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三哲学知识点

高三哲学知识点
高三哲学知识点

高三《生活与哲学》知识整合

哲学的内容共有五部分构成,首先明晰哲学思想,内容包括哲学是什么,哲学的功能(作用,真正哲学,马哲),哲学的基本问题,哲学的基本派别。其次从马克思主义哲学即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四个哲学范畴展开论述:一是辨证唯物论,二是唯物辩证法,三是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四是人生观和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

一、哲学思想

前言

1.生活和实践的观点应该是哲学的重要的和基本的观点。

2.哲学上讲的世界包括三部分,一是自然界,二是人类社会,三是人的意识。自然界和人类社会又称为物质世界或客观世界;意识又称为精神世界或主观世界。

3.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哲学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1)哲学源于生活。

①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②在一定意义上,哲学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2)哲学指导生活。

①哲学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哲学是现世的智慧,是“文化的活的灵魂”。②哲学的任

务,就是寻找光明,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2.哲学的含义?

(1)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3.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

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联系:

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4.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领域的本质和规律

哲学则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2)联系:

①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哲学的基本问题和基本派别

1.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它包括两方面的内容。

一是思维与存在何者为本原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

可以划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首先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思维与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3.唯物主义及其三种基本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的,意识是派生的,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具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原子,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唯心史观等局限性)(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

4.唯心主义及其两种基本形态?

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的,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夸大为唯一的实在,当成本原的东西,认为客观事物以至整个世界,都依赖于人的主观精神。(人的主观精神如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看作是世界的主宰和本原,认为现实的物质世界只是这些客观精神的外化和表现。(客观精神如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

5.什么是哲学史上的“两个对子”?

(1)从思想观点上看,哲学上存在“两个对子”,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对立。

(2)从基本派别上看,哲学上只存在“两大阵营”,即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在哲学史上,没有游离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之外的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独立派别。辩证法和形而上学要么与唯物主义结合,要么与唯心主义结合。

时代精神的精华

1.哲学与经济和政治的关系?

哲学属于思想文化的范畴,文化是经济和政治的反映。

一定形态的经济和政治决定一定形态的文化,一定形态的文化又反作用于一定经济和政治。

任何哲学都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精神生活的构成部分,是一定社会和时代的经济和政治在精神上的反映。

任何反映自己时代的客观要求和历史趋势的哲学,都可以成为这一时代社会变革的先导,推动时代的步伐,指导社会的变革。

2.如何正确理解“真正的哲学”

真正的哲学都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正确地反映了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的把握住了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了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

3.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体现在哪些方面?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首先体现在它可以通过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

哲学对社会变革的先导作用,还体现在它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提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动员和掌握群众,从而转化为变革社会的巨大物质力量。

4.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必然性?

①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②自然科学基础:19世纪自然科学的巨大进步,最具代表性的是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三大发现。

③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主要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5.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①马克思主义哲学第一次实现了唯物主义与辩证法的有机统一,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唯物辩证的历史观的有机统一。

由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且把社会生活的本质归结为实践,因此,实现了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有机结合,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②马克思主义哲学实现了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其科学性在于它坚持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其革命性在于它是“改变世界”的科学,指导人类解放的科学,是无产阶级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6.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大理论成果是: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包括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以及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科学理论体系,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最新成果。

二、辩证唯物论

一、物质

1、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2、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客观实在不是客观存在)

3、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1)自然界是物质的。

(承认自然界的客观性是正确处理人与自然关系的前提)

(环保,气候大会)

(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也具有客观的物质性。

人是由古猿转化而来的;人类社会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人类社会在本质上是一个客观的物质体系,构成社会物质生活条件的基本要素是地理环境、人口因素和生产方式。这三者都是客观的物质要素。

(这些要素的客观性,集中体现了人类社会的物质性。)

(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

4、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①从意识的起源看,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从意识的生理基础看,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③从意识的内容看,意识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正确的,错误的思想意识:过去的总结,现状的认识,未来的预测;宗教观念,神话故事,梦境奇遇)

综上所述,物质决定意识。即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这种特殊物质的机能,是客观物质对象在人脑中的反映。

5、一切从实际出发

(1)从客观存在的实际出发。实际类似于工作,活动,会议,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政府的一系列工作。

(2)主观和客观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3)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6)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7)立足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关注民生的一系列举措,和谐社会,低碳经济,气候大会等事实)

二、意识

1、人能够能动的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意识活动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是人能够认识世界的重要条件。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认识之物。

(地震海啸的预测预防,对太空的探索,探月计划,载人航天工程)

2、人能够能动的改造世界。

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推动人的实践活动顺利开展,从而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地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从而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

重视意识的能动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政府工作报告,经济工作会议,气候大会决议,抗震救灾等精神,科学发展观,党的路线,方针政策,树立正确的金钱观、消费观、就业观、价值观;弘扬航天精神、感动中国人物的感人精神)

三、规律

1、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

(理解现象不是规律,具体规律也不是规律)

(水往低处流,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价格围绕价值上下波动;万有引生物遗传规律,价值规律,遗忘规律)

2、规律具有客观性和普遍性。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规律。

(社会规律,社会发展的基本规律生产力生产关系,中国共产党的执政规律,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规律)

(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科学发展观)

3、方法论要求:

①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违背规律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

(水土流失,沙漠化,沙尘暴)

②在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想、做、精神状态,比如决心、意志、计划、目的),认识和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地震的预测,海啸的预测与预防,南水北调,青藏铁路,抗震救灾,应对金融危机等)

综合物质,意识,规律,主观能动性等知识明确

物质和意识辩证关系原理要求我们在实际工作中,一方面要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根据客观事实决定我们的工作方针、计划方案等主观的东西,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另一方面,要充分重视和发挥意识的能动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用正确的思想和科学理论指导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反对两种错误倾向:

既要反对只承认物质决定意识,否认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地夸大意识的能动作用,否认物质的决定作用的唯心主义。

就是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从客观存在的事物出发,经过调查研究,找出事物本身固有的而不是臆造的规律性,以此作为我们行动的依据。

要求我们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坚持用科学的理论武装头脑,指导实践,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要求我们把发挥主观能动性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要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踏实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

此外理解以下关系

1、物质和运动的关系

①物质是运动的物质,世界上一切事物都处于运动和变化之中。运动是物质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

②运动是物质的运动,物质是运动的承担着,脱离物质的运动是根本不存在的。物质和运动是不可分割的。

(慧能曰唯心主义,刻舟求剑形而上学)

2、运动和静止的关系

辩证唯物主义所讲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它主要有两方面的含义:

一是说事物在它发展的一定阶段和一定时期,其根本性质没有发生变化;

二是说物体相对于某一参照系来说没有发生某种运动,或者说物体在一定条件内没有进行某种特殊的运动。

①区别: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在运动变化中,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运动是无条件、永恒的和绝对的;静止是运动的一种特殊形态,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

②联系: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③只承认静止而否认运动是形而上学的不变论,只承认绝对运动而否认相对静止则导致相对主义和诡辩论。

(动中有静,静中有动;飞矢不动)

3、运动,变化和发展

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三、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

一、实践

实践是人们改造客观世界的物质性活动。

它有两层基本含义:①凡是实践,都是以人为主体,以客观事物对象的物质性活动。

②实践是一种直接现实性活动,它可以把人们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二、实践的三个三

三个特点:

实践具有客观物质性(三个要素:主体,手段(工具),对象)、主观能动性、社会历史性的特点。

三种基本形式:

①改造自然的生产实践,这是人类最基本的实践活动。

②变革社会的实践

③探索世界规律的科学实验活动。

(青藏铁路的修建,两会的召开,探月计划,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神舟系列飞船,克隆技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构建和谐社会)

三、实践和认识的辩证关系

(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决定)。

1、实践是认识的来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纸上谈兵;没有调查就没有发言权)

来源和途径的理解

途径一是直接经验二是间接经验(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一认识产生于实践的需要;二实践的发展为人们提供日益完备的认识工具;三实践锻炼和提高了人的认识能力。

3、实践是认识的目的和归宿。

4、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正确的认识是与客观事物相符合的认识。只有把主观和客观联系起来加以比较和对照的东西,才能检验主观认识与客观事物是否相符合。

①实践处于主观和客观的交汇点上;

②通过实践,人们可以把自己头脑中的观念的存在变为现实的存在;

③在这一过程中,人们把指导自己实践的认识和实践所产生的结果加以对照,从而检验认识是否正确地反映了客观事物。

(2)实践的主体是人民群众。坚持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的工作方法。

(3)认识对实践具有反作用。正确的认识指导人们的实践活动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认识阻碍事物的发展。

(4)认识是变化发展的

认识过程的反复性和无限性原理

认识具有反复性和无限性,追求真理是一个永无止境的过程。从实践到认识、从认识到实践的循环是一种波浪式的前进螺旋式的上升。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是我们不懈的追求和永恒的使命。

(5)在实践中认识和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四、真理

1、真理是标志主观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的正确反映。

2真理是客观的具体的有条件的

(1)真理是客观的。真理最基本的属性是客观性。人们对同一个确定的对象产生的多种不同的认识中,只能有一种正确的认识,即真理只有一个。真理面前人人平等。

(2)真理是有条件的。任何真理都有自己适用的条件和范围。如果超出这个条件和范围,真理就会变成谬误。

(3)真理是具体的。任何真理都是相对于特定的过程来说的,都是主观与客观,理论与实践的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如果人们不顾过程的推移,不随着历史条件的变化而丰富、发展和完善真理,只是照搬照抄、生搬硬套,真理都会转化为谬误

四、唯物辩证法

唯物辩证法的联系观

1.联系就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人口,资源,环境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2.联系的普遍性

①世界上一切事物都与周围其他事物有着这样或那样的联系。②每一事物内部各个部分,要素之间是相互联系的。③整个世界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有机整体,其中没有一个事物是孤立存在的。

3.联系的客观性:

⑴原理:联系是客观的,是事物本身所固有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

⑵方法论:联系的客观性要求我们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切忌主观随意性。

(主观臆造的联系:乌鸦叫丧,喜鹊叫喜,8发4死;忽视联系:乱肯乱伐,水土流失)(3)联系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根据事物固有的联系,建立新的具体的联系。(青藏铁路,南水北调,西气东输)

4.联系的多样性

⑴世界上的事物千差万别,事物的联系也是多样的,(直接联系,间接联系,必然联系,偶然联系,)把握联系的多样性,对于我们正确认识事物具有重要意义。

⑵联系的多样性要求我们注意分析和把握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各种条件。一切以时间,地点和条件为转移。

5.整体和部分的辩证关系及方法论要求

⑴辩证关系:

区别:

①含义不同:整体是事物的全局和发展的全过程;部分是事物的局部和发展的各个阶段。②在事物发展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和功能各不相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整体统率着部分,具有部分所不具备的功能;部分在事物存在和发展过程中处于被支配的地位,部分服从和服务于整体。

联系:

整体和部分又是相互联系,密不可分的。①整体是由部分构成,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会影响整体的功能。关键部分的功能及其变化甚至对整体的功能起决定作用。②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离开了整体,部分就不成其为部分。整体的功能状态及其变化也会影响到部分。

⑵方法论:

①树立全局观念,立足整体,统筹全局,选择最佳方案,实现整体的最优目标。从而达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的理想效果。

②重视部分的作用,搞好局部,用局部的发展推动整体的发展。

(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一着不慎满盘皆输)

6.系统的含义和基本特征

①含义:系统,就是由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诸要素构成的统一整体。

②基本特征:整体性、有序性、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

7.系统优化方法

第一、从实践方面来说,掌握系统优化的方法,要着眼于事物的整体性;要注意遵循系统内部结构的有序性;要注重系统内部结构的优化趋向。实现整体功能大于部分功能之和。

第二、从认识方面来说,系统优化的方法要求我们用综合的思维方式来认识事物。

(田忌赛马;丁谓修城)

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1.发展的普遍性及其方法论求?

(1)原理:自然界是发展的;人类社会是发展的;人的认识也是发展的。

(2)方法论要求:我们要用发展的观点看问题,要把事物如实地看成是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过程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与时俱进,开拓创新,促进新事物的成长。

2.发展的实质?

