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及其对中国的影响

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八大山人(1697-1765),原名朱耷,字巴陵,号八大山人,清代著名的文人画家、书法家。
他的艺术风格独特,充分展现了他对自然和生活的热爱,对中国的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本文将以八大山人的艺术特点为主线,探讨他的艺术风格及其对中国的艺术发展所带来的影响。
一、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以写意、随性为主,追求自然与自由,扬弃传统的形式和规范。
他的作品充满了自由奔放的笔墨和独特的表现力,给人一种亲近自然和自由淳朴的感觉。
八大山人的画作注重意境的表现,强调艺术的灵气与传达情感。
他不拘泥于写实主义的规范,而是以自己独特的视角和笔触表现了他对自然景观和物象的理解。
他善于以简洁的线条、饱满的笔画和丰富的色彩,描绘出了山水、花鸟和人物的生动形象。
八大山人的画作多以山水为主题,他独特的山水画风格被后人称之为“八大山人画派”。
他的山水画常以巨石奇峰、幽谷深潭为背景,勾勒出粗犷的山势和悠远的水韵。
他注重用笔和墨的运用,以自由奔放的笔触描绘出波涛汹涌的江河和逶迤曲折的山水景色。
除山水画外,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也别具特色。
他以简约的线条勾勒出鸟物的轮廓,以浓淡相间的墨色表现出花朵的细腻与生动。
他不拘泥于传统花鸟画的规范,更注重对自然界生物的真实和活泼的描绘。
二、八大山人对中国艺术的影响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独具一格,对中国的艺术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首先,八大山人推动了中国画的创新和发展。
他毅然放弃了传统规范的画法,追求自由创作,推崇笔墨的自然流露。
他的艺术观念和技法为后世的画家提供了广阔的创作空间,引领了中国画风格的变革。
其次,八大山人注重意境表现,强调艺术的灵气。
他的画作以情感表达为核心,追求与自然界的共鸣。
这种强调情感和灵感的绘画观念对中国的艺术发展产生了积极的影响,使中国画摆脱了形式的束缚,赋予了更多的艺术自由度。
此外,八大山人的作品对后世的画家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他的画风简约大胆,充满了生命力和力量感,为后来的画家提供了重要的启示和借鉴。
此处无形胜有形——论八大山人大写意花鸟画的余白美

三 、心境 淡泊
禅 意深远
禅 宗 认为 “ 万法 皆空 ” ,虚 空 是世 界 的本质 。禅 宗 主张 明心 见性 , 即心 即佛 。它 崇 尚简 易之 道 ,摆 脱繁 琐 空洞 的经 义之 学 , 强调 只要 把握 “ 指人 心 ,见性 成 佛 ”的禅 门宗 旨,顿 悟禅 机就 直 可 以 了,不 强 调长 修 苦炼 , 为在 日常生 活 中也 能 参禅 悟 佛 。悟 认 是其 修 行 的最 根本 方 法 , 张 瞬 间顿 悟 的 思 维 方式 , 点 在 于看 主 重 破红 尘 ,不计 较世 俗 事务 。在 日常 生活 中保 持 一份 宁静 平淡 的心 境 ,从 日常 的行 、住 、坐 、 卧中发 展 出…种 极 为朴 素和 充满 智慧 趣味 的思 想 。悟 是一 种感 性直 觉至 上 ,充 满 了非理 性 、非逻 辑等 特点 的思 维 ,在这 方 面艺 术 与禅 宗的倾 向十分相 合 :禅 宗对 中国 在恰当的位置题款押 印,而是有整体的构图规 麓 麓 : 0警 绘画 艺术 产 生最深 刻 影响 的是造 就 了 能体现 禅 宗精神 的画派 ,许 划 , 使每 一 个 物象 都 在 布 局 中起 到 至 关 重 要 的 ; 。 