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聊斋志异》中的商人形象

合集下载

论《聊斋志异》中的侠义形象分析

论《聊斋志异》中的侠义形象分析

目录摘要Abstract前言 (3)一、侠的来源 (3)二、侠女复仇型 (4)三、仙人行侠型 (6)四、以性行侠型 (8)五、男侠形像 (9)注释 (11)参考文献 (12)摘要《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短篇小说发展的最高峰,在以志怪传奇为特征的文言小说中,最富有创造性,文学成就最高,正是凭借这部作品,蒲松龄被国际上称为中国短篇小说之王。

《聊斋志异》是一部包罗万象的书,涉及到社会的各个领域,基本上反映了中国清朝初期的社会状况。

《聊斋志异》中写了不少侠士,其中的侠义形象的塑造既借鉴了中国传统的塑造方法,又有所突破,有所创新。

他和以往描写的侠客不同的是女性不再是以武行侠,而又加入了以性行侠这一特异性,同时男性行侠又加入了仙人行侠。

这些创新对下侠义小说来说是一个伟大的突破,为侠义小说提供了新的思路关键词:女侠;以性行侠;特异性AbstractStrange is the development of ancient Chinese novel peak Zhiguai legendary in classical Chinese novels featuring the most creative, the highest literary achievement, it is by virtue of the novel, Pu was internationally known as a short story of the Chinese Wang. Ghost Story is a book all-inclusive, involving all areas of society, basically reflects the social conditions of the early Qing Dynasty. Liaozhai Knight write a lot, of which the next image knight both from the traditional method of shape, and the breakthrough innovation. Knight before it and the difference is no longer a single woman to Violent-crimeAnd joined the Xia to the specific sexual activity, while men also joined the line-Xia Xia immortal line. This is the traditional martial arts novels is a great breakthrough for the development of chivalrous novels provides a new way of thinking.Key words:Woman Rise in sexual activity Specificity《聊斋志异》中的侠义形象分析前言《聊斋志异》成书于清代初年,正是白话文小说发展兴盛,文言小说衰败的时期。

《聊斋志异·白秋练》中白秋练形象来源考证

《聊斋志异·白秋练》中白秋练形象来源考证

《聊斋志异白秋练》中白秋练形象来源考证张琦婧;任志宏【摘要】《聊斋志异·白秋练》中的白秋练性情风雅,喜好吟诗,吟诗不仅能治愈相思病,甚至让她死而不朽,白秋练更是凭借自己能预知物价的本领成功与慕蟾宫结为夫妻.本文考察了白秋练这一形象的来源,其喜好吟诗的特点,与蒲松龄和好友顾青霞之间的经历密切相关,白秋练通过诗歌进行占卜、治病、表达感情,体现了诗歌的功能;白秋练拥有"术知物价"的本领,帮助慕蟾宫家经商盈利,这在唐传奇、明清小说中也有类似的故事情节;白秋练这一美好的女性形象,也体现了蒲松龄的审美理想.【期刊名称】《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学报》【年(卷),期】2018(034)003【总页数】4页(P64-67)【关键词】白秋练;吟诗;术知物价;审美理想【作者】张琦婧;任志宏【作者单位】华东师范大学人文社会科学学院,上海200241;吉林工程技术师范学院经济贸易学院,吉林长春130052【正文语种】中文【中图分类】I207.41在《聊斋志异·白秋练》中,白秋练是一位水中的精灵,白骥化成的她性情风雅,喜好吟诗,因随父经商的慕蟾宫每日吟诵诗歌,便常在窗外偷听,倾心于他。

