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读园林城市---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

合集下载

解读园林城市---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

解读园林城市---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

解读园林城市---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摘要】园林城市是城市发展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承载着丰富的人文历史和生态资源。

本文以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园林城市的定义和研究目的为引言,探讨了城市规划与园林设计的关系、城市.山水城市的概念与特点、园林城市的意义与作用、城市园林的发展历程以及园林城市建设的挑战与展望。

结论部分强调了园林城市的建设对城市发展的促进作用,提出了建设园林城市应注重生态与人文因素的融合,并探讨了未来园林城市建设的发展方向,为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了思路和建议。

园林城市的建设需要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以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打造更美好的城市环境。

【关键词】园林城市、城市景观、城市规划、园林设计、城市.山水城市、城市发展、生态、人文因素、发展方向。

1. 引言1.1 城市景观的重要性城市景观在城市发展中具有重要性不可忽视。

城市景观是城市的外部形象,直接关系到居民的生活质量和城市的整体形象。

一个好的城市景观可以提升城市的文化底蕴、经济实力和社会地位,增加城市的吸引力和竞争力。

城市景观的重要性表现在多个方面。

城市景观是城市的名片,是城市文化的体现。

一个美丽、整洁、绿色的城市景观可以给人们留下深刻的印象,让人们对这座城市产生好感。

城市景观可以提升城市的居住舒适度和生活品质。

绿化美化的城市不仅有利于人们的身心健康,也有利于城市的气候调节和环境改善。

城市景观可以促进城市的经济发展和吸引外部投资。

一个有吸引力的城市景观可以带动旅游业的发展,提升城市的知名度和品牌价值。

城市景观的重要性不仅是城市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形象的体现。

城市景观的建设需要政府、企业和居民共同努力,才能打造出更美好、更宜居的城市环境。

1.2 园林城市的定义园林城市的定义是指在城市建设中,通过合理规划和设计,将园林绿化作为重要的组成部分,使城市具有绿色空间和生态环境的特征。

园林城市的建设不仅仅是简单地增加绿化覆盖率,更重要的是在城市规划和设计中充分考虑到人文因素和生态因素的融合,通过打造具有文化内涵和生态价值的园林景观,提升城市的品质和吸引力。

山水城市案例总结

山水城市案例总结

“山水城市”理念最早是由钱学森先生在1990年7月31日给北京清华大学吴良镛教授的信中提出的。

钱学森教授提出,山水城市概念是把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山水诗词、山水画和中国古典园林的意境与现代城市建设结合起来。

苏州的网师园,位于长长的、窄窄的小巷内,犹如抒情诗中的一串含蕴丰富的省略号,其意义表示:不事王侯,高尚其事,富者我不攀,贵者我不顾,故“轩车不容巷”宋代大诗人苏轼对竹子情有独钟,“无竹使人俗”,王献之的“不可一日无此君”,因为竹子代表气节高尚;莲花,“出污泥而不染”;这些植物都寄托了园主人的人生态度,即与世无争,自我清高,自在逍遥。

山水城市的含义有两层,一是从大的环境看,指那种依山傍水,有着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的城市,这些城市的建设主要是指对自然环境的保护和利用,如依山造林,为城市创造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修渠引水,为城市提供生活用水又可以提供景观用水和一些水景的建设;而对于中国国土上的大部分城市来说,大多位于平原地区,没有依山傍水的自然环境,在这些城市中建造山水城市只能从第二层含义出发。

第二层含义是从小的环境看,指的是在城市中的生活区、工业区、商业区等比较小的范围内进行的环境景观的建设,主要是学习古典园林的设计手法,以人工建设为主,模拟自自然中的山水,为人们营造一个舒适的居住环境。

古典园林的建造对于绿化是非常重视的,园林各要素的分配是:“一分屋,二分竹,三分水。

”勒柯布西耶设计的萨伏伊别墅:“占用了大自然一片绿地,就要在屋顶上还给大自然一片绿色”2006年6月5日,国家环保总局发布《中国城市环境保护》报告指出:我国城市环境出现三大新问题:一是城市环境污染边缘化日益显现;二是城市机动车污染更为严峻;三是城市生态失衡不断严重。

