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女性就业原因及情况浅析
不同国家女性就业状况和机会的比较研究

不同国家女性就业状况和机会的比较研究不同国家女性就业状况和机会的比较研究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女性在全球范围内的就业状况和机会也在不断变化。
本文将以美国、日本和中国为例,对不同国家女性就业状况和机会进行比较研究。
一、美国女性就业状况和机会美国可以说是全球女性就业的典型代表国家。
在美国,女性就业率高,女性对于高级职位的争取也很积极。
根据美国劳工部门及其其他研究机构,2019年美国女性就业率为57.8%,占总就业人口的近48%。
尤其值得一提的是,美国女性在高薪职位中的比例正在逐渐增加。
美国女性在科技、国际金融、律师、医生和CEO等高级职位中的就业比例已经逐年上升,已经成为美国经济的重要支柱之一。
美国女性的就业机会和职业选择同样广泛。
据美国人力资源协会的统计数据,美国女性大多以医生、教师、律师和人力资源研究员等职位为主,同时也涉及到金融、科技、商务等多个行业。
这表明美国女性在职业选择和就业机会方面受到了广泛的尊重和支持。
二、日本女性就业状况和机会相较于美国,日本国内的女性就业率较低。
2020年日本的女性就业率为53.3%,相比较全球平均水平60%左右有所偏低。
这可能与日本的男性主导文化和家庭观念有关。
日本传统上重视家庭角色分工,认为妇女应该在家中负责家庭与儿童抚养。
这一价值观导致在日本,女性在孩子很小的时候容易失业,难以重返工作岗位。
此外,日本女性在职业道路方面也面临一定的难度。
虽然日本政府对于降低女性就业率采取了一系列举措,例如为女性提供附属托儿所,但是日本公司的很多文化、制度、人际关系等方面仍然存在很多门槛。
特别是高级职位很少招聘女性,雇用期较短,长期和稳定的工作机会也不多,导致许多日本女性往往陷入低工资和劳动力过剩的局面。
三、中国女性就业状况和机会相较于美国,中国女性的就业率也相对较高。
2019年,中国女性就业率为52.5%,40年来女性就业率逐年上升,特别是在中国的东部省份,女性就业比例普遍较高。
日本就业:过去,现在,未来.PPT

过去,现在,未来
王菲
概述
日本的经济可以分为:经济困难与恢复期 (1945-1954年)、高速增长期(1955-1973年)、稳 定增长期(1974-1984)、泡沫经济期(1985-1990年 )、低速增长与萧条期(1991年至今)。 与经济发展的不同时期相对应, 随着经济的 发展以及产业结构和就业结构的变动,几十年来, 日本走过了大量失业、充分就业、劳动力严重短 缺、相对严重的失业这样一条道路。
四、未来的一段时期内就业问题仍将严 峻
泡沫经济崩溃,经济长期萧条疲软,日本国民的经济 预期相当悲观,经济前景黯淡,因此,就业问题在未来的 较长时间内仍将困扰日本。
日本女性在就业中扮演的角色
妇女社会劳动参与意识低是缓解日本就业压力解决 就业问题的重要砝码。 由于文化传统和社会习惯、社会意识以及某些制度 的巨大影响,日本妇女的就业水平非常低。女子从学校 毕业后,很多人只参加工作几年,婚后不久便辞去工作, 回家做专业主妇。其中一些人虽然在孩子长大后重新 出来工作,但往往只是或只能做part time。
一、战后初期的经济困难与大量失业
在二战结束后的最初几年,日本经济凋蔽,社会动荡, 困难重重。大量的企业倒闭,大量的劳动者被解雇,再 加军需工业的解体,大量的军人复员,失业状况极为严 峻。
二、经济长期高速增长,三大就业吸收器推动充 分就业
经济规模、第三产业、外贸顺差这三大就业吸纳 器的不断快速扩大,彻底改变了劳动力的供需关系。
泡沫经济时期,由于劳动力匮乏,企业把目光投向 家庭主妇,可以看出,在日本,妇女劳动力在一定程度 上成为劳动力市场供需关系的调节器,在泡沫经济期妇 女就业水平的提高从一个侧面反映着劳动力市场的供 需状态。
泡沫经济期大量妇女走出家门进入社会,推动了妇 女对社会的参与意识和积极就业的意识的发展。在此 后的经济衰退期,妇女的上述意识并未衰退,妇女的就 业水平虽低,但呈持续上 升态势。
日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

日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摘要:近年来,受疫情影响,日语专业大学生就业困难的问题逐渐凸显。
从当下日语专业大学生的就业现况出发,分析日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状况与影响因素,并寻找提升日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率的对策。
