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2010版)
交通规划相关规范

交通规划相关规范1、综合交通《交通运输部关于推进综合运输体系建设的指导意见》(交规发〔2011〕301号)《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办法》(建城〔2010〕13号)《城市综合交通体系规划编制导则》(建城〔2010〕80号)《建设低碳交通运输体系指导意见》(交政法发〔2011〕53号)《国家发展改革委铁道部交通部关于加强联运行业管理工作的通知》(发改运行〔2006〕469号)《关于加快铁水联运发展的指导意见》(交水发〔2011〕544号)《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交规划发〔2010〕112号)《城市公共交通分类标准》(CJJT 114-2007)《运输货物分类和代码》(JTT 19-2001)2、交通影响评价依据《建设项目交通影响评价技术标准》(CJJ/T 141-2010)《水上水下活动通航安全影响论证与评估管理办法》(海通航〔2011〕262号)《公路项目安全性评价指南》(JTG/T B05-2004)《港口安全评价管理办法》(交人劳发〔2004〕462号)《地铁运营安全评价标准》(GB/T 50438-2007)《新建铁路项目安全评估暂行办法》(铁安监〔2008〕53号)《中国民用航空跑道安全规划》(民航发〔2008〕107号)《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管理体系(SMS)建设指导手册(第三版)》(MD-TM-2011-001)《民航空中交通管理安全评估管理办法》(AP-83-TM-2011-01)3、道路交通工程依据《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1部分:总则》(GB 5768.1-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2部分:道路交通标志》(GB 5768.2-2009)《道路交通标志和标线第3部分:道路交通标线》(GB 5768.3-2009)《道路交通流量调查》(GA/T 299-2001)《公交专用车道设置》(GA/T 507-2004)《营运客车类型划分及等级评定》(JT T 325-2010)《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GB 50220-95)《城市道路设计规范》(CJJ 37-90)《城市道路交叉口设计规程》(CJJ 152-2010)《城市道路公共交通站、场、厂工程设计规范》(CJJ/T 15-2011)《城市快速路设计规程》(CJJ 129-2009)《城市桥梁设计准则》(CJJ 11-93)《公路工程技术标准》(JTG B01-2003)《港口道路、堆场铺面设计与施工规范》JTJ 296-96《厂矿道路设计规范》(GBJ 22-87)《林区公路路线设计规范》(LYJ 113-92)《铁路站场道路和排水设计规范》《TB 10066-2000》《机动车驾驶人考试场地及其设施设置规范》(GA/T845 2009)4、铁路(轨道)交通工程依据《城市轨道交通技术规范》(GB50490-2009)《铁路信号设计规范》(TB10007-2006 J529-2006)《新建时速200公里客货共线铁路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5〕258号)5、水运交通工程依据《水运工程设计通则》(JTS 141-2011)《海港总平面设计规范》(JTJ 211-99)《内河通航标准》(GB 50139-2011)《运河通航标准》(JTS 180-2-2011)6、民航交通工程依据《民用机场总体规划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AP-129-CA-01-R1)《民用机场选址报告编制内容及深度要求》(AP-129-CA-02)《民用直升机场飞行场地技术标准》(MH5013-2008)7、交通场站及物流工程依据《公路运输枢纽总体规划编制办法》(交规划发〔2007〕365号)《汽车客运站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 200-2004)《汽车货运站(场)级别划分和建设要求》(JT/T 402-1999)《汽车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 60-99)《停车场规划设计规则(试行)》(公安部建设部[88]公(交管)字90号)《汽车库建筑设计规范》(JGJ 100-98)《铁路车站及枢纽设计规范》(GB 50091-2006)《铁路旅客车站建筑设计规范》(GB 50226—2007)《铁路货运中心设计暂行规定》(铁建设〔2008〕58号)《港口客运站建筑设计规范》(JGJ 86-92)《物流园区分类与基本要求》(GB/T 21334-2008)《物流中心分类与基本要求》(GB/T 24358-2009)8、发展规划《交通运输“十二五”发展规划》(交规发〔2011〕191号)《道路运输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交运发〔2011〕590号)《“十二五”期长江黄金水道建设总体推进方案》(厅函水﹝2011﹞1号)《中国民用航空发展第十二个五年规划》(2011年至2015年)《邮政业发展“十二五”规划》《快递服务“十二五”规划》9、其他中国公路学会《交通工程手册》交通运输部公路科学研究院《公路通行能力手册》同济大学《交通影响分析指南》199条建筑设计知识1. 公共建筑通常以交通、使用、辅助三种空间组成2. 美国著名建筑师沙利文提出的名言‘形式由功能而来’3. 