“山得水而活”“水得山而壮”“城得水而灵”“知者乐水,仁者乐山;知者动,仁者静;知者乐,仁者寿。

”孔子的这句话道出了中国人的世界观和生活态度。

永康市溪心片区城市设计浙江省永康市是县级市,隶属于浙江省地级市金华市,位于浙江省中部的低山丘陵地区。

解读园林城市

解读园林城市

解读园林城市一、城市。

山水城市。

园林城市1. 城市。

山水城市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高效利用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也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

人类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城市是用古代石头写成的人类历史”、“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中国古代文化长盛不衰是与古代未曾出现过城市衰落的历史有关。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中国文化得以完整的传承。

中国早在夏代(公元1771-2007年)既有设防城市,齐国临淄古城人口7万户,约30万人,面积32平方公里。

城中有大型建筑的夯土台及陶管排水,如梧台。

实现城市化,人类聚集在一起,对人类是有益的,城市的发展并非是建筑数量和人口数量的相加减,而是城市整体水平的升华,他为人类提供各种各样的公共服务设施,安排舒适的生活条件,优美的自然环境和五彩缤纷的文化娱乐活动。

城市本身是一件艺术品,人们运用各种元素,如建筑、树木花草、山石、水体、历史文化、交通、通讯……创造一个完备的生存环境。

但是,如果城市规划不当,千城一面,枯燥无味,或缺乏真趣,缺乏灵魂和个性,就是一个失败的城市。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中国城市建设提出山水城市的科学设想:即把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山水画、传统山水园林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

使远离大自然的人们,返璞归真,享受自然与物质之美。

同时指出,城市“兴建起一座座长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块……,人们见不到绿色,连一点蓝天也淡淡无光,难道这是中国21世纪的城市吗?”钱先生一针见血指出城市的通疾,并勾绘出一幅21世纪中国的山水城市蓝图。

关于城市建设,古人在构城理论中指出“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滨水而居住往往是城市发展的起点。

《管子》书中写道:“凡立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任何城市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城市山水骨架,及道路空间结构体系。

城市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

“山水城市”是21世纪中国文化特色城市的建设方向——洛阳“山水城市”建设巡礼

“山水城市”是21世纪中国文化特色城市的建设方向——洛阳“山水城市”建设巡礼
供 氧 。 而城 市是 一个 巨大 空 间 ,联 合 国环 境 规 划 署 出 于对 整 个 人 类 优 良生 存 环 境 的 保 障 .早 在 16 年 就 向全 世 界城 市 提 出要 求 :住 宅 区绿 地 2 m / 9 9 8
人 ,市 区绿 地 6 m / 。大 都 市 公 园 1 5 人 ( 住 宅 区 1公 里 )。 我 国 0 人 m/ 2 距 5
” 山水 城 市 ”的 提 出 是钱 先 生 应 对 宁 提 出 的 有 机 疏 散 论 ” 等 .至 今 .英
时 代 生 态 危 机 ” 、 “ 化 道 德 危 机 ” 文 国 和 美 国仍 以 霍 华 德 的 “ 林 城 市 作 园
出 :集 全世 界 1 0 余位 顶 级科 学 家研 0 4 家 J O 西 蒙 兹 教 授 出 版 了 《 1 纪 园 究报 告 ,认 为 : “ . 2世 由于 全 球 性 的 人 口膨 形成 了现代城市学 中专有的哲学概念命 林 城 市 》 可 以 为 证 。而 中 国 城 市 的发 展 胀 、 环 境 污 染 地 球 生 态 承 载 能 力 超 支 题 — — 山 水城 市 ” 。 它 包 括 建 设 园林 方 向 ,此前模糊 。但城市人 居环境恶化 13 / .……有3 %两栖 动物 、2 % 哺乳 O 3 城市 、文化 城市 、艺术城 市 、高科技城 却 在 迅 速 发 展 。 在 此 情 况 下 ,钱 先 生 审 动物 和1%鸟类 生存处于危机状 态。” 2 市 和 建 设 全 方位 的 人 民大 众 的 社 会 主 义 时度 势 于 2 世 纪 之 末 ,提 出 了 更 加 科 O 之后 又报 道 : 5 %灵长类动物 生存处 O 城 市 ,是 一 个 系 统 科 学 理论 。 学 、更 加全 面 、更 针 对 时 代 挑 战 ,并 强 于 绝 灭状 态 。 ” ” 六 次 生 物 大 灭绝 已 第 时间 ,1 1 文章 、信 函 中反 复论述 , 篇 5