发展的实质是事物的前进和上升,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注意:①正是事物之间的相互联系、相互作用构成了事物的变化和发展。

②事物都是运动变化着的,但并非任何运动变化都是发展。唯物辩证法的发展概念揭示了万事万物的各种运动变化所包含的前进和上升的趋向性。

创新意识与社会进步

1.树立创新意识的哲学依据

树立创新意识是唯物辩证法的要求。

(1)辩证的否定观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①辨证的否定是事物自身的否定,即自己否定自己,自己发展自己。辩证的否定是发展的环节和联系的环节,辩证否定的实质是“扬弃”。

②辨证否定观要求我们,必须树立创新意识,做到不唯上,不唯书,只唯实。我们既要尊重书本知识,尊重权威,还要立足实践,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不断实现理论和实践的创新与发展。

(2)辩证法的革命批判精神要求我们要树立创新意识

①世界永远处在不停地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的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对现存事物的否定理解,即对现存事物必然灭亡的理解;辩证法对每一种既成的形式都是从不断的运动中,因而也是从它的暂时性方面去理解;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革命的和创新的。

②辩证法的革命精神和批判性思维要求我们,要密切关注变化发展着的实际,敢于突破与实际不相符合的成规陈说,敢于破除落后的思想观念;注重研究新情况,善于提出新问题,敢于寻找新思路,确立新观念,开拓新境界。

2.创新的作用

①创新推动社会生产力的发展。②创新推动生产关系和社会制度的变革。③创新推动人类思维和文

化的发展。

发展的趋势:前进性和曲折性的统一

⑴事物发展的前途是光明的

原因:①新事物是符合客观规律、具有强大生命力和远大前途的事物。②新事物克服了旧事物中消极的、过时的和腐朽的东西,汲取了其中积极的、合理的因素,并增添了为旧事物所不能容纳的新内容,因而具有旧事物无可比拟的优越性。③旧事物违背事物发展的必然趋势,因而最终会走向灭亡。④在社会历史领域中,新事物符合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反映了社会进步的基本要求,符合人民群众的根本利益和要求,得到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因此,新事物必然战胜旧事物。

⑵事物发展的道路是曲折的

原因:①新事物的发展总要经历一个由小到大、由不完善到比较完善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新事物本身不可避免地存在着弱点和不完善的地方,人们对新事物的认可也有一个过程。②旧事物在开始时往往比较强大,总是顽强抵抗和极力扼杀新事物。

因此,新事物战胜旧事物不可能一蹴而就,必然经历一个漫长和曲折的过程。

⑶方法论要求:

①我们既要看到前途是光明的,对未来充满信心,热情支持和悉心保护新事物的幼芽,促使其成长壮大;

②又要做好充分的思想准备,不断克服前进道路上的困难,勇敢地接受挫折与考验,准备走曲折的路。

(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实践;抗旱救灾;抗震救灾;应对金融危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发展的状态:量变与质变

⑴量变与质变是事物发展过程中两种不同状态。

量变是指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是一种渐进的、不显著的变化,如统一、相持、平衡和静止;

质变是指事物根本性质的变化,是事物由一种质态向另一种质态的飞跃,是一种根本的显著的变化,如统一物的分解、平衡和静止的破坏等。

⑵关系:

①任何事物的变化发展都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②事物的发展总是先从量变开始的,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质变又为新的量变开辟道路,使事物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

③事物的发展就这样由量变到质变,又在新质的基础上开始新的量变,如此循环往复,不断前进。④不能割裂二者的关系而片面强调某一方面,激变论与庸俗进化论都是错误的

⑶方法论要求:

①我们做任何事情都要从一点一滴的小事做起,要脚踏实地、埋头苦干,积极做好量的积累,为实现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

②在量变已经达到质变,实现事物的飞跃和发展。

③反对拔苗助长、急于求成或优柔寡断、缺乏信心。

(千里之行始于足下;九尺之台,起于垒土;结构调整;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

发展原因:内因和外因

事物发展是内因和外因共同起作用的结果,要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看问题

(信心比黄金更重要;西部大开发之路(输血与造血);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对外开放)

唯物辩证法的实质和核心—矛盾

(矛盾分析的方法)

1.矛盾的含义和基本属性

(1)含义:矛盾就是反映事物内部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简言之,矛盾就是对立统一。(既---又---;利弊;又好又快;)

(2)基本属性:斗争性和同一性是矛盾所固有的相反相成的两种基本属性。

①同一性是矛盾双方相互吸引、相互联结的属性和趋势。

(矛盾双方相互依赖,一方的存在以另一方的存在为前提,双方共处于一个统一体中;矛盾双方相互贯通,即相互渗透、相互包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水利工程;三峡大坝;福兮祸所伏祸兮福所倚;塞翁失马焉知非福;)

②斗争性是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的属性,体现着对立双方相互分离的倾向和趋势。

③同一性以差别和对立为前提;斗争性寓于同一性之中,并为同一性所制约。

④矛盾双方既对立又统一,由此推动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

(3)联系的根本内容是矛盾,发展的根本动力也是矛盾,矛盾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根本观点,矛盾规律即对立统一规律是唯物辩证法的实质与核心,矛盾分析法是我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矛盾的普遍性

(1)原理: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即事事有矛盾;矛盾贯穿于每一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即时时有矛盾。

(2)方法论要求:①要承认矛盾,分析矛盾,勇于揭露矛盾,积极寻找正确的方法解决矛盾。

②要坚持用一分为二的观点(或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回避矛盾;掩盖矛盾;蔡桓公讳疾忌医;)

3.矛盾的特殊性

(1)原理:矛盾着的事物及其每一个侧面各有其特点。

它主要有三种情形:①不同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③同一事物中的不同矛盾、同一矛盾的两个不同方面也各有其特殊性。

(2)方法论要求:要坚持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4、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1)含义:是指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

(2)地位: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马克思主义的一个重要原则,是马克思主义的活的灵魂。

(3)重要性: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世界上没有两片完全相同的树叶;一切从实际出发;一切以时间地点条件为转移) 5.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即共性与个性、一般和个别)的辩证统一关系?

(1)辩证统一关系:①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相互联结。一方面,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没有特殊性就没有普遍性。另一方面,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世界上的事物无论怎样特殊,它总是和同类事物中的其他事物有共同之处,不包含普遍性的事物是没有的。②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2)重要性: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辨证关系原理,是关于事物矛盾问题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的哲学基础,是我们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依据。

(3)科学的工作方法:

一般号召与个别指导相结合;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抓好典型;解剖麻雀。

(试点普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6.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

(1)含义:在事物发展过程中处于支配地位、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就是主要矛盾;处于从属地位、对事物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的矛盾则是次要矛盾。

(2)联系: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相互依赖、相互影响,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①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②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地处理次要矛盾。

注意:主要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或影响着其他矛盾的存在和发展,但次要矛盾反过来也影响着主要矛盾的解决。

7.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

(1)含义:矛盾的两个方面中,处于支配地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主要方面;处于被支配地位、不起主导作用的方面是矛盾的次要方面。

(2)联系:矛盾的主要方面和次要方面既相互排斥,又相互依赖,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3)方法论要求:①看问题要全面;②要善于分清主流和支流。

注意:事物的性质主要是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的,矛盾的次要方面对事物的性质也有一定的影响。

