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全册)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全册)
四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全册)

四年级科学第一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1课知识点:

1.静电存在于我们周围的一切物质之中,包括人类在内的生物和非生物。

2.摩擦起电,闪电,干燥寒冷天气被金属物电击感,脱毛衣发出啪啪声等都是静电现象。

3.物质同时具有两种电荷:正电荷和负电荷。

带相同电荷的物体相互排斥,带不同电荷的物体相互吸引。

4.为什么我们通常感觉不到物体带电?

因为物体所带有的正,负电荷数量相等,相互抵消,所以物体不显示带电。

5.要使电荷流动起来形成电流,必须要有两个条件:1)动力,也就是电源2)电路。[电流只有在电路中才能流动]

6.电路是由电源,用电器,导线,电器元件等连接而成的电流通路。

第2课知识点:

1.(会画图)小灯泡的构造:玻璃泡,灯丝,金属架,连接点(连接点有两个,分别是金属螺纹连接点和金属头连接点)

2. 因为电流通过灯丝,所以小灯泡能够发光。

3.如果一节干电池的电压是1.5V,那么:

(1)两节电池串联的电压是3V,三节电池串联的电压是4.5V。

(2)两节电池并联的电压是1.5V,三节电池并联的电压是1.5V。

4.当电池的两端被导线直接连接时,就会发生短路。

短路时,电池,导线会发热变烫损坏。

5.电从电池的一端铜帽(正极)流出来,通过灯泡(从灯泡的一个连接点进入,经过灯丝,再从灯泡的另一个连接点流出),回到这个电池的另一端锌壳(负极),形成一条完整的环路,灯泡就会发光。电路出了故障,电流就会中断,灯泡就不会亮了。

第3课知识点:

1. 由导线,电池和灯泡组成的电流的环路叫简单电路。

2. 电路连接一般有串联和并联两种方法。

我们学校和家里的照明电路是用并联方法连接的。红绿灯电路连接是并联。

3.(会画图)两个灯泡,串联暗,并时亮。

两个电池,串联亮,并联暗。

(电池串联电压加倍,电池并联电压不变)

第4课知识点:

1.造成小灯泡不亮的原因:小灯泡坏了;电池没电了;导线断了;电池没安好;灯座松了/灯座坏了,没有连上……

2.检测电路出故障的方法:

①检查法:检查电路中的连接是否完好。(电池盒两端弹簧夹上的导线有没有夹紧;电池是否放好了;小灯泡拧紧了吗……)

②替换法:用另外的灯泡、电池、导线等来替换电路中的材料,看看小灯泡是否能亮。

③电路检测器法:把简单电路中的小灯座上的一根导线头拆下来,另外再连上一根导线,这就是我们的电路检测器。

第5课知识点:

1.像铜丝那样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导体;如:铁、铝、钛等金属。铅笔芯、人体、大地和水都是导体。

2.像塑料那样不容易让电流通过的物质,叫做绝缘体。如:橡胶、干木头、

3.我们利用导体把电送到人们需要的地方。我们利用绝缘体阻止电流到人们不需要的地方。

4.在检测物体是导体还是绝缘体之前,应该对每一种物体是否可以使小灯泡发亮做出预测,然后进行实验,并做好检测记录。

5.开关一般有闸刀开关、按压开关、旋钮开关、拉线开关等。

第6课知识点:

1.知道了开关可以用来连接或断开电路,控制电路中电器元件的工作状态。

2.开关有的地方需要用导体来做,而有的地方必须用绝缘体来做。

3.我们可以利用身边的材料设计并制作一个简单的开关,并用它来控制电路。

第7课知识点:

1.如果电能从一点流到另一点,两点之间一定有导体连接,这两点之间就构成一个电的通路,否则就是断路。

2.可以用电路检测器检验接线盒内电路的连接情况。

3.串联和并联两种不同的连接方式来连接电路,发现:

串联两个小灯泡时,灯泡比较暗,并联两个小灯泡时,灯泡比较亮;

串联两节电池时,灯泡比较亮,并联两节电池时,灯泡不太亮。

4.检测接线盒内电路时,要按照一定的顺序(不能随便)进行检测。

5.串联的灯泡只能一起亮灭,并联的灯泡可以分别控制亮灭。

四年级科学第二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知识点:

1.一株完整的油菜是由根、茎、叶、花、果实、种子六部分组成的。

2.一朵油菜花是由萼片、花瓣、雄蕊、雌蕊四部分组成。

3.油菜花花蕾的变化过程:花蕾-- 正要盛开的花-- 盛开的花-- 快凋谢的花--小果荚。

4.油菜花有4个花瓣,花瓣排列像个“十”字。

另外还有4个萼片、6个雄蕊、1个雌蕊。

5.在解刨油菜花是,使用的工具是镊子,观察工具是放大镜。

解刨的顺序:从外向内,先小心地取下萼片,接着取下花瓣,然后取下雄蕊,最后取下雌蕊。

第二课知识点:

1.有些花由萼片、花瓣、雄蕊和雌蕊四部分组成,这样的花叫做完全花;

有些花缺少其中的一部分或几部分,这样的花叫做不完全花。

2.只有雄蕊没有雌蕊的花叫做雄花。

只有雌蕊没有雄蕊的花叫做雌花。

3.雄花和雌花都是单性花。

既有雄蕊又有雌蕊的花叫两性花。

第三课知识点:

1.植物的花有生产种子、繁殖新生命的作用。

2.雄蕊可以分为花药和花丝两部分,花药里面含有很多花粉。

3.雌蕊可以分为柱头、花柱和子房三部分。柱头上有黏液,很容易沾上花粉。

4.雄蕊的花粉传播到雌蕊柱头上,会使雌蕊子房里的胚珠受精。胚珠受精以后,果实和种子开始成长,花朵开始凋谢。

第四课知识点:

1.植物传播种子有弹射、风力、水流、动物等不同方式,其目的都是为了能将种子散播的更远,有利于繁衍后代。

2.种子和果实的外部特点、结构与种子散播方式是相适应的。

3.种子的传播方式、举例和特点。

(1)动物传播:

①苍耳、鬼针草、蒺藜 (果实外有很多倒钩或刺,易挂在人或者动物身上)

②番茄、野葡萄 (好吃肉多,易成为食物)

(2)风力传播:蒲公英、蓟、槭树 (种子小而轻,能被风吹到远处)

(3)弹射传播:油菜、凤仙花、大豆 (果实成熟,就会爆裂开来,把种子弹出去)

(4)水流传播:莲蓬、椰子 (能浮在水面上,果皮不易腐烂)

第五课知识点:

1.像蚕豆、花生这样的种子是由(种皮)和(胚)构成的。

胚包括(胚根)(胚芽)和(子叶)三部分。

(胚根)发育成(根),(胚芽)发育成(茎)和(叶),子叶提供(营养)。

2.植物种子最重要的部分是(胚),胚是有(生命)的,可以发育成一株(植物)。

3.种子萌发需要的条件是充足的(水分)、适宜的(温度)和足够的(氧气)。

第六课知识点:

1.动物的卵孕育着新的生命,条件适合的时候,就会发育、成长为一个新的生命。

2.鸡蛋的构造中有:蛋壳、蛋壳膜、蛋黄、蛋白、胚、气室。

各部分作用:

蛋壳:坚硬保护作用,蛋壳上有小孔,可以与外界进行气体交换;

蛋壳膜:防止营养物质流失;

蛋白:供给养料和水分;蛋黄:提供营养;

胚:发育成小鸡;气室:提供氧气。

3.像青蛙、鸡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卵生,靠卵繁殖后代的动物叫做卵生动物。

4.青蛙卵在10天左右的时间里孵化出小蝌蚪,孵化出小鸡大约需要3周时间。

第七课知识点:

1.植物的花蕊分雄蕊和雌蕊。雄蕊产生的花粉传到雌蕊柱头上,使子房里的胚珠受精。受精的胚珠发育成长,形成种子。

2.动物也有和植物相似的地方。许多动物分成雄性和雌性。

雌性动物产的卵只有和雄性动物的精子结合之后,才能发育成新的生命。

3.像猫、狗、兔等这样繁殖后代的方式叫做胎生。

用胎生繁殖的动物叫胎生动物。

胎生动物一般都用哺乳的方法喂养小动物。

4.有的动物靠产卵来繁殖后代,有的直接产下小动物,卵生和胎生是动物产生新生命的主要方法。

还有少数动物是“卵胎生动物”--介于卵生和胎生之间,如:大肚鱼、孔雀鱼。

5.1997年,世界上第一只克隆羊---“多利”。

四年级科学第三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知识点:

1.给食物分类可以方便我们进行研究。

2.给食物分类的方法有很多种:

根据吃的量的多少分为:主食和副食;

根据食用方法分为:生食和熟食;

根据食物来源分为:植物类和动物类等。

第二课知识点:

1.食物中的营养主要有:蛋白质、糖类、脂肪、维生素、矿物质、水。

2.蛋白质是构成人体肌肉、内脏、头发、指甲和血液的主要成分。

(瘦肉、鱼、牛奶等)

3.脂肪和糖类是人体能量的主要来源,我们的身体可以储存大量的脂肪和糖类。

(植物油、动物油、肥肉、花生、米饭、面粉、土豆等)

4.维生素和矿物质有调节身体机能的作用,是我们保持健康不可缺少的营养。

(蔬菜、水果、食盐等)

5.营养鉴别的方法:

实验法:食物在白纸上挤压会留下油渍,说明含有脂肪;

在食物上滴碘酒,会变蓝色,说明含有淀粉。

看标签或者查阅资料。

第三课知识点:

1.没有一种食物含有人体所需的所有营养成分,所以我们需要合理搭配膳食,保证营养的均衡。

2.膳食宝塔,各层面积和位置不同,说明地位和比重不同;从下往上分别是:

第一层五谷杂粮类(提供能量),

第二层水果蔬菜类(让我们保持健康),

第三层畜禽鱼虾类和蛋类(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第四层豆类和奶制品(支持我们的生长发育),

第五层油脂类(提供能量)。

3.膳食营养搭配原则:

(1)荤素搭配;(2)粗细粮搭配;(3)每日吃适当的水果和蔬菜;(4)运动量大,多吃糖类的食物,补充足够的能量

(5)手指脱皮需要多吃含有维生素的食物

第四课知识点:

1.为了保证对营养的吸收,有的食物适宜生吃,有的食物适宜熟吃。

2.食物由生到熟会发生多方面的变化(颜色、气味、味道等),其中有的变化是有利于人体对食物的消化和吸收的。

3.适合生吃食物特点:能保留自身的营养成分,特别是维生素不会被破坏,减少营养的损失,但一定要注意饮食卫生。

适合熟吃食物的特点:食物中的蛋白质和脂肪在加热后会发生变化,容易被人体吸收,且熟的食物松软易被消化,但会损失一部分营养。

第五课知识点:

1.面包发霉是因为在它的上面生长了一种生物——霉菌。

2.因为霉变过程中产生的霉菌含有对人体有害的物质,所以发霉变质的食物是绝对不能食用的。

3.霉菌生长的条件:较高的温度、水分和营养。

4.实验一:水分多少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方法:准备两块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让一块面包保持干燥,另一块面包滴10滴水,分别将两块面包放到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扣后放在桌子上。

结论:水分多少会影响霉菌的生长,湿面包比干面包更容易生长霉菌。

实验二:温度对霉菌生长的影响

方法:准备两块面包,用牙签在每块面包上放一些霉菌,在两块面包上都滴10滴水,分别将两块面包放到两个塑料袋里,用线扎紧袋口。一块面包放进冰箱的冷藏室中,一块面包放到温度较高的地方。

结论:温度会影响霉菌的生长,高温比低温更容易生长霉菌。

第六课知识点:

1.食物的腐败变质是微生物引起的。

2.观察变质食物注意事项:1)不能用手直接触摸发霉的食物;2)观察完毕要及时洗手;3)使用扇闻的方法闻气味,尽量少闻。

3.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与植物、动物一样,需要一定的空气、水分和温度等条件。

