_看不见的手_与看得见的经济和谐_亚当_斯密经济思想的政治解读_杨勇
看不见的手论文

读《国富论》有感——浅析“看不见的手”作为资产阶级古典政治经济学的开创者—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与原因的研究》(以下简称《国富论》)以及《道德情操论》中分别提及“看不见的手”这一概念,然而,斯密并没有给予解释,因而引发了一个在经济学说史上争议不断的问题,下面说说我对“看不见的手”的看法。
斯密在《国富论》中说:“诚然,一般来说,他无意去促进公共利益,也不知道自己在多大的程度上促进公共利益。
他宁愿支持本国劳动,只是为了自己的安全;他指引这种劳动产品使他具有最大的价值,也只是为了自己的利得;在这种场合,也像在去多其他场合一样,他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他达到一个他无意追求的目的。
”1“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也以类似的话提到“看不见的手”,他讲到,“骄傲而冷酷的地主”,并不想同胞的需要,只考虑自己的消费,人们也不能指望从地主那里得到友善心,但是,“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他们把生活必需品做出几乎同土地引导他们对生活必需品做出一样的分配,从而不知不觉地增进了社会利益,并为不断增多的人口提供生活资料……”2斯密在这两个地方指出:资本家受看不见的手的指引,在追求个人私利的活动中,最终促进社会的利益。
这后来也引起了某些后人的误解,给斯密定位是在为自私自利的资本家说话,其实,分析这个问题,是建立在一个大的背景及假设条件下的,脱离了背景和假设,就很容易产生误会。
在整个斯密理论中,人都是“经济人”,即在自由、平等、不损害他人利益的基础上,人的行为动机就是为了满足自己的私利,工作是为了得到经济报酬。
并且斯密多次强调,缺乏竞争的制约,商人的自利往往会危害国家的整体利益,只有建立真正的自由市场,个人对私利的追求才会可能产生有利于整体社会的后果。
而且,斯密当时所生活的社会史一个从这里我们可以窥见“看不见的手”是一种自由竞争的价格机制。
所谓自由竞争的价格机制是建立在完全竞争市场的基础上的,自由竞争就是1引自《国富论》陕西人民出版社译者:杨敬年下卷第四章第502—503页2引自亚当斯密《道德情操论》,北京商务印书馆,1998 第230页自由的追求最大利润。
“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国富论》

“看不见的手”,亚当斯密《国富论》经济不读国富论,遍读曼昆也枉然。
亚当·斯密出生于十八世纪的苏格兰,一个伟大时代的转折时刻,彼时以“理性”为旗帜的启蒙运动正如火如荼,蒸汽机的创新引来的第一次工业革命浪潮。
他在历史轨道快速切换的间歇,如先知般提出了全新的财富主张,重构了人们对经济行为的认知,从而在实际意义上创造了现代经济学这一门专业学科。
《国富论》出版于1776年,“看不见的手”这一概念的提出却并非在本书,而是他17年前的著作《道德情操论》就建立了的。
但本书是斯密第一次就社会各个方面论述财富,他有资格被视作现代经济学的奠基者。
在亚当·斯密的时代,重商主义和重农主义仍然统治着人们的思维,前者认为大量储备贵金属是经济成功不可或缺的基础,后者则把财富的全部秘密托付给土地。
亚当·斯密第一次定义了生产的三大要素:劳动、土地和资本。
在他看来,是资本而不是其它带来了市场,进而带来了劳动分工的扩展,资本的投入导致市场扩张,而后者反过来也带来更多的利润和投资。
所谓的“资本主义”便是从这个定义延展出来的概念。
在经济行为的动力研究上,亚当·斯密提出了一个石破天惊的论断。
他认为在经济生活中,一切行为的原动力不是来自同情心或利他主义,而是利己之心,即每个人改善生活条件的欲望。
人们从事劳动,未必抱有促进社会利益的动机,但在一个自由放任的社会里,他受着一只“看不见的手”的指导,去尽力达到一个并非他本意想要到达的目的,即:请给我想要的东西吧,同时,你也可以获得你所要的东西。
这种以利己为基础的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的对立统一,是贯穿整部《国富论》的基本哲学思想。
斯密的经济人,那个只顾自己利益而无意之中却创造公共善的人,对于现代主流经济学来说,是让人觉得自在又熟悉的人物。
