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宪法的变迁共22页文档

合集下载

新中国宪法发展史

新中国宪法发展史

新中国宪法发展史新中国宪法发展史可以追溯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

以下是该历史的主要发展阶段:第一阶段:《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49年)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布成立,当时制定并颁布了第一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规定了中国的政治制度、经济原则、基本权利和义务、国防政策以及对外关系等基本内容。

其中,对人民民主专政和土地改革等内容做出了特别强调。

1954年,中国颁布了第二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是在新中国建立后的五年里的实践经验基础上制定的。

通过这部宪法,中国建立了国民代表大会制度、政府议会制度和行政院制度,规定了公民的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权利。

1975年,中国颁布了第三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这是中国建国后的第三部宪法,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制定宪法的全国代表大会。

这部宪法强调了中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加强了全民所有制的地位,并瞄准了城乡基层组织发展和改革开放的方向。

1982年,中国颁布了第四部宪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取代了1978年颁布的临时宪法。

这部宪法强调了社会主义的基本原则,建立了社会主义法律制度,赋予了宪法对行政、司法、立法机关的约束力,并规定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的选举和职权。

自1988年以来,中国对宪法进行了多项修正,主要包括1993年的宪法修正案、1999年的宪法修正案和2018年的宪法修正案。

这些修改主要围绕新时期中国的发展和变革进行,反映了中国制度和政治经济体制的变化,包括了市场经济、私营经济、国际合作、科技创新等领域。

此外,修宪也加强了人权保障、法制建设、反腐斗争等领域的内容,将各项改革进一步立法化。

总结起来,新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是一个不断适应国情、反映发展变化的过程,是中国社会进步和发展的见证。

宪法发展历程

宪法发展历程
中国宪法发展历程
思想政治教育专业 王凯
中国宪法产生与发展的历史阶段 一 清政府时期 二 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时期 三 北洋军阀统治时期 四 南京国民政府时期 五人民忧外困 、经济社会背景: 3制度借鉴 制度借鉴
清政府
大日本帝国宪法
外国侵略
2.1911年《重大信条十九条》 年 重大信条十九条》 ——清朝统治者的第二部也是最 清朝统治者的第二部也是最 后一部宪法性文件
皇权神圣,但以宪法规定为限; 设立国会行立法之权,实行责任内阁制; 宪法地位高于皇室大典; 无公民权利规定 ——清政府企盼的救命稻草
二中国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时期颁布的宪法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资产阶级民主的宪法
三北洋军阀政府时期的宪法
1 1913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天坛宪草》) 天坛宪草》 年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2 1914年《中华民国约法》 年 中华民国约法》 3 1923年《贿选宪法》 年 贿选宪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布的宪法 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布的宪法 4 1925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年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2 1936年《中华民国宪法草案》(“五五宪草”) 年 中华民国宪法草案》 五五宪草”
这部宪法草案是国民党中央在1932年12月开始的筹备宪政活动的具体成果。它虽然要 标榜实施宪政,却与“训政”时期实施的约法并无多大的差别。“五五宪草”的主要特点 是党国一体,总统集权。五五宪草在形式上、文字上都具有资产阶级民主色彩,实质上为 维护国民党一党专政,蒋介石个人独裁制造宪法根据,是一部反民主、反人民的宪法草案。 所以,这部宪法草案公布后,理所当然的遭到了全国人民的反对,最终也因时局的变化而 胎死腹中,未能成为正式生效的宪法文件。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
中国宪法的发展可追溯到20世纪初。

在1912年辛亥革命之后,中国成为了一
个共和国,但由于政局动荡不安,法制建设方面进展缓慢。

直到1949年中华人民
共和国的成立,中国的宪法才开始得到正式确立和发展。

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于1954年颁布实施。

此次宪法的制定是在新中国成立后
五年左右的时候,也是中国的第一部正式宪法。

这部宪法明确了国家的性质和政体,规定了公民的基本权利,并明确了国家机关的组织和运作机制。

然而,由于时代背景和历史条件的限制,这部宪法具有相当程度的社会主义色彩。

随着改革开放政策的推进和中国社会的发展,中国的宪法也随之进一步修订。

1982年,中国第五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并颁布实施了现行的宪法。

这部宪法
明确了中国的基本国体是社会主义,规定了公民的各项基本权利和义务,强调了法治在国家治理中的地位和作用。

此外,该宪法还规定了中国国家主席、国家副主席、国务院等国家机关的职权和职责。

自那时以来,中国宪法已经数次进行了修订和完善。

1999年和2018年,中国
分别对宪法进行了两次修改,以适应时代发展和社会变革的需要。

这些修改涉及了多个方面的内容,例如加强人权保护、推进法治建设、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宣传等。

