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孔田:论京杭运河山东运道的开辟与经营

合集下载

大运河的开凿概况

大运河的开凿概况

大运河的开凿概况京杭运河是沿岸各地的母亲河,是中国七世纪之后历代封建政权的生命河,它的兴衰曾与国家的兴衰,沿岸的经济繁荣相关联。

下面店铺整理了大运河的开凿概况,希望对你有所帮助!隋唐大运河的开凿概况隋唐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南起余杭(今杭州),北至涿郡(今北京),605年,隋炀帝即命开凿大运河,“发河南诸郡男女百余万,开通济梁,自西苑引谷、洛水达于黄河,自板诸引河通于淮”,长1000多公里。

隋唐大运河跨越地球10多个纬度,纵贯在中国最富饶的华北平原和东南沿海上,地跨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浙江8个省、直辖市,是中国古代南北交通的大动脉,在中国的历史上产生过巨大的作用,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工程,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584年隋文帝为了将关东资源便利的运至关中,引渭水自长安开通到潼关的广通渠,但砥柱仍阻碍关东漕运。

公元587年,为了兴兵伐南朝陈,循春秋时期吴王夫差的邗沟兴建山阳渎,自山阳(今江苏淮安县)至扬子(今江苏仪征县)入长江江都(今江苏扬州)。

隋炀帝时大规模发展运河,605年开通通济渠(又称汴渠)。

西段自今洛阳西郊引谷水、洛水入黄河。

东段自荥阳汜水镇东北开始,循夫差所开运河故道,引黄河经汴水、泗水达淮河,经过汴州(今河南开封)、宋州(今河南商丘)、宿州(今安徽宿州)、泗州(今安徽泗县)等城市。

同年又发淮南民十余万人再度修筑山阳渎,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以直达长江。

隋唐大运河开凿原因文化交流黄河是中华民族发展的摇篮,黄河流域是华夏文明的发源地,它的中下游是古代经济、文化、科学最发达、最昌明的区域,也是人口最稠密,政治思想最为活跃的所在。

黄河自西向东的流向,便于东西横向联系,而不便于南北纵向的联系,纵向经济文化交流受到很大影响,黄河以北不乏富饶之地,黄河以南的东南沿海更是物产丰富之地,但长期得不到开发,这种地理上的缺陷,造成了中国经济文化发展不平衡的现象。

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历史资料

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历史资料

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历史资料中国大运河是中国古代的一条重要水利工程,也是世界上最古老的运河之一、它贯穿了中国的华北地区,连接了北京、天津、济南等多个重要城市,起源于春秋时期,历经多个朝代的修建和改扩建,至今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交通和经济作用。

下面将详细介绍中国大运河的发展历史。

中国大运河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公元前722年-公元前481年)。

当时的中国分为多个小国,为了方便水陆交通和物资运输,许多国家开始修建运河。

这些运河主要是用于灌溉农田和军事防御,例如江都运河和郑国渠等。

运河的发展迅速,特别是在战国时期(公元前475年-公元前221年)。

战国时期的诸侯国之间经济发展迅速,为了发展贸易和加强交流,修建了更多的运河。

据史书记载,齐国在山东修建了长达数百公里的运河,为水陆交通铺平了道路。

当时的齐国的都城临淄成为既重要的军事据点,也是繁荣的贸易中心,这些都离不开运河的贡献。

随着秦朝统一中国,运河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

秦始皇统一六国后,开始着手规划大规模的运河工程,以连接南方和北方的水系。

秦始皇下令修建由京杭大运河、京杭泾渭运河和泾渭大运河组成的“王道”,但由于秦朝的统治时间较短,这一计划并未完全实施。

汉朝时期(公元前206年-公元220年),武帝刘彻继承了秦朝的计划,并修建了大运河的一部分。

汉武帝时期的大运河长达3000多千米,连接了江苏的扬州、苏州,浙江的杭州,到达山东的广饶,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条横贯南北的运河。

