慢性骨髓炎致大段骨缺损中masquelet技术的运用进展

合集下载

骨缺损修复术Masquelet 技术作用、具体操作流程及要点总结

骨缺损修复术Masquelet 技术作用、具体操作流程及要点总结

流程骨缺损修复术Masquelet 技术作用、具体操作流程及要点总结概述1、Masquelet 技术又被称为「诱导膜技术」:是由于特定的骨缺损重建材料植入后,材料刺激周围包裹的组织生成具有生物活性的膜性结构。

这一诱导膜血管化良好,可分泌一系列的生长因子且包含大量成熟的间充质干细胞,使得局部形成一个利于组织再生的微环境。

2、Masquelet 技术主要包括体内形成诱导膜和诱导膜内植骨两期:一期体内形成诱导膜:彻底清创、固定、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间隔器(Spacer)置于骨缺损部位。

二期诱导膜内植骨:6 ~ 8 周后诱导膜形成, 确认感染得到控制后,取出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间隔器, 并在膜内进行植骨。

一般二期手术后几个月骨缺损部位即可矿化/皮质化。

Masquelet 技术示意图具体操作流程1、一期体内形成诱导膜:彻底清创、固定、填充骨水泥。

①彻底清创及固定修复骨缺损之前应彻底清除骨缺损处的感染或坏死组织,消灭死腔,直至骨端出现新鲜渗血。

大段骨缺损清创后需要固定,应根据骨缺损情况选择合适的固定方式。

骨缺损部位彻底清创,对骨折进行稳定固长管状骨缺损固定:可采用单臂或环形外固定支架固定,可以维持骨折端的稳定性,且能降低感染概率;也可采用髓内钉固定,固定强度较高,可以早期进行锻炼,且有助于减少二期植骨量。

②填充骨水泥临床一般应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间隔器(Spacer)置入骨缺损部位,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是治疗骨缺损的理想填充材料。

用骨水泥填充骨缺损部位间隔器应在其凝固前进行塑形,在不影响软组织覆盖及切口闭合的前提下尽可能大,包裹骨断端2 ~ 3 厘米,如未包裹骨折端,后期植骨后所植的骨不能与骨断端融合,是骨折不愈合的主要原因。

置入的PMMA 主要有2 个作用:首先起到机械力学支撑的作用,防止纤维组织长入骨缺损区,为后期植骨的生长提供良好的生物微环境;其次,PMMA 作为异物,刺激机体周围形成诱导膜,诱导膜起到生物保护作用,既可以促进植入骨的重建和再血管化,又避免了植入骨被吸收。

载抗生素硫酸钙介导的Masquelet技术在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载抗生素硫酸钙介导的Masquelet技术在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

DOI:10.16662/ki.1674-0742.2021.04.036载抗生素硫酸钙介导的Masquelet技术在骨缺损中的临床应用徐建平,左杨斌,李妹霞,王怀云,林国兵联勤保障部队九〇〇医院莆田医疗区(原莆田九五医院)骨科,福建莆田351100 [摘要]目的使用载抗生素硫酸钙介导的Masquelet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的临床运用疗效分析。

方法方便选择2014年5月—2018年5月采用Masquelet技术治疗21例骨缺损患者,骨缺损部位均位于胫骨,16例为开放性外伤导致胫骨缺损,5例为开放性外伤导致感染,清创后出现骨缺损,治疗方法分两期进行,一期彻底进行感染处清创,然后使用抗生素(万古霉素)及硫酸钙、磷酸钙混合物填充骨缺损区,使用髓内针或钢板将骨折端坚强固定。

术后持续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大约术后6周,再次行二期手术,完整打开骨缺损区形成的诱导膜,取出骨缺损区残留的硫酸钙、磷酸钙混合物,使用自体骨填充植骨,植骨量较大的人工骨混合填充,术后持续给予敏感抗生素治疗。

统计21例患者骨折愈合时间,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及末次随访时的Lowa膝关节评分、踝关节评分、健康状况调查SF-36评分等。

