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廷臣论_对文艺复兴时期贵族妇女的_规训_

合集下载

初中历史文艺复兴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文艺复兴知识点整理

初中历史文艺复兴知识点整理文艺复兴(Renaissance)是指发生在14世纪到16世纪的一场反映新兴资产阶级要求的欧洲思想文化运动。

下面给大家带来一些关于初中历史文艺复兴知识点整理,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一.基本内容“文艺复兴”的概念在14-16世纪时已被意大利的人文主义作家和学者所使用。

当时的人们认为,文艺在希腊、罗马古典时代曾高度繁荣,但在中世纪“黑暗时代”却衰败湮没,直到14世纪后才获得“再生”与“复兴”,因此称为“文艺复兴”。

文艺复兴最先在意大利各城邦兴起,以后扩展到西欧各国,于16世纪达到顶峰,带来一段科学与艺术革命时期,揭开了近代欧洲历史的序幕,被认为是中古时代和近代的分界。

文艺复兴是西欧近代三大思想解放运动(文艺复兴、宗教改革与启蒙运动)之一。

11世纪后,随着经济的复苏与发展、城市的兴起与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逐渐改变了以往对现实生活的悲观绝望态度,开始追求世俗人生的乐趣,而这些倾向是与天主教的主张相违背的。

在14世纪城市经济繁荣的意大利,最先出现了对天主教文化的反抗。

当时意大利的市民和世俗知识分子,一方面极度厌恶天主教的神权地位极其虚伪的禁欲主义,另一方面由于没有成熟的文化体系取代天主教文化,于是他们借助复兴古代希腊、罗马文化的形式来表达自己的文化主张。

因此,文艺复兴着重表明了新文化以古典为师的一面,而并非单纯的古典复兴,实际上是资产阶级反封建的新文化运动。

二.内涵文艺复兴(英文:Renaissance 意大利文:Rinascimento,由ri-“重新”和nascere“出生”构成,法文:La Renaissance)是14世纪中叶至16世纪在欧洲发生的思想文化运动,它在近代早期深刻地影响了欧洲的知识生活。

一般认为在中世纪晚期发源于佛罗伦萨,但存在异议。

意大利其他重要的中心有威尼斯、热那亚、米兰、那不勒斯、博洛尼亚、最后是教宗的罗马。

从意大利开始,到16世纪一直传播到欧洲其他地区,其影响力在艺术,建筑,哲学,文学,音乐,科学技术,政治,宗教以及智力探究的其他方面都得到了体现。

外国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说课材料

外国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说课材料

外国文学史必背名词解释说课材料在学习外国文学史的过程中,掌握一些关键的名词解释是理解和分析文学作品、文学现象的基础。

以下为大家梳理了一些必背的名词解释,希望能对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一、古典主义古典主义是 17 世纪流行于欧洲特别是法国的一种文学思潮。

它在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主张国家统一;在思想上崇尚理性,强调人的行为应受理性支配;在艺术上遵循古典规则,要求艺术形式规范、严整、和谐。

古典主义文学的代表作家有法国的高乃依、拉辛和莫里哀等。

高乃依的《熙德》是古典主义悲剧的奠基之作。

拉辛的作品以心理分析细腻著称,代表作有《安德洛玛克》。

莫里哀是古典主义喜剧的杰出代表,其作品《伪君子》讽刺了教会的虚伪和丑恶。

二、浪漫主义浪漫主义兴起于 18 世纪末到 19 世纪初,是对古典主义的反拨。

它强调个人情感和想象的表达,追求自由、平等和个性解放,崇尚自然,反对工业文明和城市生活对人性的压抑。

英国的浪漫主义诗人华兹华斯、拜伦、雪莱等是这一思潮的代表人物。

华兹华斯的《抒情歌谣集》开创了英国浪漫主义诗歌的新时代。

拜伦的《唐璜》以辛辣的讽刺和奔放的情感展现了浪漫主义的魅力。

雪莱的《西风颂》以其激昂的旋律和对未来的憧憬成为浪漫主义的经典之作。

德国的浪漫主义文学也有重要影响,如霍夫曼的小说充满了奇幻和神秘的色彩。

三、现实主义现实主义于 19 世纪 30 年代兴起,强调真实地反映社会现实,关注社会问题和普通人的生活。

它注重细节描写,追求客观、冷静的叙述方式,力图揭示社会的本质和规律。

法国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发源地,司汤达的《红与黑》、巴尔扎克的《人间喜剧》是现实主义的经典之作。

