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同部位抗生素选用

合集下载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为提高中国医生对感染性疾病的抗菌治疗水平,保障患者用药安全及减少微生物的耐药性,2004 年8 月卫生部颁布了《抗生素临床应用原那么》。

文章阐述了感染性疾病中抗菌治疗原那么、药物治疗与预防应用指征以及合理给药方案的制订原那么,并列出了常用抗生素的适应证及注意事项、各种常见细菌性感染的病原治疗。

中华医学会妇产科分会感染协作组于2002 年正式成立。

妇产科感染协作组于2004 年推出了《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诊治规范草案》,2008 年推出《盆腔炎症性疾病诊治规范草案》,2010 年公布《滴虫阴道炎诊治规范草案》及《细菌性阴道病诊治规范草案》后,2011 年3 月根据妇产科感染性疾病的特点制定并颁布了《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旨在能更好地帮助妇产科临床医生正确使用抗生素。

《妇产科抗生素的使用指南》共分四部分。

第一部分为“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那么”; 第二部分为“妇科常见感染及抗生素使用”; 第三部分为“产科常见感染及抗生素使用”,第四部分为“妇产科手术前预防应用抗生素”。

各类抗生素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不在本使用指南中详述,请参照卫生部颁布的《抗生素临床应用原那么》。

妇科感染和产科感染的抗生素使用,不在本解读章节中阐述,现就第一部分抗生素应用的基本原那么和第四部分妇产科手术前预防应用抗生素两部分简单解释。

1 需先交待给读者的一些问题1. 1 《妇产科抗生素使用指南》的目的是为了使临床应用抗生素获取最佳疗效,并最大程度避免或减少不良反应。

它不是教材或参考书,也不涉及具体的给药方案。

指南中抗生素临床应用的基本原那么在临床治疗中必须遵循。

各类抗生素使用的适应证和注意事项以及各种感染的病原治疗那么供临床医生参考。

医生在应用抗生素治疗疾病时,仍须严格遵守每种抗生素的使用说明书。

1. 2 关于抗生素抗生素仅涉及国内临床常用抗生素的部分品种,重点介绍各类药物的抗菌作用、适应证和注意事项,有关抗生素临床应用的详细内容仍应参考有关专业书籍。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汇总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汇总

抗生素种类及作用和机制汇总抗生素是一种可以抵抗或杀死细菌的药物,它们在医学和兽医领域被广泛应用。

抗生素具有不同的作用机制,能够针对细菌的不同部位或过程进行干预,从而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

以下是一些常见的抗生素种类、作用和机制的综述。

1.青霉素类药物:作用:青霉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来杀灭细菌。

机制:这些药物抑制了细菌合成细胞壁所需的酶活性,从而导致细菌细胞壁脆弱或破裂,最终导致细菌的死亡。

2.大环内酯类药物:作用:大环内酯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机制:这些药物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干扰其正常的蛋白质合成过程,从而导致细菌无法生存和繁殖。

3.氨基糖苷类药物:作用:氨基糖苷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机制:这些药物与核糖体的特定区域结合,阻止其正常工作,导致细菌无法制造蛋白质,从而导致细菌的死亡。

4.四环素类药物:作用:四环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机制:这些药物与核糖体的特定区域结合,阻止其正常工作,从而干扰蛋白质的合成过程,导致细菌死亡。

5.氟喹诺酮类药物:作用:氟喹诺酮类药物既可以抑制细菌的蛋白质合成,也可以影响其核酸合成过程,进而杀死细菌。

机制:这些药物与细菌的DNA酶和其他相关蛋白结合,阻碍了DNA的复制和修复过程,导致细菌死亡。

6.磺胺类药物:作用:磺胺类药物主要通过阻断细菌合成辅酶和长链鞘蛋白来抑制细菌的生长。

机制:这些药物与细菌的鞘蛋白酶合成酶和二氢叶酸合成酶结合,阻止它们的活性,导致细菌无法进行DNA和蛋白质的合成,从而抑制了细菌的生长。

7.磷霉素类药物:作用:磷霉素类药物主要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合成来杀死细菌。

