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日两国老年女性就业现状的对比研究_崔迎春

合集下载

日本促进女性就业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_卢萍

日本促进女性就业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_卢萍
, 它能够帮助女性完成社会、 企业和家 庭等不同方面赋予她的角色任务。所以 , 笔者认 为 , 日本女性劳动参与率的提高 , 与日本实行这种 弹性工作制度有着密切的关系。


代春柳 :
日本促进女性就业的经验对我国的借鉴 也增加了女性就业的难度。在招聘现场, 要男不 要女 的情况随处可见。某个学校招聘 21 名辅导 员仅仅只允许招 3 名女性; 有的单位为了不聘任或 少聘任女性, 对女性的聘任条件规定较严, 对女性 的聘任标准高于男性, 以至于无论什么岗位, 形象、 气质都在考察范围之内, 难怪女大学生在应聘前都 不惜重金包装自己。有的岗位虽然历来就是女性 占主体, 但同样对女应聘者录用要求超乎寻常, 比 如有的医院在招聘护士时, 明确规定女性身高不得 低于 1 . 60米等, 所以, 现实生活中经常会出现男不 如女情况下男性受聘女性落聘; 在条件相同的情况 下 , 用男不用女; 即便女性非常优秀, 但需要接受聘 方条件, 方有可能被录用等现象。这种现象的实 质就是对女性用工的排挤与歧视。 3 高学历女性就业压力大 近些年来, 大学生的就业形势非常严峻, 每年 都有一部分大学生很难找到工作 , 出现毕业即失 业现象。 2008 年 12 月 15 日召开的 2009 年 社 会蓝皮书 发布 暨中国社会形势报告会上 , 社科 院专家披露 , 总体上大学生的失业率超 过 12 %, 是登记失业率的 3 倍左 右。 2008 年有 560 万左 右大学毕业生, 估计到年底的时候, 会有 150 万人
一、 日本促进女性就业的主要措 施及经验
历史上 , 日本女性的家庭观念一向很强。一 般来说 , 女性结婚后多数选择回归家庭, 很少外出 工作。但自上世纪 50 年代开始 , 日本社会的人口 状况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其中最为突出的两个特 征是人口出生率的降低和平均寿命的延长; 至 70 年代, 日本则进入 快速 高龄化 和 少子化 时

老年人再就业

老年人再就业
指已经退休、退职或离开工作岗位的老年人再次进入劳动力市场,参加工作并获得报酬的行为。
再就业类型
包括全职、兼职、临时工、钟点工等。
老年人再就业的定义
研究老年人再就业的现状、问题和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者提供参考,提高老年人的社会参与度和生活质量。
研究目的
有利于深入了解老年人的就业需求和意愿,促进老年人就业市场的健康发展,同时也有助于缓解社会老龄化带来的经济压力和社会问题。
个人和家庭的支持
加强研究力度
加大对老年人再就业的研究力度,了解市场需求、就业瓶颈和发展趋势,为政策制定和企业决策提供科学依据。
拓展研究领域
拓展老年人再就业的研究领域,包括但不限于就业政策、培训机制、企业聘用实践等方面,全面推进老年人再就业的发展。
研究展望
THANK YOU.
谢谢您的观看
老年人再就业的主要问题
部分地区老年人就业市场不够活跃,岗位供给不足
就业机会不足
部分雇主对老年人持有偏见,认为其能力不足或观念落后
就业歧视
部分老年人再就业没有签订正式劳动合同,缺乏劳动保障
劳动保障不足
部分老年人再就业收入水平较低,难以满足生活需求
收入水平低
老年人再就业的可行性分析
03
优势
老年人具备丰富的生活经验和职业技能,拥有稳定的心理素质和良好的团队协作精神;同时老年人具有较为灵活的时间安排,能够更好地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局限
老年人的身体健康状况可能不如年轻人,体能和反应能力也存在一定程度的下降;同时老年人的学习能力和适应新环境的能力相对较弱。
老年人的优势与局限
机遇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社会对老年人力资源的需求越来越大;同时国家政策的支持和鼓励也为老年人再就业提供了更多的机会。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

人口老龄化背景下老年人就业现状及问题分析作者:***来源:《经济研究导刊》2022年第30期摘要:张家港的老龄化程度严重,其中锦丰镇老年人口占比达30.18%。

随着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老年人的平均年龄增长,老年人身体素质相对提高,更多的老年人已经或者期望投入工作。

因此,以张家港市锦丰镇的农村和城镇老年人为调查对象,对其就业状况和就业期望展开调查,总结影响老年人就业的多方面因素。

通过对农村和城镇老年人就业的现状进行分析,发现老年人就业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分析其原因,提出保障老年人就业相关建议。

关键词:老年人力资源;老年人就业;人口老龄化;张家港锦丰镇中图分类号:C913.6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22)30-0145-04一、锦丰镇老年人就业现状(一)锦丰镇老年人口总况锦丰镇有常住人口18万。

老年人口有5.54万,老年人口占常住人口的30.81%。

其中,男性有2.61万,占老年人总数的47.16%;女性有2.93万,占老年人总数的52.84%。

本文采用发放调查问卷的形式,对老年人进行随机调查。

(二)样本对象基本情况通过随机调查的方法,选择了120个样本进行调查,其中男性54人,女性66人。

年龄在区间50~55岁37人,占总调查人数的30.1%;56~60岁30人,占调查总数的25%;61~65岁的25人,占调查总数的20.8%;66~70岁的16人,占调查总数的13.3%;70岁以上人口12人,占调查总数的10%。

