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变迁

合集下载

京杭大运河修建历史变化

京杭大运河修建历史变化

撰文/王 锐京杭大运河修建历史变化京杭大运河是我国最长的古代运河,是我国古代人民智慧的结晶,2014年京杭大运河正式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影响着我国古代历史文化的发展与形成,从某一方面来说京杭大运河的历史是我国古代历史的缩影。

京杭大运河的前身吴运河,后来在隋炀帝时期将大运河的功能发掘到前所未有的地步,后期到了元明清时期运河的主要功能是货物运输,运河又被称为漕河。

到了近代运河逐渐失去了航运功能,2002年的南水北调工程再一次使运河获得了繁荣。

京杭大运河的介绍京杭大运河是我国最长的古代运河全长1794千米,始修于春秋时期。

运河北起北京,南至杭州,贯穿了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个水系,是我国古代重要的经济枢纽。

京杭大运河的修建将全国的政治中心和经济中心连接起来,加强了不同地域之间经济文化的沟通。

运河在隋朝到清朝民末之间一直是全国重要的交通枢纽,清朝民末随着火车的修建,交通形式多样化,运河渐渐失去了贯穿地域联系交通的重要性。

京杭大运河不仅仅是重要的交通枢纽同时也影响并孕育着运河周边的城市建设和人们生活。

京杭大运河周边的建筑例如会馆、码头、漕运衙门等都是为了运河而修建的。

艺术本身就是来源于生活,是在现实生活上的进一步提升,各个地区的民俗体现着当地的文化历史以及特有的风土人情以及该地区人们的生活方式。

在物产丰饶、气候温婉的扬州形成了活泼轻快的扬州小调,在贫瘠、千沟百壑的黄土高原形成了苍凉、雄浑的秦腔。

运河周边的城市在漫长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独特的运河文化。

例如运河渔民的“交船头”“满载会”等独特的民俗,都是从人们的日常生活中发展而来的,体现了劳动人民希望满载而归、丰衣足食的朴实愿望。

在运河生产过程中也产生了当地独特的运河号子,运河号子的前身是人们在挑土、下桩、打桩的时候唱的。

号子整体的艺术感觉较为粗扩、豪放、雄劲有力,在鼓舞士气的同时也可以振奋精神。

京杭大运河建设的意义京杭大运河的建设意义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个是经济方面的意义,另一个是社会方面的意义。

千古运河演变史

千古运河演变史

千古运河(含常州段)演变史一、大运河及常州段的变迁◆大运河的变迁京杭运河也称大运河,起源于公元前五世纪春秋末期,距今已2500多年历史,它北起北京,南到杭州,全长1794公里(原为1789公里),是世界上开凿最早,规模最大,流程最长的人工运河。

(1869年开成的苏伊士运河,全长173公里,我国运河比它长10倍。

1914年开成的巴拿马运河,全长公81.3公里,我们的运河比它长20倍,而且时间比它们早2000多年)。

京杭运河与万里长城,在中国大地上正好组成一个“人”字,长城是阳刚的一撇,运河是深沉的一捺,它们同为中华民族古代文明的象征和瑰宝。

“挖运河”与“筑长城”二者用征完全不同,“筑长城”是为了设置难以逾越的障碍,而“挖运河”是为了最大限度的沟通。

有人以为京杭大运河就是隋炀帝下令开挖的,其实这个说法是片面的。

京杭大运河最早还是在江南地区开挖的。

周敬王六年(公元前514年)吴王阖闾为了讨伐楚国,采纳了伍子胥的建议,开凿数十公里由苏州望亭到盛泽方向的叫胥河(吴楚运河),它可以西通太湖,北进长江,用于运送兵员和粮草,这也就是当年最早江南运河的前身,比隋炀皇帝开挖运河早了1000年。

周敬五二十五年(公元前495年),吴王夫差接位后,听取谋臣范蠡之谏,为了与齐国和晋国争霸中原。

他号令数十万民工开凿江南运河,由苏州的望亭经无锡一直开到常州奔牛,由于奔牛向丹阳方向的地势高亢,挖掘难度太大,所以运河从奔牛拐了一个弯向北由(老)孟河接通长江,全长170华里。