结果21例患者中,均愈合,愈合率为100.0%,平均愈合时间为(20.16±4.11)周;同时,仅出现1例术后感染,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6.7%,此例感染清创后骨外露,感染控制后行带血管皮瓣修复术后覆盖创面。

随访时间为11~35个月,平均(20.1±6.5)个月。

末次随访时的Lowa膝关节评分、踝关节评分、健康状况调查评分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9.235、-43.554、-12.283,P<0.05)。

结论使用载抗生素硫酸钙介导的Masguelot技术治疗胫骨大段骨缺损操作简便,疗效确切。

[关键词]改良诱导膜技术;载抗生素;硫酸钙;骨缺损[中图分类号]R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742(2021)02(a)-0036-04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Antibiotic Calcium Sulfate-mediated Masquelet Technique in Bone DefectsXU Jian-ping,ZUO Yang-bin,LI Mei-xia,WANG Huai-yun,LIN Guo-bingDepartment of Orthopedics,Putian Medical District),Joint Logistics Support Force900Hospital,Putian,(Formerly Putian 95th Hospital,Fujian Province,351100China[Abstract]Objective Clinical application of the Masquelet technique mediated by antibiotic-loaded calcium sulfate in bone defects.Methods From May2014to May2018,conveniently selected21patients with bone defects treated with Masqnelet,all of which were located in the tibia,16cases were tibial defect caused by open trauma,and5cases were infection caused by open trauma.Bone defect appeared after debridement.The treatment method was divided into two phases.In one phase,the infected area was thoroughly debrided,and antibiotics(vancomycin)and A mixture of calcium sulfate and calcium phosphate fills the bone defect area,and intramedullary nails or steel plates are used to firmly fix the fractured ends.Sensitive antibiotic treatment was continued after the operation.Approximately6weeks after the operation, the second-stage operation was performed again,the induced membrane formed in the bone defect area was completely opened,the residual calcium sulfate and calcium phosphate mixture in the bone defect area was removed,and the bone graft was filled with autologous bone,and artificial bone with a larger amount of bone was mixed and filled,continue to give sensitive antibiotic treatment after surgery.Statistics of21patients fracture healing time,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Iowa knee score,ankle score,health status survey SF-36score at the last follow-up,etc.Results Among the21patients, all healed,the healing rate was100.00%,and the average healing time was(20.16±4.11)weeks.At the same time,only1 case of postoperative infection occurred,and the postoperative complication rate was6.7%.This case was infecteddebridement,the bone was exposed,and the wound wascovered with a vascularized flap after infection control.The follow-up time was11-35months,with an averageof(20.1±6.5)months.At the last follow-up,Iowa knee [作者简介]徐建平(1982-),男,本科,副主任医师,研究方向为骨创伤救治、脊柱脊髓损伤。

《2024年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范文

《2024年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范文

《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分析》篇一一、引言随着医学技术的不断进步,对于肢体大段骨缺损的治疗方法也在不断更新和改进。

Masquelet技术作为一种新型的骨缺损治疗方法,近年来在临床实践中得到了广泛应用。

本文旨在分析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为临床医生提供参考。

二、Masquelet技术概述Masquelet技术是一种基于诱导膜技术(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的骨缺损治疗方法。

该技术通过在骨缺损处植入骨诱导材料,诱导周围组织形成诱导膜,进而促进新骨生成,填补骨缺损。

该技术具有操作简便、疗效显著等优点,适用于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

三、材料与方法1. 研究对象:选取近两年内接受Masquelet技术治疗的肢体大段骨缺损患者作为研究对象。

2. 治疗方法:术前评估患者病情,制定个性化治疗方案。

手术过程中,将骨诱导材料植入骨缺损处,并放置引流管。

术后定期复查,根据患者恢复情况调整治疗方案。

3. 评价指标:包括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骨缺损愈合时间、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等。

四、临床疗效分析1. 手术时间与术中出血量: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平均约为2-3小时。

术中出血量也相对较少,大部分患者术后恢复良好。

2. 术后并发症: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主要包括感染、疼痛等。

通过及时处理和合理用药,大部分患者能够顺利康复。

3. 骨缺损愈合时间与肢体功能恢复: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的肢体大段骨缺损患者,骨缺损愈合时间相对较短,平均约为6-8个月。