4.减慢食物变质的方法:破坏微生物生长的条件。

5.冷冻、晒干、腌制、密封、真空、高温或低温灭菌等方法都可以用来储存食物。

第七课知识点:

1.食物包装方式有很多:透明包装、真空包装、不透明包装、罐装等等。

2.观察食品的包装,可以获取这种食品的有关信息:主要有营养成分、配料、保质期、生产日期、保存方法等。

3.影响保质期长短的因素有:食品配料、食品特点、包装和保存方法等。

四年级科学第四单元知识点整理

第一课知识点:

1.岩石是各种各样的,在颜色、花纹、形状、手感等方面有各自的特点,在不同的分类标准下可分成不同的类别。

2.岩石都是天然的、它们在地球上广泛分布。海边,山上,采石场等场地都能找到岩石。

3.可以用多种多样的方法观察岩石,比如手摸,鼻闻,轻轻敲打等。

第二课知识点:

1.地质学家根据岩石的成因分为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等。

岩浆岩:(岩浆冷却凝固形成的),如:浮石、流纹石、气泡石、花岗岩等;

沉积岩:(在水中形成的,流水冲击和携带者碎石、泥沙、动植物遗体,并把它们带到平坦的地方沉积下来),如:页岩、砂岩、砾岩、石灰岩;

变质岩:(岩石受到一定的压力和高温而发生变化),如:大理岩、板岩。

2.根据岩石的颗粒大小和颗粒结构来判断岩石的种类。

3.我们可以用放大镜观察、岩石互相敲击、在岩石上滴稀盐酸等方法观察岩石。岩石学家常常在(放大镜)和(显微镜)下仔细岩石薄片的成分和颗粒组成

4.

第三课知识点:

1.矿物在自然界很少单独存在,通常都是几种混杂在一起组成岩石。

2.花岗岩是由石英、长石和云母组成的。

3.不同矿物具有不同的形态和用途。石膏可以用来点豆腐;石墨用来做铅笔芯;雄黄用来做药材。

4.世界上已发现的矿物近4000种,我们国家发现171种。

第四课知识点:

1.矿物的颜色、条痕、硬度是识别矿物的重要依据。

2.(颜色)是最容易观察得到的矿物的特征,也是辨认矿物的重要依据。

很多矿物是以颜色的名字命名的,如赤铁矿是红色的,褐铁矿是褐色的,黄铜矿是黄色的,白钨矿是灰白色的。

有的矿物有多种颜色,有些不同的矿物具有相似的颜色。

3.矿物条痕颜色和矿物的颜色不一致时,

识别矿物时:矿物的条痕颜色比外表颜色更可靠。

4.条痕:矿物在无釉瓷板上摩擦,留下的痕迹。(实际是矿物的粉末)

5.矿物抵抗刻画和摩擦的能力称为硬度。等级划分为软,较软,较硬,硬。

指甲能刻画:软指甲不能刻画,回形针能刻画:较软

回形针不能刻画,钢钉能(小刀)刻画:较硬钢钉不能刻画:硬

6.矿物中硬度最大的是金刚石,它广泛应用于研磨、切割、抛光等工具中。

硬度最小的是石墨,是重要的固体润滑剂、可以做铅笔芯。

第五课知识点:

1.矿物还可以从透明度,光泽度,形状等方面进行描述。

2.可以通过观察矿物碎片的边缘是否能看见其他物体来衡量矿物的透明度。

矿物的透明度可分为透明、半透明、不透明三种。

3.矿物表面反光形成了(光泽)。

矿物的光泽可分为金属光泽(矿物表面反光很强)、

半金属光泽(介于金属光泽与废旧金属光泽)、

非金属光泽(玻璃光泽、油脂光泽、珍珠光泽、丝绸光泽、泥土光泽)三种。

4.不同的矿物晶体有不同的形状,完整的石盐晶体是立方体,石英晶体是六角柱,辉锑矿是柱状或针状,方解石是平行四边形六面体。

第六课知识点:

1.可根据矿物的颜色,条痕,软硬,光泽,透明度,形状,触觉等特征对不知名的矿物进行观察与鉴定。

第七课知识点:

1.岩石和矿物是组成地球的重要物质,也是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宝贵资源。

2.矿产资源是不可再生的,我们要保护、合理的使用。

3.矿产属于国家,任何组织和个人不能私自开采。

4.岩石和矿物在生活中的应用:

(1)冶炼金属:赤铁矿提炼铁;黄铜矿提炼铜;方铅矿提炼铅等等。

(2)建筑材料:花岗岩做地板;石灰岩雕像用;

(3)生活用品:石膏点豆腐;石墨用来制作铅笔芯;金银等首饰装饰品

(4)医药:雄黄、石膏、硫磺等等。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群落。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态系统。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第二单元 1. 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 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 5. 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 小明发现大树的影子朝西,那太阳在东边。 9. 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 12.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3.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 14.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5.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 16.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 17.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2、地球上海洋面积比陆地面积大;我国西部多高山,东部多平原。 3、地震和火山是地球内部运动引起的。地球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三部分,绝大部分的地震发生在地壳内,火山活动与地幔和地壳的运动有关。 4、地球内部的运动是地表形态发生不断的变化,这种变化有时表现出来是很猛烈的,像地震和火山,有时是极其缓慢的变化,像喜马拉雅山年复一年的隆起。地球表面的很多变化都是在流水、风、冰川、海浪等自然力的作用下很缓慢的进行的,我们在短时间内难以察觉。 5、很多的高山是因为板块的挤压后隆起形成的,很多的峡谷是板块拉伸后形成的断裂谷。 6、岩石变化的原因有冷和热的作用、流水的作用、植物的作用、动物的活动等。 7、由于受水、大气、气温或动植物的作用,岩石破碎,这种现象叫风化。 8、土壤分层实验中,最底层是沙砾(小石子),中间是沙和粉沙,最上层是颗粒最小的黏土,浮在水面上的是一些植物残体。 9、土壤是沙、小石子、黏土、腐殖质、水和空气等物质的混合物。 10、土壤是地球上最有价值的资源。在每立方米的土壤中,生活着几十亿个生物体。土壤为他们提供了食物和生存空间,也为人类提供了衣食住行的材料来源。而所有生活在土壤中的生物的残体和排泄物都能使土壤的腐殖质更丰富。动物和植物的根能松动土壤,为空气和水营造空间。 11、雨点降落时的力可以打散并建起土壤的微粒,雨水在地面流动时,携走了这些微粒,一部分土壤便被带走了,这就是侵蚀。雨点降落到地面便是土壤被侵蚀的开始。 12、影响土壤被侵蚀程度的因素有土地坡度的大小、有无植物覆盖、降雨量的大小等。 13、在坡度大的地方,河流流速快,土地会被侵蚀;在坡度小的地方,河流流速慢,会发生沉积。所以一般大江大河的下游和入海口往往是平原。 14、自然界中每时每刻都由侵蚀和沉积的现象发生。侵蚀使得一些地面突起的地方土壤流失,而沉积却填平了一些低洼的地方,侵蚀和沉积形成了地球上不同的地形地貌。 15、流水、风、冰川、波浪和重力都回侵蚀土地。 16、房屋应该建在坡度比较平缓的地方,在坡度较大的地方应该植树和种草,减少雨水对土地的侵蚀。 第四单元

