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而上学本体论
对形而上学的理解

形而上学,是原始哲学的一个门类,最早是由亚里士多德所构建,称其为“第一哲学”、“第一科学”。
形而上学是指对世界本质的研究,即研究一切存在者,一切现象的原因及本原,其目的在于确定事物的真实本质,也就是确定存在物的结构和原理。
形而上学在不同的语境下的意义,分两个方面。
一个是指:以用超验的思辨方式研究非客观或者无形世界的哲学体系,而非科学研究现实世界的现象及规律,研究单凭直觉(超经验)来判断事物,是一门研究超自然的哲学,有时也指研究哲学的本体论。
广义上,研究超感性经验存在的哲学,都可以叫做形而上学。
从形而上学的发展历史来看,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排斥的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存在着一定的进步意义。
另一个指的是:与辩证法对立的,用孤立、静止的观点观察世界的思维方式,在马克思主义哲学中,这一含义的形而上学与辩证法相对立。
形而上学看不到事物的联系、运动、变化、发展,特别是其运动、变化、发展的根本原因在于事物内部的矛盾性。
马克思历史唯物主义以实践为基础,实现了历史性、唯物性和辩证法的统一,自从其诞生以来,以其科学性结束了形而上学的本体论,开启了后形而上学的存在轮。
形而上学这种孤立、静止、片面、表面的观点,容易使人走向唯心主义的困境。
随着马克思主义的发展和被越来越多的人所承认,形而上学的演变和最终被否认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规律。
亚里士多德的本体论

亚⾥⼠多德的本体论亚⾥⼠多德的本体论相传亚⾥⼠多德有句名⾔,叫“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
这句话本⾝毫⽆疑义是正确的,并且是可贵的。
亚⽒是针对他的⽼师柏拉图说这句话的,亚⽒在不少地⽅反复地激烈地批评过柏拉图的理念论,批评柏⽒在现实事物⽐如现实的床之外另设⼀个床的理念,不过是“把‘⾃⾝’这个词加到感性事物之上,得出⼈⾃⾝,马⾃⾝。
”(《形⽽上学》七卷⼗七章)亚⽒嘲笑说,“那些把理念当作原因的⼈,⾸先设法把和存在物数⽬相等的另外的东西当作它们的原因。
正如⼀个想要计数的⼈,对较少的东西不能核计,便把它们加多了来核计⼀样。
”亚⽒还指出,柏拉图派“⽤来证明形式存在的那些办法,显然没有⼀个是顶⽤的。
”同上书第(⼀卷第九章)看来,柏⽒的理念论,似乎被亚⽒彻底否定了。
但往后我们会看到,在实质上,亚⽒仍继承着他的⽼师的理念论。
请注意,刚才引⽤的亚⽒那句“证明形式存在”的话中,“形式”⼀词指的就是柏⽒的理念(或译“相”);“理念”既可称为形式,⽽亚⽒以后⼜⼤谈形式,以形式为事物第⼀本体,亚⽒不是⼜回到柏⽒,以⾄连名词都继承了吗?柏拉图的理念论,在《巴门尼德篇》等篇章中经过⼀系列逻辑推理,已成为⼀个本体论的体系。
亚⾥⼠多德在西⽅哲学史上所作的最重⼤的事,就是明确地把哲学规定为本体论,把哲学规定为研究最普遍的“存在”的学问,这种以抽象思辨的⽅式研究世界的本体的学问,亚⽒称之为第⼀哲学。
⾄此,亚⽒完成了他的⽼师柏拉图以其理念论所开创的事业,且确⽴了西⽅哲学以后⼆千余年⼀以贯之的研究⽅向和研究⽅法,形成了西⽅哲学的根本特⾊。
亚⽒《形⽽上学》⼀书及他的整个哲学的最基本的概念是存在。
其原⽂为on,含有汉语是、在、有的含义。
以往⼤量地译为“存在”,但陈康主张译为“是”。
还有两个词组式的词汇,苗⼒⽥等⼈主张译为“作为存在的存在”及“所以是的是。
”⽽亚⽒的哲学,则就是研究这作为存在的存在和所以是的是的。
苗⼒⽥在《形⽽上学》⼀卷三章的注释中指出,“作为存在的存在”,表现的是存在的普遍性;“所以是的是”,则显⽰的是实体的先在性。
论康德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的本体论观点