(判断的方法:一种是判断一个矛盾还是多个矛盾;一种是看关键词,主次矛盾看类似词语:关键,根本,主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主次方面看性质(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事物的性质):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党的主流是好的,成绩是主要的,抓大放小。)8.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1)哲学依据: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矛盾的次要方面辩证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相统一的认识方法。

(2)两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既要看到主要矛盾,又要看到次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既要看到矛盾的主要方面,又要看到矛盾的次要方面。

(3)重点论,就是在认识复杂事物的发展过程时,要着重把握主要矛盾;在认识某一矛盾时,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4)两点论与重点论的关系

辩证法的两点论是有重点的两点论,而不是均衡论;重点论是看到两点中的重点,而不是一点论。我们要坚持两点论与重点论相结合的方法,反对形而上学的一点论和均衡论。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1)唯物辩证法主张用联系、发展、全面的观点看问题。

(2)形而上学用孤立、静止、片面的观点看问题。

(3)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对立的焦点和根本分歧在于,是否承认矛盾,是否承认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五、人生观价值观(历史唯物主义)

社会的真谛

1.什么是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社会存在是指社会生活的物质方面,它最主要、最根本的内容是物质资料的生产方式。

社会意识是指社会生活的精神方面,是人类社会中各种精神生活现象的总称。

⑴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社会意识是对社会存在的反映,社会存在的变化发展决定社会意识的变化发展。

⑵社会意识具有相对独立性。社会意识有时会落后于社会存在,有时又会先于社会存在而变化发展。

⑶社会意识对社会存在具有能动的反作用。落后的社会意识对社会的发展起阻碍作用,先进的社会意识可以正确地预见社会发展的方向和趋势,对社会的发展起积极的推动作用。

2.社会基本矛盾及其运动规律是什么?

物质资料的生产活动是人类社会存在与发展的基础,生产方式决定着社会的性质与面貌,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着社会形态的更替。

⑴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的矛盾,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的矛盾,是贯穿人类社会始终的基本矛盾。

⑵生产关系一定要适合生产力状况的规律,上层建筑一定要适合经济基础状况的规律,是在任何社会中都起作用的普遍规律。

社会发展规律的发现,使人类关于社会历史的理论第一次真正成为科学。

3.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

社会历史发展的总趋势是前进的、上升的,发展的过程是曲折的。社会发展是在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运动中,在社会基本矛盾的不断解决中实现的。

①在阶级社会里,社会基本矛盾的解决主要是通过阶级斗争实现的,阶级斗争是推动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②在社会主义社会,社会基本矛盾只能通过社会主义的自我发展和自我完善加以解决。改革是社会主义的自我完善和发展。改革的根本目的是使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的发展,使上层建筑适应经济基础的发展。改革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4.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

⑴原理:人民群众是指一切对社会历史起推动作用的人们。人民群众是历史的主体,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精神财富的创造者;人民群众是社会变革的决定力量。

⑵方法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要求我们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

①群众观点的基本内容是:相信人民群众自己解放自己,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向人民群众负责,虚心向人民群众学习。

②群众路线的基本内容是:一切为了群众,一切依靠群众,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③坚持群众观点和群众路线,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夺取民主革命胜利的重要保证,也是取得社会主义革命胜利并成功地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重要保证。

实现人生的价值

1.价值与人生价值

⑴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是指一事物对主体的积极意义,即一事物所具有的能够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

⑵人生价值包括个人对社会的责任和贡献(社会价值)、社会对个人的承认与满足(自我价值)两个方面,而人生的真正价值在于对社会的贡献。对一个人的价值评价主要看他的贡献,看他对广大人民群众的贡献。

2.什么是价值观?社会存在与价值观的关系?

⑴价值观是指人们对事物价值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⑵社会存在决定价值观,价值观对社会存在具有重大的反作用,对人们的行为具有重要的驱动、制约和导向作用。①价值观对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②价值观对人生道路的选择具有重要的导向作用。

3.什么是集体主义价值观?

集体主义价值观主张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在集体利益基础上的辨证统一。(1)它强调集体利益即人民群众的共同利益高于个人利益,当个人利益与集体利益发生冲突时,个人利益要服从集体利益;(2)它不排斥个人利益,而是重视和发展个人的正当利益,强调发挥集体中每个成员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并使之成为推动整个国家、民族进步的动力。

4.什么是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对事物能否满足主体的需要以及满足的程度作出的判断叫做价值判断;

在价值判断基础上作出的价值选择叫价值选择。

5.怎样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作出正确的价值判断与价值选择?

(1)必须坚持真理,遵循社会发展的客观规律,走历史的必由之路;

(2)要自觉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把人民群众的利益作为最高的价值

6.如何真正站在最广大人民的立场上

人民群众的整体利益总是由各方面的具体利益构成的。最大多数人的利益是最紧要和最具有决定性的因素。

⑴当个人利益与人民群众利益发生冲突时,要自觉站在人民群众的立场上进行选择。

⑵当个人利益与他人利益发生冲突时,要善于从不同角度思考利益,理解和尊重他人的正当选择;

⑶当个人利益与社会、集体和他人没有冲突时,要把个人、集体、社会三者的统一作为自己选择的

标准,两利相权取其重,两弊相衡取其轻。

7.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⑴在劳动和奉献中创造价值。劳动和奉献的人是幸福的,积极投身于为人民服务的实践,是实现人生价值的必由之路,也是拥有幸福人生的根本途径。

⑵在个人与社会的统一中实现价值。社会提供的客观条件是人们实现人生价值的基础。人的价值,只能在社会中实现。

⑶在砥砺自我中走向成功。

①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需要顽强拼搏、自强不息的精神。

②实现人生价值,需要努力发展自己的才能,全面提高个人素质。

③实现人生价值,需要有坚定的理想信念,需要正确价值观的指引。

(社会:科学的生态价值观,科学发展观,转变经济的发展方式。个人,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价值观的导向作用。先进英模人物:袁隆平,李振声,沈浩,人生价值的创造与实现)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哲学是什么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 术 1、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1世界观的含义: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零散的、不自觉、不系统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3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 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共性和个性、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1哲学揭示整个世界变化发展的一般规律 2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 3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知识的概括和总结,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二、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也就是意识和物质的关系 1、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本原第一性的问题 哲学的两大阵营:①唯物主义:存在决定思维②唯心主义:思维决定存在 2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 ①可知论:思维能认识存在 ②不可知论:思维不能认识存在 2、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成为哲学基本问题的根据 1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2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

