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基坑围护桩间漏水原因及处理措施
基坑渗漏处理

基坑渗漏处理基坑渗漏处理2016-09-14 建设施工安全基坑渗漏是基坑止水帷幕施工中常见的一种施工缺陷,尤其沿南方地区地下水丰富、水位较高,基坑渗漏的情况更为多见,故有"十坑九漏"之说。
本文讲解国内某超高层建筑深基坑工程渗漏案例,全面深入分析基坑渗漏原因及处理措施。
一、基坑渗漏原因调查本工程由四座塔楼及商业裙楼组成,最高建筑高度328米,整体设三层地下室。
基坑面积约4万平方米,基坑开挖深度18.2米~21.2米。
基坑周边环境复杂。
本工程基坑在第三道支撑梁处土质为砂性粉土,土层深度在-9.5m~-13.5m,内含微承压水,此部区域为基坑渗漏高发区。
本工程土方开挖阶段该层土层内止水帷幕出现渗水、漏水现象,根据其产生原因不同,可分为以下2个方面:1、桩间渗水:表现形式为:围护桩间出现轻微湿迹,或出现轻微渗水现象,但水量较小,水压不大且渗水清澈不附带泥沙(见图1)。
此种渗漏产生原因为围护桩施工时,由于土层变化大、施工操作不当等原因造成局部围护桩桩间距离过大,造成(1)层杂土层部分潜水含水层渗漏或止水帷幕与围护桩之间的桩间积水渗漏,造成桩间土体脱落,形成较大的孔洞,围护桩与止水帷幕之间距离较近,孔洞较大时(≥400mm)围护桩将无法对止水帷幕进行有效支撑,由于止水帷幕为水泥土搅拌桩,有变形就会出现断裂、漏水,对基坑安全带来安全隐患。
图1 桩间渗水2、止水帷幕渗漏表现形式为:围护桩间发生接缝渗水,水量较大,并夹杂泥沙,且渗水带有明显的承压性(见图2)。
此种渗漏产生的原因为止水帷幕在施工过程中形成冷缝,但未对其采取相应的加固措施;或止水帷幕施工过程中遇到障碍使孔位发生了偏移导致桩位间没有形成很好的连接。
至使(3-3)层的弱承压水穿透止水帷幕,沿维护桩之间接缝渗出。
由于(3-3)层为粉土,韧性低,干强度低,土体遇水后土的结构迅速破坏。
一旦发生漏水,土便会伴随着水一起流出,不但严重影响了施工进度,而且此类渗漏导致基坑外围(3-3)层土体大量流失,如漏点不能及时封堵,会造成将基坑周围土体沉降,对周边建筑物的稳定性造成严重影响。
基坑支护渗水处理方案

基坑支护渗水处理方案一、工程概况。
咱这个基坑啊,就像一个大盒子埋在地里,本来应该稳稳当当的。
可是呢,现在出现了渗水的情况,就好像这个盒子破了几个小缝,水开始往里面钻了。
这可不行,得赶紧想办法解决。
二、渗水原因分析。
# (一)地质因素。
这地底下的土质啊,就像一块有很多小孔隙的海绵,地下水在这些孔隙里到处乱窜。
如果基坑支护没做好跟这些“海绵”的隔离,水就会顺着这些孔隙渗到基坑里来。
比如说咱这儿有砂质土层,这种土的颗粒之间空隙比较大,水就特别容易通过。
# (二)支护结构问题。
1. 可能是支护桩之间的缝隙没处理好。
这就好比篱笆墙,桩子之间有了缝,水就像小老鼠一样从缝里钻进来了。
2. 还有可能是防水层破损了。
这防水层就像给基坑穿的一件防水雨衣,要是破了个洞,水肯定就进来了。
# (三)降水措施不到位。
如果降水井的数量不够或者抽水速度跟不上,地下水位降不下去,水就会往基坑里渗。
就像家里的地漏排水慢了,水就会在地上积起来一样。
三、处理原则。
1. 先堵后疏。
咱得先把那些大的漏水点堵住,就像给伤口先贴上创可贴一样。
然后再把那些小的渗水慢慢疏导出去,不能让水在基坑里乱流。
2. 因地制宜。
根据不同的渗水位置和渗水程度,采用不同的处理方法。
不能一刀切,就像给不同的病人开不同的药一样。