机制:这些药物与细菌的核糖体结合,阻碍蛋白质链的延伸,从而导致细菌死亡。

尽管抗生素具有相对较低的副作用,但滥用和过度使用抗生素可能导致抗生素耐药性的产生。

因此,在使用抗生素时应遵循医生的建议,并确保遵循正确的剂量和使用时间。

抗生素对肿瘤相关感染的疗效评估

抗生素对肿瘤相关感染的疗效评估

抗生素对肿瘤相关感染的疗效评估肿瘤相关感染是肿瘤患者治疗过程中常见的并发症之一。

合理使用抗生素对肿瘤相关感染进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

本文将对抗生素对肿瘤相关感染的疗效进行评估,并探讨其适用范围和注意事项。

一、肿瘤相关感染的定义及危害肿瘤患者因肿瘤本身和治疗过程中的免疫抑制状态,容易发生各种感染。

肿瘤相关感染是指感染与肿瘤直接相关,且在肿瘤患者中发生率较高的感染。

这些感染不仅会对肿瘤治疗产生负面影响,还可能导致患者病情进一步恶化,甚至危及生命。

二、抗生素在肿瘤相关感染治疗中的作用抗生素是一类可以抑制或杀灭细菌的药物,对细菌感染具有显著的疗效。

在肿瘤相关感染治疗中,抗生素可以通过控制感染的病原体数量,减轻炎症反应,并有效预防感染的进一步蔓延。

因此,抗生素是治疗肿瘤相关感染的重要药物。

三、抗生素选择的原则1. 根据感染部位和严重程度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不同部位和不同严重程度的感染需要选择不同作用谱的抗生素,以保证疗效最大化。

2. 考虑病原体敏感性。

根据临床实践和细菌药敏结果,选择对目标病原体敏感的抗生素,以提高治疗效果。

3. 考虑患者个体化特点。

不同患者的免疫功能状态和药物耐受性可能存在差异,需结合个体情况进行抗生素选择和剂量调整。

4. 注意药物副作用。

抗生素治疗时需注意可能的不良反应,特别是药物相关性肝损伤和肾损伤等。

四、抗生素的应用范围1. 高热病例。

对于体温持续升高或高于38.5摄氏度的患者,尤其是具有明显感染症状的患者,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治疗。

2. 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中性粒细胞减少是肿瘤治疗过程中最常见的免疫抑制反应之一,易导致感染。

患者出现中性粒细胞减少症时,应及时使用抗生素进行预防和治疗。

3. 整体评估。

抗生素的使用需结合患者的整体情况进行综合评估,仅在明确感染存在的情况下使用,并尽量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五、抗生素应用中的注意事项1. 遵循合理使用原则。

抗生素应按照临床指南和专家共识进行使用,避免滥用和过度使用。

院内感染的抗生素选用

院内感染的抗生素选用
啶、头孢甲肟、头孢唑肟、头孢地嗪、头孢哌 酮、头孢哌酮+舒巴坦、头孢噻肟+舒巴坦
▪ 四代头孢菌素:头孢匹罗、头孢吡肟
2021/4/22
19
一代头孢菌素
▪ 对G+菌(除肠球菌、MRSA外)有良好作
用,G-菌作用差
▪ 对β-内酰胺酶稳定性差 ▪ 半衰期短,不易透过血脑屏障 ▪ 有一定肾毒性 ▪ 常用品种:头孢唑啉,头孢拉啶
氧菌作用强;③适用于需氧、厌氧的混合感染,如盆腔、 腹腔、妇科感染。常用品种:头孢西丁、头孢美唑、头 孢替坦
•碳青霉烯类:①抗菌谱最广,抗菌作用最强;②对嗜
麦芽窄食单胞菌及洋葱假单胞菌(伯克霍尔德)作用差。 常用品种:亚胺培能、美洛培能、帕尼培能(克蓓宁)。
2021/4/22
24
• 单环酰胺类:对G-菌包括绿脓有强效,对G+菌、厌氧
的量是母体血药浓度的一半
▪ β-内酰胺类抗生素在乳液中的分泌量较

