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古诗教学中的美育-精选教育文档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也是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之一。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作为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在其中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学素养。
本文将从古诗教学的重要性、美育渗透的方式以及教学实践中的应用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古诗教学的重要性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和丰富的审美价值。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帮助学生了解中国文化的精髓,培养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和继承。
古诗又是语文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帮助学生提高语言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写作能力。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能够引导学生审美情感的形成,培养学生的艺术情操和审美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素质发展。
二、美育在古诗教学中的渗透美育是教育的重要内容之一,它包括审美情感培养、艺术修养和文学素养等多个方面。
在古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是非常重要的,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1. 体验古诗的韵味和情感古诗是中国文化的瑰宝,其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和思想。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朗读、赏析和理解古诗,让学生深入感受古诗的韵味和情感,培养学生对于美的感知和理解能力。
通过体验古诗的魅力,可以激发学生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培养其审美情感。
2. 欣赏古诗的艺术价值古诗是文学艺术的精华,具有高度的艺术价值。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赏析古诗的语言、结构和意境等方面,让学生欣赏古诗的艺术魅力,培养其对于艺术的鉴赏能力。
通过欣赏古诗的艺术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艺术修养,提升其审美水平。
3. 培养古诗的创造力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以下几种方式来实现古诗美育的渗透:1. 创设情境进行教学在教学古诗时,教师可以通过创设情境、布置情境任务等方式,让学生在情境中体验古诗的韵味和情感。
可以邀请学生在自然环境中朗读古诗,或者组织学生进行古诗的表演等,让学生能够深入感受古诗的美和魅力。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副本

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摘要:本文主要通过“引入诗美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鉴赏诗词,引导学生感受美”、“创设教学美的形式”、“因势利导,引导学生运用、巩固所学的古诗词”这几个方面来对初中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渗透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初中;古诗词;教学;美育一、引入诗美的境界,激发学生的审美感知情感是身体对行为成功的可能性乃至必然性,在生理反应上的评价和体验,其同时也是进行审美教育的基础。
因此,只有学生对古诗词有感情,才能引导他们感受古诗词的美。
首先,从导入入手,激发学生对诗词美的向往。
教师在进行古诗词教学时,应该多引入些趣味性的知识,使得学生能被其吸引。
例如教师在对《山居秋暝》这一课进行讲解时,教师可以对介绍有关王维的一些小故事进行。
从而激发学生对王伟的《山居秋暝》提起浓厚的兴趣。
其次,从诗词感情基调入手,点燃学生美的情感。
华兹华斯宣称“所有好诗都是强情感的自然流露”,因此打开学生学习古诗词的心灵大门就是激发学生对古诗词的情感共鸣。
美的创造和美的教育是离不开情感的作用,因此,美育教育中激发学生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
一篇好的诗词都是以情感来打动人。
再次,从朗读入手,用优美的声音打动人。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是从小学开始教师一直要求的。
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即是美读。
多方位、多层次地感知作品的精髓,以达到美育的目的——从教师那抑扬顿挫的美读中感受情感美、音韵美。
二、鉴赏诗词,引导学生感受美(一)品味词句,感知古诗词的语言美首先,让学生找本诗词的关键词。
诗眼是诗中最凝练、最传神、最准确地传递主旨的字句,读透诗眼,能容易地把握诗的中心内容和领会诗人的情感。
因此诗眼可谓诗词中的关键词。
其次。
让学生替换本诗词的关键词。
为了让学生对诗词的妙处体会更深,有时让学生替换本诗词的关键词,往往更能加深学生的印象。
(二)仔细咀嚼,体味古诗词的含蓄美含蓄也是古典诗歌的审美特征之一。
这是因为古代诗歌的体制一般比较短小,一首诗词的字数句数都是固定的,所以诗人在创作时必须以小见大,以少见多,短中见长,浅中含深,以最少的语言表现丰富的思想感情。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古诗词是中华文化的瑰宝,通过教学让学生了解古诗词,不仅仅是为了传承中华文化,更重要的是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审美能力和艺术修养的教育活动,通过古诗词教学的美育探析,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培养和提高他们的审美观赏能力、艺术修养和创造力。
在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演唱、朗诵和欣赏等形式,让学生感受诗词中优美的旋律和节奏感,培养他们的音乐艺术修养。
通过演唱古诗词,可以让学生领略到不同诗句的音乐美,感受到古人对自然、人生、爱情等主题的表达方式,培养他们对音乐艺术的热爱和欣赏能力。
朗诵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感受到语言的美妙之处,培养他们对语言艺术的鉴赏和表达能力。
欣赏古诗词则可以让学生领略到诗词作品中所蕴含的意境和情感,培养他们对艺术作品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解析古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让学生了解诗人的思想境界和艺术追求,培养他们对文学艺术的品味和理解力。
古诗词中蕴含着丰富的意象和修辞手法,通过解析古诗词,可以让学生领悟到古人对于自然景物的观察和描绘,对于人生哲理和人情世故的思考和阐释,从而培养他们的想象力、思考力和表达能力。
通过解析古诗词的意境和艺术手法,还可以引导学生去欣赏和理解其他文学艺术作品,提高他们对艺术作品的鉴赏能力和审美水平。
古诗词教学中,可以通过创作和演绎等形式,培养学生的创造力和表达能力。
古诗词教学并不只是机械地背诵和理解,学生可以通过学习古诗词,积累诗词素材,并根据自己的理解和情感,进行创作和演绎。
创作古诗词可以让学生通过练习和模仿,培养他们的写作能力和表达技巧。
演绎古诗词可以让学生通过舞蹈、戏曲、音乐等形式,将古诗词的意境和美感呈现出来,培养他们的艺术表现力和舞台表演能力。