最新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与归纳-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大全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整理复习 一、科学常识: 六年级上册 第一单元《机械和工具》: 1、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做()。像钉锤、剪子这些构造简单的机械,又叫做()。简单机械又被人们习惯地称为()。各种各样的()就是简单机械。家中常用的工具有()等。 2、使用机械的目的:()、()、()。 3、要打开啤酒盖你用()、拔掉墙上的钉子你用(),拧下螺丝钉你用()。 4、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上有()重要的位置: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杠杆上克服阻力的位置叫()。 5、杠杆是一种(),杠杆有三个点分别是:()、()和()。6.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大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小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当支点到用力点的距离等于支点到阻力点的距离时()。 7、省力杠杆:();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费力杠杆:()。 8、杆秤由()、()、()、()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 9、杠杆有(),(),()。 10、“四两”拨千斤,称为()。 11、杆秤是杠类工具,“秤砣虽小,能压千斤”是因为杆秤应用了()。 12、像水龙头这样,轮子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做()。 13、轮轴可以()。在轮上用力时,();在轴上用力时,()。 14、生活中的轮轴有: ()、()、()、()、()、()等。 15、利用螺丝刀起出螺丝,是应用()原理,螺丝刀的刀柄总是比刀杆要粗一些,其中刀柄相当于(),刀杆相当于()。在轮上用力(),在轴上用力();当轴粗细相同时,轮越大越()。 16.固定在一个位置()的滑轮叫(定滑轮);可以()的滑轮叫(动滑轮);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 17、定滑轮的作用:();动滑轮的作用:();滑轮组的作用:();滑轮组的()越多越省力;提起重物用()绳子,就省几分之一的力。【要数吊着动滑轮的绳子几段】 18、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②动滑轮:();③滑轮组:()、()。 19、旗杆顶端安装的是(),吊车上安装的是(),窗帘上安装的是()。 20、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斜面有()的作用。 21、斜面都能(省力),坡度越小越(),坡度越大越()。 22、将重物提上斜坡,如果斜坡的高度不变,斜面( )越省力。(道理同上) 23、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斜面越平缓越省力),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大)。螺丝钉的螺纹越密,旋进去就越()。 24、生活中的斜面: ()、( )、( )、( )、( )、( )、( )。 25、不论是大齿轮带动小齿轮,还是小齿轮带动大齿轮,总是()转速(慢),()转速(快)。 26、自行车上的简单机械有车把是(),刹车是(),脚蹬子是(),螺丝是()。 27、自行车综合运用(),(),()等机械原理进行省力工作。 精品文档

科教版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填空: 1、石块放入水中,沉下去了,木块放入水中,浮起来了。 2、在水中沉的物体如:橡皮、回形针、小石块;在水中浮的物体如:泡沫塑料块、萝卜、带盖的空瓶。 3、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改变它们的轻重和体积的大小,它们在水 中的沉浮情况是不会改变的。 4、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5、(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6、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7、(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8、(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9、把一块橡皮泥做成不同的形状,虽然它的轻重没有变,但它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10、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这就是著名的 阿基米德定律。 11、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12、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13、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14、(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5、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 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6、从井中提水时,同样是盛满水的桶,离开水面后要比在水中感觉重很多。 1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 出浮力的大小。 1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20、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21、(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 22、不同的液体产生的浮力大小不同。同一个物体在不同的液体中,有的浮,有的沉。 23、(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24、(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25、将马铃薯放在(清水)中,它会(沉)在水底,这表示马铃薯受到的浮力(小于)它受到的重力。再将食盐不断的 加入清水中,不久马铃薯会从水底(浮上来). 26、在约旦与巴勒斯坦之间,有一个名叫死海的咸水湖,海水的含盐量比普通海水高出六七倍。 27、“沉浮子”为什么能够沉浮自如呢,它在瓶中的重量并没改变,那么改变的因素只能是体积。 ★28、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等于物体排开水的重力。 29、一个杯子中装着油、水、糖浆,在最下层的应是糖浆。最上层的应是油。 30、将钩码分别放在清水、盐水、糖水、酒精中,它在酒精中受到的浮力最小,在盐水中受到的浮力最大。 31、有一种能够比较液体轻重的仪器,叫做比重计。 32、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33、(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二、问答题: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总结

六年级《科学》上册重点复习题 科学六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复习资料 一、科学常识: 1、在工作时,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叫作机械。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机械构造很简单,又叫做简单机械。 2、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杠杆。它有三个点,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转动的位置叫支点。 3、杠杆尺平衡时,左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等于右边的钩码数乘以格数。 4、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费力。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不省力也不费力。 当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时,杠杆省力。

5、杆秤由秤杆、秤盘、秤砣、提绳几部分组成。它也是一种杠杆类的工具。把秤砣悬挂位置作为用力点,那么杆秤是一个省力杠杆,所以“秤砣虽小压千斤” 6、制作杆秤:先找到秤杆上的三点,定好位置。接着拴好阻力点和支点的细绳,挂好秤盘系上秤砣。再用挂钩码的方法,在秤杆上画出重量刻度。 7、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可以转动的机械叫做轮轴。轮轴的作用:在轮上用力省力,在轴上用力费力;当轴相同时,轮越大越省力。 生活中的轮轴:汽车方向盘、水龙头开关、起子、扳手、门锁把手。

