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套K12】2018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11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试题
2018年高考模拟文综地理选编地表形态的塑造-含答案及完美解析-教学文档

2019届高三毕业年级文科地理模拟精选地表形态的塑造一、选择题,选对得4分(文综格式)(24)图1为我国某湿润地区的等高线图.读图回答1~3题.1.甲地流水沉积作用最显著的月份是A. 1月B. 3月C. 7月D. 10月2.影响图中居民点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是A. 地形B. 气候C. 河流D. 交通3.PQ段铁路修建后对该地区原有交通运输方式冲击最大的是A. 内河运输B. 航空运输C. 公路运输D. 铁路运输【答案】【小题1】C【小题2】A【小题3】C【解析】本题考查流水沉积作用和地貌。
从甲处等高线地形图中可看出,该处位于河流出山口的山脚下,等高线比较稀疏,受河水的搬运作用泥沙物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形成是冲积扇地貌。
从山谷中出来的河流流量最大时,带下来的冲积物最多,则在山麓地带沉积作用最明显。
该地是我国某湿润地区,应是季风气候,夏季降水丰富,故C正确,故选C。
本题考查影响山区居民点布局的主导区位因素。
由图可以看出,图中居民点主要分布在地势平坦的山麓和河谷地区,地势平坦,土壤肥沃,灌溉便利,接近河流和铁路线,用水方便,交通便利,所以居民点布局应是地形的影响,故选A。
本题考查交通运输方式变化所产生的影响。
根据PQ段铁路所在的位置,离河流较远,排除内河运输,故A错;该地区仅有居民点,人口较少,无大城市,应无航空运输,排除航空运输,故B错;PQ段铁路修建更能方便铁路运输;所以对该地区原有交通运输方式冲击最大的是公路运输,故选C。
下图为巴尔喀什湖地区,读图回答8~9 题。
4.巴尔喀什湖对该地区的主要作用是()A. 提供沿岸农业丰富的灌溉水源B. 是沙漠向南扩展的天然屏障C. 活跃该地区水循环D. 对沿岸河流起调节作用5.甲河入湖口的三角洲形态比乙河入湖口更为明显,主要原因是()A. 甲河下游地势平坦B. 甲河径流量更大C. 乙河沿途植被覆盖良好D. 乙河入湖处湖面狭小【答案】【小题1】C【小题2】B【解析】本题以中亚地区的地理环境为背景,考查学生对地理环境各要素之间的联系和湖泊的生态作用的了解。
高三地理一轮复习人教版必修一第四章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

一粒黄沙的前世今生 我是黄河三角洲的一粒黄沙,很久很久以前我生活在一个异常炎 热滚烫的地方,我们每个人都努力向上,虽然不知道上面是什么样子但是 我知道那里凉快一岩些浆冷!却终于我实现了我的愿望,变成了沉睡在地下的一块 大石头。突然有一天我看到了刺地目壳的抬阳升光,从此我的世界里有了黑夜白天 ,四季轮回。
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在沿海地区经常分 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 地区贝壳堤的分布”。据此完成2~4题。 2.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 ,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 B.向海洋方向推进 C.位置稳定 D.反复进退
2 归类总结:人类对外力作用规律的应用
。不知过了多久我流终水于堆在积一片广袤的土地停了下来。据说我现在的户籍是
2
归类总结
③外力作用的分布规律
外力作用主要形成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
*
2
归类总结
外力作用的分布规律
外力作用主要形成侵蚀地貌和堆积地貌
地外在势力高高 作 处低用以对对侵外地蚀力貌为作的主用影,有响低何是处影削以响 高 堆? 填 积低 为, 主
知识小结
三大类 岩石
岩浆 活动
地壳运动
变质 作用
水平运动
垂直运动
岩层新 老关系
风 冰川 流水 海浪
作用力
外力地貌:侵蚀地貌 堆积地貌
透过现象抓本质
2
归类总结:河(陆)海的相互作用
由于径流与海洋的共同作用,在河口区形成的泥沙堆积体( 沙坎)叫拦门沙。下图示意黄河口的拦门沙,T1、T2为两个 不同时期的拦门沙位置。据此回答下面小题。
5. T2时期黄河
A. 处于枯水期 B. 含沙量大 C. 河口盐度低 D. 水土流失最严重
2018年高考地理大一轮复习: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11讲

2.(2015· 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读 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C )