中国宪法的发展历程体现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和国家治理的不断完善。

宪法
的修订和完善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中国社会的发展需求,也为中国法治建设提供了基础和保障。

中国宪法的发展不仅反映了中国政治制度的变迁,也彰显了中国在法治建设方面取得的进步。

第五讲宪法变迁

第五讲宪法变迁
的和用意不同, 根据解释的目的和用意不同,把宪 法解释分为补充解释和违宪解释。 法解释分为补充解释和违宪解释。 所谓补充解释指的是有权机关为了 使条文便于实施而作的说明或补充。 使条文便于实施而作的说明或补充。 违宪解释则是指的有权机关对法律 性文件和特定的行为主体是否违背 宪法而作的解释。 宪法而作的解释。违宪解释通常发 生在与宪法监督有关的活动中。 生在与宪法监督有关的活动中。
第五讲 宪法变迁
前面讨论了宪法的含义、特征分类、 前面讨论了宪法的含义、特征分类、 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容, 外在表现形式和内容,下面要讨论的内容 是宪法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成长的, 是宪法是如何产生以及如何成长的,即宪 法变迁的理论。 法变迁的理论。这部分理论涉及如下的内 容: 1.宪法的制定 1.宪法的制定 2.宪法修改 2.宪法修改 3.宪法解释 3.宪法解释
3.宪法解释 3.宪法解释
A.含义 A.含义 B.宪法解释和法律解释 B.宪法解释和法律解释 :政策性 C.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 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 C.宪法解释和宪法修改:界限 D.宪法解释的分类 D.宪法解释的分类 a.解释机关 a.解释机关 b.解释原则 b.解释原则 E.宪法解释制度 c.解释方法 E.宪法解释制度 c.解释方法 d.解释程序 d.解释程序 e.解释的效力:主体 e.解释的效力: 解释的效力 F.我国的宪法解释 F.我国的宪法解释
宪法解释的分类6 宪法解释的分类6
根据有权进行宪法解释的主体的不同, 根据有权进行宪法解释的主体的不同, 把宪法解释分为立法机关解释、 把宪法解释分为立法机关解释、司法 机关解释、专门机关解释、 机关解释、专门机关解释、国家元首 解释和其他主体解释。 解释和其他主体解释。
我国的宪法解释制度与实践
1.宪法的制定 1.宪法的制定

我国宪法历程简述

我国宪法历程简述

中国的宪法历程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以下是我国宪法历程的简要概述:
清朝末年:清朝末年,中国开始尝试制定宪法。

辛亥革命后,中国建立了第一共和国,颁布了一系列宪法,如《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辛亥宪法)等。

然而,政治动荡和战乱导致宪法的执行和稳定性受到挑战。

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制定了第一部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临时宪法》,它是一部临时宪法,标志着新中国的成立。

1954年:中国制定了首部正式的宪法,即《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部宪法确立了中国的国家制度和基本法治原则,包括社会主义性质、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等。

1975年:宪法经历了一次重要修宪,反映了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需要。

此次修宪强调了四项基本原则:党的领导、人民民主专政、马克思列宁主义政党的领导、社会主义经济制度。

1982年:中国制定了现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是一部重要的宪法,明确了中国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和原则,强调了人权和法治的保护,同时开放了经济改革的空间。

2004年:宪法进行了一次较大规模的修宪,其中包括强调"依法治国"的原则和保障公民财产权等。

这次修宪体现了中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发展和政治变革。

2018年:宪法再次修宪,增加了关于监察委员会设立和监察体制改革的内容,以强化反腐败斗争。

总的来说,中国的宪法历程反映了国家政治、社会和经济的发展。

宪法是中国政治体制和法治建设的基础文件,它的修宪体现了中国在不同历史时期的政治变革和发展方向。

宪法不仅是国家法律体系的基础,也是中国社会主义制度和法治建设的指导性文件。

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中国宪法发展历史

中国宪法发展历史中国宪法的发展历史可以追溯到20世纪初。

以下是中国宪法的主要发展阶段:1.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宪法(1912年):辛亥革命爆发后,清朝灭亡,中华民国成立。

在这一历史背景下,制定了第一部中华民国宪法,于1912年颁布实施。

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的宪法,其中包括了宪政、三权分立等基本原则。

2.蒋中正时期与“临时约法”(1931年):在国共内战时期,由于国共两党的合作,制定了“临时约法”作为国家法基础。

这一时期的宪政基础主要集中在政治协商会议及其机构上,没有真正意义上的宪法。

3.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54年):随着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于1954年颁布了第一部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宪法确立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明确了国家的根本制度和基本原则。