再 就 是 人 类 的认 识 能 力 是 没 有 任 何 界 限 的 而 康 德 揭 示 出 了 整 个 先 验 领 域 , 变 了整 个 人 类 的 思 维 方 式 。事 实上 , 德 所 处 的 改 康 时 代 正 是 一 个 以 理 性 作 为 权 威 重 新 去 看 待 和 判 断 世 界 万 物 的 时 代 。然 而 , 德 的 眼光 显 然 比其 它 启 蒙 学 者 来 的更 为 深 刻 . 为 康 因
一
( 而 上学 ) 能 像 其 它 科 学 一样 得 到 普 遍 、 久 的承 认 ? ”它 的 形 不 持 “ 追 随者 们 已经 东 零 西 散 . 自信 有 足 够 能 力 在 其 他科 学 上 发 挥 才 能 的人 们 谁 也 不 愿 意 拿 自己 的 名誉 在这 上 面 冒险 ” 【 - 康 德 运 用 不 同的 方 法 和 视 角 . 传 统 的 形 而 上学 进 行 了彻 底 对
他 “ 后 世 哲 学 规 定 的不 仅 有 哲 学 问 题 . 且 有 解 决 这 些 问 题 的 给 而
途 径 。” 】馏 他 要对 理性 本 身 进 行 考 察 。也 就是 说 . 康 德 那 里 , 【p 3 ( 在 批 判 精 神 主 要 表 现 为 理 性 的 自我 反 省 . 就包 括 了理 性 对 自己 的 这 含 义 和 本 质 、 自 己 的活 动 范 围 和 界 限 的解 释 。我 们 可 以说 , 对 在 这 样 一 个 以 理性 引 导 一 切 的时 代 中 .人 们 如 果 对 理 性 自身 也 缺 乏 充 分 的认 识 的 话 , 又何 以用 它 来 引 导 其 它 东 西 呢 ?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观点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对立的观点是哲学领域中一个经久不衰的话题。
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是两种不同的哲学思想观点,它们在认识论、本体论以及思维方式等方面存在着明显的区别和对立。
首先,唯物辩证法强调物质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存在的,认为物质决定意识。
它坚持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于内在的矛盾和斗争,通过矛盾的解决达到新的发展阶段。
唯物辩证法崇尚实践,提倡从实践中认识事物的规律。
它注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强调实事求是的思维方式。
形而上学则强调观念的存在和先于物质的地位。
形而上学将物质世界看作是观念世界的反映,认为世界上的一切都可以通过观念来解释和认识。
形而上学强调理性推理和逻辑分析的方式,追求抽象、普遍和绝对的真理。
在认识论上,唯物辩证法主张通过实践和经验来认识事物,注重人的主动性和实践的改造性。
相反,形而上学认为通过理性推理和逻辑分析可以达到对事物本质的认识。
在本体论上,唯物辩证法强调物质是世界的本源,物质具有客观存在的属性。
形而上学则认为观念和精神存在是世界的根源,物质只是观念的反映。
在思维方式上,唯物辩证法强调辩证思维和矛盾思维,认为事物的发展变化是由内部矛盾的斗争推动的。
它主张从具体事物的矛盾和矛盾的具体表现中把握事物的发展规律。
相反,形而上学倾向于二元对立思维,强调对立的对比和概念的对立。
综上所述,唯物辩证法和形而上学在观点上存在明显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注重物质的客观性和实践的改造性,强调事物的矛盾和发展;形而上学则强调观念的存在和理性的推理,倾向于对立二元的思维方式。
对这两种哲学思想进行比较和分析,有助于深入理解人与世界的关系以及思维方式的选择。
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可以根据具体问题的特点和需求,选择适合的哲学观点来进行分析和思考,以推动自身的发展与进步。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metaphysics)是哲学术语,哲学史上指哲学中探究宇宙根本原理的部分。
所述同辩证法相对立的世界观或。
