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合集下载

以简喻深 以画言志——八大山人《疏柳八哥图》艺术赏析

以简喻深 以画言志——八大山人《疏柳八哥图》艺术赏析

39 文 振 红 

以简喻深以画言志 

——八大山人《疏柳八哥图》艺术赏析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朝开 国皇帝朱元璋的后裔,江西南昌人。 他出生:j:明天启六年,卒于清康熙 四十四年,享年八t而终。别号有雪 个、刃庵、个Ij J、驴屋、八大山人 等。据杨仁恺先生介绍:“八大山人早 年署款灌园长老、驴、个驴等,中晚 年署款八大、八大山人等”。…其中晚 年尤喜用“八大山人”号。 “八大” 在《个山杂画册》中的释义为“八大 荇,四方四隅,皆我为大,而无大于 我也。” 意即四面八方,都应尊我为 

图二双鹰图轴 

大,没有比我更伟大的了。 一、

独具特色个性风格的建构 

八大山人是皇亲贵戚,家境殷 实,其祖辈和父辈都擅长诗文书画, 

0 . 

主 40 四疏柳八哥图轴局部 所以从小就接受r良好的文 :和艺术 ,J。面的教 。他8岁时就能 得一 好诗,1 1 It、r日_J能f1 】ltlj。l9岁时 (1644下)Ij{IJ经J』j_『一场_火翮 地的 1:会变革——潲清入关、HJj 】火1、:。 政治的变乩给八人JlJ人的, ‘造成J J 人的影,iuj,fI|也尢缘锦 ii食的H r。往他20 It,r,南吕被满清I 领, 随即开始埘l1J】 后裔进行I¨I=挤。八人 为厂逃避清统治普对HJJ遗 的追杀, 允足举家逃亡 ,接着父亲、 儿十H继 I二。 刈‘着家旧破,火,八人 愤万 分,为了小被残害,他隐藏r】已的真 姓 。存叫束H刚刚灭亡小久,社会 t:还仃红一股反清复叫的力瞳,世 足,南叫朝廷『 邴却发,}i J I~乩,被 清E朝利用,这一事实使八人绝望。 随首清政权口蔬稳 ,加上消艇为了 姥络人心,实行r怀柔畋策,民间反 清复H月的思想逐渐消散,甚争许多HJ】 例的旧臣也 顺r满清下剃,可谓复 }IJ】厄望。八人 厅般九条之卜.出家当 J 和尚,后义 俗入了道教。 从原有的 窜身份、寓 奢侈的 {!活、幸循美满的家庭划 破家亡、 颠沛流离,再剑落发为僧,转『而还俗 人道,八人经 r一个极为 尺的人 中落差和痛苦裂变。但八人的艺术牛 涯在这单却 f 厂一个重人转折。 活的巨变和命运的打击,促使他的思 想逐渐从现实走向空寂,逐渐形成了 门已别具一格的绝世思想,坪将自己 的这种思想反映刨自己的绘i 创作之 L}j,借画笔来肖泄他I,、j心的傲度压 扪1和悲恨。促成了他“以 志” 的最高岂术境 ,完成 独具特色 的个人JxL格建构,为 人"创了新 的艺术风范。 、 《疏fTllA.哥图 艺术赏析 广东省博物馆藏 疏柳八哥图)) (以下简称 八哥图)))(图一)为八人 ¨1人所怍。这幅丽“内外兼收”—— 小仅让我ffJ欣惯到了“画 ”的表 象,即八人高超的绘画技艺;更让我 f『J体会到_r tt JfHj面所反 出的“画 外”深层次的寓意。可 作 小仅 仪是为画画 l}lJi画,是以【Ifti 志, “l ”其人,li。该幅作品I 心尺寸为 l26crn×45.5cm,纸_本,墨笆,被砰 定勾广东肯博物馆馆藏一级文物,极 评、鉴赏之艺术价值。 (一)构图疏、意境空灵 从形式结卡勾来看,此 构I訇疏、 意境夺灵。厕所内容 lj{J线的怍甲行 分仿在 侧,厄穿插。最具视觉 州I山力的两 表情怪异的八嚣} 安排住 面的两侧, }】一只站 页上, 缩预回望对而枯木的 向。 ‘ 站在 水底端的虬 处,扬头望 埘而石 卜的八哥。 JJ八哥一高一低,望 着 同的力 向。它们构 f 放在一 起,但彼此之f"1tJ好像没有任何的沟通 意识,都各有所思,从而把规哲的沣 意力引到了这阿 八哥身I ,使人产 ,卜厄限遐想的自由空 ,Yt‘华r此面 的 F题。 两只鸟 相对望的构 厅式是 八大花吗厕中的常用范式。例如,江 南昌八人山人纪念馆藏的 双鹰图 44tt))中(图二),两只窿也足采用一高 ‘低互相埘望的形式。此外还有八大 1691年作的 双禽图轴》、1698年作 的 荷化 雁 、1699年作的 双 鹰I.Zl》等画作,部属此范式。 如果把《八碍图))整幅l 看作是 个长方形的话,在画的打边线三分 之一处用质朴雄健的中锋线条勾勒出 旭}基的形状,f}】笔简到尢可再简,而 又JJf;么劲挺峭拔,再略加以皴擦体 1I1仃坚硬的质感。八大【I1人红1【J石上 欠物天地 符翟小多,fll【用 淋漓痫快,{一 得形 象洗练硬【1J】。 得汁总的是也崖的最 端往前突起l 尺F小,Ill lI_皴擦笔 也集中住最J:端,打¨电r…,f 前端 的重量感。“卜人卜小”的Ih 47,就 比是他的人 ,随时 有倾倒、覆 火之险。八人的很多作妯巾 将山 处理成上人下小的危 形状求比喻他 的人牛境遇,八夫类似此种 的还 订江苏奈州计丁博物馆藏《秋7E;危彳 轴》(图三),I 海博物 减 呜石 4ii>>等。 另外,住构图中犬 蹦白也 是八大构 的・人特点。八人很少会 I 令景丽,_坪多数人面 l I,他崇 尚的是以少脏彩,以简雌繁的念度, 然睾简而崽 ,虚 映,怫、道 之逸韵也应运In 。阻看 八呀 》 lf_一留白的效果,l司巾 竹木之问 何的大块_ l 1,起纠 托}i 的作 刚, 一_,『 他 摧更『J【J 晰, 一方‘ lfif也使虚幺J的一 Lj具伴 彤J 成鲜 }{J 5的对比天系。 彤用以 镟想象, 一 I _{丰甫了 的l』J侪,仃啪 十曰,I 之妙,Il『以行…八人…人 常湾_j 运 川汁F 1黑的,J法来处圳』Ill…f。 