大部分人的文化水平为小学和初中,占比33.3%和45.8%。

受教育水平比较低,有些是文盲,因此在填写调查问卷时采用询问的方法。

在调查中有就业意愿的老年人超过一半达到65%,而实际上真正就业的老年人比例只有34%。

也就是说,将近一半有就业意愿的老年人没有就业。

并且主要的就业行业是工厂的制造业,以及一些比较平价的餐饮服务业、环保绿化行业和农业。

(三)调查结果分析1.从性别方面分析。

中国老年人的就业状况及其政策研究

中国老年人的就业状况及其政策研究

中国老年人的就业状况及其政策研究
姜向群;杜鹏
【期刊名称】《中州学刊》
【年(卷),期】2009(000)004
【摘要】老年人继续就业和多种形式的社会参与,有利于增加社会的人力资源,增加老年人的收入,提高他们的自身价值和获得更多的自信.目前我国城乡仍有一些老年人在继续工作,还有很多老年人有继续参与社会的愿望.但是,我国社会政策在老年人参与社会方面存在着一些政策空白和不完善的地方.因此,提出相应的发展和完善政策的思路十分必要.
【总页数】5页(P109-113)
【作者】姜向群;杜鹏
【作者单位】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中国人民大学人口与发展研究中心,北京,100872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C913.6
【相关文献】
1.我国城市老年人就业意愿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2010年中国城乡老年人口状况追踪调查数据 [J], 陆林;兰竹虹
2.中国产业结构与就业结构的互动关系及就业政策研究 [J], 宋士云;许冰
3.北京市低保未就业人员的基本状况及就业促进政策研究 [J], 齐心
4.中国丧偶老年人的居住方式和生活质量研究\r——基于第四次中国城乡老年人生
活状况抽样调查数据 [J], 李明锋
5.在全球经济走向一体化中促进男女就业平等的政策研究——中国经济改革对妇女就业影响分析研究报告概要 [J], 李慧京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最终: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再就业问题

最终: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再就业问题

中国人口老龄化与老年人再就业问题王萌梁希10-2班 100224217摘要:中国人口老龄化为社会带来一定负担。

但我们应意识到,很多退休老年人仍具工作能力,且相当一部分有就业意愿。

如果安排他们再就业,不仅可以减轻社会负担,还可以增强老年人自我认同感,促进和谐社会的建设。

关键词:中国人口老龄化老年人再就业和谐社会“对于一个伟大的国家来说,仅仅给生命以岁月是不够的,我们的目标还应该是给岁月以生命,以创造性和发挥才能的姿态去利用这些岁月。

”——美国总统肯尼迪一、中国人口老龄化现状中国社会人口结构呈现老年状态,已经达到国际上对于老龄化的标准,也就是说,中国人口已经进入老龄化阶段。

“十二五”时期中国人口老龄化加速发展,且具以下三个特征:“一是老龄化进一步加速。

到2015年,中国60岁以上老年人口将达到2.16亿,约占总人口的16.7%,年均净增老年人口800多万,超过新增人口数量。

二是高龄化进一步加速。

到2015年,80岁以上的高龄老人将达到2400万,约占老年人口的11.1%,年均净增高龄老人100万,增速超过中国人口老龄化速度。

三是空巢化进一步加速。

城乡空巢家庭超过50%,部分大中城市达到70%;农村留守老人约4000万,占农村老年人口的37%,老年人照料问题日益突出。

”(吴玉韶,2011)人口老龄化现象为国家和社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负担,同时也给各个家庭中老人的子女后代以一定的挑战。

“在人口老龄化的进程中,老年人口数量急剧增加,一方面越来越多的老年人口退出了生产领域,不再直接创造物质财富,另一方面老年人口的消费活动并没有停止,同时他们还需要医疗和护理消费,即经济消费不仅没有停止,而且一般来说还有所增加。

这必然导致社会经济负担的急剧增加,具体主要表现在退休老年人口的养老金、医疗费用、护理保健费用、社会福利费用、社会保障费用的快速增长。

”(王伟,2003)。

“比如用于支付离退休人员的各种费用成倍增长,大大高于同期经济增长速度近年来,政府为确保离退休人员养老金的按时足额发放实行财政兜底的保护措施显得负担沉重。

中日两国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

中日两国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

中日两国女大学毕业生的就业观作者:丛雪莹来源:《参花(下)》2018年第01期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高等教育规模的不断扩大和大学毕业生就业制度改革,大学毕业生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就业环境和就业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

而日本受少子高龄化这一社会现象的影响,劳动人口急剧减少,使日本越發重视女性尤其是女大学生的力量。

为了促进女性的就业,社会各界积极出台各种政策,取得了一定成效。

在这种背景下,为了社会经济稳定持续发展,我们有必要借鉴日本有效促进大学生就业的措施,帮助我国女大学生培养正确的就业意识,走出就业困境。

因此,通过对比当代中日两国女大学生就业观,分析两国女大学生就业观的异同,阐释两国女大学生就业观的优势与不足,在考察女大学生的就业情况时,把握她们自身的就业意识尤为重要。