司汤达通过于连的形象揭示了法国社会的黑暗和阶级矛盾。

巴尔扎克通过众多人物和情节展现了法国社会的全貌,是现实主义的一座丰碑。

英国的狄更斯、俄国的托尔斯泰等也是现实主义文学的巨匠。

狄更斯的《双城记》以法国大革命为背景,描绘了社会的动荡和人性的善恶。

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通过对战争和家庭生活的描写,展现了俄罗斯社会的广阔画卷。

【初中语文】《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初中语文】《词四首+满江红+小住京华》课件++统编版语文九年级下册

算平生肝胆,因人常热。
“肝胆”是说“肝胆相照”对人一片赤诚。“因人而热” 是指诗人十分热情,有一副热心肠,为人排忧解难能竭 尽全力而不辞,有古侠义之士的雄风。 词人进一步剖析自己,表明自己是一个十分热情,有 血性的侠士。
俗子胸襟谁识我?英雄末路当磨折。
反问,强烈抒发词人即使不为世人理解也要勇往 直前的坚定信念。坦然面对挫折的从容。
英勇就义
秋瑾东渡日本留学后。积 极投身革命,先后参加过三合 会、光复会、同盟会等革命组 织,联络会党计划响应萍浏醴 (lǐ)起义未果。1907年,她 与徐锡麟等组织光复军,拟于 7月6日在浙江、安徽同时起义, 事泄被捕。7月15日从容就义于 绍兴轩亭口,时年32岁。
轩亭口秋瑾广场
秋瑾烈士纪念碑
1939年周恩来题词“勿忘鉴 湖女侠之遗风”
1.根据提示默写诗词名句。 (1)秋瑾《满江红》(小住京华)一词中用典故描写出冲出 家庭牢笼,思念家乡生活的词句是:__四__面___歌__残__终__破___楚_____, ___八__年___风__味__徒__思___浙____。 (2)《满江红》(小住京华)中最能体现秋瑾不甘落后于须 眉的词句是:__身__不__得___,_男__儿__列____,_心__却__比____,__男__儿__烈___。
莽红尘何处觅知音?青衫湿!
用典。化用白居易的诗句,写词人走向革命道路前夕 的苦闷迷茫,抒发词人未能遇到志同道合的人而孤寂 悲伤。
《满江红》这首词表达了词人不愿过贵妇人生活, 意欲突破家庭束缚、追求自由、投身革命的思想感情, 曲折地反映了作者参加革命前的苦闷彷徨和投身革命 的雄心壮志,尽显巾帼英雄的豪迈气概。
属类,范围
刚烈,有节操
指真诚的心
身不得,男儿列,心却比,男儿烈。 算平生肝胆,

简析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觉醒

简析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觉醒

简析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觉醒作者:刘慧颖来源:《卷宗》2018年第03期摘要:从14世纪开始的文艺复兴使西方艺术重焕生机,促进了人们的思想解放。

本文主要介绍了文艺复兴时期妇女的家庭社会地位以及妇女接受教育情况,虽然男尊女卑的社会关系没有变,但是女性自我意识已经开始觉醒。

关键词:文艺复兴;女性地位;觉醒从14世纪意大利开始的文艺复兴变成了一场遍及欧洲大陆和英国的文化运动,它要求恢复希腊和拉丁文化,使西方艺术和建筑重新焕发生机,确立了近代早期的政治和经济实践。

文艺复兴结束了“黑暗的”中世纪,社会开始对人更加关注,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父权制的社会体制没有变,但是在中世纪一直处于被控制和被压迫的女性,在文艺复兴时期开始自我意识觉醒,开始思考自己的处境地位,发掘自身价值。