白秋练的母亲主动上门求亲未果,便施法术使慕蟾宫不得归乡,白秋练相思成疾,慕蟾宫以吟诗相救,恩爱了几日,却因慕蟾宫父亲的阻挠而分开。

分别后的慕蟾宫亦是得了相思病,其父只好找寻白秋练吟诗救慕蟾宫。

白秋练深谙慕父的商人本性,凭借自己“术知物价”的能力帮慕父牟取厚利,终于与慕蟾宫喜结连理。

远离家乡,身为鱼精的白秋练只能在每次做饭时加一些家乡湖水维持生命,后因慕蟾宫家中所存湖水用光,白秋练病重,让慕蟾宫通过吟诗的方式保证自己死而不朽,等到湖水到来浸在水中,便复活了。

关于《白秋练》的分析,刘雪莲的《<聊斋志异·白秋练>中诗词及“吟唱”功能考述》与袁世硕的《吟诗魔力的底蕴——<白秋练>抉微》认为白秋练喜好吟诗这一特点与蒲松龄曾交好的顾青霞有关。

《聊斋志异》花性与花妖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花性与花妖形象分析

《聊斋志异》花性与花妖形象分析《聊斋志异》是我国古代文言短篇小说的巅峰。

花本是观赏之物,蒲松龄从花本身的习性出发,把花当作审美对象,并加以人格化,形成了新的角色——花妖,名花牡丹、耐冬、菊花、荷花成为其笔下描绘的对象。

他们不仅拥有俊美的人类外形,而且具备完美的人类性情。

标签:《聊斋志异》;花妖;花性;形象《聊斋志异》中关于花妖花神的篇目共有5篇,分别是《葛巾》、《香玉》、《黄英》、《荷花三娘子》、《绛妃》,分别出现了紫牡丹葛巾和白牡丹玉版、牡丹香玉和耐冬绛雪、菊花陶生和黄英、荷花三娘子、花神绛妃8个花妖形象,其中有7个女性和1个男性形象。

《聊斋志异》中的花妖已经具备了显著的人类性情,成为了花性与人情的完美结合的形象。

如鲁迅先生所说:“独于详尽之外,示以平常,使花妖狐媚,多具人情,和易可亲,忘为异类,而又偶见鹘突,知复非人。

”[1]一、《葛巾》(一)葛巾与紫牡丹葛巾是牡丹品种之一,花圆正而富丽,如世人所戴葛巾狀。

许多文人墨客都以诗歌称赞牡丹,如杨万里的《紫牡丹二首》写过:“万花不分不春妍,至竟专春是牡丹。

紫锦香囊金屑暖,翠罗舞袖掌文寒”;刘禹锡写的《赏牡丹》中“惟有牡丹真国色,花开时节动京城。

”[2]葛巾在园中与常大用邂逅,被常大用的痴情感动,但葛巾并没有被爱情冲昏头脑,而是采取谨慎的态度试探常大用,说明她对待爱情深思熟虑。

常大用兄弟因富足的生活和貌美的妻子招来了贼寇,葛巾临危不惧,和玉版从容对敌,成功将贼寇劝退。

经过几年婚姻生活后,葛巾对丈夫透露了自己的家世,常大用却“疑女为花妖”,闹了个妻离子散的悲剧。

(二)玉版与白牡丹《葛巾》主要叙述的是葛巾的爱情故事,又以另一女子玉版衬托。

玉版,是白牡丹的一种,色如玉,深檀心。

玉版的初次登场是同葛巾下棋的素衣美人,正是暗示她是白牡丹,所以衣服素净。

性格是冰清玉洁,不染纤尘,风采淡雅。

全文只写了玉版的两句话,既表现了玉版的性情,又烘托了葛巾的形象。

她邀葛巾时说:“败军之将,尚可复言战否?业已烹茗,敢邀为长夜之饮”,可见其心境悠闲。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聊斋志异》是中国古代文学中的一部经典之作,而其中的书生形象更是深受人们的喜爱和好奇。

从儒家伦理的角度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涵盖了很多传统的儒家价值观念,同时也有一些对于传统伦理的颠覆和挑战。

本文将从儒家伦理的视角来阐述《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的特点以及其所蕴含的伦理思考。