多禅 僧 都 具有 很 高 的艺 术修 养 , 多 文人 也 经 常在 诗 画 中流 露禅 许 机 。禅 宗 的这 种 淡泊 平静 、透 彻 了悟 的 审 美心 境, 疑是 八 大绘 无 作 用 ,不 多 , 不 少 ,不 繁 , 不散 ;充 分 体现 了 叠 恰 到好 处 的 理 念 。例 如 《 禽 图》 。 ( 一 ) 孤 图 画崇 尚平 淡简 约之 美 的直接 心 理契机 。14 年 ,八 大 山人 出家为 68 僧 ,倾全 身 精力 学佛 悟禅 ,出家人 “ 四大 皆 空 ”,正 因为如 此 , 小 鸡在 画 面 中右 偏下 , 以小 鸡 为着 眼 点 , 将画 , 面 分割 成 四大 块虚 空 间 ,每 块 空 间都 不 一 样大 在其 绘 画 中处处 都流 露 出道骨 仙风 的 空灵 之气 ,而空 灵 境界 的产 生来 源于 作 品简 约的 美感 ,这 与禅 宗 的 尚简之 道如 出一 辙 。何绍 小 ,平 衡 而 富 变化 。这 些 虚 空 间仿 佛 是 有 张力 的 “ ’形 ,给 人 以无 尽 的 联想 ,余 味 无 穷 。 实 基在 《 八 大 山人双 鸟 图》 中说 : “ 题 愈简 愈远 ,愈 淡愈 真 。天真 壑 古 ,雪个 精神 ”。 - 八大 山人 的代 表 作 品 《 画册 》之五 所绘 杂 而 画 面上 的题 款 和押 韵 又 在 视觉 上 起 到 突 破平 衡 和丰 富 内容 的 作用 。显 然 有 时候 少 画 , 反而 鱼 的形象 极 其简 略 ,寥寥 几 笔便 把鱼 的神态 表 图 一 现得 淋漓 尽 致 。形象 概括 ,展现 了禅 宗 所崇 尚 思 想 的容 量 更 大 “ 而 不 陋 、疏 而 不 散 ” 是 简 八 大 山人 绘 画 构 图 的独 到 之 处 也 是他 的得 意之 的简 易要 旨,影 响 了后 来 的写 意花 鸟画 风 。八 孤鸟 图 》只用 容 容数 笔就 画 出一 棵 处 。又如 《 月 图》 的处理 ,月亮 的形 象夸 张较 大 ,仅露 一 小部 大 山人 的 《 藤 分 。使人 产生 一种 身 临其境 的感 觉 ,画 面 留有大 片空 白,这片 余 小树 ,一 只 小鸟 立在 枝头 ,周 围 留出 了大 片 空 白的处理 使人 在原 画 的意境 天地 里 做 出不 同的无 限遐 思 ,也把 画 白。 《 眠鸭 图 》 ( 图二 )在 空 阔 的画纸 的偏 左 面 的空灵 之美 发挥 到 了极致 。或 者 说我们 的视觉 还会 产 生去 画外 下方 只 画 了一只 蜷身 的 鸭子 ,别 无他 物 , 画面 的现 实 空 间 中 寻 找 ‘ 中断 ’的 部 分 ,这 使 得 残 月 获得 更 多 的 动 中 的其余 部 分 留给天 地 。这 些空 白具 有 无 限的 态 ,与画 面藤 絮 的下坠 形成 合 力 ,加 剧 了形 态 的不稳 定 因素和 刺 延伸 性 ,物 象触 入在 茫 茫宇 宙之 中,使 人产 生 激力 ;画 面上 形外 有形 的丰 富 感令 实空 间虚 化 ,虚 空间 实化可 见 无 边 的 冥 想 ,体 悟 到 宇 宙 的 空 旷 和 存 在 的 虚 作者 的用心 良苦 。 无 。猫 是八 大 山人 写意 花 鸟画 中经 常 出现 的题 材 。如 《 石 图》 、 《 猫 猫石 杂 卉 图》 、 《 猫石 二 、虚 实相 生 笔墨得 当 图二 “ 计 白 当黑 ,奇趣 乃 出 ”。 常 ‘ 白当黑 ”在 画 面上 最基 葡 萄 图》等 。猫 的性情 温和 ,喜好 睡觉 ,给人 计 种 无 忧无 虑 的感 觉 ,就犹 如 得道 高僧 般 心定 本 的 要求 是 黑 自得 当 。这 种 “ ”可 以 说成 “ ” 。 “ ”不 白 空 空 是 没 有 ,不 是 空 泛 , 不 是真 的空 。 “ 白 当黑 ” , 白与 黑 同样 气 闲 。八大 山人 笔下 猫 的形 象 多为眯 着眼 睛 睡大 觉 ,这种 形象 很 计 重 要 ,留 白更 费画家 的心 思 。因 为这种