1 妇女在家庭生活中的地位在文艺复兴时期,社会上重男轻女思想很严重。

女孩因为贞洁和嫁妆问题而不受欢迎。

文艺复兴时期,嫁妆所需数额庞大,而且嫁妆还是女孩出嫁的必要条件。

从出生那一刻起,嫁妆的阴影就笼罩这妇女:她代表着潜在的损失而不是收益。

文艺复兴时期的经济和社会体制赋予贞洁很高的价值,贞洁确保了未来丈夫家家族的纯洁、继承人的合法性及其家族的名声,因此,守护贞洁是文艺复兴时期女儿们的头等大事。

女儿从出生起就给家庭带来了双重负担:保持他们的贞洁和为她们提供嫁妆,但是女儿对文艺复兴时期的父亲仍有价值。

她们保证了家族的血脉延续,父亲通过女儿可以横向地与朋友以及纵向地与后代子孙联系在一起。

女孩被迫服从家族战略安排,为此付出了丧失婚姻自主权和社会地位的巨大代价,她们实际上被要求发誓放弃两种“权利”:对嫁妆以外的父系财产的继承和自由选择伴侣的权利。

父母为女儿选择丈夫,并且在女儿基本上不参与的情况下协商财产的处置。

婚姻还与传宗接代密切相关。

当时医疗条件比较低下,婴儿的死亡率极高,这就使得当时妇女主要的任务是绵延子嗣。

为了保障家族的继承,需要有几位健康的男性继承人,以防万一。

试析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妇女观的变迁

试析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妇女观的变迁

试析文艺复兴时期英国妇女观的变迁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历史上一个大规模的文化运动,它在各种领域都有了巨大的影响,使欧洲各国文化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和变化。

在这个时期,英国妇女观经历了大幅度的变迁,以下是几个方面的具体分析。

一、妇女的教育和地位在文艺复兴时期,妇女得到了更多的机会去接受教育,这种教育尤其注重个性和思想的发展。

虽然妇女仍然没有机会进入学校接受正规的教育,但是许多家庭都会给女儿雇一个家庭教师来教授她们阅读、写作和算术等基础知识,并为她们提供更广阔的知识和文化氛围。

在这个时期,妇女的学习活动受到了理性主义和现实主义的影响,强调人的自由、思想和自我成长。

随着妇女在教育上的提高,她们的社会地位也有了提高。

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社会中,妇女开始参与一些社会活动,她们的社会地位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

虽然妇女仍然缺乏政治上的权利和社会地位,但是她们在家庭中的地位得到了承认,更加体现了她们的人格独立和自主性。

二、妇女的写作和出版在文艺复兴时期,妇女开始在文学领域中扮演重要的角色,她们的作品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认可。

著名的英国女作家简·奥斯汀、艾米丽·勃朗特和查尔莫斯·鲍尔等人都是在这个时期取得了巨大成就的作家。

同时,妇女在文学领域中的成功也使得她们有机会参与到出版业中,这也是一个重要的转折点。

妇女在印刷业和出版业中扮演了越来越重要的角色,使得她们有机会为自己的作品发声,表现她们的才智和文学天赋。

三、妇女的婚姻观在文艺复兴时期的英国社会中,婚姻观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这也对妇女的地位和权利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在这个时期,婚姻被视为一种契约,而不再是仅仅涉及爱情的个人事务。

婚姻的目的不仅是为了爱情和感情的满足,还有经济和政治的目的。

同时,这个时期的女性开始更加注重自己的幸福和私人利益,开始追求性别平等和自由。

妇女开始呼吁自己的个人权利,不再接受只是被动地服从于丈夫和家庭的安排。

这样的婚姻观念变化也为后面的女权主义运动奠定了基础。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女性与权利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女性与权利

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女性与权利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女性与权利的关系经历了一系列的变化。

在这个时期,女性的社会地位和权利仍然受到严重限制,但也出现了一些突破性的变革。

本文将探讨文艺复兴时期欧洲女性的社会地位、家庭角色以及她们对教育和艺术的重要贡献。

一、女性的社会地位在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社会中,女性的社会地位受到严重限制。

她们被视为次等公民,无法拥有财产、参与政治或接受高等教育。

传统观念认为,女性的角色是在家庭中充当妻子和母亲的角色,她们的生活完全依赖于丈夫或父亲的权威支持。

然而,一些出色的女性在这个时期突破了社会束缚,开始争取自己的权利和自主性。

她们通过参与文化和艺术活动,以及通过书写和出版作品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和声音。

