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资料

————————————————————————————————作者: ————————————————————————————————日期: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重点整理学习资料

病原微生物学知识点 重点整理

精品资料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记忆知识点 1.免疫的现代概念。P4 答: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维护自身生理平衡与稳定的现象。 2.固有免疫与适应性免疫的特点。 答:(1)固有免疫:非特异性,可遗传性,效应恒定性。 (2)适应性免疫:特异性(针对性),习得性,效应递增性。 3.免疫系统的功能。P5 答:(1)积极意义:免疫防御,免疫自稳,免疫监视。 (2)消极意义:免疫损伤:超敏反应,自身免疫病。 4.人体中枢免疫器官的类型及作用。P6 答:(1)骨髓:①产生所有血细胞; ②淋巴细胞产生发育的器官:B细胞分化、发育的最主要场所; (2)胸腺:T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场所。 5.人体外周免疫器官的类型。P7 答: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6.抗原的定义及双重属性。P12 答:指能与T、B细胞受体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产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 双重属性:(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的能力。 (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其所诱导的抗体或致敏淋巴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的能力。7.半抗原的概念。P12 答:仅具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8.表位的概念。P13 答: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集团称为表位,又称抗原决定簇。 9.影响免疫原性的主要因素。P14 答:(1)抗原的结构与生物学特性:“异物”性,分子量,复杂性,易接近性,可提呈性。(2)免疫系统的识别能力。 (3)抗原与免疫系统的接触方式。 10.T细胞依赖性抗原和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的概念。P15、16 答:(1)T细胞依赖性抗原:指需在APC及Th细胞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2)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作业答案在线

1.免疫防御功能下降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2.下列对抗毒素的叙述中,正确的是() A 经外毒素脱毒制成 B 只能中和外毒素 C 既可中和外毒素,又可能引起超敏反应 D 用于人工自动免疫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3.关于TI-Ag的描述,错误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辅助 B 只有B细胞表位 C 不引起细胞免疫 D 可引起再次应答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4.下列大分子物质中,免疫原性最强的是() A 蛋白质 B 多糖 C 核酸 D 类脂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5.关于TD-Ag的描述,正确的是() A 产生抗体不需T细胞的辅助 B 只能引起体液免疫 C 不能引起再次应答 D 具有T细胞表位和B细胞表位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6.抗原的特异性取决于() A 分子量大小 B 表位性质 C 结构复杂性 D 化学组成 正确答案:B 单选题 7.对SIgA的错误描述是() A 是黏膜局部抗体 B 其SP能保护SIgA不被蛋白酶水解 C 初乳中含量最丰富 D 能激活补体经典途径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8.适应性免疫的特征是() A 出生时即具有 B 反应迅速 C 特异性 D 无记忆性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9.新生儿可从母体初乳中获得的Ig是() A IgG B IgM C SIgA D IgD 正确答案:C 单选题 10.对抗原特异性的描述是正确的,除了() A 只能激活具有相应受体的淋巴细胞系 B 与相应抗体结合 C 与相应效应淋巴细胞结合 D 与MHC结合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1.免疫稳定功能失调易发生() A 超敏反应 B 肿瘤 C 反复感染 D 自身免疫(病) 正确答案:D 单选题 12.固有性免疫的特征是() A 通过遗传获得 B 特异性 C 反应缓慢 D 有记忆性 正确答案:A 单选题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 总学时数:72 理论环节学时数:56 实践环节学时数:16 适用专业:临床医学 先修课程:人体解剖和组织胚胎学,生物化学,生理学 学分: 开课单位: 一、课程性质及任务 性质:该课程是研究抗原性异物的性状、补体的活化机制、免疫球蛋白的结构和抗体的功能、机体免疫应答机理、临床免疫学,以及在一定条件下微生物和寄生虫的生物学特性、致病性与免疫性、实验室检查及特异性防治的一门医学基础课。 任务:使学生能应用所学的基础理论知识和基础技术,对临床常见的免疫现象与免疫性疾病、感染性疾病和传染病的发病机理、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作出解释;加深对病原生物与人体和环境间相互关系的理解;建立无菌观念,在消毒、隔离、预防医院感染等工作中加以具体实践,为学习病理学、药理学、传染病学和预防医学等奠定必要的基础。 二、教学基本要求 通过本课程学习,要求学生能够: 1、说出常见微生物和寄生虫的主要生物学特性、致病机理、传播途径、实验室检查和特异性防治原则。 2、应用病原生物学理论与技术,进行消毒、灭菌、隔离、无菌操作、预防医院感染及采集、运送检验标本。 3、初步学会细菌涂片、革兰染色和抗酸染色、粪便蠕虫卵检查等操作;正确使用显微镜油镜。 4、应用免疫学基本理论知识,阐述其在维持人体与环境平衡关系中所起的作用;解释临床常见免疫现象与某些免疫性疾病的发病机理。 5、在免疫学防治和诊断工作中,能应用免疫学理论和一般技术。 6、勤奋学习,以严谨科学的态度进行实验、认真观察、实事地记录和分析实验结果;与同学团结协作,互相帮助。 三、理论教学容 绪论 教学重点难点: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题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复习题 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 1、提出著名的无性细胞系选择学说, 使用禁忌细胞的概念来阐述自身无免疫应答现象的学 者是( ) A、伯内特 B、巴斯德 C、琴纳 D、李斯特 2、自身抗原不应包括( ) A、血型抗原 B、修饰的自身抗原 C、隐蔽的自身抗原释放 D、被异常淋巴细胞误认为异物的自身正常物质 3、人类主要组织相容系统( MHS )称为( ) A、H -2 B、HLA C、 4、下列哪种细胞是 CD 4+ ( A、T c B、T h C、γδT 5、人T细胞上的表面标志物是( A、C 3b 受体 B、EB病毒受体 6、关于NK细胞的特性错误的是( ) A、具有自然杀伤靶细胞作用 C、可发挥 ADCC 作用 7、能通过胎盘并对新生儿抗感染有重要作用的是 A 、 IgG B 、 IgM C 、 IgA D 、IgD 8、以下说法正确的是() A 、免疫球蛋白就是抗体 B 、免疫球蛋白均为抗体,但抗体不一定都是免疫球蛋白 C 、免疫球蛋白与抗体不同也无关 D 、抗体均为免疫球蛋白,但免疫球蛋白不一定都有明确的抗体活性 9 、独特型决定簇存在于 Ig 分子的() A 、重链 C 区 B 、轻链 C 区 C 、重链 V 区 D 、重链和轻链 V 区 DLA D、 SLA ) D、B细 胞 ) C、E受体D、葡萄球菌A蛋白受 体 B、具有吞噬作用