3. 保证安全。
在处理渗水的过程中,可不能把基坑支护结构搞坏了,不然就像拆了东墙补西墙,得不偿失啊。
四、具体处理措施。
# (一)渗漏点查找。
1. 全面检查。
安排几个经验丰富的工人师傅,拿着强光手电筒,像寻宝一样,沿着基坑支护结构仔细检查。
看看有没有明显的水痕、湿斑或者小水流。
2. 重点排查。
对于那些地质条件比较复杂的区域,比如说靠近砂质土层或者以前就发现过渗水迹象的地方,要重点查看。
这就像警察破案,重点怀疑对象要重点排查。
# (二)小面积渗水处理。
1. 堵漏剂封堵。
如果是小面积的渗水,像出汗一样一点点的,那就用堵漏剂。
把堵漏剂像揉面团一样揉好,然后迅速地堵在渗水的地方,把小孔隙都填满,让水没有路可走。
深基坑围护结构渗漏的处理与加固

深基坑围护结构渗漏的处理与加固摘要:在深基坑开挖时,经常会在围护工程桩桩缝处发生漏水、流砂、桩间土流失等问题,一旦流砂量过大,且补漏不及时,就会使地基外产生空隙和空洞,从而导致基坑四周建筑物的不均匀沉降、墙体裂缝、路面塌陷、基坑倒塌等重大安全、质量事故,以及经济损失,因此,应针对现场基坑出现的渗漏情况及工况现状及时分析原因,制订补救方案,采取相应的堵漏和补救措施。
关键词:深基坑;围护结构渗漏;处理与加固1深基坑围护结构渗漏出现的原因1.1围护施工现阶段,我国的城市地铁深基坑开挖作业基本上都是用地下连续墙作为围护结构,因施工班组的施工水平有限,或是施工现场的管理力度不够,导致围护结构的质量无法得到良好的保证,促使围护结构出现渗漏水现象。
综合而言,围护结构出现渗漏水的主要原因如下:1)混凝土的质量不满足设计要求,导致地连墙部位的混凝土因开裂而出现漏水现象;2)地连墙接头管松动,使接头部位出现漏水现象;3)地连墙的深度不符合要求,未有效地将透水层隔断;4)泥浆护壁作业不合格,孔壁部位的土体塌落在混凝土内,促使地连墙出现孔洞,导致渗漏水;5)接驳器的数量过多,但是接驳器的间距设置偏小,基本上都是集中在同一个层面中,这种设置方式出现隔断面的可能性比较大,进而导致混凝土骨料无法深入下层,在混凝土难以振捣密实的情况下导致渗漏水现象;6)地连墙的垂直度不达标、接缝加固不合理,以及墙体不均匀沉降也会导致渗漏水现象出现。
1.2地层原因根据现场岩土工程勘察钻探揭露,场内地层主要为粉质粘土和粉土。
在土方开挖过程中,该区域存在自稳条件较差的淤泥和淤泥质土夹层,具体表现为呈流塑状态,土体力学性质较差。
综合考虑设计、施工及地层等因素,该区域三轴搅拌桩整体质量基本满足要求,但由于施工冷缝、局部地层偏差等原因存在局部薄弱点,从而导致基坑内局部出现渗漏点。
1.3水位监测中存在的问题1)埋设时间不及时。
从埋设水位管到真正开始水位测量,周期为17~24d。
基坑漏水预防及处理措施

基坑漏水预防及处理措施1、本工程采用双排旋喷桩为止水帷幕。
所以旋喷桩的施工质量直接关系止水是否能成功的关键。
而止水效果是本基坑能否开挖成功的关键。
2、旋喷桩施工应严格按设计要求和国家相关规范、规程进行施工,除确保桩身强度和桩径达到设计外,即要求水泥用量达到设计要求,施工压力不应小于25Mpa。
还应保证桩身搭接和桩身垂直度,桩芯距不得大于40cm,桩身倾斜度不得大于1%。
3、当基坑发生漏水时,可采取如下措施进行处理:a、当渗水量较小,不影响施工也不影响周边环境时,可通过坑底排水沟和集水井将水排出;b、当渗水量较大,但没有泥砂带出,造成施工困难,而对周边环境影响不大的情况,可采用“引流-修补”的方法,即在渗漏较严重的部位现在视乎桩墙上水平(略向上)打入一根钢管,内径20~30mm,使其穿透桩墙体进入桩墙背土体内,由此将水从该管内引出,而后将管边支护桩的薄弱处用混凝土或快硬水泥修补封堵,待修补封堵的混凝土或水泥砂浆达到一定强度后,再将钢管出水口封住。