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展现了传统儒家价值观念的一些特点。

在古代中国社会中,书生是指有学识有文化的人,有着良好的品德和修养。

在《聊斋志异》中,书生的形象往往被塑造成有着高尚情操和仁义之心的人物。

比如在《聊斋志异》中,有一篇名为《聂小倩》的故事,书生官哥在深夜遇到一个美丽的女子,对她产生了深深的怜悯之情,并且一心想要帮助她摆脱鬼魂的身份。

这种对他人的怜悯和帮助正是传统儒家仁爱之心的表现。

在《聊斋志异》的许多故事中,书生还经常展现出对道德准则的尊重和遵守,体现了儒家思想中的礼仪之道。

这些都是书生形象所蕴含的传统儒家价值观念。

虽然书生形象在《聊斋志异》中展现出了一些传统儒家价值观念,但也有一些对传统伦理的颠覆和挑战。

在一些故事中,书生形象往往被描绘成有着天真浪漫、执着于爱情的一面。

在《聊斋志异》中,不乏书生因为一段凄美的爱情而舍生取义,或者追寻着一些超越世俗的美好。

这种对于传统伦理的颠覆和挑战,是对《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的一种别样诠释。

这也让人们对传统儒家伦理观念的多样性有了更多的思考和探索。

从儒家伦理的角度来看,《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的故事情节也可以给我们一些伦理思考。

在传统的儒家伦理观念中,一个人的道德品行和行为举止是完全由其内心的修养所决定的。

而在《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往往在迷信、情感和世俗利益的包裹下,展现出一种世间烟火中的真实。

这正好印证了儒家伦理观念中“内圣外王”的思想,即内在修养和外在行为是相辅相成的。

《聊斋志异》中书生形象的故事情节可以给我们一种多元化的伦理思考,让我们更加理性客观地审视人性和伦理道德。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三言二拍是中国古代的一则文学名著,主要讲述了唐朝时期民间商人的故事和人生经历。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形象是一个广泛而深刻的主题,展现了商人在社会中的地位、作用和局限。

本文将从以下几个方面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被描绘为精明能干、懂得商业规则和交易技巧的人。

例如,在《卖油郎独占花魁》中,男主角李义山是一个油坊老板,他不仅富有,而且懂得商业规则,能够灵活应对各种情况,最终赢得了花魁的芳心。

在《白蛇传》中,白娘子是一个药店老板,她不仅懂得医学知识,而且深谙商业运作之道,能够利用各种资源,最终成功打造了一个庞大的商业帝国。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面临困境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经常面临着各种困境和挑战,如市场竞争、经济波动、法律约束等。

例如,在《三言》中,冯道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经营不善,陷入了经济危机,不得不卖掉了自己的产业。

在《喻世明言》中,陈胜是一个商人,但他因为反对秦王朝的统治,最终被判处死刑。

这些故事展现了商人在市场经济中所面临的不确定性和风险。

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受到歧视和偏见的形象。

在三言二拍中,商人常常受到社会歧视和偏见,被认为是贪婪、自私的人。

例如,在《莺莺传》中,张生是一个商人,他因为妻子不忠,最终被迫放弃了自己的产业,流浪街头。

在《喻世明言》中,王实甫将商人描绘为“穷酸”、“狡猾”,这种评价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综上所述,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是一个富有、精明、面临困境和受到歧视的形象。

这些形象展现了商人在中国古代社会中的尴尬地位和局限,也反映了当时社会对商人的偏见和不公正对待。

这些形象也为后世的文学创作提供了有价值的参考和启示,揭示了商业运作中的种种局限和挑战。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论儒家伦理视角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
《聊斋志异》是清代著名小说集,书中涵盖了许多奇幻的故事,其中的书生形象形象丰富多样。

从儒家伦理视角来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可以分为两种:正直善良的书生和邪恶狂妄的书生。