10 、补体裂解产物中具有调理作用的片段是() A、C2a B、C5a C、C3a D 、C2b 11 、补体旁路途径激活必须有哪种成分参加() A、C1qB 、C2C、C4D、B 因子 12 、B7(CD80)分子的配体是() A、CD4 B、CD28 C、LFA-2D 、VCAM-1 13 、具有抗病毒作用的细胞因子是() A、IL-10B 、IFN- α、βC、IL-1 α、βD 、SCF 14 、下列哪种细胞不参与体液免疫() A、抗原递呈细胞 B、Th 细胞 C、TD 细胞 D、B 细胞 15、B 细胞在体液免疫中的作用不正确的是() A、无抗原递呈作用 B、可直接识别抗原构象决定簇 C、可分化为浆细胞 D、可产生免疫记忆 16 、细胞间相互作用时不受MHC 限制的是() A、抗原递呈细胞与Th 细胞 B、Th 细胞与 B 细胞 C、CTL 与靶细胞 D、NK 细胞与靶细胞 17 、免疫应答的基本过程不包括() A、免疫细胞的分化成熟 B、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 C、免疫细胞的抗原识别 D、效应细胞和效应分子的产生和作用 18 、抗体对 B 细胞产生特异性抗体的反馈抑制作用() A 、与抗体的浓度无关 B 、与抗体的类别无关 C 、与抗体的特异性无关 D、与抗体的完整性无关 19 、初次注射大量抗毒素所致的血清病属超敏反应() A、I型 B、II型 C、III 型 D、IV 型 20 、幼儿易患哮喘通常与缺乏下列哪种抗体有关()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测试题答案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测试题答案(2016级) 班级:姓名:得分: 一、名词解释:(共5题,每题5分,计25分) 1、芽胞:是某些细菌在一定的条件下,细胞质脱水浓缩在菌体内形成的一个圆形或椭圆形小体。 2、消毒:杀死物体上或环境中的病原微生物的方法。 3、医院感染:又称医院内感染或医院获得感染,是指医院各类人群(包括患者、探视者、陪护者及医院工作人员)在医院获得的感染。 4、感染:在一定的条件下,病原菌突破机体防御功能,侵入机体,与机体相互作用而引起的不同程度的病理过程。 5、败血症:病原菌侵入血流,并在其中生长繁殖,产生毒素,引起严重的全身中毒症状。 二、题空题(共20格,每格1分,计20分) 1、根据微生物的结构、组成差异,可分为:非细胞型微生物、原核细胞型微生物 和真核细胞型微生物3类。 2、人体寄生虫是指:寄居在人体并引起机体损伤的低等动物。 3、细菌的形态分为:球菌、杆菌和螺形菌 3类。 4、细菌的特殊结构包括:荚膜、鞭毛、菌毛和芽胞 4种。 5、细菌的测量单位是:微米。 6、细菌的生长方式是:二分裂无性繁殖。 7、根据细菌生长繁殖对氧气需求不同,可将细菌分为:需氧菌、厌氧菌、兼性厌氧菌和微需氧菌 4种。 8、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上生长繁殖的现象有均匀混浊、沉淀生长、膜状生长 3种。 三、单项选择题(共15题,每题1分,计15分) 1、细菌的基本结构不包括:( D )

A、细胞壁 B、细胞膜 C、细胞质 D、细胞核 2、细菌合成蛋白质的场所是:( C ) A、胞质颗粒 B、质粒 C、核糖体 D、核质 3、关于细菌的鞭毛,描述错误的是:(B) A、鞭毛是运动器官与致病有关; B、鞭毛可在细菌中传递遗传物质; C、鞭毛 的化学成分是蛋白质,具有免疫原性; D、抗原为(H)抗原,用于细菌鉴别; 4、关于芽胞,错误的是:(A) A、芽胞是二分裂无性繁殖; B、芽胞是细菌抵抗不良环境形成的休眠体; C、芽胞对外界因素抵抗力强; D、临床上常以杀灭芽胞为灭菌标准; 5、许多革兰氏阴性菌和少数革兰氏阳性菌在代谢过程中合成的一种多糖,注入人体可引起发热反应的物质是:(D) A、毒素 B侵袭性酶 C、细菌素 D、热原质 6、在临床护理工作中,若发现手术切口、烧伤创面等出现绿色的渗出物,应考虑:(B) A、金黄色葡萄球菌感染 B、铜绿假单胞菌感染 C、幽门螺杆菌 D、霍乱弧菌 7、杀灭物体上所有微生物指的是:(B) A、消毒 B、灭菌 C、防腐 D、无菌 8、用于耐高温、耐潮湿的物品灭菌的最常用、最有效的灭菌方法是(D) A、煮沸法 B、流通蒸汽灭菌法 C、巴氏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9、紫外线消毒,错误的是:(B) A、紫外线波长易被细菌吸收,干扰其复制,导致其死亡; B、可杀灭物体中的细菌 C、空气消毒时,有效距离不超过2M; D、适用于病人的书报、衣物、手术室等消毒 10、乙醇消毒作用最好的浓度为:(C) A:99% B、90% C、70%-75% D、50%--60% 11、影响消毒剂作用的因素错误的是:(D)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知识重点(20200524014340)