古诗八大山人传翻译赏析

古诗八大山人传翻译赏析

古诗八大山人传翻译赏析文言文《八大山人传》选自初中文言文大全,其古诗原文如下:【原文】八大山人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

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

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

临川令胡君亦堂闻其名,延之官舍。

年余,竟忽忽不自得,遂发狂疾,忽大笑,忽痛哭竟日。

一夕,裂其浮屠服,焚之,走还会城。

独自徜徉市肆间,常戴布帽,曳长领袍,履穿踵决,拂袖翩跹行。

市中儿随观哗笑,人莫识也。

其侄某识之,留止其家。

久之疾良已。

山人工书法,行楷学大令,鲁公,能自成家;狂草颇怪伟。

亦喜画水墨芭蕉,怪石,花竹及芦雁,汀凫,翛然无画家町畦。

人得之,争藏弆以为重。

饮酒不能尽二升,然喜饮。

贫士或市人屠沽邀山人饮,辄往;往饮,辄醉。

醉后墨沈淋漓,亦不甚爱惜。

数往来城外僧舍,雏僧争嬲之索画;至牵袂捉衿,山人不拒也。

士友或馈遗之,亦不辞。

然贵显人欲以数金易一石,不可得;或持绫绢至,直受之曰:"吾以作袜材。

"以故贵显人求山人书画,乃反从贫士,山僧,屠沽儿购之。

一日,忽大书"哑"字署其门,自是对人不交一言,然善笑而喜饮益甚。

或招之饮,则缩项抚掌,笑声哑哑然。

又喜为藏钩拇阵之戏,赌酒胜则笑哑哑,数负则拳胜者背,笑愈哑哑不可止,醉则往往唏嘘泣下。

予客南昌,雅慕山人,属北竺澹公期山人就寺相见,至日大风雨,予意山人必不出,顷之,澹公持寸札曰:“山人侵蚤已至。

”予惊喜趣乎笋舆,冒雨行相见,握手熟视大笑。

夜宿寺中剪烛谈,山若人痒不自禁,辄作手语势。

已乃索笔书几上相酬答,烛见跋不倦。

赞曰:世多知山人,然竟无知山人者。

山人胸次汩浡郁结,别有不能自解之故,如巨石窒泉,如湿絮之遏火,无可如何,乃忽狂忽喑,隐约玩世,而或者目之曰狂士,曰高人,浅之乎知山人也!哀哉!八大山人者,故前明宗室,为诸生,世居南昌。