正直善良的书生形象在《聊斋志异》中屡见不鲜。

他们是儒家思想中所倡导的忠诚、义气、孝敬、正直、仁爱等品德的化身。

例如,《聊斋志异》中的《牡丹亭》中,南京上元节上,书生张生因追求真爱,不畏权势,不畏威胁,始终坚持自己的意愿,最终得到了姑娘的心。

他尊崇道德,对父母尽孝,坚信真爱,不忘初心。

此外,《聊斋志异》中的《镜花缘》中的窦珪,他是一个好学、诚实守信的书生,他追求真理,勤奋学习,奋斗终身,最终在道德观念的指引下,走上了正确的人生道路。

然而,《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并非都是各种美好品德的化身。

邪恶狂妄的书生形象也在小说中被生动刻画出来,如《聊斋志异》中的《新婚燕》中的许而已和《聊斋志异》中的《画皮》中的王熙凤。

许而已拥有高超的法术和智慧,却对人无情,滥杀无辜。

王熙凤则是一个天生骄傲自大的美男子,身体有着难以抗拒的魅力,与妇人交往纷呈,狂妄不羁。

他们的行为背离了儒家所推崇的道德、礼仪、文化等品德,同时也失去了基本的良知和人性。

总之,《聊斋志异》中的书生形象丰富多彩,既有正直善良的书生,也有邪恶狂妄的书生,这些形象具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反映了小说时代的价值取向。

对于我们现在的社会而言,要理解和汲取书生的正义、责任、勇气,拥有崇高的追求精神,以及尽可能地磨平自己的邪恶因素,成为有品德的人并为社会作出贡献是非常有意义的。

明清时期的小说中的商人形象探究

明清时期的小说中的商人形象探究

明清时期的小说中的商人形象探究作者:王美惠来源:《中国民族博览》2022年第02期【摘要】回顾我国的历史小说,其中明清时期的小说中商人形象塑造得最为鲜明,小说中讲述商人们随着历史的不断改变,生活发生巨大动荡时的各种表现。

同时,在我国明清时期资本主义的萌芽使经济得到了快速的发展,商人的经济财富得到了很大的提升,而且这个行业分布在各个地区,推动着各个地区商品的流入与流出,使明清时期的商业经济得到很大的发展。

如果说小说中的人物形象能代表一定的时代意义,那么商人就是我国明清时期鲜明的人物代表。

【关键词】明清时期;小说;商人形象【中图分类号】I207.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7-4198(2022)02-195-03【本文著录格式】王美惠.明清时期的小说中的商人形象探究[J].中国民族博览,2022,01(02):195-197.在大多数的文学作品中,不同的历史阶段都有相应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形象,小说中的人物形象也蕴含着这个时代的历史意义。

我国的商业文学在明清时期实现了良好的发展,与此同时,小说作品也迎来了新的转折点,越来越多的作品将商人作为重点写作对象,商人的形象也越来越丰富、多姿多彩。

作者不仅写诚实守信的商人形象,还写利益当先的商人形象,无论是正面还是反面的商人形象,作者都将他们描述得生动形象,让人印象深刻。

一、商人的商业贸易在我国明清时期,纸币在海内外的流通使得传统的商业贸易得到快速的发展,手工业和农业的发展与壮大,都给商业贸易的发展提供了前提条件。

同时我国明清时期水路十分畅通,使商人能顺利进行开展大量的远航商品进行运输、贩卖,不仅为我国大量商品的流入、流出提供有利的运输条件,还能促进我国各个地区商业的发展。

商业的发展离不开便利的交通条件,为此在我国明清后期开始利用水路进行远距离的商品运输,同时为了能方便运输,不仅利用水路来运输货物、粮草等,还进行道路的修建贯穿到各个地区,我国不仅水路畅通,道路也畅通,使我国的交通运输获得很大的便利。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