密斯.凡.德.罗设计的巴塞罗那博览会德国馆采用的是‘自由灵活的空间组合’开创了流动空间的新概念4. 美国纽约赖特设计的古根海姆美术馆的展厅空间布置采用形式是串联式5. 电影放映院不需采光6. 点式住宅可设天井或平面凹凸布置可增加外墙面,有利于每层户数较多时的采光和通风7. 对结构形式有规定性的有大小和容量、物理环境、形状的规定性8. 功能与流线分析是现代建筑设计最常用的手段9. 垂直方向高的建筑需要考虑透视变形的矫正10. 橙色是暖色,而紫色含有蓝色的成分,所以偏冷;青色比黄色冷、红色比黄色暖、蓝色比绿色冷11. 同样大小冷色调较暖色调给人的感觉要大12. 同样距离,暖色较冷色给人以靠近感13. 为保持室内空间稳定感,房间的低处宜采用低明度色彩14. 冷色调给人以幽雅宁静的气氛15. 色相、明度、彩度是色彩的三要素;三元色为红、黄、蓝16. 尺度的概念是建筑物整体或局部给人的视角印象大小和其实际大小的关系17. 美的比例,必然正确的体现材料的力学特征18. 不同文化形成独特的比例形式19. 西方古典建筑高度与开间的比例,愈高大愈狭长,愈低矮愈宽阔20. ‘稳定’所涉及的要素是上与下之间的相对轻重关系的处理21. 人眼观赏规律H 18°~45°局部、细部2H 18°~27°整体3H <18°整体及环境22. 黄金分隔比例为1:1.61823. 通风屋面只能隔离太阳辐射不能保温,适宜于南方24. 总图布置要因地制宜,建筑物与周围环境之间关系紧凑,节约因地;适当处理个体与群体,空间与体形,绿化和小品的关系;合理解决采光、通风、朝向、交通与人流的组织25. 热水系统舒适稳定适用于居住建筑和托幼蒸汽系统加热快,适用于间歇采暖建筑如会堂、剧场26. 渐变具有韵律感27. 要使一座建筑显得富有活力,形式生动,在构图中应采用对比的手法对比的手法有轴线对比、体量对比、方向对比、虚实对比、色彩对比28. 要使柱子看起来显得细一些,可以采用暗色和冷色29. 巴西国会大厅在体型组合中采用了对比与协调的手法30. 展览建筑应使用穿套式的空间组合形式31. 室外空间的构成,主要依赖于建筑和建筑群体组合32. 在意大利威尼斯的圣马可广场的布局中,采用了强调了各种空间之间的对比33. 当坡地坡度较缓时,应采用平行等高线布置34. 建筑的有效面积=建筑面积-结构面积35. 加大开窗面积的方法来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较易办到36. 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37. 建筑构图原理的基本范畴有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呼应、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和比例与尺度38. 建筑构图的基本规律是多样统一39. 超过8层的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了40. 建筑的模数分为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41. 建筑楼梯梯段的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8°42. 住宅起居室、卧室、厨房应直接采光,窗地比为1/7,其他为1/1243. 住宅套内楼梯梯段的最小净宽两边墙的0.9M,一边临空的0.75M住宅室内楼梯踏步宽不应小于0.22M,踏步高度不应小大0.20M44. 住宅底层严禁布置火灾危险性甲乙类物质的商店,不应布置产生噪声的娱乐场所45. 地下室、贮藏室等房间的最低净高不应低于2.0米46. 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米时,宜设休息平台47. 外墙内保温所占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烟道、风道、管道井不计入使用面积阳台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壁柜应计入使用面积48. 旋转楼梯两级的平面角度不大于10度,且每级离内侧扶手中心0.25处的踏步宽度要大于0.22米49. 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米50. 楼梯正面门扇开足时宜保持0.6米平台净宽,侧墙门口距踏步不宜小于0.4米,其门扇开足时不应减少梯段的净宽35. 加大开窗面积的方法来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较易办到36. 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37. 建筑构图原理的基本范畴有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呼应、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和比例与尺度38. 建筑构图的基本规律是多样统一39. 超过8层的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了40. 建筑的模数分为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41. 建筑楼梯梯段的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8°42. 住宅起居室、卧室、厨房应直接采光,窗地比为1/7,其他为1/1243. 住宅套内楼梯梯段的最小净宽两边墙的0.9M,一边临空的0.75M住宅室内楼梯踏步宽不应小于0.22M,踏步高度不应小大0.20M44. 住宅底层严禁布置火灾危险性甲乙类物质的商店,不应布置产生噪声的娱乐场所45. 