免疫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包括对病原微生物及其毒性产物的识别和清除。 免疫应答:机体对抗原性异物的识别和清除的过程。由体内的免疫系统与神经-内分泌系统共同协调完成。 免疫系统的功能: 功能正常情况下异常情况下 免疫防御防止病原微生物侵入超敏反应(过高)或免疫 缺陷(过低) 免疫自稳清除损伤或衰老的自身细胞自身免疫性疾病 免疫监视清除突变的自身细胞细胞癌变或持续感染 机体的免疫可分为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两种类型。 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②可以遗传。③对一切异物(包括抗原性和非抗原性)均有免疫作用。③各个体间的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屏障作用: 皮肤黏膜的屏障作用,血—脑屏障, 胎盘屏障 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分子:补体系统 ,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参与非特异性免疫中的免疫细胞包括: 吞噬细胞:包括中性粒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NK细胞:来源于骨髓造血 干细胞,依赖于骨髓微环境发育成熟。 1.吞噬细胞吞噬病原体的过程:①募集和迁移②吞噬和杀菌③降解和消化 2.NK细胞的主要免疫生物学效应:①抗肿瘤②抗病毒和胞内寄生菌的感染③参与免疫病理损伤 特异性免疫的特征:①是机体在生活过程中接触抗原后形成②仅对相应的抗原有免疫效应③有明显的个体差 异④不能遗传 中枢免疫器官:骨髓、胸腺免疫细胞的来源和发育成熟的场所。 免疫器官外周免疫器官:脾脏、淋巴结、黏膜免疫系统成熟的T、B细胞和其他免疫细胞存在的场所。 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NK细胞等。 抗原提呈细胞:树突状细胞、巨噬细胞。 免疫系统免疫细胞粒细胞:中性粒细胞、嗜酸粒细胞、嗜碱粒细胞。 单核细胞: 其他细胞:红细胞、血小板、肥大细胞。 细胞分子可溶性分子:免疫球蛋白、细胞因子。 膜免疫分子 一、中枢免疫器官 (一)骨髓 骨髓的功能: 1. 骨髓是主要免疫细胞发生的场所: 多能造血干细胞包括:髓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粒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 小板)和淋巴性多能干细胞(分化成淋巴细胞,NK细胞) 2.骨髓是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3. 骨髓是抗体产生的主 要场所 (二)胸腺 1.胸腺的组织结构:髓质(内层):含大量的上皮细胞和少量的胸腺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及呈环状的胸腺 小体(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发育成熟的T细胞存在于髓质中;皮质(外层):主要是未成熟T细胞(即胸腺细胞),含少量上皮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等。 2. 胸腺的细胞组成:胸腺细胞(95%以上的胸腺细胞是αβ+胸腺细胞);胸腺基质细胞TSC(以胸腺上皮细胞(TEC)为主) 3. 胸腺微环境①分泌胸腺激素和细胞因子②胸腺上皮细胞与胸腺细胞的密切接触③细胞外基质 4.胸腺的功能:最主要的功能是T细胞发育的主要场所。 胸腺小体由上皮细胞、巨噬细胞和细胞碎片形成,是胸腺正常发育的标志。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复习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 物学复习 文档编制序号:[KK8UY-LL9IO69-TTO6M3-MTOL89-FTT688]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1、固有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无针对性的防 御功能。 2、固有免疫3个特点:①非特异性、②可遗传性、③效应恒定性。 3、固有免疫3个组成:①组织屏障作用、②免疫细胞的非特异性作用、③体液因子的作用。 4、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在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有针对性的 防御功能。 5、适应性免疫3个特点:①特异性、②习得性、③效应递增性。 6、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7、中枢淋巴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①胸胁: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8、外周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①淋巴结: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过滤作用(微生物、毒素、癌细胞、大分子物质)。 ②脾脏: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过滤作用(突变细胞、衰老细胞)。 ③相关淋巴组织:是人体重要的一道防线。 9、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与肥大细胞。 10、抗原(Ag):指能和T、B细胞受体(TCR\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1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病淋巴细胞的能力。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参考答案

1.正常菌群对机体的益处不包括( D ) A.刺激免疫系统成熟 B.抗肿瘤 C.抗致病菌生长 D.产生干扰素 E.提供营养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2.溶菌酶对G+菌的作用是( B ) A.破坏磷壁酸 B.裂解聚糖骨架 C.损伤细胞膜 D.抑制菌体蛋白合成 E.降解核酸 参考:教材169页尾行 3.可在细菌间传递DNA的物质是( E ) A.鞭毛 B.中介体 C.荚膜 D. 普通菌毛 E. 性菌毛 参考:教材174页2。性菌毛 4.细菌致病性的强弱主要取决于细菌的( E ) A.荚膜 B.菌毛 C.侵袭性酶 D. 毒素 E. 毒力 参考:教材192页,第三节细菌的毒力物质 5. .决定痢疾杆菌侵袭力的首要因素是( D ) A.内毒素 B.外毒素 C.侵袭性酶 D.菌毛 E.肠毒素 参考:教材252页,二、致病性与免疫性 6.湿热灭菌法中杀菌效果最彻底的是( D ) A.煮沸法 B.巴氏消毒法 C.间歇灭菌法 D.高压蒸汽灭菌法 E.流通蒸汽灭菌法 参考:教材201页一、热力消毒灭菌法 7.可用于分离脑膜炎球菌的培养基是( B ) A.血平板 B.巧克力平板 C.沙氏培养基 D.双糖培养基 E.碱性平板 参考:教材240页一、脑膜炎奈瑟菌2。培养特性