如封住管口后出现第二处渗漏,按上述方法再进行“引流-修补”,如果引流的水为清水或出水量不大,则可不进行修补,只需将引入基坑的水设法排水即可。
c、对渗漏量很大的情况,应查明原因,采取响应的措施:入漏水位置距离地面不深处,可将支护桩背后土体开挖至漏水位置下50cm处,在支护桩后用密实混凝土封堵。
如漏水位置埋置较深,则可在墙后采用压密注浆方法,浆液中应插入水玻璃,使其尽早凝结,也可采用高压喷射注浆方法。
采用压密注浆时应注意,其对支护结构桩体会产生一定的压力,可能会引起支护桩向坑内较大的侧向位移,所以必要时应对坑内回填土进行反压,待注浆效果达到后再重新开挖。
4、漏桩、桩体搭接长度不足和桩体倾斜分叉处理:在施工过程中,由于垂直度控制较差,桩身倾斜造成桩体分叉,或由于搭接不足,或施工过程中出现漏桩都会造成基坑严重漏水。
在施工完成后开挖初始入发现有漏桩或怀疑有漏桩,应停止开挖,对该桩位桩背进行压密注浆或高压喷射注浆,保证其在开挖后不发生严重漏水,以便开挖后处理。
深基坑围护桩间漏水原因分析及处理

深基坑围护桩间漏水原因分析及处理摘要: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城市高层建筑日益增多,深基坑工程逐步扩大。
深基坑工程任务加大,施工效率迅速提高,但施工质量存在安全隐患问题。
深基坑实施工程建设中,经常出现流沙、围护桩间漏水等相关情况,如果不进行及时的处理工作,久而久之,必然会造成损失,严重情况可能导致伤亡事件,建设工程中的安全隐患问题不容忽视。
本文主要结合深基坑施工过程,分析深基坑围护桩漏水的相关因素,提出防止围护结构漏水的处理措施。
目的在于进一步提高深基坑施工质量,确保人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关键词:围护桩间;漏水;处理;深基坑建设工程中,多数城市以粉土层和粉质粘土为主,并且地下水位高,地下和地上的建筑物较多,地形错综复杂,施工场地较为狭小,因此,多数城市深基坑的围护结构采用钻孔灌注桩,加以混凝土做支撑,在止水工程中,采用水泥土深层搅拌桩和高压旋喷桩为主,以工艺形成止水型式。
但是城市地下水位较高,水压较大,在设计和施工过程中,应该保证工程高质量,如果工程质量出现问题,直接导致止水帷幕出现间断缺陷问题,严重情况还会造成深基坑维护结构漏水,加大施工难度,使整个建设工程存在严格的隐患问题。
由此可见,建设工程中的深基坑围护问题,成为工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施工单位必须给予足够的重视。
以下以江苏省某项目为例,分析深基坑围护桩的相关内容,仅供参考。
一、工程设计概况某商业中心工程,位于城市的中心地带,主要包括主楼和裙楼两大部分,整体地下为二层。
基坑呈现长方形,长×宽120m×80m。
地下水稳定,水位在地下1.0至3.2m左右,大约年变化幅度在0.8至1.0m左右。
最大的开挖深度裙楼8m,主楼10m。
通过本工程地质勘查报告显示,工程的地质条件较为复杂,基坑深度在0至—1.4m 为杂土和杂填土,粉土为—1.4至—4.5m,粉质粘土为—4.0m至5.5m,淤泥质粉质粘土为—5.6m至—11.0m。
深基坑渗漏水原因分析及对策