弱冠遭变,弃家遁奉新山中,剃发为僧。

不数年,竖拂称宗师。

住山二十年,从学者常百余人。

八大山人朱耷剖析

八大山人朱耷剖析

存世作品
《孤禽图》
《孤禽图》,水墨纸本立轴,103.5×44 公分,铃印:八大山人、涉笔、普字堂。题 字“贤昭阳涉事”,落款“八大山人”。 整幅画的画面,仅在中下方,绘一只水禽, 鸟的眼睛一圈一点,眼珠顶着眼圈一副白眼 向天的神情,禽鸟一足立地,一足悬,缩颈、 弓背、白眼,一副既受欺又不屈,傲兀不群 的情态,.形象洗练,造型夸张,表情奇特, 构图巧妙,笔法雄健泼辣,笔势朴茂雄伟, 墨色淋漓酣畅,流露出愤世嫉俗之情,透露 出雄健简朴之气,反映出孤愤的心境和坚毅 的个性,具有奇特新颖,出人意表的艺术特 色,乃是八大山人艺术成熟期的精品。
《枯木寒鸦图》
清朱耷枯木寒鸦图,图轴,纸本,墨笔, 纵:178.5cm,横:91.5cm,现藏台北 故宫博物院。 本幅自识:“八大山人写。”钤“可得 神仙”、“八大山人”二印。鉴藏印 “遥”一方。 本幅为对角式构图,表现隆冬季节,残 石败枝上栖息着4只落寞的寒鸦。寒鸦 的羽毛先以淡墨晕染,趁湿在淡墨上罩 以浓墨,浓淡墨交融处显现出羽毛柔软、 细密的质感。鸟的眼睛表现得最有特点, 眼眶为一笔圈成的椭圆形,靠上眼眶处 以重墨点睛,一付“白眼向人”的冷漠 孤傲的神色顿现笔底。此鸟的神态最能 象征作者坚韧倔强、磊落不羁的个性。
《眠鸭图》
朱耷的图绘眠鸭一只,四周空无一物, 仅在画幅右上方署“己巳闰三月,八大山 人画”,铃“八大山人”,“口如扁担”, “八大山人口如扁担”印,通观全幅,书, 画,印均安排得恰到好处,不可做丝毫移 动或增损,可谓笔墨洗练而神完气足的精 彩之作,眠鸭回脖闭目,缩成一团,状如 浮出水面的礁石,沉稳而内敛,一副于世 无涉,孤傲自守的精神,寥寥数笔逼真的 画出了眠鸭绒绒细羽蓬松的质感与立体感。 画面大片空白,使人联想到无际水面着添 空旷孤寂的情调,作此画时朱耷64岁,以 至暮年,反清复明无望,年轻时Байду номын сангаас世不平 的火气渐消,心态平和无争,“眠鸭”似 乎正是这种无奈心情的写照。

八大山人作品中禅宗“无相”精髓的鉴赏

八大山人作品中禅宗“无相”精髓的鉴赏

086文学·艺术《名家名作》·鉴赏李 沣一、引言在禅宗思想的影响下,以王维为开端,开始试图将“自性论”“意境说”等禅宗思想引入书画中,此后不乏艺术家将禅宗思想引入书画中。

苏轼的“取其意,不取其形”,米芾的“墨戏”等都从禅宗中吸取了养分。

及至明朝,禅学更盛,以董其昌著《画禅室随笔》为引领,更是为书画吸取禅宗思想提供可能。

在明清时期,禅宗思想在江西一代得到空前发展,“平常心”的马祖道一,“农禅并重”的百丈禅师,“遍地开花”的临济宗等,都在这一时期发展,八大山人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下修禅。