《国富论》的第一章是“论分工”。
亚当·斯密在全书的第一句便开宗明义地写道:“劳动生产力上最大的增进,以及运用劳动所表现出的熟练、技巧和判断力,似乎都是分工的结果。
_看不见的手_与_商业社会_亚当_斯密的自利观

125
浙江学刊 ∀ 2010 年第 3 期
关心公益 , 就必须是无私的 % 。休谟 ( 1711- 1776) 从自 然法学派的立场 出发 , 得出 的结 论与 之截 然对 立。他 认为 , 只有在 人 们追 求 自 利时 , 公益 才 能得 到 最佳 实 现 , 联结自利和 公益 的桥梁 是正 义。但 是他 有意 回避 了追求自利是恶还是 善这一 敏感的道 德追 问 & 。休谟 的这一看法引起卢 梭的 强烈 不满 , 他认 为这 一理 论非 常危险 , 因为它强调自利的核 心地位 , 事实上颠 覆了古 典政治理论 , 对公益极其有害。 和上述思想家一样 , 人的 自利 倾向 , 在亚 当 ! 斯 密的整个思想 体 系中 , 受 到 高度 重视
) 。
伴随这样一种世风 , 18 世 纪上半 叶的 西欧相 继出 现一些灾难性 的事 件 : 法 国银 行 危机 ( 1710 年 ) 、 英国
% 1751- 1780 年的三十年间 , 英国离开农业的人口数为 7. 5 万 , 而 1781- 1790 年的十年间 , 离开农业的人 总数就升到 7. 8 万。米歇尔 ! 博德 : # 资本主义史 : 1500- 1980∃ , 东方出版社 , 1986 年 , 第 110- 111 页。 & 亚当 ! 斯密 : # 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 ( 上卷 ) , 商务印书馆 , 2003 年 , 第 13 页。 ∋ T he W orld, 125. 见 Br it i sh Essayi sts v ol 28. p. 111, London, 1817. ) T obias Smoll et t , H ump hry Cli nker , ed A ngus R os s, London Penguin in Books 1985. pp. 65- 66. ∗ 艾伯特 ! 奥 ! 赫希曼 : # 欲望与利益∃ , 上海文艺出版社 , 2003 年 , 第 52 页。 + # 博林布鲁克政治著作选∃ , 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 2003 年 , 第 180 页。 , A dam Smit h, A n Inqui ry I nt o Th e N at ure A nd Causes of T he Weal t h of N ati on s, V ol I, Bei jing: Chin a Social S cien ces Pub lishin g H ouse, 1999, p. 24. − 阿拉斯代尔 ! 麦金太尔 : # 伦理学简史∃ , 商务印书馆 , 2003 年 , 第 220 页。 . 伯纳德 ! 曼德维尔 : # 蜜蜂的寓言∃ , 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 2003 年 , 第 17 页。 亚当 ! 弗格森 : # 文明社会史∃ , 辽宁出版社 , 1999 年 , 第 242 页。
经济服务的动力机制与无形调节_亚当_斯密_一只看不见的手_的伦理辨析

玉溪师范学院学报第19 卷2003 年第1 期Journal of Yuxi T eachers College Vol . 19 No . 1 Jan. 2003 ·7 ·经济服务的动力机制与无形调节———亚当·斯密“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伦理辨析卫建国Ξ(太原师范学院政法系,山西太原630001)[ 关键词] 经济服务;自利“;一只看不见的手”;道德秩序[ 摘要]亚当·斯密对经济服务的利益基础和动力机制的阐释,集中体现在关于“一只看不见的手”的作用的分析上。
亚当·斯密关于“利己心”或自利是个体经济活动的基本动力的描述,揭示了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中人们行为动机的一般事实,是一个具有真价值的事实判断;亚当·斯密肯定自利追求具有正当的道德价值,也是具有一定合理性的价值判断,与倡导自私自利和唯利是图并不是一回事;亚当·斯密肯定“一只看不见的手”的自发调节作用,揭示了经济服务中利益调节的部分真理,但也有其自身的致命缺陷。