A.沿经线方向发育
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
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 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
解析: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 的, 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 的,故选 C。
基本 形式
示意图
岩层的 运动方 向
岩层 对地表 例证 变化 的影响
相互关系 二者同时存 在,相互作 用,相互影 响, 在一定时 期和空间有 主次之分。 从 全球范围看, 以水平运动 为主, 垂直运 动为辅
水平 运动
岩层 发生 水平 平行于 位移 地表 和弯 曲变 形
形成绵 长的断 裂带和 巨大的 褶皱山 脉
内容 解 板块张 释 与 运 用 裂 板块碰 撞 张裂形成裂谷或发育为海洋 大陆板块与大洋板块碰撞,形成海沟、 岛弧或海岸山脉;大陆板块与大陆板块 碰撞,形成巨大的褶皱山脉
(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 板块碰撞区 分类 板块张裂区 大陆板块与大 陆板块 边界类 型 运动方 向 生长边界 大陆板块与大 洋板块 消亡边界
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 (2016· 高考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据此回答 3~4 题。 3.2016 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该火山形 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 ) A.南美大陆西部的圣何塞火山 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 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 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
断裂带 和巨大的____________ 褶皱山脉 形成绵长的_________ 海陆变迁 引起地势的起伏变化和____________ 喷出地表 时才能直接影响地表形 岩浆只有____________
2018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地理分类汇编:专题04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8年高考题和高考模拟题分项版
专题4 地表形态的塑造
【2018年高考题】
(2018·新课标Ⅰ卷)图2示意某河流上游河段的单侧断面。
该河段两岸依次分布着海拔不同的四个平坦面T0、T1、T2、T3,平坦面上均堆积着河流沉积砾石。
砾石的平均砾径
T3>T0>T2>T1。
洪水期河水仅能淹没T0。
据此完成6–8题。
6.面积仍在扩大的平坦面是
A.T0 B.T1 C.T2 D.T3
7.该断面河流流速最大的时期为
A.T3形成时期B.T2形成时期C.T1形成时期D.T0形成时期8.推测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经历了
A.持续下降B.持续抬升C.间歇性下降D.间歇性抬升【答案】6.A 7.A 8.D
8.据材料可知,砾石的平均砾径为T3>T0>T2>T1,据图可知,平坦面的顺序自高处向河
谷依次为T3、T2、T1、T0,说明T2和T1阶段该河段地壳抬升,流速降低,沉积颗粒物粒
径减小,因此可推断该河段所在区域的地壳径流了间歇性抬升。
故选D。
【点睛】沉积物颗粒的大小与流速关系密切。
一般来说,河流上、中游因坡降大,流速快,沉积物颗粒大;下游坡降和流速均小,沉积物颗粒细小。
河流中心流速大,岸边流速小(特
别是凸岸),岸边的沉积物颗粒较中心的小。
在时间上,洪水期间因流速大,沉积的物质颗
粒粗大;平水期流速小,沉积的物质颗粒细小,结果表现在沉积物垂直剖面中,粗、细沉积
物成层分布。
1。
全国通用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第4单元地表形态的塑造单元综合提升详细课件1804044115

【解析】第 1 题,由地质构造图可知,沉积岩Ⅱ岩层发生了褶皱, 顶部岩层被侵蚀,后沉积岩Ⅰ形成,还受到流纹岩的侵入,因此地质构 造的形成过程是地形褶皱、 外力侵蚀、 沉积作用、 火山喷发。 第 2 题, 据图可知,“天眼石”是岩浆活动形成的,由岩浆喷出地表而形成,属 于喷出岩;“黑白妖石”中的大理岩属于变质岩;泥岩是沉积岩,是岩 浆喷发时携带的原有谷底沉积物。 【答案】1.D 2.B
