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doc

合集下载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学的瑰宝,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和艺术价值。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古诗教学不仅有助于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阅读理解能力的提高,更重要的是可以通过古诗教学渗透美育教育,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本文将就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进行探讨。

一、古诗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学的精华,其在诗歌形式、意境表达等方面均具有独特的美学价值,可以极大地丰富学生的审美情趣。

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解读古诗的韵律美、意境美等美学特点,让学生从中感受到美的魅力,培养他们对美的感知能力和鉴赏能力。

通过欣赏古诗的美,学生可以激发出对诗歌的喜爱和对美的追求,从而培养出积极向上的审美情趣。

古诗以其独特的艺术表现形式和深邃的情感内涵,能够深刻地陶冶学生的情操和性情。

在古诗教学中,通过诗歌的朗诵、背诵和赏析,可以让学生们体会到古人对大自然、人生、情感的感悟和表达,从而启迪学生的心灵,陶冶学生的情操。

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和深沉内涵,能够引导学生在审美体验的过程中,塑造高尚的情感品格,培养积极向上的性情,使他们成为有情怀、有情感的人。

三、古诗教学能够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以其简练、优美的语言风格,对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有很大的提升作用。

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分析古诗的用词、修辞手法等语言特点,引导学生感悟古人的语言魅力,从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朗诵、背诵古诗,学生能够模仿古诗的语言风格,逐渐提高自己的语感和表达能力,使自己的语言更加富有韵味和生动性。

古诗教学不仅可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更可以激发学生对语言的热爱,培养出优美的语言品味。

四、古诗教学能够开拓学生的艺术视野古诗所表现的意象和意境,常常能够引发学生对艺术的探索和想象,开拓他们的艺术视野。

在古诗教学中,老师可以引导学生通过古诗中所表现的自然景象、人物形象等元素,去发现、感受和表现艺术的美。

通过绘画、写作等形式,让学生把古诗中所描绘的美好景象和意境,融入自己的艺术创作中,从而开拓他们的艺术视野,培养他们的创造力和想象力。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不仅反映出古代人民的生活和思想,更是中国传统美育的载体。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还可以激发他们的文学情感,提高他们的语文素养。

本文将从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意义、渗透途径以及教学实践三个方面进行探讨,希望可以为小学语文古诗教学提供一些借鉴和启发。

一、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意义古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中国民族精神的珍贵遗产。

古诗以其简练高雅的文风、深刻的思想内涵和多样的艺术表现形式,成为了中华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有利于激发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情感,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古诗教学能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

古诗以其精炼的语言、深邃的意境、优美的韵律,能够让学生在欣赏中感受到美的力量,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鉴赏能力。

古诗中的意象、比喻、修辞等艺术手法,常常会让学生产生共鸣,激发出他们的美感和享受美的能力。

古诗教学有助于激发学生的文学情感。

古诗中蕴含着丰富的情感,如孤寂、豪迈、深情、怀旧等,这些情感在学生心中经过古诗的渲染,常常会引发出他们内心深处的共鸣。

在赏析古诗时,学生们会思考诗中的情感是如何表达的,又如何把握到诗人的情感,这不仅会提高他们的文学情感,还会增强他们的情感体验和意志力。

古诗教学有助于增强学生的文化认同感和自豪感。

中国古诗是中华文化的瑰宝,它承载着丰富的传统文化内涵,是中国人民智慧的结晶。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们能够感受到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增强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形成对中华文明的归属感。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融入美育元素,不仅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提高他们的文学情感,还能增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有助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如何将美育元素渗透到教学中,是每一位语文教师都需要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下面将结合古诗教学中的专题诗鉴赏、古诗联想和古诗创作三个方面,谈谈美育渗透的途径。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一、古诗教学的意义古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具有丰富的内涵和深远的历史价值,是中华民族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小学语文课程中,教师们通过教学让学生接触古诗,旨在引导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进行深刻的了解和体验。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能够领略古人的情感、悟出其中的哲理,培养自己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提高自己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素养。

古诗还可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激发学生对语文学科的浓厚兴趣,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一大亮点。

二、美育在古诗教学中的作用美育是一种具有普遍意义的教育理念,其目的在于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文化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美育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具有重要的作用,可以通过古诗教学培养学生的情感、思维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情趣,引导他们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