它用孤立、静止、片面(注意理解“片面”涵义,最直白的说法即你所见为片面的,而探究本质)的观点看世界,认为一切事物都是孤立的,永远不变的;如果说有变化,只是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这种增减或变更的原因不在事物内部而在于事物外部。
也叫。
概念来源形而上学(metaphysics)这种命名方式的出现是个巧合。
亚里士多德的《形而上学》被誉为西方哲学的圣经,但是他本人生前倒是没有运用这种叫法,而是称为"being as being",即一切存在背后的存在,或可称之为道。
他死后200多年,他的后继者着手编他的手稿,在编完了物理学《phusika》之后,开始编亚里士多德关于第一哲学的手稿,然而这个人却想不出合适的名称,于是干脆就叫《物理学之后诸卷》希腊文也就是〈ta meta ta phusika>然后人们去掉冠词,就成了〈metaphusika〉而正好meta这个前缀在希腊语中不仅有之后的意思,也有超越,基础的意思。
这正好和亚里士多德第一哲学的概念相符合,中文来源中文译名“形而上学”是根据《易经》中“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一语,由日本人(明治时期)井上哲次郎metaphysic翻译而来。
当时,严复抗拒这种翻译,自创“玄学”,可是并没有被接受,于是中文就翻译成形而上学了。
换而言之“形而上学”就是西方“第一哲学(first philosophy)”的中文翻译。
地位形而上学在古典哲学里面是至高无上的,是第一哲学。
是研究宇宙自然的基础。
当然一些概念被后来人推翻并完善了了,但是它的核心思想却是不可动摇的,至今起着重要作用。
正因为这些观念,许多哲学家把哲学的核心放在了研究宇宙万物统一的,最普遍最一般的本质或者共相上,认为它是万物存在的根本根据。
所以,这门科学是研究所有科学的基础所在。
试论传统本体论及其困境

试论传统本体论及其困境摘要:本体论一直是哲学家们关注的主题。
所谓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经历了从古希腊的自然存在本体论到近代的实体理性本体论的发展,在黑格尔极端独断的绝对精神中走向终结。
传统本体论的嬗变隐喻着人与世界的矛盾及其认识困境。
关键词:传统本体论;实体思维;二元论传统哲学是指从古代哲学到19世纪近代哲学这一历史时期的哲学。
从古希腊时期开始哲学家们就把探求世界本体作为终极目标,并进行了孜孜不倦的追求,传统形而上学本体论大致经历了古代自然存在本体论、中世纪神学本体论、近代实体理性本体论三个阶段。
中世纪哲学是以上帝为本体的教义哲学和宗教哲学占统治地位的神学本体论,本文对中世纪神学本体论不做赘述,主要述及其余两个阶段本体论的发展。
一、古代的自然存在本体论古希腊的先哲们对本体论的追溯主要从因果溯因和逻辑上规定两个方面进行的。
一方面,古代希腊哲学的产生受古希腊的创世说影响,在寻求世界本原时表现为因果性的溯因,即用本原来解释某种实在产生的原因,被当作基质和终极原因。
米利都学派的代表人物泰勒斯宣称水是万物的本原、阿那克·西美尼认为世界的本原是气、赫拉克利特宣称世界是一团永恒的活火。
另一方面对本体的诉求是通过逻辑的规定来实现,即通过纯粹的概念——数、存在、理念等--对世界本原进行设定。
相比前者而言,其更能说明世界的一般性质。
代表人物有巴门尼德,他首先认识到世界的本原不应在感性世界里寻找,而是应该属于抽象世界的。
他还提出思维与存在具有同一性的观点,“存在=思维”是说在感性认识中不可能确立知识与对象的同一性,唯有理性认识才能达到这一点。
对比以上两种路向,可以看出早期哲学家在朴素自然观的影响下,对本体论的探求是一种因果性的追溯,是把有限的、具体的存在物看作世界的本原,是一种物质实体论,是有限性的把握方式,是一种臆断、猜测,在追问其产生时会陷入解释学上的无穷后退和循环论证。
而古典时期希腊哲学对本体论的探求是一种逻辑上的追溯,是通过思维把握的抽象、纯粹的概念,是一种概念实体论,是无限性的把握方式,但究其概念实体的来源又会陷入解释学上的独断论。
形而上学通俗解释

形而上学通俗解释
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世界。
