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龙沟金矿集中区化探异常与遥感蚀变异常的综合分析

五龙沟金矿集中区化探异常与遥感蚀变异常的综合分析
五龙沟金矿集中区化探异常与遥感蚀变异常的综合分析

青海省五龙沟地区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青海省五龙沟地区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分析 五龙沟金矿是近年来发现的青海省重要的金矿之一。本文选择五龙沟地区地质为主要的研究对象,在经过详细的野外调查及室内样品研究之后,得出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结论。 标签:青海省五龙沟地质矿产特征找矿潜力 1引言 构造成矿学认为,成矿作用主要发生于地质历史时期的某些特殊构造体制的演化阶段。青海省东昆仑造山带中段的五龙沟地区,古生代—中生代构造—岩浆作用与金矿成矿作用发育。但以往对五龙沟地区地质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方面精细研究仍不够。本文以现代测试技术为支撑,应用现代成矿理论,探讨区内通过深入研究五龙沟地区矿产特征及找矿潜力的内在关系,为东昆仑中段的金矿勘查评价工作提供科学依据;根据研究区已有的地质特征,进行矿体深部预测和综合成矿异常分级,圈定成矿靶区,确定找矿靶区,以指导该地区的进一步找矿工作。 2青海省五龙沟地区基础地质特征 五龙沟地区位于青海省柴达木盆地南缘,东昆仑中段北缘,行政区划隶属青海省海西蒙古藏族自治州格尔木市都兰县诺木洪乡管辖,西格公路从北侧通过,109国道最近里程碑20公里达研究区北部,五龙沟地区交通便利。研究区地处柴达木盆地南缘的东昆仑北部断块山区,地貌上属深切割高山区,山势陡峻险要,峡谷纵深、绝壁林立,区内水系较发育。研究区内气候属高原大陆型气候,同时属典型的干旱荒漠区。七、八月份最高气温为34℃,一月份最低气温一22℃。年降雨量40毫米/年左右,大气降水集中在6-8月份。冰冻期长,主要从每年10月开始结冰到翌年4月解冻。区内无居民点,主要以采矿为主。 3五龙沟地区地质矿产特征 五龙沟地区位于昆中陆缘弧有色、贵金属成矿带的中段,集中产出石灰沟、红旗沟、淡水沟、黄龙沟—水闸东沟、中支沟等金矿床、矿(化)点,构成五龙沟矿集区,是青海省最具资源潜力的金成矿集中区之一。分析本区的地质矿产特征,对于阐明五龙沟地区的找矿潜力有重要意义。 3.1金矿化蚀变带分布特征 五龙沟地区金矿体赋存于韧性剪切带中以蚀变发育为特征的脆性断裂带中,依照地勘单位的习惯,这些存在金矿化蚀变的脆性断裂带被称为金矿化蚀变带。五龙沟地区的金矿化蚀变带,主体呈北西西—北西向展布,局部有多条平行产出特征,密集处间距为400~500m,稀疏处间距1000~1200m。金矿化蚀变带的近等间距分布特征,本质上受到韧性剥离断层,在韧-脆性域至脆性域,褶皱断

中国金矿资源概况及分布图

中国金矿资源概况及分布 中国金矿资源比较丰富。总保有储量金4265吨,居世界第7位。我国金矿分布广泛,除上海市、香港特别行政区外,在全国各个省(区、市)都有金矿产出。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265处。就省区论,以山东独立金矿床最多,金矿储量占总储量14.37%;江西伴生金矿最多,占总储量12.6%;黑龙江、河南、湖北、陕西、四川等省金矿资源也较丰富。金矿矿床分内生、外生两大类。 内主矿床中以岩浆-热液破碎带蚀变岩型和石英脉型为最重要,前者如山东焦家金矿,后者如小秦岭地区;沉积改造微细粒型金矿具有较大找矿潜力(如贵州黔西南金矿);砂金矿亦占有重要地位。金矿成矿时代的跨度很大,从距今约28亿a左右的太古宙开始,一直到第四纪都有金矿形成。但56%的金矿储量集中在前寒武纪,其次为中生代和新生代金矿储量,占总储量的36%,古生代的金矿相对较少,只占5.7%。 中国最有名的金矿是山东的胶东金矿,金矿90%以上集中分布在招远―莱州市地区,最主要矿区是玲珑金矿。该矿区有悠久的开采历史,建国以来引进现代采治技术,逐渐发展壮大,产金量一度居世界第五位。属于这一类型的还有河北迁西县金厂峪金矿、河南西部小秦岭金矿等。 重要金矿类型及成因 金厂峪金矿在清朝未年就已成为全国的三大金矿之一,其含矿岩系属上太古界的迁西群,与成矿有关的岩浆岩是晚燕山期花岗岩,目前该矿已有日处理500吨矿石的选厂。小秦岭矿金矿主要采区是文峪上官,含矿岩系属上太古界太华群,赋矿层为一套斜长角闪片麻岩,科学家们发现金矿都产在脉岩中,称作含金石英脉。迄今小秦岭金矿田已发现含金石英脉1100多条,有30多条长度在千米以上,一般长达数百米,厚0.4-1.5米。吉林省的夹皮沟金矿主要产于晚太古代-早元古代的北西向构造挤压带中的含金石英脉。该矿从19世纪初开采。六十年代以来,又发现大中型金矿10余处。 中国第二大金矿类型是沉积岩型,即所谓“卡林型”或“微细浸染型”。这类矿虽然品位较低,金粒细小而且分散,但矿床的规模大,在当今采矿、选治技术发达的情况下,可以获得很高产量。我国卡林型金矿主要分布在滇、桂黔和川、陕,其次为桂西北,也先后发现了金芽、高龙等矿床;后者以川西北地区最重要,已有松潘、南坪等5个较大金矿采区。科学家们认为,在沉积型金矿形成过程中,有机物成矿(即生物成矿)的机制不容忽视。在漫长的沉积期,许多海生植物和陆生植物以及干酪根等均能吸收或吸附并富集Au元素,形成富有机质的金源岩。以后,通过有机质的还原再使Au从各种搬运流体中沉淀富集,形成金矿床。 第三大金矿类型是火山岩型金矿。其中台湾基隆金瓜石金矿陆相火山岩型金矿最为典型。清光绪年间就已开采,最为鼎盛时期年产黄金2.6吨,铜7000吨。矿床主要分布在第三纪砂质岩所夹的安山岩中,为裂隙充填交代型。此外还有侵入岩及外接触带型金矿床,但重要意义不如前述三种。 中国是世界最早开采和利用黄金的国家之一,在告别20世纪、迎接新千年之际,我国的金矿科研更加深入,很多大型或超大型金矿的探明是我国金矿开发事业发展的必然产物,近年