古诗具有深厚的历史文化内涵,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感受到古人的情感和对生活的感悟,培养学生的情感体验和审美能力,提高学生的情感世界和人文素养。

例如黄庭坚的《沁园春·长沙》、苏轼的《水调歌头》等诗作,都表达着诗人对家园和人生的深切思考和情感体验,通过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与追求,促进学生积极向上的心态和思想。

古诗包含丰富的审美情趣,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领略到古人的艺术情趣,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和文学修养。

例如杜甫的《登高》、李清照的《如梦令》等诗作,都展现出诗人对自然和人生的美好感悟,通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欣赏和品味优美的诗句和意境,感受诗歌所蕴藏的美好情感。

古诗具有启发学生思维的作用,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领悟其中的哲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和人文素养。

例如白居易的《赋得古原草送别》、陆游的《示儿》等诗作,都蕴涵了丰富的生活哲理和人生感悟,通过教学,可以引导学生思考生活意义和人生价值,提升学生的人文情怀和思维品质。

美育在古诗教学中还可以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通过古诗教学,可以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价值观和世界观,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综合素质。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不仅具有文学价值和历史价值,也能够用于美育教育。

美育教育是对学生情感、道德和审美方面的教育,而古诗词则可以通过情感表达、道德教化和审美熏陶来诠释美育的理念。

本文旨在探讨古诗词在教学中如何渗透美育教育,为教师在古诗词教学中赋予更丰富的教育内涵提供参考。

一、情感表达古诗词以其精炼的语言和深刻的情感在传递美感的同时,还能够给学生带来情感体验和情感启示。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讲解诗词的意境,帮助学生领悟诗词所表达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使学生从中获得美感教育。

例如,教学李白的《将进酒》,可以通过讲解其中“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的壮丽景象和“人生得意须尽欢,莫使金樽空对月”的人生哲理,使学生产生浩荡壮阔、努力向上的情感体验,领悟“要旨在勇往直前,尽情享受人生”的价值取向。

二、道德教化古诗词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精华,包含着丰富的道德观念,教师可以通过选读有代表性的古诗词,让学生领悟其中的道德规范,引导学生形成正确的道德价值观。

例如,教学杜甫的《登高》可以通过讲解“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的鞠躬尽瘁、奋斗不止的精神,培养学生坚韧不拔、不屈不挠的道德品质;教学王之涣的《登鹳雀楼》可以通过讲解“黄河之水天上来,奔流到海不复回”的命运论和“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自然论,教育学生要顺应自然、顺应命运,增强自我调适和自我完善的道德素养。

三、审美熏陶古诗词作为文化遗产,具有极高的审美价值,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欣赏水平。

在古诗词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深入浅出地讲解古诗词的语言艺术和文化背景,让学生感受其诗情画意,提高学生的美感认知和审美欣赏能力。

例如,在教学苏轼的《水调歌头》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其扬州文化、宫廷文化等文化背景,解读其蕴含的乡愁、思乡、田园意境,引导学生春意盎然、山水清丽的审美情感;在教学李清照的《如梦令》时,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其音乐性和流行性,让学生体验到其纤柔婉转、感人至深的诗歌之美,提高学生的审美水平和文化素养。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

古诗词教学中渗透美育探析古代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瑰宝之一,承载着丰富的人文精神与文化意蕴。

在中小学生的教育中,古诗词教学作为重要的文化传承教育,不仅要传授文化知识,更应该注重培养学生美育素养,使其从中受到美的熏陶与启示。

一、传授文化知识古诗词作为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在学生的文化修养中必须有所涵盖。

传授古诗词中的文化知识,有利于开拓学生的视野,拓展文化面广度和深度。

古代诗人,如李白、杜甫、白居易等,在其诗文中涉及到的政治、历史、文学、哲学、地理等方面的知识极为丰富,深入挖掘其中的文化内涵,可以丰富学生的文化素养,加强他们对中华传统文化的认识。

例如,在学习杜甫的《登高》一诗时,可以引导学生了解唐代盛世的历史背景,进而让学生更好的领悟“人生何处不青山”,“四海无闲田”等名句所蕴含的意境和哲理。

二、培养语言技能古诗词作为优秀的文学表现形式,具有卓越的语言艺术特点。

在学习古诗词过程中,利用古诗词的语言特点,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能力和语感。

古诗词的语言表达非常精炼,言简意赅,而且古人讲究把握节奏和韵律,通过表现手法的不同,塑造出了丰富的意境,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赋得古原草送别》中的健步如飞,自由自在;“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送友人》中,则是深情厚谊的表达。