以花鸟画,特别是白眼向人的鱼鸟画为代表的八大山人,不言而喻地受到禅宗思想的影响。

八大山人的画在当时影响并不大,而且从卖画价格的低廉可见他的山水画并不被当时的人所重视。

但随着之后社会局势发生改变,西学东渐、文化交流碰撞的增多,八大山人的画不但没有退出历史舞台,反而受到更多学者的重视。

近代陈独秀、康有为等提出要改良并创新中国画,将八大山人作为承前启后的“创新派”代表,因此,近代画家对他的画开始有了更多的关注。

相对来说,八大山人的山水画比花鸟画更晦涩难懂,不但在于画面的奇特氛围,而且题画诗也晦涩难懂,总感觉有很多的文化内涵,具有很高的艺术价值和研究价值。

二、书法中的“无相”精髓鉴赏八大山人书画一体,绘画和书法的布局具有整体性,题款布白既观照画面神气,又体现了生气与灵性。

题款书法自然而然存在于画面中,书画形成了空间内的和谐。

顺其自然在中国的传统思想文化中占有重要的地位,道家学派就主张“自然”,老子和庄子都在其著作中提倡“无为而治”,不是指无所作为,而是顺应世界变化和发展的规律,不要过于冒进。

这样的思想将“自然”在哲学中推到一个很高的位置上。

八大山人的书法就很明显地继承了自然的思想,在画面中,字体与风景融为一体,不去刻意追求“字”的美。

关于字的结构方面,八大山人的书法作品中将字内部各个要素的关系予以巧妙地处理,字的结构略显空旷而有妙趣,如拓展字形内两部分间的空白,拓展封闭或半封闭空间内的空白,通过各元素间的错落制造字形四角的空白,通过伸展笔画制造周围空白,使得八大山人的字形空明澄寂。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是明末清初的一位著名画家,他的艺术风格极具特色,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简约而深邃:八大山人的画作往往以简约的笔墨和形象表达深刻的情感和思想,他的画往往只有几个简单的元素,如山水、飞鸟、孤禽等,但这些元素却能够营造出深邃的意境。

2. 变形而奇特:八大山人的画作中的形象往往具有一定的变形和奇特之处,如他的荷花形象,与其他画家的表现形式不同,他的荷花通常是以孤傲、清冷、高傲的形象出现,具有强烈的个性。

3. 苍劲而古朴:八大山人的笔墨风格苍劲有力,富有古朴的气息。

他的画线条简练流畅,不经意间流露出天真、自然的情趣。

4. 高雅而孤傲:八大山人的作品蕴含着高雅、孤傲的气节和精神追求,他的画作中常常表现出对人生的感悟和对自然的热爱,具有深厚的文化内涵。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体现了简约、变形、苍劲、高雅和孤傲的特点,这些特点共同构成了其独特的艺术风貌,使他成为明末清初最杰出的画家之一。

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

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

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八大山人(1626年-1691年),原名朱耷,字赞之,号八大山人,江苏昆山人,是明末清初著名的文人画家。

他的艺术特点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解释:1. 独特的笔墨表现: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其独特的笔墨表现方式而著称。

他擅长用淡墨轻柔地勾勒出山水的轮廓,不倚赖浓墨重彩的描绘。

他的笔触细腻而富有变化,能够准确地捕捉到景物的气息和神韵。

他的墨色纯净,墨迹流畅,给人以宁静、淡泊的感觉。

2. 关注自然与生活:八大山人的画作注重描绘自然景物和生活场景。

他喜欢画山水,尤其擅长描绘峰岩、水波和云霞。

他的画作以自然景物为主题,展现了山水的壮丽和自然的神奇。

此外,他还经常画一些人物和花鸟作品,传达了对生活的热爱和对人文情感的表达。

3. 基于写意的风格:八大山人的画作以写意为主,强调个人的创作和表达。

他不拘泥于传统的刻板规则,不追求严谨的细节描绘,而是追求笔墨的自由流动和意境的抒发。

他的画作给人一种自由、灵动的感觉,具有强烈的个人风格和艺术表现力。

4. 写生与创造的结合:八大山人注重写生和创造的结合。

他在创作前会进行严谨的写生研究,通过观察和感受自然景物的变化,积累素材和经验,从而更好地表达自己的创作意图。

他注重真实性和自然性,但又不拘泥于写实的复制,而是通过个人的创造和想象,赋予作品更深层次的意义和艺术感染力。

5. 强调传神和意境:八大山人的画作注重传神和意境的表达。

他追求以简洁的线条、轻盈的笔墨和独特的构图,描绘出景物的神韵和情感。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外在景物的描绘,更是通过精妙的构图和墨色运用,传达出作者对景物的内心体验和思考,给人以深远的艺术感悟。

总结起来,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包括独特的笔墨表现、关注自然与生活、基于写意的风格、写生与创造的结合以及强调传神与意境。

