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四章

合集下载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精品课件)

部编版八年级历史下册--第14课 海峡两岸的交往(精品课件)
经过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 力,两岸人员往来以及经济、文化等领域的交流蓬 勃发展。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 航、邮政合作等协议。随后,两岸同时举行“三通” 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相关史事
1979年以后,台湾同胞来祖国大陆探亲的人数 明显增多。
1987年底,台湾当局放宽居民赴大陆探亲的限 制,当年就有3万名台湾同胞来大陆探亲。第二 年,两岸人员往来就达到40余万人次。
台湾同胞赴大陆探亲
台湾台西丁氏宗亲组团回乡谒祖
2006年赠台熊猫“团团”“圆圆”
课堂小结
推进祖国
海 统一大业

两 岸

交 日益密切

的交往
不同时期的方针 海峡两岸关系的变化 两岸交往日益密切的表现
1.[2022·芜湖期末]《反分裂国家法》规定:“国家和平统一
后,台湾可以实行不同于大陆的制度,高度自治。”这
1992年以后,每年来祖国大陆的台湾同胞均超 过百万人次。
相关史事
2008年7月,台湾开放大陆居民赴台旅游,大 陆赴台旅游民众日益增多。
2011年6月28日,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旅游正式 启动,两岸民众交往更加密切。
1988年1月,第 一个台湾返乡探亲团 抵达北京,在八达岭 长城上,他们激动地 高呼:“到家了!”
相关史事
海峡两岸关系协会,简称“海协会”;台湾海 峡交流基金会,简称“海基会”。1993年,海协会 会长汪道涵与海基会董事长辜振甫在新加坡举行第 一次会谈,将“加强两岸经济交流,互补互利”写 入协议,并就开展两岸经济、文教科技交流达成共 识。后来,海协会和海基会还进行了多次会晤。汪 辜会谈对促进两岸关系健康发展发挥了积极作用。
段内容表明了对台湾的基本方针是( A )

近年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开罗宣言》和《旧金山和约》内容探析

近年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开罗宣言》和《旧金山和约》内容探析

近年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关于《开罗宣言》和《旧金山和约》
内容探析
王玉国
【期刊名称】《闽台文化研究》
【年(卷),期】2014(000)004
【摘要】2004年,台湾教育部门发布了修订的《高中历史新课程纲要草案》,因对《开罗宣言》、《旧金山和约》的表述而引发讨论。

近年多数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尊重历史,客观地介绍《开罗宣言》及台湾在二战后法律地位问题,这对学生正确认识历史、认识台湾具有重要意义。

但部分历史教科书,歪曲、否定《开罗宣言》的正当性和合法性,甚至假学术争议之名,大讲特讲《旧金山和约》以及所谓的《中日和约》,以彰显“台湾地位未定论”。

台湾高中历史教科书对《开罗宣言》的不同阐述,其根本原因在于课程纲要未客观准确阐述《开罗宣言》。

【总页数】8页(P29-36)
【作者】王玉国
【作者单位】两岸关系和平发展协同创新中心,福建厦门361005
【正文语种】中文
【中图分类】G633.7
【相关文献】
1.高中历史教科书选修模块内容比较研究——以人教版、岳麓版高中历史选修一为例 [J], 吴娟
2.台湾"南一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史料系统探析 [J], 陈惠兰
3.台湾“南一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史料系统探析 [J], 陈惠兰
4.台湾地区高中历史教科书比较研究——以日据时期台湾殖民经济为例 [J], 孟茹
5.走向生本的历史教科书——台湾龙腾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世界文化历史篇》评析[J], 马守信
因版权原因,仅展示原文概要,查看原文内容请购买。

