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段和分层方法

分段和分层方法
分段和分层方法

分段和分层方法

分段和分层方法

划分段落的方法

分段,是指理清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思想而把有关内容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各个部分,即逻辑段落,又叫意义段落。

分段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却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能够体现作者行文的思路,能展现课文题旨的脉络。这个“思路”和“脉络”,就是作者写作时构思顺序和写作步骤,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构思顺序和写作步骤呢?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划清段落呢?首先要掌握分段的步骤,其次要选择正确的分段方法。

一、分段的步骤

分段的步骤,可概括为四个字,即“读、想、归、查。”“读”就是通读全文,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和展现课文题旨的脉络,这是分段的关键。“想”就是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归”就是把内容一或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归并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义段;“查”就是先把各段段意与全文中心联系起来,查看是否吻合,再把各段段意连起来看是否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二.分段的方法

分段的方法有纵向分段法和横向分段法两种。

要想掌握这两种方法,首先要搞清“纵向式结构”和“横向式结构”这两个概念。所谓“纵向式结构”是指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文章结构。记叙文(记事的)大多属于纵向式结构,“横向式结构”就是把要记叙和说明的内容分成几个横面,从几个方面并列展开的文章结构。说明文多是这种结构形式。

(一)纵向分段法,遵循“纵向式结构”分段的方法,叫纵向分段法。

一般包括如下两种: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这一种在记叙文是多见的。

2、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段。

一般的记叙文其事件的发展或以时间的先后为明显标志,或以地点的转换的先后为明显标志。因此,分段时要抓住课文的时间词和方位名词作为划分意义段的重要依据。以时间先后为序安排材料的记叙文,可用抓时间词的方法分段。事件的发生、发展往往是伴

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的。因此,在分段时要看是以哪种为主,综合考虑,选择恰当的方法。

(二)横向分段法,按照“横向式结构”分段的方法,叫横向分段法。

一般也包括两种:

1、按事物性质归类分段,这类归类分段法多用于说明文。

2、按空间位置的转换分段,这类分段法多用于记人在不同地点见闻的记叙文中。

除了“纵向分段法”和“横向分段法”外,还有按人物出场顺序分段和按作者叙述方法分段。按人物出场顺序分段一般适用于剧本。在一些课文中,经常出现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分段时,把它归上段还是归下段呢?一般来说,可从如下两方面考虑:

1、议论性的过渡段,根据其议论的侧重点考虑其上下归属。

2、记叙性过渡段,根据其叙述时的立足点考虑其上下归属,一般划分在下。

当然,划分段落的方法不只是以上提到的几种,这里不一一列举了。需要说明的是:一篇文章的段落划分,往往不只一种方法。

划分段落要防止出现以下情况:一种是思路混乱,从头到尾的划分标准不一致;另一种是不注意段与段之间过渡句的归属;还有一种是公式化分段,不论什么样的文章,一律三段,这种都会导致分段不正确的错误。

给文章分段并不难,只要认真思考,遵循规律,多多练习,就一定能划分正确。

概括段意的方法

归纳段落大意是理解课文内容,把握作者思路的重要手段,也是抓住课文主要内容,概括中心思想的前提。

归纳段落大意是检查学生是否读懂这段话,理解这段话主要内容的重要标志,是读懂一篇课文的基础,是培养学生分析概括能力的重要训练。

归纳段落大意有三项要求:一是要反映段的主要内容;二是用语简单明确,不罗嗦;三是各段段意连起来能反映出文章的主要内容。在这三项要求中,第一项是最基本的。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在语言表达上才能做到简明;抓住段的主要内容,各段段意才能成为文章的提纲,反映课文的主要内容。

归纳结构段和归纳自然段,主要思想的方法,基本相同,要促进方法的转移,引导学生归纳自然段主要意思的方法,用于归纳结构段的段意,但二者要求不同,难易程度也不同,需要再教给学生一些知识和方法。我们在归纳段意可采用以下方法。

一、整体归纳法。因为段是文章的组成部分,分段归纳段意要在了解全文的基础上进行,每一段都是为表达文章的中心思想服务的。熟悉全篇这一整体,归纳段意时才容易抓住重点。

二、取舍与归并法。归纳段意通常会遇到两种情况:一种是取舍法,即段中的几层意思能分出主次,那就可以“取主舍次”,分清段落中哪是主要的,哪是次要的,抓住主要的,舍去次要的。另一种是归并法。即段中的几层意思分不出主次,那就要把几层意思都概括进去。

三、挖掘内在联系法。一篇课文,段与段之间都是相互联系的,都是为文章的中心服务的。记事的文章大都分以事情发展的顺序为线索叙写的。也可采用以下有效方法:

一、摘句法:摘出文段的中心句。

二、概括法:概括文章的主要意思。

三、联合法;有些文段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意思,就要把这些意思连接起来,概括出联合段意。

段中分层的方法

阅读一篇文章时,有的段落内容复杂,说了几层意思。为了更清楚地理解一段话的意思,了解文章的结构,更准确地掌握文章的内容。我们除了学会给课文分段外,还要学会段中分层。怎样在段中分层呢?具体方法是:先初步了解每段的主要内容:再弄清段中有几句话,一句一句地读,弄懂每句话的意思;然后分析句子之间的关系,哪几句话说的是一个意思就是一层。如果一句话就是一个意思,那这句话就是一层。段中划分层次,也是有规律可循的,一般有这样几种:

一、按连贯关系分层法

段的内容是写一件事,并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写这件事,其中层次关系就是连贯关系。层与层之间的连贯关系,一般有两种情况:

1、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分层。

2、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层。按时间先后分层时,要注意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找出了表示时间的词语后,再把在同一时间内的内容归成一层,这样分出层次就清楚的。

二、按总分关系分层法

段落中的总分关系,就是先用一个概括性的句子写出全段的主要内容,这叫“总起句”。再围绕总起句分几个方面来叙述,这叫“分述句”。这样的层次结构就是“总分关系”的结构,总分关系一般也有两种情况:

1、先总后分结构,就是先出现总起句。再写分述句。

2、先分后总结构式,就是先写分述的内容,再用总结句进行概括。一般也分二层来理解。

三、按并列关系分层法

在一段话中,有的同时介绍两种或两种以上事物,每层意思说的是一种事物;有的段落,是从几个方面写一种景物,每层意思就是景物的一个方面。这些材料没有主次之分,而是加以分类排列写出来,这是并列关系的结构形式。并列关系有两种情况:

1、围绕同一内容,把几种事物分别加以描述。

2、按照同一事物或同一内容的几个方面,分为一个方面一个方面来写。

四、按因果关系分层法

任何一件事都有起因,也有跟“起因”密不可分的结果。段中的因果形式,是按事物的因果关系来写的,它有两种形式。

1、先因后果。在很多段落中,先写事情的起因,再写它的结果。阅读中,遇到样的段,我们就可以按因果关系将段分为两层来分析。

2、先果后因。也就是在段落中,先写了事情的结果,再写原因。

另外,还有一些段中的层次是转折关系的和递进关系的。我们在段落中分层,首先要读懂每句话的意思,分清段中句子之间的关系,然后选择适当的方法分层。掌握了分层的方法,就了解了作者的思路,分层才会正确,阅读能力就能得到提高。

概括层意的方法

根据层意,既是把握段落内容、理解段落结构的训练,也是对学生进行从分析到归纳的思维过程训练。准确地概括层意,是正确理解段内容,进而正确理确文章的含义、思想感情和表达方法的基础,对培养学生的分析归纳能力、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和写作能力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根据层意的方法与概括段意的方法相似,一般步骤是:先熟读该层,弄明白层内每句话的意思,再根据各句的意思,抓住主要的内容和事情,用简炼的语言总结出该层的主要内容。一般概括成“什么人做什么事”或“什么东西怎么样”的格式。常用的主法主要有连串法、摘句法、取舍法、缩句法、归纳法、关系法等几种。

1、连串法。是概括层意最常用的方法之一,就是抓住层内主要句子,把每句概括成一个词语,用简洁通顺的语言把它们连串起来作为层意。如果层内各句都比较重要,一般

例题2

单位:姓名:分数: 一、填空题(每空0.5分共15分) 1、袋装水泥自出厂之日起,有效存放期为()。以()为一验收批,不足()时亦按一验收批计算;一般可以从不同部位的()袋中取等量样品,样品总量不少于()kg 。 2、砂中的泥块含量指标中,粒径大于()mm ,经手捏后变成小于()mm 的颗粒,铁路混凝土要求本制强度等级为C30~C50的混凝土砂中的含泥量应≤()。 3、大体积混凝土夏季施工时,宜用()减水剂;寒冷条件下宜用()减水剂;泵送混凝土宜用()减水剂。 4、砂浆和易性的好坏主要取决于()和(),前者用()表示,后者用()表示。 5、钢材随含碳量的()强度增加,而延展性、冲击韧性随之()。碳素钢中的硫含量影响其();磷含量影响其()。 6、烧结普通砖的标准尺寸为长度()mm,宽度()mm,高度()mm。强度等级按五块砖样的抗压强度( )、()四个指标确定。 7、简支梁厂L 在中间位置受到集中荷载F的作用,受到的最大弯距是(),在()部位。 8、GB50204规定,混凝土的最大水泥用量不宜大于()kg/m3,泵送混凝土最小水泥用量宜为()kg/m3。 二、判断题(每题1分,共20分,正确打√,错误打X) 1、验室计量认证是按照JJG102—90《产品质量检验机构计量认证技术考核规范》的六个方面50条进行考核的。() 2、试验前必须对试样进行检查,并做好记录。() 3、试验室所有仪器设备,凡没有检定规程的可以不进行校验。() 4、混凝土立方体抗压强度试验,可采用任意精度的试验机。() 5、单位质量物所具有的总面积称为比表面积。() 6、粒状物料试样经过筛分留在筛上的试样重量称为筛余。() 7、材料在饱水状态下的抗压强度与材料在干燥状态下的抗压强度比值,称为软化系数。() 8、不合格的水泥就是废品。() 9、水泥胶砂强度试件的养护温度为20±2℃。() 10、水泥负压筛必须测定修正系数并对试验结果进行修正。() 11、钢材试验通常采用L0=5d0的短比例试样。() 12、钢材试验可以在任意室温下进行。() 13、钢材试样在试验过程中,力不增加,仍能继续伸长时的应力称为屈服强度。() 14、按GB/T701《低碳钢热轧圆盘条》规范要求拉伸试验应取两个试件,标距L0=5d0进行试验。() 15、普通混凝土配合比设计应按照JGJ55—81的规定执行。() 16、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GBJ107—87与铁路混凝土强度检验评定标准TB10425—94是完全一致的。() 17、混凝土试件的抗压强度试验应连续而均匀的加荷直至破坏。() 18、混凝土中掺入外加剂改善混凝土和易性,可调节凝结时间,增加强度及提高耐久性,但使用不当也会带来质量事故。()

第八讲 几抽样方法

第八讲几种抽样方法 (1)随机抽样 新知1:简单随机抽样的概念 一般地,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各个个体被抽到的机会都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这样抽取的样本,叫做简单随机样本。 【说明】简单随机抽样必须具备下列特点: (1)简单随机抽样要求被抽取的样本的总体个数N是有限的。 (2)简单随机样本数n小于等于样本总体的个数N。 (3)简单随机样本是从总体中逐个抽取的。 (4)简单随机抽样是一种不放回的抽样。 (5)简单随机抽样的每个个体入样的可能性均为n/N。 新知2:抽签法和随机数法 抽签法的定义:一般地,抽签法就是把总体中的N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n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 【说明】抽签法的一般步骤: (1)将总体的个体编号。 (2)连续抽签获取样本号码。 随机数法的定义: 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机产生的随机数进行抽样,叫随机数表法,这里仅介绍随机数表法。 假设我们要考察某公司生产的500克袋装牛奶的质量是否达标,现从800袋牛奶中抽取60袋进行检验,利用随机数表抽取样本时,可以按照下面的步骤进行。 第一步,先将800袋牛奶编号,可以编为000,001, (799) 第二步,在随机数表中任选一个数,例如选出第8行第7列的数7(随机数表详见教材附表1的第6行至第10行)。 第三步,从选定的数7开始向右读(读数的方向也可以是向左、向上、向下等),得到一个三位数785,由于785<799,说明号码785在总体内,将它取出;继续向右读,得到916,由于916>799,将它去掉,按照这种方法继续向右读,又取出567,199,507,…,依次下去,直到样本的60个号码全部取出,这样我们就得到一个容量为60的样本。 【说明】随机数表法的步骤: (1)将总体的个体编号。 (2)在随机数表中选择开始数字。 (3)读数获取样本号码。 ※ 典型例题 例1 人们打桥牌时,将洗好的扑克牌随机确定一张为起始牌,这时按次序搬牌时,对任何一家来说,都是从52张牌中抽取13张牌,问这种抽样方法是否是简单随机抽样? 例2 某车间工人加工一种轴100件,为了了解这种轴的直径,要从中抽取10件轴在 同一条件下测量,如何采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抽取样本? ※ 动手试试 练1. 现有30个零件、需从中抽取10个进行检查,如何利用抽鉴法得到一个容量为10的样本? 练2.要从高一年级全体学生450人随机抽取50人参加一项活动,请用随机数法抽取人选,写出过程。