同时,患者肢体功能恢复情况较好,大部分患者可恢复正常生活和工作。

五、讨论应用Masquelet技术治疗肢体大段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显著,具有以下优点:1. 操作简便:该技术操作相对简单,手术时间较短,对患者创伤较小。

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研究进展

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研究进展

的成功 , 促使其 同事 对体 内诱 导形成 的膜结构 进行深入 研究 。文献D 。 报道 以兔 、 羊模 型模拟 Maq e t sul 技 e 术修复骨缺损过程 , 分别 在术后 4 68周 取 出诱 导形成 、、 的 自体膜结构作组 化 和免 疫组化 分析 , 组化分 析发现诱 导膜胶原行列 中含有大量 拉长 的成纤维 细胞样 细胞 , 胶 原纤维平行于骨长 轴排列 , 发现编织 骨或成熟 骨包裹 未 于膜中 ; 免疫组化分析显示诱导膜 由I 型胶原组成 , 成纤维
细胞样细胞富含促 骨祖细胞向成 骨细胞 分化的重要转 录 因子核心结合 因子 C fl ba 。诱 导膜上垂 直于骨长 轴方 向
密集排列着小 的血 管系统 , 诱导 膜还 富含血管 内皮 生长 因子( E F 、 V G )转化生长 因子 ( G ) 1骨形 态发生 蛋 白 T F一 、 8
Ⅸ ):0 3 6 /.sr 6 37 8 . 0 【 0 . ) l1 . 9 9 }isL17 —0 3 2 1) 5 4 .
临 床上 治 疗 较 大 范 围骨 缺 损 通 常 采 用 带 血 管 的骨 移
颌骨旧骨缺损 , 肿瘤切除后骨缺损_ 及慢性 骨髓炎所致骨 7 缺损 “ , 均取得满意疗效。许多文献[ ”报道在动物模 1 。 型上模拟应用 Maqe t sul 技术修复 长骨骨缺损过程 , e 分别
摘要
张伟 滨 沈 宇辉
Ma q e t 术 是 修 复 长 骨创 伤 性 结 构性 骨 缺 损 的 一 项新 技 术 , sul 技 e 以二 阶段 治疗 骨 缺 损 为特 点 。
先 以 骨水 泥 充 填缺 损 区 , 在 骨 水 泥周 围诱 导 生成 自体 膜 结 构 , 并 然后 在诱 导 膜 内植 骨 , 使 新 骨 形 成 , 促 以

应用Masquelet技术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应用Masquelet技术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评价

应用Masquelet技术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评价摘要:[目的]研究Masquelet技术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的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月收治的3例慢性跟骨骨髓炎患者,男2例,女1例,年龄29〜43岁,平均年龄31岁。

其均为外伤引起,车祸伤、高处坠落伤、锐器伤各1例。

术前AOFAS在25-57分,平均35分。

所有患者均经过Masquelet技术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分两个阶段进行治疗:第一个阶段是彻底清洁伤口、骨水泥占位;第二个阶段则手术中皮瓣设计,去除内部固定材料,填充高剂量万古霉素的PMMA骨水泥重塑骨缺损,在第二阶段为手术后3个月,切开诱导膜,去除骨水泥,将自体lium缝到诱导膜的腔中,皮瓣及肌瓣切取,伤口无张力地闭合,分层封闭。

记录术后并发症、愈合状况和功能恢复情况。

[结果]对患者术后进行了随访。

没有切口感染复发、骨髓炎复发、供体并发症以及术后反复骨折的迹象,均逐渐愈合。

所有患者自由行走,AOFAS69–86分,平均80.5分。

[结论] Masquelet技术联合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治疗慢性跟骨骨髓炎的临床疗效良好,在修复骨缺损与肌肉损伤上的改善效果好,患者满意度高,但手术较复杂。

关键词:临床疗效;Masquelet 技术,腓肠神经营养皮瓣,慢性跟骨骨髓炎创伤引起的骨髓炎是骨科医生在临床实践中经常面临的复杂问题。

常见的传统治疗方法包括定期伤口敷料,伤口清洁,冲洗和抗生素治疗。

这些传统疗法通常周期长,反复感染且几乎没有治疗益处[1]。

Masquelet技术的第一阶段使用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形成膜状结构,第二步去除骨水泥换用自体松质骨。