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更好的领悟语言的美感,提高语言的输入输出能力,增强语感,从而更好的运用语言表达自己的思想和情感。

三、提高审美素养古诗词具有悠久的历史和独特的文化气息,不仅表达了诗人深刻而独特的情感体验,也传达了中国传统优美的审美意境。

通过学习古诗词,可以让学生接触到高尚的艺术审美,提高他们的审美素养。

古诗词中蕴含着独特的美感,如:金风玉露一相逢,《长恨歌》中描绘的细腻的感情;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登高》中表现的豁达、解脱。

通过学习诗词,可以开拓学生的艺术眼界,领略到诗词的韵律之美、意境之美、形象之美等方面,从而在审美上得到提升。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古诗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中重要的一环,而美育渗透则是古诗教学中不可忽视的一部分。

美育渗透是指在语文教学中注重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感体验和美学思维的教学理念和教学方法。

下面将从古诗的特点、美育渗透的原则和方法以及美育渗透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实施等方面来进行分析。

一、古诗的特点古诗是我国古代文学的瑰宝,它以简洁的语言、深入的意境和丰富的意象,展示了中华民族丰富的感情和广阔的想象力。

古诗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点:1. 简洁凝练:古诗以短小的篇幅表达丰富的情感,用简练的文字表达纷繁的意境,给人以一种简洁明快的感觉。

2. 深邃含蓄:古诗往往通过隐喻和象征的手法表达情感和思想,不直接点明,而是以隐晦的方式进行表达,给人以一种丰富而深沉的感觉。

3. 丰富多样:古诗涉及的题材广泛,涵盖了人生百态和自然景观,既有抒情的,也有叙事的,还有描写人物和自然的等等,给人以一种绚丽多彩的感觉。

二、美育渗透的原则和方法美育渗透的原则是以培养学生的审美情趣、美感体验和美学思维为目标,注重学生的主体地位,采用启发式的教学方法,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创造力。

1. 挖掘古诗的美感: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分析古诗的意境、形象和语言特点,培养学生对古诗的美的感知,让学生从中感受美的力量。

2. 提供美的体验:教师可以选取一些诗歌朗诵、古代音乐欣赏等活动,让学生通过身临其境的体验,感受古诗带来的美感。

3. 引导学生审美思考:教师可以通过问题引导,让学生对古诗中的意象、主题和情感进行深入思考,培养学生的审美思维能力。

4.创造性活动:教师可以组织学生进行创作活动,例如让学生仿写古诗、编写古体诗等,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创造力。

三、美育渗透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实施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美育渗透是必不可少的。

以下是美育渗透在小学古诗教学中的具体实施:1. 情感体验:教师可以选择一些具有浓厚情感的古诗,通过朗读等方式,让学生感受古诗所表达的情感和情绪,激发学生的共鸣。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的美育渗透分析古诗是我国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小学语文教学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小学阶段,通过教学生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审美情操和文学鉴赏能力,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文化修养。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把美育渗透到古诗教学中,是非常重要的。

1. 古诗教学中的情感陶冶古诗以其优美的语言和深刻的内涵吸引着人们的关注。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学习古诗,可以潜移默化地陶冶学生的情感,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教师在教学中可以通过解读古诗、讲授古诗背后的故事和情感,引导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情感,激发学生的情感共鸣和审美情感,使学生在欣赏古诗的过程中感受诗人的情感,增强爱国情感、民族情感以及对美好事物的感悟。

教学《静夜思》,可以引导学生观察月亮、星星、夜晚的景色,感受到诗人在寂静夜晚的思念之情,从而培养学生的审美情操。

2. 古诗教学中的语言表达能力古诗是语言的艺术,其中的一字一句都经过精心的雕琢。

在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通过学习古诗可以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古诗的语言优美、精练、含蓄,教师可以通过教学古诗的阅读、理解和背诵,引导学生学习古诗的语言技巧,激发学生对语言的兴趣,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学习到很多古代诗人所运用的修辞手法、语言技巧等,进而能够在自己的语言表达中运用所学到的技巧,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