划分段落的方法

划分段落的方法 分段,是指理清作者为了表达中心思想而把有关内容按一定的方式组合在一起的各个部分,即逻辑段落,又叫意义段落。 分段没有绝对的标准,但却有一个基本的要求:能够体现作者行文的思路,能展现课文题旨的脉络。这个“思路”和“脉络”,就是作者写作时构思顺序和写作步骤,同学们在学习课文时,如何才能正确地把握作者的构思顺序和写作步骤呢?怎样才能比较准确地划清段落呢?首先要掌握分段的步骤,其次要选择正确的分段方法。 一、分段的步骤 分段的步骤,可概括为四个字,即“读、想、归、查。”“读”就是通读全文,理清作者行文的思路和展现课文题旨的脉络,这是分段的关键。“想”就是想每个自然段的主要内容;“归”就是把内容一或关系密切的自然段归并在一起,使之成为一个义段;“查”就是先把各段段意与全文中心联系起来,查看是否吻合,再把各段段意连起来看是否构成一个严谨的整体。 二.分段的方法 分段的方法有纵向分段法和横向分段法两种。 要想掌握这两种方法,首先要搞清“纵向式结构”和“横向式结构”这两个概念。所谓“纵向式结构”是指按照事物发生、发展的先后顺序安排的文章结构。记叙文(记事的)大多属于纵向式结构,“横向式结构”就是把要记叙和说明的内容分成几个横面,从几个方面并列展开的文章结构。说明文多是这种结构形式。 (一)纵向分段法,遵循“纵向式结构”分段的方法,叫纵向分段法。一般包括如下两种: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这一种在记叙文是多见的。 2、按时间的先后顺序分段。 一般的记叙文其事件的发展或以时间的先后为明显标志,或以地点的转换的先后为明显标志。因此,分段时要抓住课文的时间词和方位名词作为划分意义段的重要依据。以时间先后为序安排材料的记叙文,可用抓时间词的方法分段。事件的发生、发展往往是伴随着时间的推移而进行的。因此,在分段时要看是以哪种为主,综合考虑,选择恰当的方法。 (二)横向分段法,按照“横向式结构”分段的方法,叫横向分段法。一般也包括两种: 1、按事物性质归类分段,这类归类分段法多用于说明文。 2、按空间位置的转换分段,这类分段法多用于记人在不同地点见闻的记叙文中。除了“纵向分段法”和“横向分段法”外,还有按人物出场顺序分段和按作者叙述方法分段。按人物出场顺序分段一般适用于剧本。 在一些课文中,经常出现承上启下的过渡段,分段时,把它归上段还是归下段呢?一般来说,可从如下两方面考虑: 1、议论性的过渡段,根据其议论的侧重点考虑其上下归属。 2、记叙性过渡段,根据其叙述时的立足点考虑其上下归属,一般划分在下。 当然,划分段落的方法不只是以上提到的几种,这里不一一列举了。 需要说明的是:一篇文章的段落划分,往往不只一种方法。 划分段落要防止出现以下情况:一种是思路混乱,从头到尾的划分标准不一致;另一种是不注意段与段之间过渡句的归属;还有一种是公式化分段,不论什么样的文章,一律三段,这种都会导致分段不正确的错误。

小学语文分段分层小技巧

今天给大家分享一下怎样具体划分文章的段落及概括文章段落大意,希望对 大家的学习有所帮助。 划分文章段落的方法 1.按事情发展的先后顺序分段、分层 一、适用于什么种类的文章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你为了写的清楚、明白,总要交代起因、经过和结 果。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就是从文章中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 过,哪儿是结果,并把每一部分划分一个意义段。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写 事的记叙文,能清楚地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 结果。 二、分段方法 一般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三段。如果事情的经过特别长,要把“经过” 分成“发展”和“高潮”两段。那么比较长的记叙文就可以分四段。要根 据具体情况来划分。 2.按时间顺序分段、分层 一、适用于哪种文章 有的文章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的。在叙述内容时,往往用一些表示时间顺 序的词语或句子,找出这些语句,就可以划分段落。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时 间顺序十分清楚的记叙文,一眼就能看出时间词语很多,时间变化很清楚。 二、分段方法 首先,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全部找出来,然后进行归类,这样就可以分了。比 如,把表示“早上”的时间归为一段,表示“中午”的时间归为一段,表

示“晚上”的时间归为一段。春、夏、秋、冬更是典型的时间顺序。凡此种种都要按时间顺序来分段。 3.按方位顺序分段、分层 一、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文章 有的文章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故事的地点发生了变化。这时,我们就按地点变换给文章分段。访问记、参观记和游记,多用这种分段的方法。适用于写景的文章,尤其是写参观或游览的文章。这种文章的地点变化十分的清楚。 二、如何分段 先把表示地点的词语都找出来,再进行归类,一个大的地点就是一段,地点变化了几次就分成几段。 4.按事物的不同方面分段、分层 一、适用于什么文章 有的文章为了介绍清楚事物,往往用了好些材料,从几个方面表现它的中心。这样就可以按照所述的几方面来分段。在分段以后,可以把内容相同的方面划分为一段。适用于说明文,要说明某一种东西的文章。 二、如何分段 一般说来这种文章会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种东西,不同的方面就一定要分开,有几个方面就分成几段。 5.按“总分总”的关系分段,或按“活动前、活动时、活动后”的顺序分段

