 秋 中 叶正 是 封 建 礼 教盛 行 的 时代 , 男 女相 恋 受 参差荇菜, 左 右 流 之 。窈 窕淑 女 , 寤 寐 求 之 。求 之不 得 , 寤 寐 思 到现 实生活中的多方面 限制和约束, 在《 诗经》 爱情诗中, 作者往往 服 。悠 哉 悠 哉 , 辗转反侧 。 把这一艰难的过程 融入到水意象 的描写之 中。如 《 柏舟》 : 参差荇菜, 左右采之。窈窕淑女, 琴瑟友之。参差荇菜, 左右芎 况彼 柏 舟 , 在 彼 中河 。 髡彼两髦, 实维我仪。 之 死矢 靡 它 。 母 也 之 。窈 窕 淑 女 , 钟鼓乐之。 天只, 不谅人只 ! 这 是 一 首相 思恋 歌 。 写一 个 男 子 爱 上 了 一 位 美 丽 的姑 娘 , 梦 醒 况彼 柏 舟 , 在彼 河侧 。 髡彼 两髦 , 实 维我 特 。 之死矢靡慝 。 母 也 时 分 无 法 忘怀 却 又 追 求 不 到 。 他面对悠悠的河水, 耳 闻 周 边成 对 的 天只 , 不谅人只 ! 雎鸠 鸟欢 快 地 歌 唱 , 眼 睛里 迎 着 水 流 中摇 动 的 荇 菜 , 此 时那 个 小姑 诗 中开 篇 写“ 沉彼 柏 舟 , 在 彼 中河 。 ” 这 两 句 是 以河 中漂 浮 不 定 娘采 摘 荇 菜 的姿 影 又 在 他 的 眼前 闪现 ,这 清 晰 的记 忆 更 增 加 了他 的船 只 起 兴 , 引 出 自己恋 爱婚 姻 不 能 自主 的 悲 叹 。 这 首诗 是反 映主 的痛 苦 , 以 致 出 现 了幻 觉 , 仿 佛 自己和 她 结 成 了情 侣 , 共 同享 受 着 人 公 婚 姻 爱 情 不 能 自主 的 不顺 心 情 , 诗 中 主人 公 已经有 了 意 中人 , 婚 后 欢 快 的生 活 。诗 人 即景 言情 , 借 助气 氛 的烘 托 , 幻 想 境 界 的描 可是她 的母亲却强迫她嫁给 别的男子 。 她痛苦至极 , 并声称誓死不 述, 生动地抒发了强烈 的相思之情, 真切感人。 会改变初衷 , 表现 出坚贞 的爱情和强烈的反抗性 。 全诗情感忧郁深 ( 三) 倾诉单恋之苦 沉, 主 人 公 渴望 恋 爱 自由 , 使 之感 人 至 深 。 俗话说 , 月有 阴晴圆缺 , 此事古难全 。 在《 诗经》 爱情诗 中, 并不 二、 “ 水” 意 象在后世文学作品中的继 承与发展 都是两情相悦的美好诗篇。 相 思 虽 然 苦涩 , 而 单 恋 也 别有 一番 愁 苦 《 诗经》 之后 , 中国古典 诗歌 中, 水 的意象无 处不在 : 春水、 江 锁上眉头 , 困 于心 间 。如 广 》 : 水、 雨雪、 霜露 、 大 浪 拍 岸 的水 、 倾泻千里的水、 九 曲迂 回 的水 、 无 声 无息 的水……水在诗词 中呈现 出形态万千的模样,引起 丰富多样