8、像旗杆顶部的滑轮那样,固定在一个位置转动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做定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做动滑轮。 9、把动滑轮和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 10、生活中的滑轮:①定滑轮:旗杆顶部的轮子、窗帘上的轮子;②动滑轮:工地上提重物的轮子、井口上提水的辘轳;③滑轮组:起重机、升降衣架。 10、像搭在汽车车厢上的木板那样的简单机械叫做斜面。 11、斜面的坡度越小,在斜面上提升物体所用的力就小,斜面的坡度越大,在斜面上

2017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2017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 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 类的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荷兰人列文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 4、自制酸奶的步骤: 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 制作过程: (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 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那么粗,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 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青梅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12、胡克发现了细胞。 13、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古代的人们凭直觉来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4、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 程叫做风化。5、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6、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7、我国科学家张衡发明了世界上第一架候风地动仪。 8、地球表面的主要地形地貌有:高原、平原、湿地、峡谷、沙漠、海洋和 岛屿。 9、七大洲有:北美洲、南美洲、欧洲、非洲、亚洲、大洋洲、南极洲。 10、四大洋有:太平洋、大西洋、印度洋、北冰洋。 11、地球的内部分为:地壳、地幔、地核 12、第一个用实践证明脚下的大地是球形的科学家是麦哲伦 13、你的家乡的主要地形地貌是平原 14、目前人类在探地研究中达到的最深深度是14千米 15、产生地震的主要原因是地壳的运用。 第三单元物质在变化 1、蜡块在加热时会从固体变成液体,冷却时会从液体变成固体 2、物质的变化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形态的变化,没有生成新物质,另 一类是会生成新物质的变化。 3、产生新物质的变化,可以从颜色的改变、产生沉淀或气泡、以及发光发 热、性质改变等现象加以判断。 4、铁生锈的原因是铁与水和空气接触。 5、一块铁完全生锈后,体积可胀大8倍。 6、防止铁生锈的基本方法有:擦去水分、喷漆、覆盖搪瓷、电镀、涂沥青、制成不锈钢。 7、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红的物质,称为酸性物质。 8、能够使紫甘蓝水变绿的物质,称为碱性物质。 9、你剧烈运动时,会感到肌肉酸痛,那是因为肌肉里产生了酸性物质。 10、指示剂的作用是能够分辨物质的酸碱

五年级科学下册知识点总结

五下册复习资料总汇 第一单元沉和浮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 3、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4、(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 5、(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 6、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7、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8、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9、(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做出了巨大贡献。 10、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里,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11、(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2、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人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13、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在水面的物体,浮力(等于)重力。 14、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5、(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这样的液体有很多。 16、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17、(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8、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 19、(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第二单元热

五年级科学知识点汇总

五年级下册科学知识点汇总 第一单元沉浮 1、同一种材料构成的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它们的(轻重)、(体积大小)没有关系。如:一块完整的橡皮放在水中是沉的,切四分之一放入水中还是沉的。一个苹果是浮的,切二分之一还是浮的。 2、大小相同的物体,越(重)越容易(沉),越(轻)越容易(浮)。 轻重相同的物体,体积越(小)越容易(沉),体积越(大)越容易(浮)。 3、潜水艇是通过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控制沉浮的。 4、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 5、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 6、一块橡皮泥放入水中是沉的,你有办法让它浮起来吗? (做成空心)、(做成船形)、(做成碗形)、(做成花瓶形)等。 7、相同重量的橡皮泥,做成不同形状后,(排开的水量)越大,就越容易(浮)。 8、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9、把泡沫塑料块等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可以用(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10、放在水面上的物体,都会受到水的(浮力)。下沉的物体在水中也受到(浮力)的作用。 11、当物体静止在水面时,它受到的浮力(等于)它受到的重力。浮力和重力的方向(相反),浮力向(上),重力向(下)。 12、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 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 13、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小与(排开的水量)有关, (排开的水量越大)或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就(越大)。 14、马铃薯比同体积的清水重,而比同体积的浓盐水轻,所以马铃薯在清水中(下沉),在盐水中(上浮)。 15、马铃薯在(浓盐水、浓糖水)等液体里都能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 16、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7、物体比相同体积的水重会(下沉);比相同体积的水轻会(上浮)。 18、测量液体轻重的仪器叫作(比重计)。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2017小学六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归纳整理 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1、微生物在大自然中分布极广,空气中、水中、泥土中、动植物的体内和体表……都有微生物。水滴中的那些小家伙,还有细菌、霉菌,病毒都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微生物是一类非常微小的生命体,通常要借助显微镜才可以看清楚。 3、荷兰人列虎克发现了微生物,并制作了显微镜 4、自制酸奶的步骤: 1、制作名称:自已动手做酸奶。 制作准备:鲜牛奶、白糖、勺子、保温容器 制作过程: (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 40℃时,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牛奶变得稠稠的,酸奶就做成了。 5、牛奶变成酸奶,是因为酸奶中有一种名为乳酸菌的细菌。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6、细菌体积微小,几万个细菌合在一起才有那么粗,

他们有三种基本形态:杆菌、球菌、螺旋菌。 7、细菌也要吃食物,有的细菌利用阳光自己制造食物、有的细菌从动植物身上吸收养料。 8、细菌的繁殖很快,一个细菌可以在数小时内繁殖出几百万甚至上亿个后代。 9、细菌的功:利用细菌生产新的食物,利用细菌生产药品和生物塑料。 过:有的细菌会致病。 10、物体在温暖和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青梅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青霉素。 12、胡克发现了细胞。 13、细胞是构成生命体的基本单位。 第二单元我们的地球 1、按照火山活动的历史,可分为:活火山、死火山、休眠火山。 2、古代的人们凭直觉认识地球,提出了“天圆地方”的猜想。 3、麦哲伦的航行是人类第一次成功的环球航行。 4、在长期的风吹日晒、雨水冲刷、生物破坏等作用下,地表岩石破碎的过程叫做风化。 5、地球赤道周长是40091千米。 6、地球赤道半径是6378千米。