随着唐朝的兴盛,大运河的发展又进入了一个新的高潮。

唐朝时期,大运河迅速扩展到8000多千米,并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宏大的运河系统。

唐朝末年,大运河的规模已经远远超过了前朝的运河,从而发挥了重要的军事和经济作用。

唐朝的名将岳飞以其指挥运河水军取得了多次辉煌的胜利。

宋朝(960年-1279年)是中国大运河建设的新高峰。

当时,宋朝吸取了前朝的经验,大力投入到运河的修建和改造中。

宋代的大运河规模更加宏大,连接了中国的北方和中南地区,促进了南北方经济的发展和民族的融合。

沧海桑田因运河而变的山东水系及环境

沧海桑田因运河而变的山东水系及环境

山东运河是中国京杭大运河的最高段,是世界文化遗产大运河价值较为突出的一段,也是南水北调东线、在建的大运河文化带和国家文化公园的核心区段。

了解山东运河相关水系变迁的历史背景,对该地区水系生态修复、大运河文化带建设具有历史参考价值。

特写 III F E A T U I C_W 严、5山东地处元明清大运河水系的核心地区,也是大运河营建和管理的重点区段之一。

山东运河——会通 河沟通海河、黄河、淮河三大流域水系,所在的鲁西南地区,历史上属于黄、淮、海三大流域的接壤区,三 大流域没有稳定的区域边界,水系关系复杂,河湖及环境演变比较剧烈。

历史上黄河下游河道的泛滥变迁, 对海河、淮河流域河湖水系也产生了极大干扰和深远影响,加之大运河的幵凿和运营、维护,区域的河湖水清《(道光-光绪)运河全图》(局部),中国水利水电科学研究院水利史所藏054 地图 2020-5系、水环境,乃至地形地貌都发生了剧烈的变化。

黄河的变迁及泥沙淤塑,不断影响区域的地形地貌,而运 河的营建、兴废,则直接重塑区域的河湖水系格局。

尤其是南宋黄河夺淮南徙之后及会通河开凿之后的元明 清三代,在以保漕为第一目的的思想指导下,会通河所在的鲁西南地区大量湖泊消失和生成,水系格局发生 根本改变。

1855年黄河铜瓦厢改道,造成会通河中断废弃、漕运终止,区域水系格局也随之剧变。

055特写 I I I FEA TI’IIE菏水鸿沟:齐竹大地IS初的人造水路鲁西南地区位于古九州中的兖州,《周礼•夏官•职方氏》如是记载先秦时期这一带河湖的分布愤况:“其泽薮曰大野,其川河、秭,其浸卢、维。

”大野泽又名巨野泽,故址在今山东巨野县北,古代水域广 大,到唐代,湖面南北还宽三百里,东西百余里。

五代后南部涸为平地,北部成为梁山泊的一部分。

“河”即黄河,当时值黄河北行期,绕今鲁西南地区西北,东北流入海。

除大野泽外,这个地区还有孟诸(今商丘西北)、菏泽等湖。

约公元前482年,吴王夫差为成就霸业,继开凿刊沟之后,在今山东鱼台与定陶之间 —菏水,以沟通济水、泗水(淮河)。

「枣庄人文地理」——京杭大运河,治运风云人物(一)

「枣庄人文地理」——京杭大运河,治运风云人物(一)

「枣庄人文地理」——京杭大运河,治运风云人物(一)枣庄段运河早期的开凿主要是指泇河的开凿,永乐十三年,运河南北全线疏浚通航,朝廷决定停止海运,把运河作为漕运的主要渠道。

明朝迁都北京后,开始实行南粮北运,漕运的兴盛就此开始。

为了进一步保证漕粮及时安全北运,明朝特别注重京杭大运河这根政治、经济生命线的安危。

但黄河下游多次决口冲毁运道,严重影响了漕运的安全,而且决口多集中于济宁、泗水运道段,明朝于是决定开凿一条新的河道,于是使京杭大运河避开黄河侵袭的课题提到了议事日程,先后开凿了南阳的新河、泇河。