开挖江南运河后的第九年,即公元前486年,在苏北又开凿了邗沟(扬州—淮安)也叫里运河,长175华里,加上江南运河,吴王夫差时期一共开凿345华里。

时间过了约300年,秦始皇统一六国之后,在公元前210年,他带了小儿子胡亥及丞相李斯到江南各地巡视,来到丹阳和丹徒地区,听到传闻:“运阳之间,内藏天子之气,需要渲泄”。

于是,秦始皇号令组织数万民工(另传说:秦始皇还发派三千赫衣因徒来开凿),开通了由奔牛经丹阳到丹徒辛丰镇的运河,全长42.6公里。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京杭⼤运河的历史变迁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中国古代伟⼤的⽔利⼯程,⼜名京杭⼤运河、南北⼤运河。

⼤运河北起北京,南⾄杭州,经天津、河北、⼭东、江苏、浙江等省市,贯通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五⼤⽔系,全长1794公⾥。

⼤运河⾃开凿⾄今,经历了2400余年的历史。

运河路线随着历代京都的改变和黄河的改道,曾⼏经变迁。

隋朝以后,⼤运河是中国东部沟通内河、联系海港的南北⽔运交通⼲线,⽽且还兼有灌溉、防洪、排涝之利,对历代的政治、经济、军事和⽂化发展曾起了重要作⽤。

从周⾄隋 ⼤运河始凿于春秋末期。

公元前486年吴王夫差为了争霸中原,利⽤长江三⾓洲的天然河湖港汊,疏通了由今苏州经⽆锡⾄常州北⼊长江到扬州的“古故⽔道”,并开凿邗沟(⾃扬州到江⽔,东北通过射阳湖,再向西北⾄淮安⼊淮河)。