深基坑渗漏水原因分析及对策深基坑渗漏水原因分析及对策摘要:本文是作者结合多年的工作经验,分析了工程基坑渗漏水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相应的技术处理措施,可供参考!关键词:深基坑;渗漏水原因;对策基坑渗漏水是一种非常有害的地下水不良作用,当基坑下有承压水存在时,基坑开挖减小了含水层上覆的不透水层的厚度,当不透水层的厚度减小到一定程度时,承压水的水头压力能顶破或冲毁基坑底板,造成基坑突涌现象。
当基坑发生突涌时,基坑底部会出现网状或树枝状裂缝,地下水就会从裂缝中涌出,并带出基坑下部土颗粒,发生流砂、喷水及冒砂现象。
从而造成基坑积水,软化地基,降低地基强度,严重时还会造成边坡失稳和整个地基悬浮流动,给施工进度造成很大的困难。
下面就以某工程发生基坑渗漏水的进行预测和处理的必要性。
1 、地下水对基坑的影响潜水以及上层滞水对建筑工程的作用有以下特点:(1)周期性、多变性、长期性。
(2)直接作用和间接作用。
(3)瞬时作用和缓慢作用。
(4)参及作用的地下水类型的复杂性和研究的广泛性。
其主要影响(以排桩加锚杆为例):1)在支护结构的设计中,无论采取何种计算方法,地下水的存在和状态都会影响水平荷载的取值大小。
从而可能直接造成支护结构的失效或过大的位移。
2)地下水可能引起锚杆或周围土体之间握裹力的降低从而降低抗拔力。
3)地下水的存在可能造成施工的困难,常常会使支护结构在嵌固深度不足条件下工作。
4)地下水的存在可能降低支护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5)地下水控制不当,可能造成潜蚀,严重时威胁体系的整体稳定性。
6)对于槽底土质为粉土或砂土时,可能造成基地的管涌或基坑隆起失效。
7)由于施工降水失当,造成基坑侧面变形过大,引起临近建筑、道路或地下设施的破坏。
另外,在各类软土分布区,因降水十分困难(空隙细小且富含结晶水)不得不采取特殊方法(如电渗析法)而使造价提高。
及此同时,还可能出现以下不良作用:(1)强侵蚀性地下水及环境水渗入,对施工管材和基础产生侵蚀、腐蚀作用。
基坑漏水处理措施

基坑漏水处理措施基坑是指在土地上修建建筑物时暂时挖掘或开挖的一部分地面,通常用于修建地下室、地下车库和地下设施等。
由于基坑处于地下水位之下,且周围土壤湿度较高,因此基坑漏水是一个常见的问题。
为了解决基坑漏水问题,需要采取一系列的处理措施。
本文将以1200字以上叙述基坑漏水处理措施。
一、基坑漏水的原因分析基坑漏水的原因主要包括:1.地下水位高:基坑周围的地下水位高于基坑的底部,导致地下水通过裂隙渗入基坑。
2.土壤渗水性差:周围土壤松散、渗水性差,导致土壤中的水无法迅速排出。
3.地表水渗入:降雨或地表水通过基坑边界或周围地下水孔道渗入基坑。
4.人为失误:基坑支护结构施工不当或材料质量差、施工方法不当等原因导致基坑漏水。
1.降低地下水位:通过水泵等设备降低地下水位,使地下水位低于基坑底部,减少地下水渗入基坑的压力。
可以采用井泵吊装、抽水机井排水、螺旋泵排水等方法。
2.加固和提高地下水位:通过在基坑周围挖取排水沟,将地下水引到指定位置排出,从而降低地下水位。
3.选择适当的支护结构:选择适当的基坑支护结构,如钢支撑、混凝土支撑等,确保基坑的稳定性和密封性。
4.防止地表水渗入:在基坑周围设置防渗墙、水封板等设施,防止地表水渗入基坑。
5.处理基坑周围土壤:加固基坑周围土壤,提高土壤渗水性能,防止地下水渗入基坑。
6.合理设计施工工艺:合理设计施工工艺,确保施工过程中没有损坏基坑周围的抗渗隔离层。