今天的枣庄段运河主要河道韩庄运河,便是当年开凿的泇河上游段发展并形成的。

明朝前期的“治黄保漕”虽然在一定程度上阻止了黄河泛滥对山东一段运河的侵害,但由于实行北堤南分,而对黄河的下游却任其泛滥不治,以致在明代后期黄河害运集中于徐州上下运段,迫使朝廷重点对济宁以南的运道进行了改造与治理。

从探索开凿枣庄段运河的重要意义到力排众议进谏朝廷实施这一重要工程,从克服重重困难到屡屡不懈地坚持开凿枣庄段运河,历史上涌现出了许多杰出的治运人物。

他们或是位高权重的朝廷要员,或是显赫一时的权贵人士,或是具体工程的实施者,但他们都毫无例外地将枣庄段运河的开凿当做他们一生的追求,有的甚至以不惜付出了生命为代价。

正是他们孜孜不倦的付出和努力,才使这段让我们为之骄傲和自豪的运河至今横亘在枣庄广袤的大地上,哺育和滋润着运河儿女,使运河经济和文化得以繁荣和发展。

工部侍郎盛应期盛应期,字思征,吴江人。

明弘治六年进士,授都水主事辖济宁诸闸,累迁工部侍郎。

嘉靖六年(1527年),黄河决沛县,淤运道。

工部尚书胡世宁等建议,运河之塞是因为黄河。

使运道不经黄河,则易防淤积。

可于昭阳湖东岸滕、沛、鱼台、邹县界选择土坚无石之地另开一河,南接留城,北接沙河口。

取其土厚筑西岸,为湖的东堤,防黄水漫入、山水漫出。

隔昭阳湖在外,为黄流散漫地。

盛应期用其建议,役丁夫98000人开渠自南阳经三河口,过夏村至留域共140里。

最早运河:古邗沟

最早运河:古邗沟

最早运河:古邗沟一、古邗沟我国的大运河在历史上曾有三次较大的开凿工程。

一次是春秋时期,由吴国的扬州附近开凿了一条沟通长江和淮河的"邗沟"。

邗沟虽在东汉已受重视,但至末年,地方割据,三国时为孙曹兵争之地,运道并不通畅。

东晋时,邗沟渠化堰坝开始出现。

当时引江水的方法是引江潮,潮涨时水从坝上溢流或有单闸,开门引潮,闭门蓄水。

第二次是隋朝大业年间时修建的。

隋炀帝"发淮南民十余万开邗沟,自山阳至扬江"。

这是在旧有基础上一次大规模的整修扩大,逐步形成了后代运河的规模。

邗沟南端水源开发最初是疏浚塘陂,引水济运,但常淤塞。

当时,邗沟运道自淮阴至邵伯350里,其中邵伯至瓜洲90里,都是平水不流动,有堰坝控制,自淮安至扬州水程要四五日。

邗沟北流河段,河床坡度较陡,流速较大,夏季水大时,逆水船不易上行。

因此,北端修建北神堰,位置为古末口,主要以堰闸调节湖水。

这次工程最大,分四段进行。

605年,修通济渠,从洛阳西苑通到淮河边的山阳(今江苏淮安)。

同年,疏通扩大了邗沟旧道,南起江都,北至山阳。

608年,从通济渠向北延伸。

唐代(公元618年~公元907年),长江中的沙洲扩大,并与北岸相连。

唐代开元二十二年(公元734年),在扬子镇以南接开伊娄河,经瓜洲入江。

从此,瓜洲运口与仪征运口并用。

北宋时期(公元960年~公元1127年),在邗沟上建有数十处闸、坝、涵等建筑物,并且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船闸──复闸。