8.以内毒素为主要致病因素并可引起全身感染的肠道致病菌是( A ) A. 伤寒杆菌 B. 志贺痢疾杆菌 C. 大肠杆菌 D.霍乱弧菌 E.肠炎杆菌参考:教材198页3)内毒素血症 9.不引起毒血症的毒素是( B ) A.葡萄球菌肠毒素 B.霍乱肠毒素 C.志贺毒素 D.白喉毒素 E.破伤风痉挛毒素 参考:教材198页2)毒血症 10.在人体肠道正常菌群中占绝对优势的细菌是( C ) A.大肠杆菌 B.变形杆菌 C.无芽胞厌氧菌 D.白色念珠菌 E.沙门菌 参考:教材164页三、微生物与人类的关系正常菌群 11.结核菌素试验的用途不包括( C ) A.选择卡介苗接种对象 B.判断卡介苗接种效果 C.诊断Ⅳ型超敏反应? D.辅助诊断婴幼儿结核病 E.判断细胞免疫功能 参考:教材269页(三)结核菌素试验 12.引起败血症的细菌除外( A ) A.白喉杆菌 B.金黄色葡萄球菌 C.绿脓杆菌 D.乙型溶血性链球菌 E.大肠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 13.一般不入血引起败血症的细菌是( A ) A. 白喉杆菌 B. 大肠杆菌 C. 绿脓杆菌 D. 变形杆菌 E. 产气荚膜杆菌 参考:教材198页4)败血症 14. 与结核杆菌致病性有关的物质是( D ) A.外毒素 B.侵袭性酶 C.菌体表面构造 D.细胞壁类脂 E.内毒素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二章细菌概述练习题下复习课程

病原生物与免疫学基础第二章细菌概述练 习题下

病院生物与免疫学基础 考纲要求: 一、理解正常菌群、条件致病菌、医院获得性感染的概念 二、理解常用物理灭菌方法及应用范围 三、掌握内毒素与外毒素的区别 四、掌握细菌的感染途径及感染范围 习题链接: 一、名词解释 1.消毒 2.灭菌 3.感染 4.医院感染 5.毒血症 6.菌血症 二、填空题 1.细菌毒力由和构成。 2.荚膜本身没有毒性作用,但具有和的作用。 3.细菌的侵袭性物质包括和。 4.细菌的致病因素除了毒力外,还与和有关。 5.感染的来源(传染源)包括和。 6.传染病流行与传播的三个基本环节包括、、。 7.显性感染根椐病情缓急不同,可分为和。

8.正常菌群转变为条件致病菌的特定条件有、、。 10.煮沸法消毒时加入碳酸氢钠是为了和。 11.紫外线杀菌的机理是。 12.用途最广,效果最好的化学消毒剂是。 三、单选题 1.最常用最有效的消毒灭菌方法是() A.煮沸法 B.间歇灭菌法 C.高压蒸汽灭菌法 D.巴氏消毒法 2.人体中没有正常菌群存在的部位是() A.皮肤 B.口腔 C.结肠 D.血液 3.紫外线杀菌最有效的波长是() A.200~300nm B.265~266nm C.270~280nm D.250~260nm 4.高压蒸汽灭菌法灭菌不适用的是() A.手术衣 B.牛奶 C.纱布 D.手术器械 5.热力杀菌的原理是() A.氧化作用 B.蛋白质变性凝固 C.电解质浓缩 D.细菌溶解 6.高压蒸汽灭菌法最常用的方法是() A.620C,30min B.1000C,5min C.121.30C,15~20min D.1000C,1~2h 7.用于皮肤消毒的乙醇浓度是() A.60~70% B.70~80% C.70~75% D.90~95% 8.能治疗和紧急预防由外毒素引起的疾病的是() A.外毒素 B.内毒素 C。类毒素D.侵袭性酶 E.抗毒素 9.毒性强,具有选择性毒害作用的是() A.荚膜 B.菌毛 C.鞭毛 D.内毒素 E.外毒素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形成性考核册答案 作业一 1、免疫系统具有哪些功能,正常或异常时有何生物学效应? 答:(1)免疫防御:指机体抵御外来抗原性异物入侵的一种保护功能。正常时可抵御病原微生物的感染和损害,即抗感染免疫。异常时如果防御功能过强出现超敏反应,免疫防御功能过低(免疫缺陷)会导致反复发生感染。 (2)免疫稳定:指维持体内环境相对稳定的生理机能。正常时可及时清除体内损伤、衰老、变性的细胞以及抗原-抗体复合物等抗原性异物,对自身成分耐受和保护。功能紊乱时会导致自身免疫疾病,失去了对自身抗原的耐受而对自身细胞发动攻击。 (3)免疫监视:指免疫系统及时识别、清除体内突变、畸变细胞和病毒感染细胞的一种生理保护功能。功能正常时可防止肿瘤产生,功能失调时可导致肿瘤发生,或病毒感染不能及时清除,造成病毒持续性感染。 2、列出医学上重要的抗原物质 答:(1)微生物及其代谢产物:如细菌及细菌毒素、病毒等微生物,既可在感染时引起机体免疫应答清除病原微生物,也可人工利用这些抗原制备疫苗、类毒素、抗毒素用于人工免疫预防和治疗,或体外进行抗原抗体检测进行疾病的诊断。 (2)动物免疫血清:人工制备的抗毒素如破伤风抗毒素是由马血清制备,对人而言,既含有特异性抗体可中和毒素,又含有异种动物蛋白引起超敏反应。在应用抗毒素前应做皮试判断有无过敏现象。 (3)同种异性抗原:如血型抗原和组织相容性抗原。输血和器官移植前应进行血型鉴定或组织配型以避免发生输血反应和移植排斥反应。 (4)肿瘤抗原:分为肿瘤特异性抗原和肿瘤相关抗原。如肝癌患者体内出现高水平AFP(甲胎蛋白),可用于肝癌的普查和早期诊断。 3、简述抗体的种类和主要功能 答:抗体依据重链抗原性不同分为五类:IgG IgA IgM IgD IgE。 IgG:血清中含量最高,是最重要的抗感染分子,包括抗菌、抗病毒、抗毒素 等。还能激活补体,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功能(调理作用),穿过胎盘保护胎儿及新生儿免受感染。 IgA:分为单体和双体两种。单体存在于血清中,双体存在于粘膜表面及分泌物中,是粘膜局部抗感染的重要因素。 IgM:是分子量最大、体内受感染后最早产生的抗体,具有很强的激活补体作用和调理作用,时作重要的抗感染因子,且常用于诊断早期感染。 IgD:主要存在于成熟B细胞表面,是B细胞识别抗原的受体。 IgE:血清中含量最少,某些过敏性体质的人血清中可检测到,参与介导Ⅰ型超敏反应。4、简述补体的生物学活性 答:补体的生物学活性主要有: (1)溶菌和溶细胞。细菌等抗原物质和相应抗体结合形成抗原抗体复合物,可通过经典途径激活补体系统;革兰氏阴性菌的脂多糖可通过旁路途径激活补体,在细菌等靶细胞表面形成膜攻击复合物,最终导致细菌细胞或靶细胞裂解。 (2)促进抗体中和及溶解病毒。补体可明显增强抗体对病毒的中和作用,在没有特异性抗体存在的条件下,补体也可溶解灭活某些病毒。 (3)调理和免疫粘附。补体裂解产物与细菌及吞噬细胞结合,促进吞噬细胞的吞噬作用,即调理作用;若与红细胞、血小板结合可形成较大的聚合物利于吞噬细胞的吞噬,此即免疫粘附作用。