他的画作以其个人独特的艺术风格和深远的意境,为后人所借鉴和推崇。

他的作品不仅仅是对外在世界的描绘,更是一种对人性、自然和艺术的思考与追求。

“白眼”看世界的八大山人

“白眼”看世界的八大山人

“白眼”看世界的八大山人摘要:中国画是中国文化里最具有魅力的艺术之一,在这几千年传承与发展的过程中,中国画大师人才辈出,将中国画一次又一次的推向辉煌,八大山人便是这群大师中独具一格的国画大师,他精通山水、花鸟,并在这领域有着不可捍卫的地位,他独特的绘画风格在国画届里受人们喜爱,扬州八怪以及当代的齐白石、潘天寿等人都受其影响,至今为人们所学习称颂。

本文以表述八大山人的生平事迹以及作品赏析来解析这位国画大师如何这般与众不同。

关键词:中国画;八大山人;白眼一、国画界里的“另类”大师――八大山人八大山人,1626年-1705年,原名朱耷,字雪个,又字个山、道朗等,江西南昌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直系后裔,明末清初著名的画家、书法家,与石涛、髡残、弘仁称为清初“四僧”。

朱耷生于官宦家庭,受其父辈的艺术影响,天生机敏好学,八岁作诗,十一岁青绿山水,还写得一手好的米家小楷,如此得天独厚的条件,这位天才应当繁花似锦地过完一生,却在崇祯十七年,满清入关、明朝灭亡,满门灭族,他作为前朝余孽不得不到处躲避满人的追捕,那时的朱耷才19岁,伴随亲人的离去,他极度愤懑、悲痛,装疯作哑,行为怪异,有人说是真疯,也有人说是装疯借以发泄自己的郁闷、悲愤之情,后来23岁出家为僧,万念俱灰。

精神时好时不好,画纸之上,满目旧山河满纸都是泪。

如他自况:“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世杈椰树,留得文林细揣摹。

”朱耷的画作是他内心凄苦的独白,身为明宗室后裔,面对家国破灭,欲诉衷肠无人敢闻的境遇,何处安放他孤独而愤懑的灵魂呢?他笔下的鸟,鱼的眼睛都是圆睁着的,寥寥几笔,有骨有情。

自从汉武帝开始的腹谤罪,满朝无人敢做宰相的年代,这习俗就一直绵延至清朝,让他如何不装疯,不避世呢?“八大山人”是他58岁时(康熙二十三年)为自己取的奇特的别号,自此,以前的别号再没用过,这独特的别号在他晚年的作品中流传下来,影响深远,人们总是记得“朱耷”。

他在逃离的这些年里,寄情于画中,每次落款时,总会把“八大山人”竖着题写,将这几个字连笔题出,看起来像“笑之”、“哭之”,代表了他在作“八大山人”而非画时的心情,也侧面表达他经历国破家亡后凄惨又无奈的心,他将心中所想于画中表态,在画的世界里直接表达出心中的伤痕累累,表达他对这个世界的痛恨。

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特征

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特征

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特征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特征朱耷是明末清初画家,中国画一代宗师。

本名朱统托,字雪个,号八大山人、个山、人屋、道朗等,汉族,江西南昌人。

下面是百分我给大家整理的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简介,希望能帮到大家!八大山人的绘画特点艺术个性八大山人的诗文因其古怪幽涩的格调而充满了神秘性和讽刺性,向来为人所费解。

总的来说,八大57岁以前所有书画作品上的题画诗文,总体特征和倾向是借书画抒发自己的遗民思想、人品气节,往往将禅家遏语和历史典故杂糅在诗文之中,因而诗文隐晦曲涩。

如《传綮写生册》中的《题画湖石》:击碎需弥腰,折却楞伽尾:浑无斧凿痕,不是惊鬼神。

又如52岁作的《梅花图册》中的《题折枝梅》:三十年来处士家,酒旗风里一枝抖。

断桥荒藓无人间,颜色于今似杏花。

这首诗,几乎像作自似的描述了诗人的人品和气节。

而八大57岁还俗后,其诗文的风格特点则呈现出以"无惧为胜',大胆超越前人和自我的面貌。

这一时期八大有许多真知灼见的诗文涌现,如《书法山水册》的题识之中,就有"画法兼之画法'两节题文,而"书法兼之画法'的明确提出,则是前无古人的。

可以认为八大晚年艺术上的杰出成就,在很大程度上与后期诗文风格特点的转变是密切相关的。

正如八大在《书法山水册》中一节题识反问:"文章非人间世之书画也耶?'八大晚年诗文的突出特点,就是建立在其艺术观与人生观相互统一的基础上,这也正是八大晚年诗文的精髓。