地下室、贮藏室等房间的最低净高不应低于2.0米46. 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米时,宜设休息平台47. 外墙内保温所占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烟道、风道、管道井不计入使用面积阳台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壁柜应计入使用面积48. 旋转楼梯两级的平面角度不大于10度,且每级离内侧扶手中心0.25处的踏步宽度要大于0.22米49. 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米50. 楼梯正面门扇开足时宜保持0.6米平台净宽,侧墙门口距踏步不宜小于0.4米,其门扇开足时不应减少梯段的净宽35. 加大开窗面积的方法来解决采光和通风问题较易办到36. 中国古代木结构大致可分为抬梁式、穿斗式和井干式三种37. 建筑构图原理的基本范畴有主从与重点、对比与呼应、均衡与稳定、节奏与韵律和比例与尺度38. 建筑构图的基本规律是多样统一39. 超过8层的建筑中,电梯就成为主要的交通工具了40. 建筑的模数分为基本模数、扩大模数和分模数41. 建筑楼梯梯段的最大坡度不宜超过38°42. 住宅起居室、卧室、厨房应直接采光,窗地比为1/7,其他为1/1243. 住宅套内楼梯梯段的最小净宽两边墙的0.9M,一边临空的0.75M住宅室内楼梯踏步宽不应小于0.22M,踏步高度不应小大0.20M44. 住宅底层严禁布置火灾危险性甲乙类物质的商店,不应布置产生噪声的娱乐场所45. 地下室、贮藏室等房间的最低净高不应低于2.0米46. 室内坡道水平投影长度超过15米时,宜设休息平台47. 外墙内保温所占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烟道、风道、管道井不计入使用面积阳台面积不计入使用面积壁柜应计入使用面积48. 旋转楼梯两级的平面角度不大于10度,且每级离内侧扶手中心0.25处的踏步宽度要大于0.22米49. 两个安全出口之间的净距不应小于5米50. 楼梯正面门扇开足时宜保持0.6米平台净宽,侧墙门口距踏步不宜小于0.4米,其门扇开足时不应减少梯段的净宽51. 入地下车库的坡道端部宜设挡水反坡和横向通长雨水篦子52. 室内台阶宜150*300;室外台阶宽宜350左右,高宽比不宜大于1:2.553. 住宅公用楼梯踏步宽不应小于0.26M,踏步高度不应大于0.175M54. 梯段宽度不应小于1.1M(6层及以下一边设栏杆的可为1.0M),净空高度2.2M55. 休息平台宽度应大于梯段宽度,且不应小于1.2M,净空高度2.0M56. 梯扶手高度0.9M,水平段栏杆长度大于0.5M时应为1.05M57. 楼梯垂直杆件净空不应大于0.11M,梯井净空宽大于0.11M时应采取防护措施58. 门洞共用外门宽1.2M,户门卧室起居室0.9M,厨房0.8M,卫生间及阳台门0.7M,所有门洞高为2.0M59. 住宅层高不宜高于2.8M60. 卧室起居室净高≥2.4M,其局部净高≥2.1M(且其不应大于使用面积的1/3)61. 利用坡顶作起居室卧室的,一半面积净高不应低于2.1M利用坡顶空间时,净高低于1.2M处不计使用面积;1.2--2.1M计一半使用面积;高于2.1M全计使用面积62. 放家具墙面长3M,无直接采光的厅面积不应大于10M263. 厨房面积Ⅰ、Ⅱ≥4M2;Ⅲ、Ⅳ≥5M264. 厨房净宽单面设备不应小于1.5M;双面布置设备间净距不应小于0.9M65. 对于大套住宅,其使用面积必须满足45平方米66. 住宅套型共分四类使用面积分别为34、45、56、68M267. 单人卧室≥6M2;双人卧室≥10M2;兼起居室卧室≥12M2;68. 卫生间面积三件3M2;二件2--2.5M2;一件1.1M269. 厨房、卫生间净高2.2M70. 住宅楼梯窗台距楼地面净高度低于0.9米时,不论窗开启与否,均应有防护措施71. 阳台栏杆净高1.05M;中高层为1.1M(但要<1.2);杆件净距0.1172. 无外窗的卫生间应设置防回流构造的排气通风道、预留排气机械的位置、门下设进风百叶窗或与地面间留出一定缝隙73. 每套应设阳台或平台、应设置晾衣设施、顶层应设雨罩;阳台、雨罩均应作有组织排水;阳台宜做防水;雨罩应做防水74. 寒冷、夏热冬冷和夏热冬暖地区的住宅,西面应采取遮阳措施75. 严寒地区的住宅出入口,各种朝向均应设防寒门斗或保温门76. 住宅建筑中不宜设置的附属公共用房有锅炉房、变压器室、易燃易爆化学物品商店但有厨房的饮食店可设77. 住宅设计应考虑防触电、防盗、防坠落78. 跃层指套内空间跨跃两楼层及以上的住宅79. 在坡地上建住宅,当建筑物与等高线垂直时,采用跌落方式较为经济80. 住宅建筑工程评估指标体系表中有一级和二级指标81. 7层及以上(16米)住宅必须设电梯82. 宿舍最高居住层的楼地面距入口层地面的高度大于20米时,应设电梯83. 医院病房楼,设有空调的多层旅馆,超过5层的公建室内疏散楼梯,均应设置封闭楼梯间(包括首层扩大封闭楼梯间)设歌舞厅放映厅且超过3层的地上建筑,应设封闭楼梯间。
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主要技术指标

路网技术指标——路网平均车速
反映了路网交通运行状况
V (Vi Li Qi )
( L Q )
i i
可针对不同层次路网分类计算 根据路段交通交通状况划分段落
71
路网技术指标——路网平均拥挤度
反映了路网交通运行状况
S (Qi Ci Li )
( L )
i
可针对不同层次路网分类计算 根据路段交通状况划分段落
交通运输部规划研究院
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
公路网规划研究主要技术方法
胡贵麟
2010年11月
LOGO
1
主要内容
1. 2. 3. 4.