它可以用于急诊手术,对患者伤害较小。

在几乎所有国家/地区,它已被广泛用于临床骨零件缺损,取得了良好的效果[2]。

同时,表明骨水泥中包含的高剂量万古霉素比通常剂量的万古霉素对骨骼具有更好的控制骨髓炎的炎症的作用。

Masquelet技术修复骨缺损应用及研究进展

Masquelet技术修复骨缺损应用及研究进展

诸多的临床实践及科研为骨缺损的治疗提供新方法和新思路,骨缺损修复重建的方法多种多样,其自身的特点及优劣一直是临床及科研工作者关注的焦点。

直到Mas-quelet技术的出现,开启大段骨缺损治疗的新纪元。

近年,无论是在动物实验还是临床实践,均证明Masquelet技术对治疗骨缺损的效果突出。

笔者将其基础研究及临床应用进展综述如下。

1Masquelet技术及机理1.1Masquelet技术1986年Masquelet提出“膜诱导”治疗骨缺损技术理念,继而2000年,首次报道用“诱导膜技术”治疗35例长骨骨缺损(4~25cm),术后受区骨的平均影像学愈合时间4个月[1]。

医学界称其为“Masquelet技术”,又名“膜诱导技术(induced membrane technique,IMT)”。

该技术包括两个阶段,第一阶段:对骨和软组织彻底清创,使用外固定器(外支架、钢板外置)固定患肢,将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骨水泥(加入抗生素)填充到骨缺损部位,连接骨两断端,必要时行(肌)皮瓣转移覆盖修复缺损区,闭合创面,待其形成诱导膜;第二阶段:第一阶段术后6~8周,待软组织愈合或感染控制后切开诱导膜,保护诱导膜取出骨水泥spacer,再通髓腔,在诱导膜内植入颗粒状松质骨后缝合诱导膜。

1.2Masquelet技术的机理大段骨缺损治疗难点在于骨与周围组织生长速度的差异导致缺骨区域被结缔组织填充,骨缺损难以愈合。

Ny-man等[2]利用膜诱导组织再生(membrane guided tissue regen-eration)理论和膜技术(membrane technique),指出膜技术具有机械性屏障作用和生物学活性作用。

IMT正是利用诱导膜提供适合骨生长的空间以及富含生物活性物质的环境,促进骨缺损的快速修复。

通过对兔模型的研究发现诱导膜外层主要由成纤维细胞、肌成纤维细胞和胶原蛋白构成,内层则由滑膜样上皮样细胞构成,两层共同组成生物学上的机械性屏障,其组织学和形态学变化[3-4],见表1;同时,诱导膜还能生成多种促进成骨的物质[5-7],如:血管内皮生Masquelet技术修复骨缺损应用及研究进展贾乐1综述,葛建华2审校(西南医科大学:1临床医学2019级研究生;2附属医院骨与关节外科,四川泸州646000)摘要Masquelet技术是治疗骨缺损的一种新方法,该技术通过一期手术生成诱导膜,二期游离植骨,从而修复骨缺损。

长骨大段骨缺损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长骨大段骨缺损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

长骨大段骨缺损治疗方式的研究进展赵文博;刘雷【期刊名称】《现代临床医学》【年(卷),期】2014(000)003【总页数】4页(P230-232,237)【作者】赵文博;刘雷【作者单位】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成都,610041;四川大学华西医院,四川成都,610041【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R687.3长骨大段骨缺损是由一系列致病因素相互作用引起的复杂的病理学变化,给患者从生理和精神上都造成了巨大的痛苦。

其病因多为创伤后骨缺损、慢性骨髓炎引起的骨缺损、骨肿瘤切除后的骨缺损以及先天性骨缺损等[1]。

在过去的35年中学者们对长骨大段骨缺损作了详尽的研究,近10年还涌现出了不少新的观点,带血管的自体骨移植、Ilizarov技术、Masquelet技术、Cylindrical mesh技术、髓内钉技术、成骨蛋白(BMPs)的应用以及组织工程技术等新的方法层出不穷。

