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济宁段的流向、起止点和里程 作者:张荣仁

合集下载

济宁运河访古桥

济宁运河访古桥

济宁运河访古桥早就听说,山东的济宁位于“南控江淮、北接京畿”的中心要地,是京杭大运河鲁运河段的关键区段,元明清三代都把这段河道作为重点,当时京杭大运河的最高管理机构也常驻济宁。

到清末以后,运河改道,绕过了济宁城区,加上水运逐渐削弱,济宁运河枢纽的地位也就风光不再。

但在济宁市区,仍保留着运河故道,使得济宁依然保持了“水城”的风貌。

就在秋高气爽的中秋,我去了济宁。

京杭大运河鲁运河济宁河段位于山东省西南侧的济宁是个古城,东汉时叫任城,元代设济宁府。

1946年,解放军晋冀鲁豫军区第七纵队解放军进驻后,设立济宁市。

济宁原本是个不起眼的小城市,得益于京杭大运河的贯通,在明清时期就发展成为闻名全国的繁华城市。

京杭大运河济宁段北起黄河南岸的梁山县,南至微山湖,长约150余公里。

这段运河开凿于元代至元十七年(1280年),八年后(1291年)竣工,历时三年。

从地形地貌上看,济宁是京杭大运河全线海拔最高点,俗称“水脊”,所以这段运河也因此而时常断流,严重地影响了大运河的南北漕运。

为了解决这一问题,明代初年,在一位汶上县叫白英的老人的建议下,在济宁修建了“借汶(河)济运(河)”的南旺分水工程,就是在济宁南旺的戴村建一座水坝,把汶河水引入大运河。

同时,在南旺的南湖畔也设一座水闸,使南旺湖成为京杭大运河的一座“水柜”,遇到因天旱之年运河水量减少水位降低时,就开闸引南湖水流入大运河,借以提高水位,确保运河通航。

这样一来,就使京杭大运河里的水得以南北分流,形成了“三分朝天子,七分下江南”(就是以水闸为界,三成的运河水向北流,七成的河水向南流)的分水奇观,解决了大运河水源不足的难题。

这座南旺分水工程,设计巧妙,功能显著,甚至可以与四川的都江堰分水工程相提并论。

也有专家认为:京杭大运河与万里长城、埃及金字塔、印度佛加大佛塔并称为世界最宏伟的四大古代工程。

而万里长城、金字塔、佛加大佛塔随着现代文明的推进,早已成为历史陈迹,唯独京杭大运河,至今还在继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地理_京杭大运河地区讲解

地理_京杭大运河地区讲解
通济渠:京杭大运河因为都城靠近 黄河中游,所以修建时,运河是由 东向西流,从第三阶梯至第二阶梯, 地势愈来愈高,修建时水会由西向 东流,淹死很多人。
另外几条附近河流众多,一旦遇到 河流,突然增加水量会使河水倒灌。
运河流经黄河,淮河,长江。其中 黄河泥沙多,河面较高,淮河下大 雨时水量过多,两河极易泄洪,修 运河时比住在附近更危险。
运河是由统治者主导开凿整修而成,统治者们 集合庞大的人力、物力开凿运河的主要目的是 为了漕运。运河是为了实实在在的漕运目的而 生的,漕运是封建王朝的生命支持与动力供应 系统,维持王朝的生命延续。由于海运的海盗、 风浪等问题难以解决,在漕运史上运河水运是 主要首选方案。开凿运河是一件名符其实的功 在当代、利在万秋的伟举,对修造者而言,其 功效时隔不久就能显现,给王朝带来举足轻重 的影响。所以历朝历代有见识的统治者都非常
里运河 全长169公里,其入江口原
在瓜洲,1958年改至六圩入江。 近年屡经整治,航道底宽一般达 70米,水深3米以上,可通航 1000吨级拖带船队。年运货量 1500万吨左右。
中运河 二级坝至大王庙段原来是走韩庄、
台儿庄一线。1958年在江苏省境内新辟 南四湖湖西航道及不牢河河段,使河道 经徐州市北郊通过,至大王庙与中运河 汇合。大王庙至淮阴段仍循原来河道南 下,长163公里。徐州以下河段,经近年 分段拓宽,航道一般底宽45~带船队。是为徐州煤炭南运主要线路。
千百年来,京杭大运河一直是中国重 要的南北水上运输通道,对于国家的 统一、经济的繁荣、文化的融合以及 对外开放和国际交往都发挥过非常重 要的作用。从历史上的“南粮北运”、 “盐运”通道到现在的“北煤南运” 干线以及防洪灌溉干流,这条古老的 运河至今仍在中国的经济发展中发挥 着巨大的作用。