艺术特色八大山人善画山水和花鸟。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构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

他的一花一鸟不是盘算多少、大小,而是着眼于布置上的地位与气势。

及是否用得适时,用得出奇,用得巧妙。

这就是他的三者取胜法,如在绘画布局上发现有不足之处,有时用款书云补其意。

八大山人能诗,书法精妙,所以他的画即使画得不多,有了他的题诗,意境就充足了,他的画,使人感到小而不少,这就是艺术上的巧妙。

  1.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2.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3.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河上花图》在天津博物馆的精品厅中,一幅笔色苍莽、笔触奔放的泼墨大写意格外地引人瞩目,这就是“清初四僧”之首——朱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河上花图》。

此幅画卷全长1292.5厘米,纵47厘米,纸本,墨笔。

全卷以荷花为主,坂坡小草,溪水潺潺,寥寥几笔便将兰竹点缀其间。

卷尾自题诗《河上花歌》37行,文才卓绝,书法颇具风范。

后记:“蕙嵒先生属画此卷。

自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

戏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余字呈正。

”款署:“八大山人。

”丁丑即1697年,可知此图为八大山人古稀之年所作。

八大山人是何许人也?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公元1624-1705年),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后裔,与原济、弘仁、髡残并称为“清初四僧”。

在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有一座纪念馆,它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

那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39亩,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宛若"太极"天成,馆内布局一院一楼一中心,品形而立,风格迥异,。

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自然脱俗,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

北面为真迹陈列馆,建筑风格现在抽象,含蓄简约,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真赏楼"。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朱耷从王孙公子沦落为流民逃犯。

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一时难以承受,落发为僧,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他的满腔悲愤无处宣泄,只有寄情于书画,经常以泪和墨。

直到59岁,他从赵孟頫所书的《八大人觉经》中获得启迪,才逐渐解脱烦恼,并决定以“八大山人”为号,一直用到80岁去世。

从60岁到80岁这20年间,他的心态由早年的失控变得异常平静,人生观也从泪眼看世界,升华到笑对人生,而这种心态的变化也形象地表现在他的落款上,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59岁到69岁时的落款特征是把“八”字写成“折角形”,“八大山人”四个字笔画相连就像“哭之”;而从70岁到80岁,“八”字写作“两点”,其笔画相连又像“笑之”。

“哭之”、“笑之”的落款正是八大山人“破涕为笑”的真实写照。

八大山人的艺术成就以绘画为主,工诗文,长于行书,淳朴圆润,自成一家。

在绘画上,他以大笔水墨写意画著称,并善于泼墨,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他怀着国破家亡的痛苦心情,借花鸟、木竹、山水来抒发对满洲贵族统治者的不满和愤慨,表现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

在八大山人暮年作品中,以《河上花图》卷最为精绝。

巨幅长卷与二百余字的《河上花歌》相映生辉,堪称八大山人一生境遇的缩影和晚年心态的真实写照。

下面我们来看看画卷中的一些东东。

《河上花图卷》局部《河上花图》卷五(局部)《河上花图》卷六(局部)该作品以大卷写河边荷花盛开的情景。

墨写荷叶、线勾花瓣,刚柔相济。

滚落荷叶的水滴声伴着蛙声轻鸣,晕染出荷塘的清雅景致。

画中以线勾勒的花瓣,与看似随意挥洒的墨叶相映视,墨叶随浓随淡,更显得荷花晶莹洁白、香气自生,在刚柔之间,完美地展示了八大山人用墨浓淡相宜、刚柔并济的纯熟笔锋。

这是“八大山人”朱耷传世佳作之一。

画卷中传神地表现出荷花情状的千姿百态,荷梗直、弯、斜、卧,荷叶伸、卷、浓、淡,荷花开、合、露、藏,变化多端。

花叶用泼墨法秃笔横扫,洒脱豪爽,酣畅淋漓地展现出浓、淡、焦、润等多种墨色,富有层次感,充分体现了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特点,传达出一种不可遏止的激昂之情。