古诗是中国古代文学的瑰宝,通过学习古诗可以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在小学语文教学中,通过教学古诗,可以帮助学生了解古代文学的发展历程、文学风格、语言特点等,使学生逐渐形成对古代文学作品的鉴赏眼光和品味。

教师可以通过讲解古诗的背景、作者的生平、创作背景等,引导学生深入了解古诗的内容和意义,从而培养学生的文学鉴赏能力。

通过学习古诗,学生可以欣赏到不同诗人的风格、思想、艺术手法等,提高对文学作品的鉴赏能力,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

小学语文古诗教学中,美育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精品文档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精品文档

在古典诗歌教学中渗透美育 中国是诗的国度,诗歌是我国传统文化的瑰宝,它犹如一条绵延不息的大河,承载着华夏子孙生生不息的追求与探索,渗透着中国人的情感,体现了中国的艺术与审美趣味。诗歌也一度内化为人们基本的情感表达方式和日常交际方式。《尚书》说“诗言志,歌永言”,上古诗乐舞三位一体的形态决定了诗歌在艺术发展中的重要地位,《左传》中的赋诗已经成为重要的外交方式,孔子曾说“不学诗,无以言”,读诗以启人心智,作诗以展现才华,注诗以教子弟,联诗以助宴饮,这几乎成为传统文人的诗化生活形态,而“温柔敦厚”的诗教传统更发挥了诗歌成夫妇、厚人伦、美教化、移风俗的社会作用。以诗来启蒙子弟也是传统家庭教育的基本形式,明清至今最流行的启蒙读物是《千家诗》,连幼儿启蒙读物《百家姓》《千字文》也是模仿《诗经》四言诗之形式。今天,诗歌美育依然在我们的教学中具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初中语文新课标明确指出:“诵读古代诗歌,有意识地在积累、感悟和运用中,提高自己的审美品位与审美情趣。”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自然美、艺术美和社会美,来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点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两千多年前,孔子就认为诗歌有“兴、观、群、怨”的功能,对诗歌的美育作用、认识作用、教育作用给予了充分肯定。诗歌作为中华文化的精髓,作为一种精湛的艺术,渗透美育势在必行。 诗歌是个大的范畴,其中包括诗、词、曲,初中阶段基本涉及到了诗歌的所有形式。课堂教学过程是由教师、学生、教材、教学手段组成的一个统一整体,初中阶段的学生正处于人生观的形成时期,自我意识与独立意识逐渐增强,思维在重视形象的基础上,抽象思维能力、逻辑思维能力及想象力开始发展,本文以整个教学系统为依托,以中学生心理特点为依据,探讨实行美育的有效途径。 一.努力加强教师的审美素质 罗丹说过:“世上并不缺少美,缺少的是发现美的眼睛。”面对诗歌,如果我们的教师还不能发现其中的美,何谈让学生去领会其中三昧,所以作为整个教学活动的主导者,教师素质的提高是十分必要的。 具体说来,一名初中语文教师,一定要具备语文学科的专业知识,如古代文学史、现当代文学史、外国文学史、美学理论、文学理论、古代汉语等,还要深谙教育教学原理,了解青少年心理发展特点,拥有较高的教学艺术。初中诗歌教学不能再停留在小学阶段简单了解、识记、背诵阶段,语文教师应转变观念,本着为了给学生一碗水,就要拥有一桶水的精神,刻苦提高自身素质,练就一双审美的慧眼。在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备教法,还要仔细揣摩教材的审美价值。并注意在自己的日常生活中,以美的言行、美的服饰来感染与影响学生。 二.深入挖掘教材的美育点 教材是我们进行美育的来源与支点,也是审美的对象,教材所选诗歌一般文质兼备。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首先要培养学生对语言感受的灵敏度和对审美对象的感性形式,如色彩、形态、音韵、节奏、修辞等感知的能力,并进入情感的愉悦与感动。文学理论关于古典诗歌之美的论述比比皆是,大致说来,诗歌之美大致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音乐美 诗歌是语言文字的艺术,诗歌在上古的起源就是入乐的,只是后来分为入乐与不入乐的,尤其是中国格律诗,其严格的平仄押韵读起来令人回味无穷,即使是今音与古音差异很大的情况下,律诗读起来依然是朗朗上口。诗歌的音乐美是由语言文字的不同读音造成的,主要是指音节与韵律的和谐从而产生的美,诗歌以声传情的特点是其打动人的主要原因之一,唐代白居易就提出“根情、苗言、花声、实义”的看法,诗歌读之朗朗上口,是诗歌之美的最直接体现。 (二)绘画美 诗歌的绘画美重要是因为诗歌中的写景,拥有了绘画的构图与色彩,所以古代诗画不分,唐代王维还创造了“诗中有画,画中有诗”的境界。如白居易《钱塘湖春行》,为我们展现了一个绝美的西湖春景图,读之仿佛身临其境,美不胜收。 (三)建筑美 诗歌之美,还在于它美的形式,诗虽分古体、近体,齐言、杂言,而其形式的简练、繁复,整齐或错杂,都是一种美的形式,尤其是律诗,它的结构艺术更加精美,对偶、平仄、押韵,充分体现了诗歌的凝练性与含蓄性。