关键词:女大学生就业观中日比较一、中日女大学生的就业意愿调查2017年8月,通过日本笔友的帮助,笔者同时在日本与中国某大学随机选择女大学生,完成“关于就业观的调查问卷”。

有效问卷各30份,一共是60份。

通过分析统计结果,可以比较分析出中日两国女大学生就业观的异同点。

Q1:毕业后想从事哪种行业?中国女大学生方面:选择从事企业经营47%,自由职业20%,从事技术制造相关17%,教育相关7%,IT产业方面3%,社会福利方面0%,服务行业0%,其他方面6%。

日本女大学生方面:选择从事企业经营8%,自由职业3%,从事技术制造相关5%,教育相关28%,IT产业方面0%,社会福利方面6%,服务行业11%,其他方面39%。

从以上数据看,比起日本女学生,中国女大学生的竞争意识更强烈。

日本女大学生愿意从事教育、服务行业的人比例很高,而中国女学生不是太喜欢这类比较安定的职业,他们更倾向于选择企业经营及自由职业这样的竞争力、商业机遇比较高的职业。

Q2:一般是从什么地方获得就业信息的?(可以多选)中国女大学生方面:从家人、朋友处获知占23%,网络搜索23%,专业杂志15%,职业介绍中介11%,学校介绍10%,报纸、普通杂志等8%,其他方面10%。

