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
2023修正版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年鉴[1]
![2023修正版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年鉴[1]](https://img.taocdn.com/s3/m/dc0e8e2711a6f524ccbff121dd36a32d7275c775.png)
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年鉴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统计年鉴概述重庆是中国西南地区的重要城市,是重庆市的省级行政区,也是中国四个直辖市之一。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重庆的人口城镇化率也在不断提高。
本文将介绍重庆的人口城镇化率统计情况,从不同角度分析城镇化在重庆带来的影响以及未来发展的趋势。
人口城镇化概念人口城镇化是指人口逐渐由农村向城市迁徙的过程,城镇化率是衡量一个地区城镇化水平的重要指标。
城镇化率是城镇人口在总人口中的比例,通常以百分数表示。
随着城市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人口城镇化率不断提高,城市化的速度和规模也在加快。
重庆人口城镇化统计情况根据重庆市统计局发布的数据,截至2020年底,重庆市总人口为3917万人,其中城镇人口为2883万人,占总人口的73.7%。
从历年统计数据来看,重庆的人口城镇化率呈现出逐年提高的趋势。
以下是近五年重庆人口城镇化率的具体数据:- 2016年:68.3%- 2017年:69.8%- 2018年:71.4%- 2019年:72.9%- 2020年:73.7%可以看出,重庆的人口城镇化率在过去五年中逐年提高,增长速度稳定且迅速。
城镇化的影响城镇化对经济和社会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以下是城镇化在重庆带来的一些影响:经济发展城镇化可以促进经济的发展。
随着人口向城镇迁移,城市的人口规模不断增加,劳动力和市场规模也随之扩大,对经济的推动作用逐渐显现。
城镇化可以促进产业结构的升级和优化,进一步加快经济增长速度。
城市建设城镇化催生了城市的快速发展和建设。
随着人口的增加,城市需要提供更多的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如住房、教育、医疗等,这促进了城市建设和发展。
城市的建设与改善可以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改善城市环境和公共服务水平。
社会变革城镇化不仅仅意味着人口的迁移,更代表着人们生活方式的变化和社会结构的变革。
城镇化提供了更多的就业机会和发展空间,吸引了大量人口迁入城市,过去的农村人口逐渐融入城市社会,使城市多样性和文化多元性增加,有助于社会结构的改善。
重庆直辖前后行政区划变迁

重庆直辖前后的行政区划变迁浅析【摘要】近20年以来,重庆市行政区划变化甚大,笔者试图梳理重庆直辖前后的行政区划变革,探究不同时期行政区划设置的特点,分析行政区划变革的原因和动力,总结行政区划改革中存在的利弊得失,为今后的行政区划改革提供经验和参考。
重庆作为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其直辖经历了一个较漫长的酝酿过程,分析重庆成为直辖市的原因以及重庆直辖以来的行政区划变革,为今后的行政区划调整提供借鉴。
【关键词】行政区划;直辖,重庆市重庆行政区划的变更是四川省乃至全国最重大的政区变迁。
重庆成为直辖市,既有历史的因素,也有现实的需要。
建国初,重庆是西南军政委员会驻地和中央直辖市,是西南地区的政治中心,经济、文化事业也相应地发展很快。
改革开放以来,随着重庆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城市地位的不断提高,中央在1997年作出了重置重庆直辖市的英明决定,重庆的面貌也从此之后焕然一新了。
一、重庆成为直辖市及其行政区划调整(1997—2000)1997年3月,第8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通过决议,决定复设重庆直辖市,管辖原四川省的重庆市、万县市、涪陵市和黔江地区的所辖区域。