2021/4/22
37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中的抗菌药 物选择
病原菌
根据病人的年龄及入侵途径进行推测。
2021/4/22
38
新生儿
10 岁以下 成人 邻近器官感染 皮肤脓肿 肺炎 继发于败血症 脑外科手术 免疫功能低下者
大肠埃希菌, B 组溶血性链球菌, 李斯德菌 流感嗜血杆菌, 脑膜炎双球菌 肺炎球菌, 脑膜炎双球菌 肺炎球菌,金葡菌, 变形杆菌 葡萄球菌 肺炎球菌, 金葡菌 多样 金葡菌, G-菌 脑膜炎双球菌, 金葡菌,肺炎球菌
半衰期(b)
特点
用法
1.4
对 G(+) 菌,军团菌 0.25~0.5Tid
衣原体,支原体等有效
13
对细菌作用比红霉素差 0.15Q12 或 0.3Qd

抗生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抗生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

抗生素的作用和功能主治1. 介绍抗生素是一类能够对抗病原微生物的药物,用于治疗感染性疾病。

抗生素的作用机制是通过杀死或抑制感染病原微生物的生长和繁殖,从而控制感染并恢复健康。

本文将介绍抗生素的主要作用和功能主治。

2. 抗生素的作用以下是抗生素的主要作用:•杀菌作用:一些抗生素可以直接杀死细菌,如青霉素、头孢菌素等;•抑菌作用:一些抗生素可以抑制细菌的生长和繁殖,如四环素、氨基糖苷类抗生素等;•消炎作用:一些抗生素可以减轻炎症反应,如红霉素、氯霉素等。

3. 抗生素的功能主治不同的抗生素具有不同的功能主治,以下是常见抗生素的功能主治及其适用范围:•青霉素类抗生素:适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细菌感染,如链球菌感染、肺炎球菌感染等;•头孢菌素类抗生素:适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如呼吸道感染、泌尿道感染等;•四环素类抗生素:适用于治疗多种细菌感染,如痤疮、淋病等;•氨基糖苷类抗生素:适用于治疗严重细菌感染,如肺炎、腹膜炎等;•链霉素类抗生素:适用于治疗革兰氏阳性细菌和部分革兰氏阴性细菌感染,如疡性结膜炎、鼻窦炎等;•红霉素类抗生素:适用于治疗呼吸道感染、皮肤软组织感染等。

4. 抗生素的应用注意事项在使用抗生素时,有一些注意事项需要我们注意:•严格遵医嘱:抗生素应按照医生的嘱托使用,不可擅自增减剂量或停药;•完整用药:抗生素疗程通常需要连续用药一段时间,请勿中断治疗;•避免滥用:滥用抗生素会导致耐药性的产生,因此应根据临床需要合理使用;•调整用药方案:对于有肝肾功能不全的患者,应适当调整抗生素的剂量和用药方案;•注意过敏反应:部分人群可能对某些抗生素过敏,如出现过敏反应应及时就医。

5. 总结抗生素是治疗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药物,其作用包括杀菌作用、抑菌作用和消炎作用。

不同抗生素具有不同的功能主治,因此在使用时需要根据病原微生物的类型和感染的部位选择合适的抗生素。

在使用抗生素时,我们应该遵循医生的指导,按照规定的剂量和疗程使用,并避免滥用抗生素。

抗生素分类方法

抗生素分类方法

抗生素分类方法简介抗生素是一类能够杀死或抑制细菌生长的药物,广泛被用于治疗细菌感染。

根据抗生素的不同特点和作用机制,我们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1. 抗菌谱分类根据抗生素对不同类型的细菌的杀灭或抑制能力进行分类,抗菌谱可以分为以下几类:- 广谱抗生素:具有广泛的抗菌谱,可以同时抑制多种细菌的生长,如头孢菌素、四环素等。

- 狭谱抗生素:只对某些特定类型的细菌有效,对其他细菌无抑制或杀灭作用,如青霉素仅对革兰氏阳性菌有效。

- 特定谱抗生素:只对某种具体类型的细菌有效,如抗结核药物对结核分枝杆菌有效。

2. 作用机制分类抗生素的作用机制不同,以下是几种常见的抗生素作用机制分类:- 细胞壁抑制剂: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通过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起到杀菌作用。

- 细胞膜抑制剂:如多粘菌素类抗生素,通过破坏细菌细胞膜的完整性而导致细菌死亡。

- 核酸代谢抑制剂:如利福霉素,通过抑制细菌核酸的合成来杀灭细菌。

- 蛋白质合成抑制剂:如四环素,通过抑制细菌蛋白质的合成而起到抑菌作用。

3. 抗生素耐药性分类随着抗生素的广泛使用,细菌耐药性问题日益突出。

根据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水平不同,我们可以将抗生素的耐药性分为以下几类:- 敏感:细菌对抗生素非常敏感,能够有效杀死或抑制。