基于健康的老年人额外劳动能力估计——来自中日韩三国的比较研究

基于健康的老年人额外劳动能力估计——来自中日韩三国的比较研究

第10期(总第384期)2023年10月商㊀业㊀经㊀济㊀与㊀管㊀理JOURNAL OF BUSINESS ECONOMICSNo.10(General No.384)Oct.2023收稿日期:2023-04-13基金项目: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项目 基于经济价值评估视角的家庭老年照料支持政策研究 (21BRK003)作者简介:陈璐,女,教授,博士生导师,经济学博士,主要从事卫生经济和社会保障研究;王婉莺,女,博士研究生,主要从事卫生经济和社会保障研究㊂基于健康的老年人额外劳动能力估计来自中日韩三国的比较研究陈㊀璐,王婉莺(南开大学金融学院,天津300350)摘㊀要:文章采用基于国际可比的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 )㊁日本老龄与养老研究(JSTAR )和韩国老龄追踪调查(KLoSA )微观数据,通过样本外估计方法,测算中日韩三国基于健康的老年人额外劳动能力㊂研究发现,第一,中日韩三个国家老龄群体均具有基于健康的额外劳动能力,中国55 74岁男性和50 74岁女性的额外劳动时间分别为6.26年和6.43年;日本60 74岁男性和女性额外劳动时间为5.04年和3.91年;韩国60 74岁男性和女性额外劳动时间分别为4.94年和3.09年㊂第二,教育水平的提升能够增加老年人口的额外劳动能力,相较于日本和韩国,中国老龄群体因教育异质性导致的劳动能力差异最大㊂第三,健康水平的改善能够显著增加从事劳动的概率,特别是对中国男性影响更大㊂本研究为科学制定延迟退休政策㊁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提供了参考和依据㊂关键词:人口老龄化;老龄健康;劳动供给;额外劳动能力;国际比较中图分类号:F062.6㊀㊀文献标志码:A㊀㊀文章编号:10002154(2023)10004816DOI:10.14134/33-1336/f.2023.10.004Estimation of Additional Labor Capacity Among Elderly People Based on Health :A Comparative Study of China ,Japan ,and South KoreaCHEN Lu,WANG Wanying(School of Finance ,Nankai University ,Tianjin 300350,China )Abstract ︰This article uses the micro data from the 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 (CHARLS),the Japanese Study of Aging and Retirement (JSTAR),and the Korean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 (KLoSA)to measure the additional labor ca-pacity of elderly people in China,Japan,and South Korea based on their health status.By employing out-of-sample estimation methods,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estimated labor capacity of individuals in the three countries who exceed the statutory earliest re-tirement age based on their health status is higher than the actual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 rate of current elderly workers,indicating that the elderly population in these countries possesses a certain level of additional labor capacity.In terms of additional labor time,the estimated figures for Chinese men aged 55~74and women aged 50~74are 6.26years and 6.43years,respectively;for Japa-nese men and women aged 60~74,they are 5.04years and 3.91years,respectively;and for Korean men and women aged 60~74,they are 4.94years and 3.09years,respectively.Secondly,an increase in educational attainment can enhance the additional labor capacity among the elderly population.In comparison to Japan and South Korea,China s elderly cohort exhibits the largest dis-parities in labor capacity due to educational heterogeneity.Thirdly,improvements in health status significantly augment the likeli-hood of labor force participation,particularly with a pronounced effect on Chinese males.This study provides valuable referencesand evidence for the scientific formulation of delayed retirement policies and proactive measures to address population aging.Key words ︰population aging;aging health;labor supply;additional labor capacity;cross country comparison一、引㊀言世界银行数据显示,2002年全球65岁以上人口占比首次超7%,标志着全球正式步入老龄化时代㊂日本作为世界老龄化程度最深的国家,早在1970年就进入老龄化社会,2021年该国65岁以上人口占比更是达到28.8%㊂①与日本相比,同处亚洲的中韩两国人口老龄化速度更快,日本65岁以上人口占比从7%到14%用了25年(1970 1994),②中国用了22年(2000 2021),而韩国只用了19年(2000 2018)㊂③不仅是老龄人口规模和结构的变化,老年群体的预期寿命也在不断提高㊂图1呈现了来自联合国‘2022世界人口展望“报告显示的中国㊁日本㊁韩国以及世界65岁人口平均预期余命(Life Expectancy at Age 