图Ⅰ为某地岩层与地质构造剖面示意图,图Ⅱ为地壳物质循环示 意图,方框分别表示岩浆、岩浆岩、变质岩、风化侵蚀物、沉积物 , 箭头表示地质作用。读图,回答(1)~(2)题。
(1)图Ⅰ所示岩层由老到新排序正确的是( )。 A.abcd B.bcda C.cadb D.dabc (2)图Ⅱ甲、乙、丙、丁中,代表图Ⅰ中 a 岩层的是( A.甲 B.乙 C.丙 D.丁
基 础 题 1、2、8、9、10、11、12、13 灵 活 题 3、4、5、6、7、14 一、选择题 (地理实践力)古北岳恒山—— “神仙山” (又称“大茂山”) ,雄驻于阜平、唐县、涞 源三县交界处,主峰海拔 1869.8 米,山上布 满长满神眼的奇异巨石,当地人称之为 “天眼 石”,偶见巨石中镶嵌黑白泥岩和大理岩,当 地人称之为“黑白妖石”。读某地理课外小 组绘制的地质剖面图,回答 1~2 题。 1.该区域
地质构造图的判读 [基本图形]
[判读方法] (1)根据岩层的新老关系判断背斜和向斜:图中甲处岩层向下弯曲,岩层 中间新两翼老, 为向斜,向斜地形一般形成山谷,但由于槽部受挤压,岩石坚 硬不易被侵蚀,反而往往成山岭;图中乙处岩层向上拱起,岩层中间老两翼新, 为背斜,背斜地形一般形成山岭 , 但由于顶部受张力作用 , 易被侵蚀,反而往 往形成谷地。 (2)根据岩层的相对移动判断断层:图中丙处岩体相对上升,两侧岩体相 对下降,形成地垒,地形上往往形成块状山地或高地;图中丁处岩体相对下降, 两侧岩体相对上升,形成地堑,地形上往往形成谷地或低地。 (3)综合分析地质构造的应用:①向斜是良好的储水构造,利用向斜可找 水,如图中甲处;②背斜是良好的储油构造,利用背斜可找油、 找气,如图中乙 处;③隧道工程应选址于背斜,而不选址于向斜,避免渗漏;④断层处如丙、 丁 两侧易形成泉,但大坝、交通线等工程建设应避开断层带。
2018版高考地理一轮复习讲义:第一部分 第四章 地表形态的塑造

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第一讲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图1 岩石圈物质循环图[读图1,回答问题](1)写出图中字母代表的地理事物。
A 沉积岩、B 变质岩、C 岩浆、D 侵入型岩浆岩、E 喷出型岩浆岩 (2)图中地质作用中属于内力作用的是①,属于外力作用的是②。
(填数码) (3)图中被称为“岩石之本”的是岩浆;具有层理结构和含有化石的是沉积岩。
(4)从图中可以看出,岩石圈物质循环除了岩石圈外,还涉及大气圈、水圈和生物圈等。
图2 板块分布示意图[读图2,回答问题](1)补全图中板块名称。
(2)据图解释下列现象:①地中海面积在缩小是因为其位于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的消亡边界;红海面积在扩大是因为其位于印度洋板块与非洲板块的生长边界。
②环太平洋和地中海—喜马拉雅地区处于板块交界处,地壳比较活跃,多火山、地震。
③非洲大陆地形以高原为主,地势起伏较小是因为其位于非洲板块内部,地壳比较稳定;南美大陆西海岸地势起伏大,多高大山脉是因为其位于美洲板块与太平洋板块和南极洲板块的挤压碰撞地带,地壳比较活跃。
图3图甲为外力作用相关示意图,图乙、图丙为外力地貌示意图[读图3,回答问题](1)图甲中a表示风化作用、b表示搬运作用、c表示堆积作用。
(2)图乙是三角洲,其形成原因是流水沉积作用,分布于河流入海口。
图丙是风蚀蘑菇,其形成原因是风力侵蚀作用,多分布于干旱地区。
(3)图乙所示地貌,以面积大小论,我国的东部沿海地区面积最大;图丙表示的地貌,以地区分布来看,我国的西北内地干旱地区较为典型。
[教师授课备用图]1.大洋板块俯冲示意图2.地貌形成示意图(1)东非大裂谷示意:东非大裂谷处于板块内部的次一级张裂处,随着板块运动裂谷不断扩大。
受其影响,红海不断扩张,面积增大。
(2)喜马拉雅山脉形成示意:印度洋板块向亚欧板块运动,相撞形成喜马拉雅山脉;而且目前仍然不断移动,喜马拉雅山、珠穆朗玛峰的高度不断增高。
(教师根据课堂情况灵活选用)考点一内力作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1.地壳运动——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内力地壳运动引起地表起伏和海陆变迁等变化,按地壳运动方向和性质可将其分为水平运动和垂直运动。
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2021年整理)

2018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编辑整理:尊敬的读者朋友们:这里是精品文档编辑中心,本文档内容是由我和我的同事精心编辑整理后发布的,发布之前我们对文中内容进行仔细校对,但是难免会有疏漏的地方,但是任然希望(2018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的内容能够给您的工作和学习带来便利。
同时也真诚的希望收到您的建议和反馈,这将是我们进步的源泉,前进的动力。