辽宁矿区尾矿废弃地及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Series N o .380 F ebrua ry 2008 金 属 矿 山M ETA L M I NE 总第380期 2008年第2期 石 平(1976 ),女,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博士研究生,110004辽宁省沈阳市东北大学资源与土木工程学院265#信箱。 辽宁矿区尾矿废弃地及土壤重金属污染评价研究 石 平1 王恩德1 魏忠义2 杨朝强 1 (1 东北大学;2 沈阳农业大学) 摘 要 辽宁省金属矿区及其周边土壤重金属污染状况,尤其是尾矿库及其周边土壤污染是值得关注和研究的问题。采集了辽宁典型矿区尾矿及其周边的土壤样品,用原子吸收分光光度法分析Cu 、Zn 、Pb 、Cd 元素,用原子荧光分光光度法分析H g 、A s 元素,用二苯碳酰二肼分光光度法分析Cr 元素,并采用模糊综合评价方法进行了重金属污染评估。结果表明:辽宁省金属矿区土壤重金属污染以Zn 、Pb 两种重金属为主,同时伴生着Cd 、A s 、Cu 3种重金属的复合污染。 关键词 金属矿区 尾矿废弃地 土壤重金属污染 模糊综合评价 R esearch on D isused Taili n g Land in L iaoni n g M i n e Area and A ssess m ent of Its Soil Poll u ti o n by H eavy M etal Shi Ping 1 W ang Ende 1 W ei Zhongy i 2 Y ang Chaoq i a ng 1 (1.N or t heastern Uni versity;2 Sheny ang Agr icultural Universit y ) Abstrac t T he cond iti ons o f L iaon i ng m e tallic m i ne areas and the heavy m eta l so il po lluti on of t he ir surround i ng are as ,espec i a lly the so il po lluti on o f ta ili ng reservo i rs and t he ir surroundi ng areas ,are m atte rs w orth of a ttenti on and re search T he so il samp l es o f ta ili ng rese rvo irs and the i r surroundi ng areas in L i aoning typ i ca lm ini ng areas w ere taken ,w hose Cu ,Zn ,Pb and Cd ele m ents w ere ana l y zed by a t om i c abso rpti on spectrom etry ,H g and A s by auto m atic fl uorescence spec tropho t om etry and Cr by d i phenlycarbazi de spec trophotom etry H eavy me tal po lluti on assess m entw as made by fuzzy co m pre hensive assess mentm e t hod The results ind i cate t hat heavy m e tal po ll u ti on o f so il in L i aoning m etallic areas is charac terized by a co m pos ite po ll u tion composi ng of t wo m ain heavy m eta ls o f Zn and Pb ,and three assoc i ated heavy m e tals o f Cd ,A s and Cu . K eywords M eta lli c m i n i ng area ,D isused taili ng land ,so il po ll uted by heavy m eta l s ,Fuzzy co m prehensi v e assess m ent 辽宁省内重点矿产资源开发区有海城、大石桥、岫岩一带镁矿、滑石矿区,鞍山、辽阳、本溪一带铁矿区,抚顺、阜新、北票、灯塔、凤城煤矿区,凤城、宽甸硼矿区,葫芦岛钼矿区,大连、本溪石灰石等矿区。省内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强度高,矿业经济一直处于全省支柱产业地位。虽然全省经济获得了巨大的发展,但同时也对省内生态环境产生了重大影响。再者由于长期重开采轻保护,造成当地生态环境严重恶化,尤其是部分地区掠夺式开采使资源浪费严重,生态环境问题十分突出:对采矿地地貌造成重大破坏;对矿区及其周边地区的水体、土壤造成严重污染;对原有矿区的土地及邻近地区生物的生存条件造成破坏,并导致当地野生动植物数量的锐减或灭绝。另外,该省的铁矿、煤矿等多采用露天开采,露 天采场、尾矿、废石堆放占用土地等形成了较大面积的废弃地,并导致水土流失严重,淤塞污染水体,增加了扬尘,严重破坏了生态环境。 根据辽宁省国土资源厅2001年对全省182家 大中型矿山企业的调查、统计,累计产生废渣42.1亿m 3 ,占地面积为2202.6k m 2 ,破坏土地面积579.39km 2 ,复垦面积仅32.49km 2 ,复垦率只有5.6%。全省11个大中型铁矿区,占地总面积约119.18km 2 ,破坏土地面积82.32km 2 ,采场面积23.38km 2 ,排土场、尾矿库占地面积58.94km 2 。由于矿区又多处于山区水源上游或城市周围,大大改