3它贯穿于哲学发展的始终。 三、唯物主义及其形态: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1、古代朴素唯物主义:否认世界是神创造的,认为世界是物质的,把物质归结为具 体的物质形态,如水、火、气、土等 2、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把物质归结为自然科学意义上的原子,认为原子是世界 的本原,原子的属性就是物质的属性,因而具有机械性、形而上学性和历史观上的唯心主 义等局限性。 3、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马克思主义哲学,是我们 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思想武器。 四、唯心主义及其形态: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意识决定物质。 1、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人的目的、意志、感觉、经验、心灵等当成世界 的本原。 代表观点:存在即被感知;物是观念的集合;万物皆备于我;吾心便是宇宙,宇宙便是 吾心;心外无物;我思故我在。。。。 2、客观唯心主义:把客观精神上帝、理念、绝对精神等看作是世界的本原 代表观点:理生万物;上帝创造世界;自然界和人类社会是绝对精神的外化;未有此气,已有此理。。。。 五、哲学史上的伟大变革 1、哲学与时代精神 1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 2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 3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的精神上的精华 2、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 2自然科学基础:三大发现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 3直接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费尔巴哈唯物主义的基本内核批判地吸取]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2015届高考政治知识点归纳必修4生活与哲学

第四部分生活与哲学 1.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1)哲学是什么 哲学与世界观和方法论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1)区别、 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世界观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 ③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有一套理论体系。 (2)联系、 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和基础,没有世界观就没有哲学,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二者不能截然分开。 整个世界包括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界和人类社会,主观世界指人的意识领域。 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1)区别、含义不同。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人们用这种观点作指导去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就成为方法论。方法论是人们认识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观点。 (2)联系、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 世界观与方法论和哲学的关系 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我们可以说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又是关于方法论的学问。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区别、 ①哲学是人类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的各种知识进行概括、总结和反思的一门学问。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和奥秘,哲学则对个别的规律和特性进行新的概括和升华,从中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 ②哲学与具体科学是一般和个别、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2)联系、 ①哲学是对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那种把哲学看作“科学之科学”,认为哲学可以取代具体科学的看法是错误的。 ②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任何轻视哲学,否认哲学对具体科学的指导作用的看法,都是错误、有害的。 哲学与时代精神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总结 1、意识的本质(唯物论)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⑵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 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 3 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 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 5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6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7 但其形式是主观的; 8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9 “观念的东西不10 外是移入人脑,11 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12 已”(列宁) 2、永恒发展的含义(辩证法) 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⑵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三、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辩证法) ⑴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⑵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⑶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⑷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⑸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四、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 ⑴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 ⑵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⑶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辩证法) 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⑵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1 必然性是指 2 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 3 确定的趋势; 4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5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6 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7 它加速或延缓事物的发展。 ⑶必然性和偶然性相互依存,相互转化: 1 二者相互依存: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2 并通过大量的偶然性表现出来。 3 偶然性一定与必然性相互联系而 4 存在, 5 偶然性背后隐藏着必然性, 6 偶然性是必然性的必然性的表现形式和补充, 7 偶然性为必然性的发展开辟道路; 8 在一定条件下,9 二者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六、认识的本质(认识论) ⑴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反映; ⑵认识是在实践的基础上主体对客体能动的反映; ⑶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是一个能动的创造性的过程; ⑷主体对客体的反映受到客观条件的制约; ⑸主体对客体的反映有真实的反映和不真实的反映; ⑹实践是检验反映真实与否的唯一标准。 七、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辨证关系(认识论) ⑴感性认识和理性认识是有区别的: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2017届高考哲学知识点总结(吐血推荐)

(标示★的为复习的重要内容)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哲学基本常识)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理解哲学是什么? 1、哲学与生活的关系 哲学来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哲学的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哲学来源于人们对实践的追问和对世界的思考。 哲学反作用于生活,哲学总是自觉或者不自觉地影响着人们的学习、工作和生活。只有真正的哲学才能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和改造世界,才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 2、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1)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的世界观往往是自发的、零散的。 哲学是指哲学家依据一定的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把人们自发的、零散的世界观加以理论化、系统化而形成的思想体系。 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2)哲学世界观与方法论的关系 世界观是指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 本观点。 方法论是指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原则和根本方法。

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 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科学研究应该以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为指导。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及其两方面的内容★ 哲学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的基本问题在现实生活中表现为处理主观与客观的关系。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 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即思维能否正确反映存在,对这个问 题的不同回答形成了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2、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哲学发展史上,虽然有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两个对子,但是辩证法和形而上学的斗争从属于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斗争。因此哲学的基本派别就是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3、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及其三种基本历史形态★ 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世界的本原,物质决定意识。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

2020高考政治必背知识点90个 在政治的考试中,通过总结,可以发现很多的知识点是必考的内容,针对这些知识,我们应该使自己必须记会,可以帮助我们在考试的时候变得简单。今天来看看高中政治考试必背的90个知识点,或许会对你有用哦! 经济 商品:用于交换的劳动产品 两个属性:价值和交换价值 1. 价值:凝结在商品中的无差别的人类劳动 2. 价格:价格是价值的货币表现,价值越大,价格也越高,越小,价格也越低,成正比 3. 使用价值:能够满足人们某种需要的属性。如铅笔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写字,面包的使用价值是可以用来充饥,不同的商品有不同的使用价值。 4. 货币:货币也是一种商品,但它比较特殊,它用来充当一般等价物(苹果与面包价格不同,用货币衡量出来的货币有两个职能:一是价值尺度,二是流通手段 5. 纸币是由国家发行的强制使用的价值符号。纸币发行量需要符号一个国家的生产力水平,如果印的钱过多,导致通货膨胀,影响社会稳定。印的过少,导致通货紧缩,影响商品流通,所以钞票不是想印多少就可以印多少 6. 供求关系对价格的影响:当供不应求时,出现商品太少,买商品的人多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上涨,形成卖方市场。当供大于求是,出现商品太多,买的人少的情况,这时候价格下降,形成买方市场 7. 价值规律:商品的价值由生产商品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决定。比如李凯生产一部汽车需要花30天的时间。李凯生产一部手机的时间需要花10天时间,那么这部汽车在市场上的价格是这部手机的价格的3倍(可以假设汽车3万元,手机1万元)。也就是说生产一件东西,如果花的时间越多,那么它的价格也就越高。但是价格也受供求关系影响,当市场上卖汽车的很多,卖手机的相对少的时候,这时候汽车价格可能会稍低于3万,手机稍高于1万,但汽车价格基本还是手机价格的3倍 8. 当一件商品价格上升时,买它的人会减少,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也会相应地减少;价格下降时,买它的人会增多,这种商品的生产规模会增大 9. 恩格尔系数:食品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恩格尔系数越低,说明生活水平越高,因为系数低,说明花在吃饭上的钱很少,剩下的钱可以用在娱乐上、装修、购买奢侈品 10. 中学生的消费观:要根据自己的能力,适度消费,同时不可以盲从别人,消费的时候要理智,平时消费中;要有保护环境的意识,比如尽量少买或者不买对环境有危害的商品。时刻保持勤俭节约的作风,每一分钱都是用汗水换来的,不能随意挥霍。