[ 中图分类号] B82 - 053[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2003)01 - 0007 - 06The Dynamic Mechanism of EconomicService and Intangible AdjustmentW EI Jian - guo( Politics & La w Dep t. of Ta iyua n Teachers’Colleg e , 630001 Taiyu an , S h an xi) Key Words :econo mic service ; self - interest “;an in visible hand”;mor al o r derAbstract : Adam Smith’s elabor atio n o n t h e int er est base an d dyn amic m ech anism of eco no mic ser vice lies in t h e an aly ses of th e f un ction of“an inv isible h an d. ”His statem ent of t ak in g self - inter est as t h e essen2 tial im p et us of th e in div idual econ o mic activity rev eals t h e general f act of people’s motive an d co n duct in t h eco m mo dity eco no my an d m ar ket eco no my , th er ef or e it is a f act judgem ent wit h tr ue v alue.Adam affir m s th at seek in g self - int er est , wh ich is dif fer ent fr o m egoism o r v en ality , po ssesses th e legitim ate mor al v alue an d ra2 tion al v alue jud gem ent. He also af fir m s t h e adjust m ent f un ction o“f t h e in visible han d ,”an d exp o ses t h e p art ialtr ut h of int er est adjust m ent in econ o mic serv ice. Of co ur se , th er e also exist som e f at al f laws in his th eor y.亚当·斯密在《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及《道德情操论》两部著作中,提出和阐发了丰富的经济伦理思想,其中关于交换伦理和经济服务伦理的论述占有重要地位,是其经济伦理思想的内在组成部分。
什么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

什么是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2008-04-29 07:21:08)我看世人纷纷,我看世人扰扰.一本马克思主义如何治得了天下.马不过是世界文化中的一朵奇葩罢了.如果要世界美丽.那么还需要其他的花朵.吵来吵去.谁来做普及的工作呢,只有我来免为其难了,呵呵.亚当.斯密(Adam Smith):经济学鼻祖简介出生:1723年6月5日(苏格兰苏格兰伐夫郡可可卡地)逝世:1790年7月17日(苏格兰苏格兰爱丁堡)学派/流派:古典经济学主要领域:政治哲学、伦理学、经济学著名思想:古典经济学、现代自由市场、劳动分工受影响于:亚里士多德、霍布斯、洛克、哈奇森、休谟、孟德斯鸠施影响于:马尔萨斯、李嘉图、密尔、凯恩斯、马克思、恩格斯、美国开国先驱亚当·斯密(公元1723~公元1790)是经济学的主要创立者。
1723年亚当斯密出生在苏格兰法夫郡(County Fife)的寇克卡迪(Kirkcaldy)。