关键词:日专生、大学生就业、影响因素、就业提升策略一、日语专业大学生就业现状分析近年来,高等教育规模迅速扩大,大学的升学率不断提高,与之相伴大学生毕业后的就业问题也越来越受到关注和重视。
在就业地上,国内对日语专业的人才需求及薪酬不错的大多分布在华南及沿海等地区,这些地区由于区域优势,机会较多,许多日语专业大学生对到华南及沿海等地区就业意愿较高。
根据调查表明,日语专业毕业生虽有乐观的就业前景,但有一个前提条件:人才的综合素质要高。
企业需要的并不是只有单一语言技能的应聘者,而是需要既会日语、又有一定知识面和技能的、具有较强综合性应用能力的复合型人才。
在如今就业难的大环境下,虽说日专生就业前景乐观,但仍需要加强学习,拓宽知识面,广泛涉猎专业以外的知识领域,提高自身综合实力。
二、就业个人影响因素影响日专生就业的个人因素分可以为三个大类:性格、能力和价值取向。
进一步细分为学生个性,个人兴趣,个人信念,个人专业能力、综合能力以及个人价值取向六个因素。
正如“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句话所说,兴趣爱好是学生选择就业方向的重要驱动力。
大学生选择了与兴趣爱好相符的职业,其创造力和行动力会大大提高。
学生个人专业能力的强弱也是学生就业选择的关键因素。
专业素质强的学生对自己的专业技能水平有足够的自信,足以推动他们主动选择翻译、日语教师等日语相关职业,更好地在岗位上传授日语知识和运用日语礼仪。
同时,口语能力,沟通能力以及团队协作能力等综合能力也是各企业希望学生在就业前就具备的能力。
企业最关注的因素中,占比最大的分别是沟通能力(15.98%)、工作态度(14.18%)、口语能力(14.18%),而学生所重视的学习成绩只占了 1.27%,排在第十位。
日本女性的职场现状 ——以《问题餐厅》为例

社会广角TheSocialAngle22教育前沿 Cutting Edge Education 日本女性的职场现状——以《问题餐厅》为例文/石荷花 康艳梅摘要:由少子高龄化带来的劳动供给关系变化使得日本社会越来越期待女性在职场的活跃。
如今,虽然日本的女性劳动者人数已接近总数的一半,但在 “男主外,女主内”的社会传统等影响下,日本企业中的女性员工面临着诸多困难。
2015 年富士电视台推出的日剧《问题餐厅》,通过讲述5位女性在职场上的不同遭遇再现了日本职业女性的艰辛和无奈,剧情结合现实社会中的案例和数据,可以了解到日本女性的职场现状。
关键词:《问题餐厅》;日本女性;职场现状日本政府积极推进“安倍女性经济学”, 为女性提供大量的就业机会。
政策实施后女性就业率呈现上升趋势,据厚生劳动省2019年(令和元年)公布的《平成30年劳动女性实情》得知,平成30年女性雇佣人数为2671万,同比增长81万,占雇佣总数的45.0%。
从数据上看,女性占据近一半的工作岗位,在劳动市场中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
但在大多以男权为主的日本企业里女性职员依然受男性支配,她们的职场现状并不乐观。
2015年富士电视台播出电视剧《问题餐厅》,从内容来看这是一部女性励志剧,但剧中的5位女性都有过令之痛苦不堪的职场经历,此剧涵盖了当今日本女性在职场中面临的诸多问题和困难,为揭开女性的职场现状提供了很好的参考。
1 妻子们的困境剧中的森村镜子曾是家庭主妇,除家务和料理外别无长处,离婚使她的生活陷入了困境。
幸运的是镜子在主人公田中玉子的帮助下成为了屋顶餐厅的厨师,恢复了平静的生活。
但在现实生活中,主妇们的“屋顶餐厅”又在哪里呢?据厚生劳动省平成30年版的《厚生劳动白皮书》显示,日本的家庭主妇比例依然高达33%。
大部分的家庭主妇因为没有工作技能完全成为了丈夫的“附属品”,难以在工作中立足。
另一方面,作为家庭主妇的日本女性也开始步入社会,扮演着妻子、母亲与劳动者的多重角色,肩负着照顾家庭和工作赚钱的双重重担。
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

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摘要】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经历了巨大的变化,从传统社会地位的限制到获得更多的教育与就业机会。
尽管在家庭角色和社会压力方面仍存在问题,但性别平等政策的实施已经取得了显著进展。
文化传统与现代化之间的冲突也影响着女性的地位。