金矿地质勘查

金矿地质勘查 1.普查找矿方法 重砂法和传统方法直接找矿是50年代以前世界找金的主要方法。这一时期是直接找矿、就矿找矿阶段,这种方法简单、经济,对于寻找地表矿、易识别矿是有效的;50~70年代,是方法找矿阶段,是物化探方法找矿广泛运用的时期;70年代以后,趋向地质理论找矿、综合方法找矿,找矿的主要对象已从找地表矿,易识别矿转向难识别矿、隐伏矿。尤其是地质工作程度较高的国家和地区找矿难度增大了,传统方法找矿效果越来越差。在这种新形势下,世界上重要产金国和地质工作先进的国家和地区,已从直接找矿转向地质理论找矿、综合方法找矿,强调建立矿床模式,加强综合信息研究。 化探是金矿找矿中广泛采用的方法,具有成本低、速度快、效果好的特点。尤其微量金的测定方法日趋完善和电子计算机在化探工作中的推广、应用,使化探找金更具生命力。60年代美国成功地运用化探方法寻找微细浸染型金矿床,发现了内华达金矿带,该带二三十个矿床的发现都运用了化探方法,主要指示元素是砷,指示元素组合为砷、锑、汞、钨等。这是化探找金的重大突破。原苏联也很重视化探找金,50年代中期已在南乌拉尔、乌兹别克等地依据砷的地球化学异常找金,以后化探配合其他找矿方法陆续发现了包括穆龙套在内的一系列重要金矿床。目前,化探已是不可缺少的找矿方法,尤其对于微细浸染型金矿、斑岩型金矿、难识别或隐伏金矿,是有效的主要方法。 我国近年来,痕量金分析技术取得了突破,河南省地质矿产局岩矿测试中心用国产一米光栅光谱仪,采用化学光谱法,使金的检出下限达到0.3×10-12~0.1×10-12,采用活性炭吸附柱富集,发射光谱法测定痕量金,灵敏度达1×10-12~2×10-12。金的高灵敏度分析方法的试验成功,使化探找金以金为直接指示元素成为可能,为找金提供了更为直接的信息。化探找金受到了重视,也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如,河南上宫金矿,水系沉积物测量在该矿的找矿中起了重要作用;化探找金在黔西南微细浸染型金矿找矿中效果也比较明显,化探在圈定成矿远景区,缩小找矿靶区,配合其他方法找金方面更是不可少的。在金矿普查中,运用化探扫面和金的快速分析方法,可以大大减少普查工作中的盲目性,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我国应用最广的是水系沉积物、土壤和岩石地球化学测量方法。微尘测量和气体测量主要应用在航空化探中,是一种快速、高效很有前途的方法。 目前,我国化探找金应用领域还不广,利用化探配合重砂法研究矿源层、成矿构造及岩体成矿专属性还不够,特别是从综合角度评价,组合异常等工作开展较少。 物探法也是一种直接找金方法,主要用来圈定可能与金矿有关的地质构造、岩体接触带等,缩小找矿靶区。运用物探方法找金要在掌握矿床地质特征的前提下,在经过方法、技术试验的基础上,一般选用适合的两种以上的物探方法同时使用,而且还要与化探、遥感等方法密切配合并结合地质资料进行解释,才能取得较好的效果。 目前世界上物探技术发达的一些国家,物探方法应用于找金要比应用于找重金属矿少得多。但物探方法找金也发挥了巨大作用。加拿大迪图尔湖金矿就是1974年应用物探方法普查重金属矿时发现的。赫姆洛金矿的发现物探方法发挥了一定作用,该矿金呈浸染状产于含黄铁矿片岩中,片岩中黄铁矿含量约8%,金品位与黄铁矿的富集无关,但黄铁矿化带与金矿化带是一致的,根据黄铁矿的激发极化异常,有效地圈出了金的矿化带。近几年,各国在寻找与黄铁矿等硫化物有关的金矿床时,越来越多地使用了激发极化法。其他物探方法也可以根据具体地质条件、因地制宜、有选择地应用。如,日本菱刈金矿的发现航空物探法、地面电阻率法起了重大作用。 在我国,物探方法应用于找金,正在受到重视,虽然应用还不普遍,但在一些地区,尤其是

矿物蚀变组合特征

如Fe3+使赤铁矿呈红色﹐V3+使钒榴石呈绿色等﹔是晶格缺陷形成“色心”﹐如萤石的紫色等。 次生变化:岩浆岩固结后,受到岩浆期后热液作用和地表风化作用;往往使岩石中的矿物全部或部分受到次生变化,若变化较强,就应描述它。如橄榄石、辉石易变为蛇纹石,角闪石、黑云母常变成绿泥石,而长石则变成绢云母、高岭石等。 如橄榄石、辉石易变为蛇纹石, 角闪石、黑云母常变成绿泥石, 而长石则变成绢云母、高岭石等 如橄榄石经热液蚀变而形成的蛇纹石,正长石经风化分解而形成的高岭石,方铅矿经氧化而形成的铅矾,铅矾进一步与含碳酸的水溶液反应而形成的白铅矿等,均是次生矿物。 (3)变质岩中所特有,只有在变质岩中才大量出现的矿物: 低级变质矿物:绢云母、绿泥石、蛇纹石、红柱石、滑石等; 中级变质矿物:云母、硬绿泥石、透闪石、阳起石、绿帘石、蓝晶石; 牌号高的斜长石(钙长石、倍长石等)也可以蚀变成绿帘石化和绢云母化。(牌号高)钙长石-倍长石-拉长石-中长石-更长石-钠长石 牌号低(更长石、钠长石等)的斜长石易高岭石化而呈白色。 钾长石易发生高岭土化和绢云母化。 (1)角闪石和黑云母、牌号高的斜长石、钾长石易蚀变成绢云母。 (2)十字石、辉石、角闪石和黑云母蚀变成绿泥石。 (3)普通角闪石、牌号高的斜长石(钙长石、倍长石),易绿帘石化 绿帘石往往由早期矽卡岩矿物如石榴子石,符山石等转变而成。牌号高的斜长石(钙长石、倍长石等)也可以蚀变成绿帘石化 石榴子石当热液蚀变,可转变成绿泥石、绿帘石、绢云母、褐铁矿 辉石常蚀变成绿泥石、角闪石和碳酸盐类矿物,所以辉绿岩因绿泥石的颜色而整体呈灰绿色角闪石和黑云母蚀变成绿泥石、绢云母. 在火成岩中,绿泥石多是辉石、角闪石、黑云母等蚀变的产物。火成岩中的镁铁矿物如黑云母、角闪石、辉石等在低温热水作用下易形成绿泥石。绿泥石,亦称碧石。 黑云母花岗岩、斜长角闪岩等在蚀变过程中,长石分解为绢云母和石英,暗色矿物为黄铁矿等所交代。 煌斑岩很容易被风化和分解,变成碳酸盐、绿泥石、蛇纹石和褐铁矿等 成矿前蚀变为钾长石化; ·成矿期蚀变为硅化、绢英岩化、黄铁绢英岩化、绿泥石化; ·成矿期后蚀变为碳酸盐化。 ·对于金矿来说,一般可分为3 大类蚀变: (1)高温蚀变作用,一般有夕卡岩化、钾长石化、电气石化、黑云母化、黄玉化、白云母化、绿帘石化、毒砂化等; (2)中低温蚀变作用, 一般有硅化、黄铁矿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滑石化、菱镁石化、方铅矿化、闪锌矿化、粘土化等; (3) 低温蚀变作用,主要有玉髓化、似碧玉岩化、蛋白石化、明矾石化、黝帘石化、方解石化等。