花瓣用细笔勾勒,一圈而就,气足神完,与看似随意挥洒的墨叶相映成趣,展示了八大山人用墨浓淡相宜、刚柔并济的纯熟笔锋。

《河上花图》表面上描绘的是河上荷花,但实为朱耷人生长河的真实写照。

卷首展现了荷花从河上跃起,枝挺叶茂,生气蓬勃,隐喻初涉人世时的远大志向;画面随即就遇上了陡峭的山坡,荷花只能从夹缝中生长,虽仍显旺盛,却已弯枝低腰,暗示青年时的他还没有施展自己的抱负便遇到了国破家亡的挫折;接下来便是崎岖的河床、枯木、乱石,荷花已呈残败之状,犹如残喘的人生;卷末的景致更是凄凉,成片荒芜的土坡,已不见一枝荷叶,仅有星星点点的兰草竹叶杂生,寓意着自己的一生将在萧索中终结。

此卷整体气势磅礴,笔势跌宕起伏,构图疏密相间,虚实得相,用墨苍中见润,与自赋《河上花歌》的诗作及其书法,构成了诗、书、画相互辉映的艺术整体,画卷开首满塘荷花,或映日盛开,或含苞待放,掩映于欹正俯仰的荷叶之中。

荷梗圆劲挺拔,迎风摇曳,隽逸多姿。

花叶用泼墨法秃笔横扫,洒脱豪爽,墨色淋漓,浓、淡、焦、润等多种墨色,富有层次感,充分体现出中国画墨分五色的特点,显示出作者用笔、用墨、用水之妙。

花瓣用细笔勾勒,一圈而就,气足神完,生趣盎然。

这不仅是朱耷一生中最长最好的作品,更是其艺术与人生完美结合的一幅难得的珍品。

引首有徐世昌行书题“寒烟淡墨如见其人”,卷尾有清代永瑆、许乃普,近代徐世昌等多人跋文。

《河上花图》局部画中音乐欣赏:卷首绘荷花三四茎,疏疏落落。

继则繁密成片,荷茎横斜。

荷花或含苞或怒放,姿态各异,生机勃勃。

后半段绘岩石兰竹,坡石流泉。

全卷起伏跌宕,浑然一体,宛若一首华美的乐章。

滚落荷叶的水滴声伴着蛙声轻鸣,晕染出荷塘的清雅景致。

双古筝左右相配的旋律,如画中以线勾勒的花瓣,与看似随意挥洒的墨叶相映视,墨叶随浓随淡,更显得荷花晶莹洁白、香气自生。

音乐在刚柔之间,完美地展示了八大山人用墨浓淡相宜、刚柔并济的纯熟笔锋。

逃吧!再把自己磨成一团团墨,泼洒出去。

满纸都是天昏地暗,都是故国披头散发的哭泣。

这心中的苦痛啊,只能折磨自己,只能折磨满目的荷花。

用枯笔摧残它们!直至残枝败叶鹭鸶、麋鹿、雀鸟……它们不知道,这大好河山,已多少次沦为故国;画外的刀剑,却从未在墨色中逼出一滴鲜血作者以澎湃的激情,纯熟的技法作写意荷花。

笔墨交叠,浓淡互破,洇润渗化,清气满纸。

荷花用笔清圆,荷茎以中锋写出,笔力内蕴,如绵裡裹铁。

坡石用秃笔枯墨勾皴,苍润浑厚。

荷花题材在八大山人的传世作品中占较大的比例,可见他对荷花情独钟。

此幅荷花,概括而传神,笔墨纵逸蕴藉相兼,与陈淳、徐渭的写意画法并不雷同,可谓将中国水墨写意技法发挥到极致,堪称八大山人的传世杰作。

画幅后画家自题行草书河上花歌,尾自识“蕙嵓先生属画此卷,自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戏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余字呈正。

八大山人”。

按丁丑为康熙三十六年,公元一六九七年,作者时年七十二岁。

拖尾另有清永瑆、近人徐世昌跋,卷中钤清许乃晋、近人徐世昌鉴藏印多方。

艺术成就八大山人在艺术创造上有杰出的成就,他是一位写意派艺术大师,他的艺术对继承和发扬祖国文化遗产带来了深刻的影响。

他以大写意水墨画著称,精于山水、花鸟、人物,尤以花鸟画称美于世。

在创作上,他立意精深,构图奇特,笔墨简炼,气势磅礴,感人心脾,所塑造的艺术形象,具有独特的韵味,在清初画坛保守与革新的对峙中,成为革新派四大画俗的主持。

八大山人以精炼放纵的笔墨,表现了他那倔强傲岸的性格,抒发了对统治阶级的不满和愤慨,大气磅礴,感人心脾。

名画家郑板桥在题八大山人的画时称赞说:"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由于八大山人画品至上,尤受推崇,名满天下,三百年来,著名的画家扬州八怪郑燮等以及任伯年、吴昌硕、齐白石、潘天寿、李苦禅、张大千等在画风上都不同程度地受到他的影响。