如何创建园林城市

如何创建园林城市

如何创建园林城市“园林城市”是在中国特殊环境中提出的,它和我国传统的私家园林有着密切的联系。

它的前身是钱学森先生提出的“山水城市”,有些类似于欧洲国家提出的“花园城市”。

他们都强调城市景观的塑造,犹如绘画一样,用人为的审美情趣来建设城市的一砖一瓦、一草一木。

“园林城市”凝聚着中国传统的审美情趣,而“花园城市”则印记着欧洲国度的风情。

标签城市绿带;城市新形象;城市生态功能性创建园林城市是我国近几年开展的一项有关提高城市总体景观和生态水平的活动,这项活动就是要把各个城市建设成为风景优美、品味高尚、生态健全的现代化城市。

而这个目标的实现,离不开城市设计(urban design)的进行。

本文试图对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的含义以及二者之间的相互关系进行初步探讨。

1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都是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结果建设园林城市要求整个城市都园林化——建设城市大园林,这是城市文明发展到高级阶段的必然要求。

城市功能从最初的只用于交换和防御,发展到越来越多地注重文化的要求,人们希望不只是居者有其屋,而且还希望其生活、工作的环境在心理和生理上的舒适程度达到最优化,城市设计由此越来越引起人们的重视。

建设园林城市应该说是城市设计追求的根本目标;而园林城市的建设也必须通过加强城市设计来实现,二者一个是目标,另一个是手段。

园林城市和城市设计目前都还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十九世纪英国的霍华德曾经提出过田园城市的理论,应该说这个理论是城市文明发展进程中的里程碑,而这个理论中的最基本的要素则是以园林绿化为有机联系的城市构造原则。

这个理论对以后的城市规划、城市设计理论和实务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其精神实质表现的是一种城市发展的必然趋势。

园林城市的概念说到底是一种城市形态标准,这种形态应该说反映了城市文明不断发展的必然结果。

园林城市作为一种城市形态,是否可以这样理解其概念:园林城市就是以一定量的绿化作为基本的有机纽带,艺术化地组织和构造城市空间的各个基本要素,使城市形体环境有最佳的美学和生态学效果。

山水城市理论在城市建设实践中运用

山水城市理论在城市建设实践中运用

山水城市理论在城市建设实践中的运用摘要:上世纪90年代初,由我国声誉卓著的大科学家钱学森提出“山水城市”的概念,之后得到众多专家学者和城市实际工作者的首肯和响应。

随着时代与经济发展日益加快,全国各地掀起建设山水园林城市的高潮。

现在来看,钱学森关于建设山水城市的倡议和概念论断,反映了我国山水城市建设的最早理论萌动和现实期盼,同时又为以人为本、可持续发展为核心的科学发展观作了思想舆论先导。

本文以濮阳市新区建设为例,对建设山水园林城市进行探讨。

关键词:山水城市;城市建设;实践意义中图分类号:j0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3)08-0287-01一、山水城市的概念,思想与精神山水园林城市是由钱学森在1990年给吴良镛的信中提出,指出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的山水画融合在一起,创新“山水城市”概念。

山水城市的概念包涵了三点精神:1、把中国的山水诗词、中国古典园林建筑和中国山水画融合在一起,使人离开自然又返回自然。

2、山水城市是中外文化的有机结合,是城市园林与城市森林的结合。

3、山水城市是21世纪的社会主义中国城市构筑的模型,是充分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成果的高技术城市。

山水城市的思想可以高度概括为:一个基本特色:山水城市构想具有鲜明的中国特色。

两个方面:“山水”自然一面,“城市”社会一面。

三个特性:科学性、民主性、时代性。

四个高:高文化、高技术、高情感、高级生态城市。

五个特征:共生、共存、共荣、共乐、共雅。

二、山水城市理论在濮阳新区规划建设中的运用(一)濮阳市新区概况濮阳新区位于濮阳市北部,东至s209,南至晋豫鲁铁路通道,西至大广高速,北至清丰县马庄桥镇北边界,规划面积120平方公里。