河滨水泽总关情——《诗经》婚恋诗与水

河滨水泽总关情——《诗经》婚恋诗与水

河滨水泽总关情——《诗经》婚恋诗与水
邓启华
【期刊名称】《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
【年(卷),期】2007(023)005
【摘要】"水"作为一种意象,在《诗经》婚恋诗中起着特殊的作用,它与男女情爱有着广泛而密切的联系.这种关系的构建,跟先民的认知、思维方式及生殖崇拜有关.水意象具有多样性.首先,它是女性的象征,于是便与男女爱情、婚姻产生了联系.女性又常将水自我化,因而水流与女性情感便有许多相似性.其次,由水流生成的阻隔意象,又是爱情的障碍,面对阻隔,爱情的追求者,演绎了不同的故事,并表现了各自的性格特征和精神风貌.再次,河滨池畔曾发生过许多爱情的风波.水是爱情的媒介,也是引发相思愁情的渊薮.认识了水意象在婚恋诗的作用,可以更准确地接近诗旨.
【总页数】7页(P58-64)
【作者】邓启华
【作者单位】思茅师范高等专科学校中文系,云南,普洱,665000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万水千山总关情--谈新课标下语文教学中的情感因素 [J], 刘荣
2.多情总被无情恼——从《诗经》婚恋诗看婚恋失意人 [J], 穆杨
3.巴山楚水总关情——民族风情音画《楚水巴山》赏析 [J], 李沂
4.“万水千山”总关情 [J], 王宝琪
5.千山万水总关情余秋雨的事业与爱情 [J], 孙敏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水在《诗经》中的作用浅议

水在《诗经》中的作用浅议

水在《诗经》中的作用浅议作为中国第一部诗歌总集,千百年来,人们对《诗经》的研究可谓是仁者见仁,五花八门,包罗万象,笔者希望通过对《诗经》中的水这一意象的分析,得出水在《诗经》中的作用是青年男女爱情的象征,起兴的物象,是距离的艺术空间。

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多识于鸟兽虫鱼之名。

”确实,作为中国历史上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是中国诗歌,乃至整个中国文学一个光辉的起点。

它从多方面表现了那个时代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反映了各个阶层人们的喜怒哀乐,以其清醒的现实性,区别于其他民族的早期诗歌,开辟了中国诗歌的独特道路。

《诗经》除了文学、政治、道德意义上的作用外,其它方面的作用也不可小视。

据三国人陆玑《毛诗草鸟兽鱼疏》统计,《诗经》中有草名一百零五,木名七十五,鸟名三十九,兽名六十七,虫名二十九,鱼名二十,各种器名三百余,并都做了详细解释,除此之外,笔者认为,《诗经》中的水同样具有探讨价值。

《诗经》中有大量关于渭河地区水乡地貌的描写。

如开篇第一首《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

”《毛传》对“洲”的解释:“水中可居者曰洲。

”据有关统计,《诗经》中所涉及的水文就有江、淮、河、汉、沱、汝、淇、泾、渭、溱、洧、汾、汶、漆等河流20余条及汾沮洳、甫田等泽薮。

从《诗经》各篇章中,我们可以了解到先秦时期许多河流水量丰沛,河水清澈,水质状况良好。

如《小雅四月》:“滔滔江汉,南国之纪。

” 《毛传》:“滔滔,大水貌。

”《小雅鼓钟》:“鼓钟将将,淮水汤汤。

”《魏风伐檀》:“河水清且涟猗。

” 一唱三叠,水清如许!《郑风溱洧》:“溱与洧,浏其清矣。

”《小雅黍苗》:“原隰既平,泉流既清。

”《毛传》:“土治曰平,水治曰清。

”《诗经》中直接或者间接提到水的篇目约有40余篇,如《周南·关雎》“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求。

”《卫风.硕人》中:“……河水洋洋,北流活活……。

”《卫风.河广》中:“谁谓河广,一苇杭之……”《魏风.伐檀》更是集“水”之大成:“坎坎伐檀兮,置之河之干兮,河水清且涟漪……坎坎伐辐兮,置之河之侧兮,河水清且直漪……坎坎伐轮兮,河水清且沦漪……”……河水作为《诗经》中的一个意象,可谓是俯拾即是,信手可得,在《诗经》中,很多诗都与“水”有着直接或间接的联系,但即使是同一个意象,又因为作者所要表现的不同情感而具有不同的作用,笔者认为,《诗经》中的“水”至少有以下三重作用:一、水是青年男女爱情的象征《诗经》爱情诗中处处可见风光旖旎的山水田园和名目繁多的花鸟虫鱼。

论《诗经》爱情诗的审美特征

论《诗经》爱情诗的审美特征

论《诗经》爱情诗的审美特征作者:姚颖来源:《文学教育》 2012年第23期内容摘要:《诗经》中的爱情诗数量最多,也最富情采,其中许多情诗都与“水”有关。

《诗经》婚恋诗的审美特征表现为三个方面:简洁;纯净;自然。

从文化的角度考察,“水”意象在婚恋诗中的大量出现,其原因有三:一、原始思维;二、地域民俗;三、“水”的原始神秘内涵。

关键词:《诗经》爱情诗审美特征文化蕴涵《诗经》中的十五国风是各诸侯国的土风歌谣,大多数是民歌,最富于思想意义和艺术价值。

其中以恋爱婚姻为题材的民歌数量最多,也最富情采。

有的表现热恋的欢乐,有的表现相思之苦,对婚恋中的各种表现和心理的刻画,均十分真挚动人,显示了古代人民单纯的性格和质朴的心灵。

而在这些婚恋诗中,一个值得注意的现象是,“水”的意象在《诗经》情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如《周南》中的汉水、汝水,《卫风》中的淇水,《郑风》中的溱水、洧水等等。