二十世纪以来,他的艺术之光的强烈辐射已穿越时代和国界、穿越民族欣赏心理,释放出巨大的艺术能量。

1985年,联合国科教文组织宣布八大山人为中国十大文化艺术名人之一,并以太空星座命名。

八大山人受到世界人民的赞扬和敬仰。

八大山人纪念馆具有丰富的藏品,馆内现设有书画展厅十座,陈列八大山人生平史料及其艺术珍品八十余件,其中代表作有:"墨荷图"、"鸟石阁"、"松鹤阁"、"拓本立鹰图"、"寿鹿图"以及牛石慧的代表作"猫"、"鸡"等。

作品赏析:八大山人一生画作中,有一种现象值得研究者注意,即在康熙三十三年左右至康熙己卯乃至更后,也就是八大山人六十九岁以后,他曾一而再,再而三地画过“瓶花”、“盆果”一类今人称之为案头清供的作品。

如作于康熙三十三年今藏日本泉屋博古馆的《安晚》册中一开《瓷瓶兰花图》,及同年重阳画的《瓶菊图》(唐云旧藏)以及康熙四十四年乙亥作的《古瓶荔枝》,康熙三十六年丁丑秋作的《花果》册中一开《瓷盎葡萄图》(今藏上海博物馆),康熙三十八年己卯春作的《蔬果》卷内一段《盆梨》(今藏故宫博物院)。

另有一本未纪年的《花鸟》册(今藏美国佛利尔美术馆),亦有一开画着这样的清供。

从其落款“八大山人”的“八”字书作“”,知道它与作于甲戌的《安晚》册,《瓶菊》轴创作时间相去不会太远。

在八大山人七十岁左右这几年中,他一再重复已往几乎不画的题材,与他的生活、思想变化,究竟有什么关系呢?大家知道,八大山人的青年时代,是他一生最为惨痛的时代,其时明清易祚,国破家亡,他和其它明宗室一样惨遭逼害,或“改易姓名,匿迹销声”,或“东奔西走,各逃性命”,“蠃蠃然若丧家之狗”。

在万般无奈之下,他遁迹空门“薙发为僧”。

因为心中的“汩渤郁结”终至颠狂,每每伏地呜咽,忽仰天大笑,忽叫号痛哭,以至履穿踵决,流落街头。

中年后,忽还俗,娶妻,又遭婚变,于是装聋作喑,佯狂抗世。

悲惨的身世,使他数十年间过着一种似颠非颠,似醉非醉的非正常人生活,养成了他狂悖狷介的冷僻性格,亦造就了他恣肆怪伟乖张冷峻的艺术风格。

随着清政权统治的巩固,清廷对汉人特别是对明王室的敌视和逼害逐日缓解,人们开始寻求新的平静生活的时候,他和他的同宗,那位同样也还了俗的石涛济山人,都已是雪刺霜颠的晚年了。

郑板桥曾有诗称八大山人画说:“国破家亡鬓总皤,一囊诗画作头陀。

横涂竖抹千千幅,墨点无多泪点多。

”用“墨点无多泪点多”来形容八大山人壮年、盛年时期的大部分作品,生动、形象,自是发人幽思启人心扉的佳句。

但如以之来概括八大山人一生特别是他晚年的绘画,就未免偏颇。

朱耷六十岁以后,也就是他开始以“八大山人”为号,古人用所谓“哭之笑之”来解释它寓意的时代起,他已逐渐收敛起与世格格不入的行为,特别在他七十左右,有一些举动可以窥见他心态的变化和生活状态的改良。

这时,他开始研究《庄子》,多次画过《游鱼》,以寄濠濮之思;并熟读《世说新语》反复书写《临河叙》,对庄子超脱的心境与晋贤散淡的生存状态表示向往。

六十八岁,他在一个扇面上这样写道:“静几明窗,焚香掩卷,会心处,欣然独笑。

客来相与,烹苦茗,赏奇文。

久之,霞光零乱,月在高楹。

而客至前溪矣,随呼童闭户,放蒲团,静坐片时,更觉悠然神远。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