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乡一中2016届名句默写与古诗阅读系列专题复习(白居易) 安乡一中 龚德国

合集下载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安乡一中2016届名句默写与古诗阅读专题复习

《观刈(yì)麦》 白居易 (九上)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lǒng,古同“垄”,土埂)黄。妇姑荷(hè)箪(dān,古代盛饭的圆竹器)食,童稚(zhì,幼小)携壶浆。相随饷(xiǎng,旧时指军警的薪给)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zhuó,烧,炙)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2013年新课标卷1)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bǐng,拿着,持)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yàn,安定,安乐)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1.理解性默写

(1)诗中侧面描写农民繁忙辛苦,写丰收全家齐动员的句子是: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

(2)直接描写农民辛苦劳动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3) 描绘贫妇人凄惨景象的句子是: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

(4)揭示农民凄惨生活原因的句子是: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5) 《观刈麦》中表达出诗人愧疚之情的句子是: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6)《观刈麦》中从侧面表现天气十分炎热的句子是: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7)《观刈麦》中刻画劳动人民在特定情况下近乎变态的心理的句子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8)《观刈麦》中有一句与白居易的另外一篇文章《卖炭翁》中的一句"可怜身上衣正单,心忧炭贱愿天寒。"都表达了百姓矛盾痛苦的心理,这一句是: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9)《观刈麦》中有一句"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请问听者"悲"从何来?用文中的原句来回答。田家输税尽,拾此充饥肠。

2.课内阅读理解

(1)“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这两句话是不是前后矛盾?其原因是什么?

“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写青壮年们不顾烈日的烘烤,脚踩发烫的土地,不辞辛劳地在南冈麦田低头收麦。“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写他们尽管已经筋疲力尽,但为珍惜这昼长的夏天也顾不得炎热太阳的炙人了。看是矛盾,实际并不矛盾,为了缴纳繁重的赋税,他们只能忍受这酷热了。诗到此处,一家人辛苦忙碌的景展现在我们面前,读者也会给予了深深的怜悯之情。

(2)分析“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一句蕴含的思想感情。

刻画了劳动人民在特定环境下异常的矛盾的复杂心理。

(3)贫妇人的遭遇说明了什么?

繁重的赋税让部分农民买光了田地,今无田可种,无麦可收,只好靠着别人收割时散落的碎麦来过活。 (4)对比的手法是这首诗的重要艺术特色,这首诗是如何运用对比手法的?其作用是什么?

在这首诗中,诗人不仅把劳动人民的贫困、善良与地主阶级的奢侈、暴虐作了对比,而且还把自己的舒适与劳动人民的穷苦作了对比。

深刻地揭示了在繁重的赋税压迫下的农民们生活的艰难,表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5)有人认为《观刈麦》的感情基调是“悲怜自责”,你同意这种看法吗?结合本诗诗句加以说明。

同意。“悲怜”是指对劳动人民的苦难生活寄以同情。如“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自责是看到农民的悲惨生活想到自己“无功”而拿俸禄,深感惭愧之情,这些都表现出他对劳动人民的同情。

(6)“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中“此”指代什么?从本句诗中,你可否总结出白居易是个什么 样的官员?

“此”指代以上农民辛苦悲惨生活的句子和自己无功而获得俸禄的事。刻画出一个忧国忧民但无力改变现实的低微官员形象。

(7)为什么说夏日“丁壮”已“力尽”却“不知热”,反而“但惜夏日长”?

这是一种矛盾心理,为了早日粮食入仓,劳动人民不顾自己筋疲力尽,不顾烈日炎炎,争分夺秒拼命干活。“但惜夏日长”写出了劳动人民的矛盾心理,耐人寻味,令人心酸。

(8)本诗描绘了那三幅画面

妇姑童稚送饭,丁壮南冈割麦,贫妇抱子拾麦

(9)主要写了那两个场景?

农人挥汗如雨割麦揭示农民辛苦;贫妇抱子挎篮拾麦揭示赋税的繁重。

(10)诗中运用了哪些描写方法?

景物描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 场面描写;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

语言描写;家田赋税尽,拾此充饥肠。 心理描写;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

(11)全诗留露出怎样的感情?