古人为了追求文字的凝练,非常注意锤炼诗歌的语言,在浓缩的诗句中表现了丰富的想象与情韵。 (四)自然、社会美 诗歌还为我们呈现了一幅幅美好的自然画卷,其中有山、有水,有平原景致,有塞外风光,有时令变化,有花草虫蝶,有历史遗迹,有个人命运、国家命运的悲叹,有高尚的人格,有崇高的追求,有不屈的人性,有欢喜悲伤,有怡然自得的快乐,也有九死一生的追求……这些都应该引导学生潜心地体会,从中得到美的熏陶与感染。 (五)意境美。 诗歌艺术最集中的体现就是意境。意境是由意象生发出来的一种艺术氛围,是情、景的高度统一,意境是诗歌圆融的艺术境界的概括与总结,欣赏诗歌,只有领会了意境,才能发现诗歌的无穷魅力。学习时要发动学生展开联想与想象,由意象出发,开掘与体会意境,从而体会作者的思想情感。 三.运用恰当的美育教学手段 具备了较高审美水平的老师,又有了审美的教学资源,还需要通过有效的教学手段才能实施具体的美育教学。 (一)激发兴趣,重视情境创造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学习过程中的一个重要动力因素,诗歌教学可以先以作者生平的逸闻趣事开始,展示与之相配的书法作品,播放一段相关的视频材料,尤其是古典音乐,使学生在愉悦中得到美的熏陶。如讲解《蒹葭》可以播放邓丽君的歌曲《在水一方》,学生陶醉在邓丽君甜美与凄婉的歌声中,本身是一种美的享受,同时也激发了对本诗的学习兴趣。如讲解李白《行路难》,可以先讲一段李白让高力士为其脱靴的故事,也可以讲解一段“天子呼来不上船”的嗜酒故事,这激发了兴趣,也对学生理解诗意,了解李白其为人都有很大益处。 (二)通过美读,品味诗的情韵 “诗言志”,“诗缘情,”“缀文者情动而辞发,观文者披文以入情。”诗言志也好,诗缘情也好,都是表达人的内心活动,情志二者尽管是两个不同的概念,可是二者实质上是二而一的东西。故挚虞在《文章流别论》中说:“毛诗虽以情志为本,而以成声为节。”刘勰也在《文心雕龙?附会》中说:“夫才量学文,宜正体制,必以情志为神明,事义为骨髓”,在这两位文论大家看来,情志就是一样的东西。说诗歌是表达情志的,这就要求我们读诗歌时不仅是一种朗读,而且需要怀着一种虔敬的心情,对诗人诗作抱以理解之同情,这样的朗读可以称之为美读,美读是理解诗歌内容的重要手段,叶圣陶说:“美读就是把作者的感情在读的时候传出来。”读,出于口,入于耳,感于心,提倡美读,要把诗的节奏、轻重音、情韵、感情基调、意境融入其中,还要读出自己的感受,只有大声诵读才能把诗的美领会。教师可采用范读、领读、齐读、个别读等方式把朗读做到位,引导学生去感知与体味诗歌的美。在吟诵中,丰富学生的思想情感,陶冶学生的性情,培养学生对诗歌美的欣赏能力。 (三)教给学生诗歌的审美方法 要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还要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力,审美鉴赏力是在较深刻的审美、感受、品位、领悟的基础上,理性因素相对突出的一种高层次的审美活动。 叶圣陶说:“欣赏文学由教师指一点门径,给一点暗示,单教学生逐句听讲,那么,纵然老师的讲解尽是欣赏的妙旨,在学生来说,只是听老师欣赏罢了。”所以,还要适当讲解诗歌审美方法,如知人论世、文如其人、诗无达诂,诗歌的风格流派,唐宋诗的特点,不同诗歌的省略、跳跃,诗歌中的修辞,对偶的原则与方法,音韵的平仄,不同诗体的特点,情景交融,虚实相生……这些都对学生理解与欣赏诗歌有重要作用。 四.适当点拨学生内化再现美 叶嘉莹说:“一个欣赏诗歌的人,若除了明白一首诗的诗句所能说明的有限的意义之外,便不能再有什么感受和生发,那么,即使他理解的丝毫没有误差,也不过是一个刻舟求剑的愚子而已。”创美是审美的最高层次,就是按照审美规律构建美的精神世界、意象世界,是人生诗意追求的最高境界,是进一步对美的内化。我们可以采用多种方式来因势利导,进一步开掘学生的想象力与联想力,再现美,以美启真,以美求善,让美真正走入学生的心中,走入学生的生活中,从而提高学生的审美趣味与审美能力。 可以让学生选一句诗歌作为自己的座右铭,为诗歌画一幅水墨画,对诗人说几句话表达自己的感受,试着分析诗歌的美在哪里,以毛笔字来书写诗歌,动情地朗读,开展诗歌朗诵会,诗歌走进作文等。课本是流,课外是源,学习古典诗歌还要调动学生学习与积累古诗的积极性,这样才能不断在积累与运用中,提高学生的审美鉴赏能力,高尚学生的情感意志。 总之,古典诗歌教学过程渗透美育不仅能够传承中国的传统文化,还能在润物细无声中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有利于学生健全人格的形成。21世纪的古典诗歌教学站位一定要高,要从文字、文学、文化三个层次逐步对学生进行审美渗透,初中阶段的学生感性认知能力比较强,而感性美是理解诗歌美的第一个层次,培养学生的美的感受力在今天理性思维统摄一切、有用/无用判断指涉所有的情形下尤其具有其意义。一切文学皆人学,渗透美育的最终目的还是育人,希望培养出人格皎洁、妙赏世界、一往情深而又朝气蓬勃的一代新人。 刘春艳,教师,现居北京平谷。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在古诗教学中渗透美育
编入小学语文教材的古诗, 以极简炼、 形象的语言生动地描绘了一幅幅色彩明丽、
动静