65)的数据㊂从世界平均数据来看,65岁预期余命从1950年的11.3年增长至2021年的16.2年,并将于2100年上升至22.2年㊂日本2021年65岁老人预期余命为22.4年,预计到2100年将提高至30年,这意味着届时65岁的日本老人仅仅度过了人生中2/3的生命长度㊂与日本相比,2021年韩国65岁人口的预期余命为21.5年,而中国这一数据为17.7年,高出世界平均水平1.5年,预计到2100年我国将提升至26.3年㊂数据来源:联合国‘2022世界人口展望“图1㊀中日韩及全球老龄人口预期余命预期余命的增长,意味着老年人退出劳动力市场后持续生存的时间延长,生活费用支出的金额和期限都在不断提高和延长,如何保障老年期的生活质量成为个人㊁家庭和社会亟待关注的问题㊂适度推迟退休年龄在促进劳动者收入增加㊁缓解劳动力短缺问题以及减轻社会养老基金负担方面具有显著的促进作用㊂在全球人口老龄化趋势下,许多国家积极推动延迟退休相关政策的实施㊂为缓解财政给付压力,日本政府持续对养老金领取年龄相关政策进行改革,1954年日本修改‘厚生年金保险法“,将养老金申领年龄从55岁提升至60岁㊂1986年日本国民年金制度正式推出,规定全体国民年满65岁即可开始领取固定额度的 国民年金 (National Pension),雇员则在60岁时领取 雇员年金 (Employee s Pension)㊂1994年日本政府将 雇员年金 的申领年龄限制提升至65岁㊂④为鼓励老龄人口参与劳动,2020年6月日本政府公布的国民年94㊀第10期㊀㊀陈璐,王婉莺:基于健康的老年人额外劳动能力估计 来自中日韩三国的比较研究①②③④数据来源:日本国家统计局‘人口月度报告“https://www.stat.go.jp /english /data /jinsui /tsuki /index.html㊂数据来源:‘中国统计年鉴“㊂日本和韩国数据来源:OECD 官方统计:https:// /pop /elderly-population.htm#indicator-chart㊂日本厚生省养老金介绍https://www.mhlw.go.jp /english /policy /pension /pension /index.html㊂金法修正案(第40法案)将所有年金的延迟领取年龄上限从70岁提升至75岁㊂①韩国的公共养老金体系主要由国民养老金和公务员养老金两个部分构成㊂1988年韩国政府正式实施‘国民年金法“(National PensionAct),规定在养老金缴费满10年后,年满60岁可申请领取国民养老金(特殊岗位55岁即可申领)㊂②2013年,韩国政府通过了‘老龄雇佣促进法“修正案,将国民养老金的领取年龄从当年起调整至61岁,并在此后每5年增加1岁,直至2033年提高到65岁(金炳彻,2020)[1]㊂中国现行的退休制度制定于20世纪50年代,男性法定退休年龄为60岁㊁女性为55岁(女性职工为50岁)㊂1950年我国65岁人口的预期余命仅为9.1年,而2021年这一数据已增长近一倍,达到17.7年,这就意味着若以60岁退休为时点,退休后将有23.7年的生活需要依赖养老金㊂我国近年来不断对退休制度改革做出尝试,中共中央组织部联合人力资源社会保障部,于2015年正式发布了关于事业单位具有高级职称女性延迟退休的4号文件,③针对领导干部岗位和具有专业技能女性实施60岁退休政策,若本人提出申请则可在55周岁自愿退休㊂习近平总书记在党的二十大报告中,提出要 实施渐进式延迟法定退休年龄 ㊂延迟退休政策推行的前提是准确估计老龄人口的劳动能力, 劳动能力(Work Capacity) 是决定个体劳动参与的重要因素,衡量曾工作的个体是否仍然具备劳动参与的客观能力(Cutler等,2014)[2]㊂影响 劳动能力 的因素很多,健康被认为是重要的因素之一㊂本文研究聚焦老龄人口的 额外劳动能力 ,即如果不考虑退休政策的影响,仅从健康角度衡量,老年人达到退休年龄后还能参与劳动的比例以及可以继续工作的年数㊂我们借鉴Cutler等(2014)[2]的研究,使用达到最早法定退休年龄前5年的个体健康和劳动之间的关系,对超过退休年龄的老龄样本的劳动能力进行估计,并通过与老龄样本实际劳动参与率的比较最终获得 额外劳动能力 的估计值㊂在推进中国式现代化建设和人口高质量发展的时代背景下,对于身体健康㊁有劳动能力且有劳动意愿的老龄人力资源的开发,将有助于老年人在劳动中建立一定的社会关系,保持良好的社会适应性,提升生活质量,促进健康老龄化㊂因此,基于健康角度测算中国老龄额外劳动能力,无论是从践行健康中国战略和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战略的宏观层面,还是为延迟退休政策的方案和实施提供科学的决策参考的政策层面,以及提高老年人生活质量,实现老有所为的自我价值提升的微观层面,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㊂本文将日本和韩国纳入研究样本,尝试进行三个国家的比较研究㊂中国㊁日本和韩国同属于东亚国家,均深受儒家文化的影响,能够最大限度降低跨国比较中因文化差异导致的异质性问题(Ko和Yeung, 2019)[3]㊂此外,三个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发展路径相似,与较早进入老龄化社会的法国(1850年)㊁德国(1922年)和意大利(1926年)等国家相比,中日韩三国进入老龄化社会较晚,但是老龄化进程较快,老龄人口占比迅速增加,因此三个国家都面临人口老龄化带来的严峻挑战(陶涛等,2019)[4],使得跨国比较更具备研究价值㊂二㊁文献综述(一)健康对劳动供给的影响健康作为人力资本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影响劳动供给的重要因素之一,决定了个体参与经济性和非经济性活动的总时间约束(Grossman,1972)[5]㊂大量研究表明健康对劳动参与存在显著的正相关关系,当健康水平下降时,人们的劳动参与率也会随之减少(Bound等,1999;Au等,2005;罗峰,2021;García-Gómez, 2011)[6-9]㊂常见的健康代理变量如死亡率(Anderson和Burkhauser,1985)[10]㊁身体残疾(Stern,1989)[11]㊁慢性疾病(Miah和Wilcox-Gök,2007;李琴等,2014)[12,13]均被证实会显著降低劳动参与率㊂除了健康状态05商㊀业㊀经㊀济㊀与㊀管㊀理2023年①②③日本国民能够以65岁为节点,在60 64岁提前申领小于原定额度的年金,或在65岁之后延后申领超额年金㊂提前支付的情况下,年金随年龄的减少而等比例减额,65岁之后仍以减额标准发放;延后支付的情况下,随推延时间的增加而等比例增长,但是存在延迟支付上限㊂指从事总统令规定工作的人员(韩国养老金法案,2005版)㊂‘关于机关事业单位县处级女干部和具有高级职称的女性专业技术人员退休年龄问题的通知“㊂以外,健康的短期冲击同样可能对个体的劳动参与带来长远的影响㊂Dano(2005)[14]使用交通事故作为健康冲击的突发事件,研究发现丹麦男性在遭遇道路事故受伤后,劳动参与率在短期和长期均显著低于未受伤个体㊂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还存在较大的异质性,张川川(2011)[15]研究发现我国城市男性老人更可能因为健康恶化而退出劳动市场;童玉芬和廖宇航(2017)[16]发现健康自评对于高龄㊁男性㊁农村老人的劳动参与影响相对更大㊂此外,健康如何对劳动参与产生影响同样引起学者们的关注㊂Quinn(1979)[17]研究发现,由于收入被健康状态所限制,可能导致健康较差的人维持劳动的难度增大㊂Blundell 等(2021)[18]使用慢性病㊁认知能力和健康自评衡量健康,研究发现健康水平下降通过个体的劳动偏好㊁产出能力㊁残疾保障福利㊁对未来岗位和收入的预期以及对余寿的预期5种渠道对劳动产生不利影响,文章基于英国和美国的跟踪数据,研究发现50岁至70岁群体中健康恶化使劳动参与率下降15%㊂(二)老龄额外劳动能力研究美国国家经济研究所(National Bureau of Economic