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提升仍然面临挑战,但未来发展趋势积极向好。
为了进一步改善女性社会地位,建议政府加强性别平等政策的实施,提高女性职场参与度,推动家庭责任的平衡分工,同时促进现代文化对女性地位的认知和尊重。
通过这些措施,可以更好地推动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持续提升和发展。
【关键词】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教育、就业、家庭角色、性别歧视、性别平等政策、文化传统、现代化、发展趋势、建议、改善、社会压力1. 引言1.1 背景介绍日本在二战结束后经历了一段快速发展的时期,经济实力得到了迅速恢复和提升。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社会结构和价值观念也在发生着深刻的变化。
特别是在女性社会地位上,传统的家庭观念和性别角色开始受到挑战,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位也发生了一系列的变化。
研究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对于理解日本社会的发展和进步具有重要意义。
在这个时期,日本女性在家庭生活、教育机会、就业情况以及社会参与等方面都经历了显著的变化。
随着教育机会的扩大和就业机会的增加,女性开始逐渐获得了更多的自由和权利,他们参与社会活动的机会也逐渐增加。
与此日本社会中仍存在着一定程度的性别歧视和社会压力,这也给女性的发展和进步带来了一定的困难。
本文将对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的变化进行深入分析,探讨教育机会、就业情况、家庭角色、性别歧视以及文化传统对女性社会地位的影响。
通过对这些方面的分析,可以更好地理解日本女性在社会中的地位和地位的变化,同时也可以提出相关的政策建议,促进日本女性社会地位的进一步提升。
1.2 研究目的日本战后女性社会地位分析的研究目的是探讨战后女性在日本社会中的变化和发展,解析现存的问题和挑战。
关于日语系就业情况的社会调查报告

第十届“挑战杯”文学艺术节社会实践调查报告比赛参赛论文论文题目:关于聊城大学日语系大学毕业生的毕业去向的调查报告作者:李丹贾晓阳专业:日语系学号: 2008200479 2008200484目录标题 (1)(正文)前言 (1)主体 (2)结尾 (16)(附件)附件一:关于日语专业就业状况的调查表 (18)附件二:关于日语专业就业状况的统计表 (21)关于大学生就业状况的调查研究——基于聊城大学日语语言专业的问卷调查李丹贾晓阳(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山东聊城)[摘要]:根据对2008级日语语言专业学生的问卷调查数据分析,我们从性别、户籍、是否是独生子女三个维度,结合择业类型对大学毕业生就业状况进行了研究。
结果表明,不同性别、户籍,是否是独生子女在择业倾向方面存在显著差异,在就业方式的选择上多数人选择考公务员,而在工作地的选择上有将近一半的学生选择了沿海城市,而对国家急需的偏远地区选择非常少。
鉴于此,本文认为应该从主观和客观两方面加强大学生就业、择业引导工作。
[关键字]:大学毕业生择业倾向就业前景一、导言:1999年,全国高校正式开始扩招。
象牙塔向越来越多的人们开放,越来越多的人享受到父辈们享受不到的高等教育。
兴奋之余,迷茫随之而生。
受教育的人多了,机会仿佛并没有增加,每年的双选会似乎成了这一批人压在心头的大石头。
为了全面了解当代大学生择业倾向状况,加强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工作,为引导大学生更好地适应日益严峻的就业形势提出指导意见,聊城大学外国语学院日语系于2010年11月,在本校日语专业学生进行了抽样问卷调查。
二、调查方法:1、数据收集。
本文所用数据来自作者对本校2008级日语专业学生的抽样问卷调查。
该调查样本设计考虑到性别比例问题,具体抽样过程分为两个步:1)按总体中男生6人、女生25人,近似1 :4的比例确定为分层抽样;2)用简单随机抽样的方法在男生和女生中分别抽取男生10人,女生40人作为最终样本。
从寿退社解读日本职业女性就业观的形成原因

2023年日语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