浅析八大山人花鸟艺术

浅析八大山人花鸟艺术摘要:但凡提起中国画,绝对绕不开八大山人这一话题。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生于明朝末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尤其是其风格独特的花鸟画更是具有享誉世界的艺术水平,一直以来都供后人学习赏析。
八大山人最擅长的花鸟画,常选择水墨形式,写意为主,不求精准,虽笔下寥寥几划,甚至奇特浮夸,但仔细一看,栩栩如生的鸟儿已经立在枝头,形象生动。
八大山人出色的绘画功力与绘画风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其坎坷转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他最终的独特画风,后人评价为狂放不羁、雄奇大胆。
为系统分析八大山人花鸟绘画艺术,本文特进行以下论述,供给参考。
关键词: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八大山人擅长水墨书画,尤其是擅长描绘花鸟,常写意为主,不求精准,虽寥寥几笔,栩栩如生的鸟儿已经立在枝头,或振翅欲飞,或歪头眦目,奇特浮夸却又形象生动。
作为中国绘画史一大名人,但凡提起中国画,绝对绕不开八大山人这一话题。
八大山人本名朱耷,生于明朝末期,是中国绘画史上最具代表性、最杰出的画家之一,尤其是其风格独特的花鸟画更是具有享誉世界的艺术水平,一直以来都供后人学习赏析。
八大山人出色的绘画功力与绘画风格并非与生俱来,而是与其生平经历息息相关,其坎坷转折的生活经历造就他最终的独特画风,后人评价为狂放不羁、雄奇大胆。
为系统分析八大山人花鸟绘画艺术,本文通过对八大山人的生平结合历史背景进行简单介绍,对其花鸟绘画在构图、意境等方面的独特艺术风格及轮廓特点进行赏析论述,供给分析参考。
1八大山人生平八大山人,又名朱耷、朱雪个、朱统鉴,生于公元1626年,即明末清初年间,是明朝王侯子孙,自幼接触绘画较多,受其父辈的文化熏陶。
相传,八大山人8岁作诗,11岁绘山画水,少年时期就能将小楷体写的工整流畅。
公元1644年,明朝的衰亡同时也预示着八大山人家族的衰败灭亡,时年23岁的他不满清朝政府的统治,一气之下剃发出家,成了奉新县耕香庵的一名僧人。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

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探析八大山人(1626-1705),原名朱耷,字量叔,号八大山人。
他是中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也是文学家和艺术评论家。
八大山人是中国艺术史上著名的山水画和花鸟画家,其作品风格独特,对后人影响深远。
在他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是十分重要的一部分,构图的特色也是八大山人画作的重要特征之一。
本文将探析八大山人花鸟画中的构图特色。
一、虚实结合八大山人的花鸟画构图中最为突出的特色之一就是虚实结合。
他善于利用虚实关系,运用淡墨和破墨的技法,将花鸟的形态和神态以虚实相间的手法表现出来,增加了画面的立体感和层次感。
在整个画面中,实物的描绘细节非常丰富,呈现出逼真的效果,而虚化的部分则增加了画面的丰富性和神秘感。