二、家庭角色在文艺复兴时期,女性的主要角色是在家庭中担任妻子和母亲的角色。

她们被教育成为合格的家庭主妇,负责照顾家庭的日常事务和子女的教育。

然而,一些富有教育背景和贵族身份的女性有机会参与国家事务和政治活动。

她们在丈夫或父亲的背后发挥着重要的影响力,成为一些政治决策的幕后推手。

三、教育的重要性尽管大部分女性在文艺复兴时期无法接受正式的教育,但一些优秀的女性有机会接受私人教育。

她们通过阅读和学习,积累了丰富的知识和文化素养。

这些接受教育的女性常常成为文艺复兴时期知识分子和文化活动的重要参与者。

她们通过参与学术界的讨论和创作,对社会的进步和文化的繁荣作出了重要贡献。

四、女性在艺术中的地位文艺复兴时期是欧洲艺术发展的黄金时期。

女性在这个时期对艺术的贡献不容忽视。

她们在绘画、雕塑、音乐和文学等艺术形式中扮演着重要角色。

在艺术领域,一些女性艺术家通过创作独特而有影响力的作品,为女性争取了更多的认可。

她们的作品不仅展现了她们独特的审美观和创作才华,还对当时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结论尽管文艺复兴时期的欧洲女性仍受到严格的社会限制,但在家庭角色、教育和艺术领域,她们逐渐展现出独特的能力和重要性。

一些杰出的女性通过对社会规则的挑战和努力,为后代女性争取到了更多的权利和平等的机会。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三节:薄伽丘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第三节:薄伽丘

泰莎依特/斐洛特拉多 亚 爱 情 米 的 幻 托 影
长篇抒情诗
1344-1345
1345 1348-1353 ?
菲 索 拉 的 女 神
菲 十 但 亚 日 丁 美 达 谈 传
长篇叙事诗
自叙体小说 短篇小说集 传 记
《菲亚美达》中,作者摆脱了古典和神话题材的
模式,开始描绘现实生活中的人物。小说用被抛 弃的少妇菲亚美达自述的口吻,追忆当初幽会时 的欢乐,恋人别有所爱后的痛苦,以及期望恋人 回心转意的心情。写得细腻深刻,被称为欧洲最
这种反封建、反教会的时代精神,在《十 ———————————————— 日谈》中主要体现于下述四个方面:
第一,鞭挞教会,揭露僧侣的虚伪、卑鄙;
第二,歌颂爱情,反对禁欲主义; 第三,揭露统治者的残忍、昏庸,反对门 阀观念和等级特权; 第四,赞扬工商业者和下层人民的机智勇
敢。
第一,鞭挞教会,揭露僧侣的虚伪、卑鄙
第 三 节 : 薄 伽 丘
本讲主要内容 ————————————————
一、薄伽丘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二、《十日谈》简析
一、薄伽丘的生平与创作概况

称 乔万尼·薄伽丘
————————————————
出 生 父 家 地 一说生于巴黎,一说生于佛罗伦萨 亲 佛罗伦萨一商人
生 卒
年 1313—1375
———————————————— “第三天故事第四”讲,布乔晚年笃信
宗教,修士费利斯便劝他禁欲苦修。而他禁欲 苦修的地方正好贴着他年轻妻子伊莎蓓拉的卧
房,中间只隔一层薄薄的板壁。正当布乔禁欲
苦修的时候,那修士便与他的妻子幽会。
———————————————— 一个在禁欲,一个在纵欲,禁欲的背后是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地位与权益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地位与权益

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地位与权益在欧洲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地位和权益发生了重大变化,这是一个伟大的历史时刻。