本文可编辑可修改,如果觉得对您有帮助请收藏以便随时查阅,最后祝您生活愉快业绩进步,以下为2018年高中地理第四章地表形态的塑造4.1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同步练习新人教版必修1的全部内容。
第一节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课后篇巩固提升学业水平引导年轻人爱情告白经常说:“海枯石烂心不变。
”其实在自然界海可以“枯”,石头也可以“烂".完成第1~2题。
1.导致“海枯”的作用力是( )A。
内力作用B。
外力作用C.岩浆活动D。
变质作用2.引起材料中“石烂”发生的作用是()A。
地壳运动B。
冰川侵蚀C。
风化作用 D.搬运作用解析第1题,由于地壳运动导致海陆变迁,海退导致“海枯”,地壳运动属于内力作用。
第2题,风化作用导致地表岩石崩解破碎,即“石烂”.答案1。
A 2。
C读图,完成第3~4题.3。
与流水溶蚀作用密切相关的是( )A。
甲图景观 B.乙图景观C.丙图景观D.丁图景观4。
对乙图雄伟壮丽景观的形成,叙述正确的是()A。
由太平洋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B.由内外力共同作用形成C。
由非洲板块与亚欧板块碰撞隆起形成解析第3题,读景观图可知,甲为长江三峡,乙为珠穆朗玛峰,丙为桂林山水,丁为壶口瀑,主要由流水的溶蚀作用形成。
第4题,珠穆朗玛峰应为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碰撞隆起而成,其雄伟壮丽的景观由内力作用和外力作用共同作用答案 3.C 4。
B2017年中央电视台春节晚会南方分会场广西桂林风景区的象鼻山在灯光映衬下如梦似幻。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11讲 营造地表形态的力量内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年1考)1.能量来源:主要是地球内部放射性元素衰变产生的热能。
2.表现形式及影响3.结果: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内力作用都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这句话正确吗?为什么? 提示:不正确。
变质作用和岩浆侵入作用不会对地表形态产生影响。
内力作用与地貌地壳运动对地表形态的影响内力作用中,地壳运动是塑造地表形态的主要方式。
内力作用在地表形成大陆与洋底、山脉与盆地等,奠定了地表形态的基本格局,总的趋势是使地表变得高低不平。
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板块构造学说(1)板块构造学说的内容(2)板块运动边界类型内力作用与地貌(2016·高考北京卷)下图示意平顶海山的形成过程。
读图,回答第1题。
1.平顶海山( ) A .为褶皱山 B .由沉积岩构成C .顶部形态由内力作用塑造D .随着板块的移动没入水下解析:选D 。
由图可知,火山喷发后形成山地,随着地壳运动,山地逐渐没入水下,在海洋表层海水运动等外力作用下,山地的山顶被削平。
2.(2015·高考江苏卷)下图为安第斯山脉地理位置示意图。
读图,安第斯山脉南北狭长的原因是( )A.沿经线方向发育B.沿火山地震带发育C.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D.沿海陆作用边界发育解析:选C。
安第斯山脉位于板块交界处,是由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因此其南北狭长的形状和走向是沿板块作用边界发育形成的,故选C。
板块构造运动的影响(2016·高考上海卷)火山是地球奉献给人类的最伟大奇观之一。
据此回答3~4题。
3.2016年,日本九州南部的樱岛活火山频频喷发。
该火山形成于板块的消亡边界。
下列火山中,同样形成于消亡边界的是( )A.南美大陆西部的圣何塞火山B.大西洋中脊上的冰岛海克拉火山C.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D.东非大裂谷中的乞力马扎罗火山4.樱岛火山岩浆喷出地表形成的岩石类似于( )A.黑色玄武岩B.灰色石灰岩C.褐色沉积砂岩D.肉红色花岗岩解析:第3题,南美大陆西部地处南极洲板块与美洲板块的消亡边界,多火山地震;大西洋中脊上的火山、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火山及东非大裂谷中的火山都位于板块的生长边界。
第4题,黑色玄武岩是火山喷发形成的;石灰岩、砂岩都是外力作用形成的沉积岩;花岗岩是岩浆侵入形成的侵入岩。
答案:3.A 4.A5.(高考大纲全国卷)图中K岛于1983年火山爆发,植被消失殆尽。
1987年,该岛上已有64种植物生长旺盛。
据研究,百年之内该岛上的天然植被就可以恢复。