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第一章免疫学绪论 1.免疫学概述 免疫是生物在生存、发展过程中所形成的识别“自我”与“非己”,以及通过排斥“非己”而保护“自我”的过程。 免疫的三个功能:防御、自稳、监视 免疫类型: 固有性免疫 又称天然性免疫、非特异性免疫 特点:先天具有、无特异性、无免疫记忆 适应性免疫 又称获得性免疫 特点: 后天获得、有特异性、有免疫记忆 2.免疫器官与组织 中枢免疫器官包括骨髓和胸腺 骨髓功能: 1)骨髓是成人各类血细胞(包括免疫细胞)的发 源地 2)骨髓是B淋巴细胞发育成熟的场所 3)骨髓是再次体液免疫应答的场所 胸腺功能: 1)胸腺是T淋巴细胞分化、发育和成熟的主要器 官 2)胸腺是自身免疫耐受和维持的重要器官 3)免疫调节作用 外周免疫器官包括淋巴结、脾和黏膜相关淋巴组织MALT(黏膜相关淋巴组织)功能: 1)执行黏膜局部免疫功能 2)分泌SIgA 第二章抗原 1.抗原的概念和性能 抗原(Ag)是指能与T/B细胞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使其活化、增殖和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效应淋巴细胞/抗体),并能与之特异性的结合的物质。抗原有两个性能,即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抗原性)。 免疫原性指抗原特异性激活免疫细胞,使之增殖分化产生免疫应答产物的性能。 免疫反应性指抗原与相应的免疫应答产物在体内外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特性。 半抗原:即不完全抗原,无免疫原性,只有抗原性的物质。 抗原表位是抗原分子中决定其特异性的特殊化学基团,又称抗原决定簇(AD)。 抗原通过表位与T/B细胞表面的抗原受体(TCR/BCR)特异性结合,激活淋巴细胞,引起免疫应答,抗原也借抗原表位与抗体或效应T细胞发生特异性结合进而发挥免疫效应。 表位的化学组成和空间构型决定抗原的特异性。 不同抗原具有相同的或相似的表位,这些抗原可互称为共同抗原。 2.影响抗原免疫原性的因素 1)异物性 2)理化性质(分子大小、化学组成和结构) 3)分子构象及易接近性 4)遗传因素 5)年龄、性别及健康状态3.抗原的分类 异嗜性抗原是存在于人、动物、植物及微生物等不 同种属生物之间的共同抗原。 胸腺依赖性抗原(TD-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需 要Th细胞辅助的抗原。 胸腺非依赖性抗原(TI-Ag)是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时 无需Th细胞辅助的抗原。 4.非特异性免疫细胞激活物 佐剂指先于抗原或同时与抗原注入体内,可增强机 体对抗原的免疫应答程度或改变免疫应答类型的物 质。 第三章免疫分子 1.免疫球蛋白 抗体(Ab)是B细胞受抗原刺激后增殖分化为浆细 胞所产生的球蛋白,主要分布于血清等体液中,通 过与相应抗原特异性结合,介导体液免疫效应。 免疫球蛋白(Ig)是具有抗体活性或化学结构与抗 体相似的活性球蛋白。 Ig分为膜型和分泌型两种类型。膜型免疫球蛋白(m Ig)分布于B细胞表面,即B细胞表面抗原受体 (BCR);分泌型免疫球蛋白(s Ig)存在于血清和 组织液等体液中,即通常所指的抗体。 免疫球蛋白单体由四条肽链组成,包括两条相同的 重链(H链)和两条相同的轻链(L链),各肽链由 数量不等的二硫键链接。 在Ig的H链和L链近N端约110个氨基酸残基的区 域内,其氨基酸序列变化较大,称可变区(V区) VL和VH内各含三个氨基酸序列变化非常大的区域, 称为高变区(HVR)。该区即为与抗原表位互补结合 之部位,又称互补决定区(CDR)。 VH和VL的6个高变区共同组成Ig的抗原结合部 位,结合一个抗原表位。 Ig近C端L链的1/2及H链的3/4或4/5区域内, 氨基酸序列现对稳定,称为恒定区(C区)。 木瓜蛋白酶可使Ig在铰链区水解成两个Fab段和一 个Fc段。 免疫球蛋白(Ab)的生物学功能: 1)中和作用 2)激活补体 3)结合具有Fc受体(FcR)细胞介导的生物学功 能(调理作用、ADCC作用、介导Ⅰ型超敏反 应) 4)跨细胞输送作用 5)免疫调节作用 IgG: 1)是血清中含量最高的免疫球蛋白 2)是再次免疫应答产生的最主要抗体 3)是唯一能够通过胎盘屏障的抗体,可跨胎盘转 运,从母体进入胎儿的血液循环,为新生儿提 供被动的免疫保护 IgM 1)多为五聚体,是分子量最大的Ig 2)是个体发育过程中最早合成和分泌的抗体,胚 胎晚期就能产生,脐带血IgM增高提示胎儿有 宫内感染 3)是初次免疫应答中出现最早的抗体 4)是体液免疫尤其是初次应答中重要的效应分子 IgA 1)是局部黏膜免疫的主要效应抗体 2)婴儿可从母亲初乳中获得sIgA,是一种重要 的天然被动免疫 IgE 1)IgE诱导Ⅰ型超敏反应 2)发挥抗寄生虫免疫作用 IgD 1)mIgD表达于B淋巴细胞表面,为BCR的另一 种类型,是B细胞分化发育成熟的标志 单克隆抗体(mAb)是由单一B细胞克隆杂交瘤产生 的只识别抗原分子某一特定表位的特异性抗体,也 称第二代抗体。