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历史变迁及其对临清市发展的影响研究

合集下载

京杭大运河(会通河)临清段

京杭大运河(会通河)临清段

京杭大运河(会通河)临清段隋朝大运河京杭大运河简介京杭大运河是中国东部平原上的伟大工程,是中国古代劳动人民创造的一项伟大的水利建筑,为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也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的运河。

隋朝运河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隋炀帝大业元年(公元605年)隋炀帝杨广下令开凿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

这时主要是开凿“通济渠”和“永济渠”。

黄河南岸的通济渠工程,是在洛阳附近引黄河的水,行向东南,进入汴水,沟通黄、淮两大河流的水运。

通济渠又叫御河,是黄河、汴水和淮河三条河流水路沟通的开始。

隋朝的都城是长安,所以当时的主要漕运路线是:沿江南运河到京口(今镇江)渡长江,再顺山阳渎北上,进而转入通济渠,逆黄河、渭河向上,最后抵达长安。

黄河以北开凿的永济渠,是利用沁水、淇水、卫河等河为水源,引水通航,在天津西北利用芦沟(永定河),直达涿郡(今北京)的运河。

隋唐以来,中国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盛产粮食,但京师地处北方,因此漕运也就成了南粮北调的一种特殊形式。

由于陆路运输只能靠骡马大车、肩扛人挑,速度缓慢,运输量小,耗费极大,而海道运输极受地理条件限制,因此开凿运河就成了最好的选择。

元代济州河、会通河、通惠河的开凿,使大运河从江南直通大都(今北京),极大地推动了中国经济、文化的发展。

会通河是指自元代东平路须城县之安山西南起,经寿张西北,过东昌路,再西北达临清之会通镇与御河(卫河)相接的一段河道。

也就是今天穿越聊城市境的京杭大运河。

【注】元代以前聊城是博州州治。

元至元十三年(1276),元世祖忽必烈改革全国行政区划设置,改州为路,原博州改名东昌路总管府,治聊城。

东昌作为境内建制名称,始见于此。

会通河与济州河元朝运河山东段元初,忽必烈迁都燕京(今北京),后改称大都,使全国政治中心移至北方。

由于北方地区的长期战乱,经济凋敝,发展滞后,而同时期的南方则获得新的开发,社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大量的粮食、布帛丝绸等需从南方运往大都,以供京师之需,仅靠陆路运输不能解决这一问题,故河道漕运显得尤为关键。

关于临清的发展历程

关于临清的发展历程

临清是被边缘化了吗?小老职员临清市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文化底蕴深厚。

明清时期,临清依靠运河漕运迅速崛起,成为江北五大商埠之一,繁荣兴盛达五百年之久,有“繁华压两京”、“富庶甲齐郡”之美誉。

但是沧海桑田,世事变幻。

临清现在不要说在全国,就是在山东也没有什么名气了,甚至在聊城市区也算不上最富庶的地区了。

其中原因还得细细评说:一、从辉煌到没落。

临清最繁华的时期是明朝,那时的临清是京杭运河中一个重要的港口城市。

明朝万历年间,临清钞关税收居运河八大钞关之首。

市内现存众多的文物古迹如鳌头矶、清真寺、舍利塔、运河钞关等,均为国家级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也是昔日临清繁华的见证。

但是由于后来的战乱不断,加之黄河改道,运河淤积,漕运从此一蹶不振。

临清的经济发展不再如日中天,但当时临清仍是山东的一个重要的工商业城市。

后来修铁路时本来是从德州过临清的,但是因为经费的一部分让老佛爷过生日花了,钱不够用了。

于是大清帝国的津浦铁路在德州南暂时远离了京杭运河,就是这一段把临清甩开了。

从这时开始,临清错失了经济发展的大好机会,同时临清也被时代抛弃了!民国和日伪时期临清经济更是一蹶不振,但毕竟基础还在。

到1945年临清解放时,临清是全国解放区最大也是最富庶的城市。

因此解放临清也是为全国的胜利提供一个雄厚的经济后盾。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正式设立临清市,当时的德州、聊城还都是县。