预测的主要技术方法 规划目标研究技术方法 布局研究技术方法 综合评价
2
预测的主要技术方法
预测的一般方法 交通量预测方法
LOGO
3
预测的一般方法
回归预测法 时间序列法 弹性系数法 强度指标法
较适应路网和经济发展较为稳定的区域 获取数据较为容易 主要适合站场、港口等节点集疏运量预测
趋势预测法
运量预测法
13
3.3 公路交通需求
基于综合运输的公路网交通量预测 了解各种运输方式的技术经济特征 调查各种运输方式客货运输量分布情况 把握不同旅客、货类对运输方式的选择 认识现状不同方式分担情况 掌握各种运输方式基础设施规划情况 合理把握未来运输量的分担情况
10,000
20,000
30,000
把握路网规模发展规律
0 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高速公路里程(公里)
美国高速公路规模
27
增长曲线法
1960 1961 1962 1963 1964 1965 1966 1967 1968 1969 1970 1971 1972 1973 1974 1975 1976 1977 1978 1979 1980 1981 1982 1983 1984 1985 1986 1987 1988 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 1999 2000 2001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2010版

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2010年3月目录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 (1)附件公路网规划报告格式及内容要求 (4)附录公路网规划研究主要技术方法 (12)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第一条为规范公路网规划编制,加强公路网规划工作管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类公路网规划的编制。
第三条公路网规划是公路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公路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编制公路建设五年规划的依据,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基础。
公路网规划期限一般为10—20年。
第四条编制公路网规划必须贯彻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生产力布局、国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相适应,与其他运输方式相衔接;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公路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公路网现状,研究未来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需求,明确公路发展目标,确定路网规模、布局和技术标准,提出公路网建设总体安排以及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措施。
第六条公路网规划按公路行政等级划分,可分为国道规划、省道规划、县道规划、乡道规划,以及专用公路规划;按区域范围划分,可分为各级行政区域的公路网规划和特定区域的公路网规划。
第七条国道规划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并商国道沿线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省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并商省道沿线下一级人民政府编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县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乡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协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县道、乡道规划应当报批准机关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公路工程工可编制办法(2010)29页-40页可编辑

公路工程工可编制办法(2010)29页-40页可编辑内容要求1概述1.1项目背景1.2编制依据1.3研究过程1.4建设的必要性对于直接进行工程可行性研究的公路项目,应对项目建设的必要性、建设时机等进行详细论证。
1.5主要结论1.5.1交通量预测1.5.2技术标准1.5.3路线起终点、走向、主要控制点及建设规模1.5.4投资估算、资金筹措及工期安排1.5.5经济评价1.5.6土地利用、工程环境、节能及社会影响评价1.6问题及建议2 经济社会和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及规划2.1研究区域概况2.2项目影响区域经济社会现状及发展2.2.1经济社会现状·社会发展概况·经济发展现状2.2.2经济社会发展趋势·经济社会发展趋势分析·主要经济社会指标预测2.3项目影响区域交通运输现状及发展2.3.1综合交通运输现状·综合运输网·运输量发展水平及特点·公路运输的地位和作用2.3.2相关公路技术状况及存在问题·技术状况·交通量·存在问题2.3.3交通运输发展趋势·公路网规划·其他相关运输方式规划·本项目的地位和作用3 交通量分析及预测3.1公路交通调查与分析3.1.1预可工作回顾3.1.2调查综述·调查内容、方法、范围3.1.3调查资料的分析3.2相关运输方式的调查与分析3.2.1调查概述3.2.2调查资料分析3.3预测思路与方法3.3.1交通量预测的总体思路3.3.2交通量预测方法及步骤概述3.4交通量预测3.4.1预测特征年确定3.4.2特征年路网3.4.3交通生成·交通增长率确定·发生、吸引交通量计算3.4.4交通量分布·分布方法·交通量分布3.4.5诱增交通量及其他运输方式转移交通量预测·预测方法·预测结果3.4.6交通量分配·分配方法·分配方案3.4.7预测结果及分析(含比选方案)·路段交通量及分析(含相关公路)·互通立交转向交通量·特征年车型构成·无此项目时相关公路交通量4技术标准根据拟建项目在区域公路网中的功能与定位、交通量预测结果,综合考虑地形条件、投资规模、环境影响及与拟建项目连接的其他工程项目等影响因素,在通行能力及服务水平分析的基础上,按照《公路工程技术标准》相关规定,论证项目拟采用的技术等级、设计速度、车道数及路基宽度、荷载标准、抗震设防标准、隧道建筑界限、交通工程及沿线设施等具体指标,对于跨越有通航要求的河流上的桥梁,应明确通航标准等指标。
关于印发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的通知

输主管部 门会 同国务院有关部 门并商 国
道 沿线 省 、 自治 区、 直辖 市 人 民政 府 编 制 ,报 国务 院批 准 。
省 道 规 划 由省 、 自 治 区、 直 辖 市
位 编制,经其上级主管部 门审定后 ,报
县 级 以上 人 民政府 交 通 运 输 主 管 ̄ - Y 审 I] 核 。专 用 公 路 规 划应 与 其 他 公 路规 划 相
协调。 按行 政 区域 编制 的公 路 网规 划,
.