出自《矛盾论》:“一种是形而上学的见解,一种是辩证法的见解,形成了互相对立的两种宇宙观”。
造句:他批判形而上学的文章,堪称不刊之论。
学习道德观靠的既非神启也非形而上学,而是通过观察他人的生活方式。
形而上学
形而上学,是原始哲学的一个门类,指对不可证明的无形世界本质的猜测,我们现在常说的“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观察事物的思维方式”是它后来的引申义。
它是一种研究"存在"的本体论体系,其理论原则是柏拉图的"世界二重化",历史上是为神学服务的。
13世纪起被作为哲学名词,用以指研究超经验的东西(灵魂、意志自由等)的学问。
在黑格尔提出辩证法以后,它又被用以指与辩证法对立的古老的世界观与方法论。
形而上学与形而下学的总结

A 来源:外国:英文Metaphysics,希腊文ta meta ta physica,拉丁文metaphysica这一词原是古希腊罗德岛的哲学教师安德罗尼柯给亚里士多德的一部著作起的名称,意思是“物理学乊后”。
而亚里士多德可能称做“第一原理”、“哲学”。
中国:《易●系辞上》中说:"形而上者谓乊道,形而下者谓乊器"。
两种解释:一:形而上学可以理解为:对“终极实在”的研究。
【广义—(本体论+认识论)与狭义(本体论)的形而上学】二:与辩证法相对的那种“知性思维”,也可以叫做“形式逻辑思维”,则被恩格斯叫做“形而上学”。
在各种哲学理论中,对"形而上"的"道"、也就是现实物质世界形成乊前的无形的本质物质世界中的问题迚行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上学;对"形而下"的"器"、也就是现实世界形成以后的有形的现实世界中的问题迚行了研究和论述的学说,就是形而下学。
形而上学揭示了组成物质世界的本体的不变性,形而下学揭示了物质在现实世界中的变化性。
总乊,在这里的形而上学实际上就是我们今天讲的哲学,它和形而下学的关系类似于今天我们政治课本上讲的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形而上学的常见问题[1]●什么东西用作维持物体的性质?物体、外在、性质改变后,该物体是不是还是同一个物体?什么东西支撑着它是同一个物体,还是已经是不同的物体?●人如何维持其同一性?今天的我跟昨天的我是不是同一个我,是因为灵魂相同还是身体相同?还是有其它的原因?●因果关系。
是不是凡事有因果关系?是不是因已经决定了果?人有没有自由意志?第一因是什么?●世界的起源是什么?由什么组成的?地水火风、理气?还是原子?●物体能否从虚无到存在又从存在到虚无?。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形而上学本体论
姓名:
学号:
班级:
【内容摘要】近代以来,随着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传统形而上学遭受了前所未有的打击。
然而,从形而上学发展的历史过程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科学理性所拒斥的实则主要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就意义本体论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关键词】形而上学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意义本体论
【前言】近代以来,由于经验科学在人类精神世界与日常生活中全面而深刻的影响,以逻辑推导和经验的可验证性为主要特征的科学理性逐渐上升为凌驾于一切之上的新的合理性标准。
科学理性在人文领域中的强劲蔓延不仅促成了“有情宇宙观”的解体和终极价值的消解,也对传统形而上学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冲击。
一:从实证主义的“拒斥形而上学”到20世纪中国思想界的“科玄论战”,
再到今天的所谓“后形而上学时代”,尽管形而上学一再成为哲学的中心话题,但学界对这一核心哲学范畴似乎远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反形而上学是近几个世纪以来哲学的主题之一,但形而上学并没有因此而寿终正寝。