亚当斯密的父亲也叫Adam Smith,是律师、也是苏格兰的军法官和寇克卡迪的海关监督,在亚当斯密出生前几个月去世;母亲玛格丽特(Margaret)是法夫郡斯特拉森德利(Strathendry)大地主约翰.道格拉斯(John Douglas)的女儿,亚当斯密一生与母亲相依为命,终身未娶。
亚当斯密常想事情想得出神、丝毫不受外物干扰;有时也因此发生糗事,例如:亚当斯密担任海关专员时,有次因独自出神将自己公文上的签名不自觉写成前一个签名者的名字。
亚当斯密在陌生环境发表文章或演说时,刚开始会因害羞频频口吃,一旦熟悉后便恢复辩才无碍的气势,侃侃而谈;而且亚当斯密对喜爱的学问研究起来相当专注、热情,甚至废寝忘食。
1723~1740年间,亚当斯密在家乡苏格兰求学,在格拉斯哥大学(University of Glasgow)时期亚当斯密完成拉丁语、希腊语、数学和伦理学等课程;1740~1746年间,赴牛津大学(Colleges at Oxford)求学,但在牛津并未获得良好的教育,唯一收获是大量阅读许多格拉斯哥大学缺乏的书籍。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看不见的手的原理是指市场经济中的一种现象,来源于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理论。
斯密认为,个体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
通过市场机制产生的供求关系和价格变动,可以最大程度地促进社会福利的增加。
这是因为市场机制可以自动调整资源配置,使资源高效利用。
具体来说,看不见的手原理认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和利润机制激励了个体的创新和竞争,从而导致产品和服务的不断改善和创新。
产品的质量和价格由市场供求关系决定,供需双方通过竞争来争夺有限的资源和市场份额。
在这个过程中,个体追求个人利益的行为反而会为整个社会带来最大利益,因为市场机制可以自动地调整资源的分配,实现资源的高效配置。
看不见的手原理还指出,市场经济中的价格信号和利润机制可以引导资源的流动和分配,使得生产活动更加符合个体需求和社会利益。
价格上升时,供应商会增加供应,从而满足消费者需求;价格下降时,供应商则会减少供应或寻找新的市场机会。
这样的调整过程可以实现资源的流动和再分配,避免了中央计划经济中资源配置的低效性和浪费。
总的来说,看不见的手的原理认为,自由市场机制和竞争可以自动地调整资源的分配,使经济系统能够更加高效地运行。
个体通过追求个人利益,市场自发地产生了一种看不见的力量,指引资源流动和分配,最终实现整个社会的利益最大化。
这一原理在市场经济中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还是政府
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还是政府?
看不见的手是指市场。
看不见的手出自英国经济学家亚当·斯密的《国富论》这部著作,指的是市场机制对经济发展的作用。
例如:现在的猪肉价格问题,在猪肉价格好的时候,养猪的人肯定会逐渐增多。
这个时候当养猪的多到一定程度,猪肉的价格也就会慢慢下降了。
而猪肉的价格一旦出现下降的情况,养猪的投资者自然就会慢慢转移自己的投资资金。
这里面市场就如同一只“看不见的手”,起到了主要的调节作用,在潜移默化中发挥着作用。
而相对而言,看得见的手出自英国另一位经济学家凯恩斯的《就业、利息和货币通论》一书,指的是国家(或政府)对经济生活的干预。
虽然,有时我们需要这只“看得见的手”进行宏观调控,但在漫长的历史时期,我们主要还是在依靠这只“看不见的手”来调控经济。
因为“看不见的手”会使社会经济在发展的过程中,让社会的现有资源进行合理分配。
经济发展的规律,本身就是生产力不断发展与提高的过程。
社会经济当中“看不见的手”可以使社会利益尽量达到最大化。
这是我们应该清楚认识和理解的。
亚当斯密的三个理论
亚当. 斯密的三大理论是什么亚当. 斯密的三大理论分别是劳动分工理论、“看不见的手”理论和比较优势理论。
亚当·斯密人物简介:亚当·斯密出生于苏格兰,毕业于牛津大学,是英国经济学家、哲学家和作家,被誉为“经济学之父”。