新区规划依托引黄调节水库、马颊河等水系,打造一个灵韵濮水、秀美龙都、活力智城、生态宜居的现代复合型城区。

(二)坚持把生态建设放在首位——打造一山一水一世界的意境目前,濮阳引黄灌溉调节水库工程建设用地已获国务院批准并开工。

山水灵动的园林城市彰显“中国幸福橘乡、重庆品位小城、库区工业高地”

山水灵动的园林城市彰显“中国幸福橘乡、重庆品位小城、库区工业高地”
楼 在 园 中 ” 的 秀 美 城 镇 ,必 将 成 功 创 建 国 家 园 林 城
个非 常 美丽 的滨江 之城 , 别 是三 峡库 区蓄水 以后 , 特 有 高 峡 平 湖 之 美 。 一 江 碧 水 满 城 春 , 湖 光 潋 滟 映 云 天 , 绿 长堤 烟波 淼 , 舞芳 汀鱼 鸟亲 。 草 鹤 柑 橘 城 花 果 同 树 天 下 奇 观 。 现 已有 2 7 7 Y ̄ 的 柑 橘基地 , 21 ̄ 到 o7 建 成5 万 亩 , 重 庆市 规 划30 0 占 0
造 美 丽 橘 乡 , 设 幸 福 农 家 , 重 细 部 处 理 , 出 田 建 注 突
05 7
繁 华 与幸 福 。 城 区 道 路 绿 化 普 及 率 1 0 ,达 标 率 0% 8 % 以 , 均 拥 有 道 路 面 积 9 1 方 米 , 道 绿 化 带 5 人 .平 干
而 积 占道 路 总 用 地 面 积 的 2 %以 上 ,居 民 出 行 处 处 5 见绿 , 路 两侧 片片成 景 。迎宾 大道 两侧林 木成 荫 、 道
观 视 廊 、 市 标 志 系 统 、 市 公 共 开 放 空 间 ( 市 广 城 城 城
道 靓 丽 风 景 。 江 公 园 以 休 闲 、 身 、 憩 为 目的 , 滨 健 游 以
游 人 最 大 程 度 亲 水 、 江 为 建 造 原 则 , 水 垂 柳 相 映 观 江
交 辉 , 香 林 荫 搭 配 科 学 。江 上 风 来 , 送 沁 人 清 气 ; 花 直

显 山露 水
描 绘 中 国 幸 福 橘 乡 画卷
县 、 圃在 忠 县 苗 加 终 我
忠县 独 有 的地理 优 势 , 描 绘 出中 国的 “ 福橘 乡 ” 将 幸

建瓯:打造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建瓯:打造山水园林生态城市

市历 史 文 化名 城 保护 规 划》、片 区 代表 的呼声 , 很 快化作 了人大的具体 风霜 。歌舞升平庆和谐 , 鱼跃人欢 白 控制性 详规 以及 城 区燃 气 管道 、城 行 动。 2 0 1 2年 , 市 人大常委会通 过座 鹭 飞。山清水秀景如 画 , 宜居休 闲生 如今 的建瓯 已顺利通过 省级 市排 水 防 涝等 专 项规 划 开展 调 研 , 谈会 、 问卷调查 、 专家 评审会 等不 同 态美 。”
委会会 议 听取 并审议 了市 政府关 于 现象不再 。
设公益项 目历史文化石雕长廊 , 用 书
建瓯市城市总体规划 ( 2 0 1 2 -2 0 3 0 )
云际 山公 园作 为环 绕建 瓯城 区 画形式 呈现 中国与建 瓯市 一些历 史
成为 了建瓯 的一 大文化 旅 的议案 和城市 规划 编制实施 与变 化 的公益性 多功能森林公 园 , 集古 迹遗 文化情景 , 情况报 告 ,要 求政府 运用 城市规 划 址 、 生态旅 游 、 健 身休 闲为一体 , 但其 游景观 。 还有许多人 大代表也以各 种 的引导 调 控 作用 ,提 升城 市 品味 , 开发建设 过程 中一度 存在着 景 点不 方 式身 体力行参 与 到山水 园林城 市
出把建 瓯打造 成 山水 园林 生态城 市 系列 的内河环境 整治 工作 ,对城 区 身到建设 山水 园林城市 中去 , 为家 乡 的构想 。 “ 要 打造 山水 园林 生态 城 内河水 系进行 疏通 ,增强 内河水循 人 民作表率 南平市人大代表 、 竹海
市 ,首 先要抓 好规 划 ,构 筑发展 大 环 ,把松溪水 引到钟楼前 蓄水 池 , 冲 实 业 有 限 公 司 董 事 长 周 学 俊 投 资
生态城市 ” 建设分不开 。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解读园林城市---城市.山水城市.园林城市一、城市。