在80年代之前,聊城地区80%的工业产值来自临清。

临清这片土地还产生了全国媒体正式报道的第一个农村“万元户”。

当然这也是临清最后的美丽表现了。

从此之后,临清的渐渐地远离了公共的视野。

现在你出差不要说在全国,就是在山东省内(聊城境外的其它地方)也没有人知道临清这个地方。

临清这个曾经在全国占重要经济地位的经济总量如今还不及江苏省昆山市下面的一个玉山镇。

面对这样的不堪,我们除了怨恨,只能是无奈了。

二、行政体制的牺牲品。

历史上,除了地缘关系之外,临清与聊城没有太多的关系。

大运河研究报告

大运河研究报告

大运河研究报告一、引言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最古老的运河,也是世界上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

本报告旨在对大运河的历史、地理、文化和经济价值进行研究和分析。

二、历史背景大运河的修建可以追溯到春秋时期,但最早的大规模修建始于北魏时期。

随着时间的推移,大运河逐渐完善,连通了黄河、长江和淮河等重要水系,成为中国北方地区重要的交通要道。

大运河在不同朝代得到了广泛的利用和发展,尤其在隋唐时期达到了巅峰,成为国内外贸易的重要通道。

三、地理概况大运河总长度约1794公里,横跨中国的多个省份,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等。

沿途的城市和风景名胜众多,如扬州、苏州、杭州等,这些地方也因大运河而繁荣起来。

大运河的主要分支有京杭运河、济南运河、德运河等,这些分支连接了许多重要的水域和城市。

四、文化遗产大运河见证了中国古代文化的繁荣和发展。

沿途的城市和村庄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文物和传统手工艺品,如古运河桥梁、古村落和古运河船只等。

这些文化遗产不仅是中国文化的宝贵财富,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重要组成部分。

五、经济价值大运河在古代是重要的商业通道,贯通了中国的北方和南方地区,促进了商品的交流和贸易的发展。

如今,大运河仍然发挥着重要的经济作用,成为了沿线城市的重要经济支柱。

许多旅游和物流企业也依托大运河发展起来,为当地经济带来了可观的收入。

六、环境保护大运河的保护和修复工作一直受到广泛关注。

近年来,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加强了对大运河的保护和管理。

通过清理河道、治理污染和修复古建筑等措施,大运河的生态环境得到了有效改善,也保护了大运河的文化遗产。

七、发展前景随着旅游业的快速发展,大运河的旅游潜力逐渐被挖掘出来。

越来越多的国内外游客慕名而来,欣赏大运河的壮丽风景和丰富文化。

大运河的发展前景十分广阔,可以通过开发旅游线路、举办文化活动和推广地方特色产品等方式,进一步提升大运河的价值和影响力。

八、结论大运河作为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水利工程之一,不仅在历史上发挥了重要的经济和文化作用,而且如今仍然具有重要的意义。

京杭大运河历史变迁

京杭大运河历史变迁

大运河历史变迁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中国古代伟大的水利工程,又名京杭大运河、南北大运河。

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经天津、河北、山东、江苏、浙江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全长1794公里。

大运河自开凿至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

运河路线随着历代京都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曾几经变迁。

隋朝以后,大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水运交通干线,而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文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用。

京杭运河的干流与支流京杭大运河又称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达杭州,纵贯北京、天津两市和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四省,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

京杭运河镇江至杭州段称江南运河,在杭州市内流域面积726.6平方公里,主要接受余杭泰山、石鸽、闲林及杭州城郊部分径流,经水网调节后,通过运河干线,分别注入太湖和黄浦江,还通过海盐长山闸往南,排入杭州湾。

枯水时,水源由太湖补给。

1.京杭运河干流京杭运河南端原起自艮山门,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后,起点为三堡船闸,经艮山门、中山北路桥、江涨桥、大关桥、拱宸桥、义桥、武林头至塘栖,由杭申甲线、杭申乙线出境。