后来秦、汉、魏、晋和南北朝继续施⼯延伸河道。

公元587年,隋为兴兵伐陈,从今淮安到扬州,开⼭阳渎,后⼜整治取直,中间不再绕道射阳湖。

炀帝即位后,都城由长安迁⾄洛阳,经济要依靠江淮。

605年,他下令开通济渠。

⼯程西段⾃今洛阳西郊引⾕、洛⼆⽔⼊黄河;⼯程东段⾃荣阳县汜⽔镇东北引黄河⽔,循汴⽔(原淮河⽀流),经商丘、宿县、泗县⼊淮通济渠⼜名汴渠,是漕运的⼲道。

公元608年⼜开永济渠,引黄河⽀流沁⽔⼊今卫河⾄天津,继溯永定河通今北京。

610年继开江南运河,由今镇江引江⽔经⽆锡、苏州、嘉兴⾄杭州通钱塘江。

⾄此,建成以洛阳为中⼼,由永济渠、通济渠、⼭阳渎和江南运河连接⽽成,南通杭州,北通北京,全长2700余公⾥的⼤运河。

唐宋两代 唐、宋两代对⼤运河继续进⾏疏浚整修。

唐时浚河培堤筑岸,以利漕运纤挽。

将⾃晋以来在运河上兴建的通航堰埭,相继改建为既能调节运河通航⽔深,⼜能使漕船往返通过的单插板门船闸。

宋时将运河⼟岸改建为⽯驳岸纤道,并改单插板门船闸为有上下闸门的复式插板门船闸(现代船闸的雏形),使船舶能安全过闸。

运河的通过能⼒也得到了提⾼。

北宋元丰⼆年(公元1079年),为解决汴河(通济渠)引黄河⽔所引起的淤积问题,进⾏了清汴⼯程,开渠50⾥,直接引伊洛⽔⼊汴河,不再与黄河相连。

京杭大运河开凿及演变史

京杭大运河开凿及演变史

京杭大运河开凿及演变史京杭大运河的开凿与演变大致分为3期:第1期运河运河的萌芽时期。

春秋吴王夫差十年(公元前486)开凿邗沟{从江都(今扬州市)邗口至山阳(今淮安市)淮安末口},以通江淮。

至战国时代又先后开凿了大沟(从今河南省原阳县北引黄河南下,注入今郑州市以东的圃田泽)和鸿沟,从而把江、淮、河、济四水沟通起来。

第2期运河隋朝大运河主要指隋代的运河系统。

以东都洛阳为中心,于大业元年(605)开凿通济渠,直接沟通黄河与淮河的交通。

并改造邗沟和江南运河。

三年又开凿永济渠,北通涿郡。

连同公元584年开凿的广通渠,形成多枝形运河系统。

到隋炀帝时,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和南粮北运,控制南方经济中心会稽(绍兴),开凿京淮段至长江以南的运河,全长2400千米。

到元朝时,元定都大都(今北京),必须开凿运河把粮食从南方运到北方。

为此先后开凿了三段河道,把原来以洛阳为中心的隋代横向运河,修筑成以大都为中心,南下直达杭州的纵向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扬州、淮安是里运河的名邑,隋炀帝时在城内开凿运河,从此扬州、淮安便成为南北交通枢纽之一,藉漕运之利,发展迅速。

隋朝时分为四段:(1)永济渠。

(2)通济渠。

(3)邗沟。

(4)江南河。

第3期运河主要指的是元、明、清阶段。

元代开凿的重点段一是山东境内泗水至卫河段,一是大都至通州段。

至元(元世祖忽必烈年号)十八年(公元1281年)开济州河,从任城(济宁市)至须城(东平县)安山,长75公里;至元二十六年(1289)开会通河,从安山西南开渠。

京杭大运河历史发展

京杭大运河历史发展

京杭大运河历史发展京杭大运河,又称京杭运河或京杭运河,是中国古代修建的一条大型综合性水运工程,全长1,794公里,连接了今天的北京和杭州。

它在中国历史上有着极为重要的地位,是中国古代最伟大的水利工程之一,也是世界上最长的运河之一。

大运河修建始于春秋时期,当时周朝的吕望开始建设一条经过大通、庄浪、漯河、鄢陵、滑台、琅琊、吴郡,直达浙江的水路。

到了隋朝,大运河得到了更多的建设和扩展,使其成为了中国古代最为宏伟的水利工程之一。

唐朝时期,大运河被进一步拓宽和修整,成为了一条重要的商贸运输路线,并促进了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宋朝时期,中国开始出现严重的航运问题,为确保京杭的重要水路畅通,宋朝修建了一系列的水利设施——在运河上设置了船闸、堤坝、水闸等,以维护运河的稳定运行。