浅析“三言”“二拍”中的商人形象摘要:明朝中后期,资本主义萌芽产生,商品经济的空前活跃,手工业取得新发展,城市工商业开始繁荣,市民阶层不断壮大。

在多种因素的促进下,商人形象逐步完善,商人地位不断提高。

因此,活灵活现的商人形象就出现在作家笔下,例如“三言”“二拍”。

本文将根据各个时期的历史背景论述商人地位在明朝兴起的原因,结合“三言”“二拍”中的具体篇章,比较分析商人形象的不同特点。

关键词:“三言”“二拍”商人地位形象特点前言:自古以来,不论是民众还是统治阶级总是重士轻商,根据对社会的贡献,世人将现阶层分为士、农、工、商四个阶层,其中商始终处于最末位,直到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不断发展,城市工商业开始繁荣,商人地位才不断提高,市民阶层也不断壮大。

“三言”“二拍”中有的商人忠厚老实、情深义重;有的却薄情寡义,阴险狡诈。

这些形象确切不移的概括了晚明商贾的特点,同时深刻揭露社会现实的黑暗以及世风日下,人心不古的社会风气。

在《喻世明言》中有一句谚语:“一品官,二品贾”。

而且在《二刻拍案惊奇》中也有记载:“徽州风俗以商贾为第一等生,科第反在次者”。

这些都体现了商人阶级地位的上升。

一、从历朝历代看商人地位的演变《管子〃小匡》中记载:“士农工商四民者,国之石(柱石),民也。

”商为末,可见历朝历代重农轻商的等级观念,从先秦到宋朝,商人一直被束缚压抑,以至于商贾无不愁云惨淡,郁抑不申。

历史上商人地位并非一成不变,不同时期商人地位也迥乎不同。

春秋战国时期,越王勾践灭了夫差后,为了不落的“狡兔死,走狗烹”的下场,范蠡功成名就却弃官从商,留得一世英名却难以载入史册。

辞官经商才能独善其身,可见商人的卑不足道。

汉朝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尤为严格,汉朝政府曾经专门规定,商人穿鞋必须一黑一白,衣服只能穿麻衣不能穿丝绸棉袍。

通过对商人着装的规定,对商人实行严格的管制,真切反映了商人社会地位极其低下,突出商贾处于社会下层的尴尬境地。

魏晋南北朝时,社会动荡不安,商品经济有所发展,手工业不再受到限制,但是商人地位仍然不高,很多达官贵人兼做商贾,商人歧视相对缓解。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学士学位论文题目:浅议《聊斋志异》中的商人形象姓名:系别:专业:班级:指导教师:完成日期:浅议《聊斋志异》中的商人形象内容提要:蒲松龄的《聊斋志异》所取得的高度的艺术成就,是它之前的文言小说所无法比拟的。

而在《聊斋志异》近500篇作品中,有70余篇涉及到了商人和商业活动。

蒲松龄作为一介文人,视野及于商业和商人,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大量涉及,这在历代作家中殊不多见,显然商人这一特殊群体引起了他的格外关注。

他以商贾为依托,借用这一特殊的社会角色和人生舞台,寄寓一己独特的人文情怀。

在《聊斋志异》中,作者蒲松龄不仅赞美了一些诚实、守信、乐善好施的良商,向人们展示出他们的高尚品行,而且还以辛辣、嘲讽的笔调,描写了一些唯利是图、贪婪自私、冷酷无情、忘恩负义、吝啬至极、一毛不拔、荒淫纵欲的恶商形象,对他们的恶劣品行进行了无情的鞭笞和痛击。

本文从良商和恶商两个方面对商人形象加以论证。

首先在良商形象的塑造上,本文从诚实正直、仁厚善良、重情重义、不守财、善施舍这四个特征来加以表现。

其次在恶商形象的塑造上,也是从唯利是图贪婪自私、冷酷无情忘恩负义、吝啬致极一毛不拔视财如命、贪恋女色阴险狡诈这四个特征来加以论证的。

关键词:良商、恶商、形象目录一、良商形象的塑造 (1)(一)诚实、正直 (1)(二)仁厚、善良 (2)(三)重情重义 (4)(四)不守财、善施舍 (6)二、恶商形象的塑造 (7)(一)唯利是图、贪婪自私 (7)(二)冷酷无情、忘恩负义 (9)(三)吝啬致极、一毛不拔、视财如命 (11)(四)贪恋女色、阴险狡诈 (13)注释: (15)浅议《聊斋志异》中的商人形象毛泽东同志在评价我国古典文学宝库中的瑰宝《聊斋志异》时说:“《聊斋》其实是一部社会小说”,“可以当作清朝的史料来看”。