山水城市。

园林城市1. 城市。

山水城市城市是人类文明发展的重要标志,是人类高效利用资源,创造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区域,也是先进生产力最集中的地方。

人类社会经济和文明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建设与发展。

“城市是用古代石头写成的人类历史”、“城市是人类文明的结晶”。

中国古代文化长盛不衰是与古代未曾出现过城市衰落的历史有关。

世界四大文明古国,唯中国文化得以完整的传承。

中国早在夏代(公元1771-2007年)既有设防城市,齐国临淄古城人口7万户,约30万人,面积32平方公里。

城中有大型建筑的夯土台及管排水,如梧台。

著名科学家钱学森先生,对中国城市建设提出山水城市的科学设想:即把中国传统的山水诗词、山水画、传统山水园林融合在一起,创立山水城市。

使远离大自然的人们,返璞归真,享受自然与物质之美。

同时指出,城市“兴建起一座座长方形高楼,外表如积木块……,人们见不到绿色,连一点也淡淡无光,难道这是中国21世纪的城市吗?”钱先生一针见血指出城市的通疾,并勾绘出一幅21世纪中国的山水城市蓝图。

关于城市建设,古人在构城理论中指出“依山者甚多,亦须有水可通舟楫,而后可建”,滨水而居住往往是城市发展的起点。

《管子》书中写道:“凡立国者,非于大山之下,必于广川之上,高毋近旱,而水用足;下毋近水,而沟防省。

”由此可见,自古以来任何城市都具有自身独特的城市山水骨架,及道路空间结构体系。

城市的发展过程,也体现了人类对环境的认识过程。

人类经历了适应环境,利用环境、改造环境、保护环境、美化环境,及创造生态环境的过程,反映了人们环境意识的深化和提高。

二、园林城市是山水城市的升华在城市建设中各种评比名目繁多,五花八门,从各自不同的角度提出要求,定下指标,调动各城市的积极性。

对城市水平的提高,起到了促进作用。

如卫生城市、旅游城市、文明城市、环保城市、历史文化名城等等。

但纵观各类活动,大多为专业性运作,缺乏综合性、系统性。

只有园林城市的创建是多行业、综合性、系统性活动,是集大成者。

园林城市具备以下特点:1. 科学规划设计,构成布局合理,均衡的绿地系统;2. 突出生态效益,提高生态环境质量,创造良好生态系统;3. 实施自然与艺术的融合,提高景观环境质量,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4. 以植物创造景观,多种植物科学配置,互生共存,促进生物的多样化;5. 以人为本,天人合一,崇尚自然,返璞归真,创造舒适、安全、健康、方便的生活环境,得民心、顺民意;6. 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政府组织、群众参与,是一项社会系统工程。

7. 提升城市形象,增强城市竞争力,是可持续发展的战略工程;8. 以保护为主,全面保护自然环境、地形地貌、文物古迹、人为景观,延续和发展城市文脉,增加时代特色。

1. 科学规划园林绿地系统规划,突出生态效益,要求绿地分布均衡。

比例、结构科学合理,要形成完整统一的有机绿地系统。

规划具有综合性和全面性,不但具有完整规划,还包含城市景观容貌、绿地建设。

如城市公共绿地、居住区绿地、单位附属绿地、防护绿地、生产绿地、风景林地及道路绿化布局合理、功能健全,形成有机的完整体系。

另外有园林工程建设、生态建设、市政建设,及先进的基本指标。

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城区33%、县城30%;绿地率:城区28%、县城25%;人均公共绿地:城区8平方米、县城6平方米。