同时,大运河也成为了宋朝的贸易中心和政治中心,并为文化交流提供了平台,许多文学作品和历史名人在大运河留下了深刻的印记。

到了明清时期,大运河已经成为地方经济增长的主要来源。

在明朝时期,大运河还被用于防洪和治水,使得中国南北交流更为顺畅。

清朝时期,大运河仿佛达到了巅峰,在这段时间里,不仅运河的运输功能得以保持,在经济和文化上也发挥出重要作用。

然而,在近代工业革命和铁路运输的冲击下,大运河的地位开始逐渐走下坡路。

到了20世纪上半叶,国内战争和外来侵略更是让大运河受到了严重摧残。

在1950年代和1960年代的大规模工程修建中,许多地方的运河被放弃甚至被毁掉。

到了1980年代,随着国家提出“四个现代化”发展战略,大运河才得以重新获得关注,并得到大规模的保护和修复。

今天,大运河成为了中国最重要的水利文化遗产之一,也是中国知名的旅游胜地之一。

游客可以沿着运河漫步,欣赏古老而又美丽的建筑和风景。

大运河的历史也给我们留下了许多有关中国经济发展、交通运输、文化交流等方面的宝贵经验。

京杭大运河

京杭大运河

四、京杭大运河历史故事
乾隆历次下江南(南巡),一般天津是首驻跸地;顺京杭大运河南下巡视。 据说清代李伯元在《南亭四话》卷七《通州南北》中记载了这样一个故事: 清 朝乾隆年间某年,乾隆皇帝南巡,来到了江苏省。这一天,他路过的一个城镇叫 通州。这时,乾隆皇帝忽然想起了北京城东郊也有个地方叫通州。他出了个上联, 叫身边的大臣们来对: 南通州、北通州,南北通州通南北。 这个上联用 “南”、“北”、”通”、“州”四个字重复组成,想得十分巧妙。大臣们听后, 差不多把全国的重要地名都过了筛子,可就是想不出个合适下联。还是纪晓岚有 办法,他没有死抠地名,倒是在方位上动脑子。他一眼看见了街头上挂着“当” 字大招牌的当铺(当铺是专门收取抵押品、放高利贷的店铺),马上想出了下联: 东当铺、西当铺,东西当铺当东西。 下联对得十分工整。也是由“东”、 “西”、“当”、“铺” 四个字重复组成。 (江苏省南通市,现辖如皋、通州、 海门、启东4市)。 清朝乾隆年间某年,纪晓岚随乾隆皇帝出巡江南.乾隆看到一个竹篮子,感到 很新鲜,问纪晓岚道:“纪爱卿,这是什么东西?” “竹篮子” “篮子有什么用?” “盛东西”乾隆沉默了一会儿,说:“为什么篮子能盛东西,不能盛南北呢?”。纪 晓岚略一思忖,回答说:我主万岁,须知东方甲乙木,西方庚辛金,这金和木都 能装入篮中,所以叫盛东西;南方丙丁火,北方壬癸水,篮子要是盛火就烧了, 盛水就漏了, 所以篮子只能盛“东西”,不能盛“南北”。 乾隆听了,满意地 点了点头。
二、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 1.通惠河 一般指从东便门大通桥至通州区入北运河这段河道, 长约20千米。 2、北运河 通州区到天津段称北运河,长约186公里; 3、南运河 天津到临清段称南运河,长约400公里; 4、鲁运河 临清到台儿庄段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 5、中运河 台儿庄到淮安段称中运河,长186公里; 6、里运河 淮安到瓜洲段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 7、江南运河 镇江到杭州段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大运河的开掘与建设历程

大运河的开掘与建设历程

大运河的开掘与建设历程大运河,又称京杭大运河,是全球现存最长、最古老的人工运河之一,全长约1,800公里,横跨我国多个省份。

它始于公元6世纪,历经数代皇帝的努力开凿,最终在明代完工。

大运河在历史上曾是我国水路交通和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通道,也是古代工业、商业和农业的中心。

本文将从大运河的开凿和建设历程、大运河的重要性以及现代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等方面进行探讨。

一、大运河的开凿和建设历程史书记载,从公元前486年左右开始,我国就开始在畿甸地区开凿运河,这成为了长江流域南北交通和运输的重要通道。

而到了明朝,由于长江基本上形成了今天的行船形式,使得北方一些原来用长江沟通的水道有所减少,比如京杭运河的筑造因此显得更为必要。

于是,在明政府的号令和民间的募捐下,京杭大运河的工程终于在公元609年正式开工。

大运河的工程浩大,建造周期长达数十年。

在工程设计和施工技术上,明代工匠的精湛技艺确保了工程顺利、高效的进行。

其中,“东南水门”、“东华门”和“顺河门”,是当时皇家海运大局通航的控制中心,被称为“三大门”,在大运河的运营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明朝的运河工程取得了极大的成功。

至清代中期,大运河已成为“水陆交通远近之冠”,成为了南北经济文化交流中的重要通道,逐渐发挥出了对于中国历史繁荣和政治文化统一的支撑作用。

二、大运河的重要性在中国历史上,大运河是人类产生的伟大工程之一,也是一项极为重要的水利工程。

它在历史上是中国南北交通的重要通道,充当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交流的桥梁,有着天然的优越性。

不仅如此,大运河还作为中国古代工业、商业和农业的中心,对后代的历史文化传承和发展产生了积极影响。

另一方面,大运河还对我国历史地理局势和社会经济发展有着深远的影响。

大运河通过南北交通,大大促进了中国地区经济社会的发展,也有助于社会阶层间的联合;同时,还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稳定和统一,为文化和科技的传播制造了条件。