金矿提炼技术简介

金矿提炼技术简介 金在矿石中的含量极低,为了提取黄金,需要将矿石破碎和磨细并采用选矿方法预先富集或从矿石中使金分离出来。黄金选矿中使用较多的是重选和浮选,重选法在砂金生产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浮选法是岩金矿山广为运用的选矿方法,目前我国 80% 左右的岩金矿山采用此法选金,选矿技术和装备水平有了较大的提高。 (一)破碎与磨矿 据调查,我国选金厂多采用颚式破碎机进行粗碎,采用标准型圆锥碎矿机中碎,而细碎则采用短头型圆锥碎矿机以及对辊碎矿机。中、小型选金厂大多采用两段一闭路碎矿,大型选金厂采用三段一闭路碎矿流程。 为了提高选矿生产能力,挖掘设备潜力,对碎矿流程进行了改造,使磨矿机的利用系数提高,采取的主要措施是实行多碎少磨,降低入磨矿石粒度。 (二)重选 重选在岩金矿山应用比较广泛,多作为辅助工艺,在磨矿回路中回收粗粒金,为浮选和氰化工艺创造有利条件,改善选矿指标,提高金的总回收率,对增加产量和降低成本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山东省约有 10 多个选金厂采用了重选这一工艺,平均总回收率可提高 2% ~ 3% ,企业经济效益好,据不完全统计,每年可得数百万元的利润。河南、湖南、内蒙古等省(区)亦取得好的效果,采用的主要设备有溜槽、摇床、跳汰机和短锥

旋流器等。从我国多数黄金矿山来看,浮—重联合流程(浮选尾矿用重选)适于采用,今后应大力推广阶段磨矿阶段选别流程,提倡能收、早收的选矿原则。 (三)浮选 据调查,我国 80% 左右的岩金矿山采用浮选法选金,产出的精矿多送往有色冶炼厂处理。由于氰化法提金的日益发展和企业为提高经济效益,减少精矿运输损失,近年来产品结构发生了较大的变化,多采取就地处理(当然也由于选冶之间的矛盾和计价等问题,迫使矿山就地自行处理)促使浮选工艺有较大发展,在黄金生产中占有相当的重要地位。通常有优先浮选和混合浮选两种工艺。近年来在工艺流程改造和药剂添加制度方面有新的进展,浮选回收率也明显提高。据全国 40 多个选金厂,浮选工艺指标调查结果表明,硫化矿浮选回收率为 90% ,少数高达 95% ~97%; 氧化矿回收率为 75% 左右 ; 个别的达到 80% ~ 85% 。近年来,浮选工艺流程的革新改造以及科研成果很多,效果明显。阶段磨浮流程,重—浮联合流程等,是目前我国浮选工艺发展的主要趋势。如湘西金矿采用重—浮联合流程,进行阶段磨矿阶段选别,获得较好指标,回收率提高 6% 以上;焦家金矿、五龙金矿、文峪金矿、东闯金矿等也取得一定的效果。又如新城金矿,原流程为原矿直接浮选,由于含泥较高(矿石本身含泥高,再加采矿尾砂胶结充填强度不够,带入部分泥砂)使选矿指标连续下降。经考查试验,采用了泥砂分选工艺流程,回收率由 93.05% 提高到

金矿特征及找矿方向

作者简介 :刘争(1986-),女,中国地质大学(北京);硕士研究生,专业:地球探测与信息技术;辽宁五龙金矿周边找矿方向浅析 刘争1,张德会1,2,王杰亭1 (1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100083,2岩石圈构造、深部过程及探测技术教育部重点实验室) 摘要:本文主要对辽宁五龙金矿控矿因素进行了比较全面的分析,强调了构造与岩体控矿的主导作用,分析了该区成矿有利部位,并通过分析其周边成矿要素信息,认为其外围找矿方向应在田家堡子-石岱、三级台-杨家堡子、油盘岭区、谢家-韩家堡子一带。 关键词:五龙金矿、控矿因素、找矿方向 辽宁省最具悠久开发史的五龙金矿已面临着极度资源危机状态,本文通过分析五龙金矿成矿特点,及总结分析其周边成矿要素信息,对其外围找矿方向提出了几点意见,对后期找矿工作具有一定的指导性意义。 1 地质概况 研究区位于全球性金矿带中的中西太平洋金环外二环东亚段;大地构造单元为中朝准地台、胶辽台隆营口-宽甸台拱凤城凸起的东部地段;鸭绿江成矿带的西南地段。东部与朝鲜民主主义共和国著名的平北金矿集区隔江相望,该区与其有着极其相似的地质演化历史和成矿地质背景,具有形成大型金矿床的资源潜力(图1)。

区域出露地层主要为下元古界辽河群,岩性有云母片岩、大理岩、黑云母变粒岩和斜长角闪岩等,侏罗系出露零星,为一套火山-沉积浅变质岩石。矿区内主要分布辽河群变质岩,多呈透镜状残留体分布于印支期花岗岩中。 2控矿构造 本区控矿因素主要有:地层、构造、岩浆岩等,其具体特征描述如下:2.1 地层及其含矿性 区内仅零星出露下元古界辽河群层状变质岩系,多为残块,呈捕虏体残留在大面积分布的中生代花岗岩中,自下而上主要有于家堡子组、浪子山组、大石桥组和盖县组,主要由各类大理岩、片岩、变粒岩组成。这套岩系金丰度值较高,片岩、变粒岩金丰度值5.36-21.0×10-9,大理岩金丰度值3.88-11.0×10-9,为金的初始矿源层,它们奠定了区内金矿床形成的物质基础。 从晚元古宙开始至显生宙古生代末,随着地壳的升降运动,五龙地区先降后生,以升为主,在坳陷区只接受震旦纪沉积岩系,分布于工作区东南部,呈零星残块出露,岩石发生过轻微的变质作用,岩石组成为石英岩、石英砂岩、泥灰岩、页岩等。 中生代构造岩浆活动强烈,地壳运动以升为主,局部地段出现凹陷盆地接受晚侏罗纪火山喷发沉积,盆地多呈南北向和北东向延长,其主要岩性为紫色砂岩、页岩、泥灰岩。主要分布在工作区东南部,鸭绿江深大断裂两侧。 新生代地层主要为第四系的河流相、冲积相的砂砾石及砂质粘土。 2.2构造与成矿 区域构造发育,以断裂构造为主,褶皱构造 次之。 断裂构造主要为北东向和北西向压性断裂, 为中生代晚期构造运动产物,断裂间距分别为 2-4Km和4-6Km,延伸均在10Km以上,该两组断 裂形成菱形格子状构造,控制着金矿体的产出部 位。 鸭绿江断裂是区域上规模较大的断裂带(开 合带),位于区域边缘,呈北东50°~60°方向