元代(公元1279年~公元1368年)开通京杭运河,邗沟成为其中的一段,南口在瓜洲和仪征,北口仍在淮安北。

宋代修治加快,重点在解决淮河所带来的风险问题,进入邗沟工程修筑至运输管理的鼎盛时期。

经过修建,这段运河的堤身用巨石修了十个滚水堰,堤上植树,还陆续在堤身开水闸石碑及石涵洞,引水灌堤东农田。

北宋末年运河堤已普遍修筑,堤上大量修筑漏池闸,控制蓄泄,河堤上已有斗门、水闸79座,其数量不下于明清两代。

运河的历史资料

运河的历史资料

运河的历史资料⑴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原因我国地域辽阔,古代南北方的物资交流,这种跨度达数千里的长途运输是用何种方式来完成的呢?只是靠陆地上的马拉车载不现实,从南至北路途遥远崎岖,待送至目的地,时间长,费用高。

利用自然河流也行不通。

我国的主要河流大多是东西走向的,对于至关重要的南北物资以及文化的交流起不到决定性作用。

走海路,是可行方案,但海面气象难测,风云瞬息万变,对于古代的木制船和因科技程度限制而落后的航海技术来说,无疑是一种严峻的考验,宋元之前尤为如此。

虽然我国海运的历史也较为久远,但毕竟不能满足南北物资交流和政治军事的需要。

如果我国拥有一条纵贯南北、连接五大水系的运河,南北方大规模的交流就成成为现实。

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山阳渎,后又整治取直,使之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缩短航线。

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至洛阳,经济上要依靠江淮。

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工程西段从今洛阳西郊引谷、洛二水入黄河;工程东段自荣阳县汜水镇东北引黄河水、循汴水原淮河支流,经商丘、宿县、泗县入淮通济渠,是漕运的干道;608年又开永济渠,引黄河支流沁水入今卫河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

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水经无锡、苏州、嘉兴至杭州通钱塘江。

至此,建成以洛阳为中心,由永济渠、通济渠、山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而成。

隋朝开始实现了京杭大运河的全线贯通。

不过,当时的大运河由扬州出发,先要向西北走,斜穿安徽淮河流域,经河南的东北部,入黄河流域,到达东都洛阳;然后向东北走,经河北东南部,入海河流域,到涿郡北京南,此为上半部,合起来整体上走了个“之”字。