这种虚实结合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丰富多彩,给人以美的享受。
二、以画意统领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构图的另一大特色就是以画意统领。
他善于捕捉花鸟的神韵和精神,通过构图表现出画家的情感和意境。
在画面的安排上,他善于运用对比、变化和对称等构图手法,使得画面更加生动和富有韵味。
而在花鸟的描绘上,则更加注重画意的表达,不拘泥于细节的描绘,而是以画家自己的感受和理解来表现花鸟的形态和神态。
这种以画意统领的构图特色,使得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富有生命力和表现力,给人以美的享受。
三、形神兼备四、留白求新五、情景交融八大山人的花鸟画作品中的构图特色是非常突出的,主要表现在虚实结合、以画意统领、形神兼备、留白求新和情景交融等方面。
这些构图特色不仅使得他的花鸟画作品更加具有表现力和感染力,而且也为后人提供了丰富的艺术营养和美的享受。
值得指出的是,这些构图特色并不是僵化的模式,而是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和完善的,这也是他的花鸟画作品能够流传千古的重要原因之一。
希望通过对八大山人花鸟画构图特色的探析,能够使更多的人了解和欣赏他的艺术成就,从而更好地传承和发展中国的花鸟画传统。
八大山人的绘画探析

八大山人的绘画探析八大山人,名耷,江西南昌人,是明太祖朱元璋第十七子宁献王朱权的后裔。
明亡后出家,法名传絮,他的画上款印别号极多,有雪个、个山、驴、屋驴、驴汉、拾得等等。
八大山人擅长画山水与花鸟竹木,用笔以简胜繁、属于大写意一派。
他的画笔情恣纵,不泥成法,苍劲圆秀,逸气横生,章法不求完整而得完整,是一种奇特的、别开生面的艺术创造。
欣赏八大山人的绘画作品,必须了解他的身世生平及思想感情的变化。
八大山人生于明天启六年(即1626年)。
他的童年和少年是在世代荫袭的贵族家庭生活中度过的。
八大山人天资聪慧,八岁便会吟诗作画。
由于他的祖父、父亲善书画,八大山人幼年即受熏陶,由此打下了坚实的绘画基础。
1644年明朝灭亡,1648年清军南下攻陷九江,八大山人由皇室贵族一夜沦为惶惶不可终日的逃犯,为避祸逃生,被迫削发为僧。
八大山人经历了明清易代的“天崩地裂”之变,从皇室贵胄沦为逃隐草野的移民,在思想上和生活上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他怀着孤臣逆子之心,在政治上不与新王朝合作,具有极强的反清意识。
他经历坎坷,为避祸避难,时僧时道,在他的眼里山河都是旧山河,残山剩水,满目凄凉;花都是残风败柳、无根枯枝;鸟兽都是傲兀孤立,桀骜不驯的怪鸟。
他历经苦难无法平静自己的心情,借助绘画形式宣泄情感,寄托理想,抒发亡国之痛,以至于在山水画和花鸟画的创作上取得了卓越的独特的成就。
八大山人的书画早年曾受董其昌的影响,他对董其昌的艺术造诣是相当的推崇的。
他临摹的董其昌的画册,至今流传于世。
但由于八大山人遭遇不同思想情感的殊途,他并没有去追随董其昌的那种温静修饰的风趣,他所作的山水,苍茫凄楚,残山剩水,抑塞之情溢于纸素,在其《山水册页》中题诗云“墨点无多泪点多,山河仍是旧山河。
横流乱石枯槎树,留得文林细揣摩。
”作为一个先朝的移民,亡国之痛和坎坷的身世,自有其深切的体会,他以山水寄恨,因心造境,意境苍凉凄楚,笔墨沉郁含蓄,使人有“墨点无多泪点多”之感,可称泪眼中的山水。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

八大山人作品赏析《河上花图》在天津博物馆的精品厅中,一幅笔色苍莽、笔触奔放的泼墨大写意格外地引人瞩目,这就是“清初四僧”之首——朱耷最具代表性的作品《河上花图》。