相宜的画面,创设了优美的意境,表达了深挚的情感,千百年来脍炙人口。诗中的色彩美、
画面美、意境美与艺术妙笔融为一体,有着特殊的审美功能。 我在教学中体会到,
引导学生

从古诗中受到美的熏陶, 培养学生感受美和创造美的能力,
是古诗教学的一个十分重要的任

务。

一、读诗作画,再现古诗的画面美画家用线条、颜色表示形体,诗人则用语言来绘色绘形。高
超的“画笔”,可使“画中有诗”,而美妙的“诗笔”又可使“诗中有画”,从而使得诗情画
意融为一体。小学语文课本中的古诗就不乏“诗中有画”的千古名作。如孟浩然的《春晓》: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每句一景,从而构成了一

幅农村春末特有的温暖热闹、鸟语花香的绚丽图案。又如杜牧的《山行》: “远上寒山石径斜,白
云生处有人家。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诗中深秋的高山,弯弯曲曲的

石径,飘渺的白云, 若隐若现的人家, 红得似火的枫林,
构成了一幅清新明丽的深秋山野图。

再如杨万里的《宿新市徐公店》:“篱落疏疏一径深,树头花落未成阴。儿童急走追黄蝶,
飞入菜花无处寻。”诗人以清新活泼的语言,描绘了一幅春意盎然的村童扑蝶图。

古诗的语言极为精炼。 仅仅通过接触语言来学习古诗, 儿童对古诗画面美的理解就会是笼
统的、模糊的。我抓住古诗“诗中有画”的特点,把“诗”与“画”结合起来进行教学,