大业六年610年重开江南运河,直抵余杭杭州。

至此,隋朝大运河全线贯通,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工程之一。

有了此段运河,隋炀帝前后共计三伐高丽。

虽然出于各种原因而相继失败,但也因此而挫伤了高丽国的军力,为日后唐朝成功地收复辽东,使高丽臣服打下了基础。

大运河的开凿沟通了中国大地的南北,实现了中国的融会贯通和大一统;隋炀帝大运河迎来了唐代的贞观盛世,奠定了唐文化在世界上崛起的基础。

中国京杭大运河发展史

中国京杭大运河发展史

《中国京杭大运河发展史》你们知道京杭大运河吗?那可真是咱中国历史上的一个超级大宝贝,它的发展故事就像一部长长的精彩连续剧。

我有一次去运河边游玩,那体验真是太棒了,让我对大运河的历史有了更深的感触。

我站在运河的岸边,看着那河水缓缓流淌,波光粼粼的,就像一条闪闪发光的巨龙。

旁边有个老爷爷在给一群小朋友讲故事,我也凑过去听。

老爷爷指着运河说:“小朋友们,这条运河可有年头啦,早在春秋时期啊,吴国就开始挖邗沟啦,这邗沟啊,就是大运河的老祖宗。

那时候的人可真了不起,没有什么先进的工具,就靠着锄头、铲子这些东西,一点一点地挖。

想象一下,那些古代的劳动人民,在泥水里忙活,累得满头大汗,就是为了挖出这条沟通水系的沟。

” 一个小朋友问:“爷爷,他们为什么要挖这个沟呢?” 老爷爷笑着说:“为了打仗运兵和运粮食方便呀,这可算是个大工程呢。

”后来啊,到了隋朝,这大运河可迎来了它的大发展。

隋炀帝那家伙,一声令下,要把大运河挖得更长更宽。

这可热闹了,全国各地的人都被征来干活。

我仿佛能看到那浩浩荡荡的人群,在河岸上忙个不停。

有个大叔负责挖土,他一边挖一边喊着号子,旁边的人跟着一起喊,那声音震天响。

还有人负责挑土,扁担压在肩膀上,压出了深深的红印子,可他们还是不停地走。

我把我想象的场景跟旁边的游客说了,游客说:“那时候的人真不容易啊,这么大的工程,得付出多少血汗。

” 我点头说:“是啊,不过这隋朝大运河一挖通,那可就厉害了,它把好多地方都连接起来了。

”唐朝的时候,大运河可就更热闹啦。

我和几个朋友聊起这个,一个朋友说:“这大运河就像一条大动脉,把南方的粮食和货物都运到北方。

你看那些装满粮食的船,一艘接一艘,船夫们在船上喊着号子,那场面肯定壮观。

” 另一个朋友说:“对呀,而且这运河边的城市也跟着繁荣起来了。

像扬州,那就是个大运河边的明珠,有好多商人在那儿做生意,人来人往的,热闹非凡。

” 我笑着说:“没错,唐朝的诗人说不定也经常在运河边溜达呢,看着这繁华的景象,写出那些优美的诗句。

京杭大运河相关历史

京杭大运河相关历史

京杭大运河相关历史京杭大运河是一条具有重要历史和文化价值的人工运河,它源于中国隋朝时期,北起北京,南至浙江杭州,全长约1794公里。

以下是京杭大运河的相关历史:1.早期开凿和用途:京杭大运河的开凿可以追溯到公元前5世纪左右的吴国时期。

吴国为了军事目的开凿了胥溪和邗沟两条运河,这是京杭大运河的前身。

在隋朝时期,隋炀帝为了南北交通运输的便利和加强对南方的控制,下令开凿从洛阳到杭州的运河,这一工程在隋唐两代多次进行扩建和完善。

2.宋代和元代的发展:宋代时期,由于南方经济的发展和政治的需要,京杭大运河的作用更加凸显。

北宋政府对运河进行了多次疏浚和扩建,使得京杭大运河成为连接南北经济和政治中心的重要通道。

元朝时期,由于中国的政治中心向北方转移,为了连接南北两京(南京和北京),元朝政府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进一步的扩建和完善。

3.清代至近现代的变迁:清代时期,由于黄河泛滥、战争和社会动荡等原因,京杭大运河一度失去了往日的重要地位。

然而,随着清政府的治理和近代化进程的推进,京杭大运河在20世纪初重新焕发生机。

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中国政府对京杭大运河进行了多次整治和现代化改造,使其成为连接南北地区的重要水路交通枢纽。

4.文化意义与遗产价值:京杭大运河不仅具有重要的交通运输功能,还承载了丰富的历史、文化和精神内涵。

它是中国历史上一项伟大的水利工程和文化遗产,具有以下价值:a. 历史文化价值:京杭大运河是中华文明的重要遗产之一,它见证了中国历史上的政治、经济和文化变迁。

通过研究运河沿岸的古迹、历史城镇和文化遗产,可以深入了解中国历史和文化的丰富多样性。

b. 水利工程价值:京杭大运河展示了中国古代水利工程技术的杰出成就。

它体现了古人对水利工程的深刻理解和智慧,为后世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和教训。

c. 经济发展价值:京杭大运河在历史上是连接南北经济的重要通道,对于促进商品流通和经济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在今天,通过对运河的整治和开发,它仍然具有巨大的经济发展潜力,为沿岸地区的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收稿日期:1998-09-25

作者简介:汪孔田(1941-)男,山东济宁人,济宁师专学报编辑部副教授。

第20卷第6期济宁师专学报1999年12月Vol.20No.6JournalofJiningTeachers’CollegeDec11999

文章编号:1004-1877(1999)06-0078-04

论京杭运河山东运道的开辟与经营

汪孔田(济宁师专 山东济宁272025)