京杭大运河的地形特征及各段水流流向

京杭大运河的地形特征及各段水流流向

京杭大运河的地形特征及各段水流流向京杭运河地处我国黄、淮、海冲积平原东部边缘地带及长江三角洲的里下河地区、太湖流域两大碟形洼地之内。

沿运地势具有三起三伏的特点,起伏之差一般在20~40m之间。

北京至天津段,距离虽短,却高差悬殊,本段系京杭运河的第一降落段。

通惠河河底平均高度约30m,(该高度指高出废黄零点高度),通县河底高约20m,天津市海河河底高度则为-3m,北京至天津段河床高差可达33余米。

天津往南地面逐渐隆起,到黄河现道止,为第一隆起段。

临清河底高25m,从天津到临清,河床高度相差28m。

大运河穿过黄河现道之处,是京杭运河最高地点,可视为京杭运河在黄淮之间的分水岭,穿黄处河底高38m。

从天津市至穿黄处,京杭运河河床高度相差41m。

运河过黄河到南旺以南,地面高度又逐渐降落,直到长江为止,为京杭运河第二降落段。

济宁河底高31m,淮阴河底高4m,在穿过长江处,河底高度为-15m。

长江以南,运河河床又逐渐隆起,到丹阳北部为最高点,这是第二隆起段,是江南运河的分水岭。

丹北分水岭海拔高程30~40m,相对高程仅20m左右,河底高程约8m左右,至无锡崇德河底高程下降为-7m,这是第三降落段。

从崇德到杭州,河床又略见隆起,但河底高程均在-1~ -5m之间,这是第三隆起段。

由于京杭运河各段地面高度不同,因此各段航道水流的方向也不相同。

综上所述,可概括如表所示。

当大运河全线通航时,从北京到通洲、临清到淮阴、镇江到常州三段,利用河闸通航,维持比较困难,其余各段则属普通河流性质。

┏北京┃↓京津段╋通州┃↓┗天津←─海河┏↑津黄段╋临清←─卫河┃↑┗东阿←─黄河┏↑黄淮段╋南旺┃↓┗淮阴←─淮河┏↓淮江段┻瓜州\←长江┏镇江/┃↑┃丹阳┃↓镇杭段╋苏州┃↓┃崇德┃↑┗杭州←─钱塘江。

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分别是哪里

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分别是哪里

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分别是哪里中国的大运河一直是炎黄子孙所珍视的文化遗产。

大运河对后世的影响也是巨大的。

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欢迎阅读!大运河的中心和起止点分别隋代大运河,北到涿郡,今北京一带,南达余杭,今浙江杭州,中心为洛阳。

隋朝大运河(605年隋开凿,610年完毕) 南北分别为辉县和涿郡.作用:大运河通航以后,不仅成为南北政治、经济、文化联系的纽带,也成为沟通亚洲内陆“丝绸之路”和海上“丝绸之路”的枢纽.运河的通航还促进了沿岸地区城镇和工商业发展,它还宛如一条彩带,沿岸城镇犹如彩带上镶嵌的一颗颗明珠.此后,历代王朝对运河不断疏浚和改造,使它持续发挥着贯通南北动脉的作用.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大运河是由三个运河组成的,他们分别是京杭大运河、隋唐大运河、浙东大运河,那么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分别是什么呢?根据资料所记载,京杭大运河之所以被开凿是因为在春秋战国时期,当时的吴王夫差为称霸中原,已经连续击败了好几个国家,只剩下当时的齐国还没有攻打,夫差怎么能允许他阻挡自己前进的脚步,所以他就利用当时有利的地理位置,从而开凿了京杭大运河以此来达到他运送军队北伐齐国的目的。