教科版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全

教科版五年级《科学》上册重点知识复习提纲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阳光、土壤。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终止。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构,叫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这样,互相作用,互相依存,形成密不可分的整体,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如:一片树林,一块草地,一个湖泊,一个海洋。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和谐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中的一个环节受到了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蝗虫、鸟、蛇、鹰 1、草→兔→鹰 2、草→兔→蛇→鹰 3、草→蝗虫→鹰 4、草→蝗虫→蛇→鹰 5、草→鸟→蛇 6、草→鸟—→蛇→鹰 第二单元

1. 像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 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 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遮挡物和屏幕。 4. 影子的长短、方向与光源的位置、方向有关。 5. 影子的大小与遮挡物和光源之间的距离有关。 6. 影子的形状和光源所照射的物体侧面的形状有关。 7. 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日晷)计时。 8. 阳光下物体影子的长短随太阳在天空中的位置变化而变化,太阳位置最高时影子最短。影子 的方向总是和太阳的方向相反。 9. 光以直线的形式传播,速度约每秒30万千米。挡光的物体会有影子,是因为光是直线传播造成的。 10.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1.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反光镜、潜望镜。 12.人眼睛中的瞳孔可以控制入射光线。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3. 许多光源在发光时也在发热。光强温度就高,光弱温度就低。 14. 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用凹面镜、凸透镜。 15. 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热水器、太阳能电池板。 16.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温度高达2千万多摄氏度。 17.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深色物体比浅色物体吸热快。表面粗糙的比光滑的吸热快。 18.物体和太阳光垂直时升温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 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 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看。 ④背诵是为了积累、理解和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低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教科版小学科学六上知识点整理精华版 第一单元工具与机械 第一课使用工具 1.机械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 2.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支撑着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看(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和(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4.杠杆尺平衡的条件是:左边(格子数)×左边(钩码数)=右边(格子数)×右边(钩码数)。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2.增加小杆秤的称量范围,可以(增大)秤砣,也可以让提绳(靠近)称重处。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像水龙头这样,(轮)和(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举例:(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五课定滑轮和动滑轮 1.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五年级科学下册全册知识点总结(人教版) 第一单元沉和浮 一、填空 1、物体在水中有沉有浮,不同的物体在水中(沉浮)不同,判断物体沉浮有一定的标准。 2、(同种材料)构成的物体,改变它的(重量和体积),沉浮状况不改变。物体的沉浮与自身的(重量)和(体积)都有关。 3、(不同材料)构成的物体,如果(体积)相同,(重)的物体容易沉;如果(重量)相同,(体积小)的物体容易沉。(潜水艇)应用了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原理),它可以用改变自身的重量来改变沉浮。 4、我们把物体在水中排开水的体积叫做排开的水量。改变物体(排开的水量),物体在水中的(沉浮)可能发生改变。钢铁制造的船能够浮在水面上,原因在于它(排开的水量很大)。 5、相同重量的橡皮泥,(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越容易浮,它的(装载量)也随之增大。 6、把小船和泡沫塑料块往水中压,手能感受到水对小船和泡沫塑料块有一个(向上)的力,这个力我们称它为(水的浮力)。 7、(上浮物体)和(下沉的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我们可以感受到浮力的存在,可以用(弹簧测力计)测出浮力的大小。 8、物体在水中都受到浮力的作用,物体(浸入水中的体积)越大,受到的(浮力)也越大。 9、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大于重力)时就(上浮);当物体在水中受到的(浮力小于重力)时就(下沉);浮力(等于)重力, 物体就浮在水面上。 10、当液体中溶解了(足够量)的其它物质时,如盐、糖、味精等,有可能会使马铃薯浮起来。死海淹不死人就是因为海水里溶解了大量的(盐)。(不同液体)对物体的浮力作用大小不同。 11、比(同体积)的水(重)的物体,在水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水(轻)的物体,在水中(上浮);比同体积的液体(重)的物体,在液体中(下沉),比同体积的液体(轻)的物体,在液体中(上浮)。 12、一块木头重5N,小明用了3N的力把木头压入了水中,这时木头受到的浮力是8N。 13、橡皮、小石块、木块、泡沫、回形针等物体,在水中沉的物体有橡皮、小石块、回形针,在水中浮的物体有木块、泡沫。 14、科学和技术紧密相连,它们为人类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15、一个物体重5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60g,这个物体会上浮。一个物体重100g,用弹簧秤测出它受到的浮力是80g,这个物体会下沉。 16、物体在水中的沉浮与构成它们的材料和液体的性质有关。 17、液体的性质可以改变物体的沉浮。一定浓度的液体才能改变物体的沉浮。 18、测量比较液体密度的仪器叫比重计。 19、科学探究要经历观察、发现、推测、验证的过程。 20、物体的沉浮现象是有规律的,规律是可以被我们认识的。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六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单元一: 《工具与机械》 ★要求:①流利熟练地一课一课背诵,家长、组长背一课签一课字。 ②黑体字打头的只提示黑体字内容,没有黑体字的全句背诵。 ③括号中的楷体字希望同学们在读的时候重点瞧。 ④背诵就是为了积累、理解与掌握,希望同学们自觉低理解性背诵,按时完成。第一课使用工具 1、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用途),不同的工具有不同的(科学道理)。 2、机械:机械就是能使我们(省力)或(方便)的装置。像螺丝刀、钉锤、剪刀这些构造很简单的机械,又叫(简单机械)。 第二课杠杆的科学 1、杠杆:像撬棍这样的简单机械叫(杠杆)。杠杆有(3)个点。支撑这杠杆,使杠杆能围绕着转动的位置叫(支点);在杠杆上用力的位置叫(用力点);杠杆克服阻力的位置叫(阻力点)。 2、杠杆能否省力,主要瞧:(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3、省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大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小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用力点到支点的距离(等于)阻力点到支点的距离。 第三课杠杆类工具的研究 1、杠杆举例: 省力杠杆:开瓶器、核桃钳、羊角钉锤、裁纸刀、老虎钳… 费力杠杆:火钳、镊子、筷子、裁缝剪刀、钓鱼竿… 不省力也不费力杠杆:天平、订书机、跷跷板… 第四课轮轴的秘密 1、轮轴:像水龙头这样,(轮)与(轴)固定在一起转动的机械,叫(轮轴)。轮轴在轮上用力时(省力),在轴上用力时(费力)。当轴一样大时,轮越大越(省力)。 2、轮轴机械:门把手、自来水龙头、汽车方向盘、自行车把手、扳手… 3、实验:螺丝刀刀柄粗细的秘密 我的猜想: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研究的材料:2把刀柄粗细不同的螺丝刀,2枚螺丝钉、1块木板 研究的方法:(1)分别用刀柄粗细不同的2把螺丝刀把2枚螺丝刀拧进木板中; (2)比较2把螺丝刀所用力的大小。 研究的结论:螺丝刀刀柄粗,省力;刀柄细费力。 第五课定滑轮与动滑轮1、定滑轮:固定在一个位置而不移动的滑轮叫(定滑轮),它的作用就是能(改变力的方向),但不能(省力)。 2、动滑轮:可以随重物一起移动的滑轮叫(动滑轮),它的作用就是能(省力),但不能(改变力的方向)。 3、同一种工具,用法不一样,所应用的科学原理也不一样,如:螺丝刀拧螺丝钉运用了(轮轴)的工作原理;螺丝刀撬罐头盖,运用了(杠杆)的工作原理。 第六课滑轮组 1、滑轮组:把(动滑轮)与(定滑轮)组合在一起使用,就构成了(滑轮组),它的作用就是机能(省力),又能(改变力的方向)。滑轮的组数越多,就越(省力)。