三、现代大运河的保护与开发现代大运河在社会经济和文化方面继承了古代的宝贵遗产和财富,成为了中国社会现代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一。

明清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明清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

明清京杭大运河的历史变迁撰文/董肖肖明清阶段的京杭大运河,其主要的特征在于经由山东地区的改进实现南北的贯通。

从历史背景上来看,元代、明代和清代最终都建都于北京。

元朝建都北京使得京杭大运河在改造的过程中以面向北京通航为主要目的进行运河的改建,而历史的变迁,各个朝代都城方向与发展路径都不相同。

明代初期,其建都金陵的特点使得其对京杭大运河北部通行能力的完善并不重视。

在这一时间段,京杭大运河中会通河这一段由于黄河的影响以及重视程度的不足再加上水源也不够充足,种种因素下会通河在明代初期逐渐淤塞。

随着明朝的发展,明永乐年间,明朝从金陵迁都到北京。

都城的变化使得大运河通行北京的不足之处被重视,其疏通的问题开始重新探讨。

元朝时期开展大运河的改建过程中已经开始了对于山东境内的运河改造工程。

但是由于明朝初期重视程度的不足,当时的京杭大运河会通河的淤泥阻塞,长久失修使得该段河流丧失了通行能力。

而到了明朝的改造中,会通河淤塞已经成为了大运河疏通过程中的重要改造阶段。

因此当建都北京之后,物资的供应问题使得京杭大运河的改建提上日程的同时,明朝京杭大运河的改建施工的重点仍然是在山东境内,改建的核心放在了会通河的重新通行上。

当然在实际的施工过程中会通河的重新通航工程建设并不顺利。

虽然历史上通常将明清时代作为京杭大运河的兴盛时期,但是这一时期的运河改建,也面临了许多实际的问题。

虽然元朝实现了北京到杭州的直接通行,将隋唐时期的运河弯曲变成了直线通行的状态,但是明朝前期定居南京的问题也使得京杭大运河出现了局部淤塞的情况。

因此在明代迁都北京之后,为了实现江南到北京的有效运输,其最初疏通会通河主要借鉴了治水专家汶上老人白英的意见,通过水源的解决以及船闸的增加实现了京杭大运河全线通航的功能。

明朝为了实现京杭大运河通行能力的提升,在贯通会通河,解决水源问题的同时也采取了一定的治理办法来保障来缓解黄河对于京杭大运河的影响。

通过对南四湖西线的改道,将其从西线改为东线,实现了运河免受黄河影响的同时,还以调节水位的形式通过运河东堤水闸的设定来保障运河的通航安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京杭大运河的历史与变迁
京杭大运河是中国历史上最早的,最长的,工程量最大的,与长江并列的“黄金水道”是与长城,坎儿井并列的古代三项伟大工程。