经 济 和 社 会 效益 ,集 约利 用土 地 ,保 护
人 民政 府 交 通 运 输 主 管 i i会 同 同级 有 ii
T AN OR T ND RDZ TON2HA FOFMA . 0 N 2 ) R SP TS A A IA I . l Y 2 1 ( o2 1 , 0
国 家的 方 针和 政 策 ,严格 执 行 国家 颁 布
的 有 关 法 规 、 制 度 , 以 及 相 关 技 术 规 范 、标 准 ; 足 经 济 社会 发 展 要 求 ,与 满 生 产 力 布局 、国 土 规 划和 城 镇 体 系 规 划
相 适 应 ,与其 他 运 输 方式 相 衔 接 ; 重 注
不 能 适 应 形 势 发 展 的 要 求 。 为 进 一 步 规 范 公 路 网 规 划 编 制 ,加 强 公 路 网 规 划工 作 管 理 ,提 高 规 划 的科 学 性 ,我 部 对 原 办法 进
行了修订。现将修订 后的 《 公路 网规划编制办法 》 印发给你们。原交通部颁布 的 《 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 》 [ 0 交计字 2 5号 ) (9 ] 2
规划。
■ I
编 制 工作 应 由具有 相 应 咨询 资质 的单 位
第十章公路网规划

10.4
交通调查与交通需求发展预测
10.4.2 公路网络交通需求发展预测 1.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社会经济发展预测: (1)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国民经济的发展规模和速度; (2)经济结构的变动; )经济结构的变动; 3)人口因素和生活水平; (3)人口因素和生活水平; (4)基础建设的规模; )基础建设的规模; (5)能源、冶金等工业的规模、发展速度与布局。 )能源、冶金等工业的规模、发展速度与布局。 2.交通需求发展预测: .交通需求发展预测: 运交通生成预测; (1)客(货)运交通生成预测; ) 运交通分布预测; (2)客(货)运交通分布预测; ) 运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3)客(货)运交通方式划分预测; ) (4)客(货)运交通分配预测 )
东西横向线:18条 东西横向线:18条 上海—成都 上海 成都 上海—重庆 上海 重庆 杭州—瑞丽 杭州 瑞丽 上海—昆明 上海 昆明 福州—银川 福州 银川 泉州—南宁 泉州 南宁 厦门—成都 厦门 成都 汕头—昆明 汕头 昆明 广州—昆明 广州 昆明
(5)福建省省级公路网总体规划 )
福建省省级干线公路网规划布局方案为“8纵9横”,规划 福建省省级干线公路网规划布局方案为“ 纵 横 总里程为7040km 总里程为 年建成技术等级为二级以上的省级干线公路网, 到2020年建成技术等级为二级以上的省级干线公路网,以 年建成技术等级为二级以上的省级干线公路网 承接国家公路网和福建省高速公路网, 承接国家公路网和福建省高速公路网,并连接全省农村公 路网,使全省县级行政中心基本上在1小时内可达高速公 路网,使全省县级行政中心基本上在 小时内可达高速公 路。
(7918网) 网
东西横向线:18条 东西横向线:18条 绥芬河—满洲里 绥芬河 满洲里 珲春—乌兰浩特 珲春 乌兰浩特 丹东—锡林浩特 丹东 锡林浩特 荣成—乌海 荣成 乌海 青岛—银川 青岛 银川 青岛—兰州 青岛 兰州 连云港—霍尔果斯 连云港 霍尔果斯 南京—洛阳 南京 洛阳 上海—西安 上海 西安
公路工程方案设计编制办法

公路工程方案设计编制办法一、前言公路作为交通运输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设施。
公路工程方案设计是公路建设的重要环节,其设计质量直接关系到公路建设的安全性、经济性和环境适应性。
因此,科学、合理的方案设计编制办法对于保障公路建设质量和进度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围绕公路工程方案设计的编制办法进行了系统性探讨,以期为相关工程技术人员和相关部门提供参考,促进公路工程方案设计水平的提高。
二、方案设计编制前的基本准备1.明确设计目标公路工程方案设计的目标是实现道路功能和安全经济环保的最佳结合。
在编制方案设计之前,必须明确所要达到的设计目标,建立和维持一个清晰的设计目标对于方案设计的成功至关重要。
2.收集资料和资料审查在编制公路工程方案设计之前,必须收集和审查相关资料,包括土地资源、地形地貌、气候、交通流量、周边环境等方面的资料,为设计提供准确可靠的基础数据。
三、方案设计编制的步骤1.方案设计研究方案设计研究是公路工程方案设计的首要工作。
在进行方案设计研究时,应充分考虑地形地貌、土地资源、气候条件、交通需求等因素,分析各种可能的方案,并进行综合比较,找出最佳的方案。
2.方案设计初步论证在方案设计初步论证阶段,对方案设计研究的成果进行进一步的论证和完善。
根据设计目标和要求,对方案设计进行可行性、经济性、安全性以及环境适应性等方面进行评价,并进行初步的技术经济比较。
3.方案设计优化在方案设计优化阶段,针对方案设计初步论证的结果,对方案进行优化和调整,以满足设计目标和要求。