摘 要:山东运河是京杭大运河的关键运道,元明清三代王朝全力经营山东运河。山东运河开辟与经营的过程中,成功地解决了水源补给、水量分配、水位平衡、洪水调蓄以及避黄保运等一系列重大问题,保证了大运河的全线畅通,显示出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智慧和力量,谱写了京杭运河开发史和人类水运史上璀璨辉煌的篇章。关键词:京杭大运河;漕运;会通河;引汶济运;水柜蓄泄;避黄保运中图分类号:U61 文献标识码:A

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与长城齐名的伟大水利工程,北起北京,南迄杭州,途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全长1747公里,是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的大动脉,成为元明清三代王朝的生命线,对我国古代经济文化的发展和中央集权制封建国家的统一,发挥过重大作用。由于京杭运河路线长、地形复杂,在其开辟与经营中遇到了诸如地势高低悬殊、水位不平衡、黄河以北水源不足、汛期洪水调蓄和宣泄、黄运交汇、运道经常淤塞和决溢等一系列重大问题。这些问题基本上都集中在山东河段。因此,山东运河经营的成败是京杭大运河贯通的关键。自13世纪起,元明清三代都全力经营山东运河,前后兴建了一系列水利工程,采取了许多有效措施,成功地解决了水源补给、水量分配、水位平衡、洪水调蓄、保运避黄等重大难题,保证了京杭运河500年全线贯通,谱写了世界航运工程史和中国水利史上光辉的篇章。一、元代开辟山东运道,贯通京杭大运河元代建都大都(北京),地理位置相当优越。但华北地区历经长期战乱,民生凋蔽,而江南地区经六朝和南宋开发,经济相当发达,成为粮食和手工品的主要产区。“元都于燕,去江南极远,百司庶府之繁,卫士编民之众,无不仰给江南。”①政治中心与经济中心的两极发展,促进了连结两大中心的大运河的开辟与发展。为了取得江南的财粮,保证物质供应,元朝统治者在隋代大运河的基础上全力开通了经由鲁西地区的京杭大运河。北宋末年黄河南迁,使隋代形成的以洛阳为中心的南北大运河中断。至元十一年(1274年)元帅伯颜率师伐宋,访求通向江淮的水道。都水少监郭守敬也奉命在鲁西地区进行水文和地形勘察测量,

认为山东具有沟通南北大运河的优越条件:济宁以南有古泗水运道沟通淮河;临清以北有御河(永济渠)通向天津。济宁至临清间400余里虽为陆路相隔,但鲁中丘陵地区有众多天然河流、湖泊和数量可观的泉源,为开挖山东运河提供了充足的水源。于是元统治者下决心利用山东汶泗等水道开挖运河,