Research,NBER)自1989年起,在12个OECD 国家开展了关于国际社会保障项目的长期研究,其中老龄额外劳动能力是其中重要的研究内容㊂Coile 等(2016)[19]使用宏观数据运用Milligan 和Wise(2015)[20]提出的反事实推断方法,研究发现美国55 69岁男性平均额外劳动能力至少为4.2年㊂Jürges 等(2016)[21]采用欧洲健康㊁老龄与退休微观追踪数据(Survey of Health,Ageing and Retirement in Europe,SHARE)运用Cutler 等(2014)[2]的方法,研究发现德国超过85%男性和70%女性的健康水平能够继续参与劳动至70岁,其中60 64岁男性(女性)的平均额外劳动能力为50.1%(48.2%),65 69岁为83.7%(67.7%),70 74岁为87.1%(66.5%)㊂Usui 等(2016)[22]采用日本老龄与养老研究(JapaneseStudy of Aging and Retirement,JSTAR)数据,使用Cutler 等人的方法,研究发现日本60 64岁男性(女性)的平均额外劳动能力为16%(20.1%),65 69岁为40.2%(30.9%),70 74岁为56%(41.7%)㊂在对中国样本的研究中,大部分文章发现健康水平的提升为老龄劳动供给时间的延长提供了可能㊂张川川等(2020)[23]运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ARLS)2011年和2013年数据,使用Cutler 等人的估计方法,发现60 74岁男性的平均额外劳动能力为2.78年,50 74岁女性的平均额外劳动能力为4.85年㊂Hou 等(2021)[24]使用2011年和2015年CHARLS 数据,在Cutler 等人估计方法的基础上,以农村样本的健康与劳动参与估计系数对相同年龄段城市老人的劳动能力进行估计,研究发现城市45 69岁潜在劳动力为3120万人,且年龄越大,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越大㊂Zhan 等(2022)[25]采用CHARLS 数据,使用Cutler 等人方法,研究发现60 69岁城市老人的平均额外劳动能力约为30%,高于农村同年龄段老人,男性的额外劳动能力高于女性㊂张欢等(2018)[26]同样使用Cutler 等人的估计方法,基于CHARLS 数据,针对我国农村老龄样本估计发现,尽管农村老年人的健康提升能够延长农业劳动力的退出时间,但额外劳动能力增量非常有限,61岁男性的额外劳动能力增长比例仅为1.03%,而当年龄提升1岁后,农业劳动供给的潜力就已被透支,老人若在此健康状态下持续工作可能会对健康产生负向作用㊂(三)健康的衡量在健康对老龄劳动参与影响的研究中,健康的衡量尤为重要㊂既往文献中有的研究使用主观自评反映个体健康状态(童玉芬和廖宇航,2017)[16],一些研究同时使用多个客观健康变量如慢性病㊁日常行为能力障碍㊁体重(张川川等,2020)[23]等衡量健康水平㊂但是Jürges 等(2016)[21]研究发现若在回归中同时纳入多个健康变量,则可能导致模型出现多重共线性问题进而出现错误估计㊂Poterba 等(2013)[27]结合多个主客观健康变量,基于主成分分析法构造出一个综合健康指数(Health Status Index),该指标也成为对OECD12个国家的老龄劳动参与能力项目研究中衡量健康的主要变量(Coile 等,2018)[28]㊂Mclaughlin 等(2012,2020)[29,30]以及陈璐和王婉莺(2022)[31]根据健康水平差异划分为不同健康分层,在区分个体是否健康的基础之上,通过对健康群体内部进一步细化分类,尝试更完整地捕捉老龄群体健康特征㊂本文在已有研究的基础上尝试进行三个方面的推进:第一,采用中日韩三国微观可比数据,测算我国老龄额外劳动能力,并进行跨国比较,为科学制定延迟退休政策,提升老龄人力资本利用提供决策参考㊂第二,聚焦5个健康维度,采用分层健康状态界定,捕捉目标群体内的健康差异梯度,准确刻画健康改善对劳动参与的影响㊂第三,从教育差异和健康改善角度进一步剖析老龄额外劳动能力的异质性㊂15㊀第10期㊀㊀陈璐,王婉莺:基于健康的老年人额外劳动能力估计 来自中日韩三国的比较研究三㊁研究设计(一)模型设定Cutler 等(2014)[2]开创性地使用样本外估计方法,以美国法定退休金最早领取年龄为节点,检验退休后的低龄老人是否有继续参与劳动的能力㊂其基本思想是利用接近退休年龄的人群健康与劳动力参与之间的关系,对超过退休年龄的老龄群体劳动能力进行预测,被称为CMR 方法㊂本文借鉴CMR 方法,基于法定退休年龄前5年的样本,使用多元logit 模型估计健康对劳动参与的系数,如公式(1)所示㊂Work young it =α+βˑHealth young it +γˑX young it +εit (1)其中Work young it 表示退休年龄前5年个体i 在第t 期是否参与劳动;Health young it为年轻受访者i 在第t 期的健康水平;X young it为控制变量;εit 为随时间变化的误差项,本文使用了标准误聚类至个体层面㊂通过第一步估计出的系数,我们在第二步中代入超过退休年龄人口的健康水平及其他控制变量的实际值,测算达到法定退休年龄群体的估计劳动能力,见公式(2)㊂Work (old it =αyoung (+βyoung (ˑHealth old it +γyoung(ˑX old it(2)公式(2)中,Health old it 和X old it 为达到退休年龄的老龄个体i 在t 期的实际健康状态和控制变量的实际值㊂Work (old it 为达到退休年龄的个体i 在t 期的劳动参与估计概率,αyoung(㊁β1young (㊁β2young (以及γyoung (是通过公式(1)中退休年龄前5年样本回归得到的估计值㊂Additional _Capacity old it =Work (old it -Work oldit(3)通过公式(2)得到的老龄个体劳动参与的估计值,减去其实际的劳动参与值,得到公式(3)中老龄额外劳动能力估计值Additional _Capacity old it ㊂基于Cutler 等人的研究,本文基于三个重要假设:第一,假设衡量不同年龄段㊁不同性别个体健康状况的约束条件相同㊂第二,假设健康状态对劳动参与的影响在各年龄段无差异,即通过退休年龄前5年样本估计出的健康水平对劳动参与估计系数,同样适用于达到退休年龄的样本㊂第三,假设延长的预期寿命全部转化为劳动供给潜力㊂(二)数据来源我们使用中国健康与养老追踪调查(China Health and Retirement Longitudinal Study,CHARLS)㊁日本老龄与养老研究(Japanese Study of Aging and Retirement,JSTAR)以及韩国老龄追踪调查(Korean Longitu-dinal Study of Aging,KLoSA)数据㊂这三个微观调查数据库的设计均借鉴了相似的国际老龄化调查经验,具有公认的国际可比性(Nakagawa 等,2020)[32]㊂由于JSTAR 数据库当前最新公布年份为2013年,为最大限度保证跨国数据的时间维度可比性,本文选取CHARLS 与JSTAR2011年和2013年的数据,以及韩国2012年和2014年的数据㊂为使退休政策对个体的劳动参与决策干扰降至最低,并更好地满足健康对劳动参与的影响系数在年轻样本和年老样本之间保持一致,本研究参考Cutler 等(2014)[2]的研究,使用退休年龄前5年作为回归基准㊂基于Jürges 等(2016)[21]的研究,我们将达到法定最早申请因病退休,作为领取养老金的年龄界限㊂根据中日韩三国退休政策,日本男性和女性退休金最早申领年龄为60岁;韩国国民养老金计划中,一般行业男性和女性申请退休金领取的年龄为60岁,因此日本和韩国样本采用60岁为退休年龄,样本年龄为55 74岁,基准回归年龄为55 59岁㊂中国退休政策规定,对于从事特别繁重体力劳动,或者从事其他有害身体健康工作的劳动者,男性年满55周岁㊁女性年满45周岁,且累计工龄达到10年可以申请提前退休㊂因此中国男性的样本年龄为50 74岁,基准回归年龄为50 54岁;女性样本年龄为45 74岁,基准年龄设定为45 49岁㊂①25商㊀业㊀经㊀济㊀与㊀管㊀理2023年①虽然按照最早退休年龄,中国女性是45岁,但由于CHARLS 数据库样本年龄的下限是45岁,无法获取40岁女性数据外推至45 74岁,因此设定基准回归年龄为45 49岁,样本年龄为50 74岁㊂考虑到中国具有典型城乡二元经济体特征,由于农村个体从事劳动不受明确的 退休 年龄限制,为使估计结果更贴合国情,我们将中国和韩国的样本范围限定为城市㊂由于日本在JSTAR 数据中并没有区分城市和农村样本,因此未做限定㊂剔除存在关键变量缺失的样本后,共有16717个样本被纳入研究范围,其中中国样本为5930个,日本样本为5829个,韩国样本为4958个㊂我们进一步使用三个国家数据库提供的个体层面权重,①进行加权处理使研究结果具有推断全国总体的代表性㊂(三)变量设定1.