隋唐大运河被开凿的原因有三点:第一点:隋炀帝想利用大运河坐船到江南巡游;第二点:加强南北的交通运输,更好的巩固中央政权的统治地位;第三点:抑制江南经济的发展,提高其他地区的经济发展;第三点:促进各地区文化交流和融合。

隋唐大运河能得以开凿成功的条件是:1、南朝以来,江南的经济发展迅速,可是隋朝的政治中心却在北方,所以开通运河是大势所趋的。

2、前人留下的丰厚的财富。

3、隋朝统一,政治逐渐的稳定起来。

因此隋唐大运河在这些原因和条件下被开凿是必然的趋势。

浙东大运河被开凿的原因和条件较之前两个要简单的多,它之所以被开凿是因为它的地理条件比较优越,有很多的方便之处,而且开凿也比较容易。

开凿大运河的原因和条件在不同时期是不同的,但是无论是是怎样的原因和条件,对于现今的世界来说,他们的开凿都是宝贵的文化遗产。

京杭大运河是从哪里到哪里

京杭大运河是从哪里到哪里

京杭大运河是从哪里到哪里京杭大运河是我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全长1794公里,是我国最长的人工河。

京杭大运河是从哪里到哪里呢?接下来就和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关于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欢迎阅读!京杭大运河的起点和终点京杭大运河举世闻名的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最早、最长的一条人工河道,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流经北京、河北、天津、山东、江苏、浙江六个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京杭大运河建于两千多年前的春秋时期,距今已有2500年的历史,而秦始皇在嘉兴境内开凿的一条重要河道,也奠定了以后的江南运河走向.据《越绝书》记载,秦始皇从嘉兴“治陵水道,到钱塘越地,通浙江”.大约2500年前,吴王夫差挖邗沟,开通了连接长江和淮河的运河。

北起北京,南至杭州,京杭大运河全长1794千米,是世界上最长的一条人工运河,是苏伊士运河的16倍,巴拿马运河的33倍,纵贯南北,是我国重要的一条南北水上干线。

经过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六省市,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

不仅便利了南北大量物资的运输交换,也有助于我国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由于年久失修,目前,京杭运河的通航里程为1442千米,其中全年通航里程为877千米,主要分布在黄河以南的山东、江苏和浙江三省。

京杭大运河的流域京杭运河自北而南流经京、津2市和冀、鲁、苏、浙4省,贯通中国五大水系──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和一系列湖泊;从华北平原直达长江三角洲,地形平坦,河湖交织,沃野千里,自古是中国主要粮、棉、油、蚕桑、麻产区。

人口稠密,农业集约化程度高,生产潜力大。

迨至近代,京津、津浦、沪宁和沪杭铁路及公路网相继修建,与运河息息相通;沿线各地工业先后兴起,城镇密集,是中国经济精华荟萃之地。

京杭大运河沿线是中国最富庶的农业区之一,工业发达。

在兖州、济宁、滕州、丰县、沛县、徐州、邳州及两淮等有大中型煤矿,连接上海、南京、徐州、镇江、常州、无锡、苏州、扬州、杭州等工业城市。

大运河考察记之济宁(上)

大运河考察记之济宁(上)