诗人通过描写盛夏五月繁忙的情境,表现了对穷苦百姓的深切同情和愧疚之情。

《钱塘湖春行》 白居易(七上)

孤山寺北贾亭西, 水面初平云脚低。几处早莺争暖树, 谁家新燕啄春泥。( 2015年安徽)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最爱湖东行不足, 绿杨阴里白沙堤。

1.理解性默写

(1)点明游行时间和地点的句子: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2)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借莺燕的活动来传达春天来临的信息并表达自己喜悦之情的句子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3)白居易在《钱塘湖春行》中描绘春花初绽,春草吐绿的诗句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4)直抒胸臆,既点明春行,又照应春行的地点的句子: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5)《钱塘湖春行》这首诗的颈联是: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6)诗中描绘西湖胜景的诗句是:孤山寺北贾亭西;绿杨阴里白沙堤。

(7)诗中描写莺歌燕舞的名句是: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8)抒写诗人游兴未尽,对西湖美景恋恋不舍之情的诗句是: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2.课内阅读理解

(1)本文写了几种早春的景象?

水面初平 云脚低 莺争暖树 燕啄春泥 乱花迷眼 浅草没马蹄

(2)本诗抒发了诗人什么感情?

对西湖美景的喜爱之情 点拨:深入体会诗歌,概括要准确。

(3)从《钱塘湖春行》的哪些词语可以看出写的是初春景象?

如:“水面初平”、“争暖树”、“啄春泥”、“没马蹄”。

(4)这首诗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归纳主题。

诗中描写了西湖早春的明媚风光,抒发了诗人喜悦的感情

(5)诗中“几处”“谁家”用得极有分寸,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效果。联系全诗,说说为什么。

“几处”“谁家”照应“早莺”“新燕”,准确地反映了初春时景物的特点,也表达了作者的欣喜之情。如果换作换作“处处”“家家”就没有这种表达效果。

(6)下面是对这首诗内容的理解,不准确的一项是 ( D )

A、这首诗,从总体着眼描绘了钱塘湖蓬勃的春意。

B、颔联、颈联写莺、燕、花、草四种最能体现春色的景物。

C、 诗人善于把握景物特征,运用最准确、最具有表现力的词语加以描绘和渲染。

D、 尾联详细描写了“白沙堤”的美丽景色。

(7)“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这两句诗把春的情态描摹得妩媚动人,生机勃勃,试品一品其妙处。

开放题。例:这两句诗作者抓住了“乱花”、“浅草”写出了花的繁多、草的柔嫩,突出了春的妩媚动人;又以“浅欲”、“才能”描绘了春的发展变化,突出了春的勃勃生机。

(8)下列说法有误的一项是 ( C )

A.诗的一二句交代了踏春的去处,简洁明快地勾勒了西湖早春的轮廓。

B.三四两句从莺歌燕舞的动态中,展示了春天的活力,把大自然从秋冬沉睡中苏醒过来的春意生动地描绘了出来。

C.五六句诗人用“乱”字勾画出了春天百花竞放,万紫千红的美丽画卷;用“没马蹄”写出了西子湖畔春草深深,绿色醉人的景象。

D.在西湖,有关湖光山色的题咏很多,但这首诗紧紧扣住环境和季节的特征,把刚刚披上春天外衣的西湖,描绘得生意盎然。

(9)白居易这首脍炙人口的春行诗,除了结构、描写、意境写得具有特色之外,用字用句也十分准确生动。其中“几处早莺争暖树”句中“争”用得好,是因为: 写出了初春早莺尚少,它们飞向枝头向阳欢歌的景象,生动地展示了初春的蓬勃生气。

3.课外迁移阅读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 杨万里

毕竟西湖六月中,风光不与四时同。接天莲叶无穷碧,映日荷花别样红。

(1)解释下列词语。

①毕竟 ②别样

①到底 ②不一样的

(2)本诗是一首 (体裁)诗。七言绝句

(3)这首诗描绘西湖美景的句子是 , 。

接天莲叶无穷碧 映日荷花别样红

(4)这首诗表达了诗人什么思想感情?对西湖景色的喜爱之情。

赏析:此诗和《钱塘湖春行》都是描绘西湖景色的名篇。两首诗都抓住景物的特点进行了形象的描绘。不同之处是《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描绘的是六月的西湖。《钱塘湖春行》描绘的是早春的西湖。《晓出净慈寺送林子方》中抓住了荷花一种景物进行描绘,而《钱塘湖春行》既有对静景“水面”“云脚”“乱花”“浅草”的描绘,也有对“早莺”“春燕”的动态刻画。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杨柳枝词 白居易

一树春风千万枝,嫩于金色软于丝。 永丰西里荒园里,尽日无人属阿谁①?