被解释变量㊂本文被解释变量为是否参与劳动,基于三国追踪调查中受访者自述目前仍在从事有偿劳动,赋值为1;否则赋值为0㊂2.解释变量㊂老龄人口的健康水平是本文的核心解释变量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于2022年9月28日发布了‘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②规定了60岁及以上中国健康老年人标准㊂本文参考了文件中的 躯体健康 和 心理健康 两个维度,同时借鉴Mclaughlin 等(2012,2020)[29,30]以及陈璐和王婉莺(2022)[31]的研究,将老龄健康指标进行分层设置,根据5个健康维度涉及问卷中关于健康的57个问题(见表1),并进一步把健康变量划分为 最健康 ㊁ 基本健康 和 不健康 三类(见表2)㊂表1㊀基于5维度的健康变量所涉及问题维度健康指标说明维度1慢性病患病共5个问题:心脏病㊁中风㊁慢性肺部疾病㊁除轻度皮肤癌外所有癌症㊁糖尿病㊂慢性病治疗共5个问题:以上五种慢性病中是否需要长期服药或接受治疗维度2抑郁症状(Center for Epidemiologic Studies Depression scale ,CESD-10)共10个问题:总分取值范围0分至30分㊂分数越高表示越有可能出现抑郁症状维度3认知能力共31个问题:认知能力包括情景记忆和心理状态两类,第一类通过20个问题测试受访者即时与延时记忆能力,共10分;第二类是考察认知状态,问卷分别从数学计算能力㊁时间认知能力及图像认知能力等方面进行测度,满分11分㊂加总后满分为21分维度4工具性日常生活能力(InstrumentalActivity of Daily Living ,IADL )共4个问题:服药㊁购物㊁做饭㊁理财是否存在困难维度5身体质量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 )共2个问题:身高㊁体重㊂BMI =体重身高2㊀㊀注:表中问题个数以中国CHARLS 问卷为基础,三个国家仅在认知维度问题个数上有所差异,其他健康维度均一致㊂在日本2011年和2013年JSTAR 追踪数据中,没有关于日㊁月㊁年㊁星期的四个时间认知问题,以及画图能力问题,因此日本认知能力总分为16分㊂在韩国KLoSA 全部追踪数据中,与记忆相关的问题比中国和日本少14个,因此韩国认知能力总分为13分㊂表2㊀健康变量的分类设定慢性疾病抑郁症状认知能力IADLBMI 最健康未患有5类慢性疾病中任意一项CESD-10<10认知得分ȡ中位数不存在任何IADL 困难BMI <23基本健康不存在5类关注疾病中任意一种需服药或治疗情况CESD-10<20认知得分ȡ(均值-1.5倍标准差)IADL 不存在超过一项困难,且所有项目均可独立完成BMI <25不健康患有一个或以上需要长期服药或接受治疗的慢性病CESD-10ȡ20认知得分<(均值-1.5倍标准差)存在至少一项IADL 无法独立完成BMIȡ25㊀㊀注:BMI 的阈值划分主要参考‘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疾病控制司.中国成人超重和肥胖症预防控制指南.第一版.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2006.“,根据亚洲标准,以23和25作为过重和肥胖的界限㊂本文控制了人口特征变量和家庭特征变量,分别包括年龄㊁性别㊁受教育程度(受教育年数的连续变35㊀第10期㊀㊀陈璐,王婉莺:基于健康的老年人额外劳动能力估计 来自中日韩三国的比较研究①②三国权重均使用了数据库直接给出的个体截面分析权重(INDV_WEIGHT)㊂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官网: /wjw /lnjk /202211/89cb032e5a4a4b5499dfa9f0d23243ff /files /c6416279328942ed99cd7e44254d08ec.pdf㊂45商㊀业㊀经㊀济㊀与㊀管㊀理2023年量)㊁配偶是否工作㊁子女个数和家庭资产状况㊂为方便跨国比较,对于家庭资产状况变量我们通过购买力平价(Purchasing-Power-Parity,PPP)汇率以及居民消费品价格指数换算为2010年名义美元㊂同时为了避免离群值对估计结果造成偏差,我们将大于99%分位数或小于1%分位数的家庭资产取值进行截尾处理㊂(四)描述性统计表3为统计性描述,为更直观地进行跨国比对,表3展示的三个国家样本年龄均为55 74岁㊂①中国的劳动参与率为45.3%,在三个国家中最低㊂日本为57%,韩国为48.9%㊂健康水平方面,日本健康水平相对最高,韩国其次,我国相对最低,三国之间的健康水平排序与已有文献存在一致性(Nakagawa等,2020)[32]㊂我国将近10%的个体满足 最健康 分类,26.9%的个体满足 基本健康 分类,63.5%的55 74岁样本群体面临健康问题㊂我们对中国老龄健康的估计结果与已有研究保持一致,Mclaughlin等(2020)[30]对中国和美国健康老龄化进行比较研究,采用2011年CHARLS数据,使用相似的老龄健康评估思路,研究发现63%的中国老年人未满足研究中设定的基本健康约束,可能存在健康问题㊂日本样本中 最健康 分类为19%,属于 基本健康 分类为35.9%,有45.1%的个体未满足健康标准㊂韩国的健康老龄水平处于日本和中国之间,属于 最健康 分类的样本占比为16.1%,属于 基本健康 分类的样本占比为38.1%,约45.8%的韩国老人未达到健康标准㊂表3㊀中日韩三国全体样本描述性统计为进一步检验劳动参与率和健康水平在三个国家间基于性别和年龄的差异,我们分性别和年龄组进行了描述性统计,由于篇幅限制,未在正文呈现㊂②结果显示,整体上男性劳动参与率显著高于女性,劳动参与率和健康水平在三个国家中均随年龄增长而呈现下降趋势,但劳动参与率随年龄增加的下降速度远快于健康水平的降幅㊂教育水平在低龄老人群体中有所提高,但是子女数量呈现出相反趋势,年龄越大的样本拥有子女数量越多㊂健康水平在三个国家中呈现出不同规律,中国男性的整体健康水平高于女性,男性不同年龄段之间的健康差距相对更小,而女性不健康占比随年龄增长快速上升㊂与中国相反,日本女性的整体健康状况好于男性㊂韩国55 59岁年龄段女性群体的健康水平高于男性,但是60岁及以上的女性健康水平比男性要低㊂四㊁基于CMR方法的老龄劳动能力估计结果与分析(一)基准回归表4呈现了基于(1)式的多元logit回归结果,汇报了平均边际效应,此外我们还使用probit模型进行①②考虑到文章篇幅,此处不报告中国在回归中所用具体数据描述统计,欢迎感兴趣的读者来信索要㊂欢迎感兴趣的读者来信索要㊂。