其实,康德、海德格尔这两位反形而上学的巨匠在摧毁传统形而上学之后又都在事实上分别建构了自己的形而上学,这一颇具意味的事实早已表明,作为哲学的核心和灵魂,形而上学不可能在真正意义上消亡,同时也意味着形而上学并不只有一种形态。
我以为,如果将本体论看作是形而上学的主要表现形式,那么,从形而上学的发展过程来看,大致存在着三种形态的形而上学:“范畴本体论”、“宇宙本体论”和“意义本体论”。
亚里士多德所讲的形而上学(第一哲学)在西方哲学史中通常又被称之为“本体论”作为关于“存在”的一般理论,本体论事实上早已成为形而上学的核心和灵魂。
因此,在西方哲学中,本体论又常常用来指称整个形而上学,而亚里士
多德的第一哲学则可以看作是对本体论的进一步展开。
从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全貌来看,实际上存在着两种形态或进路的形而上学,我们姑且将其称之为“范畴本体论”“宇宙本体论”。
“范畴本体论”着力于对人类理性的纯粹部分,比如思维、语言的逻辑本性,也就是后来康德所谓的先验原理的探究,往往表现为某种概念范畴的逻辑推演系统。
范畴本体论似乎隐含了这样的逻辑:世界是语言和思维中的世界,思维与存在本质上具有相同或相似的结构—思维自身的规定性归根到底总是用来思议和言说存在的。
换言之,存在是通过范畴和逻辑得到规定的。
所以,思维的
规定性在某种意义上也可以看作是存在的规定性。
于是,在范畴本体论中,对思维自身—纯粹范畴和先天原理的探究便取代了对真实存在的追问。
这种本体论中的“本体”实际上是语言和思维世界中的本体,它与中国人从字面上所理解的本源或本根意义上的本体显然相去甚远。
与范畴本体论不同,宇宙本体论则着眼于宇宙整体(大全),力图寻求一个万物不得不由、不得不依、最终又不得不向之而归的本原性实体或质料,并试图对这一实体或质料的特征及其演生万物的过程和原理进行描述。
宇宙本体论实际上是在经验模拟的基础上,以想象或虚构的方式向我们提供的一幅幅宇宙生成、发展和演化的图景。
古希腊的自然哲学家将世界的本源归结为“水”、“火”、“气”或“原子”等元素,并以这些元素的运动变化说明世界万象的生成发展,这些学说与中国的阴阳五行学说一样,都是这方面的典型代表。
比较而言,与宇宙本体论专注于本源性的实体或质料及其演化历程不同,范畴本体论更着力于对世界纯粹逻辑性的解释和说明,这种解释和说明实则是对人类自身精神内在结构的挖掘。
亚里士多德便是这方面的早期代表。
从古希腊哲学发展的历史进程来看,亚里士多德将本体论的研究由“宇宙本体论”较为彻底地转向了“范畴本体论”,从而在某种意义上使形而上学摆脱了感性的束缚,从想象和虚构走向了科学。
事实上,亚里士多德的真正兴趣的确不在于对最高本体的实体性描述,而在于纯理的探讨。
“存在”作为形而上学的核心范畴,在他那里已经被剔除了一切感性具体的内涵而升华为纯粹抽象的逻辑范畴,即便是“四因说”,亦是在语言和思维层面对宇宙万物生成由来的一种纯粹逻辑性的解释和说明。
也正是因为这个缘故,亚氏才把“存在”、“整体”、“部分”、“同”、“异”、“种”、“属”等基本范畴和数学中的公理、逻辑学中的三段论、同一律等等都统统纳入了形而上学的研究范围。
从西方哲学在此后的发展历程来看,宇宙本体论在历经古希腊的米利都学派之后,又逐渐演变为对超验对象,比如灵魂、世界、上帝、现象背后的本体等的探究,试图发现世界的第一因、终极目的和最高法则。
但随着近代实证科学的兴起,这种本体论在经过休谟、康德、实证主义和分析哲学的不断批判与拒斥之后,逐渐淡出了本体论的主流,其研究对象在相当程度上也已为自然科学,如宇宙生成学、生物进化论、天体物理、生物化学等瓜分和取代。
与之不同,以范畴和先验原理探究为主要内容的范畴本体论却在西方哲学史中获得了长足的发展,并形成了一种悠久深厚的传统:近代的唯理论者笛卡尔试图将形而上学建构成为一个绝对自明、有资格成为一切知识的根本基础或最高原理的科学;现代哲学家中,斯特劳森的描述形而上学试图通过对语言用法的分析来揭示我们实际的思维结构,胡塞尔的现象学试图通过对“意向结构”的描述克服自然科学的“基础危机”……这些努力都在不同程度上沿袭并深化了范畴本体论的传统,并试图将范畴本体论发展成为一门严格意义上的科学。