此幅画卷全长1292.5厘米,纵47厘米,纸本,墨笔。
全卷以荷花为主,坂坡小草,溪水潺潺,寥寥几笔便将兰竹点缀其间。
卷尾自题诗《河上花歌》37行,文才卓绝,书法颇具风范。
后记:“蕙嵒先生属画此卷。
自丁丑五月以至六、七、八月荷叶荷花落成。
戏作河上花歌仅二百余字呈正。
”款署:“八大山人。
”丁丑即1697年,可知此图为八大山人古稀之年所作。
八大山人是何许人也?八大山人,原名朱耷(公元1624-1705年),江西南昌人,明宁献王朱权后裔,与原济、弘仁、髡残并称为“清初四僧”。
在南昌南郊十五华里处的梅湖定山桥畔青云谱,有一座纪念馆,它是我国第一座古代画家纪念馆。
那就是八大山人纪念馆,成立于1959年,位于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占地约39亩,四面环水,形似"八大"笔下游鱼,与西南面梅湖浑然一体,水陆相生,宛若"太极"天成,馆内布局一院一楼一中心,品形而立,风格迥异,。
南面为"青云谱"道院,建筑风格古朴典雅,自然脱俗,内部陈列以八大山人生平及艺术介绍为主。
北面为真迹陈列馆,建筑风格现在抽象,含蓄简约,主要展示八大山人书画真迹,又名"真赏楼"。
1644年,清军入关,明朝灭亡,朱耷从王孙公子沦落为流民逃犯。
国破家亡的打击,让他一时难以承受,落发为僧,后又入青云谱为道。
他的满腔悲愤无处宣泄,只有寄情于书画,经常以泪和墨。
直到59岁,他从赵孟頫所书的《八大人觉经》中获得启迪,才逐渐解脱烦恼,并决定以“八大山人”为号,一直用到80岁去世。
从60岁到80岁这20年间,他的心态由早年的失控变得异常平静,人生观也从泪眼看世界,升华到笑对人生,而这种心态的变化也形象地表现在他的落款上,常把“八大”和“山人”竖着连写,59岁到69岁时的落款特征是把“八”字写成“折角形”,“八大山人”四个字笔画相连就像“哭之”;而从70岁到80岁,“八”字写作“两点”,其笔画相连又像“笑之”。
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幼儿园绘画教案

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幼儿园绘画教案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幼儿园绘画教案在幼儿园教育中,绘画是一项非常重要的活动。
它可以帮助幼儿培养对艺术的兴趣,促进他们的想象力和创造力的发展,同时也可以培养他们对世界的观察和感知能力。
而八大山人作为我国历史上最杰出的书画家之一,他的绘画艺术对于幼儿园绘画教案的制定和指导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进行充分评估和分析之后,我们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来撰写一篇有价值的文章:1. 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简介- 八大山人是我国明末清初的著名画家,他擅长山水画和花鸟画,作品风格清新脱俗,意境深远。
在幼儿园的绘画教学中,可以借鉴他的画风,让幼儿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2. 幼儿园绘画教学的重要性- 幼儿园是绘画艺术的最佳启蒙时期,绘画教学可以激发幼儿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培养他们的艺术修养,同时也有助于促进他们的成长和发展。
3. 八大山人绘画艺术对幼儿园绘画教案的启示- 八大山人的画作以清新明快、意境深远为特点,这与幼儿的天性和兴趣相符合。
在绘画教案中,可以通过讲解和展示八大山人的经典作品,激发幼儿的艺术兴趣,引导他们在绘画中表达自我。