- 中度耐药:细菌对抗生素的敏感性降低,需使用高浓度才能达到抑制或杀菌作用。

- 高度耐药:细菌对抗生素高度耐药,常规浓度无法起到抑制或杀菌作用。

- 超级细菌:细菌耐药性极强,对多种抗生素均有耐药。

4. 给药途径分类根据抗生素的给药途径的不同,可以将其分为以下几类:- 口服给药:抗生素经口服后进入消化道,被吸收后进入血液起到治疗作用。

- 静脉给药:抗生素通过静脉注射或静脉滴注直接进入血液循环,迅速起到治疗作用。

- 局部给药:抗生素通过外用的方式直接作用于感染部位。

结论抗生素的分类是根据其抗菌谱、作用机制、耐药性和给药途径等特点进行的。

了解不同抗生素的分类有助于我们更好地理解和应用抗生素,合理地选择适合的抗生素进行治疗。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例子及原理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例子及原理

抗生素联合用药的例子及原理在临床治疗中,抗生素的联合使用常常是针对复杂感染和多重感染的有效手段。

通过联合用药,可以增强抗菌效果、覆盖不同的感染部位、增强机体免疫力、降低耐药性,以及减轻毒副作用。

下面我们将详细介绍这些联合用药的例子及原理。

1. 联合用药抑制细菌细胞壁合成细菌细胞壁是细菌的重要结构,它保护细菌免受外界环境的影响,同时也对抗菌药物具有抵抗力。

因此,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以同时抑制细胞壁的合成,从而增强抗菌效果。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如青霉素类、头孢菌素类等)可以抑制细菌细胞壁的合成,而氨基糖苷类抗生素(如链霉素、庆大霉素等)可以破坏细菌胞质膜的完整性。

两者联合使用,可以更有效地抑制细菌的生长繁殖。

2. 联合用药增加抗菌效果有些抗生素单独使用时效果较弱,但与其他抗生素联合使用时,可以增加抗菌效果。

例如,大环内酯类抗生素(如红霉素、阿奇霉素等)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增加抗菌效果,覆盖更多的病原体。

此外,氟喹诺酮类药物与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也可以增强抗菌效果。

3. 联合用药覆盖不同感染部位不同的感染部位需要使用不同的抗生素。

例如,肺部感染需要使用透过肺泡上皮细胞的药物,而泌尿系统感染需要使用能够透过尿路黏膜的药物。

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以覆盖不同的感染部位,提高治疗效果。

例如,氟喹诺酮类药物和β-内酰胺类抗生素联合使用,可以分别针对肺和泌尿系统的感染进行治疗。

4. 联合用药增强机体免疫力抗生素的使用常常会降低机体的免疫力,而联合使用一些免疫增强药物可以缓解这种情况。

例如,在抗生素治疗的同时,可以联合使用一些免疫刺激剂或者细胞因子,以提高机体的免疫力,加快感染的恢复。

5. 联合用药降低耐药性耐药性是抗生素治疗面临的一个严重问题。

通过联合使用不同种类的抗生素,可以降低耐药性的发生。

例如,β-内酰胺类抗生素和氟喹诺酮类药物联合使用,可以降低细菌对β-内酰胺类抗生素的耐药性。

抗生素药物使用一览表

抗生素药物使用一览表

抗生素药物使用一览表
文档大全
抗生素药物使用一览表
文档大全
抗生素药物使用一览表
β-内酰胺类抗菌药与其它抗菌药合用:
丙磺舒+青霉素:竞争肾小管分泌,对青霉素增效;头孢菌素+青霉素,头孢菌素+氨基糖苷类:协同作用;
氨苄西林+氯唑西林:抗药性互补;舒巴坦+β-内酰胺类:抗菌协同作用;
替卡西林+庆大霉素:铜绿假单胞菌治疗;四环素、氯霉素、大环内酯类+青霉素:拮抗作用;
氨曲南+氨基糖苷类:加强对铜绿和肠杆菌属作用;三唑巴坦+哌拉西林:主要用于菌血症、肺炎、烧伤后感染、耐青霉素和氨苄西林的耐药阿莫西林-克拉维酸钾:增强抗菌作用菌引起的感染,宜与氨基糖苷类合用
亚胺培南+西司他丁:保护亚胺培南防治肾中破坏,该配伍称之为泰能。