杭申甲线。

由塘栖向东经博陆镇东边出余杭县境,再经过桐乡县崇福、嘉兴市向东北流入江苏省吴江县,在杭州市境内长度49.2l公里。

杭申甲线为运河古道,通航能力为拖带船10X60吨级。

杭申乙线。

由塘栖向北经邵家村进入德清县,通往上海及长江沿岸各城市。

杭申乙线在杭州市境内长度39.78公里,河道宽60―70米,通航高水位4.25米,低水位2.40米,通航能力为拖带船10X100吨级。

2.京杭运河支流京杭运河干流以西的支流主要有沿山河、余杭塘河、西塘河、良渚港、中塘河、东塘河、郁宅港、獐山港等。

京杭运河干流以东的支流主要有中华桥港、鸭栏港、横泾港、康桥新河、新河(杭钢进水河)、瓜山桥港、登云桥港等。

大运河历史演变从周至隋大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变迁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变迁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变迁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长的,工程量最大的,与长江并列的“黄金水道”是与长城,坎儿井并列的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从春秋一直建设到元代,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京杭大运河,顾名思义是北京到杭州的一条运河。

最早在春秋时期开凿。

春秋时期各国战事频繁,需要将部队快速输送到战争前线,尽量快的解决战事而开凿。

吴王夫差就曾经命人开凿邗沟,用来输送兵力,达到军事目的。

隋朝统一中原后,开皇九年(589年),取得陈朝广大疆域的隋文帝将“冠于诸王”,平陈有功的儿子杨广派往扬州。

任大总管府总督。

总统南方四十四州军事,替自己管辖东南半壁江山。

605年杨广与朝臣密谋,害死文帝,缢死杨勇,坐上史称炀帝的宝座。

炀帝登基之后,便将富户均迁至洛阳,又为交通开直达吴会地区运河,征发“年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筑河。

发河南淮北诸民众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不从者斩三族(父母族,妻族)。

并从五家之内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负责民工的饮食。

更令十万民众加深山阳渎(隋文帝曾命大将开凿)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拿通济渠来说,西起洛阳城西,绕城南并洛水入黄河,东行入淮水,全长八百里。

渠宽不得小于四十步(一步1.3米),河边还要种植柳树。

不过也足够快,大业八年三月(605)动工,八月竣工,但也消耗大量民力,挖好了隋的坟墓。

“男丁不供,始役妇女”而且监工还毒打劳工,仅一年,三百六十万民工即死二百五十万。

历经各个朝代花费大量民力建造的运河,究竟是为了什么?中国的封建经济虽说自给自足,但也需要交通。

大江大河不在少数,但就缺少一条纵贯南北的运粮之道,南方产稻,产丝,无运河则需绕道海路,或沿河道向北,均花费巨大。

产生了运河。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从“古城胡同游”看运河文化的弘扬与保护

从“古城胡同游”看运河文化的弘扬与保护

从“古城胡同游”看运河文化的弘扬与保护临清市是山东省历史文化名城,有着悠久的历史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临清历史可上溯至商周时期,是重要的“王畿之地”,战国时期是重要的齐赵边城,至元明清时期,临清市依运河而兴起成为当时闻名遐迩的运河名城,铸就了数百年的繁华与富庶,也创造了绚丽的运河文化。

作为“千年古县,运河名城”,临清市一直致力于运河传统文化的弘扬与保护,尤其是在京杭大运河申遗的历史机遇面前,我市更是掀起了保护、开发和利用运河文化的热潮。

临清市古城胡同文化充分体现了临清历史和运河文化的精髓,07年以来,临清市新华社区和大辛庄社区群众自发组织了临清古城胡同游活动,通过游览临清胡同,深入了解临清明清时期辉煌的历史,体会了运河文化的深邃,更加热爱家乡,增强自身的社会责任感,树立为家乡的美丽富强而努力的目标。

本课题试图通过“古城胡同游”活动,了解运河文化弘扬和保护的现状,并提出建议。

本次调查的目的有:1.了解临清历史文化。

(1)了解临清昔日的辉煌;(2)激励自己为家乡更加美好而奋斗的责任感。

2. 加深对临清运河文化的认识,从自身做起宣传保护运河文化。

3.对运河文化弘扬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合理的意见和建议。

研究方法有:1.查阅文献资料,主要通过书籍和网络两种方式;2.制作调查问卷,发放并整理调查问卷;3.实地参观临清胡同(箍桶巷、竹竿巷、白布巷),感受运河文化(京杭大运河)。