本文对现阶段主流的长骨大段骨缺损治疗方法作一个较为详细的综述。

1 长骨大段骨缺损的定义根据动物试验所获取的资料,我们将骨缺损定义为“动物无法自我修复的最小的骨缺损”。

长骨大段骨缺损是指大于5 cm的位于长骨的骨缺损[2-3]。

缺损的部位、骨缺损周围的软组织情况、患者的全身情况等都会影响骨缺损的愈合。

正是由于其发病机理的多样性,长骨大段骨缺损的手术治疗方式也十分复杂。

2 长骨大段骨缺损治疗方式的概述对于骨缺损周围软组织覆盖良好的较小的骨缺损,可以采用传统的固定加上自体骨移植的手术方式进行处理[4]。

但当缺损超过4~5 cm时,由于移植骨可能被部分吸收以及血管重建难度加大,同时感染的发生率大大提高,因此需要更为专业的处理[5]。

3 带血管的自体骨移植多个部位的自体骨可以用来作为移植骨,如髂骨、肋骨以及腓骨等。

在处理小块的骨缺损时,各个部位的移植骨效果相差不大。

但在处理复杂的长骨大段骨缺损中,腓骨通常被认为是最合适的移植骨。

腓骨的长度可达25 cm,并具有高密度的骨质,血供情况也十分良好。

Masquelet技术治疗创伤后大段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Masquelet技术治疗创伤后大段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由外伤 、 感染 、 肿瘤等疾病所导致 的骨缺损 的

2 8 4・
沈 阳医学院学报
J o u r n a l o f S h e n y a n g Me d i c a l C o l l e g e第1 9卷 第 3 期
2 0 1 7 年 5月
Ma s q u e l e t 技术治疗创伤后大段骨缺损的研究进展
肖正俊 ,阿 良 ,李 洪秋 ,邓 纯博 ,沈 晓桐 。
Re s e a r c h Pr o g r e s s o f M as q ue l e t Te c hn i q ue f o r t he Tr e a t me nt o f La r ge Se g me nt Bo ne De f e c t Af t e r Tr au ma
g r a f t r e c o n s t r u c t i o n a n d h a s a c e r t a i n c u r a t i v e e f f e c t i n t h e t r e a t me n t o f l a r g e b o n e d e f e c t s . Ma s q u e l e t t e c h n i q u e h a s t h e c h a r a c t e r i s t i c s o f s i mp l e o p e r a t i o n, l e s s c o mp l i c a t i o n s , p r e v e n t i o n o f b o n e r e s o r p t i o n, a n d f a s t e r b o n e h e a l i n g, c a n b e u s e d f o r e me r g e n c y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慢性骨髓炎致大段骨缺损中masquelet技术的运用进展发表时间:2019-04-02T14:46:56.657Z 来源:《医师在线》2018年11月22期作者:李明李钊伟陈海岳唐保明李泽清[导读] Masquelet 技术也被称作是膜诱导技术。

其可以作为节段性骨缺损修复的一项新技术。

(青海大学附属医院创伤骨科;青海西宁810001)【摘要】Masquelet 技术也被称作是膜诱导技术。

其可以作为节段性骨缺损修复的一项新技术。

特别是对于,长时间感染骨坏死导致这种疾病的情况,利用这项新的技术为一些原先无法保肢的患者创造了保肢机会。

这篇文章就是介绍利用这项技术,如何治愈此类疾病。

【关键词】masquelet技术慢性骨髓炎聚甲基丙烯酸甲酯(PMMA)[ 中图分类号 ]R2 [ 文献标号 ]A [ 文章编号 ]2095-7165(2018)22-0306-02慢性骨髓炎时病灶骨清除后会遗留骨缺损,其在治愈过程当中由于有空隙的存在,再加上骨髓慢性炎症的影响,骨缺损的自我愈合困难重重。