《诗经·国风》中写到“水”的诗章共四十二篇,其中有关婚恋者就有二十篇。

本文就此切入,试图在对这些水边情歌的解读中梳理《诗经》婚恋诗的审美特征,并进而探讨这一现象产生的社会背景和文化意蕴。

一《诗经》最为突出的艺术特色之一就是“饥者歌其食,劳者歌其事”。

至于婚恋诗,自然可以说是情者歌其思了。

因此,《诗经》爱情诗的第一个审美特征就是主题明确单一,呈现出一种简洁之美。

《诗经》的开篇《周南·关睢》即笼罩着浓浓的水边情思:关关睢鸠,在河之洲。

窈窕淑女,君子好逑……求之不得,寤寐思服。

悠哉悠哉,辗转反侧。

闻一多先生在《风诗类抄》中说此诗写“女子采荇于河滨,君子见而悦之”[1]。

全诗五节,反复抒发的全是对采荇女子的爱慕之情,细致地展示了追求爱情的过程,主题绝不旁逸斜出。

《汉广》也是一首惆怅的恋歌,诗中反复用“汉之广矣,不可泳思。

江之永矣,不可方思”起兴,表达一位男子爱慕“汉之游女”而又不能如愿以偿的心情。

在重复的咏唱中表现出爱情的执著和专一。

浅析《诗经》中“水”的意象

浅析《诗经》中“水”的意象

水是自然的元素,生命的依托,人类生存须臾不可离之。

作为人们接触最多的客观物象之一,“水”频频出现于中国古典文学作品中,这在我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中即已初见端倪。

综观《诗经》305首,直接或间接涉及到水的作品占很大比重,据粗略统计,有90余首,几近作品总数的三分之一。

如此之巨的《诗经》之水从总体上可分为两个层次:一是自然之水,一是意象之水。

前者作为客观物象出现于《诗经》中,体现的是人与水的物质关系;而后者则以意象出现,体现的是人借水所寄托的思想、表达的情感。

我们将着眼于后者进行深入分析。

在漫长的历史进程中,由于人与水有着非常密切的关系,古代的人们无数次对水的感悟然后转化成一种心理积淀,并逐渐达到某种普遍的一致性。

这样水就从单纯的客观物象向主观意象衍变,成为人们抒情的媒介和载体。

《诗经》水意象据其不同形态可分为江河水、泉水及雨、雪、冰、霜等类,本文将对其有有代表的三大类即江河水意象、泉意象和雨意象进行意蕴分析。

一、茫茫江河寓阻隔江河之水经天行地,它为人们生存和生活提供了必不可少生命源泉,然而也因为辽阔宽广的水面而给人们的交通和交往带来了巨大的困难。

在《诗经》时代,由于物质和技术条件限制,人们还无法在较大的河流上架起永久性桥梁,从《诗经》记载来看,当时人们渡水方式主要是徒步涉水、泅水渡河、舟渡或搭建浮桥而过,因而过河、渡水确实是艰难的事,甚至存在溺水的生命危险。

《小雅·小旻》中有“不敢暴虎,不敢冯河”句,将徒步涉水与赤手搏虎相提并论可见当时人们对渡河的畏惧。

由此观之,茫茫江河之水也成了当时人交通和交往的天然阻隔,并在长期积淀中内化为人们心理上的阻隔体验,进而表现在《诗经》中,则往往象征着某种阻隔,用以表达主人公面对可望而不可及事物时的惆怅、痛苦心理。

茫茫水面造成的阻隔,在《秦风·蒹葭》和《周南·汉广》中表现得最为典型。

《蒹葭》说:“蒹蔬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诗经水意象欣赏

诗经水意象欣赏

诗经水意象欣赏冶工1103班贺超 11495200321摘要:《诗经》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部诗歌总集,其中出现了大量的水意象。