[注:①阿谁,即“谁”。]

诗中柳树有什么特点?简述三四句抒发了什么情感?

①特点:繁茂、悦目、柔美、孤寂。

②后两句通过柳树生长之地荒芜冷落,暗示人才生不逢时,只好终日寂寞。

阅读下面一首唐诗,回答后面的问题。

白云泉 白居易

天平山上白云泉,云自无心水自闲。何必奔冲山下去,更添波浪向人间。

(1)简要分析诗中抒情主人公的形象特点。

答:本诗抒情主人公是一个胸怀淡泊、精神闲适、渴望摆脱俗务,具有出世归隐思想的仕人。诗人的这一思想充斥在整篇诗作中。诗人以“云自无心水自闲”自况,表面上写白云随风飘荡,舒卷自如,无牵无挂,泉水淙淙潺潺,自由流淌,从容自得,实际上正是诗人内心的独白。

(2)本诗在艺术手法上有何突出特点?试简要分析。

答:诗人运用象征手法写景寓志,以云水的逍遥自在比喻恬淡的胸怀和闲适的心情,用泉水激起的自然风浪象征社会风浪,言浅意深,理趣盎然。

阅读下面一首诗,然后回答问题。

邯郸冬至夜思家 白居易

邯郸驿里逢冬至,抱膝灯前影伴身。想得家中夜深坐,还应说着远行人。 [注]冬至:二十四节气之一,唐朝时是一个重要节日。

作者是怎样写“思家”的?语言上又有什么特点?

答:(步骤一)冬至夜深时分,家人还围坐在灯前,谈论着自己这个远行之人,(步骤二)作者主要是通过这幅想像的画面,来表现“思家”的。(步骤三)诗歌题目已经说明作者想家的情感。

诗的语言质朴无华、明白晓畅。

南浦别 白居易

南浦凄凄别,西风袅袅秋。一看肠一断,好去莫回头。

问:前人认为,“看”字看似平常,实际上非常传神,它能真切透露出抒情主人公的形象。你同意这种看法吗?为什么?

答:同意。“看”字在诗中指回望。(步骤一)离人孤独的走了,还频频回望,每一次回望,都令自己肝肠寸断。此字让我们仿佛看到了抒情主人公泪眼朦胧,想看又不敢看的形象。(步骤二)只一“看 ”字,就淋漓尽致地表现了离别的酸楚。(步骤三)

4.高考链接

(2009年上海卷)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14-16题。(8分)

早兴 白居易

晨光出照屋梁明,初打开门鼓一声。尤上阶眠知地湿,鸟临窗语报天晴。

半销宿酒头仍重,新脱冬衣体乍轻。睡觉①心空思想尽,近来乡梦不多成。

[注]①觉:醒。

14.白居易,字乐天,号 。(1分)香山居士

15.对本诗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3分) ( B )

A.首联用“晨光”与“开门鼓”交待时间之早。 B.颔联以犬和鸟的表现描绘清晨兴旺之景。

C.尾联“乡梦不多成”呼应“心空”,点明主旨。 D.本诗语言浅显平实,给读者清新自然之感。

16.诗人善于从细微处表现生活情趣,请从这一角度赏析画线句。(4分)

(4分)“新脱冬衣”以动作暗示季节更替;“体乍轻”写出猛然间的轻松感受;“乍轻”呼应“新脱”,描写入微,抒发了诗人切身感受春天到来的喜悦之情。(一点1分,语言1分)

【赏析】

这首诗当是长庆三年(823 ),诗人到杭州第二年的早春所作 。杭州本是他幼时立志去做官的地方,如今宿愿已偿,心中自然快慰。这首小诗,反映了诗人在杭州的第一个春天即将来临时内心的喜悦激动之情。

从诗的结构看,前四句写诗人在早晨的所闻所见,后四句则是抒发诗人对早春气象的感受。也许是因为诗人对春天特有的敏感,他一大早就醒来了。此时晨光初照,屋室通明,早衙鼓正开始咚咚地敲响;大概是天气转暖、大地变得潮湿的缘故吧,那在台阶上贪睡的小狗儿也摆摆尾巴,懒洋洋地爬起来;而一向活泼的小鸟更不会放过这可爱的时光,正在窗前叽叽喳喳不停地欢叫着,似乎是在向人们报告着美好天气的到来,催促着人们早早起床。这四句通过晨光、鼓声以及对春天极为敏感的两个动物——犬、鸟的传神刻画,在紧扣“早”字主旨的同时,又隐隐透露出春天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