活动安排:1. 2013年 11月12日,查阅文献资料,通过书面材料了解运河文化;2. 2013年11月13日,设计调查问卷并印制50份以发放调查;3. 2013年11月14日,参加临清胡同游活动,并发放调查问卷;4. 2013年11月15日,整理调查问卷,并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过程(一)研究步骤1.查阅《临清史志》,并通过网络查阅到临清历史及临清胡同资料,初步了解临清胡同的历史变迁、运河文化的兴起及繁荣历史。

2.学习调查问卷的设计制作方法,并制作了调查问卷。

简述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区域及历史意义

简述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区域及历史意义

简述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区域及历史意义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古代最长的人工运河,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最长的运河之一。

它起自中国的京城(今北京),贯穿中国的中部地区,最终至杭州,全长约1,794公里。

京杭大运河流经的区域包括北京、天津、河北、山东、河南、安徽、江苏和浙江等八个省市。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意义非常重大。

首先,它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展示了中国古代人民在水利工程方面的卓越智慧和技术水平。

大运河的修建不仅解决了水运问题,也起到了灌溉田地、防洪抗旱的重要作用,对当时的农业生产和社会经济发展起到了巨大的推动作用。

京杭大运河也是中国古代重要的交通要道之一,连接了中国北方和南方的经济文化中心。

通过大运河,北方的粮食、煤炭等资源可以顺利运往南方,同时南方的丝绸、茶叶等商品也可以通过大运河运往北方,促进了各地之间的经济交流和文化交流,推动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繁荣。

京杭大运河也是一条重要的文化遗产,见证了中国古代社会的发展和演变。

沿运河的各个城市和景点,如扬州、苏州、杭州等,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和独特的风景名胜,吸引了无数游客和学者前来观光和研究。

这些地方保存了大量的古建筑、古遗址和文物,是研究中国古代社会和文化的宝贵资料。

总的来说,京杭大运河的流经区域及其历史意义十分重要。

它不仅是中国古代水利工程的杰出代表,也是中国古代交通和文化的重要载体。

通过大运河,我们可以了解到古代中国社会的发展和繁荣,感受到中国古代人民智慧和勤劳的精神,也可以欣赏到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历史文化。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的骄傲,也是世界文化遗产的瑰宝。

山东运河的开发历史及其旅游对策探析

山东运河的开发历史及其旅游对策探析

山东运河的开发历史及其旅游对策探析【摘要】山东运河处于京杭大运河中段,是京杭大运河的咽喉要道,一直发挥着其他运道无法替代的作用。

本文在简要论述元、明、清时期山东段运河开发过程的基础上,分析了该段运河的特点及其治理情况,最后结合遗产保护现状,提出了加强旅游开发的构想。

【关键词】京杭大运河;山东运河;旅游开发京杭大运河是世界上开凿时间最早的运河之一,它始凿于春秋,形成于隋唐,繁荣于唐宋,取直于元代,重整于明清,经历了漫长而曲折的历史变迁,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水系,是纵贯我国南北的重要水上通道。

运河不但在古代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即使在铁路、公路、航空飞速发展的今天,济宁以南运河,尤其是江浙段运河,航运仍然十分繁忙,济宁以北的运河,在农田灌溉、水利等方面,有的也仍然发挥着重要的作用,是祖先留给我们的珍贵财富。

无论是古代,还是现代,运河的历史地位不可低估。

运河,不但有古老的文化积淀,而且仍然有着现代的应用价值。

大运河与长城一样,同是中华民族文化身份的象征。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可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长约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约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约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阴称中运河,长约186公里;淮阴到瓜州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其中山东段运河处于京杭大运河中段,北系京师,南控江淮,是每年数百万石漕粮转输的必经之路,兴盛时,每年往来的船舶数万只,运送漕粮四百多万石,人员数十万,使山东段运河成为京杭大运河的咽喉要道,尤其是明清两代,山东段运河作为南北交通大动脉,一直发挥着其他运道无法替代的作用。