7.监测和管理:通过实时监测基坑周围的地下水位、土体应力等参数,及时发现漏水问题,采取措施予以处理。
三、基坑漏水处理案例以地建设地下车库的基坑漏水为例,采取了以下处理措施:1.降低地下水位:在基坑周围设置井泵吊装系统,降低地下水位,确保地下水位低于基坑底部。
2.加固和提高地下水位:挖掘排水沟,将地下水引到指定位置排出,以降低地下水位。
3.设置防渗墙:在基坑周围设置防渗墙,采用聚乙烯膜和水泥浆封堵地下水渗漏通道。
4.土壤处理:采取土壤固化剂对基坑周围的土壤进行处理,提高土壤的渗水性能,减少漏水问题。
基坑漏水的处理方法

基坑漏水的处理方法一、基坑漏水的概述基坑漏水是指在基坑开挖过程中,由于地下水位高或其他原因导致基坑内部出现渗漏现象。
这种现象不仅会给工程施工带来影响,还有可能对周围环境造成严重的污染和破坏。
因此,在施工过程中,必须采取有效措施加以处理。
二、基坑漏水的原因1.地下水位高:当地下水位高于基坑底部时,就会导致基坑内部渗漏。
2.土层松散:如果周围土层松散或含有大量孔隙,则会导致渗透性增强。
3.天气条件:在雨季或降雨较多的情况下,地下水位可能会上升,从而引发渗漏。
4.人为破坏:如果在施工过程中对周围环境进行了不当破坏,也可能引发渗漏。
三、基坑漏水的处理方法1.加强封堵加强封堵是一种常见的处理方法。
首先要找出渗漏点,并用泥浆或其他材料进行封堵。
可以使用钢筋混凝土、预制板等材料进行封堵。
在施工过程中,还可以采用加固坑壁的方法来防止渗漏。
2.降低地下水位降低地下水位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
可以采用排水井、泵站等设备将地下水抽出,从而降低地下水位。
这种方法需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和地质条件,避免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加强基坑支撑加强基坑支撑也是一种有效的处理方法。
可以使用钢管桩、钢板桩等材料进行支撑,从而增强基坑的稳定性,并减少渗漏现象的发生。
4.改变施工方式如果以上方法都无法解决问题,可以考虑改变施工方式。
例如,在开挖过程中采用分段开挖的方式,或者采用浅层开挖的方式来减少渗漏现象的发生。
四、基坑漏水处理注意事项1.安全第一在处理基坑漏水时,必须要注意安全问题。
在施工过程中必须要严格按照相关规定进行操作,并做好相关保护措施,确保施工人员的安全。
2.环保意识在处理基坑漏水时,必须要考虑到周围环境和地质条件。
不能因为解决渗漏问题而对周围环境造成不良影响。
3.合理使用材料在处理基坑漏水时,必须要合理使用材料。
不仅要考虑到使用效果,还要考虑到成本和环保等因素。
4.定期检查在处理基坑漏水后,必须要定期进行检查。
如果发现渗漏问题仍未得到解决,就需要及时采取措施加以处理。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深基坑围护桩间漏水原因及处理措施
陈佳铭
摘要:国家经济的高速发展,城乡高层建筑的逐步流行,对建筑工程施工过程中的技术管理工作是严峻考验,对企业如何做好有效技术处理也是严重挑战。
文章就深基坑围护桩间漏水产生原因等展开探求,并提出了一些有效处理措施,希冀为广大施工技术管理人员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深基坑;围护桩;漏水原因;处理措施;高层建筑;建筑工程