(1)《聊斋志异》近五百篇作品中,有七十余篇涉及到了商人和商业活动。

蒲松龄作为一介文人,视野及于商业和商人,,并在自己的文学创作中大量涉及,这在历代作家中殊不多见,显然商人这一特殊群体以及社会的商业活动引起了他的格外关注。

商贾阶层是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产物,他们对社会经济的繁荣起着不可低估的作用。

自古以来,人们对商贾的评价是以“取之是否有道”作为首要的衡量标准。

以诚信、不欺、勤俭等正道获利即为良商,唯利是图,以欺诈、投机、不劳而获、损人利己等歪道攫取财富则为恶贾。

其次,对得取的利润既钱财如何看待、如何使用,也是分判良伤、恶贾的另一标准。

不守财、不吝啬、善周济、施舍穷困之人,肯捐资修筑庙宇、祠堂、学堂、桥梁等公益事业的属于良商,反之,那些“算入骨髓”、“一毛不拔”的贪婪、吝啬之徒则为恶贾,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基本上以此来分判商贾的。

一、良商形象的塑造他所塑造的良商形象主要具备如下品行:(一)诚实、正直诚实、正直是中国传统文化所提倡和赞颂的美德之一,是千百年来君子“修身”的重要内容,也是评判一个人的人格是否高尚的标准和尺度。

中国有句俗语,叫做“无商不奸”。

在人们的惯性思维中,商人与奸诈结缘,与诚实无份。

但在反映明清市民、商贾生活的明清小说中,确实有诚实、正直的商人形象的出现,如“三言”、“二拍”中《卖油郎独占花魁》、《施润泽滩阙遇友》等就描述了诚笃、朴实、忠厚、正直的小商人形象。

在反映普通人民生活的《聊斋志异》中,则出现更多、更鲜明的这类人物形象。

一贫彻骨却能拾金不昧的王成就是其一。

王成虽然懒惰成习,“红日三竿,王始起。

”(《王成》)但品行耿介纯笃。

他在一贫如洗的情况下,拾到金钗而不昧,完璧交还失主的行为足以证明其诚实。

他贩葛至京都,在客店丢失卖葛的钱,身无分文,有人劝王成上告官府,责店主人赔偿时,却说:“此我数也,于主人何尤?”并不归咎店主人,此事足以证明王成的政治品性。

《刘夫人》篇中的廉生与刘夫人非亲非故,受刘夫人之托,一个贫穷的光棍汗手持刘夫人提供的八百两资本及后来的“全金”,“持泛江湖”,赴荆襄、去淮上,获巨万而归,其间远离刘夫人的控制,在外是经年累月,他没襄金而奔,实是他与刘夫人“所信者在腹心”,充分表明廉生是一位“至性纯笃”之人。

利津县的金永年一生诚信待客,“贸贩平准”(《金永年》)被神赐一子。

(二)仁厚、善良仁厚、善良也是我们传统文化所提倡的美德之一,是被看作个人修养的基本要求。

仁厚、善良主要表现在对人有仁慈、友善之心,特别是遇到不幸的人富有同情感。

明清小说《豆棚闲话》中的《朝奉郎挥金倡霸》描写了善心经商得到好报的商人汪华(小字兴哥),他开设当铺,一天遇到一位马贩子前来当马,马贩子称:贩来五十匹马,因行情不好,只好当一匹马,以买草料。

