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育因素有啥谈谈古诗教学中的美育因素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古诗教学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进行探讨。
一、古诗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其在诗歌形式、意境表达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解读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等美学特点,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通过欣赏古诗的美,学生可以激发出对诗歌的喜爱和对美的追求,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邃的情感内涵,能够深刻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性情。
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诗歌的朗诵、背诵和赏析,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古人对大自然、人生、情感的感悟和表达,从而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沉内涵,能够引导学生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塑造高尚的情感品格,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情,使他们成为有情怀、有情感的人。
三、古诗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以其简练、优美的语言风格,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分析古诗的用词、修辞手法等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感悟古人的语言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朗诵、背诵古诗,学生能够模仿古诗的语言风格,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富有韵味和生动性。
古诗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培养出优美的语言品味。
四、古诗教学能够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古诗所表现的意象和意境,常常能够引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和想象,开拓他们的艺术视野。
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古诗中所表现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等元素,去发现、感受和表现艺术的美。
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让学生把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和意境,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从而开拓他们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在其中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古诗教学的重要性、美育渗透的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诗教学的重要性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审美价值。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
古诗又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能够引导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二、美育在古诗教学中的渗透美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审美情感培养、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等多个方面。
在古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 体验古诗的韵味和情感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赏析和理解古诗,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体验古诗的魅力,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情感。
2. 欣赏古诗的艺术价值古诗是文学艺术的精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赏析古诗的语言、结构和意境等方面,让学生欣赏古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其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
通过欣赏古诗的艺术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其审美水平。
3. 培养古诗的创造力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古诗美育的渗透:1.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布置情境任务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古诗的韵味和情感。
可以邀请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朗读古诗,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古诗的表演等,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古诗的美和魅力。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反映出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更是中国传统美育的载体。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文学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意义、渗透途径以及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意义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珍贵遗产。