过去,女性通常被视为弱势群体,被认为只适合在家庭中担负起家务和生育的角色。

然而,随着文艺复兴的兴起,女性开始逐渐获得更多的机会,包括接受教育、参与文化活动以及在社会中发挥积极作用。

本文将分析文艺复兴时期女性地位与权益的变化,并探讨这一时期对现代女性权益运动的影响。

首先,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开始有机会接受教育。

在中世纪,女性很少有机会接受正规的教育,而文艺复兴时期的一些优秀的女性学者和作家开始受到重视。

例如,意大利的芭芭拉·皮克特拉(Barbara Pierronello)是一位才华横溢的学者和翻译家,她精通拉丁语和希腊语,并翻译了许多古代经典作品。

她的才华和学识确立了她在当时男性主导的学术界的地位。

这种对女性教育的重视也在其他国家出现,逐渐拉近了男女在知识获取上的差距。

其次,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也开始在文化领域中发挥积极作用。

许多女性艺术家和作家通过自己的作品表达了自己的观点和情感。

例如,意大利的阿米拉·贝尼尼(Amira Benini)是一位出色的画家,她的作品展现了女性在家庭和社会中的不同角色。

她的作品通过绘画强调了女性的力量和智慧,并对人们对女性的刻板印象提出了质疑。

她的艺术作品不仅获得了国内外的赞誉,还启发了其他女性艺术家的创作。

此外,文艺复兴时期的女性也逐渐在社会中发挥重要作用。

女性开始在商业和政治领域中扮演更加积极的角色。

例如,意大利的卡塔里娜·德·梅迪奇(Caterina de' Medici)是一个杰出的政治家和外交家,她以自己的才智和能力成功地维护了她的家族利益,并在政治交涉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她的成功为其他女性证明了她们在社会中也可以发挥重要作用,并鼓励了其他女性积极参与政治和商业。

总的来说,文艺复兴时期对女性地位和权益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2010年第3期厦门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No.32010 (总第199期)JOURNAL OF X I A ME N UN I V ERSI TY(A rts&Social Sciences)General Serial No.199《廷臣论》对文艺复兴时期贵族妇女的“规训”黄 鹤(厦门大学人类学系,福建厦门361005)摘 要:卡斯提廖内的《廷臣论》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本公开出版的,以确定两性之间性别规范的著作。

其中针对贵族女性社交生活的“规训”主要体现在美德、举止和仪容三个方面。

这些规训通常以一种常见的礼仪形式存储在贵妇群体之中,身体因而成为“规训”和“贵妇”之间的重要关系纽带。

而男权的压迫和女性由“被动者”到“主动者”的身份蜕变,最终成为针对贵妇的诸多“规训”得以实施的根本原因。

关键词:文艺复兴;《廷臣论》;贵族妇女;社交生活;“规训”中图分类号:K107;C913.6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38-0460(2010)03-0122-07文艺复兴时期社会文化对妇女的形塑应该如何界定是一个备受争议的命题:以布克哈特、伊迪斯・西舍尔为代表的一方普遍认为其功不可没,在很大程度上提升了妇女的地位;而以琼・凯利—加多尔、欧金尼奥・加林和玛格丽特・金为代表的另一方却认为这不过是要将妇女塑造成一种美丽的摆设,加重女性对丈夫和君主的双重依赖。

想要清晰界定这一问题的性质,就不能不对当时人文主义的著述进行深入的剖析,巴达萨尔・卡斯提廖内(Baldesar Castigli one)的《廷臣论》(TheB ook of the Cou rtier)①就为我们提供了这方面的文本依据。

该部著述专门论述了廷臣和贵妇的社交行为规范,由于它拥有较强的实用性及丰富的文化意义,在当时广为流传,影响了文艺复兴及近代早期欧洲人的诸多社会交往方式,是“这一时代主要伦理和社会思想一种抽象概括或集中表现”。

[1]另外,从性别政治的角度来看,该书不仅直接参与了形塑女性身体语言的历史进程,更以一种公开可视的方式奠定了两性之间的等级差别,因此不失为透视当时妇女社会行为规则的重要窗口。

目前国内外学术界有关《廷臣论》的研究主要集中在两大方面:就研究对象来说,基本以男性廷臣为主,以迈克尔・柯廷(M ichael Curtin)和乔娜卡・瓦略(JoAnn Cavall o)等人[2]的研究成果为代表;就研究领域来说,主要集中在廷臣的美德教养等方面。

而对于《廷臣论》中有关贵妇社交生 收稿日期:2009-11-17作者简介:黄鹤,女,辽宁本溪人,厦门大学人类学系讲师,法学博士。

① 1507年,一群首屈一指的廷臣和几个著名的贵妇在乌尔比诺王宫里集会,他们的任务是要从出身、外表以及举止等方面界定何为完美的廷臣和贵妇,这就是卡斯提廖内《廷臣论》的由来。