大运河考察记之济宁(上)作者:石永民来源:《杭州·生活品质版》 2012年第8期济宁位于鲁西南平原,辖区内有中国江北最大的淡水湖微山湖。

横跨运河两岸的济宁市区老运河是会通河文化遗存,城内洸河是原济州运河。

元二十九年(1292 年),京杭大运河全线贯通。

当时,位于大运河中段的济宁,“南通江淮,北达京畿”,“闭则锁錀,启则为通关”。

地理位置极为重要。

到明代中叶,济宁城市规模不断扩大,州城内外帆影无际,街巷通衢,行人接踵,“凡贸易于两淮于三吴者,连樯大舶,必驻济宁”。

为加强漕运管理,明景泰二年(1451 年)明政府在此设漕运总督,与总兵官同理漕政,领运军十二万余人,运船一万余艘,专职漕粮运输。

明成化七年(1471 年)朝廷设河道总督,驻济宁。

清代,又在济宁设置全国最高水利机关——总督河院署。

署衙坐落在今济宁院门口街,占地5公顷,建筑面积达1. 6万平方米,为朝廷在六大部外特设的一个部院级的专门治运司运机构,其充任者多为一品或从一品大员,负责综理黄河、运河两河事务,山东、河南、南北直隶巡抚皆受节制。

值得一提的是明清期间,在济宁的河漕督抚中亦名人辈出,传有佳话。

明嘉靖七年闰十月初一(1528 年11 月12 日),时任江南运粮把总的戚景通56 岁得子,其子就是明代抗倭名将戚继光。

林则徐曾在道光十一年(1831年)年底至次年五月在济宁任河道总督,任内巡视堤坝,笃行不苟,口碑甚佳。

清代乾隆年间,济宁运河两岸商贾云集,百业兴盛,烟草、棉花成为商业外贸的大宗,市场繁荣,年营业额高达白银亿元以上,有“江北小苏州”之称。

清末,运河停漕,济宁随运河而衰落。

位于济宁的南旺分水龙王庙和东平戴村坝是一组融汇多种运河文化内涵的古代水利建筑群体。

“南旺分水”枢纽工程是整个大运河上最具科技含量的工程,被称为是京杭大运河“心脏”。

戴村坝——南旺闸科学地解决了京杭大运河引汶、分流、蓄水等重大复杂的技术和实践问题,使会通河在以后的数百年间,再未遇到过水源不足或浅涩难行的困境。

元明清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建设及其历史地位

元明清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建设及其历史地位
大运河济宁段的历史文化价值,不仅 在于其建设成就本身,更在于其所蕴 含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意义,具有极高 的文化价值。
06
结论
研究总结
建设过程
元明清时期,为了连接南北交通,京 杭大运河在多地进行了建设,其中济 宁段的建设尤为关键。
历史地位
济宁段作为京杭大运河的核心区段, 在历史上具有重要地位,对南北经济 、文化交流起到了重要作用。
文化价值
济宁段不仅具有交通价值,还蕴含着 丰富的文化遗产,如传统建筑、民俗 文化等。
社会影响
大运河济宁段的繁荣带来了周边地区 的经济发展,同时也促进了社会文化 交流和融合。
研究展望
深入挖掘
对大运河济宁段的历史、文化价值还需进 一步挖掘和研究,以更好地保护和传承这
一文化遗产。
跨学科合作
未来研究可加强跨学科合作,如历史学、 地理学、社会学等,以更全面地了解大运
济和文化有着深远的影响。
研究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济宁 段的建设及其历史地位,有助于 深入了解济宁的历史文化价值和
经济地位。
有利于保护和传承大运河文化, 推动济宁地区的文化旅游和经济
发展。
研究现状和方法
目前学界对元明清时期京杭大运河济宁段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历史文献和考古发现方 面。
研究方法主要包括历史文献研究、考古发现分析、GIS技术应用等。
明朝时期的修建
1 2 3
修建背景
明朝时期,为了保障南北水路运输的畅通,政府 对大运河济宁段进行了多次修建和整治。
修建内容
明朝时期,对大运河济宁段进行了深度疏浚和堤 岸加固,增加了航运能力,并形成了完善的航运 管理机构。
修建影响
明朝时期的修建使得大运河济宁段成为南北交通 的核心,对沿岸的经济和文化发展起到了积极的 推动作用。

京杭运河济宁段的流向、起止点和里程 作者:张荣仁

京杭运河济宁段的流向、起止点和里程 作者:张荣仁

京杭运河济宁段的流向、起止点和里程张荣仁(一)、“古运河过境段北自梁山县黄河右岸十里堡,经戴庙、大安山、袁口、南旺、长沟、安居、济宁、鲁桥、夏镇,南至微山县韩庄镇,全长229.65公里。