2023年日语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日语专业就业前景和就业方向分析1一、日企数量大幅攀升中国良好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市场潜力为日本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近年来,在沪的日资企业数量大幅度增加。
据的《上海日资企业要览》记载,日本企事业单位常驻上海的代表机构为617家,日资企业为2967家;而该刊记载的代表机构数量已经达到了1083家,日资企业数量为3234家。
两项相加,截至底,上海的日本公司和代表处达到了4300多家。
包括上海在内的长江三角洲地区共有日资企业7000多家。
日企增多了,吸纳劳动力数量自然也增多。
据测算,在华日资企业直接和间接吸纳就业人数920万人。
二、日企人才需求旺盛从专业的日语人才服务机构上海创价人才服务有限公司了解到,今年前4个月,日资企业招聘需求旺盛,每个月都有400多项岗位需求委托。
和去年同期相比,日资委托猎头招聘的比例增加了,这表明一些高端职位正在向本地人才招手。
根据上海创价交流部长郑军分析,日企在快速消费品、制造业、金融和贸易商社等领域对人才的需求量较大。
一些金融方面的岗位需求量也有增加,原因是部分日本金融和保险公司进入了上海。
另外,IT企业对软件人员需求量也很大,懂日语的软件工程师尤其难觅,很多公司不得不委托培训机构代为培养。
三、日语是入职门槛李小姐曾经是一位护士。
两年前,她计划转行到日资企业做文秘,但日语是最大的门槛。
如今,经过两年培训,通过日语能力一级考试的李小姐已经到一家日资企业上班。
日语是进入日企的一大优势,日语专业人才求职相对容易,一般能得到人才机构至少三次推荐。
目前,上海开设日语专业的高校只有十几所,培养的总人数不过几百人,难以满足日资企业对于日语人才的需求量。
当然,仅仅会日语是不够的,如果应聘高级岗位,还需具备多方面素质。
人们普遍认为,日资企业的工资要低于欧美企业,事实并非如此。
创价曾对日资企业薪酬进行过不完全调查,发现日语专业的学生起薪一般为3000元左右,高于其它语种的学生。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日本女性就业原因及情况浅析
发表时间:2018-08-07T11:56:49.210Z 来源:《知识-力量》2018年9月上作者:石洋[导读] 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近年,晚婚化与高学历化的女性逐渐增加。
日本社会中,女性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伴随着日本的少子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老龄人口的增多,日本都面临着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确保人才的意义更加重要
(天津外国语大学,天津市 300204)
摘要:随着日本经济的发展,女性社会地位逐渐提高。
近年,晚婚化与高学历化的女性逐渐增加。
日本社会中,女性起到的作用也越来越大。
伴随着日本的少子老龄化,劳动年龄人口的减少和老龄人口的增多,日本都面临着劳动力严重不足的问题,对于企业来说确保人才的意义更加重要,很多女性进入社会就职,因此发挥女性人才能力的必要性也就进一步提高,随着社会中女性角色不断活跃,社会在其影响下,结构构造也同时产生了诸多的变化。
关键词:女性就业;M型曲线;少子化;女性经济学
一.女性就业率的“M型曲线”
日本政府所制订的2017年度《男女共同参与白皮书》中以女性就业为焦点指出,2016年15-64岁的女性就业率达到了66.0%,这是自1968年实施该调查以来女性就业率的最高值。
但是女性管理层占比仅为13.0%,远远低于各国水平。
虽然日本女性就业率在过去十年增长了7.2个百分点,但是目前日本社会仍存在很多非情愿非正式的女性雇佣形态。
直到1960年左右,日本女性的劳动率一直处于较高水准。
60年代日本的女性劳动率为54.5%,与当时美国、意大利等先进国家相比明显处于高水平位置。
当时的日本以第1产业农业为中心,即便结婚生子也可以进行农业劳动。
但是当产业构造的中心转移到第2产业时,女性的劳动率开始呈下滑倾向。
职场与起居相分离,负责生活起居和教育子女的已婚女性就业就变得相当困难,在今后的经济高度成长期中出现了“M型曲线”。
伴随着社会的发展,当产业构造变为以服务业为中心的第3产业时,随着高学历女性逐渐增多,女性就业市场逐步扩大,女性的劳动率也在慢慢上升。