早年出版《经济自由主义》,9年完成《国富论》,标志着古典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正式诞生,是古典经济学的“先驱”。
亚当·斯密三大理论之分工理论:亚当·斯密认为分工的起源是人类天赋的天然差异,这是由于人类特有的交换和物物交换倾向。
物物交换是自利行为,其利益是由分工决定的。
假设个人愿意专业化和提高生产率,通过剩余产品的交换,会促使个人增加财富。
这些过程将扩大社会生产,促进社会繁荣,实现利己与公益的调和。
亚当·斯密三大理论之“看不见的手”理论: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指出,市场就像一只“看不见的手”,会引导生产者提供合适的产品;为提供不同产品而形成的分工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社会财富。
人们对经济利益的追求促成了社会分工和社会财富的增长。
例如,面包师为顾客提供面包不是因为善良,而是因为有利可图。
“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亚当·斯密用它来描述这样一个原理,即作为无意的个人行动的结果,一个能够产生良好结果的社会秩序出现了。
也是市场经济中的一种手段。
虽然在这个意义上,亚当·斯密在他的著作中只用了几次“看不见的手”这个词:一次是在《道德情操论》中,一次是在他谈到早期宗教思想时,幽默地写到希腊神话中的木星“看不见的手”。
一次是在《国富论》中,但是这个比喻所表达的思想渗透到了他所有的社会道德理论中。
认为国际贸易的原因是国与国之间绝对成本的差异。
如果一个国家生产的某种商品的成本绝对低于其他国家,那个国家就拥有该产品的绝对优势,可以出口。
各国要根据自己的绝对优势形成国际分工,各个国家要提供交换产品。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
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的原理亚当·斯密的“看不见的手”真的是个妙哉的概念,简直就像生活中的调味品,给经济这道大餐增添了无限风味。
你想想啊,在一个繁忙的市场上,买卖双方就像一对舞者,各自有各自的节奏,互相影响却又不需要专门的指挥。
就像你在超市里挑水果,心里想着“今天要买点儿新鲜的”,结果不小心被一个特别诱人的苹果吸引住了,嘿,这就是市场上那种看不见的力量在起作用。
斯密的理论就是想告诉我们,大家各自追求自己的利益时,竟然能让整个社会的资源分配变得更加有效率。
是不是感觉有点像魔法?你还记得小时候那些“以小博大”的游戏吗?把一根小棒放到水里,哗啦,水就溢出来了。
这种简单的原理和市场经济中的“看不见的手”有点类似。
每个人在追逐自己利益的过程中,意外地促进了整体的利益。
想想看,咖啡店老板为了吸引更多顾客,精心调制咖啡,结果不仅自己生意火爆,还让顾客的味蕾得到了极大的满足,简直是一举两得。
这种情况下,大家都成了赢家,哎呀,这可真是经济的奇妙之处啊。
再说说价格,价格就像是市场的晴雨表,随着需求和供给的变化不停摇摆。
你知道的,今天苹果涨价了,明天可能又便宜了。
消费者们就像水中的鱼儿,价格一变动,他们就得立即作出反应。
这种变化可不是人为操控的,而是那看不见的手在背后默默推动的结果。
就像人们常说的“天上掉馅饼”,不是你想吃就能吃到的,得看时机。
这里面蕴藏着的智慧,真的是值得我们细细品味。
斯密的理论可不是完美无瑕的,经济这场游戏里也有可能出现失控的情况。
比如说,一些大公司为了追求更大的利润,可能就会出现垄断,嘿,这可就把市场的平衡打破了。
大家想买个东西,结果发现价格被抬得离谱,心里不禁想:这可真是“山高路远”啊!这种时候,相关部门的干预就显得格外重要,得给市场上那双看不见的手加点儿力,让它不至于失控。
说到这里,不得不提一下合作的重要性。
市场上的每个人都像是一根小小的线,织成了一张大大的网。
没有合作,这张网就会破裂。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
看不见的手(invisiblehand)第一篇: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看不见的手(invisible hand)“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亚当·斯密(Adam Smith)用来描述这样一种原理:由于个人行为的非故意的结果,一种能产生善果的社会秩序出现了。