桂北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发现及成矿规律研究_莫江平

第21卷第3期 矿产与地质Vo l.21,N o.3 2007年6月M IN ER A L R ESOU R CES A N D G EOL O GY Jun.,2007桂北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发现及成矿规律研究1 莫江平,黄 杰,杨明德,刘耀辉 (桂林矿产地质研究院,广西桂林541004) 摘 要:桂北地区金矿划分为石英脉型、石英细脉薄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金矿。不同级别剪切带构造控 制着矿化集中区、矿床、矿体的分布,以及与矿脉形态、产状和矿化类型有着空间上的密切联系。具有上 部石英脉型、中部石英细脉薄脉型、下部构造蚀变岩型金矿的矿化分带模式。桂北地区成矿条件好,与国 内外许多大型超大型剪切带型金矿有类似成矿地质背景。研究认为,在桂北地区找矿应转变找矿思路, 在老矿山深部及周边地区,具有大型构造蚀变岩型金矿找矿前景。 关键词:金矿床;成矿规律;综述;构造蚀变岩型;剪切带;成矿规律;桂北 中图分类号:P618.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1-5663(2007)03-0237-03 上世纪80年代以来,在江南地块变质基底的金矿找矿获得重大突破,相继在江西金山和湖南沃溪、雪峰山地区找到一批大型、特大型金矿床。这说明,江南地块前寒武纪变质基底具备优越的成矿地质条件和巨大的找矿前景。桂北处于江南地块西南边缘,金矿找矿在上世纪80年代末期引起人们的关注,先后发现福平包、麻岭界、分水坳、潘内、岩山背、金石等中小型矿床(点)50多处。近年,作者运用剪切带型金矿成矿理论,对桂北地区剪切带型金矿的矿化类型、控矿作用和成矿规律进行深入研究,发现了具有大型金矿找矿前景的龙喉金矿床,这对桂北地区金矿找矿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1 区域成矿地质背景 桂北位于华南—东南亚板块中部,扬子地块与华南地块的碰撞拼贴带上[1]。出露地层为上元古界和下古生界一套浅变质砂泥质岩夹硅质岩、碳酸盐岩建造,其中含砾凝灰质(泥质)砂岩、炭质泥(页)岩、硅质岩的金丰度高,是本区重要的含金层位。 本区经历四堡、广西、印支—燕山等构造运动,产生了一系列N N E向区域性深大断裂,如龙胜—永福深断裂。这些断裂具有长期活动和控岩、控矿等特征,与其派生的次级、更次级断裂、裂隙构造一并构成了本区含金热液的迁移通道和矿体的富集定位空间。 区域内岩浆岩较为发育,在深大断裂附近,广泛发育雪峰期基性、超基性侵入岩体(脉),并成群成带产出。由于强烈的剪切作用,岩体及其边缘形成强烈片理化带或断裂破碎带,成为基性、超基性岩中金矿化的有利地段。 2 剪切带型金矿类型 在全球范围内,与剪切带相关的金矿床普遍发育。世界上许多大型、超大型金矿床或金矿带的产出均与大型线性剪切带构造密切相关。自从1986年加拿大国际金矿床讨论会以来,特别是Bonnemaison[2]率先提出“含金剪切带型金矿”的概念,国内外的研究者们对该类金矿床开展了大量卓有成效的研究工作,在理论方面不断取得新认识和新进展,在金矿勘探方面取得许多新突破,在剪切带中发现了许多大型、超大型金矿床。 桂北地区剪切带型金矿集中分布于三江县、龙胜县、兴安县和全州县等。金矿化类型按矿体产状和矿石特征,可划分为石英脉型、石英细脉薄脉型和构造蚀变岩型三种类型。 2.1 石英脉型金矿 为桂北分布最普遍的一种矿化类型,产于区域性断裂旁侧的次级脆性断裂破碎带中,矿体形态较简单,以单脉居多,由石英脉组成,延深、延长颇大,长度一般为数百米至千余米,厚度为0.3~3m,向深部矿体逐渐变厚,其破碎程度也逐渐加强。矿石品位变化较大,局部可 237 1收稿日期:2007-01-20 作者简介:莫江平(1962-),男,广西昭平县人,教授级高级工程师,长期从事地质找矿和矿床地质研究工作。 基金项目:广西科学基金项目(桂科基0575105)、国家公益专项基金(2005DIB3J206)资助。