K岛处于( )A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东侧B .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界线的西侧C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北侧D .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界线的南侧解析:选C 。
本题属于记忆性内容,印度洋板块和亚欧板块交界线经过马来群岛南缘,K 岛位于此线北侧。
外力作用及其对地表形态的影响(5年5考)1.能量来源:主要是太阳辐射能。
2.主要表现形式3.结果:使地表起伏状况趋向于平缓。
分析流水堆积地貌、风力堆积地貌与冰川堆积地貌的差异。
提示:①从地表形态上看:流水堆积地貌和风力堆积地貌总体比较平坦,而冰川堆积地貌多呈波状起伏。
②从堆积物质上看:流水堆积和风力堆积的物质分选性较好,冰川堆积物则大小混杂在一起,无分选性。
如何根据风力堆积物判断盛行风向(1)根据沙丘判断风向。
沙丘的缓坡为迎风坡,如下图:(2)根据堆积物的大小判断风向。
堆积物颗粒由大到小的方向即风向,如下图。
外力作用与地貌1.图解外力作用之间的关系风化作用使地表岩石由坚硬变得松动、破碎、易被侵蚀,形成散落的碎屑,在搬运过程中不断发生堆积,结果使下层的碎屑物质被压紧、固结形成新的岩石。
新的岩石出露地表后再次发生上述过程,如下图所示:2.主要外力作用类型的判断技巧(1)依据地貌形态判断高山上的破碎岩石显示为风化作用;山谷中的碎石堆积显示为流水的搬运、沉积作用;坡面的沟壑纵横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峰林和溶洞等显示为流水的侵蚀作用;沙丘显示为风力的搬运、沉积作用;海岸边的嶙峋怪石显示为海浪的侵蚀作用等。
(2)依据区域环境判断干旱、半干旱地区以风力作用为主,多风力侵蚀、搬运和沉积地貌;湿润、半湿润地区以流水作用最为显著,多流水侵蚀和流水堆积地貌;高山地区多冰川作用;沿海地区多海浪侵蚀、沉积作用等。
(3)同一种外力作用在不同区域形成不同的地貌①流水作用:上游侵蚀,中游搬运,下游沉积。
因此,上游高山峡谷,中游河道变宽,下游冲积平原、河口三角洲、冲积岛等。
②冰川作用:高山上侵蚀——冰斗、角峰等;山下堆积——冰碛湖、冰碛垄等。
③风力作用:在干旱区,以风力侵蚀作用为主,形成风蚀蘑菇、风蚀柱、雅丹地貌;在风力搬运途中,形成移动沙丘、堆积地貌(如黄土高原)等。
外力作用与地貌(2016·高考全国卷乙)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
在沿海地区经常分布着多条贝壳堤,标志着海岸线位置的变化。
下图示意渤海湾沿岸某地区贝壳堤的分布。
据此完成1~3题。
1.在任一条贝壳堤的形成过程中,海岸线( )A.向陆地方向推进B.向海洋方向推进C.位置稳定D.反复进退2.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并在贝壳堤外堆积。
由此( )A.形成新的贝壳堤B.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C.形成河口三角洲D.迫使河流改道3.河流冲积物是该地海岸线变动的物质来源。
多条贝壳堤的形成说明河流入海口( ) A.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小B.位置稳定,泥沙沉积量大C.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小D.位置多次变动,泥沙沉积量大解析:第1题,读图可知,距今时间越长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远,距今时间越短的贝壳堤距现今的海岸线越近,说明海岸线是处于变动中的。
但由于贝壳堤是由海浪将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在任一条贝壳堤形成过程中,要使贝类生物稳定堆积,海岸线的位置就要保持稳定。
第2题,贝壳堤由死亡的贝类生物在海岸带堆积而成,因此泥沙堆积不会形成新的贝壳堤,A选项错误;泥沙在贝壳堤外堆积,将使海岸线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B选项正确;沿岸流动的海水搬运河流入海口处的泥沙,不利于泥沙在河口地区堆积,从而不利于河口三角洲的形成,C选项错误;泥沙在河口地区的堆积作用减弱,有利于河水排泄入海,不会迫使河流改道,D选项错误。
第3题,贝壳堤是由海水将死亡的贝类生物搬运至海岸带堆积而形成的;随着河流入海口的泥沙被搬运至贝壳堤外堆积,海岸线将向海洋方向推进,从而加大贝壳堤距海岸线的距离,旧的贝壳堤失去贝壳源补充而停止生长,新的贝壳堤在河流入海口附近的海岸带发育;由此可知,多条贝壳堤的形成与河流入海口位置多次变动有关。
图示地区形成了多条贝壳堤,而且每两条贝壳堤之间相距较远,说明海岸线向海洋推进的速度较快,贝壳堤外泥沙堆积的速度较快,堆积量较大;贝壳堤外堆积的泥沙主要来自河流入海口地区,因此可推测河流入海口地区沉积的泥沙较多。