虽然斯密在他的著作中从这种意义使用“看不见的手”这个词只有两次——一次是在《道德情操论》中,一次是在《国富论》中,但是这个隐喻所表达的思想是渗透在他的全部社会和道德理论之中的。
的确,正是看不见的手这个概念,使得斯密能够建立一种将经济看作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社会制度开创性的综合理论。
说看不见的手使得理论的社会科学本身成为可能,并不是什么夸张。
在《道德情操论》中,在解释追求财富和奢侈的欲望怎样促使人们去从事巨大的工业和生产时,斯密指出,通过所有这种努力而变成富有的人们,在真正重要的尘世物品的享受方面,并不比为生产这些物品而劳动的穷人处境更好。
例如,富有的地方想要得到无足轻重的奢侈品,但是只能消费他的努力所生产的粮食的一小部分;其余的粮食须支付给为他服务的人们。
富有地主“……尽管生性自私和贪婪,虽然他们只图自己的方便,虽然他们从其所有雇用的千百万人的劳动中所要达到的唯一目的就是满足自己的无聊的和无砂的欲望,他们却同穷人分享他们所获得的全部改进的产品。
他们被一只看不见的手引导着去进行生活必需品的分配,这种分配差不多同假设土地在其所有居民中分割成相等的部分时所能有的分配一样;这样,没有打算去作,没有真正去作,却促进了社会的利益,为人类的繁衍提供了生活资料”(《道德情操论》,第4卷,第304——305页)。
在《国富论》中,斯密在说明为什么对进口或对使用自己的资本进行限制为不必要时,使用了“看不见的手”一词:“因此,当每一个人企图尽可能地使用他的资本去支持本国工业,从而引导那些工业使它的产品可能有最大的价值时,每一个人必然要为使社会的每年收入尽可能大而劳动。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生重大而深远的影响。
[ 关键词] “看不见的手”; 经济和谐; 政治解读
[ 中图分类号] D091.4
[ 文献标识码] A
[ 文章编号] 1009- 6566( 2008) 02- 0053- 04
Invisible Hand and Visible Economic Harmony — ——Political interpretation of Adam Smith!s economic thought
天水行政学院学报
2008 年第 2 期( 总第 50 期)
“看不见的手”与看得见的经济和谐
— ——亚当·斯密经济思想的政治解读
杨勇
(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 吉林 长春 130012)
[ 摘要] 亚当·斯密以“看不见的手”作为一种调节经济活动运行的方式, 虽出于自利
的动机, 但结果却导致私利与公利的自然和谐, 这对后继经济学者经济和谐理论的建构产
- 54 -
Hale Waihona Puke 除, 经济和谐和公共利益的繁荣也一并消失了。斯密并不 接受曼德维尔这一耸人听闻的理论, 他指出曼德维尔的大 谬 所 在 是 把 每 种 激 情 都 统 统 说 成 是 邪 恶 的 ,“ 他 就 这 样 把 每 样东西都说成是虚荣心, 即关系到他人的情感是什么或者 他人的情感应当是什么的那种虚荣心; 依靠这种诡辩, 他 作出了自己最喜爱的结论: 个人劣行即公共利益。”[4] 因此, 斯密竭力在 《国富论》论证的主题是: 具有利己 主 义 本 性 的 “经济人”是如何在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中遏制自己利己的感 情和行为, 他试图通过确立一个必要的经济和谐运行的规 范与准则, 从而实现社会经济秩序的和谐有序的发展与国 民财富的日益增长。但这个必要的经济和谐运行的规范与 准则绝不应由政府的人为干预来操纵, 政府的干预非但不 能实现经济和谐发展和公共利益的繁荣, 反而会阻碍经济 的发展和人类福利的增长, 导致社会的奴役和经济的衰败。