宪法将国家的领导权交给中国共产党,形成党的领导地位的宪法确认。

4.文化大革命期间宪法暂行规定(1975年):在文化大革命期间,原有的宪法被搁置。

在1975年,中国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暂行规定》,但这并没有在实践中得到充分贯彻。

5.宪法恢复与修改(1978年以后):随着改革开放的进行,中国宪法的地位逐渐恢复。

在1978年后,中国对宪法进行了多次修宪,其中最为重要的是1982年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这一宪法确认了中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规定了国家的根本法律地位。

6.宪法修改与发展(21世纪):21世纪以来,中国宪法进行了多次修宪,以适应社会的发展和变化。

其中,2004年对宪法进行的修改将“社会主义事业是中国各族人民的共同事业”改为“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

7.法治建设与宪法权威(近年):近年来,中国强调法治建设,宪法权威逐渐凸显。

全面依法治国成为国家治理的基本方略,宪法在法律体系中的地位得到加强。

总体而言,中国宪法发展历史经历了多个阶段,从最初的中华民国宪法到现代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宪法的修宪和发展一直在适应国家和社会的发展需求。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

我国宪法的历史演变前身:共同纲领1949年秋新中国建立前夕,新民主主义革命即将获得全国性胜利。

革命胜利后将要建立—个什么样的国家,如何把革命胜利的成果用法律形式固定下来,并且规定建国后的大政方针,作为全国人民共同遵循的准则,以便团结全国各族人民把革命和建设事业继续推向前进,这就迫切需要制定—部具有根本法性质的文件。

但在当时由于各方面条件限制,还不能立即召开由普选产生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并且制定一部完善的正式宪法。

在这种情况下,中国共产党邀请各民主党派、人民团体、人民解放军、各地区、各民族以及国外华侨等各方面的代表635人,组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代表全国各族人民的意志,在普选的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召开以前代行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职权。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以取代正在行宪状态、但不被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民主同盟等党派承认的《中华民国宪法》,这部纲领具有临时宪法的性质,规定了政权机关的组成和新政府的军事、经济、文化教育、民族政策、外交政策。

良好开端:五四宪法1952年12月1日,中共中央下发了《关于召开党的全国代表会议的通知》,通知认为召开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制定宪法的条件已经具备,准备制宪。

1952年12月24日,第一届全国政协常委会第四十三次会议上,周恩来代表中国共产党提议起草宪法;政协通过了这一提议。

1953年1月1日,中共中央机关报《人民日报》把制定宪法列为1953年的三项任务之一。

1953年1月13日,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二十次会议决定由毛泽东等三十余人组成宪法起草委员会,即形式上制宪机关为中央人民政府。

1953年底,毛泽东率宪法起草小组入住杭州西湖国宾馆。

约有一亿五千万人参与了首部宪法的讨论,提出的意见有138万多条。

另有各省、市、县人民代表大会的596万多名代表也发表了意见。

根据征求所得的意见,宪法起草委员会对原来的草案作修改后,交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举行临时会议讨论通过,形成了宪法送审稿。

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ppt

中国宪法的产生与发展.ppt

1988年修宪的内容
• 1-2条宪法修正案。 •
1946年4月,陕甘宁边第三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通过。
旧中国的宪法发展历史

1908年《钦定宪法大纲》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宪 法性文件。
1912年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是中国历史上 唯一的一部资产阶级共和国式的宪法性文件。
1923年的《中华民国宪法》,又称“贿选宪法”, 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正式颁布的宪法。 • 1931年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是中国 历史上由人民政权制定并公布实施的第一个宪法性文 件。
底制定,1947年1月1日公布。
(四)人民革命根据地的宪法性文件
1.《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宪法大纲》(1931年) 1931年11月,第一次全国苏维埃代表大会通过。除前
言外,由17条组成。(中国人民在中国共产党领导下制定 的第一个宪法性文件) 2.《陕甘宁边区施政纲领》(1941年)
1941年11月,陕甘宁边区第二届参议会第一次会议通 过(共21条)。 3.《陕甘宁边区宪法原则》(1946年)
二、新中国宪法的产生和发展
• (一)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 简称“共同纲领”,新中国成立初期的施政纲 领并起过临时宪法作用。
• 1949年9月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 全体会议通过。由序言和总纲、政权机关、军事 机关、经济政策、文化教育政策、民族政策、外 交政策7章组成,共60条。

③增设中央军事委员会(国家机构的第4节,共2条)。
• 2.宪法规范的发展

①条文数量大大增加,共138条。(其他三部宪法分别为106条、

30条、60条)

②条文结构合理,每一个条文规定一个相对独立的问题。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