《廷臣论》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众人描绘了一个完美的廷臣应该具备的素质。

第二部分,如何使这种理想化的廷臣特质在现实中得以实现。

第三部分,讨论如何形塑贵妇。

第四部分,卡斯提廖内认为廷臣完美与否取决于他的君主而非一套标准的规章制度。

活的研究却显得非常薄弱,而且普遍缺乏条理化、系统化。

①另外,这些学者的研究方法普遍比较传统单一,很少有学者结合其他学科的方法进行综合研究。

由此,笔者拟在吸取国内外学者以往研究成果的基础上,从社会性别的视角切入,利用传世典籍,结合社会学、人类学等方法,对针对贵族女性的社交礼仪“规训”②做一分析。

一、对妇女美德的规训这些针对妇女的规训主要集中在“美德”、“举止”和“仪表”三个方面。

“顺从”、“守贞”和“教养”构成了美德规训的主要内容。

从古典时期到文艺复兴,无不强调女性对男性的“顺从”。

③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由于人文主义的勃兴,宗教世俗化的兴起,传统的“厌女”情绪有所收敛,但是这并没有从根本上改善男女两性之间的等级关系。

《廷臣论》中的加斯帕罗・帕拉维奇诺等人就沿用了亚里士多德的观点,以不容辩驳的姿态认为,“当一个女人降临人世,这就是自然的缺陷和错误”。

[3]由此,要求女性驯顺服从有了教条上的指导。

另外,女人的身体仍然是男人的财产,女性要具有亲切、细心和富有奉献精神等所谓“女性特质”,这类观点依然深刻地影响着文艺复兴时期男女两性的社会生活结构。

因此,卡斯提廖内认为,如果贵妇能够一以贯之地保持思想上的驯顺、言论上的依从,“她不仅会被所有人钟爱,甚至还可能和最伟大的廷臣在‘精神’和‘身体’两个层面的能力相提并论”。

[4]这就一语道破了女性“从属性”的社会地位。

16世纪时的《论基督教的妇女教育》认为,妇女可以受到教育,但受教育的目的是为了更好地保持自身的纯洁与忠诚。

薄伽丘《名女传》中对佛罗伦萨少女埃果德尔达崇尚贞洁的歌颂为文艺复兴时期的妇女树立了榜样。

[5]那么,为何社会要如此重视女性的贞洁呢?其原因就在于血统是一个家族的血脉符号,一个群体的身体归属,最终“权力通过血统说话”。

[6]虽然文艺复兴时期的意大利随着经济的发展,商人地位的提升,旧有贵族的血统观念有了式微的迹象,但是为了巩固既得利益,高贵血统的理念仍然在贵族阶层中占据着重要的地位,这也是为何卡斯提廖内在强调优雅宜人等特质之前,首先强调廷臣和贵妇的高贵血统问题。

对于女性的贞洁问题,卡斯提廖内在《廷臣论》中这样表述道:“一位淑女应该在包办的政治婚姻中恪守为人妻、为人母的本分。

而男性则不然,他们可以享受婚姻之外的性愉悦。

”[7]这一方面强调了妻子的职责,另一方面进一步巩固了男女两性的等级格局———双方并不存在对等的“互相忠诚”。

对于贵妇应该遵循的美德问题,卡斯提廖内的观点和其他人文主义者一样。

他认为:“所有的女士们都应该具备的美德———诸如友善,周到,婚后要有能替丈夫管理钱财、房产和孩子的能力,所有这些能力都是一个好母亲必不可少的。

”[8]对于贵妇的教养问题,卡斯提廖内的提议和此前的人文主义者的同类观点并无二致。

他认为:“无论何时,她都能和蔼可亲地和各类人物进行一场同时①②③鲁斯・凯尔索(Ruth Kels o)的著述《文艺复兴时期针对贵妇的教条》对此有所提及,该书认为数以百计的教条使得贵妇的社会角色被削减到只剩下妻子的角色,贵妇的社会地位由此可见一斑。

参见Ruth Kels o,D octrine for the L ady of the Renaissance,University of Illinois Press,1956.此后的玛格丽特・弗格森(M argaretW.Fergus on)、琼・凯利(Joan Kelly)、萨蒂亚・布瑞塔・达塔(Satya B rata Datta)等学者的著述对此只是略有提及。