水是万物之源,是人类生存、生活、生产必不可少的物质生活资料,因此水与人的生活密切相关,又是人的精神生活的重要寄托。

以水喻人是古代文学作品经常采用的手法。

关键词:《诗经》水意象“水”在自然界中是一种件通的物质。

但在中国文化中,“水”却为一种“有意味的文化意象。

在我国最旱的诗歌总集《诗经·国风》爱情诗中史是自接而频繁的出现,以至影响到后世文学,形成中国文化独特的水文化现象。

在《诗经·国风》爱情诗中,“水”作为一种意象,它蕴含了多种审美情感。

荣格说,“每一个原始意象中都有着人类精神和人类命运的一块碎片。

都有着在我们祖先的历史中重复了无数次欢乐和悲哀的一点残杀”。

先民们无数次对水的感悟转化为一种心理积淀。

以至使人们对水的体验达到一种件遍的一致性。

“水”之物象作为原型性的审美意象,无意识地体现于中国文学艺术中。

在这一传统的源头《诗经》中“水”之意象给一肖肖优美爱情诗增添了无穷的韵味。

下面简要介绍其三种意象:一、表达男女青年对爱情的热烈与执着的追求刘勰《文心雕龙.比兴>:“起情者,依微以凝议……坏壁以托讽……兴之所托,婉而成章。

”《周南·关雎》曰:“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述。

”以在河之洲的关雌起兴,表达歌者对淑女的追求。

“左右流之”顺水之流而取之也。

故“左右菜之”“左右笔之”。

歌者用水之流连小断喻己追求小断。

以水上之物朴菜难求喻淑女之难求。

“青年男子哪个不小善钟情,妙龄女子哪个不小善怀春。

”男女之间对爱情的热烈追求在《郑风·漆消》中表现得尤为淋漓尽致。

碧波的春水让人流连忘返,清波丽影与流人自云融合的良辰美景,描绘出正当青春年华的男女在大自然的怀抱中,陶醉于春光水色当中,尽情享受木属于他们的欢乐。

“子惠思我,襄裳涉漆;子惠思我,襄裳涉消”,通过“涉漆”“涉消”表达对爱情的大胆而执着追求及对恋人热烈的感I隋。

论《诗经·国风》中的水与爱情阻隔

论《诗经·国风》中的水与爱情阻隔

论《诗经国风》中的水与爱情阻隔
房书伊;王荣林
【期刊名称】《宁波开放大学学报》
【年(卷),期】2024(22)2
【摘要】中国最早的诗歌总集《诗经》开辟了中国爱情诗的先河,其中最具魅力的是《诗经·国风》中的那些关于恋爱与婚姻的诗篇,仔细观察可以发现,这些爱情诗有一个共同之处,那就是水意象大量参与其中,其中的“水意象”多表现为男女之间爱
情的阻隔,“水隔两岸”所象征的“爱而不得”的意蕴在诗经中屡屡呈现并被后世
诗歌所继承和发展,其中所表现的深层悲剧意识是人类共同的情感体验。

【总页数】4页(P81-83)
【作者】房书伊;王荣林
【作者单位】辽宁师范大学文学院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6.2
【相关文献】
1.浅谈《诗经·国风》中“水”的婚姻爱情象征意义
2.《诗经・国风》中求之不得
的爱情与缺失性体验3.《诗经·国风》与《圣经·雅歌》中爱情诗歌的异同比较4.《诗经·国风》中的爱情馈赠研究5.执子之手与子偕老--浅析《诗经》“十五国风”中爱情诗的审美特征与文化意蕴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从认知隐喻角度看《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

从认知隐喻角度看《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

从认知隐喻角度看《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
孔元元
【期刊名称】《漯河职业技术学院学报》
【年(卷),期】2012(011)001
【摘要】随着认知语言学在过去几十年的发展,人们普遍认识到隐喻不仅仅是一种修辞手段,更是一种认知和推理的过程.本文以《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作为研究对象,旨在探索和验证隐喻作为人类思维和认知方式的普遍性及其存在程度,并探求这些隐喻能否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人类认知的共性.
【总页数】2页(P59-60)
【作者】孔元元
【作者单位】河南工程学院外语系,河南郑州451191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I207
【相关文献】
1.谈《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J], 范少琳
2.流水汤汤,情意绵绵——论国风婚恋诗中的水意象 [J], 李晓明
3.从文化原型看《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 [J], 张庆霞
4.《诗经》婚恋诗中的水意象及其文化意蕴 [J], 范少琳
5.论《诗经》弃妇诗中的水意象 [J], 陈磊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诗经·国风》婚恋诗中的水意象【摘要】我国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中,有大量的爱情婚姻诗,在这些诗歌中水意象大量存在。