女性的劳动参与率呈现“M型曲线”的原因是因为女性在育儿期大多数都会暂时离开职场。
但是近期“M型曲线”有趋平的趋势,这大大改善了育儿女性的工作环境。
另外,日本女性结婚年龄的推迟也是不间断工作女性增加的一个原因。
2014年日本女性首次结婚的平均年龄为29.4岁,10年内上升了1.6岁。
随着一边育儿一边工作的日本女性不断增加,再加上结婚年龄的推后,“M型曲线”将越来越难以出现。
老龄化给日本劳动力市场和经济所带来的挑战是空前的。
如果能让更多女性参加工作,能为日本经济带来显著提升。
不少日本问题专家认为,女性劳动力增加将成为改变日本劳动力短缺现状的关键。
女性走入社会不仅会增加日本劳动力的数量,还将提高日本企业的运营质量,从而帮助经济复苏。
二.日本女子就业变化的原因
随着少子化老龄化不断加剧,要让女性在平衡好育儿、看护老人和工作的同时,提高女性的劳动率已成为当今社会的一个课题。
《育儿休假法》、“天使计划”等法律、法规的出台都促进了女性的就业。
1989年开始,日本的泡沫经济出现破裂,经济成长进入低迷状态,日本国内产业的“空洞化”,让日本社会所特有的“终身雇佣制”开始动摇,男性就业者的正规就业率逐年下降。
这一变化让许多日本已婚女性开始从事按时计酬的短工劳动。
随后出现的“契约社员”(合同制员工)及“派遣劳动”可以说都是短工劳动变形的劳动形态。
伴随经营国际化、全球化的迅速发展,日本企业的海外生产和海外雇佣不断增加,减少了国内雇佣人数,进一步加强了企业在劳动力市场的有利地位。
并且女性、特别是35岁以上的女性参加工作的人数日渐增加,为雇佣钟点工创造了有利条件。
随着女性参与社会社会活动的活跃以及职业女性的增加,她们难以谋求工作和生活同时协调发展,致使晚婚和不婚率上升,加剧了日本社会的晚婚化、少子化进程。
自 1975 年开始,日本育龄妇女平均生育率就跌破2.0,出生率持续降低。
这一现象产生的重要原因之一就是女性在社会上活跃的机会日益增加所致。
随着女性劳动参与率的增加,越来越多的女性走出家庭,走向社会。
当今的日本,不仅出现了众多女职员,还出现了女经理、女企业家、女议员,在企业管理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另外,女性、特别是中年女性雇佣者大多是以非正式雇佣的形式工作。
这对企业来说,增加非正式雇佣能够灵活地进行经营调整,有助于企业适应经济环境、产业结构以及劳动者价值观的变化,实现经营资源的有效配置。
三.日本女性就业现状
2013年,日本首相安倍晋三首次承诺鼓励更多女性进入职场。
作为“安倍经济学”内容之一的“女性经济学”,意在提高女性在企业中的参与度和活跃度,增加日本劳动力数量,进而提振经济。
对于向来以男性为主导力量的日本社会而言,这是一个值得载入史册的分水岭。
就业率并不能完全勾勒出日本的整体就业情况。
日本参加就业的女性当中,有近60%是兼职或临时工,而这些工作并不能为女性提供公平的薪资或社会保障福利。
不过,一些法律的生效也不失为一种长足的进步。
比如雇员人数超过300人的企业必须披露女性员工和女性经理人数,以及公司为她们制定的特定目标和支持计划。
尽管目前尚无企业不公布上述信息的相关惩罚措施,但已经有不少公司开始遵守这项法律。
作为促进女性就业及少子化对策的有效方式,日本政府将“让女性兼顾工作与生活”写入2015年11月制定的一项紧急对策中。
安倍政府强调“期待企业改变意识,在整个社会推动让女性兼顾工作与生活的环境”,但现实问题是,日本企业在录用毕业生时仍存在性别歧视。
另一方面,日本目前无法进入幼儿园的儿童超过2万人,让全职妈妈无暇分身、回归社会。
尽管安倍政府大力推进女性就业,但如何切实有效地改善女性就业环境、真正让女性可以兼顾工作与家庭,对于现在的日本社会来说依旧是一个有待解决的的严峻课题。
参考文献
[1]熊沢誠、『女性労働と企業社会』(M)、岩波書店、2010。
[2]武石恵美子、『雇用システムと女性のキャリア』(M)、勁草書店、2006。
[3]日本婦人団体連合会編、『女性白書2006格差社会と女性』(M)、ほるぷ出版、2006。
[4]赵芳,邓智宁,“日本妇女就业状况变化与原因分析”(J),日本学论坛,1999(4)pp.55,1999。
[5]赵敏,《当代日本女性劳动就业研究》(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9。
作者简介:石洋(1994年4月—),女,汉族,天津市人,硕士研究生在读,单位为天津外国语大学,研究方向为日本经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