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方法

分段和概括段意的方法 分段方法 1.按事情发展的顺序分段。凡是记叙事情的文章,都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写清楚。有时作者采用“顺叙”的方法,先写原因,接着写经过,最后写结果;有时作者采用“倒叙”的方法,先写结果,再写原因和经过。不管文章怎么记叙,我们阅读时只要把事情发生的“原因”“经过”“结果”找出来,把它们单独作为一段。 2.按时间的变化分段。有些文章是以时间的变化来叙述的。阅读时,我们先找出文章中表示时间的词语或句子,然后分析文段内容与时间的联系,再将同一时间的内容归为一段。(注意:不能每见到一个表示时间的词句就把文段合为一段,而应以一个时间段的内容联系为主。) 3.按地点的变换分段。一般游记、参观、访问类的文章多采用此种方法。我们阅读时只要把文章中标明地点的词语或句子找出来,然后把属于同一个地点的内容归为一段。地点变了,就另换一段。 4.按事物的内容和性质分段。一般状物、几事写人的文章,多可采用这种方法分段。我们在阅读时只要了解了作者从几个方面来描述人或物的,那么,一个方面就可归为一段。 5.按文章的结构分。有些文章的开头有个总起段或接尾有个总结段,有的两者都有(即总分总、总分、分总结构)。对于这样的文章,我们在分段时把总起段和总结段各为一段,把中间分述的内容合为一段。 概括段意的方法 一、摘句法(抓住段的中心句归纳段意) 中心句在文章的开头叫总起句,在结尾叫总结句;有承上启下作用的过渡句(段)中承上的前半句是上一段段意,启下的后半句是下一段的段意。有的中心句则在段落的中间,通过人物的对话或作者的议论、抒情等方式表达出来。 二、串连法(串连层意、节意、关键词,抓住自然段的意思进行综合概括) 该种方法适用于逻辑段中无重点段,各叙述层次地位相当时概括段意使用,往往可抓住一段中的几个要点,把它们串连起来。 (1)一个段落只有一个自然段组成,先看看有几句话并了解每句话的意思,接着找出每句话中的重点词或中心词语,然后把这些词语连起来,组成一句通顺的话。 (2)一个段落有几个自然段组成,首先概括出各个自然段的意思,然后把这些自然段意思综合起来,最后用一句简洁的话归纳出段落大意。 三、根据文章中心取主舍次法 无论是一篇文章还是一段话,都有主要内容和次要内容。在一个有几个自然段组成的段落里,与段的中心联系密切的详写的自然段,就是重点自然段。归纳段意,就以重点自然段的意思为段意。选准角度,语言要明确、完整、简洁。为了做到这点,可用“去旁枝,抓主干”的方法进行归纳。 四、综合法(抓住文章的线索归纳段意) 有的段落既没有中心句,各自然段的意思也没有主次之分,但都围绕一个共同的内容来写的。遇到这种情况,便可采用综合概括法来概括段意。以事情发展顺序为线索来写的文章,一般都是按事情的发生、发展、结果的思路来写的。概括段落大意时,只要围着“事情是怎样发生的?经过是怎样的?结果是怎样的?”等问题来分析,就能概括出段落大意。 五、缩句法 有些段落句子不多,但较长,可用缩句的方法来概括。

二项分布经典例题练习题

二项分 布 1.n 次独立重复试验 一般地,由n 次试验构成,且每次试验相互独立完成,每次试验的结果仅有两种对立的状态,即A 与A ,每次试验中()0P A p =>。我们将这样的试验称为n 次独立重复试验,也称为伯努利试验。 (1)独立重复试验满足的条件第一:每次试验是在同样条件下进行的;第二:各次试验中的事件是互相独立的;第三:每次试验都只有两种结果。 (2)n 次独立重复试验中事件A 恰好发生k 次的概率()P X k ==(1)k k n k n C p p --。 2.二项分布 若随机变量X 的分布列为()P X k ==k k n k n C p q -,其中0 1.1,0,1,2,,,p p q k n <<+==L 则称X 服从参数为,n p 的二项分布,记作(,)X B n p :。 1.一盒零件中有9个正品和3个次品,每次取一个零件,如果取出的次品不再放回,求在取得正品前已取出的次品数X 的概率分布。 2.一名学生每天骑车上学,从他家到学校的途中有6个交通岗,假设他在各个交通岗遇到 红灯的事件是相互独立的,并且概率都是31 . (1)设ξ为这名学生在途中遇到红灯的次数,求ξ的分布列; (2)设η为这名学生在首次停车前经过的路口数,求η的分布列;

(3)求这名学生在途中至少遇到一次红灯的概率. 3.甲乙两人各进行3次射击,甲每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 21,乙每次击中目标的概率为3 2. (1)记甲击中目标的此时为ξ,求ξ的分布列及数学期望; (2)求乙至多击中目标2次的概率; (3)求甲恰好比乙多击中目标2次的概率. 【巩固练习】 1.(2012年高考(浙江理))已知箱中装有4个白球和5个黑球,且规定:取出一个白球的 2分,取出一个黑球的1分.现从该箱中任取(无放回,且每球取到的机会均等)3个球,记随机变量X 为取出3球所得分数之和. (Ⅰ)求X 的分布列; (Ⅱ)求X 的数学期望E (X ). 2.(2012年高考(重庆理))(本小题满分13分,(Ⅰ)小问5分,(Ⅱ)小问8分.) 甲、乙两人轮流投篮,每人每次投一球,.约定甲先投且先投中者获胜,一直到有人获胜 或每人都已投球3次时投篮结束.设甲每次投篮投中的概率为1 3 ,乙每次投篮投中的概 率为1 2 ,且各次投篮互不影响. (Ⅰ)求甲获胜的概率; (Ⅱ)求投篮结束时甲的投篮次数ξ的分布列与期望

[人教部编版]小学语文阅读文章分段分层小技巧

部编版小学语文阅读文章分段分层小技巧 基本步骤 划分段落要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要通读全文,了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第二步,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表达同一个内容。 第三步,划分段落以后,还要检查是否划分得正确。 具体的方法: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一、适用于什么种类的文章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你为了写的清楚、明白,总要交代起因、经过和结果。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就是从文章中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过,哪儿是结果,并把每一部分划分一个意义段。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写事的记叙文,能清楚地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二、分段方法 一般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三段。如果事情的经过特别长,要把“经过”分成“发展”和“高潮”两段。那么比较长的记叙文就可以分四段。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划分。 按事物的几方面分段 一、适用于什么文章 有的文章为了介绍清楚事物,往往用了好些材料,从几个方面表现它的中心。这

样就可以按照所述的几方面来分段。在分段以后,可以把内容相同的方面划分为一段。适用于说明文,要说明某一种东西的文章。 二、如何分段 一般说来这种文章会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种东西,不同的方面就一定要分开,有几个方面就分成几段。 按时间顺序分段 一、适用于哪种文章 有的文章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的。在叙述内容时,往往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或句子,找出这些语句,就可以划分段落。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时间顺序十分清楚的记叙文,一眼就能看出时间词语很多,时间变化很清楚。 二、分段方法 首先,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全部找出来,然后进行归类,这样就可以分了。比如,把表示“早上”的时间归为一段,表示“中午”的时间归为一段,表示“晚上”的时间归为一段。春、夏、秋、冬更是典型的时间顺序。凡此种种都要按时间顺序来分段。 按照地点变换分段 一、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文章 有的文章,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故事的地点发生了变化。这时,我们就按地点变换给文章分段。访问记、参观记和游记,多用这种分段的方法。适用于写景的文章,尤其是写参观或游览的文章。这种文章的地点变化十分的清楚。 二、如何分段 先把表示地点的词语都找出来,再进行归类,一个大的地点就是一段,地点变化了几次就分成几段。 按照总分结构分段