1 元明清时期的山东运河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先民们就在山东省境内开凿了连接泗水和济水的菏水,以及沟通淄水和济水的水道。

但是元代以前,山东省境内的运河一般都是区域性的,时间比较短暂,而且一般流经山东边境,在全国运河网中没有占据重要的地位。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杭运河山东段的历史变迁及其对临清市发展的影响研究王敏;惠洪宽;管永梅【摘要】京杭大运河开通至今已有2500多年的历史,其形态和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文章以运河水道及功能变迁为切入点,以临清市为个案,分析运河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结果表明:山东运河的变迁可分为早期形成、初具规模、繁荣发展、淤积衰退及重新利用五个阶段;运河的各项功能相继而生,互为结果,其中航运功能,决定了早期临清市的兴起和繁荣;运河的河道及功能变迁影响了临清市的城市规模、城市格局及城市产业.通过总结运河的历史变迁对临清城市发展的影响,为运河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期刊名称】《齐鲁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3)003【总页数】6页(P94-99)【关键词】京杭运河;功能变迁;城市发展;临清市【作者】王敏;惠洪宽;管永梅【作者单位】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齐鲁师范学院历史与社会发展学院,山东济南250200【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K928.6引言京杭运河又称大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纵贯京、津、冀、鲁、苏、浙6省市,沟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和钱塘江5大水系,全长1797公里,是我国南北水运的大动脉,也是世界上开凿历史最悠久,长度最长的人工运河。

[1]山东运河被称之为“鲁运河”,是京杭大运河中海拔最高,船闸密度最大,水利工程成就最集中的河段,经近千年的历史积淀,沿线的枣庄、济宁、东平、聊城、德州等城市均留下了独具特色的漕运、水利、商业、民俗等历史文化遗址和非物质文化遗产,呈现出深厚的历史底蕴,是整个大运河历史文化遗存保留最好的河段。

运河开通至今,其形态和功能均发生了明显的改变,目前一些专家、学者对京杭大运河与沿线城市进行了研究,傅崇兰所著的《中国运河城市发展史》是第一本关于运河城市的通论著作,该书从城市选址、环境、人口、经济、文化五个方面对运河沿线城市的发展过程进行了分析,是早期关于运河城市研究的代表作。

[2]许檀认为明清时期山东的商业城镇是随着商品流通的发展而发展起来的,因而大多分布在流通干线上。

[3]陈桥驿在其主编的《中国运河开发史》中不仅对运河本身的历史变迁进行了详细的研究,也对运河与沿线地区的开发进行了专门论述。

[4]范今朝、汪波总结了运河杭州段的变迁及其对杭州市发展的影响。

[5]邵常岁总结了近代交通方式的变迁对山东运河城市的影响。

[6]这些研究成果大多只是对运河及运河城市的发展进行定性描述,很少有学者对运河的时空变化进行详细分析,更鲜有人对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变迁与沿线城市发展的关系进行分析。

2014 年6 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将我国大运河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同年,京杭大运河城市旅游推广联盟在杭州成立,旨在打造一条全新的京杭大运河世界级精品旅游线;山东省也开始着手建设“大运河历史文化长廊”和“鲁风运河”文化旅游目的地品牌,2016年“聊城京杭运河文化与生态旅游保护开发项目”被列入山东省“十三五”旅游开发重点项目。

在这种形势下研究运河及其功能变迁对城市发展的影响显得尤为重要。

本文以京杭大运河山东段的变迁为切入点,以临清市为个案,基于ArcGIS软件的支持,探索运河河道及功能变迁对临清市城市形态、城市规模和城市产业的作用与影响,为运河沿线城市的开发和建设提供理论支持。