具有结构高度均一、纯度高、特异 性强和效价高等特点。 2.补体系统 补体(C)是存在于任何脊椎动物血清、组织液和细 胞膜表面的一组经激活后具有酶活性的蛋白质,介 导免疫应答和炎症反应。 C裂解片段成分:小片段为a,大片段为b(C2除 外)。 补体激活途径: 1)经典途径 2)旁路途径 3)MBL激活途径 抗原抗体复合物又称为免疫复合物(IC),是经典途 径最主要的激活剂。 C4b2a复合物,具有活化C3活性,是经典途径C3转 化酶 C4b2a3b是经典途径C5转化酶 C5b6789n为膜攻击复合物(MAC) 旁路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C3bBb复合物是旁路途径C3转化酶 C3bBb3b是旁路途径C5转化酶 MBL激活途径在感染早期为机体提供有效的防御保护 补体的生物学功能: 1)溶细胞、溶菌作用 2)调理作用 3)炎症介质作用 4)清除免疫复合物 3.MHC及其编码分子 MHC是脊椎动物某一染色体上编码主要组织相容性抗 原、控制免疫细胞相互识别、调节免疫应答的一组 紧密连锁的基因群。 HLA复合体位于人第6号染色体短臂上。 HLAⅠ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α2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Ⅱ类分子结合抗原肽的部位由重链的α1和β1 两个功能区组成。 HLAⅠ类分子广泛表达于体内几乎所有有核细胞表面 HLAⅡ类分子分布相对局限,主要表达于树突状细 胞、B细胞和单核/巨噬细胞等专职抗原提呈细胞。 HLAⅠ类分子递呈内原性抗原肽,供CD8+T细胞识 别。 HLAⅡ类分子递呈外源性抗原肽,供CD4+T细胞识 别。 4.其他免疫分子 细胞因子是免疫细胞和其他细胞经刺激后合成分泌 低分子量可溶性蛋白质,具有多种生物学活性。 细胞因子作用特点: 1)高效性 2)多效性和叠重性 3)局部效应 4)拮抗性和协同性 5)网络性 细胞因子种类: 1)白细胞介素(IL) 2)干扰素(IFN) 3)肿瘤坏死因子(TNF) 4)集落刺激因子(CSF) 5)生长因子(GF) 6)趋化因子(chemokine) 人白细胞分化抗原(HLDA)是造血干细胞在分化为 不同谱系、不同阶段及其活化过程中,表达于细胞 表面的膜分子。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与微生物学 名词解释 1 免疫防御2免疫检视3免疫应答4中枢免疫器官5抗原6抗原决定簇7抗体8Ig9补体10经典途径11细胞因子12白细胞介素13IFN14MHC限制性15BCR复合物16浆细胞17CTL18TCR19抗原提呈细胞20内源性抗原21外源性抗原22再次应答23故有免疫24超敏反应 1微生物2 正常菌群3机会致病菌4L型细菌5热源质6细菌素7病毒体8感染性核酸9刺突10复制周期11隐蔽期12干扰现象13质粒14败血症15脓毒血症16内毒素血症17潜伏感染18包涵体19毒血症20菌血症21SPA22血浆凝固酶23破伤风痉挛毒素24破伤风抗毒素25卡介苗26感染免疫27结核菌素试验28抗原转换29抗原漂移30Dane颗粒31无症状HbsAg携带者 免疫简答 1简述适应性免疫应答的主要特点? 2简述免疫系统的组成 3简述免疫功能失调时的异常表现 4简述固有性免疫和适应性免疫的含义及作用 5免疫器官的组成 6简述中枢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7简述外周免疫器官的组成和功能 8影响抗原免疫应答的因素有哪些 9简述共同抗原表位与交叉反应的关系 10简述完全抗原与半抗原的区别 11简述抗体与免疫球蛋白的区别和联系 12简述IgG的特性及功能 13简述IgM的特性及功能 14简述补体系统的生物学功能 15简述补体系统的组成及理化性质 16何谓MHC限制性?在免疫应答中MHC分子是如何发挥其限制性的? 17简述HLA-I、II类分子与抗原肽相互作用的特点 18简述B细胞产生的抗体介导体液免疫应答的几种方式及其应用 19简述BCR多样性产生的机制 20简述T淋巴细胞的亚群? 21何谓阳性选择、阴性选择?各自的生理意义是什么? 22抗原是如何通过MHCI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23抗原是如何通过MHCII类途径被加工处理和提呈的? 24简述CTL杀伤靶细胞的特点以及杀伤机制 25试述效应T细胞的主要功能及其作用机制 26简述固有免疫的组成细胞 27简述巨噬细胞的主要生物学功能 28简述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29简述II型超敏反应的特点 30为什么过去未注射过青霉素的患者会对青霉素发生过敏反应