通过古诗词教学中的美育探析,可以使学生在欣赏古诗词的过程中不仅仅是理性的思考,更是情感的释放。
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往往会产生共鸣和感悟,从而激发他们对于文学艺术的兴趣和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古代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意蕴。
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古诗词教学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教育,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美育素养,使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与启示。
一、传授文化知识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文化修养中必须有所涵盖。
传授古诗词中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文化面广度和深度。
古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在其诗文中涉及到的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极为丰富,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一诗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盛世的历史背景,进而让学生更好的领悟“人生何处不青山”,“四海无闲田”等名句所蕴含的意境和哲理。
二、培养语言技能古诗词作为优秀的文学表现形式,具有卓越的语言艺术特点。
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利用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
古诗词的语言表达非常精炼,言简意赅,而且古人讲究把握节奏和韵律,通过表现手法的不同,塑造出了丰富的意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健步如飞,自由自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友人》中,则是深情厚谊的表达。
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语言的美感,提高语言的输入输出能力,增强语感,从而更好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提高审美素养古诗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气息,不仅表达了诗人深刻而独特的情感体验,也传达了中国传统优美的审美意境。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接触到高尚的艺术审美,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古诗词中蕴含着独特的美感,如:金风玉露一相逢,《长恨歌》中描绘的细腻的感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登高》中表现的豁达、解脱。
通过学习诗词,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眼界,领略到诗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等方面,从而在审美上得到提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作为传统文化的代表,古诗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始终占据重要地位。
除了语言文字的掌握,古诗教学也应该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情感体验,提升他们的文化素养。
本文从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角度进行分析。
一、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古诗以其简洁明了、深邃高远的语言风格而被人们所喜爱。
在古诗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古诗的解读和欣赏,培养学生的审美意识。
例如,在教李白的《将进酒》时,可以指导学生欣赏其中的音乐艺术,体验诗歌的韵律与节奏。
在教唐诗宋词时,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其中的美术艺术,领会诗歌中画面的形象感染力。
在课堂上通过引导学生自己写诗、画画等方式,让他们在审美中获得灵魂的愉悦和满足。
二、提升学生的情感体验古诗教学不应仅仅停留在语言知识的学习上,更应该注重情感交流和体验。
通过古诗,可以引导学生了解自然、了解人性、了解生命,增强学生对自然的感知、对人情世态的感悟、对人生境遇的理解。
例如,孟宗哲的《登高》中“壮志饥餐胡虏肉,笑谈渴饮匈奴血”,展现了平民士人中的英雄情怀和高傲骄矜,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
张若虚的《春江花月夜》中的“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描绘出春江美景万千,使学生产生静心闲意,感悟生命的美妙。
三、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古诗教学中,应重视对历史文化和民族文化的传承和弘扬。
通过古诗,可以让学生了解、接受和继承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
例如,在教唐诗时,可以讲解唐代社会的风貌、人物形象、文化底蕴,让学生对唐代文化有一个全面的认识。
在教宋词时,可以讲解宋代诗词的创作背景、历史背景、社会背景,让学生可以体会宋代的文化气息和时代特征。
总之,在古诗教学中,要注重美育的渗透,让学生在语言学习的同时,感受到美的力量,体验到情感的渗透,提高文化素养。
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学生对美的热爱和追求,既满足学生审美情趣,也有助于塑造学生的人文素质和良好的品德品格。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古诗是中华民族的文化瑰宝,是我国优秀文化传统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的教学无疑是非常重要的,通过古诗的学习,不仅能够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文学素养,还可以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古诗教学通过情感的表达,培养学生的情感认同和价值观念。
古诗往往通过细腻的词语表达诗人的内心感受和思考,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唤起学生的情感体验。
在教学《登鹳雀楼》,教师可以引导学生理解诗人壮丽的情感,体验到情感的高尚和追求卓越的价值观念。
通过学习古诗中的情感表达,学生可以感悟到爱国情怀、友情亲情等人文情感,培养学生积极向上、乐观向善的情感态度。
古诗教学也可以通过韵律的感受,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古诗的韵律和节奏是古诗的重要特点,通过教学学习古诗的韵律,可以培养学生的音乐欣赏能力。
在教学《渔家傲》,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体味古诗中的韵律感受,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感受到诗歌音乐之美,培养学生对音乐的欣赏能力。
古诗教学还可以通过意境的体验,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古诗往往通过简练的词句,营造了丰富深远的意境,使读者沉醉通过与诗歌的对话,体验到想象力和创造力的乐趣。