一、京杭运河山东段水道及其功能变迁中国运河有两个系统:隋唐大运河和京杭大运河,公元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大运河,在原有运河的基础上主要开通永济渠和通济渠,至610年又开通了江南河,至此,以首都洛阳为中心,以通济渠、永济渠为“人”字状两大撇捺延伸,并通过邗沟和江南河,沟通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大河流,形成北通涿郡(今北京),南达余杭(今杭州),主航道全长2700公里,沟通中国南北和东、中部的水运大动脉,此时的大运河被称为隋唐大运河。

元代以后,国都迁移到北京,随着国家政治经济中心的转移,航运的目标也由洛阳转到了北京,元代便对大运河进行了裁弯取直,缩短航运里程900公里,形成了自元代以来的“京杭大运河”。

京杭运河山东段南起山东与江苏两省交界处的大王庙闸,北到德州德城区第三店,流经枣庄、济宁、泰安、聊城、德州5市16个县(市、区),全长643公里。

[6]纵观大运河山东段的变迁,大致可分为五个阶段。

(一)早期形成阶段:军事功能为主据历史文献记载,山东的运河最早开挖于春秋战国时期,出于军事和政治目的,先后开挖了荷水、汴渠、洸汶运道和桓公沟等,形成了南北运道纽带的雏形。

此时,运河在战争中发挥着重要的物资运输和军事防御的作用。

(二)初具规模阶段:航运功能为主图1 隋唐大运河与京杭大运河示意图图2 现代京杭大运河及山东段示意图每逢朝代更替,统治者往往会疏于对运河的管理,直到隋大业元年(605年),隋炀帝下令开凿永济渠和江南运河(永济渠是山东京杭运河开凿最早的一段),至大业六年(610年),隋炀帝用了六年的时间,开凿了以洛阳为中心,南至杭州、北通北京的纵贯南北的人工运河。

唐载初元年(690年),为方便将山东曹州、兖州的粮食漕运到京师,朝廷便开凿了始于邢台,东到曹州至巨野泽的湛渠,它是五代和北宋时开凿的五丈河运河的前身。

至元十九年(1282年),元世祖下令开挖济州河,以任城(今山东济宁)为中心,南至鲁镇与泗水沟通,北经安山镇(今梁山县小安山)入济水,全长70多公里。

至元二十六年(1289年),元世祖下令开挖会通河,“起东昌路须城县安山之西南,由寿张西北至东昌,又西北至临清”(《元史》卷64,《河渠一》),接通御河,全长120多公里。

至此运河山东段初具规模,人们不断地对运河进行开凿、疏浚、管理,最根本的原因在于其航运功能。

(三)繁荣发展阶段:航运及防洪灌溉功能为主明永乐九年(1411年),明成祖派工部尚书宋礼总领其事,重新开挖会通河,使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

会通河的开通,漕运的繁盛使得山东运河沿线的城镇枣庄、济宁、张秋、聊城、临清、德州兴起并发展。

从明代嘉靖、万历至清代康熙年间,先后开凿了南阳新河、泇河、通济新河等,至此,山东运河基本定型,全长480公里,此时,运河的航运功能仍占主导地位。

山东运河流域是农业发达、人口稠密的地区,农业的灌溉、百姓的生活用水都离不开水源,遇到黄河泛滥的年份,运河防洪减涝的水利功能也变得非常重要。

(四)淤积衰退阶段:纳污功能为主近代以来,铁路等新式交通工具的兴起,分流了运河的大部分客货运量,导致运河的航运地位下降。

清末至民国年间,由于连年战争及经济的衰败,运河的航运、灌溉等功能均下降,多处地段出现淤积现象,至上世纪90年代初运河山东段仅剩济宁以南河段仍在通航。

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特别是近代以来工业的快速发展,工业废水开始大量排入运河,运河的纳污功能凸显,由于水体的自净能力有一定限度,一旦超过上限,运河的纳污功能便会急剧下降以至消失,这导致了运河部分河段的生态功能不断下降。

(五)重新利用阶段:文化、生态及旅游功能为主新中国成立后,各级政府对运河不断进行疏浚、管理,同时对运河环境进行综合整治,运河的纳污功能逐渐减弱,生态功能不断恢复。