台湾国文教材目录14.12.25

台湾国文教材目录14.12.25

台湾国文教材目录【一册90 版】一、哲学家皇帝-----------------陈之藩二、师说 ------------------------韩愈三、柳宗元寓言选 --------------柳宗元(一) 永某氏之鼠(二) 蝜蝂传四、再别康桥 ------------------徐志摩五、山中与裴秀才迪书 ------------王维六、伤仲永 --------------------王安石七、脸谱 ----------------------梁实秋八、岳阳楼记 ------------------范仲淹九、明湖居听书 ------------------刘鹗十、醉翁亭记 ------------------欧阳修十一、方山子传 ------------------苏轼十二、生活的艺术 --------------夏丏尊十三、训俭示康 ----------------司马光十四、一杆称仔(节录) ------------赖和十五、古诗选(一)迢迢牵牛星 ----------------佚名(二)咏史诗之一 ----------------左思【第二册90 版】一、黄州快哉亭记 --------------苏辙二、读书的艺术 --------------林语堂三、墨池记 --------------------曾巩四、给母亲梳头发 ------------林文月五、纵囚论 ------------------欧阳修六、六国论 --------------------苏洵七、穿内裤的旗手 --------------萧萧八、六国论 --------------------苏洵九、错误 --------------------郑愁予十、离魂记 ------------------陈玄佑十一、范进中举 --------------吴敬梓十二、义田记 ----------------钱公辅十三、数字人生 --------------吴鲁芹十四、长干行 ------------------李白【第三册89 版】一、左忠毅公轶事 ----------------方苞二、正眼看西方 ----------------龙应台三、纵囚论-------------------- 欧阳修四、白玉苦瓜 ------------------余光中五、琵琶行并序 ----------------白居易六、墨池记 ----------------------曾巩七、刘姥姥 --------------------曹雪芹八、项脊轩志 ------------------归有光九、三峡(节录) ----------------余秋雨十、赤壁赋 ----------------------苏轼十一、廉耻 --------------------顾炎武十二、杨柳 --------------------丰子恺十三、卖柑者言 ------------------刘基十四、始得西山宴游记 ----------柳宗元十五、唐诗选(一) 山行 --------------------杜牧(二) 黄鹤楼 ------------------崔颢(三) 石壕吏 ------------------杜甫【第四册89 版】一、台湾通史序 ----------------连横二、散戏 --------------------洪醒夫三、晚游六桥待月记 ----------袁宏道四、祭妹文 --------------------袁枚五、弦诗选 ---------------------弦(一) 坤伶(二) 乞丐六、正气歌并序 --------------文天祥七、种梨 --------------------蒲松龄八、夏之绝句 ------------------简媜九、指喻 --------------------方孝孺十、留侯论 --------------------苏轼十一、秦士录 ------------------宋濂十二、柏克莱精神 --------------杨牧十三、张中丞传后叙 ------------韩愈十四、宋诗选(一)和子由渑池怀旧 ------------苏轼(二)书愤---------------------- 陆游(三)观书有感 ------------------朱熹【第五册90 版】一、桃花源记 --------------------陶潜二、谏逐客书 --------------------李斯三、万鸦飞过废田 --------------洪素丽四、兼葭------------------------ 诗经五、礼记选---------------------- 礼记1. 成子高寝疾2. 美轮美奂3. 大同世界4. 进学之道六、过秦论 ----------------------贾谊七、雁 --------------------------白荻八、世说新语选 ----------------刘义庆1. 殷仲堪俭食2. 咏絮之才3. 坦腹东床4. 绝妙好辞九、典论论文 --------------------曹丕十、出师表 --------------------诸葛亮十一、鲁智深大闹桃花村 --------施耐庵十二、冯谖客孟尝君 ------------战国策十三、词选(一)浪淘沙 ----------------------李煜(二)念奴娇赤壁怀古 -------------苏轼(三)丑奴儿书博山道中壁 -------辛弃疾【第六册(各课的顺序未定)90 版】一、国殇 ----------------------屈原二、陈情表 --------------------李密三、从你美丽的流域 ----------张晓风四、与陈伯之书 ----------------丘迟五、韩非子选 ------------------韩非六、容忍与自由---------------- 胡适七、劝学 ----------------------荀子八、烛之武退秦师 --------------左传九、看大 --------------------王鼎均十、鸿门宴 ------------------司马迁十一、庖丁解牛 ----------------庄子十二、元曲选(一)南吕一枝花 --------------关汉卿(二)沉醉东风(渔父) ------------白朴(三)卖花声(怀古) ------------张可久除上述课程外, 还另有中国文化基本教材课程合并于国文课教授学年学期上学期下学期第一学年论语选读论语选读第二学年论语选读孟子选读第三学年孟子选读学庸选读第一册第二册壹、论学(选19 章)壹、论孝(选9 章)贰、论仁(选20 章)贰、论待人接物[忠恕](选15 章)参、论修身(选36 章参、论君子[士](选31 章)肆、论诗礼乐(选5 章)第三册第四册壹、论教育(选7 章)壹、别义利(选5 章)贰、论政治经济(选21 章)贰、辨异端(选3 章)参、论古今人物(选11 章)参、论性善(选5 章)肆、论孔门弟子(选13 章)肆、论养气(选4 章)伍、孔子自述(选11 章)伍、论教学(选9 章)第五册第六册壹、论处世(选7 章)壹、大学选(选5 章)贰、论权变(选4 章)贰、中庸选(选4 章)参、论治道(选11 章)肆、论古人(选4 章)伍、孟子之抱负(选2 章)。

台湾省的国中历史课本

台湾省的国中历史课本

台湾省的国中历史课本1.台湾省历史教科书=。

大考刚结束,趁历史课本还没丢,让台湾省高中生来回答这个问题吧高一上敎台湾省史高一下敎中国史高二上敎古代世界史高二下敎近代世界史高三时则只有修社会类组的才要念进阶史学中国史方面:第一章华夏世界的形成(上古到秦汉)第二章中古的变革(汉末三国到唐朝)第三章近世的发展(五代到清朝初年)第四章近代的冲击(清中期到清朝亡)第五章中华民国的建立与发展(辛亥革命到退守台湾省)第六章中华人民共和国与两岸关系( ... 建党到现代)清朝被视为王朝之一,文化压迫的问题则是与明朝一起合并讲解,举例"由於明代的折辱儒生,利用特务机关巩固王权,明代多数儒生没有采取政治抗争一涂。

""满清入主中国后,尽管仍以科举取士,但以满ˋ汉二元方式统驭中国, ... 儒生就算进入 ... ,也往往并无实权。

两面政策,一方面以编修四库全书ˋ八股科举拢络士人并消耗其精力,一方面以文字狱ˋ禁毁书籍等手段折辱儒生""科举考试,明清两代以制义(即八股文)作为应考方式。

内容流於空泛,思想钳制"近代的冲击一章中,将科技衰微落后的主因归咎於人口急速增长,劳动力成本下降,从明代开始中国陷入人口增长与密集劳动互补促进的恶性循环中清廷 ... 缺乏近代思想,天朝观念更进一步引发对外冲突,南京条约中以协定关税危害甚剧,中国产业面临外商低价倾销,无力抗拒台湾省史:清廷据台,为防范各种可能的叛乱,不从事积极的建设,还设下对於开发和 ... 的种种限制,但大多流於形式,挡不住一波波 ... 潮的开发,也定型了以 ... 为主的社会(前期移垦社会到后来定居社会)清代台湾省, ... 极少参与建设,也不使用公权力来协助经济发展大体来讲,台湾省的历史教课书侧重於讲解现象和分析背景因素或后续影响,不会去多加评论,清代据台是一个重要的发展阶段,但 ... 并没有在之中出多少力,满清则被视为王朝之一,曾有短暂的辉煌,但后期就印证了"落后就要挨打"的硬道理(这也是台湾省多数人的看法)2.求台湾省高中历史书的版本,三民、全华、东大、南一、泰宇、康熹、翰林、龙腾三民、南一、翰林、龙腾,这四家在高中课本出版社中,算是比较有名的,相对的历史课本也较多学校采用。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四章