答案:1.C 2.B 3.D(2015·高考全国卷Ⅰ)下图示意在黄河三角洲近岸海域的某监测剖面上,不同年份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
起始点是位于海岸一侧的固定点。
读图,完成4~5 题。
4.1975~2004年,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是( )A.持续淤积B.先侵蚀、后淤积C.持续侵蚀D.先淤积、后侵蚀5.推测1992~1997年期间( )A.黄河流域年均降水量增加B.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C.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D.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解析:第4题,根据题意,要明确以下关系:该海域海底若以淤积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浅,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变大,反之,该海域海底若以侵蚀为主,则近海地区海水变深,那么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就缩小。
从图中不难发现,此距离在1979年之前不断扩大,说明该时间段海底以淤积为主;1979年至2004年两者距离总体趋势逐渐缩小,说明海底以侵蚀为主,因而该剖面近岸海域海底侵蚀、淤积的变化趋势为先淤积、后侵蚀。
故选D。
第5题,读图可知,1992年至1997年期间,水深2米的位置与监测起始点的距离在总体上趋于缩小,说明该海域海底的淤积在持续减弱。
由于该海域位于黄河三角洲近岸,所以首先要考虑这是黄河输沙量变小所致。
而黄河输沙量变小存在两种可能:一是黄河水量变小导致其搬运能力降低;二是黄河流域的植被覆盖率提高导致入河泥沙量减少。
若该时间段黄河流域年平均降水量增加,那么黄河的水量会增大,河流输沙量会提高,故A错;此时段黄河入海年径流量减少,会导致入海泥沙量减少,故B正确;黄河流域植被覆盖率降低,进入黄河的泥沙量会增多,故C错;黄河沿岸农业灌溉面积减少,也会使黄河水量增加,故D错。
答案:4.D 5.B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的判读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是展示岩石圈物质循环、三大类岩石相互转化过程的图示,常见图示有两种:以地质剖面图为背景的循环示意图和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
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类型多种多样,但都是说明岩浆、岩浆岩、沉积岩、变质岩之间的循环关系,这种关系实质就是内外力作用。
2 以关联图为背景的示意图1.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判断三大类岩石和岩浆,大致可以用进出箭头的多少来区分:(1)岩浆:三进一出。
(2)岩浆岩:一进三出。
(3)变质岩和沉积岩:二进二出。
注:沉积物指向的一定是沉积岩,沉积岩一般含有化石并具有层理构造。
2.判断箭头含义(1)指向岩浆岩的箭头——冷却凝固作用,是内力作用。
(2)指向沉积岩的箭头——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作用,是外力作用。
(3)指向变质岩的箭头——变质作用,是内力作用。
(4)指向岩浆的箭头——重熔再生作用,是内力作用。
(2016·高考江苏卷改编)下图为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①图。
读图回答下题。
关于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②,正确的是 ( )a .①指化学沉积作用b .②指搬运作用c .③指成岩作用d .④指火山喷发作用 A .ab B .ad C .bdD .cd⎪⎪⎪①地球系统物质循环....示意图。
②图中①、②、③、④所示箭头代表的地质作用....。
⎪⎪⎪⎪⎪⎪⎪⎪⎪B据英国《每日邮报》2016年8月3日报道,从8月1日起,印度尼西亚三座火山在三天内陆续爆发。
结合岩石圈物质循环简图,回答(1)~(2)题。
(1)火山喷发出来的熔岩经冷却形成的岩石类型对应图中的( ) A .① B .② C .④D .⑤(2)图中的②形成③必须经过的地质作用是( ) A .风化作用 B .侵蚀作用 C .沉积作用 D .变质作用解析:第(1)题,由图可知,图中①为喷出岩,②为侵入岩,③为变质岩,④为沉积岩,⑤为沉积物。
第(2)题,图中③为变质岩,侵入岩经过变质作用形成变质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