从春秋一直建设到元代,是我国劳动人民的智慧结晶。

京杭大运河,顾名思义是北京到杭州的一条运河。

最早在春秋时期开凿。

春秋时期各国战事频繁,需要将部队快速输送到战争前线,尽量快的解决战事而开凿。

吴王夫差就曾经命人开凿邗沟,用来输送兵力,达到军事目的。

隋朝统一中原后,开皇九年(589年),取得陈朝广大疆域的隋文帝将“冠于诸王”,平陈有功的儿子杨广派往扬州。

任大总管府总督。

总统南方四十四州军事,替自己管辖东南半壁江山。

605年杨广与朝臣密谋,害死文帝,缢死杨勇,坐上史称炀帝的宝座。

炀帝登基之后,便将富户均迁至洛阳,又为交通开直达吴会地区运河,征发“年十五岁以上,五十岁以下”者筑河。

发河南淮北诸民众前后百余万,开通济渠,(见资治通鉴卷一百八十),不从者斩三族(父母族,妻族)。

并从五家之内抽一人,或老,或少,或女,负责民工的饮食。

更令十万民众加深山阳渎(隋文帝曾命大将开凿)
这是多么浩大的工程!拿通济渠来说,西起洛阳城西,绕城南并洛水入黄河,东行入淮水,全长八百里。

渠宽不得小于四十步(一步1.3米),河边还要种植柳树。

不过也足够快,大业八年三月(605)动工,八月竣工,但也消耗大量民力,挖好了隋的坟墓。

“男丁不供,始役妇女”而且监工还毒打劳工,仅一年,三百六十万民工即死二百五十万。

历经各个朝代花费大量民力建造的运河,究竟是为了什么?
中国的封建经济虽说自给自足,但也需要交通。

大江大河不在少数,但就缺少一条纵贯南北的运粮之道,南方产稻,产丝,无运河则需绕道海路,或沿河道向北,均花费巨大。

产生了运河。

京杭大运河按地理位置分为七段:北京到通州区称通惠河,自昌平县白浮村神山泉经瓮山泊(今昆明湖)至积水潭、中南海,自文明门(今崇文门)外向东,在今天的朝阳区杨闸村向东南折,至通州高丽庄(今张家湾村)入潞河(今北运河故道),长82公里;通州区到天津称北运河,长186公里;天津到临清称南运河,长400公里;临清到台儿庄称鲁运河,长约500公里;台儿庄到淮安称中运河,长186公里;淮安到瓜洲称里运河,长约180公里;镇江到杭州称江南运河,长约330公里。

山东境内的会通河和济州河,俗称运粮河。

元至元二十年由兵部尚书李奥鲁赤(济宁市中区志原载)主持开挖,南起鲁桥,北至东平安民山。

全长75公里。

明朝永乐年间重开会通河之后,成为当时南粮北运,公私商旅的往来唯一的水运通道。

清朝称运河,梁济运河挖成后,称老运河。

为梁济运河的支流。

境内流长6.44公里,河口平均宽35米,河岸平台高程38米,河底高程32米。

北自梁山黄河右岸十里堡,经戴庙,大安山,袁口,南旺,长沟,安居,济宁,鲁桥,夏镇,南至微山县韩庄镇。

全长229.65公里,分南北两段,北段(梁山—济宁)于元代至元十年(1283年)开挖,原称济州河。

南段(济宁—韩庄)为古泗水中游故道。

元至元十六年(1289)开挖会通河(须城至临清),南于济州河衔接。

南北两段始称京杭运河。

清同治十二年(1873),运河水系解体。

古代对运河的利用可谓是无所不能,运粮,公务,进贡,出兵……近代也有许多利用运河的事例,不过有些人图谋不轨而已。

1842年,英军在鸦片战争中决胜的一战,就是夺取京杭大运河与长江交汇处的镇江,封锁漕运,使道光皇帝迅速作出求和的决定,不久签订了《中英南京条约》。

1853年后,太平天国占据南京和安徽沿江一带十多年,运河漕运被迫中断。

战争极其惨烈,期间沿线主要城市都遭受重创,部分甚至全部焚毁。

1855年黄河改道后,运河山东段逐渐淤废。

从此漕运主要改经海路。

1872年,轮船招商局在上海成立,正式用轮船承运漕粮。

1904年,漕运总督也被撤废。

1911年,津浦铁路全线通车。

从此京杭大运河以及沿线城市的地位一落千丈。

解放后对运河进行了大规模整修,使其重新发挥航运、灌溉、防洪和排涝的多种作用,部分河段已进行拓宽加深,裁弯取直,新建了许多现代化码头和船闸,航运条件有所改善。

季节性的通航里程已达1100多千米。

江苏邳县以南的660多千米航道,500吨的船队可以畅通无阻。

1988年底建成的京杭运河和钱塘江沟通工程已将江、河、海衔接起来。

2002年,原本只负责通航的京杭大运河被纳入了“南水北调”三线工程之一,成为中国南水北调东线工程的重要环节和通道,通过它长江下游的水得以送到北部缺水的山东和河北等地。

这是一项巨额遗产,也是我们应该好好利用的工具。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