台湾高中历史课本第十四章

第十四章台湾建省与乙未割让绪论一、台湾开港后的冲击1.开放港口:台湾(安平)、沪尾(淡水)为通商口岸,并加开打狗(高雄)、鸡笼(基隆)为子口2.结果A.外贸发展迅速,出口激增a.出口品转变:清代前期以米、糖最重要;开港后,茶和樟脑成为外销新宠b.茶:主产於北部丘陵区,以乌龙茶、包种茶最为着名,分别输往美国及南洋,刺激大稻埕茶行蓬勃兴起,占全台出口总值的七成c.樟脑:产地以中、北部山区为主,产量曾高占世界总量的70~80%B.西方传教工作积极a.以长老会影响最大,尤其是北部的马偕与南部的马雅各,主要藉用医疗服务以利宣教b.由於西方传教士的努力,不仅吸收汉人许多信徒,原住民更深受影响,许多噶玛兰族原住民即以马偕的「偕」作为他们的汉字姓氏,以示感念c.在台设立学校并引进近代医学,对台湾社会有相当的影响3.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影响A.茶、糖、樟脑的增产,不仅创造就业机会,且缓和人口压力,也为台湾赚取外汇,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准B.增加政府的税收,有助於修铁路、架电线等近代化事业的开展C.茶与樟脑业使得中、北部近山地区的山区街市勃兴,如:林杞埔(竹山)、集集、深坑、三角涌(三峡)、大罔畆(桃园大溪)等地,但同时威胁到原住民的生活领域,造成汉番冲突D.买办、豪绅取代了郊商、地主,成为社会新贵E.因茶、樟脑业的发展,北部口岸的贸易额已超越南部,使得台湾的经济与历史重心北移F.1860年后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这些经济作物影响晚清台湾的开发、民间积富、政府税收、区域均衡发展,而为日据以后台湾经济发展之基础G.帝国主义经济冲击下易发生的传统手工业受破坏、双元经济等问题,因台湾本身的手工业原本就不发达且幅员狭小,而未出现此种状况二、清廷治台态度转趋积极1.同治元年,台湾正式开港通商2.同治13年日军侵台,先后遣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来台建设三、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割台,日本开始为期50年的殖民统治1.台胞抗日活动:由武装抗日到文化抗日,从事政治、社会运动以争取台人权益2.日人治台政策:从专制独裁到皇民化运动A.经济方面:实施「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剥削台人B.社会、教育方面:台人受到歧视与差别待遇第一节建省前后的建设一、列强侵扰与台湾的危机1.欧美列强的侵扰A.英国首先以武力犯台,鸦片战争期间,曾击袭基隆、彰化,后并与美国有意来台采购基隆的煤矿以解决其燃料供应问题B.英法联军之役后,开放基隆、淡水、安平、打狗等通商口岸,台湾涉外关系扩大,面临新的变局挑战2.同治13年日本侵台的牡丹社事件A.远因:美商船罗发号事件a.事因:同治6年,罗发号在台湾南端触礁,船员悉遭生番杀害,美驻厦门领事李仙得来台处理b.清廷反应:以生番凶悍不可理会,且不归地方官管束为由,未予理会c.结果:李仙得再度深入番地,并与十八社头目签订协议,宣称台湾番地不隶中国版图,埋下日本侵台的远因B.近因:a.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积极向海外扩张,正欲寻衅,藉机向清廷交涉b.得知中国将「生番」视为化外,为政教所不及,乃进一步策划征台行动C.藉口:同治10年琉球漂流船民为台湾生番所害,为保护琉球属民而出兵,自琅墧(今恒春)登陆,遭牡丹社原住民壮烈抵抗D.结果:沈葆桢率军来台查办,后与日本订立北京专约解决,给予遇害琉民家属抚恤银10万两,补偿日军银40万两,并称日本此次行动乃「保民义举」E.影响:a.法理上,清廷已承认琉球为日本所有,促成日本并吞琉球b.暴露了清廷宁以金钱换取和平,怯以武力对抗侵犯领土者的态度c.台湾主权终获确保,清廷治台政策转趋积极3.光绪10年中法战争与台湾A.事因:中、法对越南宗主权的争执不断,后清廷应越南要求派兵援越,并支援刘永福之黑旗军抗法,终於在北越爆发军事冲突B.波及台湾a.法为挟制清廷让步,将战线延伸到中国沿海,并企图占领台湾b.刘铭传来台督办军务,以北部为重心,置重兵於基隆、沪尾,严防法军袭击C.结果:法军司令孤拨毁福州马尾船厂,数度炮轰基隆二沙湾,并进占澎湖妈宫,封锁台湾海峡,直至中法和议成立才撤离D.影响:a.清廷愈感台湾地位重要,因而促成台湾建省,加速台湾现代化的建设b.战争期间激发台人的民族意识,并在乙未抗日运动中大放异彩c.孙中山决心革命二、沈葆桢的新政建设1.增置郡县:一府四县三厅→ 二府八县四厅A.增设台北府,下辖淡水厅、新竹县、宜兰县及基隆厅,自此确立台北的政治地位B.於台湾南端设恒春县,中部设埔里社厅,东部设卑南厅,以加强后山地区的开发C.为健全制度,奏请闽抚冬春驻台半年,以整饬吏治2.开山抚番A.开辟北、中、南各路山道,分别为今苏花公路、中横、南横之苁矢B.设立番学堂教化原住民,教其农耕,不再行隔离政策,有助於东部(后山)的开发C.此举除证明清廷实质上拥有番地主权外,并有助於茶与樟脑业的发展3.废除内地人民渡台禁令A.招徕汉人移垦,除免费乘船外,还供给口粮、耕牛、农具、种籽等,造成新的移民风热潮B.自此前、后山畛域渐泯,进而带动台湾全岛的开发4.推行新政A.於安平修建新式炮台(亿载金城)并题字,兴建恒春古城,购置洋炮、洋枪B.备轮船行驶闽台之间,筹设福州、厦门至台湾的电线C.基隆煤矿是中国第一座以机器开采的西式煤矿5.奏准为郑成功追封建祠(延平郡王祠),列入祀典,以励正风俗民心三、丁日昌的治台1.加强治台:惩治贪污、严饬吏治外,并奏请福建巡抚改为台湾巡抚,常川驻台2.开山抚番:积极招募客民垦殖后山,并加强原住民的教化与抚绥,台湾府试曾特别录取淡水厅属原住民一名3.续行新政:A.架设台湾府城至安平、府城至旗后的电报线,并筹建铁路B.积极提倡开矿和推广种植经济作物如茶叶、咖啡、棉等4.部署防务:视台湾为中国南洋海防重镇,曾奏请购置铁甲船、新式武器等,以巩固东南七省四、刘铭传与台湾现代化1.光绪11年台湾改建行省,刘铭传为首任台湾巡抚2.重要治绩A.增设府县:二府八县四厅→三府一州三厅十一县a.保有台北府,将台湾府改为台南府,另在中部增设台湾府;东部设台东直隶州b.原拟将省会设於台中,但因省城尚待筹建而暂驻台北;继任的邵友濂则奏请将省会正式设於台北B.整顿财政:推动以「清赋」为主的土地改革;清丈土地,重定税则,厘清土地所有权(减四留六)等改革措施,期使台湾财政能自给自足B.推行新政a.兴建纵贯铁路:光绪17年完成台北至基隆段,19年延伸到新竹b.购置轮船航行於两岸之间,航线远达南洋c.铺设南北电线,及於福建,并创办新式邮政d.扩充基隆煤矿,并在台北开设机器局,自制枪炮e.完成了全中国第一个自办的电力公司,并兴办完成电灯、自来水、医院等近代化措施D.