通过作画, 具体而形象地再现古诗中的画意, 唤起学生丰富的联想, 从而引导学生深入体会古
诗的画面美。

读诗作画,我经常采用以下几种形式:
教师作画。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根据诗意,用简笔画的形式一次性或逐步再现诗的画面,帮
助学生感受诗的画面美,加深对诗的理解。如在教学《小儿垂钓》一诗时,我将一幅小儿垂

钓图用简笔画勾勒出来, 展现在学生面前,在观察图画的基础上, 启发学生思考, 帮助学生理解
词语,理解诗句。诗画结合,一个天真活泼、聪明伶俐的可爱的儿童形象,在学生的心
目中就活起来了。

师生同画。 在初步了解诗意的基础上, 教师和学生共同作画, 把无形的语言变为直观的画面,
理解诗的画面美。如《望庐山瀑布》一诗的教学,师生分三步读诗作画。第一步,我在解题

时,边讲边画出诗人李白仰望瀑布的简笔画, 让学生一开始就进入诗境, 在头脑中形成清晰
的形象。第二步,读完第一、第二句诗后,我让学生想象诗的意境,添画“香炉峰”、“生
紫烟”、“瀑布挂前川”,突出瀑布的背景美。第三步,读三、四句诗后,为了突出“飞流
直下” 的气势, 我在学生画的瀑布上用粉笔横着由上往下添上有力的几笔, 让学生感受瀑布
的动态美。

学生自画。在教学中,我常常引导学生在把握诗意之后,展开想象,在头脑中形成画面,再
独立地画出诗意。如《寻隐者不遇》一诗中的“只在此山中,云深不知处”一句,是童子回
答来访者的话。为了让学生体会“云深”一词所描绘的意境,我让学生展开想象: “假如你
是寻访人, 当你顺着小书童的手向大山方面望去时, 你看到的是什么样的情景?” 学生纷纷
回答:“我看到的是层峦迭嶂, 云雾缭绕。 ”“我看到的是山高林密, 路转峰回, 云缠雾绕。 ”
接着我让学生自由作画。 有的学生画了一座大山, 山中有大团的云雾; 有的画上小房子、青松、寻
访者、小书童。学生越画兴趣越浓,对诗中的画面美有了深刻的感受。

二、披文入情, 体会古诗的情感没有感情就没有诗,没有诗人真挚浓烈的感情,就不可能产
生动人心弦的诗歌。 如陆游经过长时期战乱流离生活的体验, 凝聚起死而不衰的深厚的爱国激
情, 从而写出饱含血泪和期望的《示儿》一诗。又如李白在经历了15个月的流放生活之后,重
新获得了自由,怀着难以自禁的轻松喜悦心情,从而写下了《早发白帝城》一诗。再

如李白观赏了阳光照耀下的庐山瀑布凌空飞下时的美丽图景后, 胸中勃发出对祖国壮丽河山无比
热爱之情,从而写下了《望庐山瀑布》一诗。可见诗是诗人“情动而辞发”的产物。因

此,在古诗教学中,教师应引导学生“披文入情”,使学生体验古诗中蕴含的丰富情感,通
过审美体验,得到心灵的陶冶。在教学过程中,我常这样做:

由景引情。 在古诗中, 诗人常常把自己的感情融入到所描绘的景物之中,
创造出情景交融的

艺术境界。如孟浩然的《春晓》一诗,句句写景,句句含情。诗人谛听鸟啼,回忆风雨,猜
想落花, 把爱春和惜春深情, 寄托在对落花的叹息上。 诗句看似写景, 实为抒情, 情景交融,达
到无由分解的境界。 教学时,我引导学生从景入手, 从字词的理解以及再现诗的画面入手,

体会诗人是如何描写 “啼鸟” 、“风雨” 、“落花” 等景物的, 再引导学生体会诗中 “不
觉” 、“知多少”等字词的情感色彩,从而把握诗人爱春、惜春的深情。

由曲引情。诗与曲,自古以来就是相互依存的姊妹艺术。优美的歌曲,能创造特定的情境,
能把学生带进一种特殊的艺术氛围中去, 从而为学生体会古诗的情感创造条件。 由此,我教
古诗,常常用歌曲、音响来引发学生的情感。如学习《咏柳》一诗,要体会作者对春天的无限
热爱之情,对于小学生来说,是有一定难度的。教学时,我首先播放一段乐曲———《春
芽》。该曲以优美抒情的曲调,轻快舒展的节奏,诗一般的音乐语言,生动形象地描绘了春天
的田野、湖泊、森林,抒发了少年儿童的热爱祖国、热爱春天的感情。学生一听乐曲,便置身
于优美的春景之中,美好、愉悦、向上的情绪便油然而生。这时,再学古诗,学生较快进入诗
人的情感世界。诗人笔下美丽多姿的新柳,便能很快唤起学生的共鸣。学完全诗后,我再让学
生一边聆听乐曲,一边展开想象。此刻,学生伴随着二胡、琵琶、提琴齐奏所发出