此马价百金,只求卖五十两。

当铺伙计以不当牲口为由撵走他,兴哥说:“省会地面,马也是要用的,若不当与他,那四十九匹也饿死了,岂不可怜。

”说完就取出元宝两锭。

马贩子称“当当一锭够了。

”兴哥道:“你辛苦来此,须要趁钱方好。

如何百金的价,只当五十两,却不折了本了么?”送上两锭元宝让马贩子离去。

兴哥看到一穷人手拿铁锅一只,在当铺当了三钱回去,想到:“这个穷人家里,不过一只锅子,将来当了,老婆在家,如何煮饭。

三钱值得恁多。

”立即提着锅子上马追上穷人还给他。

此段文字已表现出汪兴哥是一位善良、有同情心的商人。

在《聊斋志异》中也有这样的商人存在。

《王成》篇中的客店主人就非常具有同情心,乐于助人。

王成贩葛至京都住店后,他就对王成晚来几日、葛价已下跌而“深惜”。

此后一直关注葛市价格,对王成“郁郁不得志”、“倍益忧闷”进行劝解。

在葛价狂泻不止时,他“劝令贱於,改而他图。

”因此,王成才下定决心卖掉葛布。

王成在店中丢失现金、身无分文时,店主人不但十余天饭食住宿费用不计,又“赠金五两,慰之使归”。

王成无颜归家,有意贩鹑,店“主人怂恿之。

且约假寓饮食,不取其直。

他即为王成的成功而“喜”而“贺”,又为王成之失败而“扼腕”。

王成在鹑死得只剩一只时,“但欲觅死”,主人一边劝慰他,一边出主意说:“此似英物。

诸鹑之死,未必非此之斗杀之也。

君暇亦无所事,请把之;如其良也,赌亦可以谋生。

”王成听从之。

后在店主人的直接帮助下,卖鹑得金六百两。

王成回到店中,“掷金案上,请主人自取之,主人不受,又固让之,乃盘计饭直而受之。

”店主人一副善心肠、热心肠展现在读者面前。

《雷曹》篇中的乐云鹤去读而贾,仅成小泰之家,客于金陵旅店,看到一位“筋骨隆起,彷徨坐侧,色黯淡,有戚容”的人,就买得猪肘肉和蒸饼让其吃,使得这位壮士“三年以来,未尝如此饱”《刘姓》“异史氏曰”中记叙了典商李翠石是素封之家,翠石“又醇谨,喜为善”,经常在乡中解纷劝善。