高中数学第2章统计2.1抽样方法2.1.3分层抽样教案苏教版必修3

2.1.3 分层抽样 整体设计 教材分析 本课是在学生已经学习了简单随机抽样和系统抽样之后所要学习的又一种抽样方法——分层抽样.由前两节课我们知道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有时获得的样本不具有很好的代表性,比如,当个体间的差异比较大时,如果采用简单随机抽样,不同的人就有可能得到差异很大的结果;同样,如果采用系统抽样也很可能得不到具有代表性的样本.为此,为了更大程度地提高样本的代表性,我们需要事先对总体有一定的了解,然后根据已有的了解,再按照一定的方式抽取,这就是分层抽样. 本教案的着眼点是让学生主体参与,让学生动手、动脑,并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归纳等进行合情推理,鼓励学生积极活动,勇于探索. 针对本节课概念性强、思维量大、例习题较多的特点,本课的教法是以启发学生观察思考分析讨论为主的启发式教学. 三维目标 1.了解分层抽样的概念,理解科学、合理选用抽样方法的必要性. 2.掌握分层抽样的操作步骤,对实际问题的对比分析. 3.了解各种抽样方法的使用范围,使学生能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抽样方法. 4.结合教学内容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以及“用数学”的意识,培养学生的科学探索精神.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通过实例了解分层抽样的方法. 教学难点:分层抽样的步骤. 课时安排 1课时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设计思路一:(事例引入) 有一条消息“抽查部分考生成绩了解知道,江苏省2005年高考的物理学科平均分约为95分.”请问这个数据是用什么样的抽样方法得到的? 分析:不能单纯地用简单随机抽样或系统抽样,因为江苏省有很多地区,而每个地区的学生成绩不平衡,甚至相差太大.那么,设计抽样方法时,最核心的问题是什么,应该注意什么呢?一定要使抽取的样本具有很好的代表性.为此,在设计抽样方法时,我们应充分利用自己对总体情况已有的了解,选择适合的抽样方法. 师:请同学们一起来探讨一例,你认为应当怎样抽取样本? 设计思路二:(实例引入) 某校高一、高二和高三年级分别有学生1 000,800和700名,为了了解全校学生的视力情况,欲从中抽取容量为100的样本,怎样抽样较为合理? (让中档生配合教师引入新课,增强他们的赶超意识;优秀生补充,树立他们“我要更强”的竞争意识;后进生主动参与,提高他们课堂上有效的思考活动时间)分析:由于不同年级的学生视力状况有一定的差异,不能在 2 500名学生中随机抽取100名学生,也不宜在三个年级平均抽取.为准确反映客观实际,不仅要使每个个体被抽到的概率相等,而且要注意总体中个体的层次性,所以,先将全体学生分成高一、高二和高三

经济补偿金分段计算方法(详细)

经济补偿金分段计算 根据《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本法施行之日存续の劳动合同在本法施行后解除或者终止,依照本法第四十六条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の,经济补偿年限自本法施行之日起计算;本法施行前按照当时有关规定,用人单位应当向劳动者支付经济补偿の,按照当时有关规定执行。 因此,对于劳动合同跨越2008年1月1日の,经济补偿金涉及到2008年1月1日前后の分段计算,以及新旧法律の封顶限制问题,使得经济补偿金の计算问题远比想象の那么简单。而上海高院《关于适用<劳动合同法>若干问题の意见》(沪高法[2009]73号)第二十一条按照《劳动合同法》第九十七条规定の分段计算精神进行了细化,基本上理清了分段计算の问题。在当前经济补偿金计算混乱の情况下,本文认为上海の规定对全国具有很好の参考价值。 (1)《劳动合同法》与2008年1月1日之前施行の相关法律法规の规定(以下简称“以前规定”)均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の情况,且劳动者の月平均工资不高于上年度本市职工月平均工资三倍の,经济补偿金の计算基数按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终止前十二个月の月平均工资确定。 (2)《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の情形,且不属于以前规定中“经济补偿金总额不超过劳动者十二个月の工资收入”情形の,经济补偿年限自用工之日起计算。《劳动合同法》规定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の情形,但属于以前规定中“经济补偿金总额不超过劳动者十二个月の工资收入”情形の,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前の经济补偿年限按照以前规定计算;劳动者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后の工作年限在计算经济补偿年限时并入计算。 (3)符合《劳动合同法》规定三倍封顶の情形,实施封顶计算经济补偿年限自《劳动合同法》施行之日起计算,《劳动合同法》施行之前の工作年限仍按以前规定の标准计算经济补偿金。 ★★平均工资计算方法:以上提到の“工资”是指劳动者在劳动合同解除或者终止前十二个月の平均工资,“工资”是劳动者の应得工资,一般包括:计时工资、计件工资、奖金、津贴和补贴、加班加点工资、特殊情况下支付の工资。劳动者工作不满12个月の,按照实际工作の月数计算平均工资。 总结一下,劳动合同跨越2008.1.1 の分段计算及封顶限制の情形主要有以下五种: a、在《劳动合同法》与“以前规定”都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且都未遇到年限封顶の情况下,经济补偿金の计算公式为: 全部经济补偿金= 本人平均工资×本单位工作年限 《劳动合同法》与“以前规定”都未遇到年限封顶且都要求支付经济补偿金の情况主要有本人平均工资超过了上年度当地颁布の平均工资の三倍且符合以下几种情况:①患病或非因工负伤医疗期满不能从事原工作,也不能从事另行安排の工作②客观情况重大变化解除③依破产法重整、生产经营严重困难。 案例:上海某服装有限公司生产部需搬迁到外省市,B作为生产部の一员,不愿意去外省市工作,又不愿意变换工作,经协商不能就变更劳动合同达成一致,该公司于2009年3月解除与Bの劳动关系,B于1990年进入公司,月工资4000元。 案例中该服装有限公司因客观情况变化与B解除劳动关系,均属于《劳动合同法》施行前后规定中应当支付经济补偿金の情形,B在《劳动合同法》施行前の经济补偿年限按照以前规定不受“济补偿金总额不超过劳动者十二个月の工资收入”の限制,按实际工龄计算。B于1990年进入公司至劳动合同法施行前已有18年工龄,按18个月计算。Bの月工资为4000元低于上年度上海市职工月平均工资の三倍,所以B经济补偿金の计算基数为4000元。该服装有限公司需支付Bの经济补偿金为:4000×19.5=78000元。