文档大全
抗生素药物使用一览表
文档大全
抗生素药物使用一览表
文档大全
抗生素药物使用一览表
文档大全
抗生素药物使用一览表
抗生素药物使用一览表
文档大全。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不同部位抗生素选用(强烈推荐) 1 呼吸系统感染时抗生素的选用 上呼吸道感染 上呼吸道感染是一个统称,包括普通感冒、急性鼻窦炎、扁桃体咽炎、喉炎、咽炎.其病原体90 %以上为病毒,常见的有鼻病毒、腺病毒、流感病毒、副流感病毒等。细菌只占 10 %左右。此类病人临床上多数表现为血象不高,病程较短(通常为1周) 。治疗以休息、多饮水及对症为主,不必使用抗生素。如果症状持续7~10 天没有改善,并出现发热、白细胞升高,或发生化脓性或非化脓性并发症(风湿病、肾小球肾炎)时可使用抗生素。抗生素首选青霉素族(青霉素 G、阿莫西林) ,也可选用一、二代头孢及大环内酯类药物。一般抗生素的疗程为 5~7 天,伴有风湿病、肾小球肾炎者 10~14 天。若有严重化脓性并发症者抗生素疗程可视病情延长。 下呼吸道感染 是最常见的感染性疾病。包括急慢性支气管炎、肺部感染等。其病原体有细菌(常见的有革兰氏阳性球菌,如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如肺炎克雷伯杆菌、流感嗜血杆菌、绿脓杆菌、大肠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如棒状杆菌、梭形杆菌等) 、病毒、真菌、原虫、支原体、衣原体等。成人细菌感染率为 80 %,儿童为 70 %。在免疫抑制状态、老年、大量使用激素、抗生素等情况下真菌性感染的比例明显升高。目前医学界公认院外获得性下呼吸道感染以革兰氏阳性球菌为主(主要为肺炎球菌) ,其次为革兰氏阴性杆菌(最常见的为肺炎克雷伯杆菌) 。院内获得性感染约 60 %为革兰氏阴性杆菌,其中最多的是绿脓杆菌。院外下呼吸道感染以往治疗以青霉素为首选,但近年来细菌的耐药性有了较大的变化。如肺炎球菌对苯唑西林、氨苄西林耐药率达 50 %,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达 50 %~70 %。金黄色葡萄球菌及表皮葡萄球菌对青霉素的耐药率达 97 %以上,对红霉素及克林霉素耐药率达 70 %左右,对万古霉素耐药的葡萄菌国外亦有报道。但对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类耐药率低,特别是新一代喹诺酮类药物。故复方新诺明和喹诺酮类合用常常可以获得理想的疗效。院内下呼吸道感染治疗首选氨苄青霉素、羟氨苄青霉素或二代头孢菌素。合并厌氧菌感染时可加用甲硝唑或克林霉素。根据血药浓度与效应关系,抗菌作用随着血药浓度的增加而提高,分次给药可使总有效时间增加。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主张分次给药。对于轻、中度感染可口服给药,对于严重下呼吸道感染或合并其他疾病的患者主张静脉给药,并可联合使用抗生素,一般二联即可达满意效果。 下面简述几种呼吸系统常用抗生素的作用及机制: 喹诺酮类抗生素 是近年来治疗下呼吸道感染的重要药物。其具有组织浓度高、最低抑菌浓度低等特点。该药在支气管黏膜中的浓度比血液中高 2 倍,在肺泡上皮中比血液中高 2~3 倍,在肺泡巨噬细胞中比血液中高9~15倍。 β- 内酰胺类抗生素 在治疗呼吸道感染中应用最为广泛。主要包括青霉素族、头孢菌素族及非典型β- 内酰胺类抗生素。β- 内酰胺类抗生素与β- 内酰胺酶抑制剂(棒酸、舒巴坦)合用可明显增加抗菌活性并减少耐药菌株的产生。泰能、特美汀、马斯平对革兰氏阳性球菌、革兰氏阴性杆菌、厌氧杆菌均有强效杀菌活性。