《诗经·国风》中的婚恋诗中与水有关的诗歌就有二十多篇。

在这些诗歌中出现的水都是与女性、爱情、婚姻紧密的联系在一起的。

本文试从水意象在婚恋诗中所承载的内容、文化内蕴、以及所产生的审美效果三个方面来讨论水与女性、爱情之间的微妙联系。

进而揭示《诗经·国风》婚恋诗中以各种面貌、状态出现的水,在具有自然物质这一属性的同时,在文化内蕴上,是一个与女性、爱情相关的文化意象。

从水这一文化意象中我们看到的是周人的世界观、审美观。

【关键词】《国风》女性水爱情日月经天,江河行地。

水,作为自原始时代即进入人类生存关注视线的一种自然物质,在经历了漫长的民族心理积淀后,已经成为了负载着深层文化内蕴的水意象。

黑格尔指出它已“不是以它们的零散的直接存在的面貌而为人所认识,而是上升为观念。

”〔1〕水所形成的这些观念在中国传统文化中,常常与时间、道德、女性、恋爱、婚姻的认识联系在一起。

而水与女性、恋爱、婚姻的这种血缘情结进入真正意义的文学中,最早可以追溯到《诗经》中的国风部分。

《国风》中的婚恋诗很多,其中与水有关的婚恋诗就有二十多篇。

涉及的河流有二十多条,除了大家熟知的黄河、长江﹑淮水、汉水、泾水、渭水,还有淇水、汝水、洧水、等相对陌生的河流。

水在《诗经·国风》情诗中出现的频率很高。

它与女性、爱情、婚姻究竟有哪些潜在的联系?这些联系存在怎样的文化内蕴呢?一、水意象承载的内容众所周知,《诗经》中最常用的一种表现方式是“兴”。

“兴”是触物以起情。

物是动情者,诗人要“引起所咏之词”,抒要抒之情,就必须“先言他物”,而描绘的景物,也就必然蕴涵着诗人触物所起的情。

《国风》中的女性诗,多以水起兴抒发对爱情的忠贞专一,水带给青年们的是希冀与情思。

(一)水边是女性引发情思的场所《周南·汝坟》、《周南·关雎》﹑《陈风·泽陂》几首都是思念丈夫或恋人之作,诗中的主人公满怀着浓重的心事,到哪里去排遣呢?她的思绪或脚步会不由自主的来到水边。

这时的水总是最忠实的见证者,见证着或静静地倾听着水边曾发生或正在发生的一切事情。

(二)以水兴起女性相思之苦《国风》中的水边情诗并不是全都洋溢着欢乐和喜悦,也包含着很多与情人不得相见的苦闷和愁思。

这类诗多以水来引起诗人们内心世界情感的抒发。

《邶风·匏有苦叶》“匏有苦叶,济有深涉。

深则厉,浅则揭。

”通过匏儿的成熟可以渡河,水浅则把匏儿高举直接淌水过来的叙述,充分表现了作者对情人的思念和渴望相见的情感。

提到相思,《诗经》中多用“悠悠”一词,如《邶风·泉水》“我心悠悠”,《郑风·子衿》“悠悠我心”。

张顺微在《说文解字注》云:“悠从攸声,声亦兼意,谓相思之长也。

”而“攸”,《说文》则云“行水也。

”〔2〕可见水之绵长不绝常常让人联想到相思,对于为相思之情所困的女性,它无疑是最为合适的抒情载体。

荡漾不定的流水,也正与处在相思焦虑中的女性的心神不宁相一致。

(三)以水兴起女性遭弃之痛在《诗经》的女性诗中以水作喻,以水起兴的句子,往往能够紧扣诗中情,事与景比附自然贴切,即使在弃妇的怨情悲吟中也将视线定格于水上。

《卫风·氓》写卫国一个女子从恋爱到遭弃的全过程。

在这首长篇叙事诗中,女主人公以自己的亲身经历叙述了自己的恋爱﹑婚姻到遭弃的全过程。

“水”在这里一共出现了三次。

而这三次的出现,正好贯穿于女主人公与氓痛苦婚姻的开始到结束。

诗中三处提到淇水,其中两处以淇水为喻,深刻揭示了弃妇悲愤又茫然的心灵轨迹。

“淇水汤汤,渐车为裳”以水深浪高,车子在淇水的风浪中颠簸挣扎的危险,形象地比喻出女主人公家道的苦况和爱情的危机;“淇则有岸,隰则有畔”反比出女主人公对一去不复返的以往情爱的深重痛惜﹑无边哀怨和对负心人的强烈愤慨。