分南北两段,北段(梁山至济宁)于元代至元十年(1283年)开挖,原称济州河;南段(济宁至韩庄)为古泗水中游故道,元至元十六年(1289年)开挖会通河(须城至临清),南与济州河相接,京杭运河全线贯通,济宁以南的古泗水被运河占用,至此境内南北两段河流始称京杭运河”。

这是2002年出版的《济宁市志》中对今济宁政区内古运河段较为详细的记述;但载文中有多处错误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载文没有把“老运河过境段”的年代写清楚,因为元明清三代老运河在今济宁境内的流向和起、止点是不同的。

第二、从载文中前半段的“南至微山县韩庄镇”看,“老运河过境”是指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山东古运河第三次改道东移后的老运河段;从文中后半段的“至元十六年(1289年)开挖会通河(须城至临清)南与济州河相接,京杭运河全线贯通,济宁以南的古泗水被运河占用,至此境内南北两段河流始称京杭运河”看,是指元代的老运河,而元代老运河是经南阳、谷亭东南至湖陵城,不是经夏镇至韩庄。

这种时间年限不清,朝代倒置的写法,会给读者和后人造成混乱和误导的。

第三、“元代至元十年”和“至元十六年”应改为至元二十年和至元二十六年。

第四、“老运河过境段北自梁山县黄河右岸十里堡,经戴庙、大安山、袁口......南至微山县韩庄镇,全长229.65公里”的记述,实为有误。

一是,十里堡不在黄河右岸。

左与右相对,为方位名。

在地理上,我国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如山东称“山左”,山西称“山右”;江东为“江左”,江西为“江右”。

《明史·河渠志》中也载“永乐九年......开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50里至寿张之沙湾以接旧河”。

因此,十里堡不可能在黄河右岸,而应位于黄河左岸。

二是,十里堡、戴庙、大安山,今既不在梁山县境内,也不在济宁市境区内。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杭运河济宁段的流向、起止点和里程
张荣仁
(一)、“古运河过境段北自梁山县黄河右岸十里堡,经戴庙、大安山、袁口、南旺、长沟、安居、济宁、鲁桥、夏镇,南至微山县韩庄镇,全长229.65公里。

分南北两段,北段(梁山至济宁)于元代至元十年(1283年)开挖,原称济州河;南段(济宁至韩庄)为古泗水中游故道,元至元十六年(1289年)开挖会通河(须城至临清),南与济州河相接,京杭运河全线贯通,济宁以南的古泗水被运河占用,至此境内南北两段河流始称京杭运河”。

这是2002年出版的《济宁市志》中对今济宁政区内古运河段较为详细的记述;但载文中有多处错误和值得商榷的地方。

第一、载文没有把“老运河过境段”的年代写清楚,因为元明清三代老运河在今济宁境内的流向和起、止点是不同的。

第二、从载文中前半段的“南至微山县韩庄镇”看,“老运河过境”是指明万历三十二年(1604年)山东古运河第三次改道东移后的老运河段;从文中后半段的“至元十六年(1289年)开挖会通河(须城至临清)南与济州河相接,京杭运河全线贯通,济宁以南的古泗水被运河占用,至此境内南北两段河流始称京杭运河”看,是指元代的老运河,而元代老运河是经南阳、谷亭东南至湖陵城,不是经夏镇至韩庄。