决定撤销万县市及所辖龙宝区、天城区、五桥区,设立万县区。
决定撤销涪陵市及所辖枳城区、李渡区,设立涪陵区,原涪陵市管辖的南川、丰都、垫江、武隆由重庆市直接管辖。
决定设立万县移民开发区,为重庆市委市政府派出机构,代管除梁平、城口以外的原万县市6县,梁平、城口由重庆市直接管理。
决定撤销黔江地区,设立黔江开发区,代管石柱土家族自治县、秀山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酉阳土家族苗族自治县、黔江土家族苗族自治县、彭水苗族土家族自治县。
重庆直辖市刚成立时,新的行政区划包括13个区,2个开发区,4个县级市,23个县。
2个开发区的设置带有过渡性质,是准地级政区,一旦三峡移民工作完成,2个开发区的行政职能将逐渐弱化,原来的两个地级政区万县市和黔江地区虽然被撤销,但实际上仍管辖原各县,行政体制未发生实质性变化。
2018年高考全国卷1卷地理答案与解析

2018年高考(全国卷I卷) 地理答案与解析
一、选择题 近年来,世界上出现了将精密机械设备的
组装或加工厂建在地下的现象。例如,日本 歧阜(fu)某激光加工机组装和我国大连某 数控机床加工企业,都将工厂建于地面10米 以下,据此完成1-3题。
1.将生产精密机械设备的工厂建在地下有利于(C) ①保持恒温环境 ②储存原材料和产品 ③降低生产成本 ④减少地面振动影响 A .①③ B. ②③ C. ①④ D. ②④
(1)简述俄罗斯配建港口对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 值。(8分)
解析 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及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 价值要注意从该项目本身及周边区域发展两方面回答。 由材料“该项目采用模块化施工方式…模块体积大,重 量大……”可知,俄罗斯配建港口对该项目的经济价值主 要表现在运输量大;由于“俄罗斯是世界重要的天然气 开采和出口国”,因此俄罗斯为该项目配建港口,即为 保证该项目的建设和运营,可以获得长期、稳定的经济 效益。对周边区域发展的经济价值可从为北冰洋沿岸地 区及北冰洋上经济活动提供基地方面回答。结合其位于 鄂毕河入海口附近可知,建港口可以促进该地区对外贸 易的发展,为鄂毕河出海航运提供中转站。
解析 考查图表分析能力。由材料可知该地户籍
人口远大于常住人口,说明当地以人口迁出为 主。大量青壮年人口迁出后,会造成当地老年 人口比例上升,由材料不能看出人口自然增长 率逐年增加;近十年来,该地户籍人口大于常 住人口的差值在缩小,说明迁出人口的数量下 降,当地经济发展,对劳动力需求数量增加 , 所以选C
重庆交通现状分析

重庆交通现状分析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重庆人,二十几年的生活使我对重庆的交通有了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
重庆的交通由于各种原因存在着许多突出的问题。
首先是城市交通道路布局和发展不相适应。
重庆市人口分布极不平衡,市中心人口高度集中造成市区交通拥塞。
据1997年资料:渝中区人口密度25523人/平方公里,而沙坪坝区为1653人/平方公里,相差14.4倍。
道路不完善,网络结构脆弱。
重庆城市为多中心分散布局,道路网络结构基本是单中心放射布局,缺乏纵横和环线方向的干线,特别是南北方向无一条贯通的干线,城市中心缺乏快速疏散的干线系统。
城市布局忽略了交通流的合理分配与渠化,城市的生产、生活居住点分离过远,导致市居民上下班乘车流动大且过分集中,形成高峰特高,导致拥塞现象。
重庆的交通设施薄弱与交通的增长不相适应。
路的里程少,路网密度小,市区道路里程只有342公里,按人口平均密度只有1.8公里/万人。
而且跨江桥梁少,过江车辆绕行距离长,且交通量已达到超饱和状态。
重庆长江的大桥交通量已达52851辆/昼夜,牛角沱嘉陵江大桥已达60501辆/昼夜,目前市区只有跨江桥梁4座。
再有就是静态交通问题矛盾突出,停车场设施严重不足。
市区内现有停车面积3.2万平方米,停车量仅800部。
众所周知,重庆以“雾都”自称,是因为城市的空气质量差的缘故。
重庆直辖以后,机动车辆每年以16%~23%的速度递增,目前全市机动车保有量为58万辆,主城区为20万辆。