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最常用于治疗院外细菌性呼吸道感染,对革兰氏阳性球菌(肺炎链球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有强大的抗菌活性,对革兰氏阴性杆菌(如流感嗜血杆菌)及梭形杆菌以外的各种厌氧菌均有抗菌活性,并对不典型肺炎(支原体、衣原体、军团菌)有肯定疗效。其新一代药物(如罗红霉素、阿奇霉素、克拉霉素)对胃酸稳定,生物利用度高,组织细胞浓度及血药浓度高,维持持久,不良反应少。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抗菌活性,其主要不良反应为耳毒性、肾毒性。不良反应与血药浓度密切相关。此类抗生素有很长的抗生素后续效应。这一现象呈浓度与时间依赖性,故主张短疗程、大剂量、每日 1 次的治疗方案。此类药物通过细胞摄取进入细胞内,速度缓慢,局部用药能保持良好的浓度。 2 消化系统感染及抗生素的应用 胆系感染 胆系感染是指整个胆道系统的急、慢性炎症病变,多为结石、肿瘤所引起的继发性病变,而炎症又促进了结石的形成和增多,并有较高的病死率 %) 。正常情况下,胆汁是无菌的。由于胆道与肠道的解剖结构和生理特点决定了胆系感染的途径为肠道的上行感染或门静脉系统及淋巴系统感染。感染胆系的细菌大多数直接从肠道经 Oddi 括约肌反流入胆道,故致病菌与肠道菌丛基本一致,以大肠杆菌为主,其次为假单胞菌、肠球菌、变形杆菌,且常为两种以上的混合感染。厌氧菌感染率比其他部位高51 %左右。选用抗生素时应考虑致病菌种、细菌耐药性、抗生素的抗菌谱及其在胆汁中的浓度等因素,胆汁培养及药物试验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在得到药敏试验结果之前,要选择具有强大抑菌或杀菌力、在胆汁中浓度高、不良反应小的药物。 青霉素类 青霉素 G在胆汁中浓度不高,对胆系感染一般无效。羟氨苄青霉素、羧氨苄青霉素胆汁中浓度低于血药浓度,效果不理想。而氧哌嗪青霉素对胆道致病菌有强大的杀菌活性,同时,胆道浓度高于血清浓度。 摘自: 医 学教 育网 头孢菌素类 第一代头孢主要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效,故肠球菌感染时可用。二代头孢对部分革兰氏阴性杆菌及革兰氏阳性球菌有效,头孢呋肟、头孢羟唑、头孢氧哌唑钠(先锋必)的胆道浓度高于血清浓度,可用于胆系感染,但对绿脓杆菌无效。三代头孢对革兰氏阴性杆菌、绿脓杆菌有强大杀菌能力,且肾毒性低,但对革兰氏阳性球菌不如第一、二代。 喹诺酮类 对多数革兰氏阳性球菌及革兰氏阴性杆菌均有杀菌活性,在胆汁中可达有效浓度,对胆道混合感染病人较为适宜,但对中枢神经系统、肝、肾、骨有一定毒性。 氨基糖苷类抗生素 对革兰氏阴性杆菌有强大杀菌作用,但因有耳、肾毒性使其在临床上的应用受到一定的限制。对万古霉素和氨基糖苷类药物耐药的肠球菌对新近研发出来的唑烷酮类抗生素Linezol2id及Oritarancin敏感。 甲硝唑 对常见厌氧菌有较强的抗菌活性,且胆汁中浓度大于血清浓度,故常用于胆系感染的治疗,与其他药物联合使用具有较好的疗效。常用的联合用药方案为甲硝唑加氧哌嗪青霉素,或加二、三代头孢(除头孢他定、头孢美他醇) ,或加喹诺酮类药物,均可获得良好的效果。 大环内酯类抗生素 对革兰氏阳性球菌有一定抗菌活性,胆汁中浓度大于血清浓度,但有一定肝毒性,故肝功能受损者慎用。胆系感染抗生素一般采取静脉给药方式,应用至体温正常,症状消退后 3~4 天即可停药。对于病因不明的严重感染,需要较长时间用药时,容易产生细菌耐药,应采取联合用药。 腹腔感染 肝硬化伴有腹腔感染 肝硬化患者免疫力低下,易发生细菌性腹腔感染,且腹腔感染与病死率有直接关系。感染的细菌以大肠杆菌、肺炎克雷伯杆菌居多。较为理想的抗生素是第三代头孢菌素。喹诺酮类药物由于其抗菌谱广、抗菌活性强而普遍用于治疗腹腔感染。但国外资料报道对大肠杆菌耐药率达50%。发生腹腔感染后,患者病情迅速恶化,故强调早期、足量、联合应用抗生素,开始几天剂量要大,不能等待细菌培养结果,根据治疗反应及培养结果调整用药,用药时间不少于两周。 