在教学《望岳》,教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阅读理解诗歌中的意境,激发学生的联想、想象和创造能力,培养学生丰富多样的想象力。
在古诗教学中,美育的渗透不仅体现在教学内容上,还需要教师在教学过程中注重激发学生的美感和审美情趣。
教师可以通过诗歌朗读、启发性问题的提问、情感体验的分享等多种方式,激发学生对古诗的情感体验和美感追求。
教师还可以引导学生用诗歌表达自己的情感和思考,通过文学创作的方式, 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学素养。
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是非常重要的。
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情感认同、音乐欣赏能力、想象力和创造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教师的引导和影响也是至关重要的,只有教师注重激发学生的美感,引导学生在诗歌中体验美的力量,才能真正实现美育渗透的目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阶段,通过教学生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美育渗透到古诗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1. 古诗教学中的情感陶冶古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古诗,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解读古诗、讲授古诗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感,使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增强爱国情感、民族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悟。
教学《静夜思》,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月亮、星星、夜晚的景色,感受到诗人在寂静夜晚的思念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2. 古诗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是语言的艺术,其中的一字一句都经过精心的雕琢。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通过学习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的语言优美、精练、含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古诗的阅读、理解和背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古代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等,进而能够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运用所学到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学古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风格、语言特点等,使学生逐渐形成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眼光和品味。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欣赏到不同诗人的风格、思想、艺术手法等,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古诗词是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也是中华民族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
在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已经成为教学的重要内容之一。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不仅能够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还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和人文素养。
本文将从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意义、方法和效果这三个方面来进行探析。
1. 提高语言表达能力古诗词是中国古代文人用来表达情感和思想的艺术形式,其言简意赅、形象生动、音韵优美。
通过古诗词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提高自身的语言组织能力,还能够丰富自己的词汇量,提高自己的语言表达的艺术水平。
2. 培养审美情操古诗词以其深邃的情感、优美的形式、丰富的意境成为中国文化的瑰宝。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感受到古人的审美情怀,培养自己的审美情操,提高对美的感知能力。
3. 培养人文素养古诗词中蕴含的哲理和人生智慧是中国古代文人对生活、对人生的感悟和思考。
通过学习古诗词,学生能够接触到古人的思想,了解古人的人生哲学,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思想境界。
二、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的方法1. 创设情境在古诗词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音乐、绘画、戏剧等方式,创设情境,让学生身临其境,感受古诗词所表达的情感和意境,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2. 解读古诗词老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词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古诗词的构思与艺术手法等,引导学生深入理解古诗词的内涵,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文学鉴赏能力。
3. 创作活动通过古诗词创作,让学生从中体验到古诗词的魅力,培养学生的情感表达能力和语言艺术能力,从而培养他们的审美情操。
4. 艺术欣赏通过欣赏古诗词相关的音乐、绘画、戏剧等艺术形式,让学生全面感知古诗词的艺术魅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审美情操。
1. 提高学生的审美情操通过古诗词教学渗透美育,可以培养学生良好的审美情操,提高他们的美感和审美能力,让他们能够在日常生活中更加热爱美、追求美。
2. 丰富精神世界古诗词所蕴含的哲理和情感能够丰富学生的精神世界,让他们在学会欣赏美的也懂得了解生活、理解人生、激发个人潜能、增强生活的意义。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谈古诗教学中的美育
初中三年,语文教材选进了很多经典的古诗篇目,只是因
为有了升学的压力,在教学中对古诗文便多了几分技巧性的讲解而少了几分审美性的欣赏。
实际是,古诗文是我国文学史上最有生命力的瑰宝,学习并欣赏古诗文的美,是让民族精神的血液在一代一代人身上流淌,是激活传统、继往开来的有力之举。
它的美体现在诸多方面,需要我们在教学中施以正确的引导。
第一、古诗具备了音韵美
汉语是声调语, 以音调的高低、轻重、长短、快慢构成抑扬顿挫、高昂洪亮的音韵美, 准确地表达丰富细腻的感情。
中国诗歌的音韵之美,历经几千年一直在华夏大地上萦绕。
中国古代诗人赋诗,似乎是在用汉字为音符作曲。
读来或音韵铿锵、激越高亢;或柔和婉转、音调悠扬;或抑扬顿挫,优美和谐。
那作为中学语文教师我们应该怎么把这种美带给学生呢?