据2002年重庆市环境监测中心的报告,重庆市城市干道中85.8%的CO、85.3%的Nox和36.5%的THC均来自汽车尾气。
重庆市城市干道机动车排放污染物超标几倍到十几倍。
针对道路的诸多的问题,政府也作出了相应的措施缓解交通拥堵的状况。
为适应组团式、两江相隔的都市格局,充分利用山形地势和水域,建立整体协调的综合交通体系,使地面交通、地下交通、水上交通和空中交通结合起来,发挥各类交通的特点、功能和优势,使之连接贯通,形成网络。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

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问题及对策分析>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也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农业大市。
虽然重庆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但是农业经济却属于该市经济薄弱的环节,为了进一步发展农村经济优势,本文从重庆农村经济现状着手,通过找出问题,提出提高农村经济发展的对策。
一、重庆农村经济发展现状重庆作为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因为其特殊的地理环境以及历史环境,也是一个不择不扣的农业大市。
全市所辖面积82万平方公。
截止2011年,总人口3329.81万,其中农村人口2324.5,占总人口的69.8%。
重庆市的经济随着直辖市的成立和西部大开发的深入,得到了高速发展,截止2011年,全市GDP达到了10011.37亿元,比1997年增长了563%。
(一)重庆第一产业GDP增长情况重庆自直辖以来,农村经济增长总体上是上升的。
据统计,重庆第一产业GDP在1997-2011这15年里,从307.21亿元增长到844.52亿元,一共增长了537.31亿元,近3倍多,而且呈现较明显的阶段性特征。
总体看来,大致分为三个阶段: 第一个阶段:1997-2000年。
在这四年里,第一产业GDP总体呈负增长。
1997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为307.21亿元,到2000年第一产业GDP产值仅为286.1,四年间减少了21.11亿元。
这段时间影响第一产业GDP负增长的因素大致有以下几个原因:受1997年亚洲经济危机的影响,全球经济复苏缓慢,我国的经济也受到相当大的影响,从而使得第一产业受到波及。
第二个阶段:2001-2006年。
在这期间,第一产业GDP总体呈增长趋势,并且在2004年达到了26.2%的增长。
但是增长幅度缓慢,2004年也只是恢复性的增长,随后增幅大幅度放缓,到200年又成负增长,这说明影响第一产业增长缓慢的长期性原因并没有得到良好的改善。
第三阶段:2007-2011年。
在此过程中,第一产业GDP增长加速,年增长率达到了17.25%。
重庆概况

重庆概况重庆地处祖国西南,全市幅员面积8.24万平方公里,辖40个区县(自治县),总人口 3144万,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为一体。
重庆是中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是年轻而充满活力的直辖市,是国家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是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金融中心,是长江上游航运中心,长江上游科研成果产业化基地,内陆出口商品加工基地,扩大对外开放的先行区和国家高技术产业基地,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之一。
重庆在促进区域协调发展和推进改革开放大局中具有重要的战略地位。
重庆具有3000大衣年的悠久历史,是巴渝文化发祥地和全国历史文化名城。
重庆境内江河纵横,水网密布,水能蕴藏量巨大,极具开发潜力,地下、地表资源丰富,组合条件较好,利用价值高,开发潜力大,是我国自然资源富集地区之一。
植物资源丰富,6000多种各类植物,森林覆盖率达32%。