医学免疫学病原微生物学

医学免疫学 研究机体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分子)、结构及其免疫生物学(生理性的和病理性的)功能的学科,是基础医学与临床医学之间的桥梁。免疫学发展简史 一、免疫学的经验时期 (1)我国11世纪开始接种人痘苗,清《种痘心法》中有水苗法的记载。(2)18世纪后叶, Jenner发明牛痘苗。 二、经典免疫学时期 Louis paster (1822-1895)减毒疫苗 Richet portier(1920)超敏反应 Owen(1945)免疫耐受 Metchnikoff(1890)细胞免疫 Ehrlich(1897)体液免疫 Burnet(1957)克隆选择学说 三、现代免疫学时期 受体多样性 信号转导 程序性细胞死亡(PCD) 免疫细胞发生 免疫学应用:DNA疫苗,重组CK,单克隆抗体 第一章医学免疫学概论 第一节免疫学的基本概念 学习目的 ?掌握免疫的概念、免疫系统的三大功能。 ?熟悉非特异性免疫和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熟悉免疫器官的组成,了解各免疫器官的功能。 一、免疫的概念和功能 (1)免疫(Immunity)的概念 朴素的免疫概念:免除瘟疫 传统的免疫概念:抗感染免疫 现代免疫的概念:是机体识别和清除抗原性异物的一种生理功能。 (2)免疫系统的功能 A、免疫防御:机体杀死和清除病原微生物或中和其毒素的保护性反应 B、免疫自稳:通过免疫网络调节,维持机体内环境稳定 C、免疫监视:识别畸变和突变的细胞,并将其清除 二、免疫的类型 (1)非特异性免疫:又称为天然免疫或固有免疫

(2)特异性免疫:又称为获得性免疫或适应性免疫 (一)非特异性免疫 a、出生即有的天然免疫,遗传获得。 b、是机体抵抗微生物感染的第一道防线。 c、非特异免疫也参与特异性免疫 1.非特异性免疫的特征 (1)在种系进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 (2)可以遗传 (3)对一切异物均发挥免疫作用(4)各个体间免疫能力仅有强弱之别 2.非特异性免疫的构成因素 1)屏障作用 A 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B 血-脑屏障 C 胎盘屏障 皮肤粘膜的屏障作用 a. 物理阻挡作用 b. 分泌抑菌和杀菌物质 c. 通过肠蠕动、纤毛摆动等生理功能排除细菌 d. 正常菌群的抑菌和杀菌作用 血-脑屏障 组成:软脑膜、脉络膜的毛细血管和星形胶质细胞 功能:阻止血液中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脑组织 胎盘屏障 组成:基蜕膜和绒毛膜滋养层细胞 功能:阻止母体内的病原微生物进入胎儿体内 2)非特异性免疫的免疫分子 补体系统、防御素、溶菌酶、细胞因子 A、补体系统 细菌的胞壁成分(抗原-抗体复合物)补体(活化)溶菌作用+增强巨噬细胞的吞噬作用 B、防御素 (1)α-防御素:阳离子多肽。由中性粒细胞和小肠细胞产生,主要作用于一些细菌和有包膜的病毒。 (2)β-防御素:主要由上皮细胞产生 C、溶菌酶 (1)来源:巨噬细胞(2)作用机制:破坏革兰阳性菌细胞壁的肽聚糖,导致细菌溶解 D、细胞因子 A.种类多,作用广泛 B. IL-1、IL-6、IL-8、TNF-α:诱导血管内皮细胞表达黏附分子 C.IL-12、IFN-γ:活化NK细胞,加强免疫监视 D. IFN-α、 IFN-β:干扰病毒复制 3)非特异性免疫的效应细胞 吞噬细胞+自然杀伤细胞 A、吞噬细胞 中性粒细胞+单核-巨噬细胞 (1)吞噬细胞的作用 (2)巨噬细胞的杀菌途径

病原生物学-微生物学讨论题

临床医学5年制教改试验班 《病原生物学》-医学微生物学讨论课问题 一、呼吸道感染 报告标题 1. 引起感染性肺炎的主要病原体有哪些? 2. 选择2个不同病原体,分析其致病机制。 3. 感染性肺炎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那些?应如何预防该病? 案例: 41岁,男,淋雨后头痛,发烧,服用四天感冒药,体温有间歇波动。一周后患者出现咳嗽,同时咳铁锈色痰(血细胞渗出),近日右侧胸痛(与解剖学有关),气促,面部出现紫绀,诉呼吸困难,夜间不能平卧。 体检:体温:39.8,脉搏98,叩诊浊音,听诊右侧呼吸音减低,有湿罗音,触诊语颤增强。化验:白细胞18000/立方毫米。中性粒细胞88%,淋巴细胞7%,单核细胞3%,嗜酸2%。X线检查右肺可见大片阴影(恢复需要时间)。 住院后用大剂量抗生素治疗,病情急速好转,2天后体温正常,但肺部阴影及湿罗音仍旧存在,检查右肺可见不规则大片模糊阴影,住院十天后,X线检查肺部正常,痊愈出院。 1.本病应作出何诊断?可能为何种病原体感染?应进行何种检查以确诊? 2.本病的致病机制是什么? 3.为什么治疗后症状消失而体征及X线检查仍不正常? 二、消化道感染-食物中毒 报告标题 1. 什么是细菌性食物中毒?分类及特点是什么? 2. 常见的引起细菌性食物中毒的病原菌有哪些?各有何特点? 3. 如何进行预防? 案例1 女性,25岁。因持续发热10天,伴乏力、纳差、腹胀、腹泻黄色稀便,4-5次/天。 既往体健,否认肝炎、结核病史。