YANG Yong ( College of Administration, Jilin University, Changchun 130012, China) Abstr act: Adam Smith"s “invisible hand”as a regulator of economic activities running, though for self- motivation, had let to a natural harmony of self- interest and public benefit. And it also had a significant and far- reaching impact on the building of subsequent harmonious theories of economy. Key wor ds: invisible hand; economic harmony; political interpretation
首先, 追求自我利益或个人利益, 源于每一个人的本 性或天性, 这几乎是近代以来资产阶级思想家所普遍认可 的。斯密也不例外, 他的“同情”说也是建立在抽象的利 己 人 性 论 基 础 之 上 的 。 他 根 本 的 观 点 ,“ 本 质 上 与 斯 宾 诺 莎 的哲学同调, 而他有关社会的主张, 则出自近代哲学从整 体的观点引申的政治推断。”[1] 斯密最重要的理论贡献就是: 用物质财富的生产与分配来解释近代政治哲学的意义, 他 把在竞争条件下个人追求私利的行为的分析置于经济学的 中心地位, 它至今仍是资源配置理论的基础。斯密对社会 体制的构想认为, 社会体制须以符合人性原则的美好目标 为依归。他认为, 追求个人利益的利己心与同情他人帮助 他人的利他心都是人类本性的构成部分。在 《道 德 情 操 论》 中, 斯密把基于个人利益的利己主义称为“自爱 ”, 把 人 们 具 有 同 情 他 人 遭 遇 的 本 能 即 利 他 主 义 称 为 “ 同 情 ”。 他 把 “自爱”与“自私”区别开来, 即人在追求个人利益时, 并 不必然会侵犯他人的利益, 反倒由于人类本性中具有的利 他心, 也会给他人和公利带来好处。“毫无疑问 , 每 个 人 生 来首先和主要关心自己; 而且, 因为他比任何其他人都更 适合关心自己, 所以他如果这样做的话是恰当和正确的。”[2] 同 时 , 他 又 指 出 :“ 无 论 人 们 会 认 为 某 人 怎 样 自 私 , 这 个 人 的天赋中总是明显地存在着这样一些本性, 这些本性使他 关心别人的命运, 把别人的幸福看成是自己的事情, 虽然 他除了看到别人幸福而感到高兴以外, 一无所有。这种本 性就是怜悯或同情, 就是当我们看到或逼真地想象到他人 的不幸遭遇时所产生的感情。”[3] 在 斯 密 看 来 ,“ 利 己 心 ” 与 “同情心”是人性的两个方面, 它们共存于人性之中。他通 过“同情心”的设定与论证, 缓解了利己与利他之间的张 力。
二、亚当·斯密经济主张 的理论渊源
由“看不见的手”所造成的而非有意去造成的和谐经 济秩序这一基本思想, 并非是斯密的首创。其经济主张的 理论渊源主要有二:
首先, 苏格兰启蒙思想的传统。作为苏格兰启蒙思想 家之一的亚当·斯密, 既沿袭了苏格兰思想传统 中 对 人 与 自 然、社会关系探讨的主题, 又发展了这一主题。他认为在 人类的政治经济生活也必然存在“看不见的手”, 能 促 进 人 们 公 共 利 益 的 增 长 。 伯 纳 德·曼 德 维 尔 是 18 世 纪 斯 密 “ 看 不见的手”经济思想最早的先行者之一, 在他看来, 正是 被 传 统 道 德 称 之 为 邪 恶 的 东 西— ——个 人 追 求 自 己 快 乐 和 幸 福的活动, 创造了公共利益的繁荣与富裕, 这就是“邪恶 即 公 利 ” 的 命 题 。 他 在《蜜 蜂 的 寓 言》中 , 把 人 类 社 会 比 喻 成一个巨大的蜂巢, 把人比喻成这个蜂巢中的“ 蜜 蜂 ”。 蜂 巢中的“蜜蜂”包括商人、律师、医生、法官、工匠及公 务员等只会为自己利益考虑的利己主义者, 为了私利而相 互欺诈。但正是由于这种人人为己、尔虞我诈、不知餍食 的私人恶癖才导致经济和谐和公共利益的繁荣与富裕。但 他们却不满足于这种繁荣与邪恶共存的局面, 而向上帝请 求要做诚实守信的公民, 上帝答应了他们的请求, 去掉了 蜂巢中的贪婪、奢侈和欺骗, 结果却是随着这些邪恶的去
[ 收稿日期] 2007- 12- 19 [ 作者简介] 杨 勇( 1975—) , 男, 湖南长沙人, 吉林大学行政学院政治学理论与方法论专业博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为政
治 学 理 论 与 方 法 论 、西 方 政 治 思 想 史 、新 政 治 经 济 学 。