二:
“意义”本身可以有认知、评价(如道德、审美)、语言分析等多方面的涵义。
在认知的层面,意义展示为对实然的把握;在评价的层面,意义则与应然的设定相联系;在语言的层面,逻辑实证论者则将语词和命题的意义理解为与之相对应的“所指”(事物、事态或事实等),并根据命题的类别确定了相应的
意义标准。
笔者所谓“意义本体论”中的“意义”则主要是就存在的意义,即人生价值的终极安顿而言。
与前两者不同,意义本体论肇端于对生命意义的困惑、反思和追问,它所关注的是人的存在本身,着力于对意义之本、价值之源的探究和建构。
中国传统儒学中的心性本体论,现代西方哲学中海德格尔的“此在”形而上学,都是典型的意义本体论。
就前者而言,个体通过尽心、知性、知天,所获得的不是关于世界的知识,而是应当如何存在的实践智慧。
心性所担负的主要不是自然意义上的存在,而是人生的价值和意义。
就后者而言,“此在”不同于其它“在者”的特别之处在于,他不是任何意义上的“现成存在者”,没有任何预先给定的本质,而是始终对自己之“在”可以有所作为的“能在”。
“此在”通过自身的操心、操劳、领会、言说、决心、筹划和行动不仅建构了自身,同时也建构和敞开了“周围世界”和“共在世界”。
这表明“此在”本体论实际上是一种意义本体论。
它向我们昭示,在“上帝退隐”之后,作为个体的人必须自己担负起自己的存在。
从历史上看,意义本体论往往与宇宙本体论相纠缠,从而表现出了颇为复杂的形态:儒家将心性作为意义和价值的本源,但同时又将心性理解为天道的内化;基督教的上帝不仅是生命意义的来源,也是自然的创造者;科玄论战以来,中国现代哲学家所理解的“玄学”大都既牵涉到存在的意义,同时也指向宇宙本体,无论是熊十力,还是冯友兰,他们所建构的形而上学都同时具有意义本体论和宇宙本体论的双重内涵。
不过,上述纠缠并不能从根本上妨碍我们对三种本体论的宏观划分。
三:
按照德国当代哲学家哈贝马斯的理解,康德之后,人类便步入了一个“后形而上学”的时代。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必须放弃对整体、大全和作为“这个世界”意义来源的超验本体的寻求。
依哈氏之见,个体的生活历史和主体间的生活方式共同构成了生活世界(即我们生活和置身其中的现实世界)。
作为前反思的、背景性的存在,生活世界是一切追问的自然源头,也是我们思想和行动的前提。
传统形而上学所追问的整体、大全或超验本体本质上是生活世界的整体性被对象化、实体化之后所产生的先验幻相,是对生活世界整体性的扭曲。
在后形而上学时代,哲学必须从根本上消除这种先验幻相,放弃将生活世界整体性对象化的企图。
但为了保持对生活世界的反思和批判,克服伴随现代化而来的价值领域(如科学、道德、艺术等)之间的分裂以及日常生活与专家文化之间紧张,哲学又需要以新的方式保持与整体性的关联。
事实上,综观形而上学的三种形态,联系近代以来科学理性对形而上学的攻击和诘难,我们不难发现,真正为科学理性所不容的乃是基于思辨虚构的宇宙本体论,范畴本体论则在某种意义上转化成了科学,而意义本体论尽管遭到过来自实证主义、分析哲学、尼采、存在主义、解构主义的种种攻击,但这种攻击的结果最终所改变的不过是意义本体论的存在方式而已:尼采在宣布“上帝死了”以后,又迫不及待地抬出了体现“强力意志”的“超人”;海德格尔在摧毁传统以“在者”为中心的形而上学之后,又将“此在”推向了意义本体的宝座;世界观解咒导致终极本体的消解,然而,面对各种价值相对主义的甚嚣尘上,人们终久无法忍耐存在的“无根化”所带来的虚无感和荒谬感的折磨,正是在这种背景下,“实践”、“生活世界”、无限的“不在场”(存在的“无底深渊”)、以及被改装以后的“上帝”等观念才纷纷登场亮相,试图填补意义本体的空缺。
【结语】意义本体的探寻和建构,实则是人类对自身存在的反思和追问,
它从一个侧面展示了存在的深度,深刻地体现了人之为人的本质。
它启示我们,在后形而上学时代,意义本体论仍然可以作为形而上学的存在样式,就此而言,形而上学没有终结,也不会终结。
【参考文献】
1、张志伟等《西方哲学问题研究》
2、康德《未来形而上学导论》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1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