查体:T 40℃, R22bpm,BP120/70 mmHg,P 78bpm。 神志尚清,表情淡漠,反应迟钝,急性热病容,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性罗音,HR 78bpm,律齐,未闻及杂音。腹部稍饱满,腹壁可见数枚淡红色斑丘疹(?),未见腹壁静脉曲张,肝右肋下可及,质软有触痛(?),脾左肋下可及,质韧。右下腹轻压痛,无反跳痛。鼓肠(+),腹水征(-),双下肢不肿。 实验室检查: Blood Rt: WBC 4.2×109,N70%,L23%,EO 0%。 Stool Rt: 黄色稀便,潜血试验(+)(?)。 LFT:ALT 134U/L,AST 105U/L,TBil 22umol/L。 问题: 1. 该病人的诊断是什么?诊断依据是什么?由什么病原菌引起? 2. 根据诊断如何安排下一步检查计划? 三、中枢神经系统感染 报告标题 1.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的病原体有哪些? 2. 感染途径如何?常用的病原学诊断方法有那些? 案例: 患者,女,36岁。 主述:头痛、呕吐、发热10天。 现病史:患者于20多天前因受冷感冒头疼,伴有寒战、高热(体温不详),以后头痛加重,呈刺跳痛,尤其前额部明显。10天前开始出现喷射性呕吐,呕吐物为食物残渣,无血。当地医院诊断为“流感”,予以相应治疗(具体用药不详),症状未见明显改善。2天前自觉双下肢麻木,乏力,急诊入安。 既往史:无特殊。 查体:体温40℃,脉率110/min,呼吸30/min。消瘦,嗜睡,神志恍惚,合作欠佳,双眼无水肿,瞳孔等大对称,对光反射存在。四肢可自主活动,浅反射及腹壁反射减弱,浅感觉存在,膝反射及跟腱反射未引出,颈强3指。克氏征(膝关节)、布氏征阳性(仰卧,抬头,双腿随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微生物学 复习

《医学免疫学与病原生物学》 第一篇医学免疫学 1、固有免疫:又称先天性免疫或非特异性免疫,是在长期种系进化过程中形成的无针对性的防御功能。 2、固有免疫3个特点:①非特异性、②可遗传性、③效应恒定性。 3、固有免疫3个组成:①组织屏障作用、②免疫细胞的非特异性作用、③体液因子的作用。 4、适应性免疫:又称获得性免疫或特异性免疫,是在机体与抗原物质接触后获得的有针对性的防御功能。 5、适应性免疫3个特点:①特异性、②习得性、③效应递增性。 6、免疫系统的功能: ①免疫防御:是指机体排斥外源性抗原的能力。 ②免疫自稳:是指机体识别和清除自身衰老残损组织的能力。 ③免疫监视:是指机体杀伤和清除异常突变细胞的能力。 7、中枢淋巴器官:是各种免疫细胞发生分化成熟的场所。 ①胸胁:T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②骨髓:B细胞分化成熟的场所。 8、外周淋巴器官:包括淋巴结、脾脏、黏膜相关淋巴组织。 ①淋巴结: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过滤作用(微生物、毒素、癌细胞、大分子物质)。 ②脾脏:T、B细胞定居的场所、免疫应答发生的场所、过滤作用(突变细胞、衰老细胞)。 ③相关淋巴组织:是人体重要的一道防线。 9、免疫细胞:淋巴细胞、单核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粒细胞与肥大细胞。 10、抗原(Ag):指能和T、B细胞受体(TCR\BCR)结合,启动免疫应答并能与相应免疫应答产物(抗体或效应细胞)在体内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物质,又称免疫原。 11、免疫原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病淋巴细胞的能力。 12、免疫反应性:指抗原能够刺激机体产生抗体或致病淋巴细胞的能力。 13、半抗原:仅有免疫反应性的物质。 14、完全抗原:具备免疫原性和免疫反应性的物质,可由半抗原与蛋白载体交联而成。 15、抗原决定簇:决定抗原特异性的结构基础或化学基团,是抗原特异性的物质基础,又称抗原表位。 16、交叉反应:是指抗体不仅与其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也可与某些非诱生抗原发生特异性结合的现象。 17、抗原的分类 ①根据抗原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是否需要T细胞的辅助分类 T细胞依赖性抗原:是指需在APC及Th参与下才能激活B细胞产生抗体的抗原。 T细胞非依赖性抗原:是指刺激B细胞产生抗体时不需要Th辅助的抗原。 ②根据抗原与机体的亲缘关系分类 异种抗原:指来自于另一物种的抗原性物种。如病原微生物、细菌外毒素类毒素、动物血清。 同种异型抗原:指同一种属不同个体间所存在的抗原。如人类血型抗原、人白细胞抗原(HLA)。 自身抗原:指能引起自身免疫应答的自身成分。如胚胎期从未与自身淋巴细胞接触过的隔绝成分。(△) 异嗜性抗原:在不同种属动物、植物、微生物细胞表面上存在的共同抗原,又称Forssman抗原。 ③根据抗原是否在APC内合成:内源性抗原、外源性抗原。 ④根据抗原诱导免疫应答的作用:移植抗原、肿瘤抗原、变应原、过敏原、耐受原。 ⑤根据产生的方式:天然抗原、人工合成抗原。 ⑥根据物理性质:颗粒性抗原、可溶性抗原。 ⑦根据化学性质:蛋白质抗原、多糖抗原。 18、免疫球蛋白(Ig)的基本结构:①2条相同的重链、②2条相同的轻链、③二硫键。 19、人类免疫球蛋白有5类:IgM、IgD、IgG、IgA、IgE。 20、Fab作用:Fab段能与抗原结合,不过它是单价的,在体外条件下不能形成肉眼可见的结合反应。 21、免疫球蛋白的生物学活性与效应 ①Fab段可特异性结合相应抗原,有效阻断抗原本身危害,体现其保护作用,被称为中和作用。 ②Fc段能够与相应细胞膜上的Fc受体发生选择性结合,并介导相应免疫效应的产生。 22、各类免疫球蛋白的特点 ①IgG:含量最多、半衰期最长、较强的抗感染中和毒素调理作用、唯一能通过胎盘的抗体、介导I II型超敏反应。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