有的商人善心萌动,不惜资财救得动物一命,周村的一位商人“贸易芜湖,获重资。

赁舟将归。

见堤上有屠人缚犬,倍价赎之,养豢舟上。

”(《义犬》)店主人、乐云鹤、李翠石、周村某贾都具有一颗善良之心,一颗助人为乐之心。

(三)重情重义情义是人类所具有的最伟大的情感之一,是人类区别与动物的重要标志。

在《聊斋志异》的商人中,有的特别看中友情,有的特别看中爱情,有的则看中亲情。

《雷曹》篇记载道:乐云鹤与夏平子“少同里,长同斋,相交莫逆”。

屡试不中、落拓失意的夏子平染上瘟疫而卒,“家贫不能葬,乐锐身自任之。

”乐云鹤虽然“恒产无多”,但对夏妻及子女还是义无返顾地承担起赡养的职责。

“每得升斗,必析而二之,夏妻子赖以活。

”表现出了一位真正朋友知己的情义。

《罗刹海市》中马骥去海外经商,以“沧海客,何畏风涛”之气魄入龙宫,作千言《海市赋》赢得龙君喜爱,招纳为婿。

马骥离家三载,与父母别离,欲归家,龙女与他“仙尘路隔,不能相依。

”此后两人“妾为君贞,君为妾义,两地同心。

”他们与牛郎织女的坚贞爱情相比也毫无逊色之处。

《鸦头》篇中鸦头看上贫贱的王文,认为“顾未有敦笃可托如君者”,因而女扮男装竟随他“宵遁”。

由于家贫无法生活,夫妻共同劳动“即门前设小肆,王与仆人躬同操作,卖酒贩浆其中。

女作披肩,刺荷囊,日获赢余,饮膳甚优。

积年余,渐能蓄婢媪。

”在他们生活刚刚好转时,其母却找来了,将鸦头用绳子捆绑回去,因她“矢死不二”而囚禁到暗室中。

王文在鸦头被掳走后,“徘徊怆恻,眠食都废。

”携资去赎鸦头,不成而归里。

鸦头为监守自己的忠贞爱情付出了难以忍受的代价,她在给王文的信中写道:“妾幽室之中,暗无天日,鞭创裂肤,饥火煎心,易一晨昏,如历年岁。

”后来在其子王孜的帮助下,夫妻团圆。

《白秋练》中慕蟾宫从父慕小寰学贾,在楚地偶遇白秋练,两相爱慕成疾,因白秋练“有术知物价”,适应了慕小寰求利致富的心理,才得以成亲。

小寰死后,夫妻终于回到秋练如此看重爱情,坚贞不屈,展现出了他们重情重义的高尚情操和美德。

《二商》篇中载莒人有姓商的两兄弟,兄富弟贫。

兄嫂为富不仁,不仅坐视胞弟断炊挨饿,“兄弟析居,有饭各食,谁复能相顾也。

”竟不肯借与一粒米,而且乘人之危,兼并弟弟的宅舍,弟弟一家只好移居他乡。

但是,弟弟在兄长遭受盗贼抢掠、死去遗下幼子时,仍以情义为重,在自己并不宽裕的情况下买蒸饼、送粟米使嫂养活侄儿。

弟弟后来得到窑金五百两,在街市上开了个店铺,让侄儿在此学习经营,数年,家益富,后同侄子分家,“家资割半与之”。

商姓弟弟在兄长如此无情下仍以兄弟之情为重抚养侄儿,帮助侄儿成家立业,实是感情至深。

(四)不守财、善施舍爱财如命似乎是商人的通病,但《聊斋志异》中有些商人却能在一颗善良、友爱之心支配下不做守财奴,对穷困之人给予积极的帮助。

《小二》篇中的小二与其丈夫丁紫陌都开设琉璃厂,规模颇大,工人数百,产品幻奇,“诸肆莫能及,以故直昂得速售。

居数年,财益称雄。

”小二对村中二百余家中的贫者“俱量给资本”,以助营生,“乡以此无游惰。

”“每秋日,村中童子不能耕作者,授以钱,使采茶粟(野菜),几二十年,积满楼屋。

人窃非笑之。

会山左大饥,人相食;女乃出菜,杂粟赡饥者,近村赖以全活,无逃亡焉。

”小二以其超前的减灾意识和慷慨大方的行为,济贫救生,俨然是一位活菩萨。

《张不量》篇中的张不量,其家“素封,积粟甚富。

每春间贫民就贷,偿时多寡不校,悉内之,未尝执概取盈。

”张不量对贫民的慷慨也可略见一斑。

《农妇》篇中的农妇勇健如男子,“与夫异县而居”,“妇自赴颜山,贩陶器为业。

有赢余,则施丐者。

”她还经常为乡中排难解纷,她往返百里路程,肩挑巨瓮,得来的分文都是辛勤的汗水换来的,但她却能施舍周济穷人,更是何等的慷慨和大度,无怪乎蒲松龄将之列入“女中丈夫”之属。

蒲松龄在《聊斋志异》中肯定、赞扬了这些商贾,正因为他们的品行善良、诚实、乐善好施、重义轻利,于是善有善报,这些商人也得到美满幸福的结局。

王成“一贫彻骨,而至性不移”(《王成》异史氏曰)依靠其道德力量赢得了老妪和店主人的无私帮助,终于致富,“治良田三百亩”,“过三年,家益富。

”纯厚质朴、善良守信的廉生“所获既盈”,回到乡里,“登贤书,数世皆素封焉。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