人才培育:先后创办电报学堂、中西学堂,以培育自强新政人才E.振兴商业a.重振樟脑、制茶及硫磺业,鼓励机器制糖,充实建设经费b.设商务局以利对外贸易,为招徕华侨投资,更於新加坡设通商局c.大力建设台北府城,一面整顿大稻埕,兴建市街,一面扩充城内建设,时人有「小上海」之称F.抚垦理番a.於大罔畆设抚垦局,以林维源为抚垦大臣,统筹拓垦抚番事宜b.遇汉、原纠纷时,则剿抚兼用,以安其业;并重视原住民的教化工作3.结果:台湾现代化事业颇多进展,在乙未割让之前,已是中国现代化最进步的省份第二节乙未割台与台民抵抗一、马关议和与割台交涉1.马关议和经过A.日本久蓄南进野心,侵台野心可见a.甲午战争初期,以兵力不足,故未将台湾、澎湖列入进攻目标b.后拟进军直隶,但因恐招致列强干预,乃转而采取「直冲威海卫并攻取台湾」的方略c.於马关议和前即派军进犯台、澎,攻陷澎湖,欲造成占领的既成事实,作为要求割让的谈判筹码B.张荫桓、邵友濂在美国斡旋下赴日议和,但遭日以「全权不足」拒绝C.李鸿章赴日签订马关条约,协议割台问题a.朝廷重臣翁同和、张之洞、刘坤一均力表反对,光绪皇帝亦不赞同b.军机大臣孙毓汶、徐用仪认为非割地不能和局c.李鸿章本期待列强伸援,但各国对割台问题并不重视,故而屈服於日本的要求2.乙未割台与朝野的反应A.全国反对声浪极烈a.廷臣疆吏纷纷上书,痛斥庸臣误国,一时之间「章满察院,衣冠塞途」b.康有为邀集北京应试举人联名「公车上书」,要求清廷拒和、迁都、变法,以挽救危急c.报纸竞相报导民众对割地赔款的痛恨,反对投降,要求坚持抵抗,表达了「我君可欺,而我民不可欺;我君可玩,而我民不可玩」的心声d.台湾绅民奔相走告,聚哭於市;台籍京官、翰林、举人联名上陈,直言「与其生为降虏,不如死为义民」B.清廷迫於内外情势,忍痛批准换约割台a.光绪帝曾一度拒绝用宝,并电谕李鸿章乘三国干涉还辽之机,暂缓批准和约b.李鸿章等主和派坚持割台以全和局,反对废约再战c.割台已成定局,清廷恐台事迁延,令巡抚唐景崧率官员内渡,并派李经方来台与日本首任台湾总督桦山资纪办理交割事宜二、台湾民主国的抗日运动1.台湾民主国的领导抗日A.倡导成立:丘逢甲B.首任总统:唐景崧,建号永清C.目标:改官制、制国旗,以期商结外援,拒日保台,声称事平之后,再请命中朝,仍归中国D.成立义军:北部以唐景崧为首,大陆兵勇为主;中部由丘逢甲、林朝栋任指挥,多为义勇团练;南部由刘永福领导,多民军团练E.结果:失败a.清军内渡:南北防务顿感空虚b.义军兵员与训练不足,武器匮乏c.缺乏海军协防:制海权操之敌手,只作陆上防御,成为战略的致命伤d.孤立无援:清廷的决绝与列强袖手旁观,陷民主国於孤立无援的绝境2.台湾北部失陷A.日军由澳底登陆,连陷瑞芳、基隆,唐景崧、丘逢甲仓皇出走,台湾民主国瓦解,仅存13日而亡B.日军进占台北,在台湾总督府举行「始政式」,宣布建立殖民统治政权,台湾成为日本第一个殖民地C.此时日军实际仅占领基隆、台北、淡水一带,其他地区仍在抗日军掌握之中三、日军南下与中南部的抗日运动1.抗日中心移至台南,由刘永福继起领导A.士绅多已弃职内渡,由文武生员及绿林豪杰等领导的义军,成为抗日运动的主力B.承台湾民间的自卫传统,具有强烈的守土意识,在台北陷落后,迅速整编C.抗日军事行动a.桃竹苗地区的徐骧、吴汤兴、姜绍祖等,牵制日军达一个月之久,首重挫日军b.彰化八卦山之役,吴彭年、黎景嵩的义军将日少将山根信城击毙,但之后云嘉地区仍然失守c.打狗、凤山在激战后沦陷,日海军又从枋寮、布袋登陆,台南三面受敌,兵匮饷绝,故刘永福西走厦门,全台沦陷2.台湾民主国在台北的抗日行动,远不及中南部的抵抗激烈之因A.抗日意志的强弱:大陆兵勇远不及各地自发的抗日军有强烈的保乡卫土意识B.自卫武力与地利:桃竹苗地区民间开垦集团往往拥有自卫武力以面对原住民,兼且熟悉地形,故能以「地利」进行抵抗C.日军残暴激发反抗:攻打台湾的主力近卫师团,来台后滥杀无辜,时有烧村之举,并军纪不良,引起台湾住民同仇敌忾之心3.抗日保台运动的检讨与结果A.以义军及黑旗军为主体的抗日保台运动,充分表现了台湾人民的民族意识和不可侮的抗敌精神B.日军伤亡惨重,高级将领能久亲王亦负伤而亡,日本朝野为之震惊,故在愤恨之馀,据台后大肆屠杀第三节对日本统治的抗拒与调适一、日本统治政策的演变1.先后依据「六三法」、「三一法」及「法三号」,在台湾进行殖民统治2.1919年以前为前期武官总督时期:非同化政策时期A.背景:日本在完成全岛的军事控制后,台人仍伺机抗日,情势不稳B.目标:宽猛互用,在台湾树立殖民基础C.措施a.发布「六三法」¬赋予台湾总督行政、立法、司法及军事的专制独裁权力,奠定台湾总督绝对权力的法律基础后虽设总督府评议会作为总督的谘询机关,对总督的专制权力并无实质改变b.维护并巩固殖民统治,使总督府的控制力得以深入社会各个角落¬强化警察职能,於全岛各地密布警察网路,地方政务均委由警察处理,使之成为总督府独裁统治的有力支柱颁行保甲条例,规定十户为一甲,十甲为一保,居民相互连坐,并在警察督导下成立壮丁团,负责防范「匪徒」及各种灾害,成为警察行政的辅助制度c.推动各项基础建设及调查事业¬采渐进主义原则,调查台地的风俗习惯、社会制度,再顺势绥抚并尊重台湾礼俗清丈土地租税,并於1905年实施台湾史上第一次人口普查®其他:统一币制、成立台湾银行、振兴糖业、完成纵贯铁路和兴筑基隆、高雄两港、改善卫生等3.1919至1936年为文官总督时期:同化政策时期A.背景:一次大战后,「民族自决」思潮高涨,台湾同胞渐呈民族觉醒之势B.目标:将台湾从殖民地逐步转化成日本本土的一部分C.措施:a.实施「内地延长主义」,以同化政策安抚台人b.推动地方制度改革、设置评议会提高台人的政治地位,以消弭台人的社会运动c.推动内台共学等,以教育教化台人认同日本,但成效不彰d.其他:创立台北帝国大学(今台湾大学)、实施地方自治、修建日月潭水电事业、进行嘉南大圳工程、创立糖业试验所等4.1937至1945年为后期武官总督时期:皇民化运动时期A.背景:日本进入战时体制,待台胞彻底动员支援战争B.目标:将台湾人同化为日本的「忠臣良民」C.措施:积极从精神层面消灭台胞的民族意识,生活层面脱离汉民族的样式及色彩a.以「内台如一」的口号推动皇民化政策,积极普及日语,养成日式生活习惯b.鼓励台人改从日本姓名,供奉日本神,并极力强化皇民思想教育c.太平洋战争爆发后,策动全台成立「皇民奉公会」,对人力、物力进行全面性掠夺,强徵20万台籍军ロ入伍、妇女成为慰安妇5.日治时期的台湾总督就任年份初期武官总督就任年份文官总督就任年份后期武官总督1895 桦山资纪1919 田健治郎1936 小林跻造1896 桂太郎1923 内田嘉吉1940 长谷川清1896 乃木希典1924 伊泽多喜男1944 安藤利吉1898 儿玉源太郎1926 上山满之进1906 佐久间左马太1928 川村竹治1915 安东贞美1929 石冢英藏1918 明石元二郎1931 太田政弘1932 南弘1932 中川健藏6.理番事业A.称呼:「生番」或「番人」→1923年「高砂族」B.消极防卫:初因专注於压制平地汉人的抗日,无暇顾及原住民,故沿用清代隘勇制度,以阻挡原住民的袭击C.