的柔美的音响, 浮想连翩 一幅充满诗情画意的春景图, 顿时呈现在学生眼前。 他们胸中禁不住勃
发出一股对春天的无限热爱和赞美之情。 学习结束时, 学生纷纷发言: “啊! 春天,我爱你!”
“我要为贺知章的《咏柳》配幅美丽的画。”学生的发言表明,他们已深深体会到了诗中的情感美。

由读引情。 古诗的情感常常蕴含在富有音乐美的语言之中。 要通过反复朗读、 吟唱才能入境、
察情。因此,我教古诗,总是把朗读作为一根主线贯穿始终。起始阶段齐声读,个别读;深
入学习阶段边理解边朗读; 学完全诗后让学生反复朗读, 或一唱三叹地吟读,
或摇头晃脑式

地自由读。总之,要让学生读得琅琅上口,滚瓜烂熟,声情并茂,方肯罢休。

三、启发想象,领悟古诗的意境美意境,是创作者的审美体验、情感与经过提炼、加工后的
生活图景融为一体而形成的一种艺术境界。 诗不同于小说, 它不可能像小说那样,
按照生活

矛盾发展的过程, 铺叙开去。 诗人是从这一过程中截取几个最感人的镜头, 用跳跃含蓄的语言,
创设出一种画外有画、言外有意、令人回味无穷的意境来表达审美体验,反映生活本质

的。入境,是读古诗的根本。在古诗学习中,教师应启发学生展开丰富的想象,去领悟古诗
中的意境美。
如《寻隐者不遇》一诗语言相当精炼,初读此诗,似觉平易,细加欣赏,则易中有难。寻隐者
来去过程,一字未提;与童子会晤时的寒暄和问话,也一概从略;童子答问也当不少,但

诗人仅摘三句, 答问不多, 但寓意深刻。 在教学中我首先指导学生弄清诗的大概意思和人
物,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诗人在松树下问些什么, 诗中有没有写?你能根据童子的回答展开
联想补充出来吗?” “假如你是书童,你会怎么回答?”然后让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对

这些问话一一作答, 并让学生分角色当堂进行对话表演。 在表演中学生思维活跃, 想象丰富,对答
如流,还伴有生动、有趣的动作表演,把《寻隐者不遇》中的寻访场面生动地再现出来
了,初步领悟到诗的意境。

再如《逢雪宿芙蓉山主人》一诗,描绘的是一幅风雪夜归图。头两句“日暮苍山远,天寒白屋
贫”写旅途的艰苦;后两句“柴门闻犬吠,风雪夜归人”写偶得投宿处的喜悦。诗中末句的
“归”,意境深远,既写出了诗人从风雪迷漫的困境中忽然找到投宿处的狂喜心情,又表现了
山民热情、好客、纯朴的良好品性。为了让学生领悟诗的意境,我引导学生展开想象,

补充情景, 提出下面几个问题: (1)诗人经过艰难跋涉, 来到人烟稀少的山中, 天色已晚,面对
风雪,远望苍山,路途遥远,这时,他会想些什么?(2)夜更黑了,风更紧了,雪也更大了,天气冷
得叫人难受,正在这十分为难的时刻,忽然发现山间有一间穷人住的茅屋,

诗人的心情怎样呢? (3) 听到犬吠, 茅屋里的主人会怎么做?这时主人与诗人会有一段什
么样的对话?(4) 诗人受到主人的热情接待,会有什么样的感受?通过想象,学生自然而

然进入了角色, 置身于古诗描写的意境之中, 然后让学生分角色, 对诗人来到柴门边, 并受到主
人热情接待这一情景进行表演。 学生通过想象和表演,领悟到了“归”字所蕴含的意境
美。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