小学科学五年级上册科学知识点整理

五年级科学上册知识点复习 第一单元 1?种子发芽的必须条件是水分、空气、适宜的温度。 2?种子发芽可以不需要阳光,但生长需要阳光。 3?植物生长需要泥土、水份、阳光、空气、适宜的温度。 4?蚯蚓喜欢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 5?各种动物都喜欢生活在一定的环境里。 6?生物的生存除了需要一定的自然条件外,它们彼此之间也是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 7?食物是动物生存最重要的需求之一。 8?生物之间这种像链环一样的食物关系叫食物链。 9?食物链中能自己制造食物的生物叫生产者,直接或间接消费别人制造的食物的生物叫消费者。 10.食物链通常从绿色植物开始,到凶猛的肉食动物结束。 11.同一种植物会被不同的动物吃掉,同一种动物也可以吃多种食物。生物之间这种复杂的食物关系形成了一个网状结交食物网。 12?像生物和非生物我们可以把它们看成一个生态系统。 13.自然界里某一区域的生物形成一个平衡的整体叫生物群落。 14.如果生态系统的一个环节受到破坏,整个生态系统就会失去平衡。— 15.自然界和生态瓶一样,如果环境条件受到破坏,生物的生存就会受到影响。 16?写食物链。草、兔、鸟、蛇、蝗虫、鹰 1草T兔T鹰2草T蝗虫T鹰 3草T鸟T蛇4草T鸟T蛇T鹰 5草T兔T蛇T鹰6草T蝗虫T蛇T鹰 17.世界上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美国黄石国家公园,中国第一个自然保护区是广东鼎湖山自然保护区,三江源自然保护区是我国最大的自然保护区。

第二单元 1.向电灯这样可以自己发光的物体叫光源。 2.像这样,从不同侧面照射得到的物体的影子叫投影。 3.影子的形成必须有光源、屏幕和遮挡物。 4.影子的长短与光源的位置、角度有关。影子总在背光一面,光源直射时,影子最短;随着斜射的程度越来越大,影子也越来越长。 5.影子的大小和光源到物体的距离有关。遮挡物离光源越近,在光屏上形成的影子就越大。 6.影子的形状和被照射的物体侧面有关。 7.古代的人利用日影观测仪计时。 8.光以直线形式传播,速度以每秒30万千米。 9?光碰到镜面改变了传播方向,被反射回去,这种现象叫做光的反射,反光也是以直线形式传播的。 10.运用光的反射的有额镜、潜望镜、反光镜。 11.太阳表面温度达6千多摄氏度,内部则达2千多万摄氏度。 12.吸热本领最强的是黑色的粗糙物体。反射本领最强的是白色的光滑物体。 13.物体和太阳光垂直升温快。 14.人们对太阳能的利用有:太阳灶、太阳能电板、点燃奥运圣火、太阳能汽车、太阳能热水器。 15.汇聚太阳光的方法有凹面镜、凸透镜。奥运圣火火种是用凹面镜取得的。太阳灶是利用凹面镜原理做成的,英国科学家用凸透镜汇聚光线制得了氧气 16.光弱时瞳孔放大,光强时瞳孔缩小。 17.牛顿让一束太阳光通过三棱镜让白光扩展成了红、澄、黄、绿、蓝、靛、紫。 第三单元 1、地形及地形的特点: 地形特点 平原地貌宽广平坦,起伏很小 高原面积广大,地形开阔,周边以明显的陡坡为界