“规训”一词源自福柯的名著《规训与惩罚》,其原意是:“它是一种权力类型,一种行使权力的轨道。

它包括一系列手段、技术、程序、应用层次、目标。

”它无需过多粗暴的关系就能获得很大的实际效果。

参见米歇尔・福柯:《规训与惩罚》,刘北城等译,三联书店2007年版,第241-242页。

本文中的“规训”在此基础上特指一种针对女性道德和操守的训导,它经常会以书籍、文章、法律和风俗等形式告诫女性做什么事能获得奖赏,做什么事会遭致惩罚,从道德上肯定了现状的合理性。

例如,中世纪的各种教义教规都指向了女性所谓的天生缺陷和诸多弱点,强调女性必须对男性保持顺从。

Joyce E.Salisbury,Church Fathers,Independent V irgins,London,1991,pp.27-28.间地点以及对方身份相匹配的令人愉快、合宜恰当的谈话。

……她必须审时度势、认真观察某些底线的位置,以免越界。

”[9]这里的“审时度势,不能越界”很好地证明了中世纪遗留下来的对女性“纯洁自律”的要求,而要和各类人物“和蔼可亲又合宜恰当”则指出了一个“度”的问题。

这些类同一方面体现了人文主义思想的一脉相承,另一方面也体现了社会控制思想的根深蒂固。

这种对女性“思想言论”标准的设立,使得女性的自我克制和社会对女性的控制得以强化。

这种约束既限制了女性个人情感的任意表达,又使得社会上的“等级格局”强加在女性的身上———用一种可以被公开可视的标准。

[10]由上可见,针对女性美德的规训与价值各异的、既普遍又个别的身体实践有着密切的关系。

社会人类学家保罗・康纳顿曾经在其著述《社会如何记忆》中将这些身体实践划分为两种:一种是用身体传达信息的“体化实践”,另一种是记录这些信息的“刻写实践”。

[11]刻写实践是对文化特有姿势的记录,体化实践则体现对文化特有姿势的记忆与传达,二者相辅相成为特定姿势的操演提供了完备的身体助记法,社会因而可以通过身体来记录、传达并维持社会记忆。

这种针对女性美德教养的规训可以隶属于“刻写实践”的范畴,即让女性的身体对于社交礼仪产生记录的功能。

虽然“刻写实践”和“体化实践”之间并不构成绝对的因果关系,但是前者对后者还是具有一定影响的,这些影响主要体现在贵妇的行为举止与仪容仪表上。

二、对妇女举止的规训对“行为举止”和“仪容仪表”的界定与规范同属于“体化实践”的层面。

对此,保罗・康纳顿认为,“没有这个非有不可的体化方面,任何刻写类型都的确是绝对不可想象的。

”[12]梅洛—庞蒂也认为,“身体是知觉的载体,个体的人只有在自己的身体中才能发现自己的意识、经验及身份;没有身体,人的主体将处于无所附依的状态,个人乃至人类的经验、生活、知识和意义都不复存在。

”[13]但是,同规训后的廷臣不同的是,贵妇们被规训后的身体凸显了更多的“自我的他性”,离梅洛—庞蒂的观点———“身体既是他者的客体也是我本人的主体”渐行渐远。

由于“权力和等级一般通过相对于他人的某些姿势来表达”,[14]因而身体姿势和“等级秩序”紧密相连。

卡斯提廖内借贵族朱利亚诺・德・美第奇之口说道:“女性应该性情温柔、娇弱娉婷,举手投足都要甜美可人,言谈举止或走或停都要凸显女性之柔美而不要像个男人。

”[15]对于他的表述,贵族尤尼柯・阿瑞提诺等人以先民时代女性摔跤的风俗来反问他,试图以此证明针对女士的训练不应该仅限于此。

对于他们的反诘,美第奇认为男人似的艰苦训练并不切合她们的天性,学会温婉柔美、取悦男人,甚至足以匹配完美的廷臣才是她们训练的核心内容。

[16]因为“只有将女士们的优雅融入其中,才能让廷臣的身份更加完美、熠熠生辉”。

[17]很少有人能像卡斯提廖内那样将女性所扮演的角色的被动性和否定性表述得如此清晰,女人容貌和品德的依附性由此大大增加。

可以说,《廷臣论》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本公开出版的确定男女两性之间性别规范的著作,它使得建立在父系继承制度上的经济关系和社会结构获得了更为稳固的发展。

这和莱昂纳多・布鲁尼《文献研究》(1405)中的思想有着深刻的渊源。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