古诗以其简练高雅的文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情感,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古诗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能够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古诗中的意象、比喻、修辞等艺术手法,常常会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出他们的美感和享受美的能力。
古诗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孤寂、豪迈、深情、怀旧等,这些情感在学生心中经过古诗的渲染,常常会引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赏析古诗时,学生们会思考诗中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又如何把握到诗人的情感,这不仅会提高他们的文学情感,还会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力。
古诗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情感,还能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将美育元素渗透到教学中,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古诗教学中的专题诗鉴赏、古诗联想和古诗创作三个方面,谈谈美育渗透的途径。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古诗作为中国文化的瑰宝,具有悠久的历史和博大的内涵。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是重要的一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掌握语言基本功,还能够为他们提供美育教育的机会。
古诗教学的美育渗透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鉴赏古诗的美学价值古诗的美学价值是其艺术魅力的体现,也是古诗教学中重要的美育教育内容。
通过欣赏古诗,学生能够领略到其丰富的情感内涵、优美的语言形式和独特的审美风格。
例如,在教学《登鹳雀楼》这首诗时,可以通过让学生欣赏诗中“万籁此俱寂,惟闻钟鼓声”这一情景描写,让学生感受到静谧中的华美。
同时,让学生体会文人墨客们对于生活的正面态度。
二、启迪学生的审美能力古诗教学中,通过教授古诗的词语、句式等,可以引导学生发现和理解古诗的美感。
初步培养学生审美能力,把握语言中的美感,引导他们品味别样的美。
例如,教学《赋得古原草送别》时,可以让学生学习其中的“烟波江上使人愁”,“家在巴陵边”的艺术表现形式,让学生感受到其极具感染力的艺术表达能力。
三、培养学生的文化情感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让学生加深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识,培养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敬畏和爱好。
例如,在教学《登高》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诗中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让学生发掘其中蕴含的深厚文化底蕴,促进学生的文化情感的培养。
四、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古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认识到古代文化的璀璨和历史的沉淀,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
例如,在教学《静夜思》时,可以通过诗中描写的“床前明月光,疑是地上霜”让学生想象当时的环境和时间背景,了解古代人们的生活方式和文化特点,增强学生的历史意识和文化意识。
总之,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不仅仅是传递知识和技能的一个途径,更是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的重要教育内容。
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让学生在欣赏和理解古诗的过程中体验美的感受、发掘文化内涵、培养审美能力,以此提高学生的人文素质和文化修养。
怎样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美育品质

怎样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美育品质小学语文教材中入选的古诗,不仅深含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底蕴,更有潜移默化的多种功能,包括提高学生的文化素质,培养审美情趣与能力,进行传统美德教育等。
对小学生来说,怎样通过古诗文的教学、学习来指导学生审美呢?1.通过反复吟诵,品味古诗的语言美古诗的语言美,首先是指语言的音乐美。
古诗的语言美,还指语言的精确美、凝炼美。
每首古诗的字数有限,因而诗人十分讲究用词的精当确切、凝炼含蓄,有时一字一词,包含极丰富的内容。
教师在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感受和理解古诗的语言美呢?教师首要的还是应该指导学生反复诵读,体会出诗歌的音乐美、节奏美,然后通过正确理解诗的内容和体会诗人的思想感情,感受古诗的语言美。
比如在初学诗歌时,教师进行师范朗读,学生可以很快掌握古诗的韵律和节凑,为了培养学生的阅读兴趣也可以把古诗编排成童谣的形式,再搭配简单的舞蹈动作,让学生在蹦蹦跳跳中体会古诗的韵律美,节奏美。
2.通过启发想象感受古诗的画面美宋代著名文学家苏轼在评论唐代大诗人、画家王维(摩诘)的《蓝田烟雨图》时说:”味摩诘之诗,诗中有画;观摩诘之画,画中有诗。
”可见诗与画是有共同点的。
从小学教材中所选的古诗看,其中不少堪称”诗中有画”的名篇。
杜甫的《绝句》:”两个黄鹂鸣翠柳,一行白鹭上青天。
窗含西岭千秋雪,门泊东吴万里船。
”全诗一句一景,合起来则宛如一幅浑然一体的画卷。