由masquelet等[1]提出的诱导膜技术是治疗慢性骨髓炎时病灶骨清除后遗留大段骨缺损的一种新策略,对于骨愈合是一个非常有效的机制,可以更大几率的愈合[2]。

在masquelet技术的实践运用中,有文献指出[3],对于长度不超过4-5 cm骨缺损的重建中,其运用的范围越来越大。

如果缺损的范围比较大,在其修复中取出固定器、反复清创扩髓、颗粒状自体松质骨植骨等方式时,容易发生炎症复发、骨不愈合、骨吸收和皮质化不全等问题而应用很少。

而Masquelet技术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新思路。

骨髓炎目前为止比较难解决的两个问题就是如何尽可能的降低感染还有就是重建的问题。

后者相比较而言更加困难。

现就在慢性骨髓炎时病灶骨清除后遗留骨缺损中运用进展阐释如下。

1 控制感染,诱导成膜阶段1.1 膜诱导要点在修复的时候,最重要的就是尽可能降低感染,需要仔细清理,在手术的中间进行必要的细菌培养。

将PMMA(聚甲基丙烯酸甲酯)放入空隙之间。

其具体的量就是超出两者间皮质部分。

需要注意的是,骨水泥会产生热效应而破坏与之接触的断端骨质、诱导膜及周围软组织,因而立即用大量生理盐水冲洗。

在填充过程当中,包覆的光滑性对于整个过程的治愈修复是没有什么影响的。

而周围组织对形成的诱导膜组织学特性有明显的影响,组织中的纤维细胞数量、血供、机械张力及微动环境可能是影响诱导膜组织学特性的因素[4]。

去除的死骨及废用组织需进行病理分析。

术后根据细菌培养结果进行相应的抗生素治疗。

1.2 膜诱导阶段固定方式的选择在固定器的选择上,在第一阶段先采用外支架固定,第二阶段可改内固定[5]。

固定方式的选择应结合患者的实际情况及术者对所选择固定方式的掌控情况。

在临床实践中外固定方式选择较多。

术后定期复查病人的感染指标,在一个半月-两个月期间内没有出现异常的情况时,我们便能进行下一步的操作了。

1.3 膜的基本属性利用骨水泥进行填充一个半月到两个月之后,诱导膜已经大致上长成型了。

这层膜一般有滑膜样上皮、纤维细胞层两种。

前者里面拥有非常多的毛细血管,上皮组织,后者里面不仅含有毛细血管还有很多纤维状的胶原 [6]。

其最核心的作用就是是使得骨水泥与膜进行反应。

其在反应过程当中产生的细胞数量也高出原始膜的11倍之多。

在诱导膜形成的过程当中,会出现大量的淋巴细胞,其也远远高出原始膜含量,尤其是CD45+的数量也高出其31倍之多。

这就说明其相对于原始膜来讲,其活性更大。

但是两种膜都能够表现出成骨的性能。

这样对以后的修复非常重要。

骨水泥诱导膜可以产生BMP-2、VEGF 等产物,在整个修复过程当中是有着核心影响地位的。

1.4 抗生素骨水泥研究慢性骨髓炎时由于骨髓及周围骨组织存在炎性改变,所以在诱导成膜前对骨缺损及可能存在炎性改变的区域进行彻底清创,消除感染,一般要使用万古霉素[7]。

傅景曙[8]等对25 例Masquelet 技术治疗长骨骨髓炎的临床疗效和局部使用不同剂量的万古霉素对骨愈合过程可能产生的影响进行评价,其中局部常规剂量抗生素组( 12 例) ,1 例切口延迟愈合,3 例炎症复发,局部大剂量抗生素组( 10 例),术后无复发病例。

在对其使用过的病人血液里此种药物浓度的定期检测中,我们可以发现,一般在使用范围内,这种药物一般对于人体是没有害处的。

证明了这项技术的合理性,以及可行性。

2 膜内植骨,缺损骨重建阶段2.1 前期准备一般在骨水泥填充一个半月到两个月,如果没有出现问题的就能接着进行下一轮的治疗了。

首先要对软组织进行清创,取出骨水泥,有时不能够很轻易的进行,使得手术失败,有些研究人员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提出了使用骨凿、咬骨钳等工具将其取出。