这种时间年限不清,朝代倒置的写法,会给读者和后人造成混乱和误导的。

第三、“元代至元十年”和“至元十六年”应改为至元二十年和至元二十六年。

第四、“老运河过境段北自梁山县黄河右岸十里堡,经戴庙、大安山、袁口......南至微山县韩庄镇,全长229.65公里”的记述,实为有误。

一是,十里堡不在黄河右岸。

左与右相对,为方位名。

在地理上,我国以东为“左”,以西为“右”。

如山东称“山左”,山西称“山右”;江东为“江左”,江西为“江右”。

《明史·河渠志》中也载“永乐九年......开新河自汶上袁家口左徙50里至寿张之沙湾以接旧河”。

因此,十里堡不可能在黄河右岸,而应位于黄河左岸。

二是,十里堡、戴庙、大安山,今既不在梁山县境内,也不在济宁市境区内。

三地今均属泰安市东平县。

因此,“古运河过境段北自梁山县黄河右岸十里堡”之说是错误的。

今济宁境区内古运河河道北起梁山县东北部张官屯附近与东平县相界处,中经靳口、袁口、城区、南阳、夏镇南至韩庄,全长约205公里。

(二)、《运河名城·济宁》载:“京杭大运河中段纵贯济宁全境,流经梁山、汶上、嘉祥、任城、中区、鱼台、微山等7个县区,全长230公里”。

考证之一:运河是否流经嘉祥?民国版《济宁县全境图》标载运河从西北由嘉祥流入济宁县;那时没设梁山县,实际是从今梁山县、汶上县流入济宁县的。

1988年、1999年两个版的《济宁市地图》和2002年《济宁市志·济宁市地图》均没标载运河流经嘉祥。

2007年由山东省地图出版社出版的《济宁市地图册》中:市全图未标划老运河;嘉祥、汶上、梁山三县图均未标划流经嘉祥县;只有任城区图标载老运河流经嘉祥县。

笔者和济宁学院的官好学老师一起亲自去任城区安居镇白嘴村走访考查,通过三位七十五岁左右的老人口述,他们一致肯定地说:老运河从不流经嘉祥县的土地,从白嘴至张山都是济宁县(任城区)的土地,只是在老运河西岸河滩中
有嘉祥县旷山村的十几亩河滩地。

另外,在老运河东约二里之外有嘉祥县狄家、西陈等村的一百几十亩地。

(50年代末、60年代初)梁济运河挖通后,嘉祥县又挖了一条东西流向的灌溉渠,通过白嘴村北的土地入梁济运河;现在,有嘉祥县旷山村村民自动在灌溉渠堤上种植了树木。

考证之二:“全长230公里”。

可能依据2002年出版发行的《济宁市志》,其载:“老运河过境段北自梁山县黄河右岸十里堡,经戴庙、大安山、袁口、南旺、长沟、安居、济宁、鲁桥、夏镇,南自微山县韩庄镇,全长229·65公里”。

其错有三:一是,“右岸”应改为“左岸”;二是,“戴庙、大安山”不在济宁市境区内,而属于东平县;三是,济宁老运河全长不是“230公里”,而应去除东平县境内的约50余里河段,其河长就只有约205公里了。

(三)、《运河名城·济宁》载:“开凿自济州至须城安民山长达130余里的运河河道”。

“开凿自任城(济宁)……至须城安民山(今东平县安山镇)长约150里的济州河”。

“1282年(至元十九年)十二月,济州河开工,于次年八月竣工并通航,全长200余里”。

济州河竟有三个长度,起止点也有错误。

考证之一:三段引文,有三个里程数据,130、150、200.应以“150里”为准。

考证之二:“须城县安民山(今东平县安山镇)”之说有错误。

“安民山”不在今东平县境内,而在今梁山县境内,即今梁山县小安山镇。

济州河150里河道,全在今济宁市境区之内,与今东平县境区无关。

(四)、《运河名城·济宁》载:“1289年(至元二十六年),马之贞奉命开河,南起东平县的安山镇(即济州河北端),北至临清接御河,全长250余里,建闸三十一座”……“会通河因地势高昂,整段河道全靠设闸控制水势,故自临清头闸至济州李海务闸,共设闸门31座,并因此而又称为闸河”。

上述载文差误有四:
第一、“南起东平县的安山镇”之说,是错误的;应改为南起梁山县的小安山镇。

第二、“会通河因地势高昂”之说欠准确。

严格说,元至元二十年开凿成的由济宁至梁山县小安山的济州河地势最高;会通河在元代是专指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凿的南自今梁山县小安山北至临清,长250里的运河。