辽宁省柏杖子金矿床化探找矿效果

辽宁省柏杖子金矿床化探找矿效果 辽宁柏杖子金矿床是半隐伏的规模可达中~大型的中~高温的岩浆热液型矿床,通过化探方法,确定本区深部矿体延伸情况和构造中岩浆活动情况,特征元素组合和找矿指标,为柏杖子外围的找矿提供了依据。 标签:柏杖子金矿床矿床地质特征化探的找矿方法找矿的效果 1区域地质背景 辽宁省柏杖子金矿位于内蒙地轴与辽西台陷交界处,朝阳穹断褶束南侧,喜峰口-凌源北东向断裂带上,都山杂岩体北东端。区内出露地层以中元古界长城系、蓟县系、青白口为主,局部见太古界迁西群。燕山期花岗岩沿北东向分布的印支期闪长岩上盘侵入,与金有密切的成因关系,其上盘中基性脉岩与金矿有空间关系。 2矿床特征 柏杖子金矿由矿脉群组成,受控于燕山期花岗岩体,在斑岩体的变形处和分枝复合处是主要矿体富集地段,发现的金矿脉少数出露地表,多为盲矿体,平均长度为100m左右,最长不超过300m,脉宽1~3m,最宽8m,Au平均品位18.25×10-6。矿化类型有两种,含金石英脉型,金的品位较高;另一种是石英细脉浸染型,矿体厚度大,但品位低。 3地球化学特征 3.1地层元素组合特征 太古界变质迁西群是金的矿源层,再分配特征组合为As、Au、Ag。常州沟组、串岭沟组、大红峪组和高于庄组Au的浓集系数1.5~4.25。大红峪组石英砂岩、钙质石英砂岩是一组裂隙发育的岩石,易于矿液充填交代,是金矿主要赋存围岩。 3.2岩浆岩特征元素组合 区内与矿有关的岩浆岩为燕山期花岗斑岩和闪长岩。花岗斑岩沿闪长岩上盘再度侵入,与金有密切的成因关系。特征元素组合为Au、Ag 、As、Sb、Cu、Mo。白云岩中富集Ag 、Pb、Zn;灰岩中富集As、Pb:花岗斑岩中富集Au、Ag 、As 、Sb 、Cu;石英砂岩中富集Au、Ag、Cu、Mo(As),见表1。 3.3矿石元素特征 岩体中细脉浸染型矿体Au、Ag、Cu、Pb、Zn 、Mo高,围岩中的含金石

(完整版)岩石蚀变的概念、种类和相关特征

岩石蚀变的概念、种类及相关特征 一、概念 围岩蚀变:指在热液矿床的形成过程中,围岩受到流体和热液的作用影响所发生的各种交代变质作用。影响围岩蚀变的因素主要为热液或流体的性质、成分、温度、压力、围岩的性质和成分等。围岩蚀变的种类很多,如矽卡岩化、云英岩化、钠长岩化和碳酸盐化等。交代蚀变形成的围岩,成为蚀变围岩。如云英岩、矽卡岩、钠长岩等。由于一定的围岩蚀变常与一定类型的热液矿床相联系,并能反映热液矿床形成物理-化学条件。因此围岩蚀变可以有助于阐明热液矿床形成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及矿床的成因等。同时它又是重要的找矿标志。蚀变围岩常具有分带现象,这是建立交代蚀变成矿模式的重要基础。另外,某些蚀变围岩,如明矾石化岩、叶腊石岩、高岭土岩等本身就是非金属矿产。 蚀变作用:泛指岩石、矿物受到热液、地表水、海水以及其它作用的影响,产生适合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新的矿物或矿物组合的过程。围岩蚀变、化学风化和变质交代作用,都属于蚀变作用的范畴。 蚀变围岩:在热液作用下,使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岩石,由于他们经常见于热液矿床的周围,故称为蚀变围岩。一定的热液矿床常与某些类型蚀变围岩共生。因此,蚀变围岩不仅是研究热液矿床成因的重要标志,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某些特殊的蚀变围岩,如明矾石化的火山岩本身就有开采利用的价值。 褪色作用:指在热液作用影响下,导致岩石中的深色矿物消失,铁镁组分淋失,使得原来岩石变成浅色的蚀变作用。 碱质交代作用:内生含碱质(如钾和钠)的成矿溶液对围岩所进行的各种交代作用。在这种作用过程中,形成由碱性长石(钾长石、钠长石)、碱性角闪石、碱性辉石、云母、方柱石、霞石等碱性硅酸盐矿物组成的交代蚀变岩石,表现出碱质在溶液及其交代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根据碱金属的不同,可分为钾质交代和钠质交代两大类。钾质交代,包括钾长石化、云母化、云英岩化、绢英岩化等;钠质交代,包括钠质辉石化、钠质角闪石化、钠长石化、钠长-更长石化、霞石化、方柱石化及部分沸石化等。碱质交代作用常有冥想的成矿专属性。例如与钾质交代最密切的是钨、锡、钼、铜、金、钽、铌重稀土元素、铷、铯和硼等;与

金矿构造化探问题解析

金矿构造化探问题解析 在找矿地质学和矿床地质学中,构造控矿是一项非常重要的问题,构造是通过利用矿物的构造对其进行探测和研究,构造化探属于构造控矿中的一种技术手段。本文针对金矿的构造化探问题,从主成矿阶段矿物组合、基底控矿、盖体、岩体、重磁线性构造、矿床密集区及系统论工程的多个角度进行分析研究,以供参考。 标签:金矿构造化探多角度 在研究构造和地球化学之间的联系中,构造化探起到了核心作用,占据着关键地位,构造化探主要是通过对成矿构造进行多元统计分析,明确其化学元素的组合。对于矿床、矿田、矿体等各种富含矿物的密集区域,构造是这些区域的重要控矿因素。在矿床地质学和找矿地质学中,构造控矿是其中很关键的一个问题,随着互联网水平的不断提高,在信息化的今天,构造化探研究更是获得了更多便利条件的支持。 1控矿条件 1.1主成矿阶段控矿。主成矿阶段化探的指示元素对于控矿来说尤为重要,为控矿提供了基础条件和导向指标,基于此,其选择要根据主成矿阶段的矿物组合来进行,对于矿田、矿体和矿床来说,它们含有的矿种都不尽相同,造成了矿物的化学元素的组成不同,对于高温组合的金矿床来说,其中的标志矿物主要有毒砂、白钨矿、黄铁矿等,指示元素主要有Sn、W、Mo等;中温组合的金矿床主要以铅矿、黄铜矿和闪锌矿为主,其指示元素主要有Cu、Pb 、Zn等,在低温组合金矿床中,其标志矿物主要是辰砂、雌黄、辉银矿等,相应的指示元素有Hg、Sb、Ag等,构造化探分析研究的前提是明确不同矿种的金矿组合的标志矿物和其指示元素的种类,对其进行分类和归纳。 1.2基底控矿。在基底控床中,金矿床是比较典型的范例,基底指的是前震旦纪的变质岩系,经过地质工作大量实践证明,金矿床的矿源层的构成主要是基底。在宏观分析方面,基底对金矿床矿源层的分析提供了主要的基础分析数据和信息,在微观方面,基底在矿源层中提供了相对比较高的密度体,不同矿种的密度不尽相同,从整体上来看,差别较大。对于密度体构造的分析研究,主要可应用线性基底构造分析、重力信息环形研究分析等方法,一般来说,分布在线性和环形构造交界处的金矿床及金化探异常都比较重要,具有代表性,对这些交界处的金矿床和金化探的分析研究具有普遍的说服力和代表性。通常情况下,对于裸露基底和隐藏基底的推断可以用用重力信息和出露变质岩系相关联的方法,推断的结果一般是金矿床和其密度集中区的金异常一般分布在裸露基底和隐藏基底的边缘地带,这种现象被称之为基底边缘控矿。前震旦纪的基底,在宏观分析方面,向EW方向展开布设,其余方向的变质岩系的块体是构造切割产生的结果。而NW、NE、SN向的重力构造属于基底构造,基地构造是重要的挖金构造。在出路基底分布的金矿类型一般有韧性剪切带型、绿岩型、蚀变型,同时这些类型