随着高层建筑雨后春笋般的崛起,深基坑施工工程的施工难度也在逐步加大,尽管许多施工企业的施工工艺有了长足的进步与提高,但是部分施工企业在施工过程中,质量意识淡薄,对施工过程把控不严,最后导致了基坑围护桩间漏水情况发生。
倘若不能有效及时处理好,随着时间的推移定会导致重大的经济损失,甚至造成重大的伤亡事故,深基坑建设工程中的质量安全隐患问题令人担忧。
因此,认真探索深基坑施工过程的技术难题,研究深基坑施工建筑工程中围护桩漏水等问题出现的原因,摸索出一套针对围护结构漏水等问题的防护措施,对提升深基坑施工建设的工程质量,保护群众的生命与财产的安全具有十分重大的现实意义。
笔者将以浙江省杭州市一个重要工程所需深基坑建设项目为例,对围护桩的一些技术问题予以探讨。
1 深基坑工程设计情况简述
某商业中心工程,地理位置属于城市的繁华地带,地质介于粉土层与粉质黏土混合型结构其地下的水位属于正常。
囿于施工建设在繁华区域其地下与地上的各种建筑物较多,地形十分复杂,其具体施工工程空间狭小。
该深基坑的围护结构选取了钻孔灌注桩,并使用混凝土加以支撑,止水工程使用水泥土深层搅拌桩与高压旋喷桩。
本建设工程仅涵盖主楼与裙楼两部分建设主体,地下建筑二层。
基坑为长方形,长120米、宽80米。
地下水比较稳定,地下水位在1.0~3.2米之间,年变化幅度为0.8~1.0米。
裙楼深基坑建设的最大开挖深度为8米,主楼则为10米。
依据项目建设前,进行的地质勘探报告得知,技术本次深基坑建设工程地质条件十分复杂,按照要求基坑深度应为0~-1.4米,属于杂土与杂填土结合性地质,粉土在-1.4~-4.5米之间,粉质性黏土在-4~-5.5米之间。
其淤泥质的粉质黏土分布在地下5.6~11.0米之间。
深基坑施工工程场地周边环境非常复杂,建设场地地下有许多排水管道,东西两面为城市马路,一面为4幢9层的居民楼。
1.1 深基坑支护设计
考虑到建设施工现场在地质属性及周围建设环境情况的复杂性,本次高层建筑的深基坑需要予以钻孔灌注桩辅以支锚施工方式进行,与支护桩外部,采取深层水泥搅拌桩对基坑止水的技术措施,具体为管井和明沟配合的形式处理地下水,工程建设技术参数为:
1.1.1 深基坑围护桩。
本次深基坑建设灌注桩用混凝土的材质进行施工,桩体直径0.8米围护桩相距1.1米,桩顶有冠梁。
围护桩和冠梁选用C30混凝土予以建筑,其围护桩间均以悬挂钢筋网片实施喷浆处置。
1.1.2 深基坑支撑系统。
本工程的第一道支撑系统使用钢筋混凝土予以支撑,其间距在10米左右。
二道支撑系统使用锚杆进行。
其主钢筋直径为32毫米的钢筋级别为三级,水平间距在1.10米左右。
1.1.3 深基坑止水帷幕。
工程建设采用单排搅拌桩,桩体直径为50厘米,桩体中心距离为40厘米左右,参入的水泥比例为17%。
1.1.4 深基坑降水。
于深基坑内选取管井方式予以降水作业。
并在基坑周围使用集水井或明沟给予排水操作。
2 工程基坑止水失效情况出现
深基坑工程建设伊始比较顺利,然而在挖掘进行到第二层土方后,桩间出现渗漏情况,经过多种措施处置后方对此进行了有效控制。
但是以后挖掘支护结构又一次出现问题,深基坑挖掘土方慢慢深入后问题严重,导致一些搅拌桩的垂直度和桩体间距有明显偏差,造成基坑止水帷幕技术措施失效。
3 深基坑工程建设止水措施失效原因探析
深基坑工程建设过程中,施工企业要做好现场情况的勘验工作,要特别注意坑内降水与深层搅拌桩工程施工进度分析,予以层层把关审核并对其给予技术分析。