统计案例分析典型例题

统计案例分析及典型例题 §抽样方法 1.为了了解所加工的一批零件的长度,抽取其中200个零件并测量了其长度,在这个问题中,总体的一个样本是 . 答案 200个零件的长度 2.某城区有农民、工人、知识分子家庭共计2 004户,其中农民家庭1 600户,工人家庭303户,现要从中抽取容量为40的样本,则在整个抽样过程中,可以用到下列抽样方法:①简单随机抽样,②系统抽样,③分层抽样中的 . 答案①②③ 3.某企业共有职工150人,其中高级职称15人,中级职称45人,初级职称90人.现采用分层抽样抽取容量为30的样本,则抽取的各职称的人数分别为 . 答案3,9,18 4.某工厂生产A、B、C三种不同型号的产品,其相应产品数量之比为2∶3∶5,现用分层抽样方法抽出一个容量为n的样本,样本中A型号产品有16件,那么此样本的容量n= . 答案80 例1某大学为了支援我国西部教育事业,决定从2007应届毕业生报名的18名志愿者中,选取6人组成志愿小组.请 用抽签法和随机数表法设计抽样方案. 解抽签法: 第一步:将18名志愿者编号,编号为1,2,3, (18) 第二步:将18个号码分别写在18张外形完全相同的纸条上,并揉成团,制成号签; 第三步:将18个号签放入一个不透明的盒子里,充分搅匀; 第四步:从盒子中逐个抽取6个号签,并记录上面的编号; 基础自测

第五步:所得号码对应的志愿者,就是志愿小组的成员. 随机数表法: 第一步:将18名志愿者编号,编号为01,02,03, (18) 第二步:在随机数表中任选一数作为开始,按任意方向读数,比如第8行第29列的数7开始,向右读; 第三步:从数7开始,向右读,每次取两位,凡不在01—18中的数,或已读过的数,都跳过去不作记录,依次可得到12,07,15,13,02,09. 第四步:找出以上号码对应的志愿者,就是志愿小组的成员. 例2 某工厂有1 003名工人,从中抽取10人参加体检,试用系统抽样进行具体实施. 解 (1)将每个人随机编一个号由0001至1003. (2)利用随机数法找到3个号将这3名工人剔除. (3)将剩余的1 000名工人重新随机编号由0001至1000. (4)分段,取间隔k= 10 0001=100将总体均分为10段,每段含100个工人. (5)从第一段即为0001号到0100号中随机抽取一个号l. (6)按编号将l ,100+l ,200+l,…,900+l 共10个号码选出,这10个号码所对应的工人组成样本. 例3 (14分)某一个地区共有5个乡镇,人口3万人,其中人口比例为3∶2∶5∶2∶3,从3万人中抽取一个300人 的样本,分析某种疾病的发病率,已知这种疾病与不同的地理位置及水土有关,问应采取什么样的方法并写出具体过程. 解 应采取分层抽样的方法. 3分 过程如下: (1)将3万人分为五层,其中一个乡镇为一层. 5分 (2)按照样本容量的比例随机抽取各乡镇应抽取的样本. 300×153=60(人);300× 15 2 =40(人); 300×155=100(人);300×15 2=40(人); 300× 15 3=60(人), 10分 因此各乡镇抽取人数分别为60人,40人,100人,40人,60人. 12分 (3)将300人组到一起即得到一个样本. 14分

小学语文文章分段分层小技巧,原来如此简单

小学语文文章分段分层小技巧,原来如此简单 划分段落要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要通读全文,了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 第二步,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合并起来表达同一个内容。 第三步,划分段落以后,还要检查是否划分得正确。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一、适用于什么种类的文章 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你为了写的清楚、明白,总要交代起因、经过和结果。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就是从文章中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过,哪儿是结果,并把每一部分划分一个意义段。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写事的记叙文,能清楚地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二、分段方法 一般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三段。如果事情的经过特别长,要把“经过”分成“发展”和“高潮”两段。那么比较长的记叙文就可以分四段。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划分。 按事物的几方面分段 一、适用于什么文章 有的文章为了介绍清楚事物,往往用了好些材料,从几个方面表现它的中心。这样就可以按照所述的几方面来分段。在分段以后,可以把内容相同的方面划分为一段。适用于说明文,要说明某一种东西的文章。

二、如何分段 一般说来这种文章会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种东西,不同的方面就一定要分开,有几个方面就分成几段。 按时间顺序分段 一、适用于哪种文章 有的文章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的。在叙述内容时,往往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或句子,找出这些语句,就可以划分段落。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时间顺序十分清楚的记叙文,一眼就能看出时间词语很多,时间变化很清楚。 二、分段方法 首先,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全部找出来,然后进行归类,这样就可以分了。比如,把表示“早上”的时间归为一段,表示“中午”的时间归为一段,表示“晚上”的时间归为一段。春、夏、秋、冬更是典型的时间顺序。凡此种种都要按时间顺序来分段。 按照地点变换分段 一、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文章 有的文章,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故事的地点发生了变化。这时,我们就按地点变换给文章分段。访问记、参观记和游记,多用这种分段的方法。适用于写景的文章,尤其是写参观或游览的文章。这种文章的地点变化十分的清楚。 二、如何分段 先把表示地点的词语都找出来,再进行归类,一个大的地点就是一段,地点变化了几次就分成几段。 按照总分结构分段 一、适用于哪些种类的文章

谈谈几种典型的抽样方法(案例)

GDP,也就是国内(地区)生产总值,是 一个国家或地区的所有常住单位在一定时期内 所生产的全部最终产品和服务的价值总和。 正确理解GDP的定义,需要准确把握以下 几方面的概念和内容: (1)GDP核算遵循“在地原则” (2)GDP的生产者是“常住单位” (3)GDP以价值量形势表示 (4)GDP核算的是“最终的”产品和服务。 2、GDP核算方法及积极作用 3、GDP指标的局限性: (1)GDP不能反映经济发展的社会成本 (2)GDP不能准确地反映一个国家财富的 变化。 (3)GDP不能反映某些重要的非市场经营活动 (4)GDP不能全面地反映人们的福利状况。 谈谈几种典型的抽样方法(案例)

学院:经济学院 班级: 08经41 学号: 08084004 姓名:毛雪晨 日期: 2011年10月20日

摘要:本文以抽样方法为中心,主要阐述几种常见的抽样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以及配额抽样,探讨了各种抽样方法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以及各自的优缺点等。 关键词:抽样调查,应用,缺点。

导语: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显然,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抽样调查是建立在随机原则基础上,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概率估计原理,应用所的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例如,从某地区全部职工当中随机抽取部分职工,以家庭为单位按月调查取得有关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资料,并依据这些资料推断出全区职工的收支情况,这就是一种抽样调查。从调查方法上来看,它是属于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又与一般调查不同,它不只停留于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而且还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并据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从而提高统计的认识能力。因此,抽样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在统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分段的方法