- 53 -
的观点和共同的人性这种形式, 而是斯密在其中论述的人 性具有什么样的内容。只是这种分歧为我们进一步探寻亚 当·斯 密 经 济 主 张 的 思 想 基 础 提 供 了 可 供 借 鉴 之 处 。
“看不见的手”是一个隐喻, 其所指究竟是什么? 亚当·斯密本人并未明确指明。经济学者们对此也没有 一个一致的认识, 但都倾向于认为: “看不见的手”表达了这样一个原理: 由于个人行为非故意的结果, 能 产 生 一 种 善 果 的 社 会 秩 序 。 本 文 试 从 政 治 学 视 角 对 亚 当·斯 密 “ 看 不 见 的 手 ” 的 经 济 思 想 的 人 性 论 基 础 及 对 和 谐 经 济 秩 序 的 影 响 两 个 方 面 来 解 读 和 探 讨 亚 当·斯 密 “ 看 不 见 的 手 ” 的 经 济 思 想 。
其次, 他还需要解决一个问题, 即个人的利己快乐与 由同情传给他人的利他快乐发生冲突时, 主体应当依据哪 一种快乐作为判断善恶的道德标准呢? 换句话说, 即利益 与快乐的总量是一定的, 人因为利己的本性, 必然会给自 己预留一定的量, 但又如他所言, 人也有利他的本性, 毫 无疑问会让渡部分利益与快乐给他人, 那么这个让渡的量 又 应 该 如 何 把 握 和 衡 量 呢 ? 斯 密 的 好 友 休 谟 认 为 ,“ 同 情 ” 是调和利己与利他矛盾的手段, 是达到个人苦乐感这一道 德标准的途径, 它仅仅是指一种愉快或不快的情感而已, 而这种愉快与不快的情感的产生, 归根结底是人们对行为 功利的一种反映而已。即休谟的善恶判断是以能否给行为 主体带来好处为标准, 如果行为能够带来好处, 人们便予 以赞成, 否则, 主体便给以谴责, 即便是对于美德本身而 言, 人们之所以赞赏, 原因也是因为美德会产生有利的效 果。斯密认为休谟以“公共利益”为标准的功利主义存在 着内在矛盾, 而主张以“情绪共鸣”作为评价标准, 即一 般赞同理论, 认为判断任何一种感情是否适当, 除了我们 自身感情是否与这种感情一致以外, 不可能再有其他的规 则或标准了, 并把道德上的赞成与否看成是“公正的旁观
者”对行为当事人是否产生情绪共鸣的结果。所谓“公正 的旁观者”就是指不带有任何个人感情色彩, 不偏不倚, 冷静地把自己看成与行为当事人没有任何关系的第三者, 以第三者的眼光来判断善恶, 如果通过同情产生与行为当 事人相一致的情况, 就赞成这一行为, 那么, 这一行为就 是善的, 否则就是过度或不适宜, 就不赞成, 称为恶的行 为。对于一个行为能否赞成、赞成到什么程度, 就是以 “公正的旁观者”与行为当事人之间感情是否一致以及一致 的程度来决定的。第三者的引入能否解决当中的问题呢? 显然成问题, 对感情的评价本身就是一个主观的判断, 各 人有各人的看法和标准, 如果硬要为主观的感情体验设定 一个标准, 那最终的结果只是陷入相对主义的泥坑, 斯密 并未彻底和合理地解决这个问题。
一、亚当·斯密“看不见的手”经济思想的人性论基础
在西方经济学发展史上的“亚当·斯密问题”, 具体体现为经济历史学派与经济效用学派之间的争论。经 济历史学派认为, 斯密的《道德情操论》是斯密同沙夫茨伯里、巴特勒及老师哈奇森共同吸取苏格兰学派的伦 理学思想— ——以人类所固有的“道德情感”, 特别是利他本性的“道德情感” 为前提的成果, 因此, 斯密在 《道德情操论》中将重点放在被称为“同情”的利他感情上, 并从这一基调出发说明一切经济活动的根据。这 似乎从“道德情操”在斯密时代的原初含义也可看出来, 这个词是用来说明人 ( 被设想为本能上是自私的动 物) 的令人难以理解的能力, 即作出判断克制私利的能力。斯密最为关注和重点探讨的就是私利如何克制的 问题。在后来出版的《国富论》中, 斯密则认为人类的本性是利己, 并从这一点上寻找人类经济活动存在与发 展的最根本的理想状态。显然, 在经济历史学派看来, 斯密“看不见的手”的经济主张前后存在思想认识上 的 “ 断 裂 ”。 经 济 历 史 学 派 还 认 为 , 斯 密 论 述 “ 看 不 见 的 手 ” 的 经 济 主 张 的 人 性 论 基 础 是 “ 利 他 ” 的 人 性 。 而经济效用学派认为, 斯密的两部著作观点上的统一从一开始就预定了, 并不存在前后冲突与矛盾, 他们认 为斯密的论述是立足于“利己”的人性。我们认为, 要着力剖析的重要问题并不是斯密两部著作立足于共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