积极镇压a.1906年佐久间左马太总督上任,正式展开镇压原住民的「理番事业」,以招降或歼灭的方式进行作战,并伸展隘勇线范围b.1910年设立「五年讨番事业计画」,在台湾全岛12个区域对原住民展开作战;1915年总督府已能有效控制原住民D.原住民的抗日:1930年泰雅族酋长莫那鲁道所领导的雾社事件a.起因:¬日本理番政策过於残暴,官吏统治手段横暴资本家掠夺山地资源,并经常强徵原住民服劳役®番地警察玩弄原住民妇女感情b.结果:¬总督府采取强力镇压行动,并以毒气弹轰炸,几将该族屠杀殆尽雾社事件迫使总督府重新检讨调整理番政策,石冢英藏总督与总务长官、警务局长等官员亦因此引咎辞职二、殖民地的经济与社会1.经济政策:以榨取廉价的粮食与原料为目的,同时推销日本的工业产品A.1895~1904年:重点为现代化的基础建设a.提出以「殖产兴业」为中心的财政计划,对台湾展开土地、林野资源调查、金融体制的建立、交通事业的建设等「基础工程」,以利日本资本垄断台湾经济b.其中土地改革与林野调查不仅是现代化的重要建设,也是日本对台湾加强控制、巧取掠夺的重要手段B.1905~1930年:致力推动以米、糖为中心的商品化经济a.推动绿色革命¬1920年开始建造嘉南大圳,并陆续完成水利灌溉系统鼓励大量种植甘蔗及稻米,并且协助日资发展新式制糖工业®设置嘉义农林学校,以培养农业耕种技术与品种改良的人才b.确立「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经济政策,形成台、日垂直分工的体系c.成果:商业性农业飞跃发展,但多被日本财阀所垄断,台人仍以在来米、蕃薯为主食,未蒙其利C.1931年以后:工业化建设成为重心,使台湾进入半工半农的社会a.日本侵略华南、南洋日亟,台湾成为日本的南进基地,故推动以军需产业为重点的工业化,以因应日本扩张侵略需要¬配合南洋廉价的农工原料,台湾调整农业结构,加强工业原料生产设立多处发电厂,运用廉价的电力及进口原料,进行次级加工,以支援日本的重化工业b.1937年开始强化对台湾经济的管制,实行物资管制及配给制度,并设立经济警察制度,以有效执行经济管制2.殖民地的社会状况A.社会结构与分配关系a.日本的殖民官僚和资本家是台湾社会的主导力量b.少数有钱有势的台籍绅商地主,如鹿港辜家、板挢林家、雾峰林家、高雄陈家,因追随日本效力而得以位列社会上层c.绝大多数的本土中小企业,都处於从属及被排挤的地位d.企业中的技术人员及熟练工人多为日本人,工资亦较台湾人多,是典型的「劳动贵族」e.日本官僚和资本家经由贷款、产销、灌溉等方面的控制手段,对农业生产进行渗透,使农民沦为殖民经济的生产工具B.社会控制:主要以警察与保甲制度为主,於战争期间更成为动员的机器C.风俗习惯的变迁a.利用保甲全面推动放足断发,并以渐进方式禁革鸦片b.引进星期制及实施格林威治标准时间,要求各公、私机构以标准时间制定作息,养成守法守时的观念c.建立现代卫生观念,建自来水道、地下水道等,改变台湾人的医疗卫生习惯,大幅降低死亡率,使台湾人口呈现高自然增加率三、殖民地教育与文化发展1.殖民统治下的教育体制A.目的:同化台人并培养中低级技术人才,以利殖民地的经济发展及政治控制B.分期发展a.1899~1918年:颁行《台湾公学校令》,正式引进近代西方教育,但台人与日人的待遇并不相同,中等教育也以日人为优先b.1919~1936年:颁行《台湾教育令》确立普通教育、实业教育、师范教育等制度;1922年,形式废除日台分离的教育制度c.1937年后:实行「国民精神总动员」,使台湾加速皇民化运动,教育的军国主义色彩更加浓厚C.日人与台人教育的差别待遇a.初等教育¬日治时期的台湾以初等教育较为发达,主要是为了使台湾人具备基本教育水准,以利於总督府的统治及推动产业政策分为专收日人子弟的小学校与台人子弟就读的公学校相较,无论师资、设备均明显有别®1941年实施日台学生共学的国民学校,仍有日人适用的第一课程表及台人适用的第二课程表之分ˉ1943年为了落实皇民化运动,加速台湾人日本化,推行6年国民义务教育,此举使台湾的国民就学率有突破性的发展b.中等教育¬原只为在台日人升学需求而开设,台人子弟接受中等以上教育的机会则多所限制,只有少数家境殷实者能够远赴日本留学因士绅请愿及捐资,始准林献堂设立台中中学校(台中一中),招收台籍学生c.高等教育¬包括台北帝国大学和医学、农林、商业、工商等专科学校,日籍学生均占有绝对优势台北帝国大学基本上是为了保障在台日人接受高等教育而设,台湾人入学极为不易,并限制台湾人报考法政科目,主要以医科为主®结果:战后初期台湾本土菁英中的法政人材,大部分是到日本接受教育D.总结日据时代台湾教育的特色a.教育制度始终保留台、日不同的差别待遇b.教育目的是为实行「皇民化」,企图将台湾人同化於日本社会,但也激发台湾人的不满和自觉c.以初等教育为重心,日治后期国民学校快速成长,有助於日语的普及,也有助於现代基本知识的传播d.初等教育重视公民训练和体育卫生,教师富敬业精神;中等教育注意职业训练;高等教育重视应用科学和学术研究,是值得肯定的2.文化发展A.背景:a.日人引进了新的教育观念与现代科学新知,有助於打开台人的视野b.一次战后,文学、美术、音乐及戏剧等新学艺思潮,在新式教育制度及留学生倡导下,逐渐蔚成风气B.重要专业团体a.文学上:南音社、台湾文艺联盟等,鼓励文学创作b.绘画上:台阳美术协会举办美展,提供画家创作发表的园地c.话剧上:民烽剧团倡导新话剧运动,使新学艺扎根台湾社会C.结果:固有的文化传统及价值观虽然面临重估,但也引起民族主义的反抗浪潮,成为日治时期台湾民族运动蓬勃发展的重要原因之一四、从武装抗日到政治社会运动1.1895~1902年的武装抗日行动A.起因:乙未抗日运动屠戮极惨、殖民统治极严苛、乡土意识与民族认同等因素B.主要势力:北部陈秋菊、简大狮;中部简精华、柯铁父子;南部林少猫、黄国镇C.日人的压制政策a.乃木希典总督采取「三段警备制」,就抗日势力的强弱,分三区以军队、宪兵、警察负责警备治安,但并未奏效b.儿玉源太郎总督改采镇抚兼施手段¬民政长官后藤新平颁发「绅章」等手段以笼络士绅,成立保良局,围堵抗日份子一面改组警察体制,颁行保甲条例,利用壮丁团协助警察围剿;一面以「匪徒刑罚令」等苛法镇压,抗日势力遂相继瓦解2.1907~1915年的武装抗日行动A.起因:a.总督府已渐次完成台湾经济资本主义化的基础工作,为日本资本家开启了控制台湾产业的大门,台人生业进一步遭到榨取与掠夺b.受到中国辛亥革命成功的鼓舞B.重要抗日事件a.1907年北埔事件:唯一发生在辛亥革命前的抗日事件b.1913年苗栗事件:罗福星等人发动,后失败而被判处死刑c.1915年西来庵(噍吧蜠)事件:余清芳等人假借神力吸引教徒从事抗日,为规模最大、历时最久的抗日行动C.结果:a.总督府的社会控制已十分严密,大部分的抗日事件在密谋阶段即被破获b.西来庵事件后,台人改采非武装的抗拒方式,转向以政治社会运动争取权利,展开近代台湾的民族运动3.晚期:1930年代后期起。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件(28张)