其中对景物色彩的描绘有鹂之”黄”,柳之”翠”,鹭之”白”,天之”青”,雪之”白”,还有暗含诗中的江之蓝、船之褐等。
这些色彩绚丽的景物,远近高低相映成趣,真是一派春和景明、令人赏心悦目的景象。
诗和画虽然有某些共同的审美特征,但是,画是视觉艺术,诗是语言艺术,两者的审美特征也有明显的区别。
画,是用线条、色彩、形体、构图等来表现的,具有直观性;诗,是用语言描述的”无形画”,具有间接性。
因此,教师在古诗教学中,必须通过语言这个媒介,启发学生去想象,才能使学生感受诗中的画面美。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古代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意蕴。
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古诗词教学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教育,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美育素养,使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与启示。
一、传授文化知识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文化修养中必须有所涵盖。
传授古诗词中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文化面广度和深度。
古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在其诗文中涉及到的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极为丰富,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一诗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盛世的历史背景,进而让学生更好的领悟“人生何处不青山”,“四海无闲田”等名句所蕴含的意境和哲理。
二、培养语言技能古诗词作为优秀的文学表现形式,具有卓越的语言艺术特点。
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利用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
古诗词的语言表达非常精炼,言简意赅,而且古人讲究把握节奏和韵律,通过表现手法的不同,塑造出了丰富的意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健步如飞,自由自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友人》中,则是深情厚谊的表达。
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语言的美感,提高语言的输入输出能力,增强语感,从而更好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提高审美素养古诗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气息,不仅表达了诗人深刻而独特的情感体验,也传达了中国传统优美的审美意境。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接触到高尚的艺术审美,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古诗词中蕴含着独特的美感,如:金风玉露一相逢,《长恨歌》中描绘的细腻的感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登高》中表现的豁达、解脱。
通过学习诗词,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眼界,领略到诗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等方面,从而在审美上得到提升。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分析

新课标下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分析
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我国语文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
新课标下
的小学语文古诗课堂美育分析意味着在语文课堂上对古诗进行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
能力和情感体验能力。
下面将从学生的美育需求和教师的美育实施两个方面进行分析。
学生在古诗课堂上的美育需求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是审美能力的培养。
古诗具有优美的形式和深刻的意蕴,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
学生的审美能力,使其对美的感知和欣赏能力得到提升。
二是情感体验能力的培养。
古诗表达了丰富的情感和人生哲理,通过学习古诗,可以
让学生从诗歌中感受到情感的力量,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能力。
三是文化传承的需求。
古诗是我国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可
以使学生了解和传承中华优秀文化传统,感受到文化的魅力。
一是选诗情感引领。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情感需求,精心挑选适合学生的
古诗,引领学生进入诗歌的世界,让学生在情感的引导下感悟诗歌的美。
二是拓展课堂教学。
教师可以通过多种形式拓展古诗课堂教学,如诵读、朗诵、演唱等,使学生在参与其中的过程中体验到古诗的美,培养审美和情感体验能力。
三是开展情感体验活动。
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古诗欣赏会、诗歌朗诵比赛等活动,
让学生在亲身参与中深入感受古诗带来的情感沟通和思想碰撞,激发学生对于古诗的兴趣,增强他们对美的追求。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古诗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古诗的经典之美、韵律之美、意境之美等,对于学习者的美育塑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在古诗教学中,经典之美的渗透是不可忽视的。
古诗历经岁月沉淀,因其通俗易懂、语言简洁而具备特殊的古典美。
例如《登高》之中“自胡马窥江去,人在江上泛舟归。
”表现出了古人对自然景色的赞美和自由向往。
学生通过学习古诗,能够了解到中国文化的历史和经典美学观,增强民族文化自信,培养对传统文化的敬重和爱好。