完成经由山东的截弯取直工程。开挖山东运河是沟通京杭运河最关键的工程。从开挖到通航大致分两个阶段:一是开济宁至须城(东平安民山)的济州河,二是开安民山至临清的会

通河。至元十六年(1297年)元灭南宋,全国统一。大都所需大量粮食与物质急需靠水运取之于江淮,

开济州河成为当务之急。于是至元十八年(1281

年)十二月“差奥鲁赤、刘都水及精算者一人,给

—87—宣差印往济州(济宁),定开河夫役”②,并命大名、卫州新附军前往助工。经过一年多的施工,至元二十年(1283年)八月开成济州河。济州河南接泗水,北汇大清河,全长约150里。它起于济宁,中经汶上县的南旺、袁家口至梁山,于须城安民山侧入大清河。至元二十二年(1286年)开始整修泗水运道,并从济宁以南至徐州和邳县沿漕河设置纤道、桥梁,派充漕运副使③。自此,“南粮北运”由江入淮,经泗水运道入济州河,并由大清河经利津县转海运以达天津至北京。开山东运河的第二阶段始于至元二十六年(1287年)。因经由济州河、大清河入海航道受利津海口泥沙淤塞不便通航。南来船只需经济州河改从东阿登陆,陆运200里至临清转御河水运至北京。为了解决东阿至临清陆运困难,元世祖采纳东平路寿张县尹韩仲晖、太史院令史边源等人的建议,决定开新河道。“省遣漕副马之贞与源等按视地势,商度用工,于图上可开之状”④,征集民夫3万,并派遣断事官忙速儿,礼部尚书张孔孙、兵部尚书李处巽等主持施工。正月开工,同年六月竣工。这条新开河道南起须城安民山西接济州河,中经东昌(今聊城)至临清入御河,全长250里,中间建闸14座,赐名“会通河”。至元二十九年(1292年),都水监郭守敬主持开挖大都至通州的运道———通惠河工程,同年秋天开工,次年秋天完成,全长164里。自此,由大都到杭州的京杭大运河全线沟通。由于取道山东,较隋代大运河运道缩短了1000余里。虽然元代大运河山东河段水源未能彻底解决,航运效益不大,但为明代重修会通河(明代将济州河和会通河统称为会通河),使京杭运河成为南北水运干线打下了基础。由于会通河流经山东西南丘陵地区,纵坡较大,水源补给和闸坝设置便成为开挖运河成败的关键。从至元二十六年开始建闸,到至正元年(1341年)为止,用52年时间在北至临清南至沽头运道上共建船闸31座。元代在梯级开发运道中是经过全面规划和考虑的。在船闸形式和结构方面基本采用统一标准,船闸布局上也有所安排。在地形变化较大的地方和重要码头都由2至3座船闸(单闸)串联在一起,形成有机组合体。如临清、济宁均由3闸组成,七级、阿城、荆门、金沟、沽头5处由两闸组成。组合闸距一般为2—3里。利用闸与闸自然河段作为大闸厢以容纳较多的船泊,技术不应低估,但设闸布局欠完善。也因全河(会通河)没再完全闸化,不能有效控制水量,加之部分航道难于挖深,故不能保障航道水深。由于运河坡度较大,船闸布局欠妥,故河道能否畅通,关键在于引水济运。元人因循旧法,利用泗水南流入淮,汶水北流汇大清河的自然条件,于宁阳土罡城附近的汶河筑坝遏汶水,作斗门(减水坝),引汶入,向西南流向济宁;又于兖州城东泗水河上筑金口坝拦截泗水,建斗门引泗西去与合流,一并出济宁合流南北以解决运河水源之不足。但分水点位于地势较低的济宁,而济宁以北的南旺有运河“水脊”之称。“元人分水于济宁,亦未审乎地势之宜耳。济宁北高而南下,故水之南行也易,而北行也难……。南水每有余,北水常不足,故南旺每有浅阻”⑤,不能满足南粮北运的

需要。史书称“故终元之世,海运未罢”,其原因就在于此。二、明代重修会通河,全力经营山东运河元末明初,由于长期战争,黄、淮、运河流域遭到严重破坏,又黄河决溢,运道淤塞,山东运河受阻。到了永乐元年(1403年)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便开始全面治理会通河。明代采用了“积极导浚,保漕运输”的方针,重修运道,增建闸坝,引水至南旺分流南北,围湖蓄水以调节水量,并对元开运道作了局部改线,以免黄河决溢而淤塞通道,

保证了漕运畅通。黄河与运河之矛盾始终贯穿于运河的形成与发展的过程中。洪武二十四年(1391年)黄河大决于河南原武黑羊山,经曹县、郓城两河口,漫安山湖,

以致会通河完全淤塞。加之洪武、建文二帝建都南京,政治、经济中心合一,南粮北运未被重视,故会通河废置不用。直至明成祖迁都北京以后,南粮北运又成当务之急,恢复京杭运河南北运输才成为明朝头等大事。永乐初,明王朝采纳了济宁同知潘叔正的建议,