同时,应充分考虑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对方案进行综合评价和优化,最终确定最佳方案。
4.方案设计深化在确定最佳方案后,应对方案进行深化设计。
深化设计包括地质勘察、水文勘察、工程测量、材料试验等方面的工作,为后续工程施工提供准确可靠的设计数据。
5.方案设计编制方案设计编制是方案设计的最后一个阶段。
根据方案设计深化阶段的成果,对方案进行详细设计,并编制相关图纸和技术文件,为工程施工和验收提供依据。
黄山市公路网发展规划(2010-2030)

目录第一章概述1.1 规划工作过程1.2 规划范围及期限1.3 规划主要内容1.4 规划原则1.5 主要结论第二章社会经济与交通运输发展状况2.1 黄山市社会经济发展现状2.2 黄山市区县社会经济发展现状2.3 交通运输发展现状第三章公路网现状分析及评价3.1 黄山市公路网现状3.2 现状分析评价3.3 黄山市公路网发展的优势和存在的问题分析第四章公路交通需求预测4.1 社会经济发展趋势分析及预测4.2 交通生成预测4.3 交通需求预测结果第五章公路网规模与等级结构5.1 公路规模与等级结构研究思路5.2 黄山市公路总规模预测5.3 黄山市干线公路规模预测5.4 黄山市公路等级结构第六章公路网布局规划6.1 规划目标6.2 公路网布局原则和方法6.3 公路运输通道布局分析6.4 重要节点分析6.5 公路网采用的技术标准6.6 布局方案6.7 公路网立交控制规划第七章项目排序分析7.1 排序原则7.2 公路网规划近远期建设项目第八章规划方案综合评价8.1 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建立原则8.2 综合评价结果第九章投资估算及资金来源分析9.1 投资估算9.2 资金来源分析第十章措施与建议附图第一章概述第一节.规划工作过程第二节.规划范围及期限第三节.规划主要内容第四节.规划原则第五节.主要结论第一章概述1.1规划工作过程2010年项目组在黄山市交通局等单位的大力支持下,在广泛收集有关资料及现场调查的基础上,对黄山市公路网与公路运输枢纽现状及现场调查资料进行了深入的分析、研究。
项目组在认真研究有关规划及黄山市现状经济社会发展情况及未来城市发展有关文献的基础上,对黄山市未来公路交通量、客货运量等进行了科学的分析预测,以规划年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交通量等要素为基础,提出了黄山市公路网规划的初步方案。
1.2 规划范围及期限本次公路网规划范围为黄山市区域,规划分三个层次。
第一层次为主骨架公路,即黄山市区域范围内的高速公路,其布局规划根据《安徽省高速公路网规划要点》和《安徽省高速公路“十二五”发展规划》确定;第二层次为干线公路,即黄山市区域范围内行政等级为县级及以上公路,规划侧重于对该层次公路网进行详细的布局规划;第三层次为一般公路及乡村道,不进行布局规划,仅进行规模预测。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2010年3月目录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 (1)附件公路网规划报告格式及内容要求 (4)附录公路网规划研究主要技术方法 (12)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第一条为规范公路网规划编制,加强公路网规划工作管理,提高规划的科学性,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公路法》等相关法规,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本办法适用于各类公路网规划的编制。
第三条公路网规划是公路建设前期工作的重要环节,是公路合理布局、协调发展的重要手段,是编制公路建设五年规划的依据,是确定公路建设项目的基础。
公路网规划期限一般为10—20 年。
第四条编制公路网规划必须贯彻国家的方针和政策,严格执行国家颁布的有关法规、制度,以及相关技术规范、标准;满足经济社会发展要求,与生产力布局、国土规划和城镇体系规划相适应,与其他运输方式相衔接;注重经济和社会效益,集约利用土地,保护环境,实现可持续发展。
第五条公路网规划的主要内容包括:评价公路网现状,研究未来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需求,明确公路发展目标,确定路网规模、布局和技术标准,提出公路网建设总体安排以及保障规划实施的政策与措施。
第六条公路网规划按公路行政等级划分,可分为国道规划、省道规划、县道规划、乡道规划,以及专用公路规划;按区域范围划分,可分为各级行政区域的公路网规划和特定区域的公路网规划。
第七条国道规划由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国务院有关部门并商国道沿线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编制,报国务院批准。