蚀变的种类

围岩蚀变:指在热液矿床的形成过程中,围岩受到流体和热液的作用影响所发生的各种交代变质作用。影响围岩蚀变的因素主要为热液或流体的性质、成分、温度、压力、围岩的性质和成分等。围岩蚀变的种类很多,如矽卡岩化、云英岩化、钠长岩化和碳酸盐化等。交代蚀变形成的围岩,成为蚀变围岩。如云英岩、矽卡岩、钠长岩等。由于一定的围岩蚀变常与一定类型的热液矿床相联系,并能反映热液矿床形成物理-化学条件。因此围岩蚀变可以有助于阐明热液矿床形成过程的物理化学条件及矿床的成因等。同时它又是重要的找矿标志。蚀变围岩常具有分带现象,这是建立交代蚀变成矿模式的重要基础。另外,某些蚀变围岩,如明矾石化岩、叶腊石岩、高岭土岩等本身就是非金属矿产。 蚀变作用:泛指岩石、矿物受到热液、地表水、海水以及其它作用的影响,产生适合新的物理-化学条件下新的矿物或矿物组合的过程。围岩蚀变、化学风化和变质交代作用,都属于蚀变作用的范畴。 蚀变围岩:在热液作用下,使矿物成分、化学成分、结构、构造发生变化的岩石,由于他们经常见于热液矿床的周围,故称为蚀变围岩。一定的热液矿床常与某些类型蚀变围岩共生。因此,蚀变围岩不仅是研究热液矿床成因的重要标志,也是重要的找矿标志之一。某些特殊的蚀变围岩,如明矾石化的火山岩本身就有开采利用的价值。 褪色作用:指在热液作用影响下,导致岩石中的深色矿物消失,铁镁组分淋失,使得原来岩石变成浅色的蚀变作用。 碱质交代作用:内生含碱质(如钾和钠)的成矿溶液对围岩所进行的各种交代作用。在这种作用过程中,形成由碱性长石(钾长石、钠长石)、碱性角闪石、碱性辉石、云母、方柱石、霞石等碱性硅酸盐矿物组成的交代蚀变岩石,表现出碱质在溶液及其交代过程中的积极作用。根据碱金属的不同,可分为钾质交代和钠质交代两大类。钾质交代,包括钾长石化、云母化、云英岩化、绢英岩化等;钠质交代,包括钠质辉石化、钠质角闪石化、钠长石化、钠长-更长石化、霞石化、方柱石化及部分沸石化等。碱质交代作用常有冥想的成矿专属性。例如与钾质交代最密切的是钨、锡、钼、铜、金、钽、铌重稀土元素、铷、铯和硼等;与钠质交代最有关的是铁、钒、黄铁矿、轻稀土元素、钴、铌和某些金、铀等矿床。 钾质交代作用:碱质交代作用的一种。即含钾的溶液在对岩石作用过程中,使得交代蚀变岩石产生含有各种钾质矿物的交代作用。其中,包括钾长石化(如微斜长石化、天河石化、正长石化、冰长石化)、云母化(黑云母化、白云母化、

我国黄金矿产及尾矿处理方法调研报告范本

目录 1.前言 (2) 2.我国黄金生产现状 (2) 3.黄金采选及冶炼工艺 (3) 4.黄金尾矿的处理处置 (4) 4.1尾渣处理 (4) 4.1.1尾矿库堆存 (4) 4.1.2焚烧法 (5) 4.1.3自然降解法 (6) 4.2尾液处理 (7) 4.2.1尾液的综合回收 (7) 4.2.2尾液的净化 (7) 5.结语 (7)

我国黄金矿产及尾矿处理方法调研报告 江珊 中国新型环保工程材料应用研究院 摘要:介绍了黄金矿产的历年产量及采选、冶炼工艺。研究比较了目前黄金尾矿的处理及综合利用方法,为我国尾矿的处理提供重要参考,提升尾矿等大宗废弃物的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水平。 关键词:黄金矿产;尾矿;氰化提金;处理处置 1.前言 中国金矿资源比较丰富,总保有储量金4265吨,居世界第7位。我国金矿分布广泛,除市、特别行政区外,在全国各个省(区、市)都有金矿产出。已探明储量的矿区有1265处。已探明的金矿储量相对集中于我国的东部和中部地区,全国共有7个岩金生产基地,分别是胶东、小岭、燕辽—大青山、辽吉东部、清黔桂三角区、鄂皖赣三角区、北部,其中、、、四省保有储量约占岩金储量的46%以上;省岩金储量接近岩金总储量的1/4,居全国第1位。砂金主要分布于,占27.7%,其次为占21.8%,两省合计几乎占砂金保有储量的一半。 我国伴生金储量占全国金矿总储量的28%,绝大部分来自铜矿石,少量来自铅锌矿石,主要集中于、、、、五省,约占伴生金储量的67%,其中居第1位。伴生金在我国占有重要地位,其储量所占比例,大于世界伴生金的平均数,所以伴生金是中国金矿资源的一大特点[1]。 金矿成矿时代的跨度很大,从距今约28亿年左右的太古宙开始,一直到第四纪都有金矿形成。但56%的金矿储量集中在前寒武纪,其次为中生代和新生代金矿储量,占总储量的36%,古生代的金矿相对较少,只占5.7%。 2.我国黄金生产现状 2014年,全国黄金产量完成451.799吨,比2013年增加23.636吨,同比增长5.52%。其中,黄金矿产金完成368.364吨,比2013年同期增长4.96%;有