征调济南、兖州、青州等地民丁16万余人,全面疏浚会通河。永乐九年(1411年),又征调民工30万,

自袁家口(今汶上县袁口)往北到寿张沙湾一段,

废弃元代开挖的旧河道,东移运道20里另挖新河。在改线开挖新河的同时,又建南旺分水工程。在汶河下游建戴村坝,引水南旺,分流南北。为了节水通航,“相地置闸,以时蓄泄。”又于运河沿岸建斗门水柜。至永乐十三年(1415年),所建闸坝全部竣工。从此,运河改走新线。—97—明嘉靖以后,黄河干扰运道多集中于济宁至徐州之间的泗水河段上,冲毁和淤塞运道屡见不鲜。其时,运道之东已形成南阳湖和昭阳湖。如何避开黄河的侵袭为当时急待解决的问题。不少人主张利用湖区作为黄河泛滥之屏障,将运道东移到湖东岗地上,择坚土之地开挖运道,以避黄河干扰。嘉靖七年正月,明世宗采纳了南司空胡司宁“东移运道”的建议,并派河总盛应期征调民夫918万多人,开挖北至南阳镇,南至留城(今沛县东南)、中经夏镇长140多里的新河。这条河位于湖东丘陵边缘,地势较高,可避黄河冲淤之害。工程中途遇天旱,下令停工。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黄河大决于沛县赵家口,泛滥而北,淤塞运道百余里,漕运受到较大破坏。为保障京师及北部边防粮饷,沟通漕运成当务之急。督理河漕尚书朱衡“循览盛应期所凿新河遗迹,请开南阳、留城上下”,并“决计开浚,身自督工,重惩不用命者”⑥。隆庆元年(1567年),“新河或新河西去旧河三十里……,新河自留城(沛县境)而北去,经马家桥、西柳庄、满家桥、夏镇、杨庄、珠海、利运建七闸,至南阳合旧河,凡四十里有奇”⑦,并引湖东山区河道之水,以济运道。又自留城至境山(今徐州北)疏浚旧河53里。这样,用了一年时间才把工程完成,使运道又得以畅通。改线运道称南阳新河。南阳新河挖成,虽然缓解了夏镇以北运道游塞之矛盾,但未能彻底解决问题。留城以南保存旧运道,仍会遭到黄河决溢的侵袭,同时还有徐、吕二洪之险,对运道畅通仍是严重的威胁。隆庆三年(1569年)七月,黄河再决口于沛县,茶城淤塞,漕船阻于邳州,总河翁大立提出开氵加口以通运道,但未实现。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黄河在单县黄土固口决口,灌徐、沛,冲毁运堤200里。总河舒应龙在韩庄开渠45里,以泄湖水,由彭口注氵加。氵加河上游虽和运道沟通,但河道窄浅,仍不能通航。万历二十六年(1598年),因黄河在黄土固决口,徐州、吕梁二洪浅涸,运道大阻,总河刘东星循韩庄故道凿梁城、侯家庄氵加口,以试通运,仍未取得成功。万历三十一年(1603年),黄河在曹县、沛县等地决口,灌昭阳湖,夏镇至徐州运道再次淤平。当时新任河总李化龙主张继续大开氵加河,并于次年开工,经半年多完成。运河漕船改行新运道。新线自夏镇至邳州东接黄河,全长260余里。明永乐、嘉靖、万历年间,改建了山东运道,使京杭运河得以重新沟通。在重修会通河时,解决了运道水源补给的问题,船舶得以畅通。引水与蓄水济运所采取的方案,充分体现了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永乐九年(1411年),工部尚书宋礼受命重浚会通河,起初,因未吸取前人引水至济宁失败的教训,照循旧法,没能成功。正当宋礼等人束手无策之时,汶上县白英老人⑧提出了“南旺水脊分水”方案。白英指出:“南旺地耸,盍分水焉,第勿令汶南注河,北倾坎河,导使趋南旺,南九十里流于天井,北八十里流于张秋,楼船可流。”⑨宋礼采纳了白英的建议,当即征调民夫16万,在东平县戴村附近汶水上筑坝拦水,堵截汶水北汇大清河,并向南开一新河,引汶水和附近诸泉流入南旺交于运河。在交叉口运河上、下河段建闸各一座,以节制南北分流之水,亦为过船建筑物,实现了南北分流目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