重庆集山城、江城、历史文化名城于一身,旅游资源十分丰富,是中国优秀旅游城市改革开放特别是直辖以来,重庆紧紧抓住中央直辖、三峡工程建设、西部大开发等历史机遇,以科学发展观统领经济社会发展全局,深化改革、扩大开放,全市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社会事业、人民生活都上了一个新台阶。
在“十一五”时期,重庆经济社会发展取得重大成就:一是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二是改革开放取得新的进展,三是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高,四是基础设施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五是党的建设扎实推进。
2010年,重庆地方财政收入增至1991亿元,5年翻了两番多;全市实现地区生产总值(GDP)7894亿元,比上年增长17%,高出全国平均水平6.8个百分点,增速跃居中西部第一、全国第二;工业总产值突破1万亿元,增速跃居全国第二;对外开放不断扩大,进出口总额达124亿美元,实际利用外资增至63亿美元;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稳步推进,要素市场、户籍制度等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取得显著进展;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均保持高位增长。
重庆简介

序言--------------------------------------------------------------------------------悬挂在联合国大厅的世界地图上,仅仅标出了中国四个城市的名字,其中一个就是重庆。
巍峨的高山,低回的河谷,承载着重庆三千年的文明史。
在浩荡的历史长河中,重庆以其巨大的凝聚力和辐射力,成为古代区域性的军事政治中心和重要的商业物资集散地,历千载而不衰,从容吐纳万物,化育生机。
近代一百多年来,重庆又经历了因商而兴、内迁而盛、改革腾飞的发展道路,从一个古代军事要隘,发展成为开放的、连接我国中西部的战略枢纽;从古代的区域商贸中心,发展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从十九世纪的单一型转口贸易城市,成长为中国西部最大的多功能的现代工商业城市;从位居四川盆地东部的港口城市,发展成为立足中国内陆、面向五洲四海的中央直辖市。
重庆在我国西部地区的迅速崛起,不论是过去的辉煌历程还是今天的日新月异,都在中华民族的发展史上留下了深刻的印记,为世人所关注凝眸。
在世纪之交的重要时刻,历史又一次把重庆推上了新的起跑线。
举世瞩目的三峡工程建设和库区移民开发,为重庆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中央直辖市的设立,开辟了重庆发展的新天地;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揭开了重庆加快发展的新篇章。
今天的重庆在地理、人文和社会环境上,正在形成越来越强的磁场,产生着不可抗拒的引力,正日益凸显其气度恢宏、激情飞扬的魅力!一个富有三千年巴渝文化底蕴的历史名城丰姿绰约!一个中国最年轻的直辖市正在催生无尽的现代神话!一个世界最大的内陆山水城正在不断创造人间奇迹!一个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新重庆正在开发中走向世界!自然地理--------------------------------------------------------------------------------位臵:重庆位于北纬28度10分-32度13分,东经105度11分-110度11分之间,地处较为发达的东部地区和资源丰富的西部地区的结合部,东邻湖北、湖南,南靠贵州,西接四川,北连陕西,是长江上游最大的经济中心、西南工商业重镇和水陆交通枢纽。
从人口年龄结构发展趋势看重庆市经济增长

从人口年龄结构生长趋势看重庆市经济增长重庆市统计局2008.05.12 11:40:18人口红利作为权衡人口年龄结构变革对经济生长的一个观点和要领,已被越来越多地引用到人口经济学及日常生活的讨论中。
它是指在一个时期内生育率迅速下降、少儿扶养比例下降、总人口中适龄劳感人口比重上升,而老年人口比例到达较高水平之前形成的一个少儿与老年扶养包袱均相对较轻、劳动力资源相对富厚的时期。