4. 幼儿园绘画教案的制定与实施- 制定幼儿园绘画教案时,需要考虑幼儿的芳龄特点和认知水平,结合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和创作特点,设计富有启发性的绘画活动,帮助幼儿在轻松的氛围中感受艺术的魅力。
5. 个人观点与理解- 我认为,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不仅在艺术上有着很高的造诣,更重要的是他的作品蕴含着诗情画意,给人以愉悦和心灵的抚慰。
在幼儿园的绘画教学中,可以通过对八大山人艺术作品的学习,激发幼儿对艺术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总结回顾:通过本文的全面介绍和分析,我们可以看到八大山人的绘画艺术对于幼儿园绘画教案的制定和指导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
在今后的绘画教学中,我们可以通过细致的观察和深刻的理解,根据八大山人的画作特点制定更加贴合幼儿认知水平和兴趣爱好的绘画教案,进一步激发幼儿对艺术的热爱,培养他们的审美情趣和艺术修养。
八大山人艺术风格与思想境界

八大山人艺术风格与思想境界八大山人是明清时期著名的书画家,他的作品风格独特,思想境界高超。
本文将从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两方面对八大山人的艺术魅力进行探讨。
一、艺术风格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主要体现在他创作的山水画和花鸟画中。
他的山水画作品风格宏大,布局宽广,形式独特。
山石云树的纹理和结构清晰,笔画遒劲有力,同时形成了灵动的节奏感和宛如音乐的意境。
他的花鸟画作品则注重表现生命的力量和生命的美感,笔触轻盈细腻,造型精细鲜明,灵动自然,栩栩如生,使人感到无限生机。
其次,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丰富多样。
他善于吸取各种艺术形式的特点,不拘泥于固定的画法,而是注重自己的摸索与创新。
他的画风不仅有花鸟、山水、草虫等形式内容的不同,而且还有宽阔雄浑、清新俊逸、细腻婉静、深沉僻逸等多个风格的体现,形成了鲜明的个性特征。
此外,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还体现在他对传统文化的精湛继承和创新发展上。
他擅长吸收汉唐以来的诗词、历史典故、佛教经文等艺术素材,将其融入到自己的作品中,从而展现了浓郁的文化底蕴和人文精神。
二、思想境界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来源于其高尚卓越的思想境界。
他思想开阔,见解独特,对世界和人生有着独特的感悟和理解。
他注重自主精神的培养和自由意志的发挥,强调个性的独立和个体的尊严,不断追求心灵的自由和超脱。
其次,八大山人对审美精神和人文情怀具有深刻的认识和表达。
他认为艺术是具有人文价值和社会意义的,是表现人类理想、情感和理智的伟大创造,是人类文化中最闪亮的明珠。
最后,八大山人强调了人类对自然和谐的追求和珍视。
他将自然看作是人类生命存在的基础和生命的源泉,认为人与自然应该和谐相处,相互照应,共同发展。
他的作品中充满了对自然的赞美和敬畏,是对人类与自然关系哲学层面的反思和洞察。
总之,八大山人的艺术风格和思想境界彼此交织,相得益彰。
他以其独特的创作风格和高超的思想境界,成为了中国古代艺术史上的重要人物,留下了同侪难及的精彩艺术瑰宝。
- 1、下载文档前请自行甄别文档内容的完整性,平台不提供额外的编辑、内容补充、找答案等附加服务。