(一)为什么要给文章分段分层 我们说一段话或写一篇文章,总要有一定的顺序。先说什么,再说什么,要做到条理清楚,层次分明,不能胡言乱语,颠三倒四的。 同样,我们阅读一篇文章,也要在理解文章内容的基础上,找出作者是怎样安排材料,怎样构思一篇文章的。学习给课文分段分层是阅读中的一项基本功,也是考查理解能力、思维能力的标志。掌握了分段分层的方法,可以透过文字表面的内容,看到文章内在的联系,可以学习作者布局谋篇的方法,提高写作水平,也可以培养思维的严密性与逻辑性。因此,从小学三年级开始学习给一段话分层,到小学毕业要学会给一篇文章分段。 (二)弄清段、层概念 一篇文章是由许多段组成的。这里的段是指自然段、小段,也叫小节。它是由一句或几句话连在一起,自成段落的。在书写格式上,是以开头空两格的形式为标志的。一般情况下,每段都能表达一个相对独立的意思。 大段,是指结构段,也叫逻辑段,它是由一个或几个自然段组成的。这些自然段在内容上是紧密相联的。 分层,是指把一段话分成若干个小层次,也可以把几段话合在一起再分成若干个小的层次。 分段,则是指把一篇文章分成若干个大段。 在分段分层时要先把这些概念搞清楚。 (三)掌握一般文章的结构 文章是千变万化的,作者的成文思路也各有不同,我们在分段分层时不能拿着一个模式去生硬地套。但分段分层又是有规律可循的。在小学阶段,语文教材中多是记叙文体,包括写人、记事、描景状物、写活动等几类文章,也有一部分知识性小文。我们在阅读中,要找出所阅读的文章安排层次结构的线索,以此为依据,分段分层。常见的安排材料方法有以下几种: 1.按事情(或时间)发展顺序安排材料 一般写人记事的文章都用这种方法,多是先写起因,再写经过,有时推出高潮,最后写结果。即:起因→经过→高潮→结果。 我们以《高大的背影》为例: 这样按事情发展顺序可分成三大段。 再如《跳水》一文: 这篇课文讲了一艘轮船环游了世界正往回航行。人们在甲板上逗一只猴子。猴子更加放肆,抢了孩子的帽子,挂在桅杆顶端的横木上。小孩气极了,爬上桅杆,走上横木。处在危急的情况下,船长用命令跳水的方法,使小孩子得救了。 这篇课文写了完整的一件事,是按事件的起因、经过、高潮、结果来安排材料的,即:①人们逗猴;②猴抢帽子;③小孩走上横木;④船长命令跳水。 你看,找到这些线索作为依据,分段就容易了。 有时课文中有明显的表示时间的词,这也可以成为我们分段的依据,即按时间顺序来分段。 如:《我的战友邱少云》。 ①我军要拿下“三九一”高地,把战线向南推移。 ②天还没亮,我军已潜伏在离敌人很近的阵地前沿。 ③中午时候,敌人放了燃烧弹,邱少云在烈火烧身的情况下一动不动,壮烈牺牲。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及文章分段分层小技巧

小学语文文学常识及文章分段分层小技巧 传统经典常识 【五脏】心、肝、脾、肺、肾 【六腑】胃、胆、三焦、膀胱、大肠、小肠 【七情】喜、怒、哀、乐、爱、恶、欲 【五常】仁、义、礼、智、信 【五伦】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 【三姑】尼姑、道姑、卦姑 【六婆】牙婆、媒婆、师婆、虔婆、药婆、稳婆 【九属】玄孙、曾孙、孙、子、身、父、祖父、曾祖父、高祖父 【五谷】稻、黍、稷、麦、豆 【中国八大菜系】四川菜、湖南菜、山东菜、江苏菜、浙江菜、广东菜、福建菜、安徽菜 【五毒】石胆、丹砂、雄黄、矾石、慈石 【配药七方】大方、小方、缓方、急方、奇方、偶方、复方 【五彩】青、黄、赤、白、黑 【五音】宫、商、角、徵、羽 【七宝】金、银、琉璃、珊瑚、砗磲、珍珠、玛瑙 【七大艺术】绘画、音乐、雕塑、戏剧、文学、建筑、电影 【四大名瓷窑】河北的瓷州窑、浙江的龙泉窑、江西的景德镇窑、福建的德化窑 【四大名旦】梅兰芳、程砚秋、尚小云、荀慧生

【六礼】冠、婚、丧、祭、乡饮酒、相见 【六艺】礼、乐、射、御、书、数 【六义】风、赋、比、兴、雅、颂 【三教】儒教、道教、佛教 【九流】儒家、道家、阴阳家、法家、名家、墨家、纵横家、杂家、农家 【五岳】〖中岳〗河南嵩山、〖东岳〗山东泰山、〖西岳〗陕西华山、〖南岳〗湖南衡山、〖北岳〗山西恒山 【五湖】鄱阳湖〖江西〗、洞庭湖〖湖南〗、太湖〖江苏〗、洪泽湖〖江苏〗、巢湖〖安徽〗 【四海】渤海、黄海、东海、南海 【四大名桥】广济桥、赵州桥、洛阳桥、卢沟桥 【四大名园】颐和园〖北京〗、避暑山庄〖河北承德〗、拙政园〖江苏苏州〗、留园〖江苏苏州〗 【四大名刹】灵岩寺〖山东长清〗、国清寺〖浙江天台〗、玉泉寺〖湖北江陵〗、栖霞寺〖江苏南京〗 【四大名楼】岳阳楼〖湖南岳阳〗、黄鹤楼〖湖北武汉〗、滕王阁〖江西南昌〗、大观楼〖云南昆明〗 【四大名亭】醉翁亭〖安徽滁县〗、陶然亭〖北京先农坛〗、爱晚亭〖湖南长沙〗、湖心亭〖杭州西湖〗 【四大古镇】景德镇〖江西〗、佛山镇〖广东〗、汉口镇〖湖北〗、朱仙镇〖河南〗【四大碑林】西安碑林〖陕西西安〗、孔庙碑林〖山东曲阜〗、地震碑林〖四川西昌〗、南门碑林〖台湾高雄〗 【四大名塔】嵩岳寺塔〖河南登封嵩岳寺〗、飞虹塔〖山西洪洞广胜寺〗、释迦

谈谈几种典型的抽样方法

谈谈几种典型的抽样方法(案例) 摘要:本文以抽样方法为中心,主要阐述几种常见的抽样方法,如简单随机抽样,分层抽样,整群抽样,系统抽样以及配额抽样,探讨了各种抽样方法在实际生活的应用以 及各自的优缺点等。 关键词:抽样调查,应用,缺点。 导语:抽样调查是一种非全面调查,它是从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中,抽选一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据以对全部调查研究对象作出估计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显然,