第三、“自临清头闸至济州李海务闸,共设闸门31座”。

此说错误有三:一是,李海务不属于济州,而是位于今聊城东昌府区境内;二是,李海务北至临清约155里,元代在此河段上只建临清三闸和李海务闸,共四闸。

三是,元代从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开始到至正元年(1341年)止的五十三年间,在北起临清南至沽头(今属江苏沛县;沛县在元代隶属于济州)长约六百六十里的山东运河主航道上,先后共建船闸三十一座。

从北至南排列为:临清三闸(北头闸、中闸、隘船闸)、李海务闸、周家店闸、七级北闸、七级南闸、阿城北闸、阿城南闸、荊门北闸、荊门南闸(以上三北闸也称下闸,三南闸又称上闸)、寿张闸(今梁山县寿张集)、安山闸(今梁山县小安山)、开河闸、济州三闸(上闸、中闸、下闸)、赵村闸、石佛闸、辛店闸、新闸、师家庄闸、鲁桥闸、棗林闸、南阳闸、谷亭闸、孟阳泊闸、金沟闸、金沟隘船闸、沽头二闸(北隘船闸、南闸)。

第四、“闸河”,是对临清至台儿庄段“鲁运河”的别称。

明清两朝又在鲁运河主航道新建闸42座,因此鲁运河故有“闸河”之别称。

——摘自《京杭运河济宁段史料考》一书
附注:
2014年6月22日,在卡塔尔首都多哈举行的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第38届世界遗产大会上,中国大运河被列入世界遗产名录,成为我国第46项世界遗产和第32项世界文化遗产。

中国大运河由隋唐大运河(永济河、通济河段)、京杭大运河(通惠河、北运河、南运河、鲁运河、中运河、淮扬运河、江南运河段)、浙东运河三大部分十段河道组成,全长2700余公里。

大运河开凿于春秋时期,完成于隋朝,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疏通于明清,有2400多年的历史;而京杭运河始于元代济州河的开凿,才有700多年的历史。

济宁古运河是京杭运河的重要组成部分,只能称之谓“京杭运河济宁段”,绝对不能称“大运河济宁段”,也不该称大运河或京杭运河是“济宁的母亲河”,因为济宁有六、七千年的悠久历史。

“遗产”,对自然人来说,是死者留下的财产;对民族和国家来说,是历史上遗留下的精神财富和物质财富。

作为世界遗产的京杭运河济宁段的河道只能是元明清时期的河道,而新中国成立以后开挖的梁济运河,微山湖湖中航道、湖西航道等不能在其内。

京杭运河济宁段的河道应该包括:(1)明清时期通航的,今济宁境区内北起梁山县东北部张官屯附近与东平县相界处,中经靳口、袁口、城区、南阳、夏镇南至韩庄,全长约205公里河道。

(2)运河的支流——小汶河73公里。

(3)明清时期已经废弃的三段河道:梁山县袁家口经小安山、寿张集至路那里附近的37公里河道,微山县南阳经谷亭至湖陵城28公里河道,夏镇至留城19公里河道。

中国大运河沿线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河道27段(1011公里),共计58处遗产点。

京杭运河山东段,北起德州与河北省交界处南至台儿庄与江苏省交界处,全长510公里。

其中,德州段141公里,聊城段97公里,泰安段25公里,济宁段205公里,枣庄段42公里。

京杭运河山东段,被列入世界文化遗产名录的有河道8段,共计15处遗产点。

其中,济宁段河道3段,遗产点9个;即,河道3段:会通河南旺枢纽段(梁山开河东村至任城长沟村23公里)、小汶河(73公里)、会通河微山段(微山南阳至利建闸9公里);遗产点9个:汶上邢通斗门、汶上徐建口斗门、汶上十里闸、汶上柳林闸、汶上寺前铺闸、汶上南旺枢纽、汶上南旺分水龙王庙遗址、汶上运河砖砌河堤和微山县利建闸。

转载需用链接方式注明出处。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