其他原因的腹腔感染 经常是多种细菌的混合感染,治疗需选用对多种细菌有效的抗生素。国外专家推荐轻至中度感染选择单一药物,严重感染联合用药。能静脉给药尽可能静脉给药,并分次给药为宜一般血象正常、体温正常3~5天停药。 3 泌尿系感染 泌尿系感染的发病率仅次于呼吸系统,感染85 %的尿路感染为大肠杆菌所致,其次为副大肠杆菌,绿脓杆菌、变形杆菌、厌氧杆菌及葡萄球菌等。经验治疗给予复方新诺明、诺氟沙星等喹诺酮类药物治疗3天后若病情没有改善则根据药敏结果换药(用药前应先行尿培养加药敏试验) 。要尽可能选用肾毒性小、不良反应少、服用方便、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的抗生素,并尽可能单一用药。单一用药失败、严重感染、混合感染或出现耐药菌株后应联合用药,但一般以二联为主。常使用一种基糖苷类加一种半合成广谱青霉素或三代头孢菌素。由于这些药物半衰期均较短,1 日剂量分次给予才能维持有效的尿药浓度,达到最佳治疗效果。疗程一般为2周。 4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及抗生素的应用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是临床上非常危重的病症,早期及时正确地应用抗生素治疗是挽救患者生命、减少后遗症的关键。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常见的致病菌为脑膜炎双球菌、肺炎球菌、单核李司特菌及流感嗜血杆菌。对于成年患者要注意选用易透过血脑屏障和血脑脊液屏障的药物,才能在中枢神经系统中发挥作用。红霉素、林可霉素、氨基糖苷类不易达到中枢神经系统病灶,而氨苄青霉素、青霉素、磺胺药、头孢噻肟、头孢曲松、美洛培南都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有效抗生素。中枢神经系统感染多为一种细菌的感染,故采用一种有效的抗生素即可。尽量采用杀菌药、静脉给药、剂量宜大。联合用药必须要有明确的指征。中枢神经系统感染也可鞘内给药,但要注意小剂量、低浓度、慢速度逐次给药。 5 骨科感染性疾病 骨科感染性疾病主要有急慢性骨髓炎、化脓性关节炎及硬化性骨髓炎。其致病菌主要为假单胞菌、大肠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表皮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及变形杆菌。在治疗骨和关节感染时,宜选用在骨组织和关节腔中能够达有效浓度、细菌不易产生耐药性及毒副作用少的药物。青霉素、林可霉素、克林霉素、磷霉素、头孢菌素等易进入关节腔,故宜于使用;而红霉素、氯霉素、氨基糖苷类等不易渗入关节腔,且毒性相对较大,故不适宜应用。因致病菌常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故通常选用一种针对革兰氏阳性球菌的药物,另一种为广谱抗生素。细菌培养结果回报后应及时调整用药,抗生素宜连续应用3周。 6 皮肤软组织的感染 皮肤软组织与外界的各种病原体直接接触,并且受到外伤的机会远远高于其他各系统及器官。其致病菌主要为金黄色葡萄球菌、溶血链球菌及大肠杆菌。轻者口服给药,中、重度者应采取全身给药。治疗以青霉素、头孢菌素类为宜。腹腔、会阴的感染以革兰氏阴性杆菌为主,故应选用喹诺酮类、氨基糖苷类及甲硝唑为宜。 综上所述,不同部位感染的细菌及抗生素敏感性均有不同的特点,在药敏试验结果回报前,临床医师应该根据病人的病情、感染部位经验性选用抗生素。对于每个感染患者应尽可能取得药敏试验的结果,进行个体化治疗。不可盲用、滥用、长时间大剂量使用或低浓度使用抗生素,否则不仅会造成经济上的浪费及抗生素的毒副作用,更重要的是会导致致病菌的耐药性及耐药菌种类增加,使得人类在与细菌的长期的战争中处于被动地位。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