六年级科学知识点归纳整理

(六年级)第一单元显微镜下的世界 一、填空题: 1、细菌、霉、病毒就是不同种类的(微生物)。 2、第一个揭开微生物秘密的就是荷兰生物学家(列文虎克)。 3、绝大多数的微生物只有在(显微镜)下才能瞧到。 4、细菌、霉及病毒,要用显微镜才能瞧清楚,所以通常把它们称作(微生物)。 5、在适宜的温度下,(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变成酸奶。 6、利用细菌可以(加工食品)、(生产药品)、(净化环境)、(生产燃料)。 7、危害人类健康的病毒与细菌叫做(病菌)。 8、许多传染病就是由(病菌)引起的。用(捂住鼻子打喷嚏)、(用热水冲洗筷子)、(勤用肥皂洗手)等方法可以减少致病细菌的传播。 9、青霉菌分泌出的某种物质能杀死细菌,这种物质叫做(青霉素)。 10、物体在(温暖)与(潮湿)的环境条件下,容易发霉。 11、(细胞)就是构成生物体的基本单位。 12、细胞有不同的(形状)、(大小)与(功能)。 二、问答题: 1、使用显微镜时要注意什么? 答:(1)反光镜不能直接对着太阳,否则会伤害眼睛。 (2)使用时要小心,镜头不要碰着玻片。 (3)不能用手触摸目镜与物镜。 2、怎样防止食物与物品发霉? 答:(1)真空包装;(2)放干燥剂(3)低温保存;(4)太阳暴晒。 3、您知道伤口化脓就是怎么回事? 答:当人体遇到病菌入侵时,白细胞便会与病菌展开激战。在消灭这些入侵者时,白细胞也会有很大的伤亡。“脓”就就是死亡的白细胞与病菌的尸体。 4、请您设计如何自制酸奶? 答:材料:牛奶、玻璃瓶、酸奶、小勺、杯子、温度计、锅、高压锅等。步骤:(1)在鲜牛奶里加入1~2勺白糖,煮开几分钟。 (2)待牛奶冷却到35~40℃,加入两勺酸奶,仔细搅匀。 (3)再倒进消毒过的保温容器里,盖上盖子。 (4)保温5~6小时后,酸奶就做成了。 现象:牛奶变成了粘稠的酸奶。 结论:乳酸菌会使牛奶发酵成酸奶。 5、请您设计馒头发霉的实验。 答:材料:湿馒头、干馒头、塑料袋等。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一二重点知识点整理

教科版科学六年级下册知识点整理 第一单元微小世界 1、放大镜是【凸透镜】,凸透镜具有【放大物体图像】的功能,用放大镜观察物体能看到【更多的细节】。 2、【放大镜】能把物体的图像【放大】,显现人的肉眼看不清的【细微之处】,使我们获得更多的【信息】。并被广泛应用在人们生活生 产的许多方面。 3、放大镜镜片的特点是【透明】和【中间较厚、边缘薄】。只要具有放大镜片透明、中间较厚的结构【比如加满水后的烧杯、烧瓶】 等,就具有同样的【放大】功能。 4、放大镜正确使用方法有【移动放大镜】和【移动被观察的物体】。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大小】没有关系,和【镜片的 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度越大,放大倍数也越大】。 5、人类最早使用的凸透镜就是用【透明水晶】琢磨而成。在13世纪,英国一位主教格罗斯泰斯特最早提出放大装置的应用,他的学 生【培根】根据他的建议,设计并制造出了能增进视力的【眼镜】。 6、苍蝇落在坚直光滑的玻璃上,不但不滑落,而且还能在上面爬行,这和它【脚的构造】有关。 7、使用工具能够观察到许多用【肉眼】观察不到的【细节】。如通过【放大镜】能观察到苍蝇的【复眼】、蟋蟀的“耳朵”在【足的内 侧】、蝴蝶的翅膀上布满彩色小鳞片是【扁平的细毛】 8、昆虫的“嗅觉”很灵敏,据说是因为它们的【触角】,触角就是它们的【“鼻子”】。 9、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 世界】。 10、食盐、白糖、碱面、味精的颗粒都是【有规则几何外形】的【固体】,人们把这样的固体物质叫做【晶体】。 11、许多岩石是由【矿物晶体】集合而成。如花岗岩由【长石】【云母】【石英】等矿物的晶体组成。 12、自然界中的大部分固体物质都是【晶体】或由【晶体】组成。晶体形状【多种多样】,但都很有规则。有的晶体较大,肉眼可见, 有的较小,要在放大镜或显微镜下才能看见。 13、生物学家【列文虎克】制成了世界上最早的可以放大近300倍的金属结构的【显微镜】,发现了【微生物】。为了看到更小的物体, 人们又研制出【电子显微镜】和【扫描隧道显微镜】。电子显微镜可把物体放大到【200万倍】。 14、英国科学家【罗伯特?胡克】用自制的复合显微镜在世界上第一个看了【细胞】。 15、显微镜主要由【目镜】【调节旋钮】【物镜】【载物台】【反光镜】等组成。 16、实验证明洋葱表皮是由【细胞】构成的,大量的研究事实说明生命体都是由【细胞】组成的。 17、【细胞】是生物最基本的【结构单位】,也是生物最基本的【功能单位】,【细胞学说】的建立被誉为19世纪自然科学的三大发现之 一。 18、生命体细胞具有【消化】【呼吸】【排泄】【生长】【发育】【繁殖】【遗传】等功能。 19、我们还可以利用【干草】培养微小生物。 20、我们知道的微生物有【草履虫】【变形虫】【眼虫】【喇叭虫】【鼓藻】【船形硅藻】等。微生物通常都有特殊的【构造和功能】,以 适应周围的环境。 21、通过观察我们知道电视机的屏幕其实是由【红】【蓝】【绿】三种颜色组成。 22、蚜虫喜欢吸食嫩枝上的【汁液】,蚜虫的大小如【针眼】,蚜虫的天敌是【草蛉】。 23、观察工具发展的流程图: 肉眼→放大镜→光学显微镜→电子显微镜→扫描隧道显微镜。 24、人类探索【微小世界】的成果:【1】利用显微镜发现细菌、病毒、抵抗疾病【2】克隆生物【3】利用微生物酿酒、发面、制作酱 油、醋、酸奶等【4】利用微生物处理垃圾和污水。 25、放大镜的放大倍数和(镜片的直径)没有关系,和(镜片的凸度)有关。放大镜的(凸起程度越大,放大的倍数也越大)。 26、(一些固体物质)的内部有一定的结构,如果构成这些物质的微粒按一定的空间次序排列,形成了(有规则的几何外形),这就是(晶 体),如食盐、白糖等。 27、两个(凸透镜)组合起来可以使物体的(图像放得更大)。 28、(显微镜)的发明是人类认识世界的一大飞跃,把人类带入了一个(微观世界)。显微镜是人类认识(微小世界)的重要观察工具。 29、生物细胞的(形态)是多种多样的,(不同生物)的细胞是不同的,生物(不同器官)的细胞也是不同的。 30、用(显微镜)能看到肉眼不能看到的(微小生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