- 2、"仅部分预览"的文档,不可在线预览部分如存在完整性等问题,可反馈申请退款(可完整预览的文档不适用该条件!)。
- 3、如文档侵犯您的权益,请联系客服反馈,我们会尽快为您处理(人工客服工作时间:9:00-18:30)。
八大山人花鸟画艺术风格探究
八大山人,原名朱耷,为明朝开国皇帝朱元璋之子宁献王朱权九世孙,与原济(石涛)、髡残(石溪)和渐江(弘仁)并称清初画坛“四僧”。
八大山人生活在明朝天启六年(1626年)至清朝康熙四十四年(1705年)之间,一生深受儒释道多家影响,诗文晦涩奇奥,书法遒健秀润,绘画精妙,尤其擅长花鸟、山水画,生动奇特。
他将中国画的“诗书画印”合一的传统运用的淋漓尽致,并且将大写意的文人画提高到一个新的高峰,最终成为一代宗师。
根据八大山人在不同历史时期展现出来的绘画风格的变化,八大山人花鸟画分为初期的“塑形阶段”、中期的“象征阶段”和晚期的“成熟阶段”三个阶段。
一、“塑形阶段”的花鸟画
八大山人作为明宗室后裔在明亡以前一直居南昌王府,过着虽不奢华、却也安定的王孙生活。
明亡后削发为僧,法号传綮,号雪个、忍庵。
康熙十一年(1672年)开始外出云游。
康熙十九年(1680年)五十五岁时又突发狂疾,并把僧袍撕裂焚烧,第二年还俗。
八大山人度过了三十三年的和尚生涯。
其间,可分为二十五年的寺院生活和八年的云游画僧两个阶段。
他的花鸟画在寺院生活和云游画僧两个时期受个人经历、思想影响,从造型、画法到立意、情感,都有所变化,呈现早期花鸟画塑形且追求简化的风格特征。
(一)寺院生活阶段
《传綮写生册》是八大山人存世最早的花鸟画作品集,从中可
以看到八大山人受明代大家的水墨花鸟画传统影响较大,并有很多摹仿的痕迹。
比如“石榴”、“芭蕉”、“牡丹”等册页,用墨类似徐渭的简笔泼墨;“梅花”、“菊花”、“芋头”等画又与陈淳的折枝花卉相仿;“荷花”画法多采用周之冕的勾花点叶体,“松树”又有沈周的勾皴之风。
从整套画册来看,八大还处于花鸟画的探索阶段,在笔墨上尚欠功力,缺乏变化,用线力道不够,从“水仙”、“奇石”页的勾线和皴染,或断裂,或紊乱来看,显得力不从心;造型也不生动,缺乏质感和变化,结构虽简化,却未凸现形态特征,还属于写生的“塑形”阶段。
(二)云游画僧阶段
这一阶段八大山人在下功夫于绘画的同时,由于云游他也逐渐增多了与外界的交往,思想、情绪随着视野的开阔也发生了一定的变化。
物象的简化仍然为其主要特点,画面构图呈“开放”性,但笔墨与寺院生活阶段相比有较大变化,尤其是梅花树干枝的勾皴,虚实、飞白和浓淡墨色层次变化丰富。
有自题诗曰:“三十年来处士家,酒旗风里一枝斜。
断桥荒藓无人问,颜色于今似杏花。
”此诗犹如自传,描述了自己三十年来遁迹空门,保持气节的生涯,也透出不甘寂寞、意欲出山的心绪。
稍早时间所作的《花卉图》卷,其中也有一题诗:“天下艳花王,图中推贵客。
不遇老花师,安得花顷刻?”透露出渴望被发现而一显才华的意愿,两者思路颇为一致。
二、象征阶段的花鸟画
这一阶段处于清朝历史上的政治宽容期。
康熙在平定“三藩之乱”以后,采取笼络明朝遗民儒士的政策,纂修《明史》,许多隐居文人纷纷出山,八大山人也借此还俗。
在这一阶段八大山人的花鸟画完成了“从简化到夸张”、“从夸张到变形”的过程,这一阶段所画的禽鸟的眼睛夸张成大而方、瞪而怒的形状,石块的形状上大下小,呈现出极不稳定的态势,后期物象甚至扭曲变形,成为具有象征性的符号,完成了从“塑形”到“象征”的蜕变。
这一阶段又可分为“从简化到夸张”阶段和“从夸张到变形”阶段。
(一)“从简化到夸张”阶段
八大山人花鸟画风格从简化到夸张的阶段,从他五十五岁到五十九岁。
这一阶段的代表作为《古梅图》轴。
整个画面只有一颗枝干巨大却已空心枯萎古梅顽强地长出新枝,稀疏地开放着几多新花;粗壮的根部却不着地,旁边也无石块或草丛点缀,成为露根之树。
画面这棵残败而顽强的古梅树体现了画家的遗民情绪,其表露可谓明显、激烈。
在画法上,“塑形”能力也有很大提高,梅树造型趋于写实,用笔渐见刚劲挺拔,墨色也具浓淡变化,较好表现出古梅之姿与质,反映了八大山人写实画法这方面的成熟。