还有的一些研究人员,也提出了另外一种解决办法。

首先,对比缺损大小,直接体外操作骨水泥并塑形。

接着,将半干状态的骨水泥从中间纵向切开,接着将他们放入骨缺损部位,用线进行固定,然后用一点骨水泥将他们连到骨头上,这样就能够很好的避免温度较高的问题了。

对于二次手术也是极为有利的。

但是如果发生了异常情况,我们就需要重复之前的操作了。

2.2 膜内植骨要点取出骨水泥时,我们找到了一种叫 “诱导膜”的物质。

其特征为:表面比较光滑,厚度在0.1cm。

需认真的处理周围的软组织,保护好诱导膜,接着就可以就行自体松质骨填充了。

往往自体松质骨骨量不足,Masquaelet通过研究证实能够利用皮质骨、同种异体骨、人工骨来解决这个问题,但是其量不能超过含量的1/3.如果超过了就可能阻碍愈合。

所以,诱导膜囊腔内放入自体松质骨依旧为“金标准”。

膜内植骨完成后行内固定或外固定。

术后1,2,4,6,8,12,18,月复查,复查的依据为Samantha X 线的方式。

[9]:3 总结和展望经过多方面的发展改进,Masquelet 技术在慢性骨髓炎病灶骨清除后遗留大段骨缺损中运用较为普遍,以其对供骨要求低、疗效可靠、操作简单、并发症少、患者易接受等特点[10]已被多方所认可。

但是,到目前为止,研究人员还未能研究出可以完全替代原始骨的方法。

随着我国的科研实力越来越强,肯定会不断的产生新的技术,会使得其治疗效果越来越好的。

组织工程技术制造出的人工骨是目前为止,效果最好的一种材料。

但是其仅仅以动物作为研究对象,目前来看其转移到人体还需要一定的时间。

需要继续优化这项技术,从而为Masquelet技术提供材料保证。

还有一个更大的趋势就是将不同高科技技术之间相互结合,获得一种更大的协同效应。

使用诱导膜技术的过程中应该怎么确定生物性属性、植骨材料、以及隔离体的选取还需要继续深入探索]。

参考文献:[1] Masquelet AC,Fitoussi F,Begue T.Reeconstruction of the long bones by the induced membrane and spongy autograft[J].Ann Chir Plast Esthet,2000,45(3):346-353.[2] Viateau V,Guillemin G,Calando Y,et al.Induction of a barrier membrane to facilitate reconstruction of massive segmental diaphyseal bone defects: an ovine model[J]. Vet Surg,2006,35(5): 445 - 452.[3] Hertel R,Gerber A,Schlegel U,et al.Cancellous bone graft for skefetal reconstruction.Muscular versus periosteal bed--preliminary report.Injury,1994;25(Suppl 1):A59-A70.[4] 柳海晓,徐华梓,张宇,等.骨水泥表面粗糙度对诱导膜组织学特性的影响[J].中国骨伤,2012,8: 662 - 666.[5] 孙振中,顾三军等,修复长段骨缺损的Masquelet技术[J],中国矫形外科杂志,2014,21(24):2495-2498.[6] Masquelet AC,Begue T. The concept of induced membrane for reconstruction of long bone defects[J]. OrthopClin North Am,2010,41( 1) : 27-37.[7]Auregan JC,Begue T. Induced membrane for treatment of critical sized bone defect: a review of experimental and clinical experiences[J]. Int Orthop,2014,38 ( 9 ) :1971-1978.[8] Spapen HD,Janssen van Doorn K,Diltoer M,et al.Ret-rospective evaluation of possible renal toxicity associated with continuous infusion of vancomycin in critically ill patients[J]. Ann Intensive Care,2011,1( 1) : 26.[9] Salkeld S L,Patron L P,Barrack R L,et al. The effect of osteogenic protein-1 on the healing of segmental bone defects treated with autograft or allograft bone[J]. J Bone Joint Surg Am,2001,83-A( 6 ) : 803 -816.[10]陈要林,张伟滨等.masquelet技术治疗骨缺损研究进展[J].国际骨科杂志,2010,31(5):270-272.。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