人教部编版历史八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课件(28张)
两岸同胞血脉相连,交往日益密切 综合国力增强,国际地位显著提高
维护国家统一和领土完整
利统 益一 所是 在中
华 民 族 的 根 本
1992 九二共识
1993 汪辜会谈
1987 调整三不
政策
和平统一
一国两制
1995年八 项主张
武装解放 1949
和平解放
2005《反分 裂国家法》
头脑风暴 情真愿长
追根溯源 寻根之旅
良心审判台
●2015年12月16日,美国向台湾出售总额约18.3亿美元的武器装备。 ●2010年1月6日美国宣布向台湾出售爱国者导弹; ●2010年1月28日 奥巴马政府向国会提交对台军售报告。 ●2004年6月19日,日本自卫队进行军事演习,假想“大陆进攻台湾”与 美军协同作战。……
……
面对“台独”势力,作为中学生,我们能做什么?
刨根问底 根深蒂固 归根结底
我们血脉相连 也曾骨肉分离 是谁,不懈努力 一步步,打破两岸僵局 柳暗花明 原来可期 坚冰寒流怎么破?何时海峡云帆挂? 本是同根生,融冰契机早已见! 缺月重圆会有时 盼归期,我们共同期许
情意长,求索路上有你有我!
都忘不了地支天干 都拿黄历去比公元 都知道家有老人金不换 都在清明烧化一叠叠纸钱 黄帝是我们共同的祖先 黄土是我们共同的家园
三国 夷洲
隋 流求
1662
郑成功 收复台湾
结论:

琉球 (澎湖巡检司)
1684 清设立台湾府
明 台湾
台湾沦为殖民地: 海峡两岸的分离: 1895年,甲午战败,中19日4签9年订,《蒋马介关石条在内 约》,割让台湾于日本战。失利中退守台湾。
为何骨肉分离
求解篇·各个时期党和政府对台湾的重大政策

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点和练习

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点和练习

八下历史第14课《海峡两岸的交往》知识点和练习知识点一:推进祖国统一大业1、对台政策的演变2、大陆缓和两岸关系的举措:隔绝到缓和1979年开始,停止对金门和马祖的炮击。

中央人民政府倡议海峡两岸直接实行通邮、通航、通商。

海峡两岸局势逐步走向缓和。

3、海峡两岸交往:(1)隔绝状态被打破:1987年,台湾当局被迫调整“三不”政策,海峡两岸隔绝状态被打破,两岸关系发生了历史性的变化。

1990年台湾成立海峡交流基金会。

1991年祖国大陆成立海峡两岸关系协会。

(2)“九二共识”1992年,两会达成各自以口头方式表述“海峡两岸均坚持一个中国的原则,即“九二共识”,海峡两岸关系的发展迈出了历史性的重要一步。

(3)八项主张:1995年,江泽民提出发展两岸关系、推进祖国和平统一的八项主张。

(4)世纪之交的两岸互动:2005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率“和平之旅”访问中国大陆,国共双方重申坚持“九二共识”,反对“台独”,主张台海和平稳定。

国共两党最高领导人的会见,促进了两岸关系的新发展。

知识点二:日益密切的交往1.原因:(1)“和平统一、一国两制”基本方针的指引。

(2)海峡两岸同胞、港澳同胞和海外侨胞的共同努力。

2.史实:2008年11月,两岸达成空运直航、海运直航、邮政合作等协议。

两岸同时举行“三通”启动仪式,两岸关系取得重大进展。

课本习题解答1、第72页:结合历史,谈谈你对上述材料的认识。

台湾是中国不可分割的领土,祖国统一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海峡两岸都必须在一个中国的原则下,尽自己最大努力,不断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坚决反对台独,并坚决同破坏祖国统一的分裂行为作斗争。

和平统一、一国两制是对台的基本方针。

2、第74页:想一想,海峡两岸经济、文化交流迅速发展的基础是什么?台湾是自古以来就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海峡两岸同胞同属中华民族,同根同源,血脉相连,有共同的语言、文字和共同的传统、文化;大陆和台湾对推进祖国统一大业做出了巨大努力,完成中华民族的统一大业是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共同心愿。

从教科书中的图片资源看历史核心能力——台湾“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图片资源讨论

从教科书中的图片资源看历史核心能力——台湾“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图片资源讨论
一、“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图 片资源的构成
“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资源主要 由“史料性图片”与“非史料性图片”构成, “史 料性图片”包含人物画像、书影、文物图、史迹图; “非史料性图片”包括历史想象图、表格、地图。 其中历史想象图包含示意图、复原图、漫画;表格 包含数据和文字。
册书 9 章 23 课,共 307 幅图片,平均每课 13.3 幅。 表1:“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第二册)图片统计
从上表数据分析我们可以看出,“三民版”高 中历史教科书的图片资源十分丰富。最多时一节课 里有 20 幅,最少时一节课里也有 7 幅。
表 2:“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第二册) 图片资源分布统计表
二、图片资源与三大核心能力
“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的编者就如何挑选、 设计图片资源以对应“100 课纲”中的核心能力要 求做了思考与尝试,培养学生的学科三大能力,即 时空观念、实证意识、历史理解能力(见表 3)。
(2)空间观念
除了培养学生时序观念外,在落实培养学生的
空间观念上,“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图片
也颇具特色。“三民版”高中历史教科书课文阐释
图3 文字说明:黄海流域:仰韶文化—仰韶、仰韶 文化—姜寨、仰韶文化—半坡;大汶口文化—泰安、 龙山文化;长江流域:河姆渡文化、大溪文化、良 渚文化;台湾:大坌坑文化、圆山文化。 2. 树立实证意识 “100 课纲”中四大核心能力的最后一项是“运 用史料的能力”,这是“100 课纲”里有关能力要 求的最高一项: ( 一 ) 能根据主题,进行史料搜集的工作。 ( 二 ) 能辨别史料作为解释证据的适切性。 ( 三 ) 能应用史料,借以形成新的问题视野或 书写自己的历史叙述。 从这三条要求来看,对学生的能力要求是比较 高的。庄德仁认为:“能根据主题,进行史料搜集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第十四章台湾建省与乙未割让
绪论
一、台湾开港后的冲击
1.开放港口:台湾(安平)、沪尾(淡水)为通商口岸,并加开打狗(高雄)、
鸡笼(基隆)为子口
2.结果
A.外贸发展迅速,出口激增
a.出口品转变:清代前期以米、糖最重要;开港后,茶和樟脑成为外销新