省道规划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并商省道沿线下一级人民政府编制,报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批准,并报国务院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县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会同同级有关部门编制,经本级人民政府审定后,报上一级人民政府批准。
乡道规划由县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协助乡、民族乡、镇人民政府编制,报县级人民政府批准。
县道、乡道规划应当报批准机关的上一级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专用公路规划由专用公路的主管单位编制,经其上级主管部门审定后,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审核。
专用公路规划应与其他公路规划相协调。
按行政区域编制的公路网规划,由该行政区域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编制,规划编就后,报该行政区域人民政府批准,并报上一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备案。
跨行政区域的公路网规划可由上一级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组织相关行政区域的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编制。
按行政区域编制的公路网规划应服从上一级公路网规划。
第八条交通运输主管部门可根据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的新形势及规划实施情况,适时组织规划调整。
当出现重大调整时,须履行相关审批程序。
第九条编制公路网规划要广泛征询公众、相关部门和相邻行政区交通运输主管部门的意见第十条公路网规划的环境影响评价按国家相关规定执行第十一条公路网规划研究及报告编制工作应由具有相应咨询资质的单位承担,其中承担国道和省道规划的研究单位应具备甲级咨询资质。
第十二条本办法由交通运输部负责解释。
第十三条本办法自印发之日起施行。
1990年4月原交通部颁布的《公路网规划编制办法》(〔90〕交计字225 号)同时废止。
附件公路网规划报告格式及内容要求一、公路网规划报告格式1.规划报告一般按A4 规格装订,相关图表视情况也可采用A3 规格,封面为深蓝色。
2.规划报告封面需标明报告名称、规划期限、编制单位和编制时间。
报告名称为规划名称加上“报告”,如“XX省XX公路网规划报告”;规划期限采用阿拉伯数字,中间以“—”连接,外面加上括号,如“(2010—2020 年)”;编制单位为编制报告的研究单位;编制时间反映到年月。
3.规划报告设扉页,包括规划编制单位名称,单位负责人、技术负责人和项目负责人等签章,以及参加编制的人员姓名和职称,附工程咨询资格证复印件,并加盖公章。
二、公路网规划报告内容要求公路网规划研究应根据规划的实际情况,突出特点,注重创新。
本附件的报告内容要求是按一般情况下公路网规划设计的,具体可根据公路网规划的性质和特点做适当增减。
第 1 章概述1.1 规划背景阐述公路网规划的目的和意义,说明开展规划工作的依据。
对于公路网规划修编,需说明修编的必要性。
1.2 规划范围和期限说明规划区域范围、规划对象以及规划期限。
1.3 规划思路说明规划编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
1.4 规划过程简述规划编制工作的调查和研究过程,以及征询意见、与相关部门协调等情况。
1.5 规划结论简要说明规划原则、目标、方案和实施安排等方面的主要结论。
第2 章经济社会及交通发展现状2.1地理位置及自然条件概述规划区域的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自然条件。
2.2经济社会发展概况分析规划区域人口、产业、城镇、资源等经济社会发展状况,重点把握与交通运输密切相关的区域特征。
2.3交通运输发展现状分析规划区域内各种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管道)的运输线路、枢纽等重要基础设施基本情况,研究综合运输体系的构成和发展特点。
2.4公路网现状及综合评价分析现状公路网规模、结构、布局、技术水平和交通运行状况,评价公路网的适应性,分析现状公路网存在的主要问题。
第3 章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需求3.1经济社会发展需求分析经济社会未来发展趋势,预测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人口、地区生产总值等),阐述城市总体规划、城镇体系规划、产业布局、资源开发等因素对交通运输的要求。
3.2综合运输发展需求根据规划区域的实际情况,研究各种运输方式的比较优势,分析综合运输未来发展趋势和相关规划对公路发展的要求。
3.3 公路交通需求分析公路运输量、汽车保有量发展特点和趋势,结合经济社会和综合运输发展趋势,预测未来公路运输量、汽车保有量的发展水平。
分析现状公路网交通量发展水平、分布特点和发展规律,把握公路交通流向、流量分布特征,预测未来公路网交通量。