水意象在这首诗中出现在她与氓交往的每一个关键环节。

在这些环节中,水都脱离了它本身,而是作为一意象,承载了不同的内容。

无论是爱情的见证,还是自己的义无返顾,无论是对氓的坚持,还是与氓的诀别,都在不知不觉中被女主人公赋予了特定的内容,而这些内容在有意无意中诉说着女主人公的爱情,她的心境﹑她的勇敢﹑她的坚强。

由此可见,在人类进入了所谓的文明社会后,在以礼乐文化而著称的周代,女性的地位已逐渐走向沦落,男女平等的状况受到人为的压抑。

(四)水意象成为女性反抗不公命运的工具《国风》中有相当一部分女性诗,是再现女性的各种反抗行为和她们决心奋起反抗的精神。

这些诗同样都与水联系在一起。

《邶风·柏舟》中写到:“泛彼柏舟,亦泛其流。

耿耿不寐,如有隐忧。

”“我心匪鉴,不可以茹”这首诗从语气上看出自女子口吻。

开篇便以顺水飘零的柏舟起兴,以动荡的水中摇动的小舟,来比喻孑然一身无所依附。

女主人公不仅被男家遗弃,甚至连父母兄弟还辱骂她,她感到委屈悲愤痛苦。

因而付出一连串愤怒抗挣之音。

她不仅对忘恩负义的丈夫不满,而且对不理解她的父母进行了大胆谴责。

这在礼教束缚人思想的周代,是需要勇气和胆识的。

《国风》中的女子借水所张扬的自由思想和个性解放确实是弥足珍贵和发人深省的。

敢于替自己做主,勇于反抗家族礼教,这既是对叛徒的歌颂,也是对自我价值的肯定。

通过以上讨论,我们认为《国风》中以各种面貌出现的水,几乎都与女性有着密切的联系。

她们或者在水边表露心迹﹑诉说爱情,或者借水抒发誓言,或者以水比喻自身命运,激起反抗。

无论以何种形式出现的水意象都把上古女性的美好品质表露无遗。

她们与水共存共现的命运使得后世一直沿用,甚至水便成为女性的代名词。

那么水为什么会与女性﹑恋爱﹑婚姻联系在一起,这一现象背后具有怎样的文化内蕴呢?二﹑水意象的文化内蕴《国风》呈现出的是一个洋溢着生命气息的世界,而女性是这一自然之美的灵魂所在。

水边之地,是女性活动最理想的自然场所。

在水一方有伊人独立: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在浈洧河畔有少女倾吐爱意。

既有在春日水畔采摘劳作的女子《召南·采蘩》亦有驻足水边黯然流泪的怨女。

于是,《国风》中的水,作为一种文化意象,首先以典型场景的身份出现在女性背后。

诗人为什么会选择水意象?“物象描写是一种文化选择,正因为周文化精神作用于诗人,才使他们在《诗经》中选择了此类物象而不选择彼类物象”〔3〕我们认为,女性多以水边为活动场景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以下几点:(一)水生神话信仰《诗经》记载的是西周初年的社会生活,它所处的时代正是在口耳相传的神话故事﹑神话传说的积淀中成长起来。