首先,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文言诵读,要教给学生诵读的方法,包括诵读的节奏、语气、语调、语速。
这个层面的练习主要以教师的范读和领读为主,一句一句、一节一节地细读。
在教学中,老师的示范工作比几句鼓励的话更有表率作用,只有老师先投入地朗诵,学生才会抛下面子敢于出声,为欣赏到诗歌的音韵之美做前期准备。
其次,让学生学会朗诵,只在心中默读并不是很好的方法,最
好是能诵读出声,且反复多遍,但大声地读并不一定就是体会到了诗的音韵美,还要注重让学生在自由地反复诵读的过程中初步把握文言断句、重读的规律,在诵读中体会诗歌的抑扬顿挫。
这样,能大大的增加诗的美感,也能培养和提高中学生对文学形象的美的感受能力和欣赏能力。
第二、古诗更具备了意境美
意境是文学作品所描绘的生活情景或自然景色与作者强烈
真挚的思想感情融合而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意境是中国古代诗歌
最重要的审美特征,情感自然地寓于景物,所写内容要么青山绿水,芳草鲜花,清新素雅,所抒情怀空寂幽趣,远尘避世,风格飘逸;要么所写景事苍茫阔远,峭拔萧疏,所抒情怀慷慨悲凉。
但在教学中,往往因为中学生阅历有限,不能很深地体悟古人的情怀,而教师又囿于教学进度的安排,只好以教师生硬地讲解代替学生自我的独特感知,这样一来,便将美丽的诗文公式化,标准化。
那么我们如何才能避免这一问题呢?
首先,让学生更多地了解诗人的风格和生活背景,由于作家的生活经历、感情气质、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因而在创作中表现出各自独特的格调、气派和趣味,这就形成了作品的不同风格,人们称之为诗风。
王维诗风的恬淡生动,王昌龄诗风的雄健浑厚,李白诗风的飘逸洒脱,杜甫诗风的沉郁顿挫,高适、岑参诗风的雄浑奇拔,李商隐诗风的清丽俊逸,杜牧诗风的含蓄绰约,李煜词风的伤感细腻,李清照词风的婉约凄切,等等。
如果能了解诗人当时写作诗歌时的背
景,对诗歌意境美的欣赏就更有裨益了。
其次,要教学生善于抓住诗中的意象。
一般说来,秋雨、梧
桐、夕阳、黄昏等象组表达了一种孤独、寂寞、凄凉、感伤的情绪;月亮,一般表达思念之情,有时也可表达孤独、凄凉之意;杨柳多抒离愁别绪。
把握住诗中常出现的意象,便不难把握诗的意境美。
比如说柳宗元的《江雪》,只有一个意象一一江雪,没有人踪甚至没有鸟迹的白茫茫一片的江雪。
江雪与诗中的人物,戴着蓑笠的老翁,构成本诗深远的意境:境与人互为映衬,作者孤高清洁的个性展露无余。
再次,要给学生自我体悟和想象的空间,中国的诗歌是非常
擅长省略和留白的。
由于诗歌篇幅有限和文字精炼的特点,诗歌中的省略无处不在,诗人有意的留白和无心的插柳也是俯首可得。
在诗歌的欣赏中要始终不离开一个“想”字,要给学生留出自己的时间,用自己的想象去补充诗人有意留下的空白,用自己的想象补齐诗中的省略,还原诗歌的场景画面,获得更高的审美享受。
第三、诗文还具有人格美
美育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情感陶冶,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
逐步培养其热爱生活,崇尚美好事物高尚品德的精神境界,中国古典诗词博大精深,内涵深刻,意存高远,不仅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慧美,更沉积着一个伟大民族不变的精魂。
所以, 在古诗文教学中,更要让学生学习古人的高尚气节,体会其人格魅力。
比
如,《过零丁洋》中文天祥舍生取义的民族气节,《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中苏东坡豁达乐观的人生态度,等等,直到今天仍然具有高不可估的教育力量。
总之,审美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语文课程标准》也十分强调审美教育的作用,认为“审美教育有助于促进人的知、情、意全面发展”。
从一定意义上说,审美教育是通向人格完善的必由之路或桥梁,而文学正是美的世界。
作为审美对象,语文教材本身就是音韵美、意境美、情趣美集萃的仓库,体现着美本身和审美观念上的发展规律。
作为学生的引路人,语文教师有责任把最美的东西呈现给学生,提升学生辨别真善美与假恶丑的能力,自觉抵制和消除各种精神污染,主动接收和吸取种种高洁、优美的“营养”,成为内心世界丰富而高尚的审美的人。
让学生由爱诗文而爱语文,由爱语文而爱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