2002年,国家为解决北方水资源紧缺状况,实施南水北调工程,这项工程的东线主要利用了古运河河道,这样运河河道得以重新修缮、疏通,其生态功能不断改善。

伴随着文化强国政策的实施,2014年中国大运河申遗成功,使得运河的文化功能越来越受到重视。

运河本身就具有极高的史学研究价值,运河沿线的闸坝、码头、桥梁等水利设施对于现代水利设施的设计、布局及应用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运河沿线的管理衙署古建筑遗址和宗教建筑等都具有极大的鉴赏价值。

运河文化是流动的文化,其本身就是各种文化相互交融的结果,在交融的过程中各地产生了各具特色的饮食文化、宗教文化、民俗文化和商业文化等。

如在京杭大运河未开通之前山东是典型的农耕文化区,鲁地民俗尊重传统、质朴务实,具有正统性、传承性和保守性特征。

京杭运河山东段开通后,商业文化随着江南丰饶的物产来到北方,两种文化在这里交汇,儒学文化中的“义”与商业文化中的“利”有机统一,形成了“君子爱财,取之有道”等为理念的儒商文化。

近年来,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对精神生活的追求日益迫切,因此,开发运河的文化价值和旅游价值逐渐受到重视。

运河河道景观、运河沿线众多的古建筑遗址、名胜古迹,已开发成重要的旅游景区。

运河山东段发展与功能变迁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从长远的历史来看,航运是最基本,处于主导地位的功能,另外它还具备军事功能、水利功能、纳污功能、生态功能、文化功能、休闲旅游功能等。

这些功能是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和背景下产生的,每一种功能的作用大小和持续时间也不相同,并且,伴随着外部条件的变化,同种功能的发挥也会发生很大的变化,总的来说,运河的各项功能相继而生,此消彼长,相互作用,互为结果。

二、运河变迁对临清城市发展的影响临清市位于山东西北部,隶属聊城市,其北邻河北,西近河南,在冀鲁豫三省交界处,又位于运河与卫河的交汇之处。

临清之名始于后赵,取临近清河(卫河古称)之意,其真正兴起是在1411年明朝工部尚书宋礼奉命疏通几近废弃的会通河使京杭大运河全线畅通以后,紧邻会通河的临清因“地居神京之臂,势扼九省之喉”,伴随着运河漕运的兴盛而迅速崛起,随后临清的商业和手工业极为发达,并拥有“南有苏杭,北有临张”的美誉,成为京杭大运河沿岸四处著名商埠之一,因此,运河对临清市布局和发展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一)运河对临清城市人口的影响四通八达的水陆交通使得全国各地的商人纷纷来此经商,商业活动繁荣促使临清的人口迅速增加。

明初,临清只是一个八千人口的偏僻小县,弘治二年(1489年)升为临清州;至万历年间,临清已有三万余户,六万六千余人,而游宦侨商的人数是居民数的十倍,以此计算,临清当时的总人口数约为七十万。

[8]明末清初,因为战乱和疾病,全国人口剧减,但康熙年间,临清州仍有人口66745人。

从乾隆年间起至光绪年间,中国人口迅速上升,人口总数大大超越清代以前历代人口的数量。

临清也不例外,到嘉庆二十五年(1820年)时,临清直隶州总人口数达322637人(去除临清州所领的武城、夏津和邱县的人口),相当于清初临清人口的五倍多。

[9]然而,到了近代,随着时间的推移,运河的漕运和商业功能逐渐衰退,城市人口也逐渐下降,到民国时期,临清除土城内部中洲一带尚有生机外,砖城已经是虚有其表,城市人口已经下降至10万以下,1953年山东省所辖七个城市中已经没有临清的名字,这时临清的城市人口已不足5万。

通过上面人口数量的分析可以看出,临清市在明清时期人口优势非常明显,此时,大运河是南北交通的大动脉,临清城绾毂南北,是水陆交通的咽喉,汇集四方货物,最繁华时,北至塔湾,南至头闸,商铺林立,市肆栉比,绵延几十里,明清时期的临清城是一个商人众多,漕运、商务、税关事物繁多的商埠。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