辽宁省黄金矿产资源

辽宁省黄金矿产资源概况 辽宁省位于我国东北地区的南部,南临黄海和渤海,面积15万多平方公里。 黄金资源现状截至1989年底,全省共发现金矿床(点)303处,其中金矿床80处,包括岩金矿床55处(大型4处,中型17处,小型34处),砂金矿床21处(中型5处,小型16处),伴生金矿床4处(中型1处,小型3处),分布在32个县(市)。 截至1989年底,全省累计探明金矿储量173.408吨(其中上平衡表储量128.726吨),占全国累计探明储量的3.58%,居第13位。全省保有储量为101.098吨(其中上平衡表储量67·467吨),占全国保有储量的2.55%,居第15位,其中岩金保有储量73.377吨,砂金保有储量18.520吨,伴生金保有储量9·201吨。已利用矿床占有保有储量为87.675吨,未利用矿床占有保有储量为13.423吨。据目前正在勘查的31个矿床预测,可获金矿储量175吨,其中“八五”期间新增金矿储金可达144吨,主要由阜新排山楼,凌源柏杖子、朝阳大庙、建昌南大线等金矿提供。 黄金生产概况截至1989年底,全省已建黄金矿山32个,总生产能力为5568公斤/年,占有储量101.799吨,其中岩金矿山28个(大型1个,中型1个,小型26个),生产规模为2785吨/日,生产能力5’217公斤/年,砂金矿山4个(中型2个,小型2个),生产规模187万米。/年,生产能力351公斤/年。在建及‘‘八五”期间拟建矿山35个,预计“八五”新增生产能力为4230公斤/年。 1989年全省黄金产量为9831公斤,居全国第2位,矿产金产量为3179公斤,居全国第5位。“八五”末期预计矿产金产量为5634公斤。 全省年产黄金万两的县(市)有3个,即北票、清原、凤城。年产黄金万两的矿山1个,即五龙金矿。 金矿地质特征辽宁省主体位于华北地台北缘东段,区内地层出露齐全,太古宇辽东的鞍山群与辽西的建平群都遭受了区域变质作用和混合岩化作用,其原岩均为一套以超基性一基性一中酸性火山岩为主的.火山一沉积岩系,是辽宁省金矿的重要矿源层。下元古界辽河群变质岩系原岩为多次海底火山喷发一海相沉积建造,也是辽宁省金矿的重要含金层位。中生界侏罗系出露较为广泛,为一套湖泊相、河流相及陆地火山堆积相地层,受构造断陷盆地控制,伴随中酸性火山岩有火山一次火山岩型金矿产出。第四系陆相碎屑堆积层中产有现代砂金矿。 辽宁省主要金矿床均集中分布于辽西内蒙地轴、宽甸隆起区。这三个地区均出露前震旦纪变质岩系, 山海关隆起区、辽东靖宇一铁岭隆起区和辽南营口一已知主要金矿床(点)的分布受长期活动的北东东向 深大断裂控制。如辽西的北票一凌源成矿带,严格受北票一承德大断裂、开原一赤峰深大断裂制约,有沙金沟、二道沟、东五家子、康家湾、长皋等金矿产出;辽北的清原一抚顺成矿带受浑河大断裂制约,有景家沟、线金厂、下达堡等金矿产出;辽南的庄河一岫岩成矿带与鸭绿江成矿带,受鸭绿江大断裂与郯庐大断裂制约,有五龙、四道沟、白云、隈子等金矿产出。这些深大断裂或大断裂对金矿的形成起着重要的作用,而矿化多发生在次一级断裂与羽状断裂之中。 辽宁省岩浆活动频繁,岩石类型由超基性一基性一中性一酸性一碱性岩均有,可分为前寒武纪、加里东、海西、印支、燕山五期活动,产状复杂,岩基、岩株、岩枝等均有出现。前寒武纪岩浆岩以混合花岗 lu、f、.。口目¨.位.甘古

石英脉型金矿与蚀变岩型金矿的区别浅谈石英脉型和蚀变岩型金矿的成矿机制

石英脉型金矿与蚀变岩型金矿的区别浅谈石英脉型和蚀变 岩型金矿的成矿机制 一、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是两种常见的成矿形式,但二者又是两种不同的矿体形式,有本质的区别 1、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二者的形态、产状、品位变化、与围岩的关系、金的粒度等明显不同。 2、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代表两种不同的构造形式,甚至在深度上不同,前者多是在剪节理基础上发展起来的,有张、压、扭性特征,后者多是在张节理(或剪节理组)上发展起来的。 3、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代表两种不同的流体运移机制,前者是大规模流体涌流模式的深部成矿作用机制,后者为压力差渗流模式浅成矿作用机制。 4、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代表两种流体与构造的配合方式,前者流体补给大于耗散,后者流体耗散大于补给。 5、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代表代表两种不同的地质环境和岩石建造。

二、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二者虽然是两种不同的矿体形式,但二者之间又有一定的联系 1、复合型Ⅰ:下部为石英脉型,上部为蚀变岩型,是同一次成矿的构造-流体分带。一般矿体延伸大于延长,矿床规模较大。地表为蚀变岩型,指示深部有石英脉型矿。若地表为石英脉型矿,底下则可能无矿。 2、复合型Ⅱ:特别是平面上的叠加,或上为石英脉型,下为蚀变岩型,是两次成矿作用的同位叠加,石英脉型形成在先,蚀变岩型在后,是地壳稳定抬升的结果。如果地表仅出现蚀变岩型金矿,应注意在深部寻找石英脉型金矿。 3、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是两种矿化类型,但不是矿床类型。有时二者在同一个矿床中共生,通常下部为石英脉型金矿,上部为蚀变岩型金矿,但也不完全是这样,有时是下部为蚀变岩型金矿,上部为石英脉型金矿。 4、二者形成的地质背景相同,主要受控于断裂构造和流体。 三、石英脉型金矿和蚀变岩型金矿主要取决于断裂构造和流体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