八大山人于五十九岁所作的《个山杂画》册则反映了他从“简化到夸张”的转变。
无论是花卉还是禽鸟,在造型上都进行了简略,并且适度夸张,比如灵芝的形象就像舒卷的云、仅露半身的八哥等,所画的兔,形态夸张变形,尤其是眼睛几近方形,这些转变预示着八大山人花鸟造型风格开始蜕变。
(二)“从夸张到变形”阶段
此阶段的作品比较多,画作题材范围也有所拓展,增添了鱼禽动物之类生物,并且大幅立轴增多。
造型在简化的基础上,较多的运用了夸张、变形、扭曲等手法,使整体形象或具体器官(部分)具有象征性的符号。
同时八大山人将这种象征性的符号风格稳定的附着在某种特定的情感上。
三、“成熟阶段”的花鸟画
根据画风的衍变,八大山人晚期花鸟画大致可分为两个阶段,康熙二十九年至三十三年,八大山人花鸟画画风在造型上由“变形到扭曲”,构图上多“开合式”空间结构,笔墨上则融入书法用笔,简朴圆劲。
到晚年,也就是康熙三十四年至四十四年,八大山人花鸟画画风逐渐从“撑肠拄腹”转为“返朴归真”,情绪也日趋平静,澹泊人生,潜心艺术,笔墨成熟、含蓄、老辣。
(一)“从变形到扭曲”阶段
八大山人在这一阶段达到了他的花鸟画创作高峰期,花鸟画的技艺也更加精熟,风格则以《鱼鸭图》卷和《孔雀竹石图》轴为开端继续演进。
这一阶段八大山人所画禽鸟,以鱼、鸭、八哥、鹌鹑居多,其中八哥画得最多。
其中鹌鹑的造型最富特色,大肚、驼背、白眼,犹如老人的扭曲形象,并传达一种难以捉摸的扑朔迷离情态。
其他禽鸟很多扭曲到夸张以至丑化。
树石的形象也很怪奇,整体形象呈圆状卵石,并且上大下小,态势极不稳定。
树木干枯且走势倾斜多折,有时欲倒的树石相互依傍。
在笔墨方面,此阶段用笔已由
方变为圆,较多运用圆浑且古拙的篆书笔法,吸收了草书的自由率意,水墨多水分。
画风恣肆淋漓,浑厚疏松,已形成了八大山人自身的典型面貌。
八大山人六十九岁的精彩作品更多,预示着八大山人晚年的花鸟画将迈入一个新阶段。
《花鸟山水》册中的“雏鸡”页,小鸡那毛绒绒的羽毛,前倾的身姿和胆怯的神情,好像刚从蛋壳里出来,面对陌生的世界,正在小心翼翼地试探着走。
又如老人蹒跚行走,仿佛要左倒右倾,尤其在圆圆的眼睛旁,加了三道放射性弧线,更使目光充满著狐疑、惊恐和迷茫。
画家用细笔钩画,淡墨皴染,使身羽极富质感,这在八大山人众多作品中是极少见的。
又如“鹌鹑”页,两鸟高低相对,鼓腹拱背仿佛要争斗一样,笔墨变化更加丰富。
“荷花”页用对角式构图,左上角用浓淡相间的水墨渲染出荷叶,荷叶下部双勾出白莲花,从右下角生出两支荷干,又以线勾莲蓬,两者之间用一支倒垂荷叶破了一下。
这样既使干中有叶,叶中有花,黑白灰相间,又打破了对角分割易造成的板滞格局,顿使画面活跃起来。
(二)“返朴归真”阶段
这一阶段为八大山人晚年时期的最后十年。
八大山人进入晚年后心境逐渐平静,这也使他在画艺上精益求精。
八大山人暮年还喜欢作大幅立轴和巨型长卷。
如十三米长的《河上花图》卷,就耗费了四个月时间完成,堪称绝世精品。
八大山人用画卷和二百余字的《河上花歌》对他一生的境遇和晚年的心态进行了总结。
此图一反
惯常的简化夸张手法,而以繁复写实见胜。
荷花情状千姿百态,荷梗直、弯、斜、卧,荷叶伸、卷、浓、淡,荷花开、合、露、藏,变化多端。
荷花、山石、古木、兰竹相互交叉、穿插、重叠、渗透,使景致流转翻飞,光怪陆离,并形成较强的空间感和体积感,令人目不暇接。
运用的笔墨也酣畅浑茂,淋漓奔放,传达出不可遏止的激昂之情。
其迥异于往常的风格,反映了晚年八大山人返朴归真的新追求。
八大山晚年画了多幅松鹤、桐鹿,展现了返朴归真的童心和延年益寿的愿望。
鹿鹤和松柏的造型虽也有所夸张,但已趋向于写实,动物的表情也不再怪异、冷酷,变得平和、驯顺,流露出自然的本性。
空间结构以开放式为主,少压抑的闭合式,构图呈稳定的三角形或金字塔形。
整体环境多营造出怡情畅神的气氛,这种造型结构也真实传达了八大山人暮年的心绪。