在这一时期内,总人口出现“中间大,两头小”的结构,劳动力供应富足,社会包袱相对较轻。
年龄结构的这种变革一定带来劳动力增加、储备和积聚增长、投资增长等结果,从而对社会经济增长产生积极效应。
较长时期以来有关资料表明,我国及重庆市正处于这小我私家口红利的黄金时期。
可以说,人口红利是造就中国经济奇迹的重要原因之一。
自筹划生育政策实施以来,我国不但有效地停止了人口过快增长,促进了人口与资源、情况的协调生长,还促使人口年龄结构产生了较大转变,从而极大地减轻了社会人口扶养包袱。
通过赢得年龄结构优势,保持高储备率和劳动力的富足供应,为经济高速增长提供了重要源泉。
国际经验同样表明,大多先行国度和地域,都曾经在一定的生长阶段上或多或少地得益于人口红利。
但由于人口红利并非取之不尽、用之不竭,如何公道预测人口红利延续时间,并接纳何种步伐把人口结构的优势最大限度地发挥出来,以促进经济的快速增长将是需要我们研究的重要问题。
一、重庆市人口年龄结构现状阐发(一)少儿扶养比连续下降。
随着筹划生育政策的实施,重庆市出生率下降明显,少儿人口(0―14岁)比重和少儿扶养比均呈连续下降趋势。
从1982年到2007年25年间,少儿人口比重由33.3%下降到19.3%,下降14.0个百分点,少儿扶养比也由53. 8%下降到27.8%,下降26.0个百分点。
可见,由于筹划生育的有效执行,出生率得到明显控制,少儿扶养包袱明显低落。
进入新世纪,筹划生育事情以人为本的各项办事步伐进一步落实、社会经济的快速生长以及城镇化水平的不停提高,都极大地促进了群众生活方法的改变和生育看法的转变,为稳定低生育水平提供了有利的社会经济条件。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直辖十周年重庆人口发展变化直辖十年来,重庆经济持续发展,基础建设、城市规划等各方面都得到前所未有的优化,社会事业取得了新成就,人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有了显著的改善。
同时,重庆的人口发展也呈现出良好的发展态势。
直辖以来,全市常住人口规模稳定下降,下降速度呈逐步放慢的趋势;人口结构、城镇化进程、人口素质等方面都得到进一步的改善,人口形势不断向好,为我市实现可持续发展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创造了良好的人口环境,为和谐社会的发展作出了铺垫。
一、人口规模的变化(一)户籍人口规模1996年以来,全市户籍人口持续增长。
截止2006年底,全市户籍人口为3198.87万人,比1996年增长176.10万人,年均增幅0.6%。
从户籍人口规模看,我市的人口增长得到了较好控制,这是我市长期坚持计划生育政策的成果体现。
(二)常住人口规模直辖十年来,全市常住人口总量减少,但人口下降趋势逐渐减缓,经历了先降后升的过程。
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为2808万人,比1996年减少了67.30万人,十年来全市常住人口年均减少0.2%,同期全国和西部地区常住人口年均增长0.7%和0.4%。
从历年常住人口数据看,1996到2004年全市常住人口处于下降通道,但下降趋势逐年减缓,8年间全市常住人口下降了81.98万人,年均下降0.4%。
由于重庆市典型的二元经济结构和相对落后的经济状况,在市场经济全面推进的过程中,重庆市的人口大量外出,重庆成为了全国的净外出人口省份。
由此形成了全市常住人口规模持续下降的特点。
直辖后,我市社会经济快速发展,经济总量不断增大,投资迅速增长,经济结构进一步优化,城市的聚集力和辐射能力增强,开始创造更多的就业岗位,形成较好的就业环境,我市外出市外人口的增长速度随之减缓,市外外来人口不断增加,从而导致全市常住人口开始进入上升通道。
从2005年开始,全市常住人口首次出现了近十年来的小幅回升,2006年继续保持增长态势。
2005年和2006年全市常住人口分别增长0.2%和0.4%。
常住人口的上升态势反映了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城市的人口承载力得到提升,为和谐重庆的构建奠定了基础。
图一:重庆市1996-2006年户籍和常住人口变化趋势二、人口变动情况人口规模的变化,主要受人口的自然变动和人口的迁移变动的影响。
我市直辖以来的人口变动特征是:人口继续向“低出生、低死亡、低增长”的现代型人口生产方式转变;外出人口流动加快,出市外人口持续增加,但趋势有所减缓,市外来人口增长较快。