其次,古诗中的韵律之美是美育渗透的重要方面之一。
古诗所采用的韵律和格律的配合,使诗歌更加优美动人。
例如《清明》之中“深院锁清秋,单帆远影,系在烟柳中。
”运用了三句半诗的艺术形式,极富节奏感。
学生在学习古诗中,能够感受到诗歌的韵律和节奏感,对于培养审美意识和音乐艺术素养有着重要作用。
最后,古诗中的意境之美是美育渗透的重要表现形式。
古诗中运用隐喻等修辞手法,表达出人物或者景物之间的情感交流。
例如《江雪》之中“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
”将大自然的清幽灵动展现出来,同时也表现出拟人化的思维特点。
学生在阅读和欣赏古诗中,能够了解到诗人所具备的感性思考方式,培养出自身感性思维和创造力,从而培养更高的创造力和文化创新能力。
因此,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渗透具有重要的启发和引导作用,能够帮助学生从文学中培养审美情趣和审美能力,提升综合素质,拓展个人文化视野。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美育因素有啥谈谈古诗教学中的美育因素小学语文课本,从第一册到第十册,都选有古诗。
这些古诗都是名家写的名诗,造诣甚高,风格流派各显特色,从中可见中国文学史上古典诗歌精华之一般。
通过这些古诗教学,可以丰富和美化学生的精神生活,培养美好的情趣,使之具有初步的鉴赏美的能力。
一、古诗的语言美
古诗用词非常精炼,一字一词都经过作者的千锤百炼所至,因此抓住重点字词分析理解句意是古诗教学的重点,也是难点。
如果利用电教媒体,就能将抽象的语言文字转化为直观、形象、具体的视听文字,这样有利于学生抓住诗中的诗眼或者含有深刻意义的词语,反复推敲、理解,体会语言文字的妙处。
如古诗《望庐山瀑布》“日照香炉生紫烟”中的“生”字用得十分绝妙。
教学时,我先提问:“生”字是什么意思?诗人为什么不用“升”而用“生”呢?紧接着引导学生带着问题观看录像,画面上:草木葱茏,苍翠欲滴,危峰兀立,而香炉峰此时正被烟雾笼罩,在阳光的照耀下,一团团紫烟不断从山谷中升起,景象美不胜收。
录像将古诗中抽象的文字转化为具体的动态画面,给学生以美的享受。
学生们积极观察,思索,很快领悟到“生”字的妙处:“升”字只能看到烟雾升起,不一会儿就散去;而“生”字的妙处:“生”字不定期含
有“产生”的意思,这说明香炉峰始终处于云雾缭绕之中。
通过此环节的教学,学生不仅理解了语言文字的表层意思,而且体会到语言文字的深层含义及感情色彩。
二、古诗的意境美
意,即作者的思想感情。
境,即作者所描写的具体事物。
意境,即把作者的思想感情融化在所描写的具体事物中,做到情与境的高度统一,形成一个结晶体,即所谓景中有情,情中有景,情景交融。
古诗教学除了理解诗句字面上的意思之外,很重要的一项任务便是在课堂上营造诗人在诗中所着力表现的意境,并把学生带人这个意境中去,让他们在这个美的意境中体会诗意,接受美的熏陶,达到文与道的高度统一。
例如,教学李白的《静夜思》时,在初步理解诗意和诗人当时
心情之后,我运用电教手段,把学生带入诗中所描写的特定画面中,借助音乐和教师有感情的旁白,让学生进人诗的:意境。
学生们纷纷感受到李白当时的对月思乡之情,体会到《静尽夜》的意境美。
三、古诗的修辞美
古诗的语言,精炼含蓄,富于想象。
因而教学时只有发挥学生想象,引起联想,才能欣赏到绝胜的佳景、绵绵的情思、美妙的旨趣。
如李白的《望庐山瀑布》,豪迈壮观,想象丰富,构思不同凡响,极富浪漫主义色彩。
诗一开始就把读者带进了一个美妙的奇幻的境界中:一座顶天立地的香炉峰,在红日的映照下,蒸腾着紫红色的烟霞,飘忽于青山、蓝天之间。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想象,诗人挥笔,勾勒瀑布的动态美:遥望瀑布如从去端飞泻直下,凌空面落,真叫人疑心天河从九重云霄飞落下来!诗人用了夸张的手法,一个“飞流”‘直下”“三千尺”一个“疑是”‘银河’“落九天”,这一“飞”一“落”,一“直”一“疑”,“三千尺”‘银河”“九天”,突出了流速之急,水势之猛,水流之高,气魄之大,使得瀑布整个形象,更为丰富多彩。
意境更为雄奇瑰丽,充分抒发了诗人热爱祖国壮丽河山的思想感情。
使学生深人领悟诗的意境美、内蕴美、修辞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与喻悦。
四、古诗的节奏美
古代诗歌具有对仗工整,平仄押韵,朗朗上口的特点,最适合吟唱。
在古诗教学中,要指导学生反复朗读、吟诵,把声音的高低、快慢、强弱、轻重以及语调的抑扬顿挫读出来,以古诗的语言美去理解诗人的思想感情,领会其深远的意境。
如《望庐山瀑布》:
日照/香炉/生紫/烟,遥看/瀑布/挂前/川。
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
诗中画斜线是音步的标志,每个音步内有一至两个重音节,每个音节的长短不能整齐划一,应有长短,这样整齐的节拍与轻重音交替有规则地出现,就构成了鲜明的节奏。
一般来说五言可按三节读,即1、2/3、4/5;七言可按四节读,即l、2/3、4,5、6/7。
在指导朗读《望庐山瀑布》时,我先请同学观看录像,让学生感受到瀑布的磅礴气势,通过配乐录音示范,使学生很快明白第一句中的“生”字应读重,读慢,以突出香炉峰的雾不断地、慢慢地升腾情景。
第三句“飞流直下”形容瀑布笔直而下,气势磅礴,因此吐字要强劲、响亮。
而“三千尺”是作者夸张的写法,读的时候音可以适当拖长,以增强气势。
第四句中“疑”是诗人大胆而新奇的想象,应该重读,以突出诗人对大自然的赞叹。
在学生基本掌握读的技巧的基础上,再让他们跟着录音读,便会很快读出诗的韵味,读出诗的抑扬顿挫,同时也受到美的熏陶。
五、古诗的形象美
古诗是十分注重形象描绘的,古诗的特点是诗中有画。
一首诗
往往就是一幅山水画,一幅田园风光图。
因此,理解好诗句,就能在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妙的画面。
不同的学生,对画面会有不同的表现手法和不同的构图布局。
让学生通过绘画来表现自己脑海中诗的画面,谋求一种与众不同的理解。
在教学中,可采用小组合作的形式,让学生在绘画过程中,边
讨论、边思考:画什么,该怎么画?这样,学生在和谐、合作的气氛中自主学习,各抒已见,培养了学生创造性的思维。
如在教学“儿童急走追黄蝶,飞人菜花无处寻”两句诗时,怎
样在画面上表现出“无处寻”的蝴蝶呢?大家开动脑筋,展开想象。
结果,有的学生画面上的蝴蝶隐约于金黄的菜花之中,有的干脆不画。
问其理由,各不相同:有的说把蝴蝶画成淡黄色,和菜花就分辨不出来了;有点说画上儿童正拍着脑袋思考,“蝴蝶飞哪儿去了,怎么找到它呢?”,所以,以不画蝴蝶更有意境。
表面看来,这些争议对诗句的理解似乎无关系,怎么画都无所谓。
但是,它能引发学生进一步的思考,能训练学生的想象能力和创造性的思维能力。
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每一位语文教师都应该努力发掘诗中
的美,让学生在学诗中体验美,欣赏美,创造美。
因为每一个学生都具有创造的潜能。
在古诗教学中,不应把教学局限于对前任留下来的
文学作品进行剖析,理解,而应该寻找创新教育的支点,树学生的创造观念,开发学生的创造潜力,养成创造的习惯,从而使他能“真正成为以创造为己任的创造型学生”
内容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