b.茶:主产於北部丘陵区,以乌龙茶、包种茶最为着名,分别输往美国及
南洋,刺激大稻埕茶行蓬勃兴起,占全台出口总值的七成
c.樟脑:产地以中、北部山区为主,产量曾高占世界总量的70~80%
B.西方传教工作积极
a.以长老会影响最大,尤其是北部的马偕与南部的马雅各,主要藉用医疗
服务以利宣教
b.由於西方传教士的努力,不仅吸收汉人许多信徒,原住民更深受影响,
许多噶玛兰族原住民即以马偕的「偕」作为他们的汉字姓氏,以示感念
c.在台设立学校并引进近代医学,对台湾社会有相当的影响
3.对台湾经济社会的影响
A.茶、糖、樟脑的增产,不仅创造就业机会,且缓和人口压力,也为台湾赚
取外汇,提高民众的生活水准
B.增加政府的税收,有助於修铁路、架电线等近代化事业的开展
C.茶与樟脑业使得中、北部近山地区的山区街市勃兴,如:林杞埔(竹山)、
集集、深坑、三角涌(三峡)、大罔畆(桃园大溪)等地,但同时威胁到原住民的生活领域,造成汉番冲突
D.买办、豪绅取代了郊商、地主,成为社会新贵
E.因茶、樟脑业的发展,北部口岸的贸易额已超越南部,使得台湾的经济与
历史重心北移
F.1860年后产业结构日趋多元化,这些经济作物影响晚清台湾的开发、民间
积富、政府税收、区域均衡发展,而为日据以后台湾经济发展之基础
G.帝国主义经济冲击下易发生的传统手工业受破坏、双元经济等问题,因台
湾本身的手工业原本就不发达且幅员狭小,而未出现此种状况
二、清廷治台态度转趋积极
1.同治元年,台湾正式开港通商
2.同治13年日军侵台,先后遣沈葆桢、丁日昌、刘铭传来台建设
三、甲午战败后,马关条约割台,日本开始为期50年的殖民统治
1.台胞抗日活动:由武装抗日到文化抗日,从事政治、社会运动以争取台人权

2.日人治台政策:从专制独裁到皇民化运动
A.经济方面:实施「农业台湾,工业日本」的政策,剥削台人
B.社会、教育方面:台人受到歧视与差别待遇
第一节建省前后的建设
一、列强侵扰与台湾的危机
1.欧美列强的侵扰
A.英国首先以武力犯台,鸦片战争期间,曾击袭基隆、彰化,后并与美国有
意来台采购基隆的煤矿以解决其燃料供应问题
B.英法联军之役后,开放基隆、淡水、安平、打狗等通商口岸,台湾涉外关
系扩大,面临新的变局挑战
2.同治13年日本侵台的牡丹社事件
A.远因:美商船罗发号事件
a.事因:同治6年,罗发号在台湾南端触礁,船员悉遭生番杀害,美驻厦
门领事李仙得来台处理
b.清廷反应:以生番凶悍不可理会,且不归地方官管束为由,未予理会
c.结果:李仙得再度深入番地,并与十八社头目签订协议,宣称台湾番地
不隶中国版图,埋下日本侵台的远因
B.近因:a.日本在明治维新以后,积极向海外扩张,正欲寻衅,藉机向清廷
交涉
b.得知中国将「生番」视为化外,为政教所不及,乃进一步策划征
台行动
C.藉口:同治10年琉球漂流船民为台湾生番所害,为保护琉球属民而出兵,
自琅墧(今恒春)登陆,遭牡丹社原住民壮烈抵抗
D.结果:沈葆桢率军来台查办,后与日本订立北京专约解决,给予遇害琉民
家属抚恤银10万两,补偿日军银40万两,并称日本此次行动乃「保
民义举」
E.影响:a.法理上,清廷已承认琉球为日本所有,促成日本并吞琉球
b.暴露了清廷宁以金钱换取和平,怯以武力对抗侵犯领土者的态度
c.台湾主权终获确保,清廷治台政策转趋积极
3.光绪10年中法战争与台湾
A.事因:中、法对越南宗主权的争执不断,后清廷应越南要求派兵援越,并
支援刘永福之黑旗军抗法,终於在北越爆发军事冲突
B.波及台湾
a.法为挟制清廷让步,将战线延伸到中国沿海,并企图占领台湾
b.刘铭传来台督办军务,以北部为重心,置重兵於基隆、沪尾,严防法军
袭击
C.结果:法军司令孤拨毁福州马尾船厂,数度炮轰基隆二沙湾,并进占澎湖
妈宫,封锁台湾海峡,直至中法和议成立才撤离
D.影响:a.清廷愈感台湾地位重要,因而促成台湾建省,加速台湾现代化的
建设
b.战争期间激发台人的民族意识,并在乙未抗日运动中大放异彩
c.孙中山决心革命。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