《周语·晋语》载“昔少典取于有娇氏,生黄帝﹑炎帝。

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

”〔4〕《列女传》上说“契母简狄者,有娀氏之长女也。

当尧之时,与其妹姊浴于玄丘之水,有玄鸟衔卵而坠之…简狄得而含之,误而吞之,遂生契焉。

”〔5〕这些都折射出了中华民族对于创造出生命的认知心里:女性和水是生命开始。

古希腊哲学家泰勒斯认为“水是万物的始基”而在《诗经》产生的周代,华夏民族开始以农耕文化为主脉生息繁衍,水因其灌溉作用而为周人所重视。

没有了水就没有了生活的源泉,没有了生存下去的可能。

在他们看来,水与生存血脉相连,是永恒生命力的象征。

因此水作为一种自然物质被摄如国风中,本身就蕴涵了生命的灵气。

而在水生神话中除了水这一构成要素外,另一个构成要素就是女性。

在上古传说中,是女性神女娲用泥和水塑造了人类形象。

因而女性成为了人类的母亲,人类的图腾,是女性缔造了生命。

因而国风中的女性和水在生命的给予者这一神圣身份上具有同一性,共同接受着人类的崇拜。

(二)阴柔之美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类思维能力不断发展,人们开始逐渐地用审美的眼光来重新审视“水的特征”,发现水的澄明﹑纯美等自然属性与女人纯洁﹑美丽﹑温顺柔和等天性相暗合,都具有一种阴柔之美。

所以水便开始常常与女人联系在一起,甚至一定意义上成为女性的象征。

这种阴柔之美的范型来自于《周易》八卦中的坤卦,“三偶为阴,其卦为坤,其象为地,阴之成形,莫大乎地,地势卑顺,故名为坤”〔6《易传· 系辞》有云:“乾道成男,坤道成女。

”〔7〕自古以来,中国的传统女性所表现出的都是坤卦所具有的柔和宁静阴柔之美。

在审美倾向上,女性美等同于柔弱美.而《淮南子·天文训》记载“积阴之寒气为水”〔8〕说明水性属阴性。

这样女性与水在美学的审美特征中有了直觉的关联。

写到悠悠流水自然想到温暖的女性;写到女性的喜怒哀乐常以水为起兴和烘托,使得女性和水又亲近了几分。

(三)性隔离,性禁忌的束缚诗经国风婚恋诗中,水给少男少女带来相悦相爱的氛围,是酝酿爱情发酵之物,但水也成为了爱情的阻隔,情爱的禁忌物---礼的象征。

茫茫的江水成为恋人之间无情的阻隔。

最典型的如《秦风·蒹葭》:“ 蒹葭苍苍,白露为霜。

所谓伊人,在水一方。

溯洄从之,道阻且长,溯游从之,宛在水中央。

”《周南·汉广》:“南有乔木,不可休息。

汉有游女不可求思!江之永矣,不可方思。

”写的都是主人公无论如何努力,都不能渡过眼前茫茫的江水,去和自己心目中的恋人相见。

这种由原始的生命欲求,向个人爱情及其精神品格上的升华,同时在《诗经》时代也被打上了宗法社会的某些烙印。

这样,诗中的水意象有时就由爱情阻隔之意进而转化为象征着情爱的禁忌物---礼,正如傅道彬曾从文化原型的角度做过一番分析考究,并总结说:“首先水限制了异性之间的随意接触,在这一点上它服从于礼的需要和目的,于是它获得了礼仪相同的象征异味。

提到礼,这就要追溯到上古社会的男女隔离制度。

上古曾实行一种寓于“学宫”的集体住宿制度。

贵族男女在八岁以后的少年时期,离开诸父诸母,而寄宿到学宫和女宫。

男居男宫,女居女宫。

学宫的周围有三面或四面都环绕着注满水的深沟,使之与外界隔离。

这种学宫的隔绝时期开始在知女色后。

过去的研究者包括古代的注家,都单纯把这种礼知的记载看作是一种理想化的贵族教育制度,没有意识到它实际上具有两性禁忌和隔离性质。

不管这是原始的两性禁忌观念的遗留,还是周代礼教文明的结果,周代学宫制度的存在,使我们更深刻的理解到,为什么国风的婚恋诗中会有那么都反映“思男”“思女”对着面前的水无法逾越一步,只能无可奈何地叹息。

痛苦地折磨自己,或是只能偷偷地萌生爱情的幻想的诗,就像《秦风·蒹葭》《周南·汉广》等诗中所唱的那样。

在国风诗中水已经不仅仅是自然界的恩赐,新生命的源泉,女性的阴柔美,男女之间爱的象征,更是两性之间的自我约束的“礼”的象征.但是,自然界的水可以游而过/涉而过/乘伐而过,象征礼的水却是无情的阻隔,才是最难跨越的。

那么,水所表征的这种距离与阻隔,在审美上具有怎样的影响呢?三水意象的审美效果(一)悲剧之悲水的阻隔和距离使女性成了悲剧中的主人公。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