(一)人口的自然变动我市在稳定的低生育水平下和人们生活水平、医疗卫生水平的提高,2006年与1996年相比,人口的出生率下降了3.8个千分点,死亡率下降了1.0个千分点。
人口自然增长率也从1996年的6.2‰下降为2006年的3.4‰,下降了2.8个千分点。
(二)人口的迁移变动十年来,全市外出人口持续增加,出市外人口呈现减缓的趋势,市内外出人口呈增加的态势,市外外来人口增长较快,全市人口流动进一步加快。
2006年全市外出人口680.61万人,同1996年相比增加了433.59万人,外出人口以年均10.7%的速度增长。
同时,出市外人口数量呈现持续上扬的态势。
2006年全市出市外人口453.40万人,是1996年的2.4倍,年均增长9.2%。
1、从出市外人口数据看,我市的出市外人口绝对量不断增加,但出市外人口的增幅近年出现了减缓的趋势。
1996到2000年出市外人口年均增长11.2%,从2000年到2006年出市外人口年均增长下降到7.8%,2005年和2006年的出市外人口的增长速度只有6.3%和5.1%。
可以看出,我市出市外人口近年出现的减缓趋势。
2、从市外来人口数据看,2006年市外来人口65.40万人,比1996年增加了24.64万人,市外来人口年均增幅为4.8%。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我市的市外来人口呈现逐年上升的势头。
1996年到2000年市外来人口年均增长3.1%,从2000年到2006年市外外来人口年均增长6.0%图二:重庆市1996-2006年外出人口变化趋势市内外出人口和市外来人口的快速增长主要是受我市经济迅猛增长的影响。
城镇化进程的快速发展,推动市内流动人口加快,随着我市经济实力的进一步增强,将会吸纳更多的外来人口。
从短期来看,市外来人口的绝对量不会成为影响我市常住人口规模的主要因素。
三、人口分布与城镇化率直辖十年来,随着经济的发展和城镇化进程的快速推进,城镇化率也稳步上扬,人口分布进一步聚集。
(一)常住人口分布呈现明显的聚集态势2006年我市三大经济圈常住人口分别为都市发达经济圈659.06万人,比1996年增加62.72万人,年均增长1.0%;渝西经济走廊838.15万人,比1996年减少31.91万人,年均减少0.4%;三峡库区生态经济区1310.79万人,比1996年减少98.11万人,年均减少0.7%。
可以看出,全市人口重心不断向都市发达经济圈移动。
2006年都市发达经济圈常住人口占全市人口的比重为23.5%,比1996年提高2.8个百分点。
(二)城镇化进程加快人口向城镇移动近几年,随着我市经济的快速发展和城镇化战略的实施,城市的功能不断完善,人口的空间分布也逐渐向城镇聚集,我市城镇化水平逐年稳步提高。
2006年,全市城镇化率为46.7%,比1996年提高17.2个百分点,年均提高1.7个百分点,快于同期全国0.30个百分点。
城镇化率的提高和人口向发达地区聚集是经济社会长期发展的结果。
表一重庆市主要年份常住人口分布情况和城镇化率单位:万人、%四、人口的年龄结构变化人口的年龄结构是指各年龄组人口在总人口中所占的份额。
重庆市1997-2006年人口年龄结构总的变化趋势是:少儿人口比重下降,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劳动力资源人口维持在一个相当充裕的阶段。
我市的这一人口年龄结构正处于人口学常讲的“人口红利”期。
所谓“人口红利”就是在生育高峰过后,渡过高少儿抚养比阶段之后,出现的一个高劳动力人口比的阶段。
在这个阶段,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十分庞大,相对的社会抚养少儿和赡养老人的负担不很重,可以给经济增长带来“人口红利”。
(一)少儿人口规模缩小,占总人口的比重持续下降重庆市的人口出生率从1997年至2006年下降了3.7个千分点。
由于出生人口的减少,2006年全市0-14岁少儿人口比重占全市人口的比重降至20.0%,比1997年下降了3.4个百分点,高于全国0.3个百分点。
(二)15-64岁人口规模保持稳定从1997年以来,全市15-64岁的人口比重基本保持在68%左右。
2006年全市15-64岁人口占68.9%,比全国低3.5个百分点。
由于重庆市的青壮年劳动力人口大量外出,使得该年龄段人口比例低于全国平均水平,但我市的劳动力资源绝对量仍然处于最为丰富的时期。
因此,开发利用好充裕的劳动力资源,可为我市的经济建设提供坚实的人才基础。