第4 章规划目标4.1 指导思想和规划原则根据经济社会和交通发展的总体要求,提出规划的指导思想和原4.2 规划目标根据经济社会和综合运输发展趋势,结合当前公路网现状和发展条件,提出公路网规划目标。
第5 章布局方案5.1 路网规模研究综合考虑区位条件、经济发展水平、综合运输条件、人口分布和主要节点分布等因素,采用定量和定性方法,论证路网规模。
5.2 布局研究思路说明布局的研究思路和方法。
5.3 影响因素分析分析主体功能区、城镇、产业布局、资源开发、国家安全等经济社会需求,以及环境、土地等限制因素对规划布局的影响。
分析交通运输需求对规划布局的影响,以及对公路通道路线配置的要求。
5.4 布局方案研究根据规划目标,综合考虑相关影响因素,在现有公路网基础上,通过定性和定量分析,拟定公路网规划备选方案,阐述备选路线方案的理由和依据。
结合必要的实地踏勘,研究备选方案的路线走向,分析工程可行性,测算路线里程和重大工程的规模,匡算工程投资和土地占用情况,分析路线方案对环境的影响,以及工程建设中存在的重大技术难点。
从规划目标的实现程度,对经济、社会、交通运输、环境和土地等方面的影响,以及路网技术经济指标等方面,对备选方案进行比选优化,确定布局方案。
5.5 布局方案说明布局方案的路网规模和路线方案。
路线方案包括规划路线的名称、起讫点、主要控制点、里程、技术标准和主要功能作用。
根据需要,说明布局方案在城市过境、与其他路网衔接、重要附属设施和重大工程等方面的情况。
第6 章实施安排6.1 用地规模和资金需求说明规划路网的已建、在建和待建情况,匡算用地规模和建设资金需求。
6.2 近期建设重点根据经济社会、交通运输发展需求和投资能力,提出分阶段建设任务和近期建设重点项目。
第7 章综合评价7.1 路网技术评价从路网规模、密度、技术等级、节点连通情况、路网覆盖程度、主要节点间通达时间、运行速度、交通拥挤度等方面,评价路网服务能力和质量的改善情况。
评价规划路网与其他路网、运输枢纽衔接情况,以及与其他运输方式协调情况。
7.2直接经济效益分析分析规划实施后在节约运输时间、降低运输成本、减少交通事故损失和节约燃油消耗等方面的效益。
7.3经济社会影响评价从资源开发、产业布局、城镇发展,以及人民生活水平提高、就业、扶贫、教育、国家安全等方面,评价对经济和社会的影响。
7.4 环境影响分析分析规划的实施对环境的影响,提出预防或减缓不良环境影响的对策。
7.5土地利用影响分析分析规划与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协调性,提出减少耕地占用和节约集约用地的措施。
第8 章政策措施建议提出保障规划顺利实施的政策措施建议。
主要插图和表格主要插图包括:1.行政区划图反映规划区域地理位置、行政区划和主要城镇分布。
2.交通基础设施现状图标示与规划路网相关的各种运输方式(公路、铁路、水运、民航、管道)的现状路线走向、技术等级、枢纽站场分布等情况。
3.相关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图与本规划相关的其他交通基础设施规划图。
4.相关经济社会发展现状和规划图相关城镇体系、产业、资源等现状和规划图。
5.交通出行分布示意图6.规划路网布局方案图反映规划路网布局方案的路线走向,标明路线名称、起讫点、主要控制点和技术等级。
7.规划路网实施安排图反映各特征年规划路网的已建、在建和待建路段情况。
主要表格包括:1.主要经济社会指标现状表反映规划区域和各分区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人口、地区生产总值等)的历年数据和年平均增长速度。
2.路网现状表反映现状路网的主要公路名称、路段起讫点、里程、技术标准、路面状况和交通拥挤度等。
3.主要经济社会指标预测表反映规划区域和各分区的主要经济社会指标(人口、地区生产总值等)的预测值和未来增长速度。
4.历年公路运输量和汽车保有量现状和预测表反映规划区域公路客运量、旅客周转量、货运量、货物周转量以及汽车保有量历年数据、预测值和未来增长速度。
5.公路交通出行OD 表6.主要公路交通量现状和预测表反映主要公路分路段现状交通量和未来交通量预测值。
7.规划路线方案表反映规划路线名称、起讫点、主要控制点、规划技术标准、里程和主要功能作用等。
8.近期重点建设项目或建设项目实施表公路网规划研究主要技术方法本附录总结了公路网规划研究常用的技术方法,供规划人员参考。
规划人员应根据规划区域特点和路网特性,合理选用技术方法, 也可选用本附录以外的其他技术方法,鼓励创新。
1预测的主要技术方法1.1预测的一般方法1.回归预测法利用回归分析研究预测对象(因变量)与相关因素(自变量)之间的相互关系,根据自变量的未来发展水平,推断因变量未来发展水平。
其回归模型和变量根据实际情况合理选取。
2.时间序列法根据历史统计数据,以时间为自变量建立模型,预测因变量未来发展的水平。
常用模型有多项式模型、指数曲线、生长曲线等。
3.弹性系数法弹性系数一般用预测对象和影响因素发展速度比值来计算。
弹性系数法的主要步骤为:分析预测对象与影响因素的历史弹性系数,总结发展规律,预测未来弹性系数,再预测影响因素未来发展速度,推算出预测对象的未来发展速度,预测未来发展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