抽样调查虽然是非全面调查,但它的目的却在于取得反映总体情况的信息资料,因而,也可起到全面调查的作用。 抽样调查是建立在随机原则基础上,从总体中抽取部分单位进行调查,并概率估计原理,应用所的资料对总体的数量特征进行推断的一种调查方法。例如,从某地区全部职工当中随机抽取部分职工,以家庭为单位按月调查取得有关收入、支出等方面的资料,并依据这些资料推断出全区职工的收支情况,这就是一种抽样调查。从调查方法上来看,它是属于一种非全面调查。但又与一般调查不同,它不只停留于搜集资料和整理资料,而且还要对资料进行分析,并据以推断总体的数量特征,从而提高统计的认识能力。因此,抽样调查的理论和方法在统计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 下面介绍一下常用的抽样方法: 一. 简单随机抽样 一般,设一个总体含有N个个体,从中逐个不放回地抽取n个个体作为样本(n≤N),如果每次抽取时总体内的个体被抽到的机会相等,就把这种抽样方法叫做简单随机抽样。 简单随机抽样的具体作法有:直接抽选法,抽签法,随机数法。 直接抽选法例如某项调查采用抽样调查的方法对某市职工收入状况进行研究,该市有职工56,000名,抽取5,000名职工进行调查,他们的年平均收入为10,000元,据此推断全市职工年收入为8,000--12,000元之间。 抽签法又称“抓阄法”。它是先将调查总体的每个单位编号,然后采用随机的方法任意抽取号码,直到抽足样本。在这里选取一个案例说明,如要在10个人中选取3个人作为代表,先把总体中的10个个体编号,把号码写在号签上,将号签放在一个容器中,搅拌均匀后,每次从中抽取一个号签,连续抽取3次,就得到一个容量为3的样本。这就是抽签法,与直接抽样法类似。 另一个经常被采用的方法是随机数法,即利用随机数表、随机数骰子或计算 当然,随机抽样也有不足之处,它只适用于总体单位数量有限的情况,否则

分层抽样 例题文档

第三章分层随机抽样书P129 3.1.某高校欲了解教职员工对某项津贴与职务职称挂钩的分配制度改革的态度,准备在全校教职员工中进行抽样调查,为了提高抽样技术,准备进行分层抽样,请判断下面的几种分层方法是否合适? (1)按性别分层 (2)按教师、行政管理人员、职工分层; (3)按职称)(正高、副高、中级、初级、其他)分层 (4)按部门(如系、所、处)分层 3.2. 某学院4个专业的新生元旦晚会,组织者为了活跃气氛,欲在800名学生中抽出8名作为“幸运星”,为了以示公平,要求每位学生被抽中的概率相同。组织者知道利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可以满足要求,你能不能帮助组织者再设计几种方案? 3.3.某居委会辖有三个居民新村,居委会欲对居民购买彩票情况进行调查,调查者考虑以新村分层,在每个新村中随机抽取了10个居民户最近一个月购买彩票所花费的金额(元),下表是每个新村及调查情况: (1)试估计该小区居民户购买彩票的平均支出,并给出估计标准差。 (2)当置信度为95%,要求极限误差不超过10%时,按比例和奈曼分配时样本量及各层的样本量分别为多少? 3.4.随着经济发展,某市居民年生活习惯在改变,为研究该现象,某机构以市中心163万居民户作为研究对象,将居民户按6个行政分层,在每个行政区随机抽出30户居民进行调查,(各层抽样比可忽略),调查结果如下:

(1)试估计该市居民在家吃年夜饭的比例,并给出估计的标准差。 (2)置信度为95%,要求极限绝对误差不超过1%时,按比例和奈曼分配时样本 量及各层的样本量分别为多少? 3.5.某开发区利用电话调查对区内冷冻食品情况进行调查(各层抽样比忽略)调查后各层样本户购买冷冻食品支出的中间结果如下表: 试估计该开发区居民购买冷冻食品的平均支出,以及估计的95%的置信区间。 3.6.某单位欲估计职工的离职意愿,聘请了专业公司来进行调研,公司人员按高级职称、中级职称和初级职称分为3层,已知层权分别为0.2,0.3,0.5,预先猜测各层的总体比例为:0.1,0.2,,0.4,如果采用按比例的分层抽样,要求估计的方差与样本量为100的简单随机抽样相当,则样本量为多少?(不考虑有限总体校正系数) 3.7.如果一个大的简单随机样本按类别分为6组,然后按照层的实际大小重新进行加权,这一过程称为事后分层,才用这种方法是由于(判断以下说法的

小学语文文章分段分层小技巧

小学语文文章分段分层小技巧 基本步骤 划分段落要分三步进行: 第一步,要通读全文,了解这篇文章写了什么人、什么事。第二步, 看看这篇文章是按什么顺序叙述的,哪几个自然段的意思可以合并 起来表达同一个内容。第三步,划分段落以后,还要检查是否划分 得正确。 具体的方法有 按事情发展顺序分段 一、适用于什么种类的文章在写人记事的文章里,你为了写的清楚、明白,总要交代起因、经过和结果。按照事情发展顺序分段,就是从文章中找出哪儿是起因,哪儿是经过,哪儿是结果,并把每一部分划分一个意义段。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写事的记叙文,能清楚地看出事情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 二、分段方法一般按“起因、经过、结果”分三段。如果事情的经过特别长,要把“经过”分成“发展”和“高潮”两段。那么比较长的记叙文就可以分四段。要根据具体情况来划分。

按事物的几方面分段 一、适用于什么文章有的文章为了介绍清楚事物,往往用了好些材料,从几个方面表现它的中心。这样就可以按照所述的几方面来分段。在分段以后,可以把内容相同的方面划分为一段。适用于说明文,要说明某一种东西的文章。二、如何分段 一般说来这种文章会从几个方面来说明一种东西,不同的方面就一定要分开,有几个方面就分成几段。 按时间顺序分段

一、适用于哪种文章有的文章是按照时间先后顺序写的。在叙述内容时,往往用一些表示时间顺序的词语或句子,找出这些语句,就可以划分段落。这种分段方法适用于时间顺序十分清楚的记叙文,一眼就能看出时间词语很多,时间变化很清楚。 二、分段方法 首先,把表示时间的词语全部找出来,然后进行归类,这样就可以分了。 比如,把表示“早上”的时间归为一段,表示“中午”的时间归为一段,表示“晚上”的时间归为一段。春、夏、秋、冬更是典型的时间顺序。凡此种种都要按时间顺序来分段。 按照地点变换分段 一、适用于什么类型的文章有的文章,随着故事情节的展开,故事的地点发生了变化。这时,我们就按地点变换给文章分段。访问记、参观记和游记,多用这种分段的方法。适用于写景的文章,尤其是写参观或游览的文章。这种文章的地点变化十分的清楚。 二、如何分段 先把表示地点的词语都找出来,再进行归类,一个大的地点就是一段,地点变化了几次就分成几段。 按照总分结构分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