中国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ARL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中国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研究——基于CHARLS微观数据的实证分析

17作者简介:赵宇婷(1996— ),女,汉族,浙江宁波人,硕士研究生。

主要研究方向:可持续发展。

根据联合国标准,当一个地区65周岁及以上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超过14%,则标志着进入“老龄社会”。

截止2019年年末,中国65周岁及以上人口1.76亿人,占总人口12.6%(数据来源:国家统计局2019年度数据),即将由“老龄化社会”迈入“老龄社会”。

在男性60周岁、女性职工50周岁、女干部55周岁法定退休年龄制度事实近70年的影响下,中国劳动力退出劳动市场非常早,在世界范围内排名前列,已经不符合中国新时代国情[1]。

人均预期寿命的增长给予了老年人力资源更多发展空间。

退休老年人再就业作为老年人力资源开发的重要实践之一,不仅具有经济效益,促进经济可持续发展;而且具备社会效益,激活社会潜在资源,打造老年活力社会。

因此,研究中国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利于合理开发老年人力资源,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和政策价值。

有关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的研究源于20世纪的欧洲和北美,国外学术界和社会舆论对退休老年人再就业持有较为积极的肯定态度。

退休并不意味着脱离社会、职场,而是后半生职业阶段的开始。

于个人而言,有利于健康心态和乐观生活;于组织而言,由于劳动力规模的缩减所导致的技能短缺可以通过保留经验丰富的员工以分享其知识和技能进行弥补;于社会而言,更具有正向作用,因其能减少养老金支付压力,同时为社会创造财富,从而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

中国于20世纪90年代开始关注退休老年人再就业领域的研究,但研究成果相对较少,主要集中于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动机、再就业影响因素、老年人再就业困境以及对青年人就业的影响。

经济因素是中国退休老年人再就业的最大诱因[2],但在三十年间,非经济动因的比例逐渐增大。

万芊研究发现,随着老年人在精神层面的需求不断加大,通过再就业实现自身价值日渐成为老年人再就业的动因[3]。

学者们对退休老年人再就业影响因素研究较多。

杨筠等研究发现受教育水平较低和较高的老年人再就业可能性更高,且两者再就业动因不同,前者出于弥补较低的退休前工资水平,后者是补偿较短的工作年限[4]。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