故而在经过了这次教训之后深刻查明造成事故的原因,事后证明其深基坑施工工程止水帷幕失效事故的主因:支护桩与止水桩之间出现的偏差较大,设计理念不囿于实际,造成水桩有间隙存在,难以较好地对支护桩给予封闭,导致支护桩间漏水处置不当。
原因还在于支护桩与止水桩建筑施工进程中不能依照施工技术要点进行交替作业,使得止水桩与支护桩施工工程时间过度,支护桩与止水桩之间的产生了缝隙,漏水通道也不合乎技术要求。
倘若基坑降水过速,会导致基坑外水压变大,基坑挖土完成后周边水与土的压力均会突然加大,致使支护桩承受侧向负荷过渡,出现了支护桩与止水桩扭曲变形的态势存在,归根结底严重漏水状况的出现是源于支护桩和止水桩中间留存缝隙。
4 防范措施
囿于深基漏水状况的主因已经探明,通过对建设施工现场的具体的实际情况给予分析,较好的处理方案是采用深基坑建设中常用的效果较为理想的“双液注浆引水堵漏法”进行处置。
4.1 引水与堵漏
首先,将麻袋或棉絮把支护桩漏水处封堵密实。
目的是防止泥沙流失,起到滤水之效,将渗漏处两边支护桩体表面污物清除干净使得混凝土裸露,在对渗漏处的封堵作业时,倘若渗漏缝隙小可以速凝水泥缝隙实施封堵,渗漏缝隙较大,则以速凝水泥支撑的砌砖墙予以缝隙封堵作业。
砖墙厚度随着渗漏缝隙情形制备;其次,缝隙封堵作业进行时于合理位置敷设导水管,缝隙封堵作业完成后,导水管可以把清水导出,起到降压作用,并在堵水点处外部打入膨胀性质的螺栓,再悬挂钢筋网片等然后喷涂速凝混凝土一层给予加固。
4.2 双液注浆
为保证基坑围护的漏水有一层较好的止水帷幕,在引水堵漏工程进行的同时对围护外侧结构漏水处精心双液注浆方式的“保险”处置工程程序为:
4.2.1 钻孔。
于深基坑顶部漏水点对应的止水桩外侧地方实施钻孔作业。
将孔径为3毫米×2.5毫米的注浆管插入孔的底部,进行清水钻孔清洗。
技术要点为孔深度需深于漏水处不少于1米。
4.2.2 浆料配置,注浆原料使用是PO32.5的普通硅酸盐水泥与水玻璃的双液浆,严格控制水灰比为1∶1,水玻璃和水泥浆体的体积比0.5∶1。
4.2.3 注浆。
注浆作业要求设备为普通无缝钢管,连接孔口Y型方式连接。
浆体分别给予搅拌,注浆作业进行时使用机械泵分别压浆。
注浆数量按照实际需求确定,注浆前,先行注入水泥浆体。
倘若水泥浆体由渗漏处流出,停止注入水泥,并把水玻璃溶液注入这样封堵效果较好,渗漏堵好后,接着注水泥浆体并慢慢拔出插管等注浆口向外翻浆结束。
5 结语
伴随着高层建筑的规模加大,抗震的技术指标的提高,其基坑深度随之加深,围护结构漏水现象成为经常,这将给深基坑等地下工程建设的安全带来严重的挑战,也将成为企业施工中的重大隐患问题。
故而每个建筑企业在防范深基坑漏水现象的问题上必须予以足够的重视,认真研究解决的技术方案、探索一套防范的有效措施。
唯有严格按照技术规范施工作业,
提高施工质量、提升施工建设标准,才能确保企业有更大的发展与生产空间。
深基坑施工工程的关键技术节点在于防范桩间漏水,谨防深基坑漏水事故产生,施工企业的领导特别是技术管理人员当给予高度重视。
参考文献
[1] 曹重.基坑漏水现象及解决方案实际案例[J].山西建筑,2013,(36).
[2] 史林.关于深基坑漏水问题的讨论[J].山西建筑,2013,(8).
[3] 江建华.某临河深基坑止水帷幕漏水原因分析与处理[J].山西建筑,2012,(12).
[4] 张跃进.关于基坑漏水、漏砂处理的应急措施[J].西部探矿工程,2012,(10).
[5] 周书东.某深基坑工程漏水事故分析[J].中国水运(下半月),20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