高中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唯物论部分 1、世界的物质性原理: 【原理内容】辨证唯物论认为,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表现:自然界的存在和发展是客观的,人类社会的存在和发展也是客观的),世界的本质是物质,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方法论】(1)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情要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反对主观主义。(2)还要求人们在实践中必须要首先承自然界的客观性,正确处理好人与自然的关系,尊重自然,顺应自然,与自然和谐相处。 2、意识的反作用原理: 【原理内容】意识能够反作用于客观事物,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则会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我们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3、物质和意识辨证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方法论】我们要处理好主观和客观的关系,既要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反对割裂物质和意识的辨证关系。 4、规律客观性的原理: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是不可抗拒的。 【方法论】我们要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实事求是。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主观主义。 5、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1)尊重规律,按规律办事,离不开发挥主观能动性。(2)发挥主观能动性,必须以尊重客观规律为基础。(3)必须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结合起来,人们办事情的过程,就是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过程,而要把事情办好,就必须尊重客观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 【方法论】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既要尊重客观规律,按规律办事,又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把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有机地结合起来。 二、辩证法部分 (一)联系的观点 1、普遍联系原理(事物是普遍联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联系是指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世界上的一切事物都处于普遍联系当中,事物的联系不仅是普遍的,而且是客观的,整个世界就是普遍联系的统一整体。(联系是具有客观性、普遍性、条件性、多样性、系统性)。 【方法论】我们必须用联系的观点看问题。对事物的联系进行具体地分析,反对形而上学孤立的看问题。 2、原因和结果相互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原因是引起某种现象产生的现象,结果是被某种现象引起的现象。事物之间的因果联系是先行后续的关系,又是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任何现象都会引起其他现象的产生,任何现象的产生都是由其他现象所引起的。在每一事物的具体因果联系中,原因和结果有严格的区别,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 【方法论】要承认因果联系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正确把握事物的因果联系,这是人们正确认识事物,进行科学研究的前提;才能提高人们活动的自觉性和预见性(或者说要求人们自觉提高实践活动的预见性)。 。 3、整体和部分关系的原理: 【原理内容】唯物辩证法认为,整体和部分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1)区别:①二者的内涵不同;②地位不同:整体居于主导地位,统率着部分;③功能不同,这又有两种情形:当部分以合理的结构形成整体时,整体就具有全新的功能,整体的功能就大于各个部分功能之和;当部分以欠佳的结构形成整体时,就会损害整体功能的发挥。(2)联系:①二者不可分割:整体有部分构成,没有部分就无所谓整体;部分是整体中的部分,没有整体就无所谓部分; ②二者相互影响:整体的性能状态及变化会影响到部分的性能状态及其变化;反之,部分也制约整体,甚至在一定条件下,关键部分的性能会对整体的性能状态起决定作用;③两者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方法论】整体和部分相互关系的原理,要求我们办事情树立整体观念和全局思想,从整体着眼,寻求最优目标;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的发挥。

【精品】2020年高考政治专题之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必备知识点

【精品】2020年高考政治专题之生活与哲学主观题必备知识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具体原理 一、辩证唯物主义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 (物质和意识、客观规律性和主观能动性)(共8条原理) 1.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原理: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产物。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 2.物质世界是绝对运动和相对静止的统一 原理:运动是无条件的、绝对的和永恒的;静止是有条件的、相对的和暂时的,是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动中有静、静中有动。 3.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 原理内容: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 4.人与规律的关系 原理内容:规律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但人在规律

面前又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发挥主观能动性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5.物质决定意识 方法论:要求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6.意识的能动作用 原理内容:⑴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⑵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也即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②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7.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5+原理6 原理内容:⑴物质决定意识;⑵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①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意识活动具有目的性和计划性,具有主动创造性和自觉选择性;②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意识对改造客观世界有指导作用,正确的意识促进事物的发展,错误的意识阻碍事物的发展;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精神的力量,树立正确的意识,克服错误的意识。 8.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的辩证关系

2020高中历史必备的知识清单

2020高中历史必备的知识清单 高中的历史是一门需要重点记忆的学科,由于历史知识点特别多,为方便大家复习,下面就是给大家带来的2020高中历史必备的知识清单,希望大家喜欢! 高中历史基础知识 一、从刀耕火种到铁犁牛耕 1、原始农业的产生:“刀耕火种”、“火耕” 2、距今七八千年前:中国农业进入了“耜耕”或“石器锄耕”时代 3、春秋战国时期:铁犁牛耕,中国古代农业的传统耕作方式形成。 牛耕在春秋末年兴起是我国农业技术史上农用动力的一次 革命,目前发现最早的铁犁具是战国时期的。汉代已在全国范围普遍推广牛耕(二牛抬杠→ 一牛挽犁),而且耕犁基本定型。 二、土地私有制的确立 ①原始社会:土地属于氏族公社所有,公社成员集体耕种,平均消费。

②奴隶社会(夏商周):土地归国家所有,实行井田制。 发展过程:盛行(西周)——瓦解(春秋)——废除(战国)。 瓦解原因:春秋时期,铁农具和牛耕的使用(生产力的发展) ③封建社会的土地所有制: 形成:战国时期,废除井田制,以法律形式确立封建土地所有制。 三、小农经济的含义 小农经济是我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它在春秋战国时期形成,一直延续到中国近代。它以家庭为生产、生活的基本单位,农民占有少量的生产资料,精耕细作,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 四、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1、自给自足的小农经济,是中国封建社会农业生产的基本模式。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是古代中国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 2、小农经济以家庭为生产、生活单位,农业和家庭手工业相结合,在没有天灾、战乱和苛政干扰的情况下,“男耕女织”式的小农经济可以使农民勉强自给自足。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整理