(三)老年人口比重不断上扬2006年重庆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重上升到11.1%,从1997年到2006年的九年共上升了2.9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3个百分点。
而同期全国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仅上升了0.9个百分点,年均上升0.1个百分点。
对比历史资料,1982-1990年重庆市老年人口比重八年年均上升0.1个百分点;从1990-2000年的十年,老年人口比重年均上升0.2个百分点。
不难看出,我市老年人口比重上升速度明显快于全国平均水平,且上升趋势呈加快的态势。
表二:重庆市1997-2006年人口年龄结构单位:%五、人口老龄化状况重庆市人口老龄化的形成,主要受三方面因素的影响:一是由于妇女生育水平的下降,出生人口相对减少,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重下降。
二是由于社会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人口平均预期寿命的延长,使老年人口相对增多。
2006年重庆市人口平均预期寿命为73.26岁,比2000年的71.9岁上升了1.36岁。
三是由于重庆市大量的青壮年人口外出,使得常住人口中的老年人口比重有所上升。
1997年以来全市老年人口呈现如下特点:(一)老年人口规模持续增长根据2006年1%人口抽样调查资料推算,我市65岁及以上老年人口达到311.69万人,比1996年增加107.54万人,年平均增长4.3 %。
老年人口平均增长速度大大超过了人口增长速度。
(二)平均年龄不断上升人口平均年龄是反映人口总体年龄的一项综合指标,2006年根据调查数据计算,我市人口平均年龄由1997年的33.5岁上升到39.1岁,十年人口平均年龄上升了5.6岁,同期全国人口的平均年龄只上升了4.2岁,重庆人口平均年龄比全国高1.4岁。
国际上通常用年龄中位数来测量人口老龄化程度。
年龄中位数表示的是50%人口的年龄界限。
经计算2006年我市年龄中位数为39.3岁,说明全市人口中有一半人的年龄大于39.3岁,而同期全国的年龄中位数为36.2岁。
由此可以看出我市人口年龄结构的老化程度。
(三)老年人口向高龄化方向发展重庆市老年人口随着数量的增加,占总人口的比重也在增加,高龄老人比例也在不断上升。
2006年我市8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比达到1.6%,比1997年上升了0.5 个百分点。
随着我市老龄化程度的加快,加强对人口老龄化的研究,探索新的养老方式、加强老年人口生活保障、开拓老年市场迫在眉睫。
表三:重庆市主要年份人口年龄老化程度单位:岁、%六、人口受教育状况直辖十年来,我市坚持“科教兴渝”政策,大力发展教育,教育事业取得了长足进步。
(一)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上升随着我市教育投入力度的不断加大和一系列教育政策的实施,使我市人口的受教育程度得到较大的提升。
经计算,2006年我市6岁以上人口的平均受教育年限为7.7年,比1997年的6.6年,增加了1.1年。
(二)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重中,初中以上比重显著提高2006年全市接受初中教育人口占6岁以上人口比重为34.8%,与1997年和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10.6和3.0个百分点。
接受高中教育的人口比重为10.7%,与1997年和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7.5和1.4个百分点。
接受大专及以上教育的人口比重为5.7%,与1997年和2000年相比分别提高了5.6和2.7个百分点。
表四重庆市主要年份受教育程度人口占6岁及以上人口的比重单位:%显然接受初中教育人口增长最快,反映了直辖十年全市积极开展的普及九年义务教育成效,显示了我市在大力发展教育和提高人口文化素质方面取得的丰硕成果。
各种文化程度人口比例的上升为重庆经济的腾飞奠定了一定的人才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