宏观概念上还包含了景观、文化、功能、艺术、生态环境等。

2. 创造良好的生态环境生态环境是指在一定的空间围,生物和非生物成分通过物质的循环和能量流动,相互作用、相互依赖所形成的一个生态功能单位。

城市是一个开放的生态系统。

在人类出现以前,生态系统表现为自然生态系统,生物和非生物之间通过物质流动和能量流动,维持生态平衡。

能量来自太阳,光合作用将太阳能转化为化学能,将水和二氧化碳合成有机分子。

这个系统在循环代过程中,各成分之间相互补充、调节,保持系统的动态平衡。

如草→动物。

人类出现后,自然生态系统→人类生态系统。

人→环境相互作用,不断改变影响其物质和能量循环。

植物→人,植物→食草动物→人,植物→食草动物→食肉动物→人三种食物链形式。

植物是关键,必须防止仿生植物。

仿生植物无疑为慢性自杀。

城市绿地系统是城市中唯一有生命的基础设施,在保持城市生态平衡、改善城市面貌方面,具有其他设施不可替代的功效,是提高人民生活质量的一个必不可少的依托条件。

只有搞好城市绿化,创造优美、清新、健康、舒适的人居环境,才能更好的满足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的需要。

在城市周围、城市功能分区的交界处形成较大规模的绿化隔离带,不仅能够防风固沙、减轻污染、净化环境,还有利于优化城市布局,促进城乡协调发展。

实施大环境绿化工程,加快城市绿化隔离带建设是结合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整治,实施显山露水透绿工程。

城市市区中的山体和河渠、湖泊、近海等水体,都是城市绿化的特殊地段。

搞好这些地段的绿化,既能够把新鲜空气引入城市,提高城市生态质量,又能改善城市环境景观,使城市特色更加鲜明。

“显山”,就是分期分批拆除市区所有侵占山体的违章建筑,恢复植被,搞好绿化,还山于民:“露水”就是分期分批拆除市区所有侵占水面、河道、海岸的违章建筑,结合水环境整治,绿化濒水地段,还水于民:“透绿”,就是拆除所有侵占城市道路搭建的门头房、商亭、棚厦,拆除实体围墙,搞好道路绿化和庭院绿化,使庭院绿化与道路绿化浑然一体,还绿于民。

3. 园林是城市历史文化的载体中国园林历史悠久,渊源流长。

早在三千年前就有“宥”的出现,降至汉,仿海上仙山(蓬莱、瀛洲、方丈)在园林中挖池堆山,再现海上仙山的意境。

晋南北朝,是混乱的年代,也是文化发生转折时代,思想开放,不拘一格,形成文人园林和寺庙园林。

唐宋以来传统的中国山水诗词,山水画融入园林之中,园林具有诗情画意。

①中国在园林中讲求自然美,深受古代自然美学的影响,孔子“仁者,智者乐水”,认为自然美在于比德。

君子比德思想对园林发展影响很大,这种用自然来比拟人的性格是一种移情思维方法。

如以石代表忠贞、正直,故而文人爱石。

以石之品行象征刚正不阿。

山石成为园林造景重要手段。

道家崇尚自然,追求虚静和无为,符合文人怀才,隐以山林,逃避现实的心境。

借山水之情,抒发自然情怀。

而兴文人园林,同时对中国古代园林空间布局有较大影响。

道家“自然无为”的思想,作为儒家“有为”思想的互补。

而以“自然为万物之本”和讲求自由布局也是对古代对称布局的互补,促进了园林发展。

②中国园林追求意境:所谓意境,就是主观的意、情、神和客观的境、景、物相结合,相互渗透的艺术整体。

是体现主观的生命协调和客观的场景的融合,既情景交融,是美的创造。

中国园林还是通过空间的组合、比例、尺度、色彩等手法的运用,形成具有鲜明艺术形象,创造灵活空间,引起人们产生联想、共鸣,形成意境。

亦称“象外之象,弦外之音。

”园林是综合艺术,不仅利用自然山水创造真景,反映真境,还利用诗歌、绘画、书法反映虚境。

创造具有诗情画意的空间,追求清新雅致的精神世界,在追求情、境的同时,亦追求空间中趣的韵味,园林是寄情的载体。

充分反映历史文化、民俗民风和时代特色。

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精神,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审美标准。

园林艺术反映特定的时代精神。

在信息多元化的时代,园林更应当突出民族特色的时代性,时代声音,民族呼唤。

反映艺术的本源精神。

突出城市文化和民族特色。

如园林小品、标志性设施、雕塑,特色鲜明,艺术性高,与周围环境协调、美观,充分展示历史文化风貌,亦满足现代人们对交往性、娱乐性、参与性、文化性、多样性、多功能、多景观、多信息的追求。

4. 植物造景,科学配置,互生共存,促进生物多样化城市绿地是城市景观构成的主题载体,采用植物造景东西方各有特点,西方要求体现征服自然、改造自然的指导思想,其设计从人的理念出发,正形化、图案化。

在强烈追求中轴对称、成排成行、方圆规矩布局中,也有树坪、绿篱,树木修剪成各种造型,或形象。

(中国一度出现盲目的西方热。

)中国园林,强调借花木表达思想感情。

以中国画论为理论基础,追求自然山水构图。

寻求自然风景,对树木不正形。

善于应用植物题材,表达造园意境。

或以花木为造景主体,创造风景点或主题花园,如玉兰堂、海棠院、曲院风荷、梨云伴月。

植物是有生命的园林材料,自然界的植物素材主要以树木花草为主。

我国有世界园林之母的誉称。

植物资源十分丰富,植物种类不同,配置方式不同,可以形成不同特色。

同时受气候影响,有季相变化,虽不同时间,不同光照,而产生绚丽多彩的景观,应按“因地制宜、讲效”的原则、以种植树木为主,努力建设总量适宜、分布合理、植物多样、景观优美的城市绿地系统,力争全省城市建成区绿化覆盖率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确保到2005年达到38%,创造良好的人居环境,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

为制约我省经济社会发展的瓶颈。

而对这种省情,我们在城市绿化中必须坚持节约用水的原则。

前几年,各地在绿化建设中搞了一些草坪,虽然在迅速改变城市面貌方面发挥了一定作用,但也带来了养护特别是耗水方面的负担。

有关专家算了一笔帐,植一平方米草坪的投入,是种植相同面积乔木、灌木的20倍;每年的维护管理费用,是树木的5——10倍,一般每3年还需要更新一次。

草坪需要经常浇灌,每平方米草坪每周浇一次水,一般需1.2吨的耗水量,造成极严重的水浪费。

同等面积的乔木与草坪的生态值相比,吸收二氧化碳量、释放氧气量、蒸腾水汽量、蒸腾吸热量等,分别是草坪的27.2倍、25.5倍、23.3倍、32.2倍。

要调整绿化种植结构,少种草,多栽树,大力发展节水型绿化。

今后,各城市在绿化植物的配置上,一定要多种乔木,多种大规格苗木,严格控制搞草坪,特别要控制冷季型草坪。

在植物选择上,要适地适树,多种植耐旱、节水、涵养水源的植物,积极发展和推广适应性强的乡土树种。

要充分考虑自然植物的共生互补和生物物种的多样性,尽力把乔、灌、花、草结合起来,形成最佳的景观,发挥遮荫、降温、除尘的最大效能。

在绿地浇灌方式上,要积极推广滴灌、喷灌、微灌、管灌等节水型灌溉方式,减少漫灌,尽可能的减少绿地养护的耗水量。

公园突出植物造景,绿化面积应占陆地总面积的70%以上,绿化种植植物群落富有特色,维护管理良好。

推行按绿地生物量考核绿地质量,园林绿化水平不断提高,绿地维护管理良好。

城市广场绿地率不低于50%,植物配置讲求落叶乔木为主,乔、灌、花、草合理搭配。

加强科研,进行引种驯化,增加植物品种。

但反对盲目引进,造成巨大损失。

有一所名牌大学,知名教授,竟干了荒唐事。

如:花20万元在极低温度-20℃下,引毛竹、引香樟;在-22℃环境下,引广玉兰221株、棕榈409株、罗汉松784株、蚊母1338株、石楠1935株、海桐3601株、十大功劳5997株,这不是天方夜谭吗?出现在一块绿地上,而且是偏盐碱地带。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