高考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整理 1、意识的本质(唯物论) ⑴意识是人脑的机能,人脑是意识的物质器官。 ⑵意识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是客观存在的主观映象: 1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近似的反映; 2 意识是对客观存在能动的反映; 3 无论正确还是错误的意识都是客观存在的反映, 4 都能从客观存在中找到原形; 5 没有被反映者就没有反映; 6 意识的内容是客观的, 7 但其形式是主观的; 8 意识体现了客观内容和主观形式的统一; 9 观念的东西不10 外是移入人脑,11 并在人脑中改造过了的物质的东西而12 已(列宁) 2、永恒发展的含义(辩证法) ⑴世界是永恒发展的,发展是过程的集合体,是前进性的运动; ⑵发展是一切事物和现象的根本法则。 三、唯物辩证法过程论的内容和意义(辩证法) ⑴世界上没有永恒存在的事物; ⑵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 ⑶所谓过程是指一切事物都有其产生、发展和转化为其他事物的历史;

⑷一切事物都有它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⑸因此世界是过程的集合体,而不是具体事物的集合体。 四、两点论和重点论的关系(辩证法) ⑴两点论就是要同时看到主要矛盾和非主要矛盾、矛盾的主要方面和非主要方面的辨证关系,不能只看一方面而忽视另一面。 ⑵重点论就是在看到两个方面的同时,必须分清主次,抓住主要矛盾和矛盾的主要方面。 ⑶坚持两点论反对一点论,坚持重点论反对均衡论;坚持两点论中的重点论,重点论以两点论为前提;两点论和重点论是统一的。 五、必然性和偶然性的辨证关系(辩证法) ⑴必然性和偶然性是揭示事物产生、发展、灭亡不同趋势的一对范畴。 ⑵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的有区别的: 1 必然性是指 2 在事物发展中一定如此的趋势;偶然性是事物发展中并非必定发生的、不 3 确定的趋势; 4 必然性是由事物内部的根本矛盾决定的;偶然性是由非根本矛盾决定的; 5 必然性对事物的发展起决定作用, 6 它决定事物的发展方向;偶然性则对事物的发展起影响作用, 7 它加速或延

2020届高考政治哲学矛盾观知识点

哲学矛盾观知识点 一、主干知识(打★为必背知识,其余为理解) ★1、对立统一(矛盾基本属性) 【原理】矛盾就是对立统一,要求我们用一分为二的观点看问题。 【拆解】矛盾的斗争性和同一性关系:①矛盾具有同一性,矛盾双方存在于一个统一体中,在一定条件下互相转化;②矛盾具有斗争性,矛盾双方相互排斥,相互对立;③同一以斗争为前提,斗争寓于同一之中,对立统一推动事物发展。 ★2、矛盾的普遍性 【原理】矛盾普遍存在(事事有矛盾,时时有矛盾),要求我们承认、分析、揭露、解决矛盾。 ★3、矛盾的特殊性 【原理】矛盾具有特殊性,要求我们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拆解1】表现:①不同的事物有不同的矛盾;②同一事物在发展的不同过程和不同阶段上有不同的矛盾; ③同一事物不同矛盾、同一矛盾不同方面各有其特殊性。 【拆解2】具体问题具体分析:①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在矛盾普遍性原理的指导下,具体分析矛盾的特殊性,并找出解决矛盾的正确方法;②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认识事物的基础;③具体问题具体分析是我们正确解决矛盾的关键。 ★4、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辩证关系 【原理】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要求我们在共性指导下研究个性,善于从个性中概括出共性。 【拆解】①矛盾的普遍性存在于特殊性之中,并通过特殊性表现出来;②特殊性离不开普遍性;③矛盾普遍性和特殊性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④要善于在共性指导下研究个性,从个性中概括出共性。 ★5、两点论和重点论统一 【主矛】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要善于抓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 【主方】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要求我们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 【主次矛】主要矛盾对事物发展起决定作用,次要矛盾影响事物发展,我们要善于抓住重点,集中力量解决主要矛盾,又要学会统筹兼顾,恰当处理好次要矛盾,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主次方】事物的性质由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决定,次要方面影响事物性质,要求我们分清主流与支流,着重把握矛盾的主要方面,同时恰当处理次要方面,坚持两点论和重点论的统一。 二、易混易错知识点 1、矛盾是普遍存在的,因此任何事物之间都存在矛盾。(具体事物之间的矛盾是有条件的,必须处于统一体中) 2、矛盾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制造的矛盾越多,就越有利于事物的发展。(矛盾是客观的,不能制造,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2019人教版高中政治哲学生活知识点总结 第一单元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 第一课美好生活的向导 一、哲学的产生 1.哲学智慧产生于人类的实践活动 2.哲学源于人们在实践中对世界的追问和思考 二、哲学是什么 (一)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智慧) 哲学的任务: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 (二)关于世界观的学说: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1.世界观:人们对整个世界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 2.世界观人人都有,但一般人自发形成的世界观不等于哲学 3.哲学&世界观&方法论的关系 ①世界观和方法论是同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 ②世界观(看法想法)决定方法论,方法论(做法)体现世界观 ③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三)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具体科学)的概括和总结 ①具体科学揭示的是自然、社会和思维某一具体领域的规律(个性、个别、具体) ②哲学对其进行概括和生活,抽象出最一般的本质和最普遍的规律(共性、一般、抽象) ③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哲学的发展(哲学不是科学之科学不可取代具体科学),哲学为具体科学研究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易错句:哲学是科学的时间观和方法论(×) 第二课百舸争流的思想 一、哲学的基本问题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即意识和物质的关系问题) 内容 (一)思维和存在何者是本原的问题(谁决定谁) ①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 ②凡认为存在决定思维为唯物主义,凡认为思维决定存在为唯心主义 (二)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 ①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 ②分为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为什么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①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遇到的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 ②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一切哲学都不能回避的,必须回答的问题 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 1.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高三历史必背重要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背重要知识点 原因:列强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借口:修约遭到拒绝时间:1856---1860年 《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十口通商英法联 军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水准。 二、洋务运动近代化:文明(科技)发展水准,主要指机器生产 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提出“中学(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体,西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用”实质上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 朝的统治。 1、前期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江南 制造总局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 等方面的困难,创办一批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标志着 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 布局 3、为策划海防,建成北洋(海军)、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为培养科技人才,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 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结果(评价):A、洋务运动没有使清朝达到富强(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B、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 【篇二】 一、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过程:外商企业—洋务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来源: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4)分布:沿海、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 (5)级的共同优点;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剥削,革命性;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联盟;集中水准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实行斗争。中国无产阶级这些特点和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6)中国无产阶级早期斗争: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虽然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已经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如香港工人罢工、江南制造总局工人罢工等。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第二,使中国社会阶级结构产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壮大。 第三,促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同时,无产阶级也随之壮大,这又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高考政治全套哲学知识点总结

2020备战高考——高中政治全套哲学知识点总结 哲学核心知识 是什么为什么 哲学①从本义上看,哲学是指爱智慧和追求智慧②从与世界观的关系看,哲学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③从与方法论的关系看,哲学也是关于方法论的学说,是世界观与方法论的统一④从与具体知识的关系看,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⑤从与生活的关系看:是美好生活的向导,是指导人们生活的更好的艺术。①哲学是指导人们生活得更好的艺术。②从哲学的本义:爱智慧或追求智慧。哲学就是一门给人智慧、使人聪明的学问。 ③真正的哲学可以使我们正确地看待自然、社会和人生地变化与发展,用睿智的眼光看待生活和实践,正确对待社会进步与个人发展,正确对待集体利益与个人利益的关系,正确对待进与退、得与失、名与利,从而为生活和实践提供积极有益的指导。④从哲学的任务上看,哲学能在人类生活的路途上点起前行的明灯,指导人们正确地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⑤(期中卷26题)时政意义:繁荣发展哲学社会科学,发挥哲学的思想库作用,有利于推动我国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有利于促进和谐社会建设,有利于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有利于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胜利。 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①它是人们在生活和实践活动中首先遇到和无法回避的基本问题。②它是一切哲学

都不能回避、必须回答的问题,它贯穿于一切哲学的始终。③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决定着各种哲学的基本性质和方向,决定着它们对其他哲学问题的回答。 区别联系 哲学与世界观的关系①含义不同: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哲学就是关于世界观的学问。 ②主体不同:世界观自发形成,人人都有;而哲学只有经过系统学习的人才能掌握。(哲学家)③特点:世界观往往是零散的、朴素的、缺乏理论论证的,而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有序、逻辑和完整的体系。①人们把世界观形成体系,用某种理论形式表现出来就有了哲学。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②都把整个世界当作研究对象,都是对整个世界否认根本看法和总的看法。③哲学以世界观为内容,世界观以哲学为最高表现。 哲学与时代的关系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时代包括一定社会的经济和政治、文化等。①哲学来源于时代,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哲学属于思想文化范畴,是对一定时代社会经济和政治的反映,它的内容来源于时代。真正的哲学能够正确地反映自己时代的任务和要求,牢牢地把握住时代的脉搏,正确地总结和概括时代的实践经验和认识成果。②哲学反作用于时代,是社会变革的先导和推动力量。哲学可以通过对社会的弊端、对旧制度和旧思想的批判,更新人的观念,解放人的思想。哲学还可以预见和指明社会的前进方向,指出社会发展的理想目标,指引人们追求美好的未来,同时能够动员和掌握群众,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高中政治必修4《生活与哲学》知识点总结 一、生活智慧与时代精神1、什么是哲学?(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2)哲学是对自然、社会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2、什么是世界观和方法论?两者的关系如何?(1)世界观是人们对整个世界以及人与世界关系的总的看法和根本观点。(2)方法论(3)关系:一般说来,世界观决定方法论,方法论体现着世界观,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不存在脱离世界观的方法论,也不存在脱离方法论的世界观。哲学是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3、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是什么?(1)具体科学是哲学的基础,具体科学的进步推动着哲学的发展。(2)哲学为具体科学提供世界观和方法论的指导。 4、哲学的基本问题是什么?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一是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二是思维和存在有没有同一性的问题,即思维能否正确认识存在的问题。对此问题的不同回答,划分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5、哲学的两大基本派别是什么?他们的根本分歧是什么?两大基本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根本分歧:围绕物质和意识谁是本原的问题展开。 6、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唯物主义认为,物质是本原,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 7、唯心主义的基本观点唯心主义认为,意识是本原,物质依赖于意识,不是物质决定意识,而是意识决定物质。 8、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唯一标准是对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的不同回答。 9、什么是真正的哲学?是自己时代精神上的精华:(1)是时代精神的总结和升华;(2)是社会变革的先导1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的产生和发展(2)自然科学基础: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和转化定律、生物进化论(3)理论来源:德国古典哲学,其中最主要的是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11、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三大理论成果(1)毛泽东思想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具体实际相结合过程中产生的伟大理论成果;(2)邓小平理论是对毛泽东思想的继承和发展;(3)“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是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二、探索世界与追求真理1、辨证唯物主义的物质概念物质是不依赖于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2、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世界的本质是物质。 3、为什么说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1)自然界是物质的;(2)人类社会的产生、存在、发展及其构成要素,具有客观的物质性;(3)人的意识一开始就是社会的产物,它是在劳动中伴随着人和人类社会一起产生的(4)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就在于它的物质性。 4、什么是运动?指宇宙间一切事物、现象的变化和过程。 5、物质和运动的关系(1)世界上不存在脱离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2)世界上不

高中政治必背哲学知识点归纳(主观题)

高二 1、 〖 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导 读:马克思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哲学,其中,辩证唯物括辩证唯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①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 物论、辩证唯物主义认识论、唯物辩证法三个组成部分。历史唯物括历史观、价值观和人 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 生观等组成部分。学习时应把握以下范畴:物质、运动静止、规律、意识、认识实践、真理、 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联系、发展、矛盾、社会存在与社会意识、人民群众、价值及价值观、断与价值。 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志。 一、辩证唯物主义(辩证唯物论 8、唯物辩证法 19、认识论 3)(共 30 条原理) 2、〖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 第一部分:辩证唯物论(物质和意识、规律和主观能动性)(共 8 条原理) 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一、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 3、〖反 对〗: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主义观点。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是物质的。意识是物质的派 四、物质和意识系原理 【重点掌握】 生。因此,世界是物质的世界,世界的真正统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正确意识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认识和客观符合。 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 , 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3、〖反对〗:反对实际工作中,违背世界物质性原现是主观主义。 (2)〖方法论〗:想问题、办事情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又要重视意识的作用, 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如何做到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1)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能动性。它要求我们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以求真务实的精神探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在实 (3)〖反对〗: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这是我们做好各种事情的基本要求,也是无产阶制行正确的 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路线、方针、政策的前提和依据。( 2)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和尊重客观规律结合起来,把高度的革命热情同严谨的科学态度结合起来。既要反对夸大意识能 五、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重点掌握】 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1、〖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 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二、物质决定意识原理 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的, 它既不能被创造、被改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 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 1、〖原理内容〗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第一性,意 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识第二性,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物质的反映。 2、〖方法论〗: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即坚持实事求是),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 2、〖方法论〗:要求我们想问题办事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 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3、〖反对〗